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桑蚕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宝祥,梁舒韵,朱立宏,江虹锐,刘小玲,姜毅[1](2021)在《贮藏时间及缫丝工艺对桑蚕蛹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及蛹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桑蚕蛹为对象,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及缫丝后蛋白质、脂肪酸变化及蚕蛹油的抗氧化活性,为缫丝副产物深加工提供理论支持。按照蚕蛹的形态变化,将贮藏期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蚕蛹进行基本化学成分析;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桑蚕蛹蛋白质组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蚕蛹油脂肪酸组成;此外,对蚕蛹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对蚕蛹基本化学成分总体有显着性影响(P<0.05)。蚕蛹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约30 kDa和约70 kDa处,且表达量随着蚕蛹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蛹油含有16种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在贮藏期内变化显着(P<0.05)。贮藏期蛹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半抑制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20.93~52.00 mg/mL和33.32~156.81 mg/mL,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可能与其总酚含量(15.95~77.50 mg/kg)变化有关。经缫丝加工后,蚕蛹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且蚕蛹油体外抗氧化活性降低。综上,蚕茧的贮藏时间、缫丝工艺能够影响蚕蛹蛋白质、脂肪酸组成和蛹油中总酚含量,并对蚕蛹油的抗氧化活性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根据目的产物的表达水平或生物活性有针对性地收集各贮藏阶段的蚕蛹应用于加工生产中。
董艳艳,谢元贵,张月华,金桃[2](2021)在《食用马桑叶蓖麻蚕蚕蛹的营养组分及食用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为研究食用马桑叶的蓖麻蚕蚕蛹(以下简称马桑蚕蛹)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文中分析了马桑蚕蛹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质元素含量以及马桑毒素及有害金属在蚕蛹中的残留情况,并采用动物饲喂试验对马桑蚕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马桑蚕蛹中粗蛋白质量分数为16.0%,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比值为0.583 2,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比值为0.368 4;马桑蚕蛹粗脂肪质量分数为0.7%,含α-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等多种脂肪酸,并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马桑蚕蛹矿质元素丰富,高钾低钠,铁、硒含量尤为突出;马桑蚕蛹砷、镉、铅、汞、铬等有害重金属残留量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马桑蚕蛹未检出羟基马桑毒素、马桑宁、马桑亭等马桑植株毒素残留,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其实际无毒。可见马桑蚕蛹食用安全,营养价值优于蓖麻叶、木薯叶饲养的蓖麻蚕蛹,是一种健康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原料。
龙莎,丁晓雯,沈诗桀,罗莉,黄先智[3](2020)在《饲料用桑蚕蛹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蚕蛹是优质的饲料蛋白源和脂肪源,本文从标准的角度介绍了我国饲料用蚕蛹资源与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蚕蛹质量的主要因素,用实验证明了蚕蛹质量对饲养动物的影响。根据对全国22个干茧缫丝样本的调查数据,探讨了现行《饲料用桑蚕蛹》行业标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修订建议。
龙霞,丁晓雯,黄先智[4](2019)在《干茧缫丝蚕蛹食用品质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不同地区市售干茧缫丝蚕蛹的感官、营养与卫生指标,对其品质进行评价,为干茧缫丝蚕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感官评分和测色仪测定蚕蛹感官指标,化学法测定干茧缫丝蚕蛹营养指标、卫生指标。结果:22个样品中,2、14、18、20号干茧缫丝蚕蛹样本感官品质较好;干茧缫丝蚕蛹基本组分:水分质量分数3.95%~11.41%、蛋白质量分数51.18%~58.40%、粗脂肪含量28.13~42.28 g/100 g、胆固醇含量237.37~459.87 mg/100 g;矿物质:钙含量270.40~632.29 mg/100 g、铁含量34.44~215.92 mg/100 g、锌含量115.67~151.40 mg/100 g;有害物质:挥发性盐基氮含量7.21~78.79 mg/kg、三甲胺含量5.08~32.04 mg/kg、亚硝酸盐含量21.97~127.15 mg/kg、酸价7.35~73.06 mg/g、丙二醛含量0.87~5.86 mg/kg;有害元素:总汞含量0.004~0.108 mg/kg、铬含量0.65~3.89 mg/kg、铅含量2.42~12.61 mg/kg、镉未检出。结论:干茧缫丝蚕蛹营养丰富,但大部分地区的干茧缫丝蚕蛹存在感官品质较差、蛋白质分解、脂肪氧化严重、亚硝酸盐残留量超标、有害元素污染等问题,若要作为食品原料,需要在生产加工环节对其品质进行严格控制。
陈义安,刘俊凤,张友洪,肖文福,刘彬斌,杜周和,王晓芬[5](2018)在《不同品种桑蚕蛹氨基酸含量差异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选育需求氨基酸含量的蚕品种,将不同品种的桑蚕蛹在化蛹后第7天统一取样,烘干粉碎,进行17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蚕品种间氨基酸含量有明显差异,雄蛹氨基酸含量低于雌蛹,但桑蚕蛹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均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少的均为蛋氨酸和胱氨酸。氨基酸评分雌蛹(84分)高于雄蛹(74分),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分别为缬氨酸和亮氨酸。
杨芹,过立昶,陈海琴,张灏,陈卫,陈永泉[6](2016)在《蚕蛹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考察蚕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为蚕蛹的生物利用及营养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和不同孵育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桑蚕蛹和柞蚕蛹中的脂肪酸在种类上是相同的,共9种。但柞蚕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74.7%)要高于桑蚕蛹(60.9%),而其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低于桑蚕蛹。游离氨基酸分析发现,除了在柞蚕蛹中检测到天冬酰胺二在桑蚕蛹中没测到外,二者的其它氨基酸组成在种类上相同。在含量上,柞蚕蛹中脯氨酸含量最高(37.5%),丙氨酸次之(20.5%),桑蚕蛹中丙氨酸含量最高(34.9%),都远高于其它氨基酸。孵育过程中柞蚕蛹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脂肪酸随孵化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部分脂肪酸在成蛾阶段有小幅上升。其氨基酸的变化要相对复杂些,在蚕由糖宝完全转化为蛹的初期所有氨基酸的含量均显着升高,孵化阶段开始后由于机体开始利用储存的氨基酸其含量开始下降,表明在蚕蛹由蛹变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蛋白质合成。该结果表明了蚕在由虫体向蛹和蛾的变化过程中的代谢物变化情况,可能反映了孵育过程中蚕蛹体内能量利用的情况,也为确定后加工时蚕蛹的处理时间和方式提供依据,并为蚕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吉红,李杰[7](2015)在《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综述了米糠、玉米DDGS、冷生榨菜粕、花椒籽、畜禽副产物饲料及蚕蛹等六种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特性、营养成分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以期为水产饲料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参考资料。
王迪[8](2015)在《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蚕蛹蛋白纤维,又被称为蛋白粘胶短纤维,是一种由天然纤维素及蛹蛋白共混制成的生物质纤维,含有十八种氨基酸,有美容养颜、有效抵御紫外线、防螨等功效。课题将拥有优良性能的蚕蛹蛋白纤维应用于针织产品的研发当中,满足人们对当前功能性服装的需求,同时扩大绿色功能性针织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本课题以山东德州恒丰纺织公司生产的14.7tex蚕蛹蛋白纤维/天丝(50/50)混纺纱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纯蚕蛹蛋白纤维,以及该纤维与天丝混纺纱线的性能入手,分别对蚕蛹蛋白纤维的结构、成分、基本性能,及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的多项基本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依据蚕蛹蛋白纤维及其混纺纱的性能,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针织物组织,在STOLL-CM530HP型全自动电脑横机上实现编织,开发出适于贴身穿着的五种基本组织的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并对不同组织针织面料坯布的基本结构参数进行了测试。为提高织物的白度并确保染整工序的顺利进行,需对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进行漂白处理。考虑到蚕蛹蛋白纤维性能及其漂白时难以褪色的特点,选用过氧化碳酰胺为漂白剂,以织物白度、顶破强力和手感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对过氧化碳酰胺和硅酸钠的用量、漂白时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分析,结合正交实验来优化漂白工艺,最终得到过氧化碳酰胺漂白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优化工艺:过氧化碳酰胺8g/L,硅酸钠9g/L,渗透剂JFC1.5g/L,p H值9.5,温度75℃,时间60min,浴比1:25。选用活性染料上染含有天然纤维素、蛋白质和天丝成分的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以面料的上染百分率和K/S值作为染色评价指标,研究分析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染色性能。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对碳酸钠和硫酸钠用量、固色时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分析,结合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正交实验及其方差结果的显着性分析得到上染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优化工艺:活性蓝染料M-2GE1%(o.w.f),硫酸钠30g/L,碳酸钠15g/L,平平加O 0.5g/L,上染阶段的温度、时间分别为65℃、35min,固色阶段的温度、时间分别为70℃、35min,浴比1:20。经染色优化工艺处理后,对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进行整理,测试整理后针织面料的耐洗、耐摩擦、耐汗渍等染色牢度,效果较好,能够达到针织面料的色牢度要求。织物性能方面,分别测试并分析了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基本性能和功能性,其坚牢度、热湿舒适性、织物风格和外观保形性等性能良好,均能达到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要求;且面料的抗紫外线效果良好,符合功能性面料的要求,适宜开发功能性保健针织面料,市场前景广阔,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可观。运用模糊评价法对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各项服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五种组织服用性能的优劣。
龙悦,黄先智,丁晓雯,王海燕,王健,罗金风,任美燕[9](2013)在《木薯蚕蛹氨基酸构成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木薯蚕蛹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构成,为木薯蚕蛹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凯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结果:测得木薯蚕蛹中蛋白质含量为(66.94±0.89)%,含有17种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5.180±0.15)%、天冬氨酸(4.317±0.08)%、甘氨酸(3.431±0.06)%、亮氨酸(3.184±0.21)%、缬氨酸(2.662±0.07)%、苯丙氨酸(2.510±0.07)%、酪氨酸(2.489±0.08)%、赖氨酸(2.365±0.12)%、精氨酸(2.334±0.15)%、丙氨酸(2.205±0.18)%、异亮氨酸(2.166±0.19)%、脯氨酸(2.089±0.14)%、苏氨酸(1.901±0.16)%、丝氨酸(1.863±0.13)%、组氨酸(1.722±0.12)%、蛋氨酸(0.983±0.11)%、半胱氨酸(0.696±0.04)%。结论:木薯蚕蛹蛋白质含量丰富,且符合WHO/FAO所提出的参考蛋白模式。
王海燕,张成平,李睿,孙晓燕,王永亮[10](2012)在《桑蚕蛹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是桑蚕业的起源地,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现今又是世界桑蚕业的中心。目前,我国有着丰富的蚕桑资源,桑园面积达80多万hm2,年产茧近70万t,生丝10万t,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的课题。桑蚕蛹是蚕桑业中主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兼用昆虫资源。近年来,桑蚕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食品业、药品业和生物工程方面的利用已备受关注,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根据桑蚕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对桑蚕蛹的初级和深入加工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桑蚕蛹食用化和药用化开发提供参考。
二、桑蚕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蚕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贮藏时间及缫丝工艺对桑蚕蛹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及蛹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桑蚕蛹样品的采集与形态观察 |
1.3.2 基本化学成分分析 |
1.3.3 蚕蛹蛋白质的提取 |
1.3.4 蚕蛹油的提取 |
1.3.5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3.6 蚕蛹油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1.3.6. 1 蚕蛹油的甲酯化 |
1.3.6. 2 GC-MS分析条件 |
1.3.6. 3 GC-MS定性及定量分析 |
1.3.7 油脂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1.3.8 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贮藏期桑蚕蛹的形态变化 |
2.2 贮藏期桑蚕蛹和缫丝蚕蛹的基本化学成分变化 |
2.3 贮藏期桑蚕蛹和缫丝蚕蛹的蛋白质变化 |
2.4 贮藏期桑蚕蛹油及缫丝蚕蛹油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2.5 贮藏时间对桑蚕蛹油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2)食用马桑叶蓖麻蚕蚕蛹的营养组分及食用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1.3 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
1.4 维生素含量测定 |
1.5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1.6 有害重金属含量测定 |
1.7 马桑毒素残留测定 |
1.8 急性经口毒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桑蚕蛹基本营养成分含量 |
2.2 马桑蚕蛹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
2.3 马桑蚕蛹脂肪酸和维生素组成及含量 |
2.4 马桑蚕蛹矿质元素组成及含量 |
2.5 马桑蚕蛹食用安全性检测分析 |
3 讨论 |
(3)饲料用桑蚕蛹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蚕蛹资源与利用现状 |
2 影响蚕蛹质量的主要因素 |
3 蚕蛹质量对饲养动物的影响 |
4 现行饲料用桑蚕蛹标准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
4.1 增加评价蛋白质分解程度指标 |
4.2 增加评价脂肪氧化程度指标 |
4.3 增加粗脂肪含量指标 |
(5)不同品种桑蚕蛹氨基酸含量差异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品种 |
1.2 饲养过程 |
1.3 样品制备与处理 |
1.4 检测情况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蚕品种间氨基酸的总含量 |
2.2 不同品种间雌雄蛹氨基酸的含量 |
2.3 蚕蛹中不同种类氨基酸含量的排序 |
2.4 蚕蛹氨基酸的评价 |
3 结论与讨论 |
(6)蚕蛹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样品处理 |
1.3 数据采集方法 |
1.3.1 色谱条件 |
1.3.2 质谱条件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蚕蛹组分分析 |
2.2 不同种类的蚕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
2.3 不同种类的蚕蛹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
2.4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分析及分布特征比较 |
2.4.1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脂肪酸变化 |
2.4.2 柞蚕蛹孵化过程中的氨基酸的变化 |
3 结论 |
(7)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米糠 |
1.1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
1.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1.3注意事项 |
2玉米DDGS |
2.1营养特性 |
2.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2.3质量控制 |
3冷生榨菜饼 |
3.1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
3.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3.3质量控制 |
4花椒籽 |
4.1资源状况和营养特性 |
4.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4.3注意事项 |
5畜禽副产物饲料 |
5.1生产和营养特性 |
5.2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5.3质量控制 |
6蚕蛹 |
6.1资源状况 |
6.2营养特性 |
6.3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
6.4质量控制 |
7其它 |
8小结 |
(8)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蚕蛹蛋白纤维概述 |
1.1.1 蚕蛹蛋白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
1.1.2 蚕蛹蛋白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1.3 蚕蛹蛋白纤维的应用前景 |
1.2 本课题研究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 |
2 蚕蛹蛋白纤维及纱线的基本性能研究 |
2.1 蚕蛹蛋白纤维结构研究 |
2.1.1 蚕蛹蛋白纤维细度 |
2.1.2 蚕蛹蛋白纤维形态结构 |
2.1.3 蚕蛹蛋白纤维红外光谱 |
2.2 蚕蛹蛋白纤维性能研究 |
2.2.1 单纤强力 |
2.2.2 卷曲性 |
2.2.3 回潮率 |
2.2.4 质量比电阻 |
2.2.5 防螨性 |
2.2.6 蚕蛹蛋白纤维性能分析 |
2.3 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性能研究 |
2.3.1 纱线强度 |
2.3.2 纱线条干均匀度 |
2.3.3 纱线含湿量 |
2.3.4 纱线捻度 |
2.3.5 纱线耐酸碱性 |
2.3.6 纱线耐热性 |
2.3.7 蚕蛹蛋白纤维混纺纱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设计与织造工艺 |
3.1 面料的开发依据与思路 |
3.2 编织设备的确定 |
3.3 编织机号与纱线股数的确定 |
3.4 织物组织的设计与编织工艺 |
3.4.1 纬平针 |
3.4.2 1+1 罗纹 |
3.4.3 双鱼鳞 |
3.4.4 罗纹空气层 |
3.4.5 罗纹半空气层 |
3.5 编织工艺要素 |
3.6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基本结构参数 |
3.7 本章小结 |
4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前处理工艺研究 |
4.1 漂白目的 |
4.2 漂白剂的选用 |
4.3 漂白工艺的确定 |
4.3.1 实验测试方法与指标 |
4.3.2 漂白各因素工艺条件分析 |
4.3.3 漂白正交实验设计 |
4.3.4 漂白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5 漂白优化工艺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染整工艺研究 |
5.1 染色目的和要求 |
5.2 染料的选用 |
5.2.1 活性染料的分类及确定 |
5.3 染色方法的确定 |
5.4 染色工艺的确定 |
5.4.1 实验测试方法和指标 |
5.4.2 染色各因素工艺条件分析 |
5.4.3 染色正交实验设计 |
5.4.4 染色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确定 |
5.4.5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染色工艺流程 |
5.5 染色织物后整理 |
5.5.1 柔软整理 |
5.5.2 定型整理 |
5.6 织物染色牢度的评定 |
5.6.1 耐洗色牢度 |
5.6.2 耐摩擦色牢度 |
5.6.3 耐汗渍色牢度 |
5.7 本章小结 |
6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6.1 织物坚牢度 |
6.2 织物热湿舒适性 |
6.2.1 保温性 |
6.2.2 透气性 |
6.2.3 透湿性 |
6.2.4 吸水性 |
6.3 织物外观保形性 |
6.3.1 折皱回复性 |
6.3.2 起拱变形性 |
6.3.3 悬垂性 |
6.3.4 起毛球性 |
6.4 织物风格 |
6.4.1 平整度 |
6.4.2 摩擦特性 |
6.4.3 弯曲特性 |
6.4.4 压缩特性 |
6.5 织物防紫外线性 |
6.6 本章小结 |
7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综合评判 |
7.1 服用性能综合评判的意义 |
7.2 模糊综合评判 |
7.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分析过程 |
7.3 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判 |
7.3.1 评价集合与因素集合 |
7.3.2 计算与评价 |
7.3.3 评价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10)桑蚕蛹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桑蚕蛹的营养价值 |
2 桑蚕蛹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2.1 桑蚕蛹直接利用的初级产品 |
2.2 桑蚕蛹深加工系列产品 |
2.2.1 蚕蛹蛋白利用研究。 |
2.2.2 蚕蛹油的利用研究。 |
2.2.3 蚕蛹甲壳素的利用研究。 |
2.2.4 蚕蛹生物工程产品利用研究。 |
3 展望 |
四、桑蚕蛹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贮藏时间及缫丝工艺对桑蚕蛹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及蛹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吴宝祥,梁舒韵,朱立宏,江虹锐,刘小玲,姜毅. 食品科学, 2021(19)
- [2]食用马桑叶蓖麻蚕蚕蛹的营养组分及食用安全性评价[J]. 董艳艳,谢元贵,张月华,金桃. 蚕业科学, 2021(05)
- [3]饲料用桑蚕蛹标准研究[J]. 龙莎,丁晓雯,沈诗桀,罗莉,黄先智. 中国标准化, 2020(12)
- [4]干茧缫丝蚕蛹食用品质评价[J]. 龙霞,丁晓雯,黄先智. 食品科学, 2019(07)
- [5]不同品种桑蚕蛹氨基酸含量差异及其评价[J]. 陈义安,刘俊凤,张友洪,肖文福,刘彬斌,杜周和,王晓芬. 贵州农业科学, 2018(02)
- [6]蚕蛹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分布特征分析[J]. 杨芹,过立昶,陈海琴,张灏,陈卫,陈永泉. 食品工业科技, 2016(23)
- [7]高油脂农产品副产物饲料资源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J]. 吉红,李杰. 饲料工业, 2015(20)
- [8]蚕蛹蛋白纤维针织面料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 王迪. 西安工程大学, 2015(04)
- [9]木薯蚕蛹氨基酸构成分析[J]. 龙悦,黄先智,丁晓雯,王海燕,王健,罗金风,任美燕. 食品科学, 2013(04)
- [10]桑蚕蛹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应用[J]. 王海燕,张成平,李睿,孙晓燕,王永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