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血瘀常见病因、症状及用药规律探讨

男科血瘀常见病因、症状及用药规律探讨

一、男科瘀血常见原因、症候及其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宇[1](2021)在《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用药规律,探索乌药-石菖蒲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作用机制,预测其主治症候,构建网络药理作用体系,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核心组方治疗精浊病多成分、多靶标、多通路的潜在可能作用机制,构建“方药构靶”作用体系。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曾师治疗湿热内蕴精浊病的有效方剂,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将结果可视化,分析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应用TCMSPV2.3筛选药对和核心组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探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理论角度预测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收集到有效处方193个,共240种中药,药频最高是茯苓,药物四气分布主要是温性,五味则以苦、甘、辛三味为主,归经主归肝、脾两经,乌药与石菖蒲组关联性最大,核心组方组成包括茯苓、乌药、石菖蒲、柴胡、丹参、陈皮、赤芍、牡丹皮、大枣、山药。发现乌药-石菖蒲药对共含有233个化学成分,筛选获得14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101个靶标基因,PTGS2、PTGS1、ADRB2、RXRA等关键靶标14个,AKT1、TNF、JUN、RXRA、ESR1、RELA、MAPK14、AR、MAPK8 等治疗 CP核心靶标89个;富集通路最可能是癌症相关通路;对接结果验证两药对CP的干预作用;药对主治包括腹胀、疼痛等10个中医症候。核心组方10味中药共含有119个有效化学成分,对应 276 个靶标基因,STAT3、AKT1、TP53、MAPK1、JUN、TNF、MAPK14、RELA、IL6、MAPK8等为关键靶标。核心组方最可能作用于细胞膜发挥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完成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对细胞死亡的调节、对细胞群体增殖的调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PI3K-Akt、MAPK、P53等癌症相关通路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结论曾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主要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从肝脾切入苦温燥湿、健脾疏肝,清利与补益同施,融合行气活血、温阳化气,共奏利湿泄热、导浊通络之功。乌药-石菖蒲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CP作用,中医症候有腹胀疼痛或焦虑健忘等精神症状,适用于气机郁滞型精浊病,可能对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更有效。核心组方通过多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症反应、抗肿瘤、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神经调节等作用,最终达到治疗CP作用。

陶芬芬[2](2020)在《阳和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阳和汤是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创立的治疗阴疽的经典方剂,其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病种多样。近年来,有关本方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以个案报道为主,虽各有独特见解,但缺乏统一规范。本课题通过梳理理论文献和统计分析临床报道病案,旨在总结阳和汤方证运用规范及其临床加减用药规律。方法:本课题通过关键词“阳和汤”进行文献检索,收集近11年有关阳和汤运用的报道,按照所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初步筛选符合要求的病案,录入每个病案的医案来源、性别、中医病名、西医病名、症状、脉象舌象、方药等信息,运用频数统计分析、黄金分割法、关键字词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讨论,进而总结得出结论。结果:阳和汤所治疗的病种有72种,平均每种疾病的频次为2.96次,超过平均次数的病种有27个,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按照疾病系统分类,皮肤外科疾病24.88%、经络疾病15.96%、肺系疾病14.55%、骨伤血管外科疾病12.68%,其频率之和为68.07%>61.8%。经统计分析后,归纳阳和汤涉及的症状有296个,1018个症次,平均每案为4.8个症状(舌脉除外),每种症状平均出现3.44次。畏寒、结块(可出现在身体各部位)的频率之和为63.85%>61.8%,为阳和汤的主要症状。经统计学计算,四肢冷、纳呆、腰酸、乏力、便溏、咳嗽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对舌象的统计数据中可知,舌质种类共有8种,其中舌淡频率最高为74.44%>61.8%,舌苔种类有25种,其中苔白、苔薄白、苔白腻的频率之和为74.76%>61.8%,因此将舌淡,苔白、苔薄白、苔白腻列为阳和汤辨证要点的主要舌象依据。在所涉及的51种脉象中,脉沉细、脉沉细弱、脉沉缓、脉沉迟的频率之和为64.33%>61.8%。运用关键字(词)统计法得出,沉、细脉的频率之和为64.88%>61.8%。病程上时间超过1年的频率为55%。疗程上,服用47剂内有效的频率为69.47%>61.8%。原方7味药物中按使用频数由大到小为:白芥子93.90%>熟地86.85%>鹿角胶79.34%>麻黄78.87%>肉桂71.36%>生甘草56.81%>炮姜43.66%。阳和汤使用的加味药物中,活血药、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清热药、化痰药,其频率之和味为63.44%>61.8%。发病性别及频率分别为男46.01%、女53.99,男女性别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在30-70岁之间的频率为75.58%。结论:1.阳和汤的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阳虚,多为肾阳虚,兼有肾精亏虚;寒凝,可为阳虚生内寒而寒凝,也可为阳虚内寒基础上,兼感外来寒邪而凝滞气血津液,表里皆凝滞不通。2.阳和汤应用的一般性条件:女性略高于男性,差别不大;年龄多为30-70岁人群;主要用药时长为1.5个月左右;阳和汤方证的病程多在1年及以上,为慢性起病。3.阳和汤方证应用的疾病谱:主要疾病为皮肤外科疾病、经络疾病、肺系疾病、骨伤血管外科疾病。4.阳和汤方证的临床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畏寒、结块(可出现在身体各部位);次要症状为四肢冷、纳呆、腰酸、乏力、便溏、咳嗽;阳和汤方证的主要舌象为舌淡,苔白、苔薄白、苔白腻;主要脉象以沉、细为主,复合脉象变化的集中趋势为脉沉细、脉沉细弱、脉沉缓、脉沉迟。5.阳和汤的用药规律:原方的药味使用频次依次为:白芥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生甘草>炮姜。主要的加味药物为当归、桂枝、炙甘草;主要加味药物种类为活血药、补气药、解表药、补阳药、清热药、化痰药。6.阳和汤的用药特点为:大量使用熟地与鹿角胶、肉桂配伍以阴中求阳,补气血、助肾阳散寒、化气、利痰湿,托毒排脓;麻黄振奋阳气、宣通气机、平喘,在本方中治疗阳虚所致里寒凝结于体内,亦可治疗外寒侵袭于皮毛、肺卫的病证。7.阳和汤加减应用:兼瘀血时加红花、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甚至破血的药物如莪术;阳虚较明显时加补阳药,制附子尤为常用;兼气虚时加补气药物,多用党参、黄芪;夹痰时加化痰散结药,多用皂角刺、法半夏、贝母等。其灵活的加减用药体现了阳和汤应用的广泛性。

马静[3](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由古至今,生化汤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当代学者或运用临床试验探讨其疗效,或使用实验研究手段探求其药物成分及药理作用。现代医家对生化汤的了解多来自中医学教材或《傅青主女科》,除此之外,古代文献中有关于生化汤的大量记载。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生化汤进行整理、归类、总结,以期能够肃清生化汤之发展源流,探求其组方特色和治疗范围;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用药规律,为生化汤的临床运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古籍,整理历代书籍中对生化汤的记载;第二部分通过对收集到的古籍进行整理,梳理出生化汤及其类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及治疗范围,建立生化汤及类方数据库,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古代文献中生化汤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生化汤组方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整理古代文献中生化汤的相关条文,整理出记载生化汤的古籍120部,治疗疾病40种,其中包括产后病38种。治疗最多的前八位疾病为:产后调理、产后血晕、产后厥症、产后血块、产后腹痛、产后发热、胞衣不下、产后泄泻。其他依次为:产后伤食、产后血崩、产后大便不通、产后抑郁、产后汗证、产后危症、产后外感、产后恶露不下、产后头痛、产后痈疽、产后咳嗽、产后杂症。整理相关古籍发现生化汤最早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非傅青主所创。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生化汤及其类方进行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分析,综合结果可以得出其组方规律。通过对古代文献中172首处方的分析,用药范围结果表明,共涉及71味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在生化汤及类方中使用最多,此外还包括了消食药、解表药、理气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熄风药、安神药、收涩药,说明生化汤加减治疗疾病应用范围广泛。利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当归与川芎的关联性最高,常作为药对出现,是生化汤的核心组成。对组成生化汤的五味药用量点进行分析,得出当归、川芎分别在用量9g、12g时使用次数最多,桃仁在4g时使用次数最多,炮姜的常用量为1.2g、1.5g,炙甘草的常用量为1.5g。药物的四气分析结果显示: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平性药物,说明产后用药宜温,不宜使用峻猛之剂防止耗伤气血;药物五味分析结果显示:辛味药、甘味药使用频率最高,产后多虚多瘀,治疗产后病宜在补虚化瘀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归经分析结果显示:归心经、肝经、脾经的药物最多,还包括了归胆经、肺经、大肠经、肾经、胃经、膀胱经、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的药物。结论:最早记载生化汤的文献为《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所载生化汤内容可能是借鉴《宁坤秘笈》的内容,生化汤在清代使用最为广泛。本方药少而量专,治疗最多的疾病为产后调理、产后血晕、产后厥症、产后血块、产后腹痛。通过对其类方分析发现,治疗产后病应重产轻邪,以大补气血为先,并兼顾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用药宜缓、宜温。及时恢复肝、脾、心三脏功能有助于产后气血恢复。

范旦[4](2018)在《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腰痛古代文献数据与现代临床数据证药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腰痛用证药分布规律,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1)文献数据研究:通过中华医典数据库搜集整理有关腰痛的处方用药数据310条,并对其证型用药进行归类。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数据,包括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文献中腰痛的证型与用药规律。(2)现代临床数据研究:通过四川省中医大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库,抽取2014年—2017年门诊系统中三星以上腰痛病历数据7707条,通过与文献数据同样的处理方法,总结现代临床数据中腰痛的证型与用药规律。(3)把文献数据和现代临床数据中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纳入研究的310条文献数据中,以寒湿证与肾阴虚证所占比例最大。(2)纳入研究的7707条现代临床数据中,以气滞血瘀与肾虚劳损证所占比例最大。(3)文献腰痛数据显示最常使用的药物依次为肉桂、牛膝、杜仲、附子、当归、防风和甘草。最常用的配伍为肉桂与防风、牛膝与石斛、肉桂与石斛、肉桂与熟地黄、杜仲与萆薢、杜仲与石斛。(4)现代临床腰痛数据显示最常使用的药物依次是牛膝、当归、杜仲、独活、川芎和甘草。最常用的配伍为当归与红花、当归与赤芍、当归与独活、当归与秦艽、秦艽与红花、独活与红花。(5)古今对于腰痛的治疗思路都是遵循《黄帝内经》理论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络失养、外感风寒湿邪气为病因病机,临床上常用补肝肾、强筋骨药物,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加用活血、祛风湿、温阳、补气、养血、渗湿、滋阴药。(6)各证型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与最常用的配伍两组数据在具体处方用药上有差异,文献数据治疗腰痛各类药物分布较均匀,现代临床数据根据证型不同用药有偏重。结论:古代文献数据与现代临床临床数据对比后发现在治疗思路上有共同点,在主要证型、具体用药和配伍上存在差异。共同点:古今治疗腰痛以温补肝肾、强筋骨兼具祛风寒湿为主要思路。差异一、古代文献中腰痛病的证型以寒湿证为主,现代临床中以气滞血瘀为主。差异二、古代用药以温补肝肾、强筋骨兼具祛风湿功效药物居多,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益气健脾、渗湿、补血养阴、行气型药物的分布大体平均;现代用药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药物,祛风湿止痛药物,活血止痛药物、补气药、补血药为主,其他药物应用相对较少。差异三、古代方剂中配伍中各种类型药物分布比较平均,现代用药则多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药物为主,少量涉及补血、活血、药物。

郑秀芬(TEH SIEW HOON)[5](2018)在《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药,为六经辨证中少阳病的代表方,也是治疗少阳病的基础方。小柴胡汤的临床范围极广,方证复杂多样,后世医家注家们对其论述很多,各有其独特见解而缺乏统一性。此外,《伤寒论》中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较多样,由其变化的类方记载也较多。而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界对小柴胡汤的研究及新用探讨也有突破性的研究,对其应用多有扩展。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医文献中所报导的治疗验案,总结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与加减用药,通过系统整理,从中寻找出组方用药与随症加减变化规律,以发掘临证新思路,进一步扩大临床治疗范围,并促进加减规范指南的形成。方法:本研究设计,制定了统一性的纳入标准,包括发病日期、发病病程、用药疗程,小柴胡汤方药、加减药物及药物剂量等。搜集互联网上近11年来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医家对小柴胡汤临床运用的验案符合纳入标准者,运用统计学计算机软件,分析各验案中所记录小柴胡汤方证的症状、用药、剂量等。使用频数统计分析、关联规则等分析方法,结合黄金分割定律,探讨小柴胡汤方证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及总结其临床用药、加减规律以及常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统计得出,咳嗽和感冒病例最多,而按内科分系,则肺系疾病的频次最高,脾胃、妇科、肝系排名在后,男科病历最少。汤证的主要症状为口苦和不欲饮食,主要舌质为舌红,而白苔和黄苔皆列为主要苔色。弦脉(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为主要脉象。505例病例中有100例少阳七大主症中只见其中一症者,目眩最少,不欲饮食最多。病程上,本次统计结果,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而疗程主要为2周,用药15剂以内。方剂组成小柴胡汤的核心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参,而生姜、大枣为主要药物。加味药物以清热药最多,补虚药次之,而解表、利水和理气药排名三、四和五。攻毒、涌吐和驱虫类的药物加味最少。而原方减味主要为原方去参枣姜的组合。在性别的统计上,小柴胡汤证多发生在女性。小柴胡汤证发病年龄以30-50岁为高峰,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季。关联分析结果发现症状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口苦-咽干、口苦-胸胁苦满、口苦-苔黄、口苦-舌淡,不欲饮食-苔黄、不欲饮食-口苦、不欲饮食-咽干、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咽干-胸胁苦满、咽干-苔黄、咽干-舌淡、心烦-夜寐欠安、胸胁苦满-苔白胸胁苦满-舌淡,而其中口苦和咽干是关联度最大者。药味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及黄芩-半夏、黄芩-甘草、黄芩-参、黄芩-大枣、黄尊-生姜、半夏-甘草、半夏-参、半夏-大枣、半夏-生姜、甘草-参、甘草-大枣、甘草-生姜、参-大枣、参-生姜、大枣-生姜、茯茶-白术、当归-川芎、连翘-金银花及赤芍-丹皮。症与药之间相互置信度者超过38.2者有黄芩-口苦、半夏-不欲饮食、半夏-口苦、甘草-不欲饮食、甘草-口苦、参-不欲饮食、参-口苦、生姜-不欲饮食、生姜-口苦、生姜-胸胁苦满、大枣-不欲饮食、大枣-口苦、大枣-胸胁苦满及杏仁-咳嗽。各加味药与原方有许多不同的加减组合,其中茯苓、白芍、白术、陈皮、当归、川芎、枳壳、桂枝、厚朴、防风、泽泻、丹参、香附及石膏在应用时多与原方全方配伍,而桔梗、杏仁、大黄、赤芍、山栀、丹皮、金银花及苡仁则以原方去参枣姜为主。不同的药物组合主要关联症状不同,原方或原方加减,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不欲饮食、咽干及喜呕。原方去参枣姜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及胸胁苦满。原方加茯苓主要关联症状为喜呕、胸胁苦满、心烦、咽干、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口苦。原方加白芍主要关联症状有心烦、胸胁苦满、口苦及不欲饮食。原方加白术主要关联症状有口苦、头晕、咽干、夜寐欠安、喜呕、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心烦、腹满痛及胸胁苦满。原方去参枣姜加桔梗主要关联症状有咽干、咳嗽、胸胁苦满及不欲饮食。原方去参枣姜加苡仁主要关联症状见疼痛及发热。原方加茯苓白术主要关联症状见喜呕、咽干、头晕、口苦、夜寐欠安,不欲饮食及胸胁苦满。原方加川芎当归主要关联症状见腹满痛、夜寐欠安、胸胁苦满、心烦及疼痛。结论:通过搜集各地区各医家应用小柴胡汤的报导,研究统计其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发现小柴胡汤方证的特点及其用药规律。本次统计结论:1.小柴胡汤证出现以女性为多,春季多见,30-50岁为高峰。2.小柴胡汤的疗程以2周以内和一年以上为两个高峰,但疗程则在2周,服用15剂以内者为多。3.其治疗病症主要是咳嗽,以肺系疾病为高发,且肺系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4.小柴胡汤证主要见症有口苦、不欲饮食、舌红、苔薄黄或白和脉弦(包括含脉弦的复合脉)。5.“但见一症”者,经统计可见少阳七大主症皆有应用的例子,以但见不欲饮食为最高频次,目眩为最小频次。6.加味药以清热类药最多而少配伍攻毒、涌吐和驱虫类药等驱邪类药。7.各主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支持度不大,提升值不高,提示各症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各主药之间存在关联,但提升值不高,提示各药之间加减配伍有一定灵活性。8.个别药物与主症关联支持度和置信度高,值得深入研究其关系。9.原方与加味药之间的不同加减组合,其所对应的关联症状不同,体现小柴胡汤加减的应用范围广泛,用药灵活。

张琼珠[6](2017)在《基于中风病风痰相关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梳理历代中风病病因病机文献,以《中医方剂大辞典》所收录的古代中风病与风痰相关的方剂并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丁元庆教授的门诊病案为样本,进行全面整理,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探讨中风病风痰相关证型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检索源,检索中风病与风痰相关的相关方剂,结合丁元庆教授的门诊病历所用处方,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秦汉至唐宋以外风致中为主,用药以辛温走窜香燥为主。金元至明清始重内风因素,用药趋向扶正祛痰。现代痰热证比例增多,突出苦寒配伍甘寒的用药特点,并首重调肝为主;证型则以痰热瘀阻最常见,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是痰热致病最典型的舌脉表现。长期不当的生活嗜好易致痰热内生,其中吸烟是导致人迎脉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人迎脉积是中风病痰热证发病的重要原因。结论:中风病的预防(痰热),是当前临床重要的课题。认为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保持气机通畅,杜绝痰热、瘀血结聚,解除火热危害,是防止中风病形成的关键。

于苗苗[7](2017)在《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第一部分梳理崩漏病的发展轨迹,总结各个时期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第二部分收集并整理近20年有关治疗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文献,探讨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主要证型、治法及其用药规律,为优化中医治疗本病提供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基于中华医典,以图书馆馆藏文献为辅,收集整理古代医家对崩漏的论述,将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进行论述总结,系统整理各个时期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第二部分全面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刊登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中国万方数据库的关于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文献,运用SPSS19.0及Microsoft Excel对收集到的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归纳,总结出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证型、治法及用药规律。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得知崩漏起源于《黄帝内经》;秦汉时期初具雏形,代表医家是张仲景;隋唐时期中医治疗崩漏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代表医家巢元方、孙思邈;两宋时期对崩漏病的研究更加深入,代表医家陈自明、严用和、杨士瀛、齐仲甫;金元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是崩漏病理论发展的中期,代表医家李东垣、朱丹溪;明代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有了较大的突破,对病因病机做出了最为完整的论述,代表医家楼英、薛己、万全、徐春甫、龚廷贤、王肯堂等;清代中医治疗崩漏的理论论述更加详细,内容更加丰富,条理也更加清晰,代表医家傅青主、叶天士、吴谦等。第二部分研究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15篇,共收纳病例6348例,方剂139首,中药143味,共使用1533次。归纳总结出本病的17种中医证型中3种常见的证型为脾肾两虚型、阴虚血热型、肾阴虚型。脾肾两虚型的青春期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常用药物为黄芪、白术、阿胶、党参、海螵蛸、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当归、牡蛎、龙骨,药类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止血药,药性以平、温居多,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脾经、肝经、肾经为主;治疗肾阴虚型的青春期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常用药物为墨旱莲、阿胶、女贞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甘草、仙鹤草、白芍、续断、枸杞子,药类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药,药性以寒、凉、平为主,药味多为甘、酸、苦,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治疗阴虚血热型的青春期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常用药物为生地黄、地骨皮、阿胶、益母草、地榆、墨旱莲、女贞子、丹皮、仙鹤草、黄芩、栀子、牡蛎,药类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药,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肝经为主。结论:整理文献发现,青春期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以虚证为主,脾肾两虚、阴虚血热、肾阴虚三种证型最为常见,或在虚证基础上伴有血瘀、痰湿或痰瘀、瘀热并存,单纯实证较为少见。治疗青春期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的药物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止血药、清热药等;药性以平性药物居多,适当加入寒、凉的药物;药味多为甘、苦;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本病以补虚药为主,而以肝经、肾经药物居多,体现了“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的思想。

孙志新[8](2017)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胸痹痰浊内阻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古代文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考辨古代医家辨治胸痹痰浊内阻证的学术源流,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整理较完整的古代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的方药文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治疗方药使用情况及组方规律,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与科研。方法1.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胸痹及其古代相关病名进行源流考辨;并以时间为维度根据医家对胸痹痰浊内阻证的病机认识划分为秦汉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对不同历史时期辨治胸痹痰浊内阻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类整理。2.选取《中华医典》(第5版)作为检索工具,以“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心痹”、“真心痛”等为检索词,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了上至秦汉,下至清末民国时期有关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的文献资料,整理符合要求处方共计575首,并根据着作成书年代、药物性味归经等内容建立相关方药数据库。3.根据搜集方剂的使用情况及分布特点,将数据库内容分为秦汉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分别将每个历史时期的方药信息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药物使用频次、性味归经情况,分析其处方规则及用药经验,推演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结果1.对胸痹及其相关病名进行考辨,发现能准确表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古代病名有“心痛”、“胸痹”、“胸痹心痛”,相关病名有“心痹”、“真心痛”、“厥心痛”等,并根据其病名发展过程,分为病名初萌期、涵义充实期、内涵争议期三个重要时期。2.中医痰病学说始发于秦汉时期,至东汉张仲景所倡“阳微阴弦”理论才明确将痰邪作为心痛发作的重要病因。宋金元时期,医家多倡百病兼痰、痰瘀互结为病、治以健脾理气等学说。明清时期,医家首提情志所伤而致痰浊心痛,丰富了痰瘀心痛理论,重视治以调补脾肾等治法。3.不同历史时期用药特点3.1秦汉时期本时期用药频次较高的为人参、甘草、半夏、肉桂等,药物类别多集中在温里药(25%)、补虚药(补气药)(20%)、理气药(15%)、化痰止咳平喘药之类(15%),以温里药的使用为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占总比例的50%。药物之药味以辛味为主,占36.96%,其次为苦(28.70%)、甘(28.26%)。本时期用药归经所集中在脾、肺、胃、心经。通过常用药对用药模式分析,分析本时期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半夏、肉桂、茯苓。通过核心组合推演出3首新方,可资现代中医家临证借鉴。3.2宋金元时期本时期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选方用药上温里药、理气药、补虚药广为应用,药物性味仍以辛(40%)、苦(30%)、甘(22.5%)为临床常用。本时期医家多从脾经、胃经、肺经、心经来论治本病,开始重视脾胃失健在本证病因学中的重要性,倡导健运脾胃,调畅气机为本病的治法。通过关联规则的核心药物组合分析,发现本时期临证伍药的核心用药为陈皮、人参、茯苓、肉桂、白术、甘草、半夏、木香,并发现其核心用药地位分别是陈皮、肉桂、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通过聚类分析在挖掘核心组合的基础上推演出7首新方,分别以行气活血、降气化痰、健脾化痰、痰瘀并治、培补元阴元阳等几方面进行新处方论治,为当代临证思维的开拓提供了借鉴。3.3明清时期本时期用药应用频次在前十位的中药分别是肉桂、陈皮、人参、甘草、半夏、木香、茯苓、白术、槟榔、干姜。重用理气药(32%),肯定了益气健中在治疗本证的关键作用,佐以补气补血药(16%)、化痰止咳平喘药(16%),协同发挥治疗作用。温性药仍以57.9%的绝对优势占据首位,药物性味仍以辛、苦、甘三者为主。本时期多从脾、胃、肺经论治胸痹痰浊内阻证,并且开始重视归肝、肾两经的药物使用,开始重视情志内伤、肾气亏虚等病因在本证中的作用,治疗上使用调肝疏肝、补肾培元之品。基于关联规则对核心药对进行挖掘,发现本时期用药的核心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并探讨其在核心用药中的地位。基于层次聚类分析,挖掘出16组核心用药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8首可应用于临床的新处方,分别以健脾化痰、消食和胃、益气祛痰、攻逐痰饮、痰瘀同治、芳香温通等治法来论治本证,可资借鉴。结论1.汉唐时期以外寒所客中阳所致胸阳不振,痰饮浊邪上犯为主要病机,重用温补之品。2.宋金元时期对痰浊所致胸痹之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对导致中阳虚弱的外寒病因开始怀疑,温里药的使用比重开始下降;开始注重饮食失调、脾气亏乏痰浊生成中的作用,对痰夹瘀血为患作为本证病因有了更深的认识,痰瘀并治理论学说开始兴起。3.明清时期痰瘀共治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伍方用药不惟重视化痰,更兼活血,成为本时期的一大用药特点。同时重视情志失调、脾肾两虚、酒食失节、清阳受困等在本病中的作用,治疗上常伴疏肝理气、调脾补肾、消食健胃、升降清阳之品。

李立煌[9](2013)在《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规律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数据作为本课题研究样本,运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探析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的规律。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临床文献,筛选整理出527首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方剂。将数据规范化处理后,利用Access2003构建男性不育症方剂库(包含方剂表、药物表、症状表),选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统计、频繁集、关联规则及二维布尔关联等分析方法,对男性不育症用药规律、证治规律进行研究,结合中医理论予以评价分析。结果:不育症类方中使用中药237味,共出现6497频次。通过对36种主要药物统计,总计出现4499频次。核心药物为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熟地黄、当归、覆盆子、山药、山茱萸、车前子、五味子、黄芪、柴胡等,主要包含补肾、健脾、养血、活血、祛湿、疏肝等功效,与目前诸医家认同的男性不育症以虚、瘀、湿、郁等为基本病理因素的观点相一致。本课题中占症状频次95%的64种主要症状,总计出现1980频次。疲乏、腰膝酸软、房事淡漠、头晕、耳鸣、阳痿、早泄、手足厥冷、少精等为该病症的主要症状,症状组合统计分析与之吻合,这与该病症的肾虚、痰湿、脾虚、血瘀等主要病机相符。同时,通过药-症关联、方-证对应分析,也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临床诸医家遣方用药时针对肾虚、血瘀、脾虚、湿热、肝郁及痰湿等不同的病机,选用补肾、活血、健脾、清火、疏肝、祛湿等功效的药物,并根据具体病机偏重兼顾之,补泻兼用,尤其注意脾肾同治及肝肾并治。相关症状的采集重视二阴部位症状,因情志与该病的关联性,也重视情志的把握和疏导,以及与本病症密切相关的腰背部、头项等部位症状及舌脉征象,这些均为诊断该病的依据。

于会勇[10](2013)在《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证候学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温肺热病是呼吸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就呼吸系统来说,肺胀是较为常见的的基础疾病之一。有肺胀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年高久病,正气亏虚,更加容易殒患风温肺热病,并且其临床表现复杂,有其自身的证候特点。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对于证候的准确把握则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因此本研究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临床回顾性研究、临床前瞻性研究三种方式对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症状、证候分布及用药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在导师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有效方药,对肺胀病人殒患风温肺热病后最常见的痰热壅肺证进行临床干预,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目的]1.通过对现代文献的回顾研究,从文献角度分析肺胀基础上风温肺热病的症状、中医证候、证候要素分布及痰热壅肺证的用药特点。2.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回顾性研究,从临床角度对肺胀基础上风温肺热病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证素分布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3.通过对肺胀基础上风温肺热病患者的横断面调查,使用多元统计方法,进一步对其中医证候特点进行研究。4.总结有效方药,对肺胀病人殒患风温肺热病最常见的痰热壅肺证进行临床干预,观察疗效。[方法]1.现代文献的回顾研究部分通过对近10年(2003-2012年)来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相关文献的检索整理,利用Exce12010分别建立症状数据库、证候数据库、用药数据库,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分析。2.临床病案的回顾性研究部分通过对近3年(2010-201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伴有肺胀基础疾病的风温肺热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利用EXCEL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病例的前瞻性研究部分根据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采集,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频次、百分率形式表示;中医四诊信息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进行分析研究。4.临床干预部分本部分将60例伴有肺胀基础疾病的风温肺热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个部分,同时给与规范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清热化痰,解毒化瘀中药复方,每日1剂。基本方组成:瓜蒌(皮)15g、黄芩12g、漏芦15g、连翘15g、败酱草30g、生薏米30g、半夏10g、贝母10g、炙麻黄6g、杏仁10g、桔梗10g、炒枳壳10g、桃仁10g、当归10g、太子参30g、炙甘草6g。疗程12天。进行临床干预,采集治疗第六天、第十二天的临床资料,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现代文献的回顾研究部分1.1.症状分布情况1.1.1.肺系症状出现在前十位的肺系症状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气喘、咳嗽、胸膺满闷、咳痰、痰粘难咯、痰量多、痰黄稠、气短、喘不得卧、喉中痰鸣。1.1.2.全身症状出现在前十位的全身症状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发热、乏力、畏寒、多汗、神疲、恶寒、自汗、恶风、声低气怯、浮肿。1.1.3.头面部症状出现在前十位的头面症状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口唇紫绀、颜面浮肿、头晕、流涕、咽痛、耳鸣、耳聋、头痛、目睛胀突、咽痒、鼻塞。1.1.4.面色出现在前五位的异常面色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面色晦暗、面色青紫、面色咣白、面色红、面色萎黄。1.1.5.胸胁部症状胸胁部症状出现七种,按频次高低依次为:心悸、短气、怔忡、胁下痞块、胁痛、胁胀、肋胀。1.1.6.脘腹部症状脘腹部症状出现九种,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腹胀、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呕血、腹水、嗳气、腹痛、泛酸。1.1.7.腰背四肢部症状出现前五位的腰背部症状按频次高低依次为:爪甲紫绀、肢体浮肿、肢体厥冷、腰膝酸软、抽搐。1.1.8.皮肤症状史肤症状有皮肤瘀斑瘀点、肌肤甲错两种,反映出本病有动血、瘀血的可能。1.1.9.神志症状排名在前五位的神志症状有:烦躁、神昏嗜睡、神昏谵语、精神萎靡、心烦。1.1.10.饮食口味症状出现前五位的饮食口味相关症状有:口干渴、纳差、口苦、口干而不欲饮、口粘腻。1.1.11.睡眠症状睡眠相关症状有不寐、多梦。1.1.12.二便症状出现在前五位的二便相关症状依次为:大便秘、大便干、小便量少、小便黄、大便溏。1.1.13.男科及妇科症状男科及妇科症状有性欲减退、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少或闭经。1.2.证候分布情况从文献中提取证候规范后出现频次前十位的证候有: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痰瘀阻肺证、阳虚水泛证、痰迷心窍证、肺肾气虚证、痰热壅肺,兼血瘀证、表寒里饮证、肺脾气虚证、血瘀证。这10种证候占证候总数的58.29%,可以认为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常见以上10种证候。1.3.证素分布情况将证候进一步分解为证素,排名前五位的证素为:肺、痰、热、血瘀、气虚,占全部证素出现总频次的66.15%1.3.1.病位类证素分布情况病位类证素11个按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肺、肾、脾、心神、表、心、肝、经络、大肠、胃、胆。1.3.2.病性类证素分布情况病性类证素24个,排名前十位的有痰、热、血瘀、气虚、阳虚、水停、阴虚、寒、饮、风。1.4.痰热壅肺证用药分布情况通过对377篇有用药记录的中医药现代文献的分析,共提取出关于痰热壅肺证相关的中药236种,计21类。将用药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按用途加以归类,并按使用药物种类多少排名,前五位依次为:清化热痰药,共有16种:全瓜萎、桔梗、淅贝母、胆南星、冬瓜子、川贝母、生薏苡仁、瓜蒌皮、苇茎、前胡、海蛤粉、瓜蒌仁、竹茹、车前子、天竺黄、海浮石。清热药,共12种:黄芩、鱼腥草、生石膏、金银花、射干、连翘、芦根、知母、蒲公英、金养麦、焦栀子、黄连。补气药,共12种:炙甘草、炙黄芪、白术、党参、生甘草、太子参、人参、大枣、生黄芪。止咳平喘药,共9种:杏仁、桑白皮、葶苈子、苏子、炙麻黄、款冬花、紫苑、百部、白果。活血化瘀药,共6种:丹参、桃仁、川芎、当归、赤芍、红花。2.临床病案的回顾性研究部分通过对524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大,50岁以上人群占总发病人群的99.24%;性别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60.31%,女性占39.69%;通过对366例有肺功能记录的COPD患者的分析,其病情严重程度以Ⅱ级、Ⅲ级、Ⅳ级多见,分别占30.05%、33.33%、31.97%,而Ⅰ级病人少见,仅占4.64%;其发病率以春季最多,占38.36%,秋季最少,占16.60%;春分节气为发病高峰,处暑节气为发病的低谷。在入院前的发病日数方面,3天以内、4-7天、7天以上的各占35.50%、31.87%、32.63%,分布较为平均。在病因诊断方面,本研究显示痰培养阴性率为49.81%,在痰培养阳性患者中,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的病人最多,占13.74%,其常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524例病人经查重后为363人,其中近三年因病情加重住院次数在1次以上的有100例,占总调查人数的27.55%,由此可见,有肺胀基础疾病的病人容易殒患风温肺热病。其证候总体分布以复合证候最为常见,占证候种类的89.19%,其中两证相兼有75种,占症候种类的67.57%,三证相兼有12种,占10.81%,出现频次前五位的证候分别为痰热壅肺证(75次14.34%)、痰热壅肺,肺肾气虚证(36次6.88%)、痰瘀阻肺,肺肾气虚证(34次6.50%)、痰瘀阻肺,气阴两虚证(32次6.1296)、痰热壅肺,气虚血瘀证(31次5.93%),五种证候中仅有痰热壅肺证为简单证候,其余四种均为复合证候,由此可见肺胀病人殒患风温肺热病后病机较为复杂,容易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表现。将患者按入院前发病时间分为0.5—3天、4—7天、>7天加以分析发现三个时间段均容易表现出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肾气虚证,在0.5-3天时,患者出现气阴两虚的几率较后两个时间段为高;而后两个时间段出现血瘀证的几率则高于第一个时间段。三个时间段实证的比例各自为66.36%、61.78%、60.44%,虚证的比例各自为33.64%、38·22%、39.56%。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证比例逐渐较少,而虚证比例逐渐升高的趋势。3.临床病例的前瞻性研究部分通过对196例病人临床资料的前瞻性调查我们发现,本病病人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为74.32岁,基础疾病患病时间较长,基础疾病病史在十年以上的病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86%,男性发病率为59.69%,略高于女性40.31%;与回顾性调查结果基本吻合。196例病人入院时只有1.02%的病人表现为单纯的卫分证,而90.82%的病人表现为气分证,另外,尚有3.57%的病人入院时即表现为营分证,且除新发病病人外,尚有37.24%的病人发病已达1周以上,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肺胀病人殒患风温肺热病后,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正气亏虚,无力抗邪于卫分,病邪迅速入里的发病情况,同时患病后病势缠绵难愈的趋势。本次调查的196例病人中,死亡6例,有27例在病程中出现了营分证,占总调查人数的13.78%,并且死亡的6例病人,均包含在这27例病人当中表明肺胀病人殒患风温肺热病后容易出现营分证,一旦出现营分证,病情较重,本次调查显示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一旦出现营分证候,其死亡率为22.22%。本部分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96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组合成19个主成分,然后将19个主成分得分作为新变量,应用系统聚类法加以分析,从而得到6个症状群,并应用专业知识加以分析。6个症状群有两个难以判断其证候类型,其余四个可归纳为:类阴虚证、类气虚血瘀,阳虚水停证、类脾肾两虚证、类痰热壅肺证,基本与临床主观辨证结果相吻合。4.临床干预部分本部分研究显示,虽然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治愈率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治疗第六天时,治疗组患者咳嗽、喉中痰鸣、排痰难度、口渴、口苦、唇甲紫绀、腹胀、大便干等主要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第十二天时时,治疗组患者口渴、口苦、唇甲紫绀、腹胀、大便干等症状缓解程度依然优于对照组,显示出中药在迅速而持久的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优势。本次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缓解实验室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症状的缓解与辅助检查指标并不同步,因此,以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去衡量长于宏观思维的中医疗效这种方式仍然值得商榷,只有从临床实际出发,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的结合,才能构建合理的中医疗效评价新体系。

二、男科瘀血常见原因、症候及其用药规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科瘀血常见原因、症候及其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曾庆琪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证经验总结
        1 病因病机
        2 诊断
        3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精浊病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药物基本信息统计
        2.2 组方规律分析
        2.3 新方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乌药-石菖蒲治疗CP网络药理作用体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平台及软件
        1.2 药对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的筛选
        1.3 疾病靶标的获取
        1.4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
        1.5 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1.6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分子对接
        1.8 中医症候的反向推导
    2 结果
        2.1 乌药-石菖蒲药对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标信息
        2.2 乌药-石菖蒲药对成分-靶标网络关系分析
        2.3 乌药-石菖蒲药对与CP共同靶标分析
        2.4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
        2.5 基因功能与参与通路富集分析
        2.6 分子对接结果
        2.7 中医症候推导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核心组方有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1.2 核心组方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1.3 慢性前列腺炎疾病靶标的收集与筛选
        1.4 核心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靶标预测
        1.5 蛋白互作网络图的绘制与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组方有效化合物与作用靶点
        2.2 CP靶标与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
        2.3 PPI网络图分析
        2.4 核心组方治疗CP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小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阳和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中医学对方证和阳和汤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学对方证的理论概述
        1.2 中医学对阳和汤的文献记载
    2 现代医学对阳和汤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病案资料筛选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资料整理方法
    4 统计方法
        4.1 频次频率计算
        4.2 黄金分割法
        4.3 关键字(词)统计法
    5 资料检索与分析流程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诊断
    2 症状与体征
    3 病程与疗程
    4 药物统计
    5 性别
    6 年龄
第四部分 讨论
    1 阳和汤方证探讨
    2 阳和汤方解
    3 阳和汤临床应用规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生化汤的来源与发展
    2 历代医家对生化汤的论述
    3 生化汤之命名依据
    4 生化汤之功效
    5 生化汤之主治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生化汤及其类方的统计分析
    1 资料来源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 数据整理与录入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腰痛古代文献数据与现代临床数据证药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古代文献回顾
        1.腰痛的概述
        2.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3.腰痛病的症状、辨证分型及诊疗方案
第二章:数据研究
    2.1 古籍文献处方用药数据研究
        2.1.1 目的
        2.1.2 古籍处方用药数据来源
        2.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4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2.1.5 文献数据的规范化
        2.1.6 结果
    2.2 中医大数据分析之现代临床数据研究
        2.2.1 目的
        2.2.2 数据的来源
        2.2.3 数据规范化处理
        2.2.4 数据处理的方法
        2.2.5 结果
第三章:讨论
    3.1 证型对比分析
    3.2 用药对比分析
    3.3 配伍对比分析
    3.4 腰痛病处方用药规律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中医关于腰痛病的治法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数据表(部分)
附件2:现代数据表(部分)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5)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的必要性
    2. 小柴胡汤方证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1.1 呼吸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2 消化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3 泌尿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4 心脑循环系统临床观察报导
        1.5 妇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6 儿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7 皮肤外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8 五官科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9 免疫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0 精神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1 肿瘤疾病临床观察报导
        1.12 内分泌系统疾病
    2. 小柴胡汤证的方证研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 统计研究
        1.1 频次频率统计
        1.2 黄金分割法
        1.3 统计关联分析
    2. 资料采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病例
        2.3 资料来源
        2.4 资料统计
    资料检索与分析流程图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诊断
    2. 症状与体征分析
        2.1 症状与体征的分类统计
        2.2 症状与体征的统计分析
    3. 病程疗程分析
        3.1 病程
        3.2 疗程
    4. 药物统计
        4.1 药物加减统计分析
        4.2 药量统计分析
    5. 性别
    6. 年龄
    7. 发病季节
    8. 关联分析
        8.1 症与症之间的关联分析
        8.2 药味之间的关联分析
        8.3 药物与症状之间的关联统计
        8.4 加味药物与原方七味药的关系统计
第五部分 讨论
    5.1 少阳生理的探讨
    5.2 少阳病理的探讨
    5.3 小柴胡汤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探讨
        5.3.1 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2 小柴胡汤在脾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3 小柴胡汤在杂病中的应用探讨
        5.3.4 小柴胡汤在肝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5 小柴胡汤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6 小柴胡汤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3.7 小柴胡汤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5.4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探讨
        5.4.1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统计分析
        5.4.2 小柴胡汤“但见一症”的统计分析
    5.5 小柴胡汤证的病程与疗程探讨
    5.6 小柴胡汤用药规律与药症关系的探讨
        5.6.1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的统计分析
        5.6.2 小柴胡汤原方药物加减与症状的关联统计分析
    5.7 本次统计分析与过去类似研究的对比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中风病风痰相关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风病风痰相关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病名
    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2.1 外风
        2.2 内因
    3 中风病的病位
        3.1 在头、元神之府
        3.2 在脏腑
        3.3 在经络
    4 中风病风痰相关的现代延伸认识
        4.1 痰热
        4.2 痰湿
        4.3 痰瘀
第二部分 古代中风病风痰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中风病风痰方剂选择标准
        2.2 中风病风痰相关方剂信息数据库构建
    3 研究方法
        3.1 分析工具
        3.2 分析方法
        3.3 统计分析结果
    4 古代药物的探讨
        4.1 秦汉至唐宋
        4.2 金元至明清
    6 药类配伍分析
        6.1 秦汉至唐宋
        6.2 金元至明清
    7 药物配伍分析
        7.1 秦汉至唐宋
        7.2 金元至明清
    8 四气五味分析
        8.1 秦汉至唐宋
        8.2 金元至明清
    9 归经分析
第三部分 风痰相关的现代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统计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 性别分析
    2 年龄分析
    3 药物分析
        3.1 天麻
        3.2 丹参
        3.3 牛膝
        3.4 黄连
        3.5 郁金
        3.6 瓜萎
        3.7 葛根
        3.8 黄芩
        3.9 石菖蒲
        3.10 竹茹
    4 药类分析
        4.1 配伍活血化阏药
        4.2 配伍化痰药
        4.3 配伍发散风热药
        4.4 配伍清热泻火药
        4.5 配伍补阴药
        4.6 配伍健脾渗湿药
        4.7 配伍开窍药
    5 四气五味分析
        5.1 苦寒结合以清热燥湿
        5.2 甘寒配伍以养阴清热
        5.3 辛寒共用以清宣
        5.4 佐用苦辛以通降
    6 归经分析
    7 常用方剂分析
        7.1 常用方
        7.2 常用配伍
    8 中医诊断证型分析
    9 舌质舌苔脉象分析
    10 临床症状分析
    11 影响因素分析
        11.1 吸烟
        11.2 睡眠问题
        11.3 饮食偏嗜
    12 颈动脉超声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7)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概述
    1.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3.隋唐时期
    4.两宋时期
    5.金元时期
    6.明代
    7.清代
    8.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1.文献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选入情况
    2.研究方法
        2.1 统计方法
        2.2 数据的预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中医辨证分型统计结果:
        3.2 三种常见证型的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3.3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药类频数、频率统计结果
        3.4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药性统计结果
        3.5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药味统计结果
        3.6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4.分析与讨论
        4.1 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辨证分型讨论
        4.2 三种常见证型的高频药物讨论
        4.3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药类讨论
        4.4 三种常见证型使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讨论
        4.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8)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胸痹痰浊内阻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古代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胸痹心痛相关病名源流考辨
    一、胸痹及其相关病名发展过程考证
        (一)病名初萌期
        (二)病名涵义充实期
        (三)病名内涵争议期
    二、胸痹病名考证
        (一)心痛
        (二)胸痹
        (三)胸痹心痛
    三、胸痹相关病名考辨
        (一)心痹
        (二)真心痛
        (三)厥心痛
        (四)卒心痛与久心痛
        (五)九种心痛
第二部分 胸痹痰浊内阻证理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秦汉理论初萌期
        (一)痰病学说初萌期
        (二)《金匮要略》之“阳微阴弦”说
    二、隋唐理论形成期
    三、宋金元理论发展期
        (一)倡百病由痰始生,重视痰邪致病特点
        (二)倡饮食失宜,痰浊内生诱发心痛
        (三)倡痰夹瘀血为患,治宜痰瘀同治
        (四)倡治痰理脾为本,顺气为先
    四、明清理论成熟期
        (一)情志所伤,痰浊由生
        (二)明确提出痰瘀同病说
        (三)重视脾肾两虚,痰浊内生所致胸痹
        (四)倡痰浊痹阻清阳之所而发胸痹
        (五)倡纵恣热酒饮食酿痰致痛
第三部分 胸痹痰浊内阻证古代医案用药规律分析
    第一节 医案研究重要性
        (一)医案研究在中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 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古代医案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的数据挖掘研究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
        1. 数据来源
        1.1 籍文献数据库
        1.2 确定检索年代
        1.3 医案选择方法
        2. 诊断标准
        3. 文献纳入标准
        4. 文献排除标准
        5. 数据规范化
        5.1 药物名称规范化
        5.2 方剂组成的规范化
        (二)数据挖掘分析
        1. 数据库的建立
        2. 数据录入
        3. 数据分析
        3.1 频次统计
        3.2 组方规律分析
        3.3 新方分析
    三、研究结果
        1. 秦汉隋唐时期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方药规律分析
        2. 宋金元时期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方药规律分析
        3. 明清时期治疗胸痹痰浊内阻证方药规律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基于古代文献对胸痹痰浊内阻证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论文着作

(9)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目的及方法
    1 研究现状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室研究
        1.3 临床研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1 数据选择
        1.1 文献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剂纳入标准
    2 男性不育症知识库创建
        2.1 药名规范表
        2.2 男性不育症基本药物库
        2.3 症状规范表
    3 男性不育症方剂数据库创建
        3.1 数据预处理
        3.1.1 药物规范
        3.1.2 症状规范
        3.2 数据库构建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评价
    1 药物分析
        1.1 单味药分析
        1.2 药对药组分析
        1.3 药物关联分析
    2 症候分析
        2.1 主要症状分析
        2.2 症状组合分析
    3 药-症关联分析
    4 方-证关联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证候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症状、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用药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与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与处理方法
        1.4.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2. 结果
        2.1 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中医症状分布特点
        2.2 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3 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痰热证用药分布规律
    3. 讨论
        3.1 症状分布情况
        3.2 证候分布情况
        3.3 证素分布情况
        3.4 痰热壅肺证用药分布情况
    4 小结
第三部分 例有肺胀基础疾病的风温肺热病患者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方法
        1.3. 临床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调查项目
        1.5. 术语规范方法
        1.6.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
    3.讨论
        3.1. 524例伴有肺胀基础疾病的风温肺热病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524例患者中医证候、证素的总体分布情况
7天三个时间段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比较'>3.3. 入院前发病日数在0.5—3天、4—7天、>7天三个时间段的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比较
    4.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多元统计方法的前瞻性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探讨
    1.资料来源与处理
        1.1. 资料来源
        1.2. 临床病例纳入标准
        1.3. 临床病例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登记表制作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临床基本资料
        2.2.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3.讨论
第五部分 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结果
        2.1. 基线齐性分析
        2.2. 证候疗效比较
        2.3. 症状积分比较
        2.4. 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3.讨论
附录一:症状规范说明
附录二:证候规范部分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男科瘀血常见原因、症候及其用药规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曾庆琪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构靶”数据化研究[D]. 张天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阳和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D]. 陶芬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基于数据挖掘生化汤的文献研究[D]. 马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基于大数据分析法的腰痛古代文献数据与现代临床数据证药对照研究[D]. 范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小柴胡汤方证与应用规律研究[D]. 郑秀芬(TEH SIEW HOO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基于中风病风痰相关的用药规律研究[D]. 张琼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青春期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证治及用药规律研究[D]. 于苗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胸痹痰浊内阻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古代文献分析[D]. 孙志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规律的探讨[D]. 李立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肺胀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证候学规律研究[D]. 于会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男科血瘀常见病因、症状及用药规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