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管理网中性能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荆培佩[1](2019)在《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互联网原始设计思想中的诸多弊端影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世界各国研究并提出了多个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如具有“三层”、“两域”结构模型的智慧协同网络。在实际应用部署中,智慧协同网络分为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在接入网中,通过引入族群的概念实现组件的虚拟化。在核心网中,通过组件标识的映射实现数据包的安全传输。现有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并没有对智慧协同网络的接入网和核心网进行针对性管理,不能有效地用于智慧协同网络的管理。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分域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分别设计实现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管理者对全网进行管控,更好地对智慧协同网络中的服务、资源与组件进行管控协调。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1)设计并实现了分域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将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分为接入网管理系统和核心网管理系统。接入网管理系统注重对组件资源的管理,核心网管理系统注重对组件标识映射和路由的管理。通过统一的管理系统平台,管理员可以对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子管理系统进行查看和配置。这种对接入网和核心网进行针对性设计的分域管理系统结构,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综合管理,更加有效地保证智慧协同网络在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稳定运行。(2)设计并实现了重资源管理的接入网管理系统。本文采用OpenStack平台实现底层资源虚拟化,重点对监控模块、报警模块和底层资源交互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在监控模块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库存储性能数据,提高系统访问速度。同时,加入可视化模块,方便管理者通过Web界面管理智慧协同网络中的组件、性能和网络,最终实现对接入网中网络组件层的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3)设计并实现了重映射和路由管理的核心网管理系统。本文将智慧协同网络与OpenFlow网络融合,将组件标识分为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重点对分离映射模块、动态选路模块和转发策略下发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提出基于用户驱动与网络感知的动态选路机制和全路径双向流表下发策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映射转发流程。同时,加入可视化模块,方便管理者通过Web界面管理网络中的映射条目和选路策略。最终实现对核心网中映射和路由的管理。最后,本文对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本文设计实现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对接入网进行资源管理,对核心网进行映射和路由管理,进而实现了对全网综合有效的管理,为智慧协同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刘桂来[2](2010)在《TD-SCDMA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TD-SCDMA网络在我国已经逐步商用,为了确保TD-SCDMA网络正常运行,网络管理系统也正在紧密锣鼓地部署之中。TD-SCDMA网络管理系统按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层,底层是网络设备厂商的网络管理系统,即操作维护中心(OMC),完成对网元设备的管理;上层是综合网络管理系统(NMS),完成对全网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控,主要是从所有厂家的OMC上采集数据,处理后提供给系统维护人员使用,完成全网资源的监测和优化。但是,全网设备由不同厂商提供,各厂商自行开发的OMC系统提供给NMS的接口也各不相同,为了解决多厂商设备共存引起的网络管理接口不一致问题,3GPP在TS32系列标准里定义了北向接口概念,其本质就是将OMC向NMS提供的接口转化为一个统一标准接口,使得NMS通过北向接口连接任何厂商的OMC。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ORBA技术的北向接口适配器实现方案,并完成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对移动通信领域里的TD-SCDMA系统、电信管理网络理论及CORBA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体系架构和管理功能模型,重点是对体系结构中定义的网络管理接口进行分析。主要对CORBA的体系架构和核心技术进行分析,重点论证了CORBA技术应用到网络管理中的可行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阐述了北向接口的概念和在网管框架中的位置,重点对北向接口含义进行分析。通过对接口功能需求、接口功能分析,采用CORBA接口技术完成性能管理接口设计,并提出一种TD-SCDMA网管北向接口系统的实现方案,依据此方案定义了系统整体架构,完成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的实现。最后,通过对性能管理系统测试,验证了该实现方案的可行性。
汪旭东[3](2009)在《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中国联通从1995年成立到2001年基本完成了GSM基础网络的建设,在2002年又开通了CDMA网络,从2001年底中国联通提出建设GSM移动综合网管一期系统,2004年初中国联通对一期综合网管功能和结构进行了重新规范;在新的综合网管系统中涵盖了包括GSM/CDMA核心交换网络、无线网、分组网、信令网、智能网等多厂家多类型设备的管理。从而屏蔽掉了多厂商多类型设备形成的管理孤岛,实现了对全网设备的集中管理、监控和操作维护。本论文是基于电信管理网TMN的设计规范,遵循1TU-TM.3000和ETSI-GSM12系列建议,参照《中国联通移动综合网管建设技术规范书》,对“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从综合网管性能管理部分着手,从性能数据采集和性能数据汇总两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对综合网管一期系绕性能管理部分的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在采集部分建立了性能数据采集方法以及采集过程模型,采用数据采集结构与采集逻辑分离的设计思想,实现了采集过程以及采集算法的灵活配制,屏蔽掉不同类型网元不同接口性能数据采集方式的差异;在数据汇总部分建立了“网元框架”、“地理框架”、“时间框架”以及“业务—网元”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对性能数据进行全粒度全指标汇总,核心性能数据管理方面采用了扁平化的数据管理方式和多维度数据存储方式,以适应网管性能管理业务变化以及对性能数据不同时间及网元粒度统计灵活要求,实现了性能数据汇总与上层业务无关,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减少产品实施成本。本文涉及的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以Sun Solaris8 UNIX为系统平台,Oracle 9i数据库系统为核心数据库平台,通过SQL嵌入式Perl编程语言完成了性能数据采集和汇总各模块设计和实现工作。
冷苏[4](2008)在《TD-SCDMA操作维护中心中网元直连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研究的深入,对于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构建一个功能强大、性能可靠、运行高效、可拓展性好的3G网络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无线接入网操作维护中心OMC-R是无线接入网中的网络管理系统,它实现了对无线接入网中各被管网元设备的监控与操作。然而,只用一套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管理显然不能让人放心,于是对OMC-R备用管理系统的研究也就提上了日程。本文结合作者在国内某知名通信公司中的实践经验,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完整的OMC-R备用管理系统即TD-SCDMA操作维护中心中网元直连接口系统。本文在简要介绍了TD-SCDMA无线接入网和SNMP协议的知识之后,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分析了网元直连接口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依据需求将系统划分为公共脚本模块、配置管理模块、性能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操作日志管理模块和操作维护管理模块。论文详细阐述了网元直连接口系统总体设计原则,包括系统的体系架构的设计、系统模块的设计、全局数据结构的设计、系统运行设计和系统接口设计。文章还详细说明了系统各模块包括公共脚本模块、配置管理模块、性能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和操作日志管理模块的实现方式。并且针对在公共脚本模块和配置管理模块中遇到的脚本文件数量过多,无法为每个脚本逐个编写代码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公共脚本模块和配置管理模块中脚本自动生成的算法。本文的最后通过对系统的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论证网元直连接口系统完全满足了系统的设计要求。本系统目前在中国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岛的3G网络试验网中运行良好。
朱能方[5](2008)在《基于TMN架构的CDMA基站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电信网络管理的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电信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向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电信管理网(TMN)则正是为电信网络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是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标准的信息模型应该是不依赖于任何管理系统的,才能提供尽可能的互操作性。当前主要有两类网络管理系统框架:一类是由ITU-T制定的,用于电信网络管理的电信管理网(TMN)框架;另一类是由IETF制定的,用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基于SNMP的管理框架。TMN框架遵循OSI的ITU-T X.700系列管理规范,在M.3010中有详细描述。有关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框架在RFC1157、RFC1212和RFC1213有详细描述。TMN(电信管理网)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由高到底依次为事务管理层(business management layer)、服务管理层(service management layer)、网络管理层(network management layer)、网元管理层(network element management layer)和网元层(network element layer)。论文中描述的OMC位于网元管理层。OMC(操作维护中心)基于TMN架构并为目前3G三大标准之一的CDMA2000系列化基站的大规模商用提供全套技术支持,它不仅具有TMN范畴的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等的功能,还具有非TMN范畴的系统工具部分,主要用于系统调试、入网测试、工程调试、日常维护工具。如信令跟踪、业务观察等调试工具类,以及维护网元版本的版本管理,主要用于系统调试、采集特殊数据、版本管理等特别目的。本文主要研究OMC(操作维护中心)的性能管理部分的功能及其采用J2EE架构的设计实现,以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突破改进,包括开发CORBA功能为局方实现集中管理、性能数据的转发优化和入库优化、性能任务的采集优化以及分布式TMN架构的探索研究,以更高的效率执行性能部分的操作和更有效的利用系统资源,为CDMA2000基站的大规模商用提供了全套的技术支持。
郭志勇[6](2008)在《3G OMC应用软件子系统性能管理模块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复杂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市场和技术的推动下,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今通信发展的主流。对网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并开发一种高效的网络性能管理系统尤为迫切。目前的通信网络管理系统中,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提出的TMN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标准得到了广泛地认同和应用。OMC (Operation Maintenance Centre)基于这种网络架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之间、操作系统与通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和通信。根据TMN技术规范提出的网元中介子系统EMF(Element Mediator Function)位于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服务器与网络通信设备之间,并负责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和被管理的通信网络设备间的各种通信和适配工作。网元中介子系统为网管系统和相应的通信网络设备的交互提供统一的操作访问接口,把各个模块对网元的公共操作集中起来进行,这样将使得信息的交互更简洁、高效,也使得网络管理系统的其他模块更加专注统于应用业务的开发。论文结合中兴通讯CDMA2000网管系统的实际项目,在基于OMC应用软件系统基础上,设计并且实现了应用于3G网络的性能管理系统模块,本文重点阐述了性能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发送、保护、任务管理、统计分析和拥塞控制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本文设计的3G网络性能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质。首先,针对3G网络规模庞大、业务种类繁多和设备复杂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在复杂电信网络管理中采用“数据整合”和“路由帧重发”的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性能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处理能力,并节约了存储空间。这两项技术均已申请国家专利,对我国电信网络管理的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次,系统架构于统一网管平台之上,充分利用软件复用思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智能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目前,该系统经过长期的运行调试和性能改进,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网管项目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于士军[7](2008)在《基于CORBA的综合网管南向接口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各移动通信运营商大都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网络,并且在不断的扩大,网络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整个网络的复杂性日益提高,多厂商问题非常突出,尽管每个厂商都提供了对自己设备的网络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网络管理系统无法提供统一的接口和数据指标,更重要的是网络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却被这些相互独立的网管系统划分开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论文针对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管理的CDMA网所存在的上述网络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分散的网管系统基础上建立NMC(综合网管系统),以实现全网的综合管理,包括:集中监控、分析、优化,及时掌握全网运行情况并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运营商信息化管理水平,最终提高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益。又由于不同的OMC(厂商网管系统)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协议研制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和规范,从而为其接入综合网管以及未来的系统扩容都带来巨大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个统一接入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目标就是让OMC能象组件一样被纳入到NMC中,即论文设计实现的南向接口。本论文就是讨论如何利用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Architecture)来实现这个统一接入的方案。设计思路大体如下:首先,分析NMC的基本功能需求,按照划分的功能模块对接入点进行对象建模。然后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对接口描述,再由IDL映射(MAP)出Client/Server(NMC/OMC)的框架C++代码。最后加入相应的业务代码编译调试产生应用程序,便实现OMC作组件为NMC提供网管底层数据及操作的服务。从接口测试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接口达到了预计的指标要求,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赵迎春[8](2007)在《基于TMN的3G OMC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行业的迅速发展,为了确保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转,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易用性和获取网络数据的实时性,对网络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并开发一种高效的网络性能管理系统尤为迫切。电信管理网TMN为电信网络管理的实现提供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它简化了混合网络环境下电信运营企业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电信运营的管理成本。论文结合中兴通讯CDMA2000网管系统的实际项目,在认真分析TMN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管理中的性能管理技术,设计了一种应用于3G网络的性能管理系统,研究了TMN架构下3G网络性能管理系统的功能、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设计,重点阐述了性能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发送、保护、任务管理、统计分析和拥塞控制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本文设计的3G网络性能管理系统具有两个显着优势。首先,针对3G网络规模庞大、业务种类繁多和设备复杂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在复杂电信网络管理中采用“数据整合”和“路由帧重发”的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性能数据的完整性和系统的处理能力,并节约了存储空间。这两项技术均已申请国家专利,对我国电信网络管理的建设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次,系统架构于统一网管平台之上,充分利用软件复用思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智能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目前,该系统经过长期的运行调试和性能改进,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网管项目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黄英君[9](2006)在《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空间综合信息网(Aerospac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Network)是以空间信息系统为主,由不同轨道上多种类型的卫星系统和地面支持系统,按照空间信息资源的最大有效综合利用原则,互通互联有机构成的智能化体系。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系统设备复杂多样,各种设备有不同格式的控制参数、状态信息和故障信息,对这种高度复杂高度集成的空间综合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卫星测控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很难有效地解决网络管理问题。本文的目标是对未来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目前还处于概念研究和飞行演示验证阶段,对网络管理的研究要先于实际网络的部署,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采用“网络管理系统原型+卫星网络地面仿真环境”的方法,对空间信息网络的空间特性、管理规范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网络管理的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开发一个空间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原型;在此基础上,为了对管理系统原型进行评估和验证,本文研究和实现了一个空间网络地面仿真环境,作为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被管对象,进行各项管理功能和管理流程的演示验证,经过验证后的空间网络管理的关键技术和管理算法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移植并应用到未来的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未来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特点,以Internet/SNMP管理体制和OSI网络管理体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分层分域的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AIINMS)的体系结构,该管理系统由地面管理中心、星上管理分站和星载代理组成,针对中低轨混合星座组网的空间特性制订了适用于卫星网络管理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和通信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原型,对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卫星管理信息库、空间网络管理协议、性能管理算法、故障管理算法、配置管理算法、子网分割算法进行了验证和评估;2、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空间网络管理的基于小波和神经网络的空间网络流量监测与预测算法,本文对空间信息网络管理的流量遥测和预测进行了研究,使用HSNMP机制来收集星上代理采集的流量统计遥测信息,对非平稳、非线性、高突发的空间信息网络业务负荷进行预测。本文使用基于冗余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结合神经网络的方法,使用冗余小波将时间序列信号分解为表征基本趋势和突发特征的不同尺度的分量,进而使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各分量进行预测分析,并在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地面仿真环境中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评估;3、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HLA/RTI的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地面仿真环境,该仿真环境是一个基于卫星实体仿真的半实物仿真平台,使用一系列HLA/RTI联邦成员,包括轨道仿真成员、星间链路仿真成员、路由协议仿真成员等构成控制网络来模拟空间综合信息网的基本特性,对卫星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传输特性进行控制,并通过服务访问点来运行第三方高层应用。空间网管系统能够象管理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信息网络一样在仿真环境中实施网络管理,对包括网络管理在内的多项空间任务进行演示验证;4、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分形散粒噪声的背景业务流量模拟算法。决定仿真的可信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业务数据流量的模拟,业务流量的模拟包括前景业务流量和背景业务流量,前景业务流量由要仿真的上层应用产生,背景业务流量则是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逼近真实的网络环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散粒噪声的卫星网络聚合背景流量生成算法,该算法根据星间链路的差错特性、星上路由器随机丢弃策略、星间路由往返时延抖动特性、拥塞控制策略等因素来对单个流的速率波动进行建模,进而使用分形散粒噪声过程对天基组网中的聚合背景业务流量进行模拟生成。本文在空间综合信息网络仿真环境中使用该算法对基于SCPS-VJ空间传输控制协议的聚合背景业务流量进行了模拟生成,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生成符合空间网络特性的背景业务流量。
朱振宇[10](2006)在《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保证网络良好的状态需要开发网络性能管理软件以对其进行监控。而网络设备的多样化让这类软件的开发变得很复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设备制造商都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制造网络设备,那么网络性能管理软件只需要监测标准中涉及的网络性能指标,就能满足网络性能管理要求了。这类软件的开发因此也会变得简单、快速。 本文探讨在惠普OVPI平台上开发网络性能管理软件包,即数据管道包和报告包。数据管道包用来采集性能数据,数据可以来自XML文件,也可以来自SNMP接口。报告包则定时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报告呈现。数据经过汇总后按时间粒度的不同分为小时粒度性能数据,天粒度性能数据。相应地,报告则有使用小时粒度性能数据的小时报告和使用天粒度性能数据的天报告。这些软件包能监测3G网络中UTRAN,GGSN,SGSN域和短信系统。另外,为了保证包的质量,需要做模拟数据来测试。
二、电信管理网中性能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管理网中性能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研究 |
1.2.2 网络管理研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智慧协同网络 |
2.1.1 智慧协同网络体系结构 |
2.1.2 智慧协同网络工作原理 |
2.2 OpenStack平台 |
2.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2 OpenStack体系架构 |
2.3 时间序列数据库 |
2.4 OpenFlow技术 |
2.4.1 OpenFlow概述 |
2.4.2 OpenFlow控制器 |
2.4.3 OpenFlow交换机 |
2.4.4 OpenFlow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网络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3 接入网管理系统设计 |
3.3.1 总体设计 |
3.3.2 组件管理设计 |
3.3.3 网络管理设计 |
3.3.4 性能管理设计 |
3.3.5 可视化模块设计 |
3.4 核心网管理系统设计 |
3.4.1 组网方案设计 |
3.4.2 通信流程设计 |
3.4.3 总体模块设计 |
3.4.4 分离映射模块设计 |
3.4.5 状态测量模块设计 |
3.4.6 动态选路模块设计 |
3.4.7 转发策略下发模块设计 |
3.4.8 可视化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
4.1 网络管理系统总体实现 |
4.2 接入网管理系统实现 |
4.2.1 监控模块实现 |
4.2.2 报警模块实现 |
4.2.3 可视化模块实现 |
4.2.4 其它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3 核心网管理系统实现 |
4.3.1 分离映射模块实现 |
4.3.2 状态测量模块实现 |
4.3.3 动态选路模块实现 |
4.3.4 转发策略下发模块实现 |
4.3.5 可视化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测试环境介绍 |
5.1.1 接入网测试环境 |
5.1.2 核心网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1 接入网管理系统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2 核心网管理系统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3 管理系统总体实现功能测试和分析 |
5.3 性能测试和分析 |
5.3.1 接入网管理系统监控模块性能测试和分析 |
5.3.2 核心网管理系统动态选路模块性能测试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TD-SCDMA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整体框架 |
第二章 TMN和CORBA理论研究与分析 |
2.1 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
2.1.1 TD-SCDMA网络技术发展 |
2.1.2 TD-SCDMA网络整体框架 |
2.2 TMN理论研究 |
2.2.1 电信管理网概述 |
2.2.2 TMN管理功能模型 |
2.2.3 TMN体系架构 |
2.3 CORBA技术研究 |
2.3.1 CORBA技术概述 |
2.3.2 CORBA体系架构 |
2.3.3 CORBA核心技术研究 |
2.3.4 CORBA技术应用于TMN的优势 |
2.3.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接口设计 |
3.1 TD-SCDMA北向接口概述 |
3.1.1 TD-SCDMA网络管理系统框架 |
3.1.2 TD-SCDMA北向接口含义 |
3.2 TD-SCDMA北向接口的设计方法 |
3.3 性能管理接口功能需求 |
3.3.1 北向接口事务需求定义 |
3.3.2 公共管理接口功能需求详细定义 |
3.3.3 性能管理接口功能需求分析 |
3.4 性能管理接口功能分析 |
3.4.1 北向接口管理控制对象 |
3.4.2 性能管理接口功能分析 |
3.5 基于CORBA/IDL的性能管理接口设计 |
3.5.1 CORBA性能管理接口可靠性设计 |
3.5.2 基于CORBA的性能管理接口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北向接口适配器实现方案比较 |
4.1.1 实现方案1—接口机方式 |
4.1.2 实现方案2—软件模块方式 |
4.2 北向接口适配器的整体架构 |
4.2.1 北向接口适配器的外部环境 |
4.2.2 北向接口适配器的层次结构 |
4.2.3 北向接口适配器整体框架 |
4.3 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实现 |
4.3.1 性能管理系统实现模型 |
4.3.2 性能管理系统模块功能 |
4.3.3 性能管理系统的协议栈 |
4.3.4 性能管理系统实现流程 |
4.4 性能管理系统测试 |
4.4.1 测试环境 |
4.4.2 系统测试工具 |
4.4.3 性能管理系统测试内容 |
4.4.4 系统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
1.1.2 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
1.1.3 综合网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产品的比较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需求分析 |
2.1 综合网管性能管理业务及问题分析 |
2.2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总体设计目标 |
2.3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功能要求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总体设计 |
3.1 系统结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系统的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详细设计 |
4.1 性能数据采集部分详细设计 |
4.2 性能汇总部分详细设计 |
4.3 网元接口的多样性问题的方案设计 |
4.4 性能指标算法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5 汇总业务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5.1 网元及地理结构框架模型设计 |
4.5.2 时间框架模型设计 |
4.5.3 业务框架模型设计 |
4.5.4 性能数据汇总模块设计 |
4.6 网元配置变更问题的方案设计 |
4.7 网管系统性能数据处理效率问题的方案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系统应用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数据处理效率测试 |
5.4 业务变更适应能力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TD-SCDMA操作维护中心中网元直连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状况 |
1.2.2 国内的状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划分 |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划分 |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TD-SCDMA 无线接入网简介 |
2.1.1 无线接入网体系结构 |
2.1.2 无线接入网功能简介 |
2.1.3 无线接入网操作维护模块 |
2.2 SNMP 技术简介 |
2.2.1 SNMP 的管理体系结构 |
2.2.2 SNMP 工作过程 |
2.2.3 SNMP 报文 |
2.2.4 管理信息库MIB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元直连接口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架构 |
3.3 系统模块设计 |
3.3.1 公共脚本模块 |
3.3.2 配置管理模块 |
3.3.3 故障管理模块 |
3.3.4 性能管理模块 |
3.3.5 安全管理模块 |
3.3.6 操作日志管理模块 |
3.4 全局数据结构设计 |
3.4.1 MIB 信息源文件数据结构设计 |
3.4.2 全局目录规划 |
3.5 系统运行设计 |
3.5.1 系统进程部署 |
3.5.2 系统运行流程 |
3.6 接口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模块实现 |
4.1 公共脚本模块实现 |
4.1.1 菜单选择方式接口脚本实现 |
4.1.2 直接输入方式接口脚本实现 |
4.1.3 库脚本实现 |
4.1.4 公共脚本自动生成实现 |
4.2 配置管理模块实现 |
4.2.1 配置命令处理实现 |
4.2.2 命令脚本自动生成实现 |
4.3 故障管理模块实现 |
4.3.1 告警信息的接收 |
4.3.2 告警信息的解析 |
4.3.3 模块命令接口实现 |
4.4 性能管理模块实现 |
4.4.1 性能测量任务的开启 |
4.4.2 性能测量任务的删除 |
4.4.3 性能测量数据的同步 |
4.5 安全管理模块实现 |
4.5.1 用户添加实现 |
4.5.2 用户删除实现 |
4.5.3 用户信息修改实现 |
4.5.4 用户查看实现 |
4.5.5 用户密码修改实现 |
4.6 操作日志管理模块实现 |
4.6.1 日志的文件格式 |
4.6.2 操作日志记录 |
4.6.3 模块命令接口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元直连接口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原则 |
5.3 测试结果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TMN架构的CDMA基站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信网络管理技术概述及国内外现状 |
1.2 电信网性能管理概述 |
1.2.1 性能管理 |
1.2.2 基站数据观察 |
1.3 课题的特点、意义及本人所作的工作 |
1.3.1 课题特点 |
1.3.2 课题意义和关键技术 |
1.3.3 本人所做的工作 |
1.4 论文组织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信网管理综述及基本原理 |
2.1 电信网管理综述 |
2.1.1 TMN应用范围 |
2.1.2 TMN管理业务 |
2.1.3 TMN管理功能 |
2.1.4 TMN技术基础以及标准化协议 |
2.1.5 TMN功能体系结构 |
2.1.6 TMN信息体系结构 |
2.1.7 TMN接口概述 |
2.2 3GOMC系统综述 |
2.2.1 OMC基本概念 |
2.2.2 3G OMC网络拓扑结构 |
2.2.3 3G OMC软件架构 |
2.2.4 UEP平台概述 |
2.2.5 CORBA技术介绍 |
2.2.6 3G OMC子系统实现的功能概述 |
2.2.7 3G OMC子系统模块划分 |
2.3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3G OMC性能管理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3.1 3G OMC性能管理需求分析 |
3.2 3G OMC性能管理总体设计 |
3.3 J2EE架构的优越性 |
3.4 性能管理总体设计 |
3.4.1 性能管理总体设计 |
3.4.2 性能管理前台代理设计 |
3.4.3 性能管理后台总体设计 |
3.5 前后台的采集流程 |
3.5.1 任务索取 |
3.5.2 数据采集 |
3.5.3 数据发送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性能管理详细设计方案 |
4.1.1 前台设计方案 |
4.1.2 后台的设计方案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任务管理 |
4.2.2 性能告警 |
4.2.3 性能数据的采集方式 |
4.2.4 性能数据保存方式 |
4.2.5 性能数据的发送 |
4.2.6 性能数据的保护 |
4.2.7 数据处理模块 |
4.2.8 其他辅助设计 |
4.2.9 CORBA跨时区功能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性能数据库的设计 |
5.1 平台数据库的通用性设计 |
5.2 存储表的自动生成 |
5.2.1 网元对象表 |
5.2.2 对象属性表 |
5.2.3 属性运算方式表 |
5.2.4 性能数据的存储表 |
5.2.5 性能数据存储表的自动生成算法 |
5.3 告警表 |
5.3.1 指标表 |
5.3.2 告警门限表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技术创新和探索 |
6.1 性能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 |
6.1.1 “路由帧重发”技术背景 |
6.1.2 “路由帧重发”技术方案 |
6.1.3 “路由帧重发”技术实现 |
6.1.4 “路由帧重发”实施效果 |
6.2 入库优化 |
6.3 TMN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
6.4 性能管理的任务优化 |
6.4.1 任务优化详细设计 |
6.4.2 任务优化后总体数据采集流程 |
6.4.3 任务优化后的任务管理功能介绍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的研究总结 |
7.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3G OMC应用软件子系统性能管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3G 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TMN 管理架构的3G OMC 系统 |
2.1 3G OMC 系统概述 |
2.1.1 OMC 基本概念介绍 |
2.1.2 OMC 子系统在全系统的作用 |
2.1.3 OMC 应用软件子系统各功能模块 |
2.2 TMN 概述 |
2.2.1 TMN 的层次关系 |
2.2.2 TMN 的功能及信息体系结构 |
2.3 基于TMN 的3G OMC 性能管理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性能管理模块的总体设计 |
3.1 性能模块的前台架构实现设计 |
3.2 性能模块的后台统一网管平台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性能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模块描述 |
4.2 标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初始化 |
4.2.2 链路监测 |
4.2.3 前台采集时间的校正 |
4.3 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性能数据的测量任务 |
4.3.2 原始数据的采集方式 |
4.3.3 性能数据的保存方式 |
4.3.4 性能数据的发送 |
4.3.5 性能数据的保护 |
4.3.6 BDOP 实时数据的处理 |
4.3.7 其他辅助的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技术特性的运用 |
5.1 多分布式处理中心性能数据的整合 |
5.1.1 “数据整合”算法提出 |
5.1.2 “数据整合”算法方案 |
5.1.3 “数据整合”算法实现 |
5.1.4 “数据整合”实施效果 |
5.2 性能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 |
5.2.1 “路由帧重发”技术背景 |
5.2.2 “路由帧重发”技术方案 |
5.2.3 “路由帧重发”技术实现 |
5.2.4 “路由帧重发”实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CORBA的综合网管南向接口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移动网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3 课题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系统概述 |
2.1 网络管理概论 |
2.1.1 网络管理框架的研究 |
2.1.2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方法论 |
2.1.3 网络管理接口研究的内容 |
2.2 电信管理网(TMN) |
2.2.1 TMN的产生背景、概念和目标 |
2.2.2 电信管理网体系结构 |
2.2.3 电信管理网管理功能 |
2.3 CORBA在TMN网管中的应用 |
2.3.1 基于CORBA的网管平台 |
2.3.2 使用CORBA进行建模 |
2.3.3 实时CORBA在TMN中的应用 |
2.4 南向接口介绍 |
2.4.1 CDMA网络 |
2.4.2 接口位置 |
2.4.3 南向接口采用的通信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网管介绍 |
3.1 综合网管概述 |
3.2 配置管理 |
3.3 故障管理 |
3.4 性能管理 |
3.5 南向接口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向接口功能设计 |
4.1 概念介绍 |
4.2 公共管理功能设计 |
4.2.1 访问入口点功能集 |
4.2.2 通知管理功能集 |
4.2.3 链路监视功能集 |
4.2.4 大数据量传输功能集 |
4.3 配置管理功能设计 |
4.3.1 基本配置功能 |
4.3.2 配置信息改变上报功能 |
4.3.3 配置信息同步功能 |
4.4 故障管理功能设计 |
4.5 性能管理功能设计 |
4.5.1 性能采集管理功能集 |
4.5.2 性能门限管理功能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南向接口IDL设计与实现 |
5.1 Client/Server实现过程 |
5.2 IDL定义接口方法描述 |
5.3 名词术语 |
5.4 配置管理接口 |
5.4.1 配置管理的基本操作 |
5.4.2 主要通知 |
5.5 故障管理接口 |
5.5.1 故障管理的基本操作 |
5.5.2 主要通知 |
5.6 性能管理接口 |
5.6.1 性能采集管理接口 |
5.6.2 性能门限管理接口 |
5.6.3 主要通知 |
5.7 接口测试 |
5.7.1 测试环境和目的 |
5.7.2 准确性测试 |
5.7.3 完整性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8)基于TMN的3G OMC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3G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1 论文研究背景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信管理网技术及3G OMC系统 |
2.1 TMN概述 |
2.1.1 TMN的层次关系 |
2.1.2 TMN的功能体系结构 |
2.1.3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 |
2.1.4 TMN的管理体系结构 |
2.1.5 TMN的接口 |
2.2 3G OMC系统概述 |
2.2.1 OMC基本概念介绍 |
2.2.2 3G OMC系统网络架构 |
2.2.3 3G OMC系统软件架构 |
2.2.4 3G OMC系统功能模块 |
2.3 基于TMN的3G OMC性能管理系统 |
2.3.1 3G网络性能的综合分析 |
2.3.2 3G网络性能的实时监测 |
2.3.3 3G网络性能的质量保证 |
2.3.4 3G网络性能的负荷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性能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性能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
3.1.1 系统架构设计 |
3.1.2 系统采用J2EE架构的优势 |
3.2 统一网管平台设计 |
3.2.1 统一网管平台的架构 |
3.2.2 统一网管平台的功能模块 |
3.2.3 统一网管平台的接口设计 |
3.3 性能管理系统总体方案 |
3.3.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3.3.2 系统智能代理设计 |
3.3.3 典型业务流程介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方案设计 |
4.2 标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初始化设计 |
4.2.2 链路检测 |
4.2.3 采集时间校正 |
4.3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性能数据的任务管理 |
4.3.2 性能数据的采集 |
4.3.3 性能数据的存储 |
4.3.4 性能数据的处理与发送 |
4.3.5 性能数据的保护 |
4.3.6 性能数据的统计分析 |
4.3.7 性能数据的拥塞控制 |
4.4 其他辅助功能设计 |
4.4.1 异常处理功能 |
4.4.2 打印信息功能 |
4.5 系统可靠性设计 |
4.5.1 系统不稳定的处理 |
4.5.2 错误操作的处理 |
4.5.3 监控定时器的设计 |
4.5.4 时序安排的余量考虑 |
4.5.5 数据处理 |
4.6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技术的探索与实现 |
5.1 多处理中心性能数据的整合 |
5.1.1 "数据整合"算法提出 |
5.1.2 "数据整合"算法方案 |
5.1.3 "数据整合"算法实现 |
5.1.4 "数据整合"实施效果 |
5.2 性能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 |
5.2.1 "路由帧重发"技术背景 |
5.2.2 "路由帧重发"技术方案 |
5.2.3 "路由帧重发"技术实现 |
5.2.4 "路由帧重发"实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的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网络管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卫星网络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卫星网络管理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
1.3.1 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3 论文的创新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AIINMS |
2.1 空间网络管理的需求分析 |
2.1.1 卫星通信网络管理 |
2.1.2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应具备的特点 |
2.2 网络管理的标准分析 |
2.2.1 ISO的基于 OSI/CMIP的网络管理体系 |
2.2.2 ITU-T的TMN电信网络管理体系 |
2.2.3 IETF的Internet/SNMP网络管理体系 |
2.2.4 几种网络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
2.3 一种分层分域的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AIINMS |
2.3.1 AIINMS在航天任务体系中的作用 |
2.3.2 AIINMS的管理层面 |
2.3.3 AIINMS体系结构 |
2.4 AIINMS的功能模型 |
2.4.1 配置管理 |
2.4.2 性能管理 |
2.4.3 故障管理 |
2.4.4 安全管理 |
2.4.5 资源与任务管理 |
2.4.6 管理功能间关系分析 |
2.5 AIINMS的信息模型 |
2.5.1 管理对象和管理信息提取 |
2.5.2 抽象语法表示 ASN.1 |
2.5.3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管理信息建模 |
2.6 AIINMS的空间网络管理协议 |
2.7 小结 |
第三章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仿真环境 |
3.1 卫星网络的仿真 |
3.1.1 卫星网络的仿真方法 |
3.1.2 卫星网络仿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3.2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轨道模型 |
3.2.1 单层轨道面卫星轨道模型 |
3.2.2 多层轨道面卫星轨道模型 |
3.3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链路仿真 |
3.3.1 太空环境对卫星通信的影响 |
3.3.2 日凌与卫星蚀对星间链路的影响 |
3.3.3 单层轨道面内星间链路 |
3.3.4 多层轨道面内星间链路 |
3.3.5 基于 STK的多层星座组网仿真 |
3.4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拓扑仿真 |
3.5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的协议仿真 |
3.5.1 空间组网的协议体系 |
3.5.2 星间路由仿真 |
3.6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仿真环境 |
3.6.1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仿真环境的体系结构 |
3.6.2 卫星节点实体的设计 |
3.6.3 典型的组网仿真想定 |
3.7 仿真环境中的功能测试 |
3.7.1 STK轨道计算成员 |
3.7.2 链路计算成员和路由成员 |
3.7.3 仿真时间推进测试 |
3.8 小结 |
第四章 空间网络仿真中的背景业务流量建模与生成 |
4.1 混合模式的空间网络流量仿真 |
4.2 分形散粒噪声过程与聚合流量建模 |
4.2.1 分形散粒噪声驱动的随机点过程 |
4.2.2 基于散粒噪声的聚合流量建模 |
4.3 基于TCP拥塞控制的流速率波动模型 |
4.3.1 基于随机差错的 AIMD模型 |
4.3.2 吞吐量建模 |
4.4 卫星环境下TCP聚合流量模拟研究 |
4.4.1 卫星网络环境下变化的往返时延对聚合流量的影响 |
4.4.2 卫星网络环境下的传输差错对聚合流量的影响 |
4.5 与其他业务流量模型的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中的网络测量技术研究 |
5.1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中的网络测量 |
5.1.1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中网络测量的需求分析 |
5.1.2 网络测量的基本内容 |
5.1.3 网络测量的方法与相关研究工作 |
5.2 网络测量的体系结构 |
5.2.1 网络测量的层次 |
5.2.2 RTFM的实时流量测量体系框架 |
5.3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中的流量监测 |
5.3.1 卫星网络中的流量监测方法 |
5.3.2 流量数据采样 |
5.4 空间综合信息信息网络流量测量系统 |
5.4.1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流量测量系统构成 |
5.4.2 测量工作流程 |
5.4.3 与流量测量相关的管理信息定义 |
5.4.4 在仿真环境中的测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中的流量预测技术研究 |
6.1 预测方法研究 |
6.2 基于多孔小波变换的遥测信号分解 |
6.3 基于 Elman神经网络的预测 |
6.3.1 Elman神经网络 |
6.3.2 对不同尺度信号的Elman神经网络预测仿真 |
6.4 基于 BP神经网络的预测 |
6.4.1 BP神经网络 |
6.4.2 对不同尺度信号的BP神经网络预测仿真 |
6.5 对预测结果的分析 |
6.6 小结 |
第七章 AIINMS原型设计与仿真分析 |
7.1 AIINMS的网络管理中心原型 |
7.2 AIINMS的星上代理 |
7.3 AIINMS网络管理协议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 |
7.4 对 AIINMS原型的仿真测试 |
7.4.1 仿真部署 |
7.4.2 拓扑探测 |
7.4.3 子网划分 |
7.4.4 网络管理命令的响应时间 |
7.4.5 网络管理的通信开销 |
7.5 仿真置信度分析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三: 缩略语 |
(10)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概述及本人工作 |
第二章 3G网络及网络性能管理 |
2.1 3G概念 |
2.2 3G相关国际标准 |
2.3 3GPP系统参考模型 |
2.4 3G网络性能管理 |
2.4.1 接入网系统性能 |
2.4.2 分组域核心网性能 |
2.4.3 电路域核心网性能 |
2.5 3G移动网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开发平台 |
3.1 XML技术 |
3.1.1 什么是XML |
3.1.2 XML优点 |
3.2 PERL技术 |
3.2.1 什么是PerI |
3.2.2 PerI语言的优点 |
3.3 SNMP协议 |
3.3.1 SNMP介绍 |
3.3.2 SNMP用法说明 |
3.4 开发平台HP OVPI |
3.4.1 OVPI工作原理 |
3.4.2 在OVPI平台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架构 |
4.2 公共属性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公共属性表模型 |
4.2.2 公共属性表设计 |
4.2.3 属性数据表设计 |
4.2.4 属性表组装接口 |
4.2.5 属性数据表组装 |
4.2.6 属性视图设计 |
4.2.7 性能告警设计 |
4.3 UTRAN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3.1 数据管道方案设计 |
4.3.2 报告方案设计 |
4.4 SGSN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4.1 数据管道方案设计 |
4.4.2 报告方案设计 |
4.5 GGSN性能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1 GGSN数据管道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2 GGSN报告模块设计 |
4.6 MMS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6.1 数据管道方案设计 |
4.6.2 报告方案设计 |
4.7 SMS性能管理模块设计 |
4.8 数据模拟模块设计与实现 |
4.8.1 性能数据文件采集模拟模块设计与实现 |
4.8.2 SNMP Agent性能数据采集模拟模块设计与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信管理网中性能管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荆培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TD-SCDMA北向接口适配器性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刘桂来.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3]移动通信网综合网管通用性能汇总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汪旭东. 东北大学, 2009(S1)
- [4]TD-SCDMA操作维护中心中网元直连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冷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5]基于TMN架构的CDMA基站性能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朱能方.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6]3G OMC应用软件子系统性能管理模块设计[D]. 郭志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5)
- [7]基于CORBA的综合网管南向接口设计与实现[D]. 于士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8]基于TMN的3G OMC性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迎春. 中南大学, 2007(06)
- [9]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仿真[D]. 黄英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6)
- [10]网络性能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振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