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英语情趣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毕雯婷[1](2021)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优质课和常态课为例》文中提出文化意识的培养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必不可少,它对于拓宽眼界,了解文化,意识差异等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新的衡量标准,相对应的就要求教师丰富文化意识培养活动,改变文化意识的培养方式来适应新的标准。因此对高中英语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十分有必要。本研究以山东济宁邹城市某高中5节英语阅读课以及2018年第十一届高中英语观摩大赛视频中的5节阅读课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为主,从文化意识教学途径,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文化意识教学组织形式,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重点探讨高中英语优质课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活动有何特点,常态课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何特点,优质课与常态课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活动有何异同,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有哪些。研究结果显示:1.在优质课中,文化意识教学途径多样,包括文化对比、文化旁白、言语互动、创设情境、启发诱导、直观教学。文化意识教学内容丰富,包括历史地理、社会规约、文学艺术、情感态度、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灵活多样,包括倾听、看图、观看视频、听录音、角色扮演等。文化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包括个体活动、同伴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而在常态课中,文化意识教学途径单一,以师生言语互动及启发诱导为主,其余途径使用次数较少。文化意识教学内容只注重情感态度,而风俗习惯,社会规约及文学艺术甚至并未涉及。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单一,仅包括言语互动,倾听及看图三种。文化意识教学组织形式只注重集体活动。2.尽管优质课与常态课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许多的不同点,但也有其相同之处。如: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上,二者都最为注重师生言语互动这一途径,而对于通过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二者有所忽视。在文化意识教学内容上,常态课与优质课都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在文化意识的教学组织形式上,二者都注重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上,言语互动,看图,倾听三种活动是二者占比最多的活动类型。3.通过对常态课5位教师的访谈发现,高考应试的需要、教师个人水平、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学校的忽视,英语学习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原因。由于时间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优质课教师进行访谈,研究对象数量较少,这也是本研究存在的缺陷。尽管如此,本研究了解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特点,分析了优质课与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异同及原因,并为常态课教师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王婷婷[2](2021)在《如何更好地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文中认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重点关注和考虑的工作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课堂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学习的语言知识,强化学生语言和学习能力。同时,创设生活情趣化课堂教学氛围,也能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创新发展。
王默[3](2020)在《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常态,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是解读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理论,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知识体系。尽管当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TPACK研究,但这些研究对特定教学情境下TPACK研究仍不够充分,TPACK学科化是当前研究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针对美术学科而言,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更新迭进是现今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研究旨在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做出初步聚焦探讨,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选取小学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出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Fine Arts Knowledge,简称TPFAK);其次,采用调查研究、结构方程、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结构建立的科学性、实践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再次,通过阐释TPFAK模型各元素的概念内涵、建立元素间的关系结构、探究小学美术现实课堂样态、观察挖掘TPFAK形成差异的各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建立合理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教师教育策略,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五章)构成。导论主要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与方法等方面做出简要陈述。第一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构建。该部分基于理论,构建了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阐释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的内涵,明确了结构的七个要素。并按照由外而内,从基础到核心,从单一到复合这三个层级关系对要素进行分层,并提出整合化、情境化、动态化、实践化、创造性等六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第二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模型构建研究。研究利用小学美术教师教学TPFAK知识水平测量工具开展测量,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工具,对TPFAK知识结构中的七个元素的影响关系进行建模和修正,最终得到拟合度较好的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并验证了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三章,基于TPFAK结构模型探究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运用视频分析法,结合课堂分析视知工具(Observed Known on Classroom,缩写为OKC)获得各编码元素的时长覆盖率和频次,从教学行为、媒体应用、TPFAK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究小学美术教师TPFAK结构的课堂呈现方式和结构特点,以此审视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第四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该部分采用访谈法对不同TPFAK水平(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展访谈,并基于扎根理论整理访谈数据,最后总结分析得出小学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影响因素,分别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学科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并构建出小学美术教师TPFAK差异影响因素模型。第五章,小学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构建及策略提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构建了三层“基于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立足于此认知模型提出用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作为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触媒;以创新和实践作为美术教师改革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培养的行动关捩。总体来看,本研究提出TPACK学科化的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并基于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了TPFAK结构的内在关系、现实样态和差异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该研究为优化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完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理念提供新的思路和应用策略。
张承志[4](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陈莉[5](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认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唐仁[6](2020)在《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学生学习古诗词有着独特的价值。可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有限,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思想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如下研究:第一,有哪些语文教育家提出群文阅读教学思想,对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小学古诗词的学段教学目标和特点是什么?第三,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哪些特点和价值?第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第五,如何改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语文教育家在“全国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中的报告发言分析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研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小学古诗词的学段教学目标和其中蕴含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思想,研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分析其特点,研究发现教材中的古诗词体裁广泛、题材多样并且以唐诗宋词为主。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了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研究发现议题的确定、古诗词的选择、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师生选择、体会、表达具有自主性,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师生集体建构具有探究性,古诗词群文和师生之间具有交互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发现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再次,通过观察法观察小学二至五年级的14节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8位教师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和20位学生的课后习题,旨在发现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目前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议题设计忽略小学生的需求、古诗词选择范围小、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独特性和教学过程忽视生成性资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古诗词专业知识、师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缺乏拓展古诗词的创新意识和教师没有转换教学角色。最后,从议题设计、文本组织、集体建构提出了改进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第一,教师在确定议题时,可从主题、意象、作者、题材和阅读策略五个维度出发,遵循聚焦、拓展、激趣和层次的原则。第二,教师在组织文本时,可以选择课内多首古诗词、课外多首古诗词或课内带课外多首古诗词的形式。第三,师生在集体建构时,可以通过编制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比对读议进行意义建构,通过探讨分享达成共识。
余珍[7](2020)在《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科素养,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课程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议。从现实状态分析,小学存在部分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问题。因此,分析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状况以及提升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能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本研究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展开研究。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1份,有效回收330份。通过整理问卷结果,选出20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参与团体辅导,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0名。同时,本研究对10名小学英语教师和16名小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研究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所调查对象中存在部分小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不高的情况;2.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最高,其次是三年级,最后是五年级和四年级,小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从三到六年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3.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不显着,但在考试自信感的性别效应显着,其中,四年级小学生在考试自信感的性别效应最显着;4.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是多面性的,考试焦虑是小学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5.教师普遍认同提升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利用教师期望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实施状况不佳。本研究从影响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的8个因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归因方式、学习策略、目标设置、教师期望)出发提出了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1.建构自我效能体验;2.借鉴他人成功经验;3.改进教学评价,激发学习动机;4.倡导以生为本,培养自信心;5.利用教师期望,转化学生态度。最后,本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小学生英语学习特征和团体活动设计要求为依据,编写了一套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对小学生英语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尚丽娜[8](2020)在《《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文中提出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提高古诗文的比重,这不仅意味着语文课程重点的转换,也意味着语文教学整体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语文古诗词教学及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优质课作为特定时期课堂教学的先锋示范,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古诗词优质课进行课堂教学分析能够为教师古诗词教学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的归纳研究,为古诗词课堂教学分析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视角,为古诗词课堂教学改进提供借鉴。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利用古诗词教学指引青少年一代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本研究依据教学论中分析教学要素的基本框架,基于个案的独特性结合专家意见确定研究维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对十节《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维度呈现出整体性特征,以了解古诗词知识为基础,注重过程性,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学习方法,以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文化熏陶为核心;教学目标表述体现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2.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教材要求,教学内容组织依据古诗词文本特点,教学内容处理侧重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生成基于学生个人经验,教学内容展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编排交叉、层次递进,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连续性。3.古诗词优质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体现古诗词体裁的特殊要求,注重讲授法、诵读法、比较法、配乐吟唱法、读写结合法的使用,并且综合应用多种直观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4.古诗词教学环节基本呈现固定板块;教学环节具有一定顺序;教学环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5.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具有稳定的结构但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适切的教学方法在稳定的结构中发挥古诗词教学的魅力,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基于古诗词优质课的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定切合古诗词文本体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学方法选择遵循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环节设计灵活变通。古诗词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诸要素的统一;要注重教师个人特色的发挥;基于学生学情发挥古诗词文本特点。基于古诗词文本独特性发挥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杨奉霖[9](2020)在《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童谣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童谣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童谣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分析可知,低段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童谣数量较多。而一部分教师存在儿童文学意识弱,童谣教学实践质量低下的情况。笔者进行童谣教学的研究,希望教师能认识到童谣的价值,了解童谣的特点,深入研究教材,加强创编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童谣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童谣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调查和分析提出童谣教学策略。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综述国内外对本文论题的相关研究现状。最后进行文献评述。第二章,从童谣的相关概念出发,阐述童谣、儿歌、歌谣的含义。再进一步分析童谣的特点与价值。接着对中华童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童谣及其教师用于教学中创编的童谣进行分类。第三章,对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在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进行归纳。当前小学低段语文的童谣教学问题反映在教师、学校、社会、其它几个层面。接着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再分别从教师、学校、社会几个层面分析原因。第四章,根据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从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家长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提升策略。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反思不足,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王昀[10](2020)在《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教育热点,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可知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国教育总目的以及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抓手。基于此,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具有深远的实质性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从艺术积累、艺术能力、审美健康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设置,然后对辽宁省某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所调查的问题分别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深入对影响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基本要素进行差异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研究重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通过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调查可以看出,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总体水平呈良好态势;高年级小学生在艺术能力和审美创造层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第二,根据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有:艺术方法积累不足,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脱节;艺术表现能力欠缺,对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待提升;审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审美健康有待完善;缺乏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意识,加强在生活中拓展美、升华美的能力。第三,采用样本分析,研究发现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存在问题的原因受多因素影响,主要原因与高年级小学生的父母学历、最喜欢的学科、上课外兴趣班的频率以及教师抢占艺术课程度有关。第四,笔者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现状和原因分析,针对并利用差异性分析,从学校、教师、家庭三个层面提出培养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对策,有效地提升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英语情趣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英语情趣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优质课和常态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文化意识 |
2.1.2 优质课 |
2.2 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国内外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文化迁移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工具 |
3.6 研究程序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高中英语优质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特点 |
4.1.1 文化意识教学途径 |
4.1.2 文化意识教学内容 |
4.1.3 文化意识教学组织形式 |
4.1.4 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 |
4.2 高中英语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特点 |
4.2.1 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
4.2.2 文化意识教学内容 |
4.2.3 文化意识教学组织形式 |
4.2.4 文化意识学习活动类型 |
4.3 高中英语优质课与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比较分析 |
4.4 高中英语优质课与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陶聪颖老师优质阅读课内容转录 |
附录 Ⅱ 教师D常态阅读课内容转录 |
附录 Ⅲ 英语阅读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观察量表 |
附录 Ⅳ 优质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统计表 |
附录 Ⅴ 常态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统计表 |
附录 Ⅵ 访谈提纲 |
致谢 |
(2)如何更好地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课堂的重要依据 |
二、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要性 |
三、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
1. 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 |
2. 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
3. 整合生活化教学内容。 |
(3)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国家的政策导向 |
(二)美术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新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研究 |
(二)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
(三)关于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研究 |
五、理论基础 |
(一)DBAE理论 |
(二)TPACK理论 |
(三)具身认知理论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理论渊薮 |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结构框架(TPACK)内涵 |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结构框架(TPACK)特征 |
第二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分析 |
一、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TPFAK的内涵 |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层级关系 |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特征 |
一、解构到重构——知识元素整合化 |
二、适应到联动——知识元素情境化 |
三、求变到追优——知识元素动态化 |
四、内隐到外显——知识元素实践化 |
五、智慧到创新——知识元素创造性 |
第二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的TPFAK知识结构组成元素水平测量 |
一、问卷设计与修正 |
二、数据搜集 |
三、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研究 |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理论假设模型的构建 |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与修正 |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评价指标 |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内涵及元素相互影响关系 |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内涵及构成元素 |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核心知识元素间的影响关系 |
第三章 基于TPFAK结构模型的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视频分析在课堂观察中的应用 |
二、课堂行为分析在TPACK研究中的应用 |
三、相对中心度测量 |
第二节 研究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编码量表的设计 |
三、研究工具开发 |
四、编码记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美术教师课堂行为维度分析 |
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媒体维度分析 |
三、小学美术教师TPACK维度分析 |
四、以某一种维度为主课堂TPACK趋势分析 |
五、基于编码数据分析的教师小学美术教师TPFAK课堂样态分析 |
第四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访谈实施过程 |
一、研究对象 |
二、访谈问题设计 |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过程 |
四、访谈过程 |
五、访谈资料整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师的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差异 |
三、新课改下的学科教学差异 |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影响因素模型 |
一、个人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形上内因” |
二、组织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制度支架” |
三、学科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客观实存” |
四、环境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外部境况” |
五、技术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工具载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研究 |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实际情况 |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
一、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建立 |
二、基于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的专业发展策略 |
第三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美术教师 TPFAK 知识水平测量问卷 |
附录二 视频分析部分编码记录 |
附录三 视频分析视知工具 V1.0 专利证书扫描件 |
附录四 小学美术教师 TPFAK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小学美术教师访谈第一遍整理稿 (片段截取) |
后记 |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理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
三、关于古诗词群文阅读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局限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思想与小学古诗词特点 |
第一节 语文教育家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一、崔峦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二、倪文锦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三、温儒敏的群文阅读教学思想 |
第二节 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内容的特点 |
一、《新课标》中的古诗词教学目标 |
二、古诗词的分类与内容特点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应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及价值 |
第一节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开放性 |
二、自主性 |
三、探究性 |
四、交互性 |
第二节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第四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 |
一、议题设计忽略小学生的需求 |
二、古诗词选择范围小 |
三、教学目标设定缺乏独特性 |
四、教学过程忽视生成性资源 |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缺乏古诗词专业知识 |
二、师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兴趣 |
三、教师缺乏拓展古诗词的创新意识 |
四、教师没有从讲授者角色转换为引导者角色 |
第五章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设计 |
一、议题设计的原则 |
二、议题设计的维度 |
第二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组织 |
一、文本组织形式 |
二、文本组织案例 |
第三节 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集体建构 |
一、制导学案,激发兴趣 |
二、比对读议,意义建构 |
三、探讨分享,达成共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落实发展英语学科素养,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 |
2. 追求《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目标 |
3. 改善小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不佳的状况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 |
2. 国内研究 |
3. 研究简评 |
(四)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问卷法 |
3. 访谈法 |
4. 观察法 |
一、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特征 |
(一)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1. 自我效能感 |
2. 学习自我效能感 |
3. 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
(二) 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特征 |
1. 可塑性 |
2. 不稳定性 |
3. 个体差异性 |
4. 行为调控性 |
二、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分析 |
(一) 影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1. 直接经验 |
2. 替代经验 |
3. 言语说服 |
4. 情绪唤醒 |
5. 归因方式 |
6. 学习策略 |
7. 目标设置 |
8. 教师期望 |
(二)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过程 |
1. 选择过程 |
2. 动机过程 |
3. 认知过程 |
4. 情感过程 |
(三)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四) 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三、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研究工具 |
1. 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
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 |
(五) 结果与分析 |
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3.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六) 讨论 |
1. 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分析 |
2. 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分析 |
3. 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年级差异分析 |
4. 学生访谈分析 |
5. 教师访谈分析 |
四、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
(一) 建构自我效能体验 |
1. 创设提高英语学习效能的活动 |
2. 开展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 |
3. 开设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 |
(二) 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
1. 树立学习榜样 |
2. 营造良好氛围 |
(三) 改进教学评价,激发学习动机 |
1. 树立多元评价观 |
2. 注重过程性评价 |
(四) 倡导以生为本,培养自信心 |
1.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
2. 结合实际设定目标 |
3.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
(五) 利用教师期望,转化学生态度 |
1. 给与教师支持,感知教师期望 |
2. 善用教师期望,规避负面影响 |
3. 提升教师效能,积极转化学生 |
五、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团体辅导方案 |
(一) 团体辅导依据 |
(二) 团体辅导目标 |
(三) 团体辅导对象 |
(四) 团体辅导思路 |
(五) 团体辅导实验设计 |
(六) 团体辅导阶段 |
1. 团体辅导阶段 |
2. 团体辅导活动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召唤:国家层面对古诗词的重视 |
2.改革诉求:学校层面体现课改要求 |
3.教学完善:古诗词体裁对教学的特殊要求 |
4.学生需要:古诗词对儿童发展的深远影响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优质课相关研究 |
3.同课异构相关研究 |
4.古诗词教学相关研究 |
5.《清平乐·村居》相关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视频分析法 |
2.专家咨询法 |
3.比较研究法 |
4.个案研究法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框架 |
1.分析维度的确定 |
2.分析框架的具体内涵 |
(五)教学特征编码 |
二、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目标的特征分析 |
(一)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目标维度呈现整体性特征 |
1.知识目标中包含方法的渗透 |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感悟的过程 |
3.知识能力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融合 |
(二)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体现层次递进性 |
1.教学目标行为动词使用体现层次性 |
2.教学目标内容表述呈现递进性 |
3.教学过程的推进体现教学目标渐进性 |
(三)古诗词优质课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 |
1.将词中人物情感的体悟作为重要目标组织教学 |
2.将词中画面顺序的解读作为突出目标引领教学 |
3.将阅读策略的掌握作为教学目标串联教学内容 |
三、古诗词优质课教学内容的特征分析 |
(一)教学内容选择体现教材要求 |
(二)教学内容组织依据古诗词文本特点 |
1.教学内容关注优美语言的分析 |
2.教学内容注重依托意象形成画面 |
3.教学内容链接背景资料注重延伸拓展 |
(三)教学内容处理侧重引发情感体验 |
(四)教学内容生成基于学生个人经验 |
(五)教学内容展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
(六)教学内容编排交叉、呈现层次递进 |
(七)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连续性 |
四、古诗词优质课教学方法的特征分析 |
(一)教师系统讲授教学重难点 |
1.教师讲授字音字义突破理解障碍 |
2.教师讲授古诗词学习策略 |
3.教师讲授激发点明诗词情感 |
(二)教学方法多元,注重情境创设 |
1.联想、想象唤起情感体验 |
2.分析插图增强直观感受 |
3.音频视频调动学生情绪 |
4.角色扮演融入诗词情境 |
(三)诵读法贯穿教学过程 |
(四)比较中加深理解记忆 |
(五)吟唱配乐加深情感体悟 |
(六)读写结合促进理解应用 |
五、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环节的特征分析 |
(一)古诗词教学各个环节的特征分析 |
1.导入初步解题环节:形式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
2.疏通字音字义环节:重组学生经验跨越理解障碍 |
3.读懂诗歌画面环节:教学方法助力形成生动画面 |
4.初步情感体验环节:创设情境情感油然而生 |
5.词人情感体悟环节:抓住词眼品味作者情感 |
6.情感升华环节:结合背景解读内在精神 |
7.诗歌意境感悟环节:诵读联想领略悠远意境 |
(二)古诗词教学环节整体特征分析 |
1.古诗词教学环节基本呈现板块分布 |
2.古诗词教学环节具有顺序性 |
3.古诗词教学环节之间存在逻辑递进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1.教学目标的设定切合古诗词文本体裁,引领课堂教学 |
2.教学内容的设计“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 |
3.教学方法的选择遵循学生认知特点 |
4.教学环节内部设计具有灵活性 |
(二)研究启示 |
1.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环节的统一,提升教学质量 |
2.注重教师个人特色的发挥,拓展教学深广性 |
3.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
4.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灵活推进教学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童谣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明确童谣的概念、特点、价值与分类情况 |
1.2.2 总结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
1.2.3 探索出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提升策略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个案研究法 |
1.3.3 行动研究法 |
1.3.4 比较研究法 |
1.3.5 问卷调查法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4.1 童谣文化研究 |
1.4.2 古代童谣研究 |
1.4.3 童谣地域研究 |
1.4.4 童谣翻译研究 |
1.4.5 童谣价值研究 |
1.4.6 童谣教育研究 |
1.4.7 童谣教学研究 |
1.4.8 灰色童谣研究 |
1.4.9 文献分析评述 |
2.童谣与语文教学概述 |
2.1 童谣的本体研究 |
2.1.1 童谣的概念与特点 |
2.1.2 歌谣的相关概念 |
2.1.3 儿歌的相关概念 |
2.1.4 童谣的价值 |
2.2 童谣与语文教材 |
2.2.1 中华童谣的分类 |
2.2.2 教材童谣的分类 |
2.2.3 创编童谣的分类 |
3.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发展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问题 |
3.2.1 教师意识弱和实践质量低下 |
3.2.2 学校不重视及开发利用率低 |
3.2.3 社会中的童谣教研资源缺乏 |
3.2.4 家校间童谣教学配合度较差 |
3.3 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语文素养及专业能力偏低 |
3.3.2 学校不重视和教师学习机会少 |
3.3.3 社会中的教学发展资源不均衡 |
3.3.4 教师家长学生未达成统一共识 |
4.小学低段语文童谣教学的提升策略 |
4.1 教师童谣教学意识及行为需改变 |
4.1.1 教师教学的意识层面需转化 |
4.1.2 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合理化 |
4.1.3 教师要注重童谣教学情境化 |
4.1.4 教师创编童谣的策略具体化 |
4.1.5 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
4.1.6 教师教学的媒体使用多样化 |
4.1.7 童谣学习评价体系应可视化 |
4.2 学校多维度保障童谣教学研究 |
4.2.1 建立童谣课程保障制度 |
4.2.2 加强地方童谣课程开发 |
4.2.3 鼓励教学的途径多维化 |
4.3 社会部门助力教学教研资源 |
4.3.1 建立童谣教学研修共同体 |
4.3.2 提供相应的童谣教学资源 |
4.4 教师学生家长要形成共同体 |
4.4.1 低段学生多读一些童谣集 |
4.4.2 童谣教学与家庭教育结合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目的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目的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相关理论研究 |
(一)概念界定 |
1.核心素养 |
2.审美情趣 |
(二)理论基础 |
1.情境教学理论 |
2.审美教育基本理论 |
3.创造性理论 |
(三)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1.艺术积累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2.艺术能力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3.审美健康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4.审美创造的评价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三、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现状分析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二)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总体水平 |
1.样本分析 |
2.高年级小学生艺术积累的现状及样本分析 |
3.高年级小学生艺术能力的现状及样本分析 |
4.高年级小学生审美健康的现状及样本分析 |
5.高年级小学生审美创造的现状及样本分析 |
(三)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差异分析 |
1.父亲学历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差异分析 |
2.母亲学历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差异分析 |
3.最喜欢的学科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差异分析 |
4.上课外兴趣班的频率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差异分析 |
5.艺术课程的抢占程度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差异分析 |
四、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培养对策 |
(一)对高年级小学生艺术积累的培养对策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庭方面 |
(二)对高年级小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对策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庭方面 |
(三)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健康的培养对策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庭方面 |
(四)对高年级小学生审美创造的培养对策 |
1.学校方面 |
2.教师方面 |
3.家庭方面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儿童英语情趣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比较研究 ——以优质课和常态课为例[D]. 毕雯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如何更好地开展富有生活情趣化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J]. 王婷婷. 校园英语, 2021(15)
- [3]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D]. 王默.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6]小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唐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提升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 余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清平乐·村居》古诗词优质课教学特征研究 ——基于十节教学视频的分析[D]. 尚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小学低段童谣教学研究[D]. 杨奉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年级小学生“审美情趣”的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D]. 王昀.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