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燕[1](2020)在《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沙丘高度最大的沙漠,同时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在其腹地和东南部分布有大量的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沙山-湖泊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湖泊群补给来源及其水循环演变、高大沙山的形成机制和地貌演化模式等科学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通过遥感反演冬季地表温度与基于野外观测数据均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东南部湖泊区存在温度明显高于沙漠其他区域及沙漠外围地区的暖岛现象。但由于暖岛效应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其稳定性与时空分布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暖岛效应的具体内涵及形成机制更需要定量化揭示。与此同时,也需要结合植被物候观测数据来对其进行验证。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兰州大学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与沙漠外围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了沙漠腹地湖泊区与沙漠周边地区和沙漠腹地积水湖盆与干涸湖盆间的温度差异。同时,利用沙漠腹地与外围地区的物候观测数据,分析了植被物候对暖岛效应的响应。最后从局地环流、辐射平衡、湖泊热源贡献等方面对暖岛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的概念内涵;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也为湖泊补给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凡此,均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群水循环机制与地下水补给来源、陆面过程、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暖岛效应是指沙漠腹地湖泊区比周边地区热量丰富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年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1.5℃,春、夏、秋、冬季的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分别高1.9℃、1.5℃、1.5℃、1.4℃。沙漠腹地湖泊区入春时间要比周边地区早2~3 d,入夏时早约2 d,夏季长度比周边地区长12 d;入秋时间比周边地区晚约9 d,入冬时间晚约4 d,冬季长度比周边地区少6 d。日平均温度T≥0℃积温、T≥10℃积温和T<0℃负积温分别比周边地区高412.4℃、429.5℃和96.0℃。T≥0℃、T≥10℃积温持续时间比周边地区均长9 d,T<0℃负积温持续时间则比周边地区少2 d。(2)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暖岛效应还包括沙漠腹地积水湖盆比干涸湖盆热量资源丰富的现象。积水湖盆年、春、秋和冬季平均气温及T≥0℃积温和T≥10℃积温均高于干涸湖盆,气温日、年变化均小于干涸湖盆。上述现象在冬季表现更加明显,随着湖泊大小的差异而不同。据此可说明湖泊对局地气温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且主要表现在冬季。此点与冷岛效应在时间尺度上是不同的,冷岛效应一般出现在夏季,且在白天表现更明显。(3)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车日格勒物候观测站比沙漠外围区两个井站沙枣树的返青期提前23 d,休眠期推迟11 d,生长季延长了34 d。二者的物候差异除与两个井站的海拔高度较高有关外,主要是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的暖岛效应所致。数字相机作为“近地面”遥感的新方法,通过连续自动拍摄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字图像,可有效弥补了无人观测区传统物候研究的不足。(4)腾格里沙漠东北部由于存在大量湖泊,所以沙漠腹地湖泊区年、季夜晚地表温度也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同纬度东部乌兰布和沙漠和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没有大量积水湖泊存在,所以年、季白天和夜晚平均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规律各不相同。因此,湖泊对于暖岛效应的形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5)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及沙漠腹地湖盆内风速较小,热量不容易散失。沙漠腹地湖泊区相对于周边地区是一个热源。另一方面,沙漠腹地湖泊区,因为地下水在补给湖泊过程中释放热量,并通过湖泊沙山之间的平流作用将湖泊存储的热量释放到局地环境中进而影响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姜秀慧[2](2019)在《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3条主要河流进行实地水样采集、检测分析污染指标浓度等工作,研究了季节对于水质指标的影响,并对研究区域内3个典型监测断面的水体进行了水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取3种水生植物开展了水质净化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水生植物及其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污染指标的净化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大伙房水库上游3条主要河流上共布设13个采样点,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得到研究区域水质现状:所有采样点的总磷浓度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总氮浓度均超过国家地表Ⅴ类水标准,严重超过饮用水要求标准;浑河上有2个采样点的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余11个采样点的化学需氧量浓度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地表Ⅱ类水标准。(2)浑河北杂木断面、苏子河古楼断面和社河台沟断面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高锰酸盐指数4项污染指标浓度均与季节变化相关。其中,TP、TN及COD三项指标浓度冬季较高,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夏季较高。(3)对传统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了改进,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CRITIC法得到水质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采用理想点法计算组合权重,运用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北杂木断面综合水质级别为Ⅲ类~Ⅳ类,古楼和台沟断面均为地表水Ⅲ类;北杂木断面有3年未达到该地区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古楼及台沟断面所有参评年份均未达到该地区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总氮指标超标严重,已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影响整体水质级别。(4)利用3种水生植物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样进行水质净化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对于TP的净化效果排序为凤眼莲=金鱼藻>芦苇,对于TN的去除率由大至小为芦苇>凤眼莲>金鱼藻,对于COD的去除效果为芦苇>凤眼莲>金鱼藻;在水生植物不同组配方式中,芦苇、凤眼莲及金鱼藻三者组合的净化效果最佳;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角度分析,凤眼莲生物量增加最多。综合考虑植物的净化效果及凤眼莲可能会出现的“疯长”问题,认为芦苇是最适宜研究区域的水生植物,可与具有克藻作用的金鱼藻组配以达到更好的综合防治目的,凤眼莲应谨慎使用。
雷永生[3](2019)在《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舒适的室外空间环境不仅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加人们在室外的活动时间,同时可以提高城市活力和吸引力。近年来,室外空间热舒适已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关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单一气象参数(风速、温度等)无法对室外热舒适做出直观评价,因此国际上采用综合性热舒适指标作为室外热舒适评价的依据(生理学等价温度UTCI、生理学等价温度PET、新标准有效温度SET*等)。该方法虽然能表征综合环境下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但对与人体主观感受直接相关的指标表达仍不够直观。此外,室外热舒适存在地域性差异,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多集中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和地区,鲜有关于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哈尔滨市典型气象年数据,以5日滑动平均温度法对四季进行划分,然后依据四季划分结果,选择城市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室外空间作为测试区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气象参数实测和问卷调查。其次,结合气候实测和问卷调研结果,对哈尔滨室外环境季节变化特征、气象参数与热舒适的敏感性及相关性、各季节主客观影响因素投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最后,通过对主流室外热舒适指标的预测准确率进行了比对研究,对哈尔滨不同季节热舒适评价指标的适用性进行分级,同时筛选出三个主观评价指标(热感、热舒适、可接受范围)作为定量化标准,建立严寒地区城市多维度室外热舒适预测模型和评价体系,为寒地室外热环境的设计和改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热感与热舒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哈尔滨冬季的热感与热舒适呈线性关系,其余季节热感与热舒适均为二次函数关系;此外,受热经历和期望的影响,热感为“适中”时不一定达到舒适状态,春季和秋季最舒适的热感为“适中”,但夏季和冬季最舒适的热感分别为“微凉”和“微暖”。热感与各热舒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秋季斜率最大,表明秋季热舒适受热感影响最为敏感。对热感、热舒适、接受度与各常用的热舒适指标(PET、SET*、UTCI)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界定了各个季节的中性热感范围、热舒适域和可接受范围。与台湾、广州和欧洲冬季的中性PET范围相比,哈尔滨的中性PET范围边界值更低,表明哈尔滨市民冬季对冷的耐受力更强。对各指标在不同季节时的预测准确率进行了统计,UTCI在夏季时的预测准确率最高(62.3%),PET在其余季节时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春、秋和冬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1%、68.9%和61.1%),然后基于指标的优选结果从热感、热舒适域、可接受范围三个维度构建了严寒地区城市各季节的室外热舒适预测模型和评价体系。
王梽炜[4](2018)在《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与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舒适与节能是建筑能源体系的两大重要目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建筑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高污染、高能耗、低舒适度的粗放发展模式正在被绿色、环保、高舒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替代。“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得益于高性能的建筑保温结构以及高能效的建筑能源设备,与传统建筑相比“近零能耗建筑”自身能耗基数小,不合理的运行控制方式将导致实际能耗的严重偏离,造成“节能建筑不节能”的问题。本文以“沈阳建筑大学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研究中心”为平台,在前期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对平台建筑能源系统进行BAS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以探究适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法,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运行节能。针对能源系统内风机盘管、地板辐射采暖以及新风机组制订了不同的控制方案,通过Energyplus模拟得到了各末端设备在相同舒适度情况下不同方案的能耗值,在综合考虑方案可行性及造价成本等因素得到最终方案;针对多能互补耦合热源,基于实际运行效果和热源特点,利用时间分隔法及设立补热工况实现太阳能与热泵的高效利用与协同运行;利用“5日滑动温度法”对系统季节工况进行判定;对平台建筑连续采暖与无采暖两种工况下的室内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实测与对比分析,得到低温间歇运行的控制参数;建立了建筑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模型并进行求解,以3600s为步长研究了基于实际气象参数的建筑室内温度预测方法;对沈阳市某换热站气候补偿器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了适用于平台建筑的动态调节气候补偿方法。风机盘管采用三速风机控制,自动模式下根据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的偏离度进行切换,回水干管处设置比例式电磁阀对系统流量进行阶段性整体控制;地板辐射采暖采用平均辐射温度和地板表面温度双重控制,分集水器设置流量调节阀可进行分室调节;新风换气机以CO2浓度为主要判定依据,预留PM2.5、VOC数据接口做综合判定;在热源侧,热泵作为主热源通过直热的方式进行供暖,机组在日间运行,太阳能作为辅助热源,通过蓄热的方式负责建筑夜间供暖,当热量不足时通过热泵机组进行补热;太阳能系统与热泵系统通过管网阀门切换可实现对接,为热泵地下土壤层补充热量;建筑室温下降主要集中在17:00-24:00的时间段内,将建筑的采暖时间集中在此时间段进行低温间歇供暖,相比连续采暖理论节能潜力约为52%;气候补偿器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得到了基于实际气象参数的预测控制调节方程以及阶段性质调节的参数设定与修正方程;使用STEP-7软件对系统控制策略进行编译并通过Kingview(组态王)软件实现上位机组态及控制界面设计,可通过上位机实现系统的主要控制监测功能及历史数据的调取与分析。近零能耗建筑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法的研究,为近零能耗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多能互补协同运行,实现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采用低温间歇采暖、预测控制以及气候补偿机制可以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标准化设计与推广,产生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程玉琴,尤莉,朱宇,马霜霜[5](2017)在《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赤峰市1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和赤峰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植物发芽时间、候鸟初鸣等物候观测资料,结合赤峰市的气候特点,阐述了现行的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在赤峰市的不适应性;建立了适合赤峰市的气候季节划分温度指标;通过概率密度函数分布趋势,确定了气候季节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等级指标。据此,分析该地气候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气候变暖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张德苏,杨超,黄先伦,张莎莎[6](2016)在《阳江季节划分方法及四季的历史变化特征》文中指出利用阳江市气象站1953—2014年地面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阳江季节划分指标,并对气候特征进行简单分析,结果表明:以5 d滑动平均气温16和25℃作为划分阳江四季的指标,发现阳江市春季有81 d;夏季长达161 d,候平均最高气温28.3℃;秋季有72 d;冬季有51 d,候平均最低气温14.7℃。阳江4—9月是多雨季节,对应春季后期和夏季;阳江季风活动明显,9月至次年3月为偏北风控制,4—8月受偏南风影响为主。随着气候变暖,阳江夏季越来越长,冬季越来越短。
梁晓燕[7](2016)在《基于观测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上沙丘高度最大的沙漠,在其东南部分布着大量的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沙山-湖泊相间分布的地貌格局。湖泊补给来源及演化、高大沙山的形成及发育机制等科学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通过遥感反演地面温度与实地考察发现,存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区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暖岛现象。鉴于遥感数据连续观测的局限性,所以应该结合陆面过程观测才能更好的揭示“暖岛效应”及其形成机制。这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循环机制与地下水补给来源、陆面过程与生态系统及人类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野外观测试验站与周边地区国家气象站的数据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地面温度、日照和辐射量等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揭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暖岛效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区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年、季平均气温均高于周边地区,热量资源也大于周边地区的“暖岛效应”,具体表现为:首先,年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1℃,1、4、7、10月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分别高0.9℃、1.2℃、0.8℃、1.5℃。第二,沙漠腹地湖泊区春、夏季的起始日期分别比周边地区提前2天、3天,而秋、冬季起始日期比周边地区晚9天和4天,进而使夏季比周边地区长12天,秋季短5天,冬季短6天,春季相同。第三,沙漠腹地湖泊区≥0℃积温的起始日期比周边地区提前2天,终止日期延后9天,持续时间多11天,积温高413.8℃;≥10℃积温的起始日期比周边地区提前4天,终止日期延后6天,持续时间多10天,≥10℃积温高420.3℃;同时,≤0℃负积温比周边地区高96.0℃,持续时间少2天。(2)由于沙漠地表的高反照率使得其年、季平均地表温度低于周边地区,年平均地面温度比周边地区低1.6℃,1、4、7、10月平均地面温度分别低2.9℃、1.9℃、0.1℃和1.5℃。由于沙漠腹地的站点位于湖盆地区,使日照时数在冬季出现一个低值区,其他季节与年日照时数与周边地区的日照时数相差较小。(3)对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暖岛效应”的形成机制,首先由于沙漠腹地中植被稀疏使得通过蒸腾作用的支出热量少,大部分的净辐射通过感热通量传给大气,所以导致在年、季净辐射量相差较小的情况下沙漠腹地的气温和热量大于周边地区。第二,沙漠腹地的沙尘—辐射负反馈作用也可能是导致其气温高的一个原因。第三,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深层地下水对湖泊群补给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对沙漠腹地气温的影响也是导致“暖岛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的影响量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沙漠腹地站点之间的差异与其局地环境有关。由于巴兴高勒V4站位于沙漠周边地区,所以并没有出现与沙漠腹地站点相同的现象,并且符合沙漠周边地区的规律,这也说明沙漠腹地站点的观测数据准确可靠,并且与周边国家气象站的数据有可比性。
刘玉莲[8](2015)在《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文中提出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资料对黑龙江省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北部和东南部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属于无夏区,黑龙江省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属于四季分明区。黑龙江省春季起始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呈南早北晚分布;夏季起始时间(四季分明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夏季起始时间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呈南早北晚分布,东部地区呈南晚北早分布;秋季起始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全省呈北早南晚分布;冬季起始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呈北早南晚分布。黑龙江省春季长度平均为70 d,西部地区长度短,东部地区长度长;夏季长度(四季分明区)平均为32 d;秋季长度平均为59 d;冬季长度平均为214 d,北部地区长度长,西南部地区长度短。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入春和入夏时间提前,入秋和入冬时间推迟;夏季长度明显延长,冬季长度明显缩短,非冬季长度明显延长。
赵国永,韩艳,闫军辉,江蕾蕾,向梅[9](2015)在《信阳市城区四季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951-2013年信阳市城区日均气温为研究对象,运用5日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四季开始及持续时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63年,信阳市城区平均入春、入夏、入秋、入冬的时间分别为:3月26日、5月29日、9月19日和11月20日;(2)春季长度具有增加趋势,冬季长度具有缩短趋势,意味着1951-2013年信阳市城区年均温具有升高的趋势,与IPCC报告的结果相一致;(3)四季开始的时间及长度具有短的波动周期(10年内);(4)未来信阳市城区四季开始及持续时间变化趋势将延续过去63年变化.
刘玉莲[10](2015)在《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文中提出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资料对黑龙江省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北部和东南部与俄罗斯交界地区属于无夏区,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属于四季分明区。黑龙江省春季起始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呈南早北晚分布;夏季起始时间(四季分明区)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夏季起始时间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呈南早北晚分布,东部地区呈南晚北早分布;秋季起始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全省呈北早南晚分布;冬季起始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呈北早南晚分布。黑龙江省春季平均长度为70 d,西部地区春季短,东部地区春季长;夏季平均长度(四季分明区)为32 d;秋季平均长度为59 d;冬季平均长度为214 d,北部地区冬季长,西南部地区冬季短。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入春和入夏时间提前,入秋和入冬时间推迟;夏季长度明显延长,冬季长度明显缩短,非冬季长度明显延长。
二、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沙漠气候的研究 |
1.2.2 局地气候效应的研究 |
1.2.3 植被物候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植被与土壤 |
2.4 气候与水文 |
第三章 实验数据及研究方法 |
3.1 实验仪器及数据获取 |
3.1.1 气象观测站 |
3.1.2 物候相机观测站 |
3.1.3 涡动相关观测系统 |
3.2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
3.2.1 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及计算 |
3.2.2 MODIS数据及处理方法 |
3.2.3 数字图像的处理及物候期确定方法 |
3.2.4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与周边地区热量条件对比分析 |
4.1 年、季平均气温 |
4.1.1 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对比分析 |
4.1.2 空间分布特征 |
4.2 四季始终日期与四季长短 |
4.2.1 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对比分析 |
4.2.2 空间分布特征 |
4.3 界限温度的分布特征 |
4.3.1 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对比分析 |
4.3.2 界限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五章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不同湖盆之间热量条件对比分析 |
5.1 年、季平均气温的分布 |
5.2 气温变化 |
5.2.1 气温的年变化 |
5.2.2 气温的日变化 |
5.3 积温 |
5.3.1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终期和积温 |
5.3.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期和积温 |
5.4 气温极值的分布 |
5.4.1 年平均月最高、最低气温 |
5.4.2 平均日最高、最低气温 |
第六章 植被物候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的响应 |
6.1 数字相机植被指数选择 |
6.1.1 定性分析 |
6.1.2 绿度指数的选择 |
6.2 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拟合及物候关键期确定 |
6.2.1 G/R时间序列特征 |
6.2.2 物候关键期确定 |
6.3 气象因子对物候期的影响分析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七章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的形成机制 |
7.1 辐射平衡 |
7.1.1 太阳总辐射 |
7.1.2 太阳净辐射和热量平衡 |
7.2 局地风场 |
7.2.1 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多风向 |
7.2.2 风向、风速的年变化 |
7.2.3 风速的日变化 |
7.3 湖泊群的影响 |
7.3.1 湖泊群对年、季平均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 |
7.3.2 湖泊地下水补给过程中带来的热量 |
7.4 其他原因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水质改善措施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伙房水库上游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质地貌 |
2.1.4 河流水系 |
2.2 研究区域污染源 |
2.2.1 浑河干流流域污染源 |
2.2.2 苏子河流域污染源 |
2.2.3 社河流域污染源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断面布设及水质季节性分析 |
3.1 监测断面布设 |
3.2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监测指标浓度的测定 |
3.2.1 总磷浓度的测定 |
3.2.2 总氮浓度的测定 |
3.2.3 化学需氧量浓度的测定 |
3.2.4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测定 |
3.3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季节性分析 |
3.3.1 基于5日滑动平均气温法的季节划分结果 |
3.3.2 总磷浓度季节性分析 |
3.3.3 总氮浓度季节性分析 |
3.3.4 化学需氧量浓度季节性分析 |
3.3.5 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季节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 |
4.1 基于改进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
4.1.1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
4.1.2 组合权重的计算 |
4.2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生植物对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
5.1 水生植物的选取及实验设计 |
5.1.1 水生植物的选取 |
5.1.2 实验设计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 |
5.2.2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 |
5.2.3 水生植物及不同组配方式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果 |
5.2.4 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变化比较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3)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热舒适评价指标发展现状 |
1.2.4 文献综述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热舒适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案的制定 |
2.1 人体热舒适基础理论 |
2.1.1 热舒适形成机制 |
2.1.2 人体热平衡理论 |
2.2 室外热舒适评价方法 |
2.2.1 生理参数评价 |
2.2.2 热舒适主观评价 |
2.2.3 理论模型评价 |
2.3 研究方案制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调研 |
3.1 室外热环境实测及问卷调查 |
3.1.1 季节划分 |
3.1.2 室外热环境数据采集 |
3.1.3 主观问卷调研 |
3.1.4 数据处理方法 |
3.2 室外热环境季节性变化特征 |
3.2.1 室外热环境全年动态变化趋势 |
3.2.2 室外热环境实测结果分析 |
3.3 气象参数感觉、热感、热舒适季节性差异 |
3.3.1 各季节气象参数感觉主观投票 |
3.3.2 热感动态变化及分布状态 |
3.3.3 各季节热舒适分布情况 |
3.3.4 热接受度季节性差异 |
3.4 各季节热舒适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各季气象参数感觉与热舒适的相关性分析 |
3.4.2 各季气象参数与热感觉的相关性分析 |
3.4.3 热适应因素 |
3.5 热感与热舒适的关系 |
3.5.1 各季节不同热感下的热舒适投票分布 |
3.5.2 热感与热舒适的相关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体系建构 |
4.1 多维度评价指标提出 |
4.1.1 单一气象要素对热环境评价的不确定性 |
4.1.2 综合性热舒适指标对热环境评价的不直观性 |
4.1.3 多维度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 热感尺度适用性分析 |
4.2.1 基于PET的热感尺度界定与对比分析 |
4.2.2 基于SET*的热感尺度界定与对比分析 |
4.2.3 基于UTCI的热感尺度界定与对比分析 |
4.3 热舒适域适用性分析 |
4.3.1 舒适PET值和舒适域分析 |
4.3.2 舒适SET*值和舒适域分析 |
4.3.3 舒适UTCI值和舒适域分析 |
4.4 可接受范围适用性分析 |
4.4.1 可接受PET范围适用性分析 |
4.4.2 可接受SET*范围适用性分析 |
4.4.3 可接受UTCI范围适用性分析 |
4.5 多维度评价指标的确立及评价体系建构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预测正确率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与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手段 |
1.2.1 被动式设计 |
1.2.2 高性能HVAC系统 |
1.2.3 运行优化与智能控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近零能耗示范建筑控制系统设计 |
2.1 建筑本体设计 |
2.2 建筑HVAC系统 |
2.3 BAS系统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热源及末端设备控制方案 |
3.1 冷热源控制方案 |
3.1.1 热泵机组控制 |
3.1.2 太阳能系统控制 |
3.2 末端设备控制方案 |
3.2.1 风机盘管控制 |
3.2.2 地板辐射采暖控制 |
3.2.3 新风机组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运行方案设计 |
4.1 多能互补系统协同运行 |
4.1.1 太阳能系统运行方式 |
4.1.2 热泵与太阳能的协同运行 |
4.2 系统工况切换 |
4.2.1 季节工况 |
4.2.3 运行工况 |
4.3 基于实测数据的间歇供暖 |
4.3.1 辐射采暖传热原理 |
4.3.2 连续采暖工况 |
4.3.3 停止供暖工况 |
4.3.4 低温间歇供暖运行策略 |
4.4 供暖前馈动态调节 |
4.4.1 动态调节方式分析 |
4.4.2 基于实际气象参数的间歇采暖动态调节 |
4.4.3 基于实际气象参数的阶段性质调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LC控制系统开发 |
5.1 应用开发软件介绍 |
5.2 PLC输入和输出点位 |
5.3 系统控制逻辑及控制程序 |
5.3.1 PLC控制主程序 |
5.3.2 夏季模式子程序 |
5.3.3 冬季模式子系统 |
5.3.4 过渡季节子程序 |
5.3.5 水箱补水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位机监控设计 |
6.1 开发软件介绍 |
6.2 上位机操作界面 |
6.3 系统通信 |
6.3.1 变量定义与管理 |
6.3.2 数据库连接 |
6.3.3 画面连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研究方法 |
1.1资料选取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气象行标不适合性分析 |
2.2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标准 |
2.3本地指标的适合性分析 |
2.3.1本地指标气候季节和持续时间适合性分析 |
2.3.2本地指标与物候的适合性分析 |
2.3.3气候季节早晚等级标准的确定 |
2.4赤峰市气候季节演变特征分析 |
2.4.1春季演变特征分析 |
2.4.2夏季演变特征分析 |
2.4.3秋季演变特征分析 |
2.4.4冬季演变特征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6)阳江季节划分方法及四季的历史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阳江四季划分方法 |
2 不同四季划分法结果比较 |
2.1 全国气候季节划分 |
2.2 广东省气候季节划分 |
2.3 阳江市气候季节划分 |
3 阳江四季持续时间的历史变化 |
4 结论 |
(7)基于观测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绿洲冷岛效应的研究进展 |
1.2.2 沙漠气候特征的研究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地理位置 |
1.3.2 地质地貌 |
1.3.3 植被特征 |
1.3.4 气候与水文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数据及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数据获取 |
2.2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
2.2.1 数据处理 |
2.2.2 计算方法 |
第三章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分析 |
3.1 地理要素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及周边地区温度的影响 |
3.1.1 地理要素对巴丹吉林沙漠周边温度的影响 |
3.1.2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气温直减率的研究 |
3.2 年、季(1、4、7、10)平均气温的分布 |
3.2.1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
3.2.2 巴丹吉林沙漠 1、4、7、10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
3.3 季节划分 |
3.3.1 季节划分指标 |
3.3.2 四季初始日期和四季长短特征 |
3.4 界限温度 |
3.4.1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分布状况和积温 |
3.4.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分布状况和积温 |
3.4.3 ≤0℃负积温分布状况 |
3.5 温度的年较差和年变化 |
3.5.1 气温年较差 |
3.5.2 平均气温月际变化 |
3.6 地温分布 |
3.6.1 年平均地面温度分布 |
3.6.2 季节平均地面温度分布 |
3.6.3 地温和气温差的分布 |
第四章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成因分析 |
4.1 日照 |
4.1.1 日照时数的年、季分布 |
4.1.2 日照百分率的年、季分布 |
4.1.3 日照时数的年变化 |
4.2 太阳辐射和辐射平衡 |
4.2.1 太阳总辐射 |
4.2.2 净辐射 |
4.2.3 热量平衡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信阳市城区四季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 |
3 研究方法 |
3.1 四季的划分方法 |
3.2 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季开始及持续时间 |
4.2 趋势分析 |
4.3 突变检验 |
4.4 周期分析 |
4.5 R/S分析 |
5 结论 |
(10)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研究方法 |
1.2.1标准的主要内容 |
1.2.1.1定义 |
1.2.1.2气候季节划分指标 |
1.2.1.3常年气候季节界定方法 |
1.2.1.4当年气候季节界定方法 |
1.2.1.5气候季节的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 |
1.2.2台站及气候期 |
1.2.3冬季与非冬季 |
2结果分析 |
2.1常年气候季节 |
2.1.1四季分明区与四季不分明区 |
2.1.2季节起始日 |
2.1.3季节长度 |
2.2气候季节变化 |
2.2.1四季变化(4个站平均) |
2.2.2非冬季与冬季变化(22个站平均) |
2.2.3非冬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
3结论与讨论 |
四、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D]. 梁晓燕. 兰州大学, 2020
- [2]大伙房水库上游段水质评价及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D]. 姜秀慧.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3]严寒地区城市室外热舒适多维度评价研究[D]. 雷永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4]近零能耗建筑能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与控制系统设计[D]. 王梽炜.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5]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J]. 程玉琴,尤莉,朱宇,马霜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4)
- [6]阳江季节划分方法及四季的历史变化特征[J]. 张德苏,杨超,黄先伦,张莎莎. 广东气象, 2016(06)
- [7]基于观测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暖岛效应”研究[D]. 梁晓燕. 兰州大学, 2016(11)
- [8]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A]. 刘玉莲.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5
- [9]信阳市城区四季变化特征研究[J]. 赵国永,韩艳,闫军辉,江蕾蕾,向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0]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气候季节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 刘玉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