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巨细胞病毒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琳[1](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范雪萌[2](2020)在《基于粒度计算的动态生物网络建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大数据使得关于生物机制的研究可以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入手,多方面揭示分子调控机制。然而海量的高通量数据也给数据分析带来了难度。与此同时,生物功能的复杂性也要求使用更合适的建模方式,以准确地描述分子机制内部复杂的结构。网络方法能够描述分子相互作用,以图的形式展现分子调控系统。而粒度计算理论广泛应用于提取系统结构,有助于从不同层次理解分子如何通过协同实现具体的生命过程。本文基于粗粒化思想,结合网络分析方法认识疾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主要探讨了肺腺癌预测基因的选取、小鼠Ⅱ型糖尿病发展机制和结肠癌血行转移过程中循环癌细胞(CTC)、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的通讯网络。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二章中,为了提取预测基因用于对肿瘤与正常样本进行分类,本章提出一种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逐步特征选择的预测基因选择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分类精度和减少预测因子数量。首先,基于甲基化、基因表达和miRNA表达数据构建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通过差异表达分析获得差异基因。进一步,通过网络分析,选取中心节点作为特征基因。最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皮尔逊相关检验对特征基因进行筛选;提出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逐步特征选择算法,用于从特征基因集中识别最终的预测基因。最终得到6个预测基因:TOP2A、GRK5、SIRT7、MCM7、EGFR和COL1A2。将算法应用于6个独立验证集以检验模型的鲁棒性。最终得到的预测精度最低95.3%最高100%,表明所提方法在分类肺腺癌和正常样本上的能力,这对于缩短临床诊断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三章中,基于时间序列基因表达数据,探索小鼠Ⅱ型糖尿病(T2D)的动态演变过程。提出针对疾病演变过程的分析框架,称为VD-analysis。具体地,传统的动态网络方法将疾病发展过程看作由多个帧组成的“动画”,其中每个帧代表疾病的一个暂时状态,用一张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GGN)表示。然而,动态网络方法也存在缺陷,即未能分析两个相邻状态之间的演化关系。本文所提出的VD-analysis框架对动态网络方法进行了改进。具体地,对每个暂态网络进行模块识别操作并量化相邻暂态GGN中模块的进化关系,进而推测疾病的内在驱动机制。另外,VD-analysis首次采用三基因结构——V-结构——作为单元代表整个模块,揭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小鼠T2D在驱动通路分布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转移时期和后期,并对应每个阶段识别出V-结构标志物。综上所述,VD-analysis能够描述动态疾病进展,并且,V-结构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在第四章中,同时考虑细胞内特异性网络和细胞间通讯网络,研究结肠癌转移过程中CTC、NK细胞和血小板间的信号传递机制。首先,根据每个细胞的表达基因的差异,构建胞内特异性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其次,对于两个细胞,将两个胞内特异性网络根据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连接,形成整体的细胞通讯网络。进一步,改进了基于层次聚类的模块提取算法,将其应用于识别胞内特异性网络。最后利用随机游走计算两细胞中模块的关联性。模型找到了各个细胞负责释放信号及接受外界信号发挥功能的模块和关键配体-受体关系,并利用逐步特征选择算法提取了能够区分结肠癌转移样本和正常样本的预测基因,即LIMK2、ARHGEF6、F2RL1和ITGA8,预测精度可达98.42%。ROC曲线也表明了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AUC=0.78)。综上所述,考虑到分子调控机制的整体性,同时分析胞内和胞间分子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研究癌转移过程中细胞间功能协同具有重要意义。
朱祎婧[3](2020)在《TRIF-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TLR3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个人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糖尿病发病机制众多,其中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功能障碍被认为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全身慢性炎症则被认为是导致胰岛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受体,Toll样受体家族(Toll like receptors,TLRs)在诱导机体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相关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作为在胰腺中表达较高的受体,TLR3相关信号通路在调节免疫炎症和葡萄糖稳态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为研究对象,用TLR3的特异性激动剂聚肌胞Poly(I:C)(PIC)刺激小鼠的胰岛β细胞。旨在探讨激活TLR3信号通路对胰岛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NIT-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DMEM培养基培养细胞,定期更换细胞培养液。根据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传代培养,当细胞处于增殖期比例达到80%-90%时进行实验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分别接种在96孔板上进行培养。24小时候后观察各组细胞贴壁和生长情况,然后分别予以实验组NIT-1细胞不同质量浓度的PIC(30μg/ml、60μg/ml、90μg/ml)刺激,干预48小时后检测以下指标:1、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情况;2、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各组Toll/IL-1受体接头蛋白分子(Toll/IL-1receptor domain containing adaptor protein inducing IFN-β,TRIF)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 RNA表达情况;3、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凋亡蛋白Caspase-3、TRIF以及NF-κB蛋白表达。结果1、通过流式细胞计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PIC刺激浓度的增加,NIT-1细胞停留在G0/G1期细胞的比例明显上调(P<0.0001),而在S期和G2/M期的细胞比例出现明显下调(P<0.00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胰岛β细胞TRIF和NF-κB的m RNA表达量随着PIC刺激浓度的升高而上调。在低浓度PIC(30μg/ml)刺激时,m RNA表达出现了上升趋势,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时m RNA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3、通过对比不同浓度PIC刺激下的蛋白印迹条带CCND1灰度值与GAPDH灰度值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周期蛋白CCND1表达量在不同浓度PIC刺激下均明显下调(P<0.0001),且与PIC刺激浓度的升高呈现负相关,在90μg/ml时下调程度最大(P<0.0001)。4、在予以不同浓度PIC处理后,凋亡相关蛋白分子caspase3的表达出现了明显改变。pro-CASP3在低浓度和中浓度PIC刺激时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有差异(P<0.05),但是其上调程度明显低于高浓度刺激(P<0.0001);各干预组细胞经PIC刺激后,cleaved-CASP3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也明显升高,且升高幅度呈浓度依赖性(P<0.0001)。5、相比于空白对照组,NIT-1细胞在经不同浓度PIC干预后,TRIF蛋白表达均呈现明显上调(P<0.0001)。在60μg/ml和90μg/ml浓度下刺激时,TRIF蛋白上升程度较低浓度(30μg/ml)刺激时有明显差异(P<0.0001),且呈现出浓度依赖的趋势。6、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在经不同浓度PIC干预后,NIT-1细胞NF-κB蛋白表达均出现明显上调,且呈现浓度依赖性上升(P<0.0001)。高浓度PIC(90μg/ml)刺激下,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于低浓度与中浓度刺激组(P<0.0001)。结论1.TLR3的激活可能通过TRIF-NF-κB信号通路诱导胰岛β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下调,进而抑制了胰岛β细胞的增殖,使其增殖停留在G0-G1期;2.TLR3信号通路的激活,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蛋白caspase3表达上调,提示其参与了胰岛β细胞的细胞凋亡;3.TLR3-TRIF-NF-κB炎症信号通路对胰岛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白耀博,时艳,刘伟[4](2020)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C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C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T2DM组,另择50例同期于我院查体排除糖尿病的健康成年人纳入对照组。测定并分析受试者HCMV-DNA病毒载量、空腹血糖(FPG)、C肽(C-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结果:T2DM组及对照组受试者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50.64%及26.00%; T2DM组患者HCMV-DNA载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组患者伴有FPG、CD4+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升高,Fins、C-P、ISI及CD8+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 <0.05); HCMV-DNA阳性患者各指标升高或上升幅度显着大于HCMV-DNA阴性患者(P<0.05)。结论:HCMV病毒感染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加重机体免疫失衡症状,促进病情的进展。
杨万斌[5](2019)在《齐多夫定对小鼠糖尿病的诱导作用及青蒿琥酯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糖尿病(Diabetes),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高血糖的发生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其生物作用受损,或者是以上两个原因兼有。糖尿病后期由于长期较高的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发生并发症,包括血管、神经、眼、心脏、肾脏等出现慢性损伤,以至功能障碍。而对于糖尿病前期的糖代谢异常如果能够加以控制,患者的发病年龄能得到延缓,并减轻糖尿病病情。而另一方面,单基因糖尿病的发生也是一个需要得到注意的问题,单基因糖尿病是由于一个或多个缺陷单基因而导致的糖尿病,约占儿童糖尿病总发病例数的1%~4%。迄今己发现40多种单基因糖尿病,主要包括青年发病成人型糖尿病(MODY)、新生儿糖尿病和线粒体糖尿病、单基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当前国内对于单基因糖尿病的诊断尚无有效手段,作者认为,出生12个月内被诊断为糖尿病的婴儿,应进行基因检测;而缺乏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特征的糖尿病患者,也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单基因糖尿病还需要个体化的的治疗手段,但其前提是对单基因糖尿病进行精确诊断与分型。临床服用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的病人中,3%-4%的病人可因齐多夫定的毒副作用而发生糖尿病,目前认为该类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但对齐多夫定导致糖尿病的具体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然而,齐多夫定作为一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属于核苷类似物,其具有线粒体毒性,可导致骨髓抑制、贫血、线粒体肌病、乳酸酸中毒等。对齐多夫定诱发的毒副作用,作者认为可能均来自于齐多夫定的线粒体毒性,由于线粒体功能受损,ATP合成减少,导致下游多种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包括GLUT2和GLUT4等多种葡萄糖转运蛋白,导致细胞对外周血糖吸收和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等,同时胰岛素的合成不足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本次研究为了验证上述机理,解开齐多夫定导致糖尿病的诱因和机制,并给予临床服用齐多夫定而导致糖尿病的病人更准确的用药标准,同时也希望引起人们对单基因糖尿病的重视。方法造模剂量研究,用于确定最佳的诱导剂量:将小鼠分为正常组、齐多夫地超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齐超组)、齐多夫定高剂量组(齐高组)、齐多夫定中剂量组(齐中组)、齐多夫定低剂量组(齐低组),后四组分别以不同剂量齐多夫定溶液予以小鼠自由饮用,实验持续8周,此8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小鼠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和胰岛素抵抗检测(IR)。第8周麻醉小鼠后取血,取胰腺,血液用于血清胰岛素浓度检测,胰腺组织部分以福尔马林固定以备组织学检查,部分冻存以备后期使用。造模方法研究,用于确定最佳的诱导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饮用齐多夫定溶液联合食用高脂饲料)、HFD组(单纯食用高脂饲料)、AZT组(单纯饮用齐多夫定溶液,所用剂量为造模剂量研究得出的最佳剂量),实验持续8周,此8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小鼠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和胰岛素抵抗检测(IR)。第8周麻醉小鼠后取血,取胰腺,血液用于血清胰岛素浓度检测,胰腺组织部分以福尔马林固定以备组织学检查,部分冻存以备后期使用。治疗药物干预实验,用于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的治疗干预效果,并了解青蒿琥酯的最佳治疗剂量: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蒿琥酯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青高组)、青蒿琥酯中剂量组(青中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青低组)以及阳性治疗组(阳性组),其中青高组给予模型组同样的造模方法,同时予lOmg/kg青蒿琥酯干预;青中组予5mg/kg青蒿琥酯干预;青低组予lmg/kg青蒿琥酯干预;阳性组予二甲双胍干预,持续8周。期间,每2周进行1次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和胰岛素抵抗检测(IR)。第8周麻醉小鼠后取血,取胰腺,血液用于血清胰岛素浓度检测,胰腺组织部分用于纯化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检测,部分以福尔马林固定以备组织学检测,部分以戊二醛固定用于电镜检测,部分液氮冻存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结果(1)造模剂量研究实验显示,四种造模剂量中,低剂量AZT对小鼠血糖无影响作用;超高剂量AZT对提高血糖作用最明显,但具有较高致死率;高剂量AZT较中剂量AZT对血糖作用更明显,同时造成的小鼠死亡率也较低。因此选用高剂量AZT(400mg/kg)作为AZT的造模剂量,但高剂量组小鼠的糖尿病成模率仍较低。(2)三种造模方法研制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显示,模型组小鼠(自由饮用齐多夫定溶液同时食用高脂饲料)的糖耐量降低较正常组、高脂饮食组和AZT组更明显,随机血糖也较另外三组更高,同时成模率接近100%,可以认为采用自由饮用齐多夫定溶液联合食用高脂饲料的方法能更快更明显地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3)治疗药物对该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二甲双胍和青蒿琥酯中剂量组能一定程度降低小鼠糖尿病模型的随机血糖,提高糖耐量,青蒿琥酯高剂量组反而有加重小鼠糖尿病的趋势,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降低均比模型组明显,可能与青蒿琥酯高剂量组的青蒿玻酯用药浓度过高有关。(4)通过RCR、PCR和WB检测等检测,本研究所造成的小鼠糖尿病模型为线粒体糖尿病,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AZT造成的线粒体毒性有关。结论(1)自由饮用齐多夫定溶液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能用于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较之单纯饮用齐多夫定溶液或单纯食用高脂饲料的方法,其造模作用更明显。(2)二甲双胍和中剂量青蒿琥酯对该糖尿病模型有一定的缓解治疗作用,但高剂量青蒿琥酯反而起到加重病情的作用,因此需注意青蒿琥酯的用药剂量。(3)通过齐多夫定结合高脂饮食方法造成的糖尿病模型属于线粒体糖尿病模型。
唐佳丽[6](2019)在《血清PTX3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正五聚体蛋白3(pentraxin3,PTX3)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作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早期防治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收集2019年3月至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94例,根据其眼底照相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5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2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27例);同时选取同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NC)组(30例)。获取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测量其身高、体重、血压,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得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蛋白/肌酐比值水平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LISA)方法测得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TX3 水平。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行组间比较;PTX3水平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R组糖尿病病程较NPDR组长,且两组均较NDR组长(均P<0.05)。三组T2DM患者BMI高于NC组(P<0.05),T2DM各组之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各组患者收缩压(SBP)高于NC组(P<0.05);PDR组SBP高于NDR组(P<0.05)。T2DM各组患者舒张压(DBP)高于NC组(P<0.05)。(2)三组 T2DM 患者 FPG、HbA1c、TC、TG、LDL-C 高于NC 组(均P<0.05),HDL-C低于NC组(P<0.05)。随着糖尿病病变程度的加重,HbA1c、TG、尿蛋白/肌酐比值逐渐升高(均为P<0.05);PDR组FPG高于NDR组、NPDR组(P<0.05)。T2DM各组之间TC、LDL-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T2DM患者PTX3水平高于NC组(均P<0.05),且随视网膜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DR组PTX-3水平高于NPDR组,两组均高于NDR组(均P<0.05)。(4)以PTX-3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PTX3水平与糖尿病病程、BMI、SBP、DBP、FPG、HbA1c、TC、TG、LDL-C、尿蛋白/肌酐呈正相关(均P<0.05),与 HDL-C呈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以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以糖尿病病程、BMI、SBP、HbA1c、TG、LDL-C、HDL-C、尿蛋白/肌酐比值、PTX3水平为自变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OR=1.212,95%CI1.086~1.351,P=0.020)、HbA1c(OR=1.468,95%CI1.011~2.132,P=0.044)、PTX3 水 平(OR=1.025,95%CI1.012~1.037,P=0.019)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相对于正常对照组,PTX3在单纯糖尿病和合并视网膜病变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表达均增高,且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提示PTX3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或可作为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2)PTX3水平与糖尿病病程、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因此T2DM患者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及血脂,或能降低PTX3水平,从而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3)血清PTX3水平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或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炎症指标。
李树芳[7](2019)在《乌梅汤治疗寒热错杂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乌梅汤对寒热错杂型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指标的影响,探究乌梅汤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计60例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监测血糖,戒除烟酒,糖尿病宣传教育),以及根据患者血糖状况给予西药降糖方案治疗,观察组在西药降糖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乌梅汤加减,连续观察12周。结果:经临床观察,乌梅汤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在降低空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包括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实验室指标以及改善中医症状、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比单独应用西药治疗效果更好,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乌梅汤对寒热错杂型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对2型糖尿病血糖、血脂、糖化等指标有改善作用,临床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值得探讨和研究应用。
张现娟[8](2019)在《HCMV IE2对UL122转基因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实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感染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HCMV的感染还与冠心病、肥胖、2型糖尿病等糖脂代谢紊乱性的疾病有关。一些研究表明,HCMV感染通过激活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BP1c)的表达诱导脂质的生成。而SREBP1c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脏脂肪变性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可能在包括NAFLD在内的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但目前HCMV编码的IE2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不清楚。近几十年来,HCMV感染对脂质代谢异常机制的研究主要在离体的细胞水平进行,很少在活体内研究。目的:由于HCMV的高度种属特异性,本实验首先建立能稳定表达IE2蛋白的UL122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来克服种属特异性的障碍。其次,进一步的研究IE2对UL122基因修饰小鼠的肝脏脂质代谢和SREBP1c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j建立了能稳定持续表达IE2蛋白的UL122基因修饰小鼠模型。k通过PCR技术鉴定UL122基因阳性小鼠,将小鼠分成实验组(UL122转基因阳性小鼠)和对照组(野生型C57BL/6小鼠,每组n=16只)。l测小鼠体重,眼眶取血,收集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相关临床糖脂代谢指标的含量。m采用比色法测量其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n采用油红O-染色法分析肝脏组织中脂质的状况。o采用HE染色观察IE2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脏中SREBP1c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和实验组中IE2 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q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脏组织中IE2和SREBP1c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jPCR结果表明,UL122转基因小鼠建模的成功。k从30周开始,实验组小鼠的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小鼠体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中,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的浓度出现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比色测定法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甘油三酯的含量在实验组中明显增加(P<0.05)。m油红O-染色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肝脏组织中脂滴大且明显积聚。n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脏组织结构紊乱,有脂肪空泡的出现,肝脏发生脂肪变性。o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肝脏中SREBP1c mRNA水平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组中,在mRNA水平上,SREBP1c与IE2呈正相关关系,SREBP1c mRNA水平的含量随着IE2mRNA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实验组肝脏的IE2呈阳性,在核内表达,对照组肝脏中IE2呈阴性;实验组肝脏中SREBP1c的表达显着升高(P<0.001)。结论:在UL122转基因小鼠中,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甘油三脂的含量均要高于同龄野生型C57BL/6小鼠,且UL122转基因小鼠中SREBP1c表达显着升高,其在肝细胞中的过表达可促进甘油三酯积聚和肝脏脂肪变性。综上所述,我们的数据表明HCMV感染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相关,SREBP1c过表达可促进肝脏脂肪变性,并且这种上调SREBP1c的表达很可能由IE2介导。本实验中UL122转基因鼠建模的成功克服了HCMV种属特异性的限制,进一步实现了在小鼠体内IE2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这将为HCMV编码IE2蛋白导致糖脂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诗杰[9](2019)在《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菌、病毒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糖尿病(DM)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早期、有效抗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呼吸内科所收治共109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2型糖尿病(T2DM)合并CAP患者共128例(11.7%),采集其下呼吸道标本,分别采用传统培养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进行细菌及病毒检测,分析其病原谱中细菌、病毒分布特点、概括其流行规律,探讨不同血糖水平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混合感染组及检测阴性组,结合临床数据资料,筛选有利于判断病毒/细菌感染的相关指标。结果:128例2型糖尿病合并CAP患者中,检出病原阳性共44例(34.4%),其中单一细菌感染12例(9.4%);检出病毒感染共31例(24.2%),其中单一病毒感染28例,合并两种病毒感染3例;细菌病毒混合感染1例(0.8%)。在所检出的细菌中,以革兰阴性菌居多(69.2%),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最为常见(4株,30.8%),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株,23.1%),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2株(15.4%),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各检出1株。在检出的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居多(19株,占55.9%),其次为人巨细胞病毒8株(23.5%),腺病毒3株(8.8%),呼吸道合胞病毒2株(5.9%),人副流感病毒1型和博卡病毒各检出1株(2.9%)。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在6-7月份及11-1月份可见流行高峰,其余月份偶有散发。将128例T2DM合并CAP患者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31例)、细菌感染组(12例)、混合感染组(1例)及检测阴性组(84例),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发现,血糖水平在各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在不同血糖水平下病原谱无显着性差异,随着空腹血糖升高,细菌感染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毒感染组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比率显着高于检测阴性组(P=0.022,OR=2.817,95%CI:1.177-6.743),同时病毒感染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率(42.2%)亦高于细菌感染组(16.7%),但两组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158);细菌感染组合并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检出阴性组(P=0.017,OR=6.750,95%CI:1.422-31.604;P=0.004,OR=9.286,95%CI:2.252-38.283)。在入院时的临床症状方面,病毒感染组肌肉酸痛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细菌感染组、检出阴性组(P=0.019;P=0.003,OR=4.674,95%CI:1.756-12.440);而细菌感染组发生寒战要比病毒感染组常见(P=0.017,OR=15.000,95%CI:1.465-153.546)。在辅助检查中,细菌感染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Mann–Whitney U=100,P=0.020)及检测阴性组(Mann–Whitney U=287,P=0.016);并且,细菌感染组中降钙素原的值亦高于病毒感染组(Mann–Whitney U=101,P=0.027)及检测阴性组(Mann–Whitney U=227,P=0.007)。在影像学表现上,肺部磨玻璃影在Flu-A病毒性肺炎中多见。结论:本组128例T2DM合并CAP患者中,病毒的检出率较高(24.2%),其中以甲型流感病毒最为多见。细菌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9.2%),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分析比较不同血糖水平下病原谱分布情况,未见明显差异,但随着空腹血糖升高,细菌感染逐渐增加。分析比较各病原组T2DM合并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发现,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肌肉酸痛、白细胞计数正常、PCT无升高或仅轻度增高较细菌感染明显。而合并支气管扩张、白细胞计数及PCT增高在细菌感染组中较多见。另外,Flu-A病毒性肺炎肺部影像学较多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影,有助于临床早期经验性判断该病原感染。
王柳明,陈文凤,刘建兵,王莎,秦原[10](2019)在《HCMV感染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态与2型糖尿病糖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HCMV-DNA阳性组22例和HCMV-DNA阴性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和C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胰岛素和C肽及HbA1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V-DNA滴度对数值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982;与空腹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983;与空腹C肽水平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993。结论 HCMV感染只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状态下糖代谢指标有影响,并且严重程度与DNA的载量水平密切相关。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人外周血来源 |
3.2.2 材料和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3.3.2 生化的测定 |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
3.3.6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人外周血来源 |
4.2.2 材料和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
4.3.6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
5.2.1 材料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动物 |
5.2.4 垫料与饲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
5.3.9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人脐带血来源 |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
6.2.4 材料与试剂 |
6.2.5 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
6.3.7 细胞凋亡检测 |
6.3.8 细胞增殖检测 |
6.3.9 统计分析 |
6.4 结果 |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粒度计算的动态生物网络建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大数据 |
1.1.1 多组学的生物大数据 |
1.1.2 生物大数据的呈现形式 |
1.2 粒度计算理论 |
1.2.1 粒度计算与商空间理论 |
1.2.2 粒度计算理论与生物大数据处理 |
1.3 生物网络 |
1.3.1 单层生物网络 |
1.3.2 动态生物网络 |
1.3.3 组织/细胞特异性网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差异基因互作网络的预测基因选择 |
2.1 差异基因网络的构建 |
2.1.1 数据采集和差异分析 |
2.1.2 差异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2.1.3 因果检验 |
2.2 全局调控基因搜索算法 |
2.3 逐步特征选择算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差异表达基因的选取 |
2.4.2 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和特征基因的选取 |
2.4.3 预测基因的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动态网络的II型糖尿病发展阶段的研究 |
3.1 动态网络的构建 |
3.1.1 V-结构在原图和线图中的组成 |
3.1.2 构建暂态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并转化为相应的线图 |
3.2 识别各暂态网络中扰动通路 |
3.2.1 基于峰点-附加算法提取核心模块 |
3.2.2 通过网络相关性识别扰动通路 |
3.3 识别驱动V-结构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时间序列的基因表达数据 |
3.4.2 受扰动通路分布和T2D发展过程的分期 |
3.4.3 小鼠在不同的阶段的状态特征与功能分析 |
3.4.4 驱动通路主要分布分析 |
3.4.5 基于驱动V-结构的状态转移生物标志物 |
3.4.6 受扰动通路、驱动通路和驱动V-结构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肿瘤转移过程中细胞间分子通讯网络的研究 |
4.1 网络构建与数据采集 |
4.1.1 胞内特异性网络 |
4.1.2 细胞间分子网络 |
4.2 网络模块提取 |
4.3 细胞间模块关联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网络模块提取 |
4.4.2 细胞间模块关联 |
4.4.3 关键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
4.4.4 癌转移预测基因选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3)TRIF-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TLR3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Toll样受体3在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C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受试者HCMV-DNA检测结果比较: |
2.2 对照组及T2DM组糖代谢、胰岛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2.3 对照组及T2DM组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3 讨论 |
(5)齐多夫定对小鼠糖尿病的诱导作用及青蒿琥酯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糖尿病动物模型 |
一、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
二、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三、检测指标 |
第二节 糖尿病发生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第三节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齐多夫定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五节 青蒿素对疟疾外疾病治疗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不同剂量AZT对小鼠糖耐量异常诱导作用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AZT结合高脂饮食研制小鼠糖尿病模型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节 青蒿琥酯和二甲双胍对本糖尿病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血清PTX3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三、统计分析 |
实验结果 |
一、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二、各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
三、各组间PTX-3水平比较 |
四、PTX-3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分析 |
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正五聚体蛋白3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7)乌梅汤治疗寒热错杂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summary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㈠研究对象 |
㈡诊断标准 |
㈢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㈣中止和脱落标准 |
㈤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㈠治疗方法 |
㈡观察指标 |
㈢疾病疗效评价 |
㈣数据统计与处理 |
三、临床资料分析 |
四、研究结果 |
五、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
二、乌梅汤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
三、乌梅汤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四、乌梅汤方药探讨 |
五、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附件 |
(8)HCMV IE2对UL122转基因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实验动物 |
2.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3 主要实验试剂来源及配制方法 |
4.引物序列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1.UL122 转基因小鼠繁殖和鉴定 |
2.小鼠体重检测 |
3.小鼠内眦取血 |
4.小鼠空腹葡萄糖(FPG)的检测 |
5.肝脏RNA提取 |
6.肝脏的石蜡切片的制作 |
7.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 |
8.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UL122 转基因阳性小鼠的筛选鉴定 |
2.小鼠糖脂代谢的血清生化指标 |
3.HCMV编码的IE2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IE2 导致肝脏发生脂肪样变性 |
5.肝脏中甘油三酯的含量 |
6.肝脏中IE2 mRNA水平和SREBP1c mRNA水平的表达比较 |
7.免疫组化观察IE2 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 |
8.免疫组化显示IE2 上调SREBP1c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菌、病毒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HCMV感染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实验室检查 |
1.3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2.2 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比较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D]. 孙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粒度计算的动态生物网络建模及应用[D]. 范雪萌. 江南大学, 2020(01)
- [3]TRIF-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TLR3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中的作用[D]. 朱祎婧.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4]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C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 白耀博,时艳,刘伟. 河北医学, 2020(02)
- [5]齐多夫定对小鼠糖尿病的诱导作用及青蒿琥酯的干预作用研究[D]. 杨万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血清PTX3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唐佳丽. 苏州大学, 2019(02)
- [7]乌梅汤治疗寒热错杂型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D]. 李树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HCMV IE2对UL122转基因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研究[D]. 张现娟. 青岛大学, 2019(03)
- [9]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菌、病毒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比较[D]. 陈诗杰.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HCMV感染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的影响研究[J]. 王柳明,陈文凤,刘建兵,王莎,秦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10)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对照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