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蒜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涵,司佩茹,莫菲,马佳,杨显伟,王阳,李霁宇,张继业[1](2021)在《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中药在抗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中药抗肿瘤的背景、目的、研究结果及意义,总结中药的多种抗肿瘤机制。结果中药通过免疫调节、细胞毒作用、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迁移、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和减轻并发症等多种药理作用,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结论中药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具有多种抗肿瘤机制。
杨文杰[2](2021)在《汉黄芩素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患病率第一的疾病,超过90%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与转移有关,乳腺癌中死亡率最高、最难以治愈的是三阴性乳腺癌,目前针对三阴性乳腺癌除了化疗外并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肺转移,大量的临床和实验数据表明,M2型巨噬细胞在乳腺癌等肿瘤转移中起着明显的促进的作用,因此,抑制M2型巨噬细胞成为乳腺癌等肿瘤转移治疗的重要靶点。最近的研究表明,乳腺癌小鼠心肌梗死后会导致机体内单核细胞向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M2型巨噬细胞转变,导致加剧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情况。汉黄芩素(Wogonin)来源于传统中药黄芩,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乳腺癌转移的作用,本研究在发现汉黄芩素具有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汉黄芩素是否具有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功能发挥抑制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目的:探讨汉黄芩素是否能够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功能发挥抑制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方法:以RAW264.7、THP-1经PMA刺激24 h得到的M0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诱导为M2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体外M2型巨噬细胞(IL-4/IL-13)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Wogonin进行干预。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关键功能基因Arg-1、MR、IGF-1、TGF-β1表达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Wogonin对RAW264.7、THP-1经PMA刺激24 h得到的M0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中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p-STAT6表达的影响。选用雌性BALB/c小鼠(6周龄,体重20 g-22 g,SPF级),原位移植乳腺癌细胞4T1,接种成功3天后,按照之前研究组建立的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制作心肌缺血模型,以EF和FS值的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MI模型组(0.5%CMC-Na)、汉黄素组(50 mg/kg)。连续灌胃给药14天。用显微镜观察小鼠肺部乳腺癌转移的变化;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给药7天后各组心功能的变化;RT-PCR法检测给药14天后心脏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NOS、IL-6、IL-1β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给药14天后对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数量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Wogonin对术后14天小鼠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数量的影响;RT-PCR法检测给药14天后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指标Arg-1、MR、IGF-1、TGF-β1表达变化的影响。以乳腺癌细胞MCF-7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为研究对象,构建体外乳腺癌细胞迁移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处理的M2型巨噬细胞上清干预,采用Incu Cyte法检测汉黄芩素对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作用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汉黄芩素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CXCL1、TNF-α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10,20,40μM)的Wogonin处理RAW264.7、THP-1经PMA刺激24 h诱导的M0巨噬细胞细胞及骨髓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24 h后,发现Wogonin可降低三种细胞系M2型巨噬细胞关键功能基因Arg-1、MR、IGF-1、TGF-β1的m RNA的表达。此外,Wogonin可以抑制三种细胞系M2巨噬细胞p-STAT6的表达。肺转移图显示给药Wogonin能够明显降低MI增强的乳腺癌肺转移;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LEVES(μL)、LEVDS(μL)和射血分数EF(%)、FS(%)及心室结构均发生明显改变。经药物治疗后,左室短轴缩短率LEVES(μL)、LEVDS(μL)和射血分数EF(%)、FS(%)及心室结构均有明显的改善;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脏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NOS、IL-6、IL-1β表达明显升高,Wogonin组心脏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INOS、IL-6、IL-1β的表达显着降低;模型组升高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染色中肿瘤组织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的数量,Wogonin组降低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染色中肿瘤组织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的数量;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关键功能基因Arg-1、MR、IGF-1、IL-10的表达明显升高,Wogonin组肿瘤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关键功能基因Arg-1、MR、IGF-1、IL-10的表达显着降低。体外乳腺癌细胞迁移结果显示Wogonin具有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作用,ELISA结果显示Wogonin具有降低M2型巨噬细胞分泌的CXCL1、TNF-α因子的作用。结论:汉黄芩素可以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功能发挥抑制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本研究为汉黄芩素在心肌梗死和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南苗苗[3](202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CD5+的B淋巴细胞在各免疫器官中进行恶性克隆增殖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到目前为止,该病仍然是一种无法彻底根治的疑难病症。生姜挥发油是一种能够通过蒸馏得到的、具有挥发性的油状液体。研究报道,生姜挥发油具有镇痛、抗菌、抗肿瘤等作用。为了探索生姜挥发油对CLL的作用,以ICR品系、WT小鼠为实验对象,首先通过给小鼠注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TX),制备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制备CLL小鼠模型。其次,利用含生姜挥发油的培养基培养CLL细胞系MEC-1,旨在细胞水平上测试生姜挥发油对CLL的作用。最后将生姜挥发油通过灌胃的方式饲喂于CLL小鼠,进一步试验生姜挥发油对CLL小鼠个体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生姜挥发油是否能够抑制CLL疾病进展,分别在细胞水平及个体水平对生姜挥发油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验证。1.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制备本研究分别以40mg/kg注射10天,100mg/kg注射3天、5天,150mg/kg注射4天,以及200mg/kg注射24h的方式将CTX注射到WT小鼠腹腔中,检测小鼠体重及免疫细胞数量,结合脾脏,胸腺,骨髓HE染色结果,确定CTX注射最佳剂量为150mg/kg注射4天。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制备在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基础上,通过灌胃的方式连续3天给小鼠服用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oanthracene,7,12-DMBA),以及将1×107个MEC-1细胞分别通过腹腔及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实验期间每十天记录小鼠体重,外周血白细胞及B淋巴细胞数量,最终处死小鼠。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时间延长,利用两种方法制备的小鼠模型小鼠体重均减轻;肝脏及脾脏均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及B淋巴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增多;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CD19+CD5+B淋巴细胞;小鼠骨髓细胞出现增殖;经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确定小鼠骨髓细胞Bcl-2表达量增加,Caspase3,Bax表达量减少。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到MEC-1细胞浸润小鼠血液,肝脏,脾脏,胸腺,肺,淋巴,及骨髓中。因此,本研究说明,制备的小鼠模型均能表现CLL基本特征。对比两种建模方法,化学物质诱导法制备的CLL小鼠模型效果更好。3.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利用0.0125%、0.025%、0.01%、0.05%、0.1%的生姜挥发油分别培养MEC-1细胞24h、48h、72h、96h。通过CCK8检测发现,细胞的增殖活性在24h后开始下降,并且MEC-1细胞在0.025%的生姜挥发油下的增殖活性最低;通过Annexin V-FITC/PI检测能够看到,利用0.025%的生姜挥发油培养MEC-1细胞48h、72h、96h,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分别为23.655±0.465%(P<0.001),30.620±0.510%(P<0.001),32.815±0.335%(P<0.001);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025%的生姜挥发油培养细胞48h后,细胞Bcl-2表达量显着减少,Caspase3,Bax表达量显着增加。说明生姜挥发油能够有效抑制MEC-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将生姜挥发油以50mg/kg/只通过灌胃的方式饲喂于CLL小鼠。经生姜挥发油治疗30天,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但是与未治疗组小鼠相比,差异性不显着;q 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骨髓细胞Bcl-2表达量减少,Caspase3,Bax表达量增加,但是与未治疗组小鼠相比,差异性同样不显着。说明在个体水平上生姜挥发油并没有明显减缓小鼠CLL症状。本研究确定CTX注射剂量为150mg/kg注射4天能够显着降低小鼠免疫系统功能;给小鼠服用7,12-DMBA及移植MEC-1细胞均能使小鼠表现CLL特征。本研究还确定生姜挥发油能够显着抑制MEC-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是给CLL小鼠服用生姜挥发油,并没有显着减缓小鼠CLL症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姜挥发油有一定的抑癌作用,具有潜在药用价值。
牛亚娜[4](2021)在《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几乎占儿童恶性肿瘤的三分之一。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耐药仍然是ALL患儿面临的挑战。传统中药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促凋亡的作用,可以作为化疗中的辅助药物。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具有抗肿瘤及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等作用,但未见SAL抗白血病作用的报道。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SAL对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增值、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增强GC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敏感性,为克服白血病细胞耐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细胞培养:通过体外细胞培养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2.实验分组:(1)根据SAL的干预浓度(5.0 mg/ml、7.5 mg/ml、10.0mg/ml、12.5 mg/ml和15.0 mg/ml)将CEM-C7和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2)根据DEX的干预浓度(25μg/ml、50μg/ml、100μg/ml、150μg/ml和200μg/ml)将CEM-C7、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以及DEX不同浓度(25μg/ml、50μg/ml、100μg/ml、150μg/ml和200μg/ml)联合SAL(1.5 mg/ml)将CEM-C7和CEM-C1细胞分别分为5组;(3)根据T-ALL细胞系CEM-C7与耐药细胞系CEM-C1是否经SAL优化浓度(0 mg/ml、5.0 mg/ml、7.5mg/ml、10.0 mg/ml)处理分别分为4组;(4)CEM-C1细胞根据SAL是否联合DEX分为对照组、SAL组(1.5 mg/ml)、DEX组(100μg/ml)、联合组(DEX 100μg/ml+SAL 1.5mg/ml)。3.CCK-8(Cell counting kit-8):(1)检测不同浓度的SAL处理24h、48h、72h后CEM-C7、CEM-C1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2)检测不同浓度的DEX干预以及不同浓度的DEX联合SAL作用后,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3)同时确定SAL对CEM-C7、CEM-C1细胞的IC50,并计算出耐药倍数、逆转耐药倍数和相对逆转率。4.细胞凋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mg/ml、10.0 mg/ml)SAL干预48h后CEM-C1和CEM-C7细胞凋亡情况;以及SAL是否联合DEX处理CEM-C1细胞后各组细胞凋亡情况。5.细胞周期:通过流式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周期的改变。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后C-MYC和LC3m RNA的表达情况。7.吖啶橙染色: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干预48h后CEM-C7和CEM-C1细胞自噬的情况。8.Western Blot:(1)检测CEM-C7和CEM-C1细胞中C-MYC蛋白的表达变化;(2)检测不同浓度(0 mg/ml、5.0 mg/ml、7.5 mg/ml、10.0 mg/ml)SAL处理CEM-C7和CEM-C1细胞48h后,自噬蛋白、凋亡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变化;(3)检测SAL是否联合DEX处理CEM-C1细胞后,各组细胞自噬蛋白、凋亡蛋白和C-MY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SAL抑制T-ALL细胞增殖:(1)SAL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CEM-C7、CEM-C1细胞增殖;(2)SAL对CEM-C7和CEM-C1细胞的48h IC50分别是8.03mg/ml和6.69 mg/ml。2.SAL促进T-ALL细胞的凋亡:(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SAL浓度的增加,凋亡率显着增加(P<0.001);(2)SAL能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伴有BCL-2蛋白的下调以及Cleaved-PARP蛋白和Bax蛋白的上调(P<0.01);(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能够更显着地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凋亡(P<0.01)。3.SAL将CEM-C7细胞阻滞于S期(P<0.01),而对CEM-C1细胞周期无影响(P>0.05)。4.SAL促进T-ALL细胞的自噬:(1)吖啶橙染色检测到SAL促进ALL细胞自噬;(2)SAL可促进CEM-C7和CEM-C1细胞自噬,同时伴有LC3基因与蛋白水平升高(P<0.001);(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能够更显着地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自噬(P<0.001)。5.SAL对CEM-C1细胞耐药的逆转作用:(1)不同浓度的DEX干预48h后,CEM-C1细胞的IC50为(111.83±2.87)μg/ml,CEM-C7细胞的IC50为(0.67±0.02)μg/ml,耐药倍数为166.92倍;(2)SAL联合DEX后,CEM-C1细胞对DEX的IC50下降到(35.59±3.73)μg/ml,逆转耐药倍数为3.14(t=16.21,P=0.000),相对逆转率为0.69,表明SAL(1.5mg/ml)对CEM-C1的耐药逆转为部分逆转作用;(3)与单用DEX组相比,联合组(SAL+DEX)对CEM-C1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增加(P<0.001),且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oefficientofdrug interaction,CDI)均<l。6.SAL下调CEM-C1耐药细胞C-MYC m RNA及蛋白表达:(1)与CEM-C7细胞相比,CEM-C1细胞中C-MYC蛋白表达显着增加(t=12.75,P=0.000);(2)SAL呈剂量依赖性下调C-MYC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P=0.000);(3)与单用DEX组比较,联合组(SAL+DEX)够更显着地下调GC耐药CEM-C1细胞中C-MYC的表达(P<0.01)。结论:1.SAL可显着抑制CEM-C7和CEM-C1细胞的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诱导细胞自噬。2.SAL能增强CEM-C1细胞对DEX的敏感性,部分逆转CEM-C1细胞对GC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C-MYC下调有关。
况东[5](2021)在《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探讨其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机制。方法:白屈菜干草饮片100 g,经中药高速离心粉碎机粉碎,称取50g,经乙醇回流提取,氯仿萃取,旋转蒸发,烘干浸膏,得固体。MTT比色实验检测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分别作用24h、48h、72h后与对应时间段对照组的OD值,计算抑制率以及半数抑制浓度;光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与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组在对应作用时间下CEM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白屈菜生物碱不同浓度作用于CEM细胞不同时间段DNA Ladder形成情况;RT-qPCR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CEM细胞24h、48h后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及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下游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白屈菜生物碱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白血病CEM细胞24h、48h凋亡启动蛋白Caspase9、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白屈菜有效成分(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率50 g白屈菜干草粉末,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减压浓缩干燥得到白屈菜生物碱0.126 g,提取率0.525%。2.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白屈菜生物碱在同一作用时间内,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即同一作用时间,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同一药物浓度下,24 h、48 h、72 h的OD值随药物作用时间越长而降低,即作用时间越长白屈菜生物碱对CEM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越高。24 h、48 h、72 h的IC50分别为27.63μg/mL、11.45μg/mL、8.65μg/mL。3.细胞形态学变化倒置显微镜(100×)下观察对照组CEM细胞状况良好,细胞分布均匀,形态规则,边缘完整,大小一致,侧突明显,折光透亮;经过不同药物浓度的白屈菜生物碱处理后的细胞,先后出现了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大小不一,折光变差,边缘毛糙,以及细胞碎片;经油镜下(1000×)观察发现,白屈菜生物碱药物组细胞染色出现细胞核皱缩,核边缘化或成碎片状,核内染色不均匀,染色质聚集,而对照组细胞染色均匀,细胞核边缘完整,细胞核大小一致且核与胞质界限清晰。4.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条带情况白屈菜生物碱在不同药物浓度(0.64μg/mL、3.2μg/mL、16μg/mL、80μg/mL)下作用于CEM细胞所提取的对应作用时间(24 h、48 h、72 h)细胞的DNA,从DNA电泳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药物组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出现DNA Ladder,尤其是24h和48h的电泳图中,不同药物浓度组的DNA Ladder在180 bp~200 bp整数倍显现清晰;三个时间段中,对照组未出现DNA条带印迹,即DNA完整,无凋亡现象。5.RT-qPCR检测Bcl-2、Bax、Caspase9、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Bcl-2基因的转录与对照组差异显着,4μg/mL、8μg/mL、16μg/mL三个药物浓度的细胞在药物作用24h、48h后与对照组相比Bcl-2基因转录受到明显抑制(P<0.05或P<0.01);与Bcl-2成对的Bax基因转录则升高,在给药24h、48h后Bax基因转录均上调明显(P<0.05或P<0.01);线粒体途径上的凋亡启动基因Caspase9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且存在浓度依赖性;凋亡执行基因Caspase3与对照组相比转录增多(P<0.05或P<0.01)。6.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白屈菜生物碱在给药浓度达4μg/mL、8μg/mL、16μg/mL,作用时间分别为24h、48h,能够上调CEM细胞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虽然在作用24h时,Caspase3在药物浓度4μg/ml时与对照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当作用时间为48h时Caspase3的表达显着增高(P<0.01)。结论:1.白屈菜生物碱能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2.白屈菜生物碱抑制白血病CEM细胞增殖的作用与细胞凋亡相关。3.白屈菜生物碱诱导白血病CEM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可通过抑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中Bcl-2基因的转录,促进Bax基因的转录,下降Bcl-2/Bax的基因转录比,促进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增多;同时上调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张爱君[6](2021)在《IgD-Fc-Ig融合蛋白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作用及其对mTORC2/Akt信号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前体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引起正常造血受抑制的一组异质性恶性疾病。临床上的表现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造血功能衰竭、淋巴结或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纵膈肿块。T-ALL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0%-15%,约占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5%,并且男性中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临床对T-ALL的诊断主要依靠免疫学检测,欧洲白血病免疫分类小组根据胸腺内分化的相应阶段提出将T-ALL分为:pro-T、pre-T、cortical-T和mature-T几个阶段,pro-T(c CD3+,s CD3-,CD1a-,CD2+,CD5-,CD7+,CD34-),pre-T(c CD3+,s CD3-,CD1a-,CD2+,CD5+,CD7+,CD34-),cortical-T(c CD3+,s CD3+/-,CD1a+,CD2+,CD5+,CD7+,CD34-)和mature-T(c CD3+,s CD3+,CD1a-,CD2+,CD5+,CD7+,CD34-)。近几十年来为改善T-ALL的治疗人们做出了巨大努力,多药联合和大剂量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改进及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和推广,使得T-ALL的无事件生存率得以提高,但对耐药或复发T-ALL患者治疗效果仍然较差,该病的总体疗效和预后远不如常见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发掘特异性更高的T-ALL治疗靶点,探究T-ALL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965年首次发现免疫球蛋白D(Immunoglobulin D,IgD),包括分泌型IgD(secreted IgD,s IgD)和膜结合型IgD(membrane IgD,m IgD)。IgD本身可以作为B细胞表面受体,另外还可以与膜受体即免疫球蛋白D受体(Immunoglobulin D receptor,IgDR)结合发挥功能,人类外周血T细胞和小鼠T细胞上都发现有IgDR的存在。T细胞上IgDR与IgD相互作用可导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增加,而T细胞上IgDR与B细胞上m IgD交联可抑制T细胞凋亡。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s Ig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中表达较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IgD可以上调Burkitt淋巴瘤细胞Daudi表面IgDR的表达,可以显着地促进Daudi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加速细胞周期从G1期到S期的转化进程。前期体外实验发现人外周血CD4+T细胞和人T-ALL细胞株(Jurkat、MOLT-4细胞)均存在IgDR,IgD及IgD-Fc-Ig可以与CD4+T、Jurkat和MOLT-4细胞上IgDR结合,IgD-Fc-Ig可以抑制IgD诱导的Jurkat和MOLT-4细胞的增殖,并促进IgD抑制的Jurkat和MOLT-4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结果观察到IgD-Fc-Ig抑制了IgD上调的mTOR、Rictor和p-Akt(Ser473)水平。结果提示IgD/IgDR有可能成为T-ALL的治疗新靶点,特异性阻断IgD/IgDR信号转导可能通过影响mTORC2/Akt信号通路成为T-ALL的免疫新疗法。课题组前期体外实验发现IgD-Fc-Ig能够抑制IgD诱导的T-ALL细胞株增殖,下调mTOR、Rictor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因此,本课题将结合临床T-ALL样本和T-ALL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IgDR在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表达差异,IgD-Fc-Ig体外对T-ALL患者T细胞以及体内给药对T-ALL动物模型的影响。本课题以IgD/IgDR为靶点,成功将人IgD-Fc段与人Ig G1-Fc段连接并合成了融合蛋白IgD-Fc-Ig(Idfigine,艾迪非吉),旨在特异性阻断IgD-IgDR通路,高选择性抑制T细胞的异常增殖,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本课题以T-ALL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鼠T-ALL细胞株EL-4细胞和T-ALL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上IgDR的差异,检测IgD对T-ALL患者T细胞功能的作用及IgD-Fc-Ig的作用,观察IgD和IgD-Fc-Ig对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和EL-4细胞株增殖、凋亡和相关蛋白的影响,并通过T-ALL小鼠模型的建立,在整体水平观察IgD-Fc-Ig对T-ALL小鼠治疗作用,为将IgD-Fc-Ig开发为高选择性治疗T-ALL创新药物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明确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上IgDR表达的差异,明确IgD对T-ALL患者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增殖的影响及IgD-Fc-Ig的作用,明确IgD对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和EL-4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IgD-Fc-Ig作用,并研究相关机制。揭示IgD-Fc-Ig对T-AL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为阐明IgD/IgDR信号转导通过调控mTORC2/Akt信号通路在T-ALL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并将IgD-Fc-Ig作为治疗T-ALL的创新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T-ALL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离心收集血浆,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PBMCs用于培养检测相关指标,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检测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上IgDR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增殖的影响;CCK-8法检测IgD对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活力的影响,CCK-8法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的EL-4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IgD抑制的EL-4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IgD-Fc-Ig对IgD诱导的EL-4细胞mTOR、Rictor、Akt、p-Akt(Ser47)蛋白的表达情况;选用BALB/c裸鼠建立Jurkat异种移植T-ALL小鼠模型,将裸鼠随机分出一组为正常组,其余裸鼠尾静脉移植细胞,选取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IgD-Fc-Ig三个剂量组(1.625、3.25、6.5mg/kg)、阴性对照组Ig G-Fc(6.5mg/kg)、阳性对照组阿霉素(Adriamycin,3mg/kg),正常组8只,其余各组9只。ELISA检测T-ALL小鼠血清IgD的水平;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IgD-Fc-Ig对各组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T-ALL小鼠骨髓和脾脏中Jurkat细胞的影响以及对IgDR、IgD型浆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IgD-Fc-Ig对T-ALL小鼠整体指标和肝脾病理学改变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T-ALL小鼠脾脏中mTOR、Rictor、Akt、p-Akt(Ser4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IgDR表达差异收集T-ALL和健康对照者各8名,患者年龄范围为15~69岁,男女比例为1: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上IgDR显着高于健康对照者,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pro-T阶段(CD7+CD5-CD3-CD4-)细胞表面就已经存在IgDR,T-ALL患者各个阶段的T细胞上IgD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ALL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7+T细胞和IgDR表达的差异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再次验证CD7+T细胞上表达IgDR,部分T-ALL患者的CD7+T细胞上的IgDR比健康对照者表达高,与流式细胞术结果保持一致。3.IgD对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IgD(1、3和10μg/ml)体外刺激T-ALL患者PBMCs,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IgD(3、10μg/ml)浓度组体外刺激24h,可明显促进T-ALL患者pro-T(CD7+CD5-CD3-CD4-T)和mature-T(CD7+CD5+CD3+CD4-T、CD7+CD5+CD3+CD4+T)细胞表达。4.IgD-Fc-Ig对IgD诱导的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IgD(3、10μg/ml)浓度组可明显促进T-ALL患者外周血中CD7+CD5-CD3-CD4-T、CD7+CD5+CD3+CD4-T和CD7+CD5+CD3+CD4+T表达,IgD-Fc-Ig(3、10μg/ml)浓度组能下调IgD诱导的CD7+CD5-CD3-CD4-T、CD7+CD5+CD3+CD4-T和CD7+CD5+CD3+CD4+T的表达。5.IgD对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活力的影响CCK8结果发现,人源的IgD可以刺激鼠源的T细胞,并且IgD(3、10μg/ml)浓度组能上调小鼠T细胞活力。6.IgD对T-ALL鼠源EL-4细胞株活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IgD(3、10μg/ml)浓度组可以促进鼠源T-ALL细胞株EL-4细胞的活力。7.IgD-Fc-Ig对IgD诱导的T-ALL鼠源EL-4细胞株活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IgD-Fc-Ig(3、10μg/ml)可显着抑制IgD诱导的EL-4细胞增殖,Ig G-Fc蛋白(10μg/ml)对IgD的作用无显着影响。8.IgD-Fc-Ig对IgD诱导的EL-4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发现,IgD-Fc-Ig(3、10μg/ml)可显着上调IgD抑制的EL-4细胞凋亡,Ig G-Fc(10μg/ml)对IgD的作用无显着影响。9.IgD对EL-4细胞mTOR、Rictor、Akt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IgD-Fc-Ig的作用Western blot法的结果显示,IgD(3μg/ml)显着上调EL-4细胞中mTOR、Rictor、和p-Akt(Ser473)蛋白的表达,IgD-Fc-Ig(3、10μg/ml)下调IgD诱导的mTOR、Rictor、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10.T-ALL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本课题通过尾静脉移植方式进行T-ALL模型的建立,结果显示:T-ALL小鼠第7天未出现明显变化,第14天开始表现出嗜睡、饮食欠佳等状态,第21天尾静脉移植组出现弓背、消瘦、活力减低和明显萎靡不振等现象,第28天则有部分裸鼠出现濒死状态,伴有脊柱弯曲。正常对照组裸鼠正常生长,活泼好动,食欲精神良好,未出现病态体征。11.模型小鼠Jurkat细胞在外周血中浸润变化瑞氏-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未见Jurkat细胞,以红细胞为主,有核细胞少见。尾静脉移植组在第7天时,外周血中存在少量的Jurkat细胞,到第10天时,有核细胞明显增多,Jurkat细胞数量也高于第7天。流式细胞术结果则显示:在第14天时外周血中Jurkat细胞与第7天时结果差异有显着性,综合以上结果,提示我们第10天开始给药。12.T-ALL小鼠血清中IgD水平的变化与正常组小鼠相比,T-ALL小鼠血清IgD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13.IgD-Fc-Ig对T-ALL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影响取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进行涂片,通过随机选取3个视野记录有核细胞数和Jurkat细胞数,瑞氏-吉姆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Jurkat细胞百分比最高,可以高达11.21%,IgD-Fc-Ig(3.25、6.5 mg/kg)和阿霉素(3 mg/kg)组显着降低外周血中Jurkat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中的流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骨髓中Jurkat细胞百分比最高,IgD-Fc-Ig(3.25、6.5 mg/kg)和阿霉素(3mg/kg)组显着降低骨髓中Jurkat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影响Jurkat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3,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组小鼠脾脏和骨髓中CD3的表达,结果显示,T-ALL小鼠脾脏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百分比最高,而给药组中IgD-Fc-Ig(3.25、6.5 mg/kg)和阿霉素(3 mg/kg)能明显降低T-ALL小鼠脾脏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浸润率。15.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中Jurkat细胞IgDR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小鼠脾脏中Jurkat细胞IgDR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模型组裸鼠脾脏中Jurkat细胞IgDR表达高于正常组,给药组中IgD-Fc-Ig(3.25、6.5 mg/kg)和阳性药阿霉素能降低脾脏细胞IgD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中IgD型浆细胞的影响用取得的T-ALL小鼠脾脏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138+IgD+细胞,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中表达CD19-CD138+IgD+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组中IgD-Fc-Ig(6.5 mg/kg)和阳性药阿霉素能显着降低CD19-CD138+IgD+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IgD-Fc-Ig对T-ALL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显示,IgD-Fc-Ig(3.25、6.5 mg/kg)和阳性药阿霉素可以增加T-ALL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18.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病理和肝脏病理的影响处死小鼠,取脾脏和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正常组小鼠脾脏可见红髓和白髓整齐分布,白髓是由中央动脉和动脉周围的淋巴鞘组成,红髓由脾窦和脾索组成。模型组小鼠切片可见红髓与白髓的界限消失,白髓严重萎缩,Jurkat肿瘤淋巴细胞聚集成团或分散,给药组中IgD-Fc-Ig(3.25、6.5 mg/kg)和阳性药阿霉素可改善病理改变。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裸鼠肝组织结构完整,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无组织病理学变化。模型组裸鼠肝组织切片可见Jurkat细胞浸润,出现部分肝组织坏死,肝脏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给药组中IgD-Fc-Ig(3.25、6.5 mg/kg)可改善病理改变。19.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p-Akt(Ser473)、Akt、mTOR、Rictor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脾脏p-Akt(Ser473)、Akt、mTOR和Rictor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Akt总蛋白表达在正常组、模型组以及给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模型组小鼠p-Akt(Ser473)、mTOR和Ricto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IgD-Fc-Ig(3.25、6.5、13 mg/kg)能下调T-ALL小鼠中升高的p-Akt(Ser473)、mTOR和Rictor蛋白表达。结论:1.部分T-ALL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上IgDR表达高于健康对照者,IgD可以升高T-ALL患者中pro-T(CD7+CD5-CD3-CD4-T)和mature-T(CD7+CD5+CD3+CD4-T、CD7+CD5+CD3+CD4+T)细胞的百分比,IgD-Fc-Ig可以降低IgD诱导的T-ALL患者pro-T和mature-T细胞的百分比。2.IgD可以刺激C57BL/6小鼠胸腺T细胞和EL-4细胞的增殖,抑制EL-4细胞的凋亡,IgD-Fc-Ig抑制IgD引起的EL-4细胞增殖,促进IgD抑制的EL-4细胞凋亡,下调IgD诱导的EL-4细胞mTOR、Rictor和p Akt(Ser473)蛋白表达。3.T-ALL模型小鼠血清IgD水平高于正常小鼠,IgD-Fc-Ig改善T-ALL小鼠的整体指标,降低Jurkat细胞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的浸润率,减轻肝脾组织病理程度。4.IgD-IgDR可能通过调控mTORC2/Akt信号通路成为T-ALL治疗的一个新靶点,IgD-Fc-Ig对伴有高IgD水平或高IgDR活性的T-ALL治疗可能具有重要前景。
龙思利[7](2021)在《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儿童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达到81%,但仍有15%-20%的复发率,且一旦复发,治愈率不足40%。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耐药是ALL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Micro RNAs(MiRNA)是约22个核苷酸的小非编码单链RNA,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参与GCs敏感性的调控,与ALL细胞对GCs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库分析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LL预后的影响,进而探讨miR-145对人T-ALL细胞系CEM-C7和CEM-C1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是否可以逆转GCs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耐药性,为探索儿童ALL耐药性的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生物信息学:应用GEO数据库数据集分析miR-145在ALL儿童中的表达水平,通过TARGET数据库数据揭示miR-145和儿童ALL预后之间的联系。2.细胞培养: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孵育对DEX具有耐药性的人AL L细胞株CEM-C1细胞株及亲本细胞株CEM-C7。3.脂质体转染:在CEM-C1细胞中应用lipo-2000介导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miR-145模拟物mimic及其NC阴性对照,miR-145抑制剂inhibito r及其NC阴性对照,调控miR-145在细胞中表达,并分别将其分为MM、MMN、MI、MIN四个组。4.细胞增殖抑制实验: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检测不同浓度DEX(20、40、80、160和320 mg/ml)对四组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从而揭示miR-145在CEM-C1对GCs反应性中发挥的作用。5.吖啶橙染色:探索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6.流式细胞术:分析miR-145对CEM-C1细胞凋亡的影响。7.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miR-145在CE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miR-145、促凋亡基因Bax和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基因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四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8.细胞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MDR1蛋白在CE M-C1细胞和CEM-C7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转染后四组细胞中miR-145、凋亡基因Bax和抵抗凋亡基因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多药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情况。9.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干预对照MMN组和miR-145高表达的MM组细胞,将其分为MMN、MMN+3-MA、MM、MM+3-MA四组细胞,作用24h后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自噬与ALL细胞GCs抗性的关系。结果:1.数据库结果显示miR-145在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1)。2.miR-145高表达组ALL儿童的生存时间高于低表达组(P<0.001)。3.耐药蛋白MDR1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CEM-C7细胞。4.miR-145在CEM-C1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CEM-C7细胞。5.miR-145高表达后增加了GCs对CEM-C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6.促凋亡基因/蛋白Bax的表达在miR-145高表达组中增加,而抗凋亡基因/蛋白Bcl-2及耐药基因/蛋白MDR1则表达减少。7.同时,miR-145增加自噬基因/蛋白Beclin 1和LC3-Ⅱ的表达诱导自噬,从而降低耐药基因/蛋白MDR1的表达。8.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后,MIN+3-MA组,耐药蛋白MDR1的表达增加,且MM+3-MA组,Beclin l的表达较MIN+3-MA增加,而MDR1的表达降低。结论:1.miR-145在ALL儿童中低表达,提示患儿预后不良;2.miR-145可以通过诱导CEM-C1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来逆转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性。
宋慧娜[8](2020)在《线粒体靶向的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Tumor)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肿瘤细胞的显着特征为不死性(无限增殖),迁移性和接触抑制现象消失。线粒体是重要的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的工厂,对细胞正常功能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肿瘤细胞的线粒体明显异于正常细胞的线粒体,肿瘤细胞的特殊表现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如今,癌症也被认为是一种线粒体代谢疾病,线粒体成为肿瘤细胞治疗的重要靶点。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远大于正常细胞。电子移位亲脂性阳离子化合物(DLCs)可以利用肿瘤细胞膜电位这一差异在肿瘤细胞线粒体内选择性地积聚,而小分子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可与DLCs连接作为线粒体靶向性化合物,实现一定肿瘤细胞选择性,增强抗肿瘤活性。目前为止使用和研究最多的DLCs是三苯基膦盐(TPP+),其靶向线粒体的功能被多篇文献报道证实。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是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成分,但因水溶性差、全身毒性大、治疗窗口窄等缺点,使其不能在临床上得到系统应用。为考察TPP+的线粒体靶向性是否可以保持雷公藤甲素的抗肿瘤活性,增加其对肿瘤细胞选择性,从而降低毒性,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雷公藤甲素的TPP+衍生物,进而评价了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经过活性筛选发现我们设计并合成的5个雷公藤甲素TPP+衍生物中,Mito-TP-2不仅能保持雷公藤甲素的抗肿瘤活性,在肝正常细胞HL-7702与肝肿瘤细胞HepG-2中的表现显示一定的肿瘤细胞选择性;RP-HPLC法测定细胞内的积聚量,发现Mito-TP-2在HepG-2细胞线粒体的积聚量约是母药雷公藤甲素的3倍,证明其有一定的线粒体靶向性。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Mito-TP-2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能引起细胞内LDH释放量增加,ROS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在斑马鱼HepG-2移植瘤模型中,1 μM Mito-TP-2具有与TP相当的抑制作用,且对斑马鱼幼鱼无明显毒性影响,而同等剂量的TP对斑马鱼幼鱼毒性大,可见明显心包水肿。雷公藤甲素与Mito-TP-2的毒性试验还显示,雷公藤甲素在较低浓度组即出现致畸现象,随着浓度加大孵化率和体长均不断降低,且具有明显的肝脏毒性;而Mito-TP-2在同等剂量下的各浓度组均未出现明显毒性。在化合物Mito-TP-2高浓度发育毒性实验中发现,当化合物Mito-TP-2浓度高达12 μM时偶有心包水肿出现,但在浓度≤12 μM时,Mito-TP-2对斑马鱼的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和体长均没有影响。说明化合物Mito-TP-2保持母药的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降低了母药的毒性。本论文是对保持雷公藤甲素抗肿瘤药效的同时降低其毒性的探索,为基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思路。
赫玮[9](2020)在《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研究目的Polo样蛋白激酶1(Polo-like kinase 1,PLK1)的蛋白水平具有严格的细胞周期依赖性,激活PLK1可促进细胞G2/M期转换、有丝分裂以及胞质分裂。由于PLK1参与多种关键的细胞周期事件,因此成为癌症治疗药物研发的靶标之一。冬凌草甲素是一种贝壳杉烯二萜,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我们用冬凌草甲素处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细胞后发现细胞被阻滞于G2/M期,进一步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显着上调PLK1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初步探讨了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PLK1蛋白水平和激酶活性诱导Jurkat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及机制,为冬凌草甲素应用于靶向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瑞士吉姆萨染色检测Jurkat细胞形态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处理后细胞周期蛋白、有丝分裂相关蛋白激酶的改变;构建PLK1敲低及过表达的Jurkat细胞系,流式细胞术检测冬凌草甲素诱导后细胞周期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LK1下游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2.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冬凌草甲素处理后Jurkat细胞中PLK1的m RNA水平;免疫沉淀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外源性表达的PLK1蛋白泛素化修饰水平的影响;采用细胞热力学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温度、不同浓度条件下冬凌草甲素对PLK1蛋白稳定性的影响。3.使用AUTODOCK(4.2版)软件模拟冬凌草甲素与PLK1蛋白的对接模型,用Py MOL软件分析二者可能的结合位点;根据预测结果构建相应位点突变的PLK1质粒,用免疫沉淀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位点突变的PLK1蛋白泛素化水平的影响;细胞热力学迁移实验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LK1突变体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冬凌草甲素可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上调PLK1蛋白含量及激酶活性。2.冬凌草甲素促进PLK1基因转录,冬凌草甲素与PLK1蛋白直接结合抑制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3.PLK1蛋白的Cys67或Cys133氨基酸残基突变抑制其与冬凌草甲素的结合,并抑制冬凌草甲素稳定PLK1的作用。研究结论1.冬凌草甲素通过直接结合PLK1蛋白抑制其泛素化修饰及降解,促进其活性,诱导Jurkat细胞发生G2/M期阻滞;2.PLK1蛋白的Cys67和Cys133位点是PLK1蛋白与冬凌草甲素结合的关键位点。
李美蓉[10](2020)在《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白血病发病迅猛、耐药、易复发、复发后更难治、死亡率高,是白血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近几十年药物研发和风险分类管理的不断改善,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得到了巨大进步,然而成年尤其是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许多患者复发后治疗失败,最终死亡。目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失败或疾病复发时,才考虑进行骨髓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化疗副作用强,耐药易复发,经常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存在供体难寻、手术费用高昂及手术过程痛苦难耐等问题,且仍存在一定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且经济的治疗新药具有重大意义。多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获得自发缓解的临床报道,结合目前关注度非常高的肿瘤细菌疗法,提示细菌疗法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个新方向。在多种用于肿瘤治疗研究的细菌中,沙门氏菌因其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治疗。但是沙门氏菌对血液肿瘤的治疗未见报道。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产生的内毒素毒力减少了5万倍,且其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研究细菌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理想菌株。本课题首次分别以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1210、人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HL-60皮下移植瘤模型,和人源AML融合蛋白MLL-AF9驱动的系统性AML小鼠模型,评估了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并探究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细菌-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抑制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2.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能抑制急性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免疫荧光结果表明VNP20009能显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导致肿瘤中心区域细胞核破碎、DNA降解、胞膜解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蛋白表明,VNP20009能显着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及Cleaved-PARP的表达,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3.MLL-AF9驱动的AML模型小鼠治疗实验结果表明,VNP20009显着抑制小鼠体内AML细胞的增殖;降低AML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五分类数值,使其恢复至近正常生理水平;延长了AML小鼠的生存期。4.血清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检测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VNP20009一方面能上调抗肿瘤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产生,并降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水平来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显着上调分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2,CCL-2),招募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以CD4+为主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杀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VNP20009还能进一步刺激T淋巴细胞向CD4+IFN-γ+和CD8+IFN-γ+效应T淋巴细胞极化,释放IFN-γ,进一步维持、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结论: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能显着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起到治疗和延缓白血病的作用。一方面VNP20009进入机体后,能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和多种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抑制和杀伤白血病细胞,延长AML小鼠生存期。另一方面移植瘤组织中线粒体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表达增加,提示VNP20009感染后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该研究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和理论基础。
二、大蒜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抗肿瘤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
1.1 细胞毒作用 |
1.2 诱导细胞凋亡 |
1.3 免疫调节作用 |
1.3.1 调节非特异性免疫 |
1.3.2 调节特异性免疫 |
1.4 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 |
1.4.1 联合放射治疗 |
1.4.2 联合化学药物治疗 |
1.5 减轻并发症 |
1.5.1 改善肿瘤破溃 |
1.5.2 减轻癌痛 |
1.5.3 缓解胸腔积液 |
1.5.4 减轻淋巴水肿 |
1.6 抗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
1.6.1 黄酮类化合物 |
1.6.2 皂苷类化合物 |
1.6.3 生物碱类 |
1.6.4 中药复方制剂 |
1.7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 |
1.7.1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
1.7.2 抑制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降解 |
1.7.3 调节细胞骨架相关信号通路 |
1.7.4 降低血液黏滞度 |
2 小结 |
(2)汉黄芩素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一 汉黄芩素对巨噬细胞极化作用研究 |
实验1 汉黄芩素对巨噬细胞极化作用的影响 |
实验2 汉黄芩素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作用机制研究 |
研究内容二 汉黄芩素抑制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作用研究 |
实验1 汉黄芩素对小鼠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 |
实验2 汉黄芩素对心肌缺血的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M2型巨噬细胞的影响 |
研究内容三 汉黄芩素通过抑制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作用研究 |
实验1 汉黄芩素对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
实验2 汉黄芩素对M2型巨噬细胞分泌CXCL1、TNF-α的影响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梗中涉及的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白血病概述 |
1.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
1.2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
1.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
1.4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
2.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
2.1 自发模型 |
2.2 诱发模型 |
2.2.1 化学致癌剂诱发 |
2.2.2 病毒诱发 |
2.2.3 放射辐射诱发 |
2.3 移植模型 |
2.3.1 同源移植 |
2.3.2 异种移植 |
2.4 遗传修饰模型 |
2.4.1 转基因模型 |
2.4.2 基因敲除模型 |
3.中药挥发油的功能 |
3.1 中药挥发油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
3.2 中药挥发油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
3.3 中药挥发油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
3.4 中药挥发油抗肿瘤机制 |
4.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3 实验小鼠 |
2.4 实验细胞 |
3 实验方法 |
3.1 模型小鼠的制备 |
3.1.1 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3.1.2 CLL小鼠模型的制备-化学物质诱导法 |
3.1.3 CLL小鼠模型的制备-细胞移植法 |
3.2 检测方法 |
3.2.1 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检测 |
3.2.1.1 白细胞计数 |
3.2.1.2 吉姆萨染色 |
3.2.1.3 流式细胞术 |
3.2.2 小鼠各组织病变检测 |
3.2.2.1 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
3.2.2.2 骨髓石蜡切片的制备 |
3.2.2.3 HE染色 |
3.2.2.4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
3.2.3 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鉴定 |
3.2.3.1 总RNA的提取 |
3.2.3.2 去基因组及RNA反转录 |
3.2.3.3 qRT-PCR |
3.2.3.4 Western blot检测 |
3.2.4 数据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模型小鼠的制备 |
4.1.1 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4.1.1.1 小鼠体重分析 |
4.1.1.2 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分析 |
4.1.1.3 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
4.1.1.4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种类变化 |
4.1.1.5 HE染色观察免疫器官中免疫细胞数量变化 |
4.1.1.6 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制备 |
4.1.2 CLL小鼠模型的制备-化学物质诱导法 |
4.1.2.1 小鼠体重分析 |
4.1.2.2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
4.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 |
4.1.2.4 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鉴定 |
4.1.3 CLL小鼠模型的制备-细胞移植法 |
4.1.3.1 小鼠体重分析 |
4.1.3.2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
4.1.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5~+B淋巴细胞 |
4.1.3.4 小鼠各组织MEC-1 细胞浸润情况鉴定 |
4.1.3.5 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鉴定 |
4.1.4 化学物质诱导法及细胞移植法的对比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3 实验细胞 |
3 实验方法 |
3.1 生姜挥发油对CLL细胞的作用 |
3.1.1 细胞增殖检测 |
3.1.1.1 MEC-1 细胞接种密度及CCK8 检测时间确定 |
3.1.1.2 MEC-1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3.1.2 细胞凋亡检测 |
3.1.3 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鉴定 |
3.1.3.1 qRT-PCR |
3.1.3.2 Western blot检测 |
3.2 生姜挥发油对CLL小鼠的作用 |
3.2.1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检测 |
3.2.2 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鉴定 |
3.2.2.1 qRT-PCR |
3.2.2.2 Western Blot检测 |
3.3 数据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生姜挥发油对CLL细胞的作用 |
4.1.1 细胞增殖检测 |
4.1.1.1 MEC-1 细胞接种密度及CCK8 检测时间确定 |
4.1.1.2 MEC-1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4.1.2 MEC-1 细胞形态 |
4.1.3 MEC-1 细胞凋亡检测 |
4.1.4 MEC-1 细胞凋亡相关因子鉴定 |
4.2 生姜挥发油对CLL小鼠的作用 |
4.2.1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分析 |
4.2.2 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鉴定 |
5 讨论 |
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SAL诱导人T-ALL CEM-C7细胞凋亡与自噬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SAL诱导GC耐药CEM-C1细胞凋亡与自噬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SAL增强GC耐药CEM-C1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中药单体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其他耗材 |
1.5 试剂的配制 |
1.5.1 10%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1.5.2 70%、75%乙醇的配制 |
1.5.3 10%HCl、20%Na OH |
1.5.4 细胞冻存液配制 |
1.5.5 0.5×TBE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白屈菜生物碱的提取 |
2.2 药物配置 |
2.3 细胞培养 |
2.4 MTT比色实验 |
2.5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5.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 |
2.5.2 油镜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
2.6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2.6.1 DNA提取实验 |
2.6.2 琼脂糖电泳 |
2.7 RT-qPCR实验 |
2.7.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7.2 细胞培养 |
2.7.3 RNA样本提取 |
2.7.4 RNA样本的选择 |
2.7.5 cDNA合成 |
2.7.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8 Western blot实验 |
2.8.1 Western blot所需试剂 |
2.8.2 蛋白样本的提取 |
2.8.3 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9、caspase3 的蛋白表达 |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白屈菜有效成分(生物碱)的提取率 |
3.2 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
3.3.1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3.3.2 油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变化 |
3.4 DNA琼脂糖电泳检测CEM细胞凋亡情况 |
3.5 Bax、Bcl-2、Caspase9、Caspase3基因转录情况 |
3.5.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cl-2 基因转录情况 |
3.5.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Bax基因转录情况 |
3.5.3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基因转录情况 |
3.5.4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基因的转录情况 |
3.6 Caspase9、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
3.6.1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9 蛋白的表达情况 |
3.6.2 白屈菜生物碱作用于CEM细胞Caspase3 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急性白血病的分证论治 |
4.1.1 辩证分型 |
4.1.2 中医治疗用药 |
4.2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状 |
4.2.1 发病机制 |
4.2.2 临床特征 |
4.2.3 治疗与用药研究 |
4.3 白屈菜生物碱对造血系细胞癌的作用研究 |
4.4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 |
4.4.1 线粒体途径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
4.4.2 线粒体途径介导T-ALL细胞凋亡的研究 |
4.4.3 有毒中药调控线粒体相关基因、蛋白介导CEM细胞凋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白屈菜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IgD-Fc-Ig融合蛋白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作用及其对mTORC2/Akt信号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人外周血标本 |
2.2 BALB/c-nu雌性小鼠和C57BL/6小鼠 |
2.3 药物与试剂 |
2.4 主要溶液配制 |
2.5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PBMCs分离 |
3.2 流式细胞术检测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IgDR表达情况 |
3.3 激光共聚焦检测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7+T和IgDR表达 |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IgD诱导的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 |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 IgD诱导的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 |
3.6 CCK-8 法检测IgD对 C57BL/6 小鼠胸腺T细胞活力的影响 |
3.7 CCK-8法检测IgD对EL-4细胞株活力的影响 |
3.8 流式细胞术检测IgD-Fc-Ig对 IgD诱导的EL-4 凋亡的影响 |
3.9 Westernblot检测IgD-Fc-Ig对 IgD诱导的EL-4 细胞株中p-Akt(Ser473)、Akt、mTOR、Rictor蛋白的表达 |
3.10 异种移植T-ALL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3.10.1 细胞培养 |
3.10.2 细胞移植 |
3.10.3 观察记录 |
3.10.4 成模后分组给药 |
3.10.5 ELISA技术检测T-ALL小鼠血浆IgD的水平 |
3.10.6 外周血和骨髓瑞氏-吉姆萨染色 |
3.10.7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骨髓中 Jurkat 细胞 |
3.10.8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 |
3.10.9 肝脾组织病理学检查 |
3.10.10 Western blot 法检测 IgD-Fc-Ig 对 T-ALL 小鼠脾脏细胞 mTOR、Rictor、Akt 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10.11.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IgDR表达 |
4.2 T-AL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7~+T细胞和IgDR表达情况 |
4.3 IgD对 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 |
4.4 IgD-Fc-Ig对 IgD诱导T-ALL患者外周血中特征性标记物T细胞亚群的影响 |
4.5 IgD对 CD57BL/6 小鼠胸腺T细胞活力的影响 |
4.6 IgD对 T-ALL鼠源EL-4 细胞株活力的影响 |
4.7 IgD-Fc-Ig对 IgD诱导的T-ALL鼠源EL-4 细胞株活力的影响 |
4.8 IgD-Fc-Ig对 IgD诱导的EL-4 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
4.9 IgD对 EL-4 细胞mTOR、Rictor、Akt、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IgD-Fc-Ig的作用 |
4.10 T-ALL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4.10.1 整体观察结果 |
4.10.2 外周血、骨髓和脾脏检测结果 |
4.10.3 体质量检测结果 |
4.10.4 病理组织学检查情况 |
4.10.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 的表达 |
4.11 T-ALL小鼠血清中IgD水平的变化 |
4.12 IgD-Fc-Ig对T-ALL小鼠体态和体重的影响 |
4.13 IgD-Fc-Ig对T-ALL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影响 |
4.14 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和骨髓中Jurkat细胞的影响 |
4.15 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中Jurkat细胞IgDR的影响 |
4.16 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和骨髓中IgD型浆细胞的影响 |
4.17 IgD-Fc-Ig对T-ALL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8 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肝脏的影响 |
4.19 IgD-Fc-Ig对T-ALL小鼠脾脏mTOR、Rictor、Akt、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急性 T 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线粒体靶向的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雷公藤甲素与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现状 |
1.1 雷公藤甲素的来源与结构 |
1.2 雷公藤甲素的抗肿瘤活性与作用机制 |
1.2.1 呼吸系统肿瘤 |
1.2.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
1.2.3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1.2.4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
1.2.5 其他肿瘤 |
1.3 雷公藤甲素毒性研究 |
1.3.1 心血管循环系统毒性 |
1.3.2 消化系统毒性 |
1.3.3 泌尿生殖系统毒性 |
1.3.4 免疫系统毒性 |
1.3.5 其他毒性 |
1.4 雷公藤甲素的结构改造与抗肿瘤活性 |
1.4.1 C-14β-OH的修饰 |
1.4.2 α,β-不饱和五元内酯环(D环)的修饰 |
1.4.3 C5,6-位的修饰 |
1.4.4 环氧基的修饰 |
1.4.5 其他修饰 |
第二章 线粒体靶向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
2.1 引言 |
2.2 目标产物与合成路线 |
2.3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波谱数据 |
2.4 实验部分 |
2.4.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
2.4.2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2.4.3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纯度检查 |
第三章 线粒体靶向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与动物 |
3.1.2 化合物 |
3.1.3 试剂 |
3.1.4 仪器 |
3.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MTT法测细胞活力 |
3.2.2 LDH法检测细胞毒性 |
3.2.3 RP-HPLC法检测化合物TP和Mito-TP-2在线粒体内的分布与聚集 |
3.2.4 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 |
3.2.5 DCFH-DA染色检测胞内ROS水平 |
3.2.6 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3.2.7 Annexin/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3.2.8 PI染色法测细胞周期 |
3.2.9 化合物TP和Mito-TP-2抗肿瘤药效和毒性研究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
3.3.2 Mito-TP-2对LDH释放量的影响 |
3.3.3 Mito-TP-2在线粒体里的聚集与分布 |
3.3.4 Mito-TP-2对细胞内ROS的影响 |
3.3.5 Mito-TP-2对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影响 |
3.3.6 Mito-TP-2诱导细胞凋亡 |
3.3.7 Mito-TP-2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8 化合物TP和Mito-TP-2抗肿瘤药效和毒性研究 |
总结与讨论 |
附录 化合物谱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绪论 |
第一部分 冬凌草甲素通过上调PLK1 蛋白诱导Jurkat细胞发生G_2/M期阻滞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 蛋白量的分子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冬凌草甲素与 PLK1 蛋白结合位点的预测和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10)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血病概述 |
1.1.1 白血病的定义及常见症状 |
1.1.2 白血病的发现及分类 |
1.1.3 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4 白血病流行病学 |
1.1.5 白血病的治疗 |
1.2 白血病自发性缓解与细菌感染 |
1.3 细菌抗肿瘤研究 |
1.3.1 细菌抗肿瘤研究历程 |
1.3.2 细菌抗肿瘤的优势 |
1.3.3 细菌抗肿瘤的应用前景 |
1.4 沙门氏菌抗肿瘤研究 |
1.4.1 沙门氏菌有效靶向肿瘤 |
1.4.2 沙门氏菌介导肿瘤细胞自我死亡 |
1.4.3 沙门氏菌减少肿瘤转移 |
1.4.4 沙门氏菌诱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
1.4.5 沙门氏菌增强肿瘤化疗敏感性 |
1.4.6 沙门氏菌联合治疗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消退 |
1.4.7 沙门氏菌的遗传学改造 |
1.4.8 沙门氏菌可作为递呈肿瘤治疗分子载体 |
1.5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研究 |
1.5.1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构建及遗传特点 |
1.5.2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生物分布特性 |
1.5.3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毒理学评价 |
1.5.4 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的抗肿瘤研究 |
1.6 课题研究思路、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VNP20009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及细胞株 |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
2.2.3 试剂与耗材 |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5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
2.3.2 细胞培养 |
2.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
2.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5 L1210皮下瘤模型建立 |
2.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
2.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
2.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
2.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
2.3.10 总蛋白的提取 |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
2.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
2.3.13 统计学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VNP20009 体外抑制L1210/Jurkat细胞增殖 |
2.4.2 VNP20009 体外诱导L1210/Jurkat细胞凋亡 |
2.4.3 VNP20009治疗L121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未见异常 |
2.4.4 VNP20009抑制L1210皮下移植瘤生长 |
2.4.5 VNP20009引起L121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
2.4.6 VNP20009诱导L121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
2.4.7 VNP20009治疗L1210皮下移植瘤凋亡蛋白表达量升高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NP20009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生长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株及细胞株 |
3.2.2 实验动物 |
3.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5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
3.3.2 细胞培养 |
3.3.3 细菌-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 |
3.3.4 Annexin V-PE/7-AD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3.3.5 HL-60皮下瘤模型建立 |
3.3.6 动物分组与给药治疗 |
3.3.7 石蜡切片的制备 |
3.3.8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 |
3.3.9 石蜡切片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分析 |
3.3.10 总蛋白的提取 |
3.3.11 蛋白浓度测定 |
3.3.12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 |
3.3.13 统计学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VNP20009体外抑制HL-60细胞增殖 |
3.4.2 VNP20009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 |
3.4.3 VNP20009治疗HL-60细胞荷瘤小鼠体重和活动情况无异常 |
3.4.4 VNP20009抑制HL-60皮下移植瘤生长 |
3.4.5 VNP20009引起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坏死 |
3.4.6 VNP20009诱导HL-60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 |
3.4.7 VNP20009治疗HL-60皮下移植瘤组织凋亡蛋白表达量增加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NP20009 对系统性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激活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株及细胞 |
4.2.2 实验动物 |
4.2.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5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沙门氏菌VNP20009的制备 |
4.3.2 沙门氏菌VNP20009的组织分布 |
4.3.3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的复苏 |
4.3.4 MLL-AF9 驱动型AML白血病细胞小鼠尾静脉注射造模 |
4.3.5 抗凝全血样本的采集 |
4.3.6 血清样本的采集 |
4.3.7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GFP+)检测 |
4.3.8 血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 |
4.3.9 小鼠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 |
4.3.10 原代脾脏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4.3.11 原代骨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
4.3.12 原代白血病细胞红细胞裂解处理 |
4.3.13 原代白血病细胞的冻存 |
4.3.14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分组与给药治疗 |
4.3.15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测定 |
4.3.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
4.3.17 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 |
4.3.18 统计学分析 |
4.4 研究结果 |
4.4.1 VNP20009小鼠组织分布情况 |
4.4.2 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模型的构建 |
4.4.3 VNP20009 治疗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异常 |
4.4.4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4.4.5 VNP20009 抑制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脾脏中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4.4.6 VNP20009 影响MLL-AF9 驱动型AML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分布 |
4.4.7 NP20009对MLL-AF9驱动型AML主要器官重量的影响 |
4.4.8 VNVNP20009 延长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生存期 |
4.4.9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
4.4.10 VNP20009调节MLL-AF9驱动型 AML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 |
4.4.11 VNP20009 激活 MLL-AF9驱动型 AML 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 |
4.4.12 VNP20009 促进 MLL-AF9 驱动型 AML 小鼠脾脏中 IFN-γ+效应T淋巴细胞的极化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大蒜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凋亡基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 王梦涵,司佩茹,莫菲,马佳,杨显伟,王阳,李霁宇,张继业. 西北药学杂志, 2021(04)
- [2]汉黄芩素抑制M2型巨噬细胞介导的心肌梗死后乳腺癌肺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文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
-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D]. 南苗苗.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红景天苷增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EM-C1耐药细胞对地塞米松敏感性的研究[D]. 牛亚娜.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5]白屈菜生物碱对白血病CEM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况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IgD-Fc-Ig融合蛋白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作用及其对mTORC2/Akt信号的调控[D]. 张爱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7]MicroRNA-145逆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性的研究[D]. 龙思利.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线粒体靶向的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宋慧娜. 山东大学, 2020(04)
- [9]冬凌草甲素上调PLK1诱导Jurkat细胞G2/M期阻滞[D]. 赫玮.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减毒沙门氏菌VNP20009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美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巨噬细胞论文;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论文; 急性髓性白血病论文; 大蒜素论文; 冬凌草甲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