血管瘤电化疗机制研究

血管瘤电化疗机制研究

一、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施佳亮[1](2021)在《博来霉素与氟尿嘧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病例资料,分析比较氟尿嘧啶与博来霉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瘢痕疙瘩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临床诊断为瘢痕疙瘩共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博来霉素组和氟尿嘧啶组),每组30例,博来霉素组治疗方案为复方倍他米松1ml+博来霉素1ml+利多卡因1ml;氟尿嘧啶组为复方倍他米松1ml+氟尿嘧啶1ml+利多卡因1ml。每次注射间隔4周,3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1月两名医生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改变等方面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患者主观感受(疼痛和瘙痒)评分(0-10分),同时评估总有效率。治疗后1年进行复发率评估和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0-4分)。监测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各种不良反应。每次治疗前,3次治疗后1月对瘢痕疙瘩进行图像采集。结果:(1)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发病部位等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比较:氟尿嘧啶组总有效率56.7%(17/30),博来霉素组总有效率73.3%(22/30),博来霉素组总有效率高于氟尿嘧啶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氟尿嘧啶组和博来霉素组患者治疗前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SS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博来霉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但两组治疗前后VSS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氟尿嘧啶组和博来霉素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和瘙痒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和瘙痒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且博来霉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但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和瘙痒评分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复发率比较:氟尿嘧啶组复发率41.2%(7/17);博来霉素组复发率4.5%(1/22)。博来霉素组率复发率显着低于氟尿嘧啶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后满意度比较:氟尿嘧啶组及博来霉素组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博来霉素组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显着高于氟尿嘧啶组(p<0.01)。(7)不良反应比较:博来霉素组和氟尿嘧啶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治疗期间月经紊乱,最后一次治疗1月后月经恢复正常。博来霉素组注射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高于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组结痂、溃疡的发生率高于博来霉素组,但两组之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博来霉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效果显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2)博来霉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疗效不亚于5-氟尿嘧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且复发率明显降低。(3)博来霉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操作简便,治疗费用较低,安全性较好,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便于各级医院开展。

郭仕琪[2](2020)在《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临床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痔应选择手术治疗,针对混合痔出血、脱出症状的手术方式有很多,术式的联合应用顺应了改善症状与保护肛门功能的微创趋势,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不容忽视,而目前尚无统一术式。自动弹力线套扎术与铜离子电化学治疗因其安全有效、创伤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将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疗效、保持各自原有的固脱、止血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扩大适应症范围。目的:本研究旨在客观评价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的60个病例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诊断为混合痔(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由同一医师行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对照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全面比较两组术式的疗效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并发症评分、随访1个月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全面客观评价两组手术方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内痔数量、外痔切口数量)的统计中无显着性差异(>0.05)。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术后第1、3、7、14、21天的便血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便血停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水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术后下坠急便感方面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尿潴留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随访1个月的残痔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均未出现术后肛门功能异常和肛门狭窄。结论: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与痔上黏膜环切术在治疗同时伴有出血、脱出症状的混合痔时,其临床疗效相当,且在术后便血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便血停止时间、肛门下坠急便感方面有显着优势,较之单一微创术式,联合术式可以互为辅助,增强加固、止血作用,拓宽手术适应症的范围,减少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对肛门功能损伤程度较小,安全有效,操作便捷,可供临床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选择。

张明慧[3](2020)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预防,为临床治疗舌血管畸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舌血管畸形患者77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4例,病变大小2cm×2cm~7cm×9cm,其中45例为高流速血管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根据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为舌血管畸形,排除手术及麻醉禁忌症。术中首先进行电化学治疗,根据病变大小给予电化学治疗量为5C/cm2~10C/cm2,随后于病变部位注射平阳霉素,儿童注射浓度为1mg/ml,成人注射浓度为1.6mg/ml,根据病变大小注射量为3ml~5ml。术后给予抗炎和激素治疗3~5天,预防感染及减轻肿胀。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于门诊复诊,根据病变改善情况给予局部平阳霉素注射。结果:随访1年~5年,以患者最后一次接受治疗后1年的疗效进行评价,54例患者中44例治愈(81.5%),10例明显改善(18.5%),有效率100%。超过60%患者仅接受1次联合治疗即治愈。患者术后常发生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症状一般在5~7天消失。所有患者舌体感觉及功能正常。结论: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疗效显着,治疗周期短,副作用少,且对高流速舌血管畸形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4](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袁亮[5](2019)在《0.1%平阳霉素在儿童口腔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是血管系统发育时,因错构形成的一系列紊乱畸形的疾病,其发病率为4%-10%,血管畸形不能自愈,对患者危害大,其中位于口腔的血管畸形,发病隐匿,尤其位于口唇、舌、口底、咽壁等部位的病变,不但影响外观,引起患者心理异常,也可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严重的血管畸形还可导致心力衰竭、窒息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该类疾病尽早治疗也显得意义重大。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是血管畸形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平阳霉素用于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作为国际主流治疗首选方式之一。有系统评价研究表明,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不同类型血管畸形的基本治愈率大致为:60%-77.4%,有效率在80%-90%左右,不良反应发生率8-36%左右。本文就平阳霉素在儿童口腔血管畸形的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尽量寻求较为稳定安全且容易掌握的治疗模式,总结治疗经验,以期为提高小儿口腔血管畸形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目的:探讨0.1%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儿童口腔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管瘤专科有完整记录及随访资料的56例口腔血管畸形患儿,所有病例末次治疗结束后均随访2年。分析患儿血管畸形大小分型、部位等临床资料,统计患儿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典型病例,总结临床治疗要点。结果:56例患儿均完成全程治疗,其中有效48例,基本治愈45例,无效7例。4例患儿出现局部溃疡,色素沉着等,无药物相关严重反应发生。本组患儿基本治愈率较高于文献报道的平均水平。结论:0.1%平阳霉素经皮局部灌注治疗儿童口腔血管畸形安全有效。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6](2016)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版)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阐释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即血管肿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无此现象。该观点被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代分类的基础。1992年,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并在

张思娅[7](2016)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常常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甚至引发功能障碍,大多数病例都需要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作为电针治疗的一个分支,通过带有塑料绝缘保护套的小针穿刺入皮下,选择性损伤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有效微创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参数或实验参数包括功率、时间、针长等,现有文献中只有对功率的报道,缺乏对其他治疗参数的研究,因此,为了个体化选择适宜的治疗参数,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探寻不同治疗参数与病变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现有的血管瘤动物模型对本实验而言体积较小,血管畸形动物模型常由于自发性血栓形成而建模失败,鸡冠、鸡肉垂作为毛细血管畸形的动物模型己广泛应用。因此,我们选择富含血窦的离体猪肝脏组织模拟血管瘤组织,活体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模拟皮下静脉畸形,鸡冠及鸡肉垂模拟毛细血管畸形,通过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以上四种不同组织分别进行损伤,分析实验参数与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在针距为4mm时目标直径定义为4-6mmm(包括4mm、6mm),以此确定最佳实验参数,为临床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体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提供参考意见。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不同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实验参数下,不同组织的最大损伤直径值以及术后VEGF含量,分析实验参数与损伤范围之间以及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分别对离体猪肝脏组织,活体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活体鸡冠及鸡肉垂组织进行损伤,从宏观角度分析实验参数与损伤直径之间,与皮下静脉通畅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参数与组织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条件下的最佳实验参数。结果①功率、时间、针长分别对组织损伤范围有显着影响,其中功率与损伤范围呈趋于线性的正相关;时间与组织损伤之间可能呈正相关,针长与其可能呈负相关。②猪肝脏组织损伤实验中,目标功率6-15W,针长为3mm、5mm,时间为2-3S时,以及功率9-15W,针长为7mm、9mm,时间为2-3S时,损伤直径值均为目标直径。③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损伤实验中,功率6-9W,针长为3mm、5mm,时间为2S时,以及针长为7mm,时间为2-3S时,均可获得目标直径。④鸡冠组织损伤实验中,功率6-9W,针长5mm,时间2S时,以及针长7mm,时间2-3S时,均可获得目标直径。结论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对不同组织进行损伤,功率、时间、针长均与组织损伤范围结果之间有相关性,为达到目标损伤直径,需选择最佳实验参数。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介绍一种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实用性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们共对8例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实施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术。治疗功率为6-15W、单次操作时间为2S或3S,针长根据患者体积大小而定,介于3-5mmm之间。结果治愈O例,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失访,对皮下局限性病变组织(6例)治疗有效率为83.3%,失访率16.7%;对病变组织广泛分布的患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62.5%。术后无出血、感染,皮肤无红肿、破溃,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种选择性治疗的微创手术,并发症少,作用范围局限。对于局限性病变组织,位于特殊部位皮下者,以及处于发育期的患者有一定优势,术后避免毁容性或功能障碍性并发症,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对高流速血管畸形、病变组织广泛分布的血管畸形效果不佳。第二部分: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介绍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在尿道下裂修复手术中的改良应用,包括再造尿道和作为多层组织覆盖材料,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们共对14例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应用阴囊中隔瓣治疗尿道下裂、尿瘘。其中2例患者应用阴囊飞蝉状皮瓣再造尿道,12例患者应用阴囊中隔瓣作为多层覆盖组织材料,包括4例应用阴囊中隔瓣三层折叠修补尿瘘与8例应用阴囊中隔瓣覆盖再造尿道表面。结果①2例再造尿道患者术后均出现阴茎头向腹侧轻微弯曲以及轻度阴茎阴囊粘连,患儿无不适感,无尿瘘,无尿道狭窄,尿线不分散,无阴茎体下弯,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顶端呈垂直裂隙状。②覆盖再造尿道表面8例患者中,术区感染:2例(占25%),其中1例最终出现尿瘘(占12.5%);阴茎头轻微下屈且无阴茎下弯:3例(占37.5%);阴茎腹侧毛发生长:5例(62.5%);轻度阴茎阴囊粘连:4例(占50%);其余患者均无尿瘘、感染、出血,无阴茎扭转,无阴茎下弯,皮瓣均存活。③修补尿瘘4例患者中,皮瓣均存活,无出血,无感染,无尿瘘,无排尿困难。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粘连(100%),患者无不适。结论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富含多层筋膜组织,血供可靠,将其改良应用于尿道下裂及其相关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同时解决尿道下裂修复中各层组织匮乏的难题,二次手术修复率低,不失为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术式,其再造尿道的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席善龙,徐大朋,程晨,孙桦梁,王绪凯[8](2014)在《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应用环扎及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的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环扎、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采用环扎、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26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回顾分析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结果:全组随访8个月2 a,26例患者病变均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100%,临床治愈率77%(20/26)。术后不良反应主要是肿胀、疼痛、发热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环扎、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创伤小、无瘢痕,可重复治疗,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郝丽丽[9](2013)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文中指出外科手术是治疗痔的最重要的手段,近年来外科治疗的理念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混合痔手术治疗方面一个主要进展是微创微痛技术的普及。铜离子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ical Therapy by Cupric Ion,简称ECTCI)作为一种萎缩性痔切除术,具有无连续创面,愈合快,手术在无痛区域进行等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混合痔患者治疗。目的:1比较ECTCI加外痔切除术与PPH加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有效性、术后并发症及安全性。2初步检测铜针表面附着物成份、治疗前后痔区H2O2及离子含量变化,浅析ECTCI治疗内痔的机理。方法:1临床研究:(1)将320例内痔为Ⅱ、Ⅲ、Ⅳ度的混合痔患者分为ECTCI组和PPH组;(2)治疗方法:ECTCI组(160例)采用ECTCI配合外痔切除术及PPH组(160例)采用PPH手术配合外痔切除术;(3)观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6月治疗出血、脱出的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如肛门疼痛、水肿和肛门狭窄等指标,分析两组的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影响工作时间、住院费用等差异。(4)疗效评定方法:采用四级疗效标准评定。(5)安全性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肾功及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探讨ECTCI的安全性。(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将铜针正负电极表面附着物刮取分别进行红外线检测、能谱定量等,依次确定附着物元素、成份及治疗前后痔区H2O:浓度及部分离子含量变化,初步推测ECTCI治疗痔的作用成份机理。结果:1临床研究(1)疗效评价:两组术后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P>0.05)。(2)并发症比较:ECTCI组术后肛门疼痛积分及肛门下坠两个指标中各访视明显低于PPH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CTCI组术后3天肛门水肿与PPH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访视点无明显差异(P>0.05);ECTCI组术后24小时排尿障碍程度Ⅰ和Ⅱ与PPH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CTCI组术后出血在1月内明显低于PPH组,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3月、6月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ECTCI组术后1月肛门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PPH组(P<0.05),其余访视点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ECTCI组在术前术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心电图等变化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安全等级评价ECTCI较PPH治疗痔安全(P<0.05)。(4)其他评价:两组在住院费用和恢复正常生活方面,ECTCI较PPH明显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研究红外光谱检测结果:铜针正负两电极附着物特征峰相同;能谱定量检测结果:铜针表面附着物中含有较多的C、O、Cl、Cu元素。痔区血液中H202浓度和Cu2+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Cl-和Fe2+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1)有效性及安全性:ECTCI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内痔为Ⅱ、Ⅲ、Ⅳ度的混合痔与PPH配合外痔切除术的疗效相当,ECTCI可以替代部分PPH,且安全性好。(2)并发症:所有入组病人均行外痔切除术,术后肛门疼痛积分虽然不能直接反应两种手术方式引起的疼痛,但由于样本量较大,且全部病人均行外痔切除术,在等式两侧同量减少的前提下,所反映的疼痛程度可以分别代表ECTCI和PPH这两种术式术后的疼痛程度。PPH术后肛内有吻合钉残留,脱落不全会引起肛门持续针刺感及术中牵拉痛是PPH较ECTCI疼痛积分较高的主要原因;吻合钉脱落划破血管引起出血,荷包缝合过高过低或吻合钉钉合不完全需要缝合止血等引起肛门狭窄,由于PPH形成环周创面,且痔区血管丰富,为避免术后出血可能,需要肛内加压止血,加重了术后肛门水肿发生等都是PPH术式本身所引起的并发症。(3)费用及愈合时间:两种术式医疗器械费用差别是导致住院费用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另外PPH术后并发症较多,对症治疗进一步增加了住院费用。PPH为环周切开,且术后留有吻合钉影响愈合,ECTCI无连续性创面,导致两种术式术后愈合时间存在较大差异。2实验研究(1)红外光谱结论:负极和正极中的氯仿可溶物红外光谱特征峰相同,推测为相同物质。正负两极附着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峰相同,推测两种白色物主要成份相同;负极附着物的白色物质中氯仿不溶物的红外谱图与纤维素类物质的红外光谱较为相似,可溶物红外谱图与负极附着物的白色物质的红外图谱较为相似,说明该样品中含有除白色物质主成分以外的其他物质。能谱定量结论:正负两电极附着物由两类物质,一类有机物,一类为无机物,CuCl2的可能性较大。(2)H202是ECTCI治疗痔的中间产物ECTCI治疗过程中,H2O2浓度明显增高。可能是局部产生了大量氧气(治疗中可见气泡溢出),是体内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H202在体内可转变成OH,局部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物质基础。(3)Cu2+是ECTCI治疗痔的重要物质ECTCI治疗过程中,铜针通电后Cu2+大量脱落,局部形成高浓度,形成大分子络合物;并且铜易与两种蛋白结合,其中一种即为SOD,我们推测:ECTCI治疗过程中,Cu2+与周围SOD结合,降低了SOD活性,同样加剧了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使局部形成血栓而阻塞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谭海松,王绪凯[10](2012)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其来源主要是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1]。血管瘤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血管良性病变,占全身血管瘤病变60%以上,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生长迅速。血管瘤不仅是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疾病,据相关文献报道,在7岁前约有70%的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不需要特殊

二、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博来霉素与氟尿嘧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博来霉素病灶内注射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瘢痕信息记录表

(2)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套扎疗法治疗痔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研究标准
        1.7 随访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项目及检测时点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疗效比较
        3.3 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3.4 术后两组便血评分比较
        3.5 两组术后便血停止时间比较
        3.6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3.7 两组水肿评分比较
        3.8 两组下坠急便感评分比较
        3.9 两组术后尿潴留情况比较
        3.10 两组术后肛门功能比较
        3.11 两组术后残痔情况比较
        3.12 两组术后肛门狭窄评分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疗效评价
        4.2 术中出血量情况
        4.3 便血及停止便血情况
        4.4 疼痛情况
        4.5 水肿情况
        4.6 下坠急便感
        4.7 尿潴留情况
        4.8 残痔情况
        4.9 肛门狭窄
        4.10 肛门功能
    5. 讨论
        5.1 中医对痔的认识
        5.2 西医对痔的认识
        5.3 RPH-4联合ECTCI对减少出血的优势
        5.4 RPH-4联合ECTCI对减轻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5.5 联合术式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纳入标准
    2.3 仪器与药物
    2.4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结果评价标准
    3.2 治疗结果
    3.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2.3静脉畸形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2.3.3疣状静脉畸形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婴幼儿血管瘤
        1.1临床表现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1.3辅助检查
        1.4治疗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1.4.2.1局部外用药物
        1.4.2.2局部治疗
        1.4.2.3系统治疗
    2先天性血管瘤
        2.1临床表现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2.3辅助检查
        2.4治疗
    3血管内皮瘤
        3.1种类
        3.2临床表现
        3.2.1 KHE与TA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3.3辅助检查
        3.4诊断
        3.5治疗
        3.5.1 KHE与TA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葡萄酒色斑
        1.1临床表现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1.3辅助检查
        1.4治疗
        1.4.1激光治疗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1.4.3非相干光治疗
        1.4.4手术治疗
        1.4.4.1直接切除缝合
        1.4.4.2局部皮瓣
        1.4.4.3皮片移植
        1.4.4.4组织扩张
        1.4.4.5预构扩张皮瓣
        1.4.4.6正畸正颌手术
    2静脉畸形
        2.1临床表现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2.3治疗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2.3.2.2手术治疗
        2.3.2.3激光治疗
    3动静脉畸形
        3.1临床表现
        3.2诊断
        3.3辅助检查
        3.4治疗
        3.4.1常规介入栓塞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3.4.3外科手术
        3.4.4联合治疗
    4淋巴管畸形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4.3治疗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1.1临床表现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1.3辅助检查
        1.4治疗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2.1.4变形综合征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2.1.6 Cobb综合征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2.1.8 Maffucci综合征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2.1.10 Gorham综合征
        2.1.11 CLAPO综合征
        2.2辅助检查
        2.3治疗
        2.3.1治疗原则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2.3.3治疗方法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1.2.1诊断
        1.2.2鉴别诊断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1.3.1治疗适应证
        1.3.2药物治疗
        1.3.3手术切除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2.1临床表现
        2.1.1静脉畸形
        2.1.2混合畸形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2.2.1诊断
        2.2.2鉴别诊断
        2.3治疗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2.3.1.1扩张型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2.3.2动静脉畸形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1.1.1.1脉冲染料激光
        1.1.1.2 Nd:YAG激光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1.2.1毛细血管畸形
        1.2.1.1脉冲染料激光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1.2.1.3强脉冲光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1.2.3.1匍行性血管瘤
        1.2.3.2血管角皮瘤
        1.2.3.3疣状静脉畸形
        1.2.3.4老年性血管瘤
        1.2.3.5化脓性肉芽肿
        1.2.3.6血管痣
        1.2.3.7毛细血管扩张
        1.2.3.8静脉湖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5泡沫硬化治疗
        5.1适应证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5.4不良反应
        5.5其他注意事项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6.1β受体阻滞剂类
        6.2 5%咪喹莫特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8.1博来霉素
        8.1.1作用机制
        8.1.2适应证
        8.1.3治疗方法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8.2长春新碱
        8.2.1作用机制
        8.2.2适应证
        8.2.3治疗方法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8.3干扰素
        8.3.1作用机制
        8.3.2适应证
        8.3.3治疗方法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1电化学治疗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2高频电凝治疗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3射频与微波消融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4尿素治疗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5)0.1%平阳霉素在儿童口腔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ISSVA 2014 版)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婴幼儿血管瘤
        1.1 临床表现
        1.2 诊断及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1.4.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1.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1.4.1.1 局部外用药物适用于浅表型婴幼儿血管瘤,常用的药物如下。
        1.4.1.2 局部注射
        1.4.1.3 系统治疗
        1.4.1.4 外科手术
    2血管内皮瘤
        2.1临床表现
        2.2 诊断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
        2.4.1 KHE和TA
        2.4.2 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
        2.4.3 其它少见血管内皮瘤
    3 Kasabach-Merritt现象
        3.1 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机制
        3.2 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治疗方法
        3.3.1 手术治疗
        3.3.2 介入栓塞
        3.3.3 全身用药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葡萄酒色斑
        1.1临床表现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1.4.1 激光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
        1.4.2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
        1.4.3非相干光治疗
        1.4.4 手术治疗
    2静脉畸形
        2.1临床表现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
        2.3.1 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3.2.1 血管内硬化治疗(Intravascular sclerotherapy)
        2.3.2.2 手术治疗
    3动静脉畸形
        3.1临床表现
        3.2 诊断
        3.3 辅助检查
        3.4治疗
        3.4.1 常规介入栓塞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3.4.3 外科手术
        3.4.4 联合治疗
    4 淋巴管畸形
        4.1 淋巴管畸形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4.2 临床表现及诊断
        4.3 治疗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1.1临床表现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辅助检查
        1.4 治疗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2.1.3 Klippel-Trenaunay和Parkes-Weber综合征
        2.1.4 变形综合征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2.1.6 Cobb综合征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2.1.8 Maffucci综合征
        2.1.9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BRBNS)
        2.1.10 Gorham综合征
        2.2 辅助检查
        2.3 治疗
        2.3.1 治疗原则
        2.3.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3.3 治疗方法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1.1 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1.2.1诊断
        1.2.2 鉴别诊断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1.3.1治疗适应证
        1.3.2 药物治疗
        1.3.3 手术切除
    2 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2.1临床表现
        2.1.1静脉畸形
        2.1.2 混合畸形
        2.1.3 眼眶动静脉畸形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2.2.1诊断
        2.2.2 鉴别诊断
        2.3 治疗
        2.3.1 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2.3.1.1 扩张型
        2.3.1.2 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2.3.2 动静脉畸形
附录一:国际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激光治疗技术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1.1.1.1 脉冲染料激光
        1.1.1.2 Nd:YAG激光
        1.1.1.3 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1.1.2 激光治疗并发症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1.2.1毛细血管畸形
        1.2.2 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1.2.3 获得性血管病变
        1.2.3.1 匍行性血管瘤
        1.2.3.2 血管角皮瘤
        1.2.3.3 疣状血管瘤
        1.2.3.4 老年性血管瘤
        1.2.3.5 化脓性肉芽肿
        1.2.3.6血管痣
        1.2.3.7 毛细血管扩张
        1.2.3.8 静脉湖
    2 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2.1 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2.2 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2.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3 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3.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3.2 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3.3 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4泡沫硬化治疗
        4.1 适应证
        4.2 泡沫配制方法药液
        4.3治疗间隔时间
        4.4 灌注治疗技术要点
        4.5 副作用及并发症
        4.6 其它注意事项
    5 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5.1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机制
        5.2 平阳霉素治疗适应证
        5.3 平阳霉素治疗方法
        5.4 平阳霉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1 电化学治疗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1.2 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1.3 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1.4 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1.5 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2高频电凝治疗
    3尿素治疗
        3.1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3.2 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3.3 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3.3.1 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3.3.2 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3.3.3 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编写说明

(7)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
    前言
    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不同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研究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猪肝脏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3. 实验研究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4. 实验研究三: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鸡冠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5. 实验研究四: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鸡肉垂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6. 结论
        7. 讨论
    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课题的不足和限制
综述: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常用治疗方案近五年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所发表文章、参编着作和学术交流情况

(8)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应用环扎及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仪器及主要试剂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辅助性动脉栓塞
        1.3.2 手术操作
    1.4 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不良反应
    2.3 典型病例
3 讨论

(9)铜离子电化学疗法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1.2.5 疗效评价标准
        1.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术前处理方法
        1.3.2 手术方法
        1.3.3 术后处理方法
        1.3.4 观察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2.2.1 两组术后脱出比较
        2.2.2 两组疗效比较
        2.3 术后并发症结果
        2.3.1 两组术后疼痛比较
        2.3.2 两组术后出血比较
        2.3.3 两组术后24小时排尿障碍
        2.3.4 两组术后肛门水肿比较
        2.3.5 两组术后肛门狭窄比较
        2.4 安全性指标
        2.5 其他结果
        2.5.1 恢复时间
        2.5.2 住院费用
        2.6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手术照片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铜针在医学中应用历史
    2 选择铜针治疗血管性疾病的原因
    3 铜针治疗内痔的机理研究现状
        3.1 铜针留置于静脉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3.1.1 铜针未通电留置于静脉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3.1.2 铜针通电后不同时间留置于血管中组织病理研究
        3.2 血栓形成是目前公认机理之一
        3.2.1 血栓形成的原因
        3.2.2 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前言
    实验一 铜针表面附着物检测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氯仿直接淋洗两电极红外谱图
        3.2 正负两电极附着物的白色物红外光谱比较图
        3.3 负极白色物质氯仿淋洗后溶液的红外谱图
        3.3.1 负极附着物的白色物质中氯仿不溶物的红外谱图
        3.3.2 负极附着物的白色物质中氯仿可溶物的红外谱图
        3.4 能谱分析结果
        3.4.1 正极能谱分析结果
        3.4.2 负极能谱分析结果
        4 结论
    实验二 ECTCI治疗前后痔区H_2O_2含量变化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标准曲线结果
        3.2 H_2O_2浓度结果
    实验三 ECTCI治疗前后痔区离子变化
        1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思考
    附录:实验部分照片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1.1 皮质类固醇激素:
    1.2 三苯氧胺:
    1.3 抗肿瘤药物:
    1.4 H1受体阻滞剂:
    1.5 硬化剂:
    1.6 药物介入治疗:
    1.7 抑制血管生成的化学药物:
    1.8 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
2 手术治疗
3 同位素治疗
4 铜针
5 冷冻治疗
6 综合治疗
7 电化学疗法
8 其它疗法

四、电化学疗法治疗血管瘤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博来霉素与氟尿嘧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病灶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比较研究[D]. 施佳亮.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自动弹力线套扎术联合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D]. 郭仕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舌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D]. 张明慧.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5]0.1%平阳霉素在儿童口腔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D]. 袁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J].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2)
  • [7]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D]. 张思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8]口腔颌面部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应用环扎及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的疗效评价[J]. 席善龙,徐大朋,程晨,孙桦梁,王绪凯.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05)
  • [9]铜离子电化学疗法配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D]. 郝丽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10]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谭海松,王绪凯.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8)

标签:;  ;  ;  ;  ;  

血管瘤电化疗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