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与3D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数字地球与3D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一、数字地球与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路畅[1](2021)在《基于坐标匹配的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集成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孪生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数字孪生城市”,运用该方法实现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是城市建设与管理者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体素化模型以支持实体内部属性描述、运算简洁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往往与真实坐标关联不足。全球位置网格是基于(椭)球体对地球进行剖分的地球拟合网,支持离散网格方式的全球范围时空信息的组织管理、计算、表达,具有空间计算简便、定位查询快速、信息集成与多维表达方便等优点。本文面向数字孪生城市中真三维模型构建和全局一体化数据管理的需求,针对体素化模型的局部坐标未与全球位置关联的问题,以Geo SOT-3D全球位置网格为例,研究了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方法,并研发了基于全球位置网格框架的体素化模型管理与三维展示原型系统,支持三维空间实体的存储管理、查询索引、真三维可视化。本研究为数字孪生城市的三维建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本文首先提出了体素化模型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定位方法。具体是定义体素化模型的定位参数,提出基于体素化模型体量的全球位置网格剖分层级选择规则,进而设计体素化模型的定位角点在全球位置网格中准确位置的计算方法。基于此方法,能够将体素化模型的定位角点定位到全球位置网格中的具体位置,建立体素化模型与全球统一空间定位框架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从体素化模型单一体元、体素化模型整体两个层次,建立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模型,实现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模型的精准映射。基于前述方法,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全球位置网格框架的体素化模型管理原型系统,基于点云数据构建体素化模型,建立体素化模型数据结构,利用My SQL数据库存储数据,以Java和Java Script作为开发语言,基于Cesium地图引擎平台,实现了基于全球位置网格的体素化模型及单一体元的数据存储管理、查询索引和真三维可视化。验证了体素化模型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定位和集成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金航[2](2021)在《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快速评估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的“黑箱期”快速评估并获得地震灾情信息,在防震减灾和震灾应急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仅在图形化的二维层面上实现了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而在三维空间信息的拓扑表达、数据解释以及空间交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三维空间下地震灾情数据的3D可视化与地震灾情快速评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地震应急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区域提供三维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分析,并为地震应急与防震减灾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本系统根据研究区四川省灾情评估相关标准,结合预处理后的各类基础数据和具有针对性的地震损失评估模型,按照实际需求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C++与Qt开发了系统主要功能,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以三维开源引擎为切入点,通过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框架场景搭建等完成地震灾情三维评估模块,实现了基于数字地球平台的空间数据显示、地形实时渲染、三维场景交互以及空间数据信息查询功能,有效改善了地震灾情损失评估工作中的评估效率与决策方式。(2)系统采用C/S架构,以插件化开发模式在三维场景可视化以及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分析、图像处理及文本编辑等功能实现系统自动化运行,满足地震应急评估在三维数据浏览、数据分析、图层管理以及快速评估结果输出等方面的时效性与规范性要求。(3)通过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辅助决策地震灾情评估,子系统设计了地图基础操作、空间量测、数据标绘以及通视分析等模块协助灾情的评估与查看、辅助决策地震救援工作、保证系统在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中的便捷性与实用性。(4)分析研究区破坏性地震实例,结果表明系统在震害预测评估数据与模型基础下,准确地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分析与处理,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在不同损失模型中的差异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由此完成了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且计算效率高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

耿瑞瑞[3](2021)在《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湘赣边界的鹿井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活动带(华夏地块)武功-诸广断隆区、诸广复式岩体中段。鹿井矿田中部的鹿井矿床属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在其深部及外围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但当前总体勘查深度较浅、外围勘查工作量不足,找矿方向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本文从三维成矿预测的角度,来评价、预测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论文通过建立鹿井铀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构建了矿床的地质找矿模型;通过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定量分析控矿要素成矿有利信息,建立了定量预测模型,并采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机器学习等多种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定量预测。本文总结了鹿井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了地层、岩性、构造和岩体接触带对矿化的控制作用,确定地层、断裂和岩体接触带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要素,并建立其找矿模型。该区寒武纪地层中的含碳质板岩富含铀,印支期以及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体中的铀含量也均高于华南花岗岩平均铀含量,同时叠加热液中的铀源,使得该区域具备良好的铀成矿物质基础。区内频繁的构造事件使得热液上升的通道活化,且频繁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断裂裂隙发育,为铀矿化富集提供有利部位。矿体除赋存在断裂、裂隙内,还赋存于形态复杂的接触带附近,较大的铀矿体可穿越燕山早期岩体、印支期岩体和寒武系岩层,具“三层楼”特点。基于SKUA-GOCAD三维地质软件平台,应用离散光滑插值DSI方法,构建了地层、断裂、岩体以及矿体等三维模型,实现了铀成矿环境与矿体的三维可视化,对表达地下空间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寒武纪地层及各阶段岩体的含矿性分析、确定了该矿床的主要赋矿地质体为寒武纪地层、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体;通过三维距离场空间分析,确定了断裂以及不同岩性接触界面致矿影响范围:断裂最佳缓冲距离是60m、不同岩性接触带最佳缓冲距离60m;通过三维形态场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了断裂构造面的异常方位区间为60°~80°和200°~260°,同时提取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将提取的定量化的异常信息赋值给各网格预测单元,建立矿床的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36,认为各预测变量之间不相关。利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区的三维定量预测,对于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ROC-AOC曲线以及成矿拟合度曲线进行模型评估,分析其优劣,最终通过以上多种预测方法的高潜力区联合在鹿井矿床深部及外围圈定了5处成矿有利靶区,为研究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量扩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铀成矿模型、三维地质建模、多维度信息关联分析方法,多种预测方法联合圈定靶区是铀矿资源定量预测和铀矿找矿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孟天杭[4](2021)在《基于Cesium的大规模三维场景瓦片构建与可视化》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等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成本和时间周期,提高了数据精度。然而随着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的不断积累,三维空间数据如何在B/S下高效地发布、传输、可视化和分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WebGL与Web开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三维可视化框架,Cesium作为目前性能优异的三维可视化框架之一,它能够在三维虚拟地球场景中添加丰富多样的地理要素。Cesium团队设计并研发了3D Tiles数据结构,便于海量三维空间数据的网络传输与渲染。虽然它是开源的一套规范,但是如何去生成3D Tiles,官方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当然,AGI公司开源了部分3D Tiles处理工具,在倾斜摄影数据方面已经能很好地进行处理,但在人工大模型和点云方面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案。本文通过详细研究Cesium框架与3D Tiles数据规范,提出了一种大规模三维场景瓦片构建的解决方案,并对海量三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做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三维瓦片数据规范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近年来三维瓦片构建技术以及基于Cesium的可视化研究做了相关介绍。2.对Cesium的体系架构、3D Tiles渲染调度相关类进行了阐述。详细研究了gl TF模型数据格式,包括gl TF节点组织、数据访问规则以及二进制形式glb文件结构等。对3D Tiles的定义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瓦片数据常用的几种数据格式以及瓦片集数据各属性之间的关系和含义。3.对三维瓦片构建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八叉树的三维场景分割算法,并对分割完的场景进行网格简化或点云抽稀过程,从而生成具有多细节层次的场景散列文件。并根据3D Tiles数据规范,对散列文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生成3D Tiles的瓦片数据,介绍了3D Tiles瓦片集数据中可以使用的几种空间索引结构以及适用条件,并采用八叉树空间索引结构生成3D Tiles的索引文件,最终生成具有多细节层次的3D Tiles三维瓦片数据结构。4.海量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对Cesium场景裁剪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背面裁剪和视景体裁剪先剔除不可见的瓦片数据。根据瓦片的空间几何误差计算屏幕空间误差SSE,并依据Cesium的LOD调度策略选择满足条件的瓦片。依据Cesium四叉树调度渲染原理,提出了基于八叉树的海量三维空间数据调度算法,通过使用跳跃式加载、动态屏幕空间误差、控制请求文件队列数量来提高渲染速度,降低了Cesium面对大规模三维空间数据的渲染压力。5.可视化平台搭建。为验证本文相关算法,设计并研发了基于Cesium的WebGIS可视化平台。系统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方式,前端采用Vue和Cesium集成构成客户端部分。服务端采用Node JS来进行系统发布、数据发布、处理请求、操作数据库等。数据库采用My SQL关系型数据库,对瓦片属性信息进行存储,方便属性信息管理。结合Cesium相关空间分析功能,设计了地图显示、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功能等模块,并进行了相关功能的测试,满足了项目需求,验证了本文相关方法的有效性。

曹祎楠[5](2020)在《融合BIM与GIS的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中国及智慧城市等概念不断被提出,空间数据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城市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服务于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它拥有强大的二三维空间数据分析、管理、查询及可视化的能力;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是对建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表达,包含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数据。GIS将弥补BIM缺少宏观环境的不足,也将推动BIM的应用从精细化单体模型设计提升至多维空间数据层面;同时,高精度的BIM将成为GIS的重要微观数据来源;BIM与GIS集成将使二者优势互补,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但由于BIM存在数据结构复杂、数据信息量较大等特点,在有限的硬件资源条件下,可视化大规模的BIM与GIS数据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尤其是在Web端、移动终端。针对在Web系统中同时加载、渲染大规模GIS数据及大体量BIM数据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融合多细节层次GIS+BIM混合模型的可视化方法。该方法从宏观至微观将GIS及BIM数据过度划分并建立4层空间结构层级,结合外轮廓提取算法等技术处理获取每层级子模型,最终选择更适合Web端渲染大规模空间数据的三维瓦片作为BIM与GIS数据的集成容器,在保证BIM数据信息完整性的同时,实现GIS与BIM模型在Web端的高效、快速渲染。主要研究内容及收获成果包括:(1)分析研究WebGL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Cesium开源库的可视化功能,根据目前BIM模型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课题所需进行灵活应用及开发,并制定了可视化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进行有针对性的渲染性能优化。(2)针对BIM模型体量巨大、数据结构冗杂等问题,本文将城市地理标记语言标准中对建筑模型的细节层次划分方法应用于BIM模型;并结合外轮廓提取算法、类构件集提取方法,将BIM模型分解为粗糙外轮廓、精细外轮廓以及室内设施三层子模型,并得到相对应的模型子文件,为后续模型的动态调度提供数据支持。(3)针对GIS领域对建筑的描述过于简单,缺失微观数据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宏观GIS模型与微观BIM模型的可视化方法,自定义并建立一种GIS+BIM的混合数据结构,集成同一建筑的GIS白模与BIM的多层次过度模型,形成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GIS到BIM、从粗糙到精细的可视化效果,将提高大范围GIS+BIM数据的可视化渲染效率。(4)为提高模型数据的网络传输速度,本文以3D Tiles作为集成BIM与GIS的中间容器,将所有模型数据转换为能在Web端高效、快速渲染的三维瓦片格式,并设计三维瓦片数据的空间索引对不同精细度的模型瓦片进行合理组织,近而实现基于视距变化对三维瓦片数据进行动态渲染调度,从而降低浏览器模型渲染负担。(5)设计研发基于Cesium数字地球引擎的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系统,包括了信息查询、模型定位、距离测量、路线漫游、构件隐藏、模型移动等交互功能模块;最终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渲染大规模BIM和GIS模型的问题,达到了提高GIS+BIM场景可视化效率的预期效果。

陈祥葱[6](2020)在《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语义特征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且呈现出动态联动的趋势,时间、空间和语义一体化建模成为新时期GIS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表达,时空建模的前提是时空认知。但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类对时空认知也是异构多元的,无论是地理本体认知、三维几何表达或是时空数据建模,现阶段均无法形成归一化、普适化的表达模式。同时,现阶段的各类数据模型均是从几何表达或时空过程某一方面进行建模,忽略了几何表达、时空模型以及数据索引等不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关性。基于上述背景,针对现阶段GIS时空数据模型的不足,本文以地理本体为方法指导,探讨了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行为驱动的时空建模方法,并讨论了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索引构建,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研究内容的可行性与正确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研究。结合地理本体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现有地理本体的不足,在综合地理信息基本任务、时空客观规律和时空认知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时空一体化的地理本体:O(28)(27)St,At,Action(t i)(29)。从地理本体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出发,探讨了地理本体行为的定义、内涵及分类,阐明了地理本体与时空建模任务目标、实施路径的一致性,并阐述了以地理本体为方法论指导时空建模须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二、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首先通过对三维建模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和现有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研究,说明了单一考虑几何表达的建模粒度并不能满足应用需要,在综合考虑几何、语义与认知基础上,依托知觉空间提出了分级三维几何建模粒度,并探讨了不同层次三维几何建模方法。为解决粒度操作问题,拓展了整体和部分((is-part-of))的聚合语义,定义了粒度组合的五种操作(组合、附着、分割、包含、投影)模式,并引入图论构建了语义拓扑图和模式字符串,实现三维建模由单纯数学建模向模式建模的转变。三、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研究。针对时空数据建模中面临着时空多尺度、建模单元多样化和认知多元化等约束,以时空一体的地理本体为理论出发点,按照时间本体、时空行为以及时空模型的层次逐级讨论了行为驱动时空建模的方法,构建时间本体、时空行为模型和行为驱动的时空模型,并重点阐述了行为驱动时空模型在时空一体化表达、多时空过程、多维空间以及自我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四、分布时空索引研究。为适应分布、并行的计算环境,本文基于Skip Index提出了对等网络(P2P)环境下的分布式时空索引,并通过时间线索引解决了时间范围检索、数据倾斜带来的性能问题,同时实现时间与空间高效检索。该索引实现方法简单、效率稳定,可满足时空对象自主发现或检索相关联的空间对象的需求,为构建具备自主响应能力的“活化”时空对象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引入行为,创新性的提出时空一体地理本体,并以此为方法论指导,通过知觉空间和聚合语义实现粒度化三维建模高效表达,基于时空行为驱动构建了普适化、归一化的时空数据模型,并利用Skip Index的时间扩展实现了分布式时空检索。本文研究丰富了地理本体内涵,为面向多要素、多尺度复杂时空的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路径,有效满足“智慧城市”场景下的时空应用。

陈方吾[7](2020)在《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网络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边坡地下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建模及地上三维实景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边坡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需要远程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同编辑数据、保存数据等。随着计算机Cesium开源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空间数据管理和Web端可视化理论技术研究的不断深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实体模型的技术条件。当大型边坡工程发生危险时,需要快速应用少量地质数据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并Web端可视化展示,从而对边坡治理工程作出合理的应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雅西高速公路瓦厂坪段变形边坡、薛城一号边坡、深圳田心石场边坡,在地下边坡三维地质体模型及地上三维实景模型的快速构建并进行边坡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确定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展示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研究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建模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分析地上边坡三维实景快速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三维实景模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无人机倾斜摄影快速建模技术的具体步骤及其优点。(2)分析地下三维边坡快速建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地质数据的处理、空间数据模型理论、插值拟合算法、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等理论,并重点分析构建地上地下三维实体模型的关键技术。(3)结合地上地下建模的基础理论,针对边坡工程分别采用地上和地下快速建模的手段进行工程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Itas CAD、EVS、GOCAD三个地质体建模软件分别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并分析关键建模技术。(4)对比分析三个建模软件的的优点,具体分析如何快速实现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并提出一套根据具体的地质数据丰富程度实现快速建模的方案。(3)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系统研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Cesium三维地球开源平台研发可视化展示系统,详细介绍系统的平台架构基础、包括平台的关键技术和框架、环境架构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维边坡地上模型和地下模型的格式转化技术手段。(2)通过对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架构、数据管理手段、数据功能实现方法等。实现了多维地球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和地上地下一体化漫游,并且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创建精细化地上三维实景模型加载到可视化系统,再将快速构建的边坡地下三维地质体模型加载可视化系统,最终实现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边坡可视化综合展示。(3)在基于Cesium开源平台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构建边坡可视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通过前端的应用打包和发布、后端应用发布、实现了Web端可视化浏览和展示。开发了网络版地质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地质体详细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最后实现三维地质体可视化、钻孔和岩芯信息可视化、剖面可视化,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实际应用检验。

葛祥[8](2019)在《基于VR-GIS的淮南矿区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随着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矿区资源开采的数据信息在加剧增长,而传统技术不能表达出地质空间信息,而且对海量数据的保存有着一定的难度。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矿区地质结构以及资源分布实现三维可视化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新型手段。三维可视化对于矿区资源的开采、地质结构分布、矿区管理、环境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淮南矿区地层结构为例,利用实际钻孔柱状图数据,采用空间插值算法、TIN以及Multipatch数据模型建立淮南矿区地层结构模型,并在ArcGIS Engine环境下,开发设计了三维可视化系统。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钻孔数据库的设计以及钻孔数据的整理与编号。钻孔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大多数都是以钻孔柱状图进行保存的,钻孔柱状图保存的数据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对其提取与整理。因此论文在一开始便对提取出来的钻孔数据进行编号与分层,而且根据钻孔的编号与分层设计了存储钻孔数据的数据库。空间插值算法的对比研究。在钻孔数据的基础上对反距离权重插值、克里金插值、径向基神经网络插值、局部多项式四种空间插值算法进行了地层插值,利用交叉验证以及样本检验两种方法对比分析了四种插值算法,得出克里金插值算法较为适合淮南矿区的空间曲面插值。三维数据模型研究与三维地层模型的建立。三维数据模型的选择对于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功能实现有着一定的约束性,论文根据VR-GIS相关技术选取了Multipatch数据模型的三维建模模型,然后利用多层DEM建立Multipatch数据模型的地层三维数据模型。而且利用插值曲面建立TIIN曲面优化了三维层面的平滑度。在以上三维地层模型以及钻孔数据库基础上,利用ArcGIS Engine开发语言,设计了三维地层可视化系统。介绍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功能设计以及效果图。系统中实现了数据的加载、三维分析、空间分析、钻孔数据库更新、量测、三维信息查询、三维图层漫游、平移等操作功能。

向中林[9](2019)在《矿区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及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任何形态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消耗。随着近地表矿床的发现率急速下降,向深部寻找更多的资源已经成为全球矿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已经进入攻深找盲阶段,开拓深部找矿空间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必经之路。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开始实施,力图大幅度提高深部成矿成藏与深地资源评价预测基础理论水平、攻克深地资源勘查的重大关键技术,提高深地矿产资源与能源勘查、开采能力。随着计算机三维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为核心的数据集成技术逐渐成为深部找矿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围绕矿区三维地质建模较为困难、深部找矿信息难以定量化提取和综合等焦点问题,基于地质异常理论、综合信息评价理论、成矿多重分形理论,以深部找矿预测为主线,采用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方法,主要从矿区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多元素综合地球化学致矿异常的提取方法、钻孔原生晕找矿方法和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四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探索地球化学综合异常提取与识别的新途径和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的有效方法,促进深部成矿成藏与深地资源评价预测基础理论水平的提高,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现有金属矿床勘探的工作程度和数据特点,开展了矿区尺度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针对勘查程度较高的矿体等特殊地质体可采用基于钻孔地质解译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针对矿区深部揭露有限的地层、岩体等分布较广的地质体可采用基于图切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针对深部钻孔揭露但空间分布不连续、较为重要的复杂地质体,如构造、岩脉、特殊蚀变体等可采用基于块体插值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地质建模方法。(2)在研究传统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元素分布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因子分析在分析多元素共生组合特征的优势,提出了因子分析与分形相结合提取多元素综合致矿异常的提取方法,主成矿因子的C-A多重分形模型拟合直线为四段式,根据其拐点可划分出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异常、局部异常和极值异常区,其局部异常和极值异常可以很好地反映岩体、构造和赋矿地层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可以作为预测靶区的圈定依据,研究区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提取验证效果良好。(3)在研究原生晕找矿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钻孔原生晕进行三维可视化块体建模,基于元素组合特征分析,完成了钻孔原生晕的3D地球化学分区,采用因子分析与C-V三维多重分形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主成矿因子致矿异常,并基于构造叠加晕预测准则,采用头尾晕比值Sb/Bi、头晕因子F3/尾晕因子F4等地球化学参数(>1)推测了深部致矿异常,综合提取了钻孔原生晕综合示矿异常。(4)基于不同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对博罗科努东段可克萨拉矿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在研究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矿区和典型矿脉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模型、地层模型、岩体模型、构造模型、蚀变带模型和矿化体模型。通过对可克萨拉矿区L2+1、L10等典型矿脉的三维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建立起了研究区矿床的成矿模型。即可克萨拉矿床主要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受岩浆岩-地层岩性-构造“三位一体”联合控制。(5)在成矿预测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建立的矿区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已知矿体和物化遥信息的三维集成叠加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了研究区的综合找矿模型,在三维空间中提取了赋矿围岩、控矿岩体、控矿侵入接触带构造和围岩蚀变等地质异常,磁法和电法等地球物理异常,水系沉积物和钻孔原生晕等地球化学示矿异常;通过三维块体建模,将多元成矿异常示矿信息转换为块体的属性,采用预测要素叠加法,通过块体各条件的优化组合、属性的综合运算完成了研究矿区的三维成矿预测,圈定出A级靶区4个,B级靶区6个,C级靶区9个。

郭雯[10](2018)在《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二维GIS所反映的信息虽然精准,但缺乏直观性,很难让普通使用者一看即懂。因此,在如今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能够反映精准信息和细节差异的三维GIS亟待发展。借助于三维建模技术,用户可以轻易模拟出类似于城市现实环境的三维虚拟环境,该虚拟环境不仅提供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实感,有效增强了用户对城市布局的理解和数据信息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融合城市各个行业领域的数据,并且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以及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多维度、深层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现如今,“智慧中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对象主要是城市的大范围区域,而缺乏对城市的某些小范围区域以及居民生活小区等细节部分的研究和规划。对城市大范围内建筑布局和整体建设模型构建固然显得重要,然而对居民生活小区的景观模型的研究同样不容忽视,这对于提升人民生活便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某城市实际项目为例进行了三维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描述了三维空间对象的基本特征;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了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对三维城市建模的数据源和获取方法进行了探讨。(2)根据三维可视化理论对城市三维建模中的三维可视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坐标系的分类,渲染工具的使用以及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构建三维模型的重要性。(3)对城市小区的三维建模进行需求分析,得出城市小区三维建模的基本要素,并指出了3DsMax在参与三维建模时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此外,利用3DsMax建模软件完成了对某小区及周边部分建筑的建模,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建模,展示了小区内的地物特征,相对于对大范围区域建模项目中的住宅小区,本实验区模型在模型细节上表现更为细致。(4)通过Skyline软件对三维模型场景进行漫游展示。(5)三维模型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二、数字地球与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地球与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坐标匹配的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1.2.2 全球位置剖分模型
        1.2.3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与全球位置剖分网格的应用情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体素化模型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定位方法
    2.1 体素化模型在GEOSOT-3D剖分框架中的定位参数
    2.2 基于体素化模型体量的全球位置网格剖分层级选择规则
    2.3 体素化模型定位角点的定义方法
        2.3.1 Geo SOT-3D剖分网格的定位角点的定义方法
        2.3.2 体素化模型定位角点的定义方法
    2.4 体素化模型体元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位置计算方法
        2.4.1 体素化模型单一体元定位角点的定义方法
        2.4.2 体元定位角点所在网格计算
        2.4.3 体元定位角点在全球位置网格中准确位置计算
        2.4.4 体元与网格夹角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计算方法
    3.1 GEOSOT-3D剖分框架中两极地区外的剖分体元特征
    3.2 单一体元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方法
        3.2.1 选择适合集成的网格层级
        3.2.2 单一体元网格编码方法
    3.3 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球位置网格的体素化模型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思路
    4.2 数据整合
        4.2.1 基于Geo SOT-3D立体剖分框架的体素化模型数据组织
        4.2.2 基于Geo SOT-3D立体剖分框架的体元数据组织
    4.3 体素化模型的可视化
    4.4 体元与网格的双向查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实验与结论
    5.1 实验内容与流程
    5.2 实验数据及环境
        5.2.1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5.2.2 实验环境
    5.3 体素化模型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定位计算
        5.3.1 体素化模型的定位角点的选择
        5.3.2 体素化模型定位角点所在网格的计算
        5.3.3 体素化模型定位角点在全球位置网格中准确位置的计算
        5.3.4 体素化模型与网格夹角的计算
    5.4 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计算
        5.4.1 指定形态规则的数据转换计算
        5.4.2 体元与全球位置网格的集成计算
    5.5 体素化模型在全球位置网格中的管理
        5.5.1 基于全球位置网格的体素化模型可视化
        5.5.2 全球位置网格与体素化模型间的查询检索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2)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理论基础
    2.1 地震灾情评估方法
    2.2 地质构造
    2.3 地震烈度与衰减规律
        2.3.1 地震烈度
        2.3.2 衰减规律
    2.4 灾情损失评估模型
        2.4.1 烈度衰减模型
        2.4.2 人员损失模型
        2.4.3 经济损失模型
        2.4.4 其他损失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与方案设计
    3.1 系统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3.2 系统需求与开发环境
        3.2.1 业务功能需求
        3.2.2 基础数据需求
        3.2.3 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3.3 系统结构设计
    3.4 界面设计
    3.5 系统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
    4.1 三维开源引擎研究
        4.1.1 OSG引擎
        4.1.2 OSGEarth引擎
    4.2 界面开发平台研究
    4.3 GIS空间分析技术
    4.4 图像与文本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展示与管理
        5.1.1 系统主界面
        5.1.2 系统管理
    5.2 地震快速评估模块
        5.2.1 三维场景可视化
        5.2.2 图层管理
        5.2.3 灾情快速评估
        5.2.4 外部影响场读取
    5.3 辅助模块
        5.3.1 距离量测
        5.3.2 通视分析
        5.3.3 数据标绘
    5.4 系统应用
        5.4.1 系统可操作性测试
        5.4.2 破坏性地震实例
        5.4.3 评估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三维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鹿井矿田研究现状
        1.2.5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3.3 红盆
    2.4 区域矿产分布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3 构造
    3.4 矿体特征
        3.4.1 矿体赋存部位
        3.4.2 矿体形态与产状
        3.4.3 矿体规模
        3.4.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4 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及找矿模型构建
    4.1 成矿模式
        4.1.1 成矿构造背景
        4.1.2 成矿流体性质
        4.1.3 成矿时代
        4.1.4 铀的迁移、沉淀
        4.1.5 成矿模式
    4.2 控矿因素
        4.2.1 矿化受复杂接触带控制
        4.2.2 矿化明显受断裂控制
        4.2.3 富铀地层和岩体提供充足铀源
    4.3 找矿标志
        4.3.1 地面伽玛异常
        4.3.2 放射性水化学异常
    4.4 找矿模型构建
5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5.1 建模方法与技术流程
    5.2 数据资料及精度
    5.3 数据预处理
    5.4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5.4.1 地质综合模型
        5.4.2 钻孔模型
        5.4.3 地表模型
        5.4.4 地层模型
        5.4.5 岩体模型
        5.4.6 断裂模型
        5.4.7 矿体模型
6 成矿有利信息分析及提取
    6.1 成矿地质体含矿性分析
    6.2 三维距离场分析
        6.2.1 断裂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2.2 岩体接触面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6.3 三维形态场分析
        6.3.1 岩体接触面形态分析
        6.3.2 断裂面形态分析
    6.4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
7 研究区三维成矿预测
    7.1 证据权法与信息量法成矿预测
        7.1.1 三维证据权法
        7.1.2 三维信息量
        7.1.3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
        7.2.1 训练样本构建及评价指标
        7.2.2 支持向量机
        7.2.3 随机森林
        7.2.4 逻辑回归
        7.2.5 人工神经网络
        7.2.6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7.2.7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7.3 靶区的联合圈定
    7.4 潜在矿产资源估算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基于Cesium的大规模三维场景瓦片构建与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瓦片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1.2.2 Cesium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结构
第2章 Cesium框架与3D Tiles数据规范
    2.1 Cesium框架
    2.2 glTF模型格式
    2.3 3DTiles数据格式
        2.3.1 瓦片集数据
        2.3.2 瓦片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八叉树的三维瓦片构建技术
    3.1 三维场景分割
        3.1.1 模型场景分割
        3.1.2 带约束条件的三角形折叠算法
        3.1.3 点云场景分割
        3.1.4 基于曲率的泊松碟采样
        3.1.5 多细节层次表达
    3.2 三维瓦片构建
        3.2.1 瓦片数据生成
        3.2.2 调度文件组织
        3.2.3 3D Tiles生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量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
    4.1 场景裁剪技术
    4.2 LOD调度策略
    4.3 海量数据的加载调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视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平台架构设计
    5.2 可视化需求分析
    5.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地图显示模块
        5.3.2 数据可视化模块
        5.3.3 数据分析功能模块
    5.4 系统测试结果
        5.4.1 地图功能测试
        5.4.2 数据可视化测试
        5.4.3 数据分析功能测试
    5.5 工程应用
        5.5.1 晋祠博物馆数字化平台
        5.5.2 遵义会议纪念馆文物数字化展示系统
        5.5.3 地质博物馆数字化系统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融合BIM与GIS的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BIM与 GIS集成可视化的发展现状
        1.2.2 二者基于WebGL的可视化现状
        1.2.3 研究方案与创新点
    1.3 研究方案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论文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融合BIM与 GIS可视化研究的相关技术及标准
    2.1 IFC与 CityGML标准
        2.1.1 IFC标准概述
        2.1.2 CityGML标准概述
    2.2 基于WebGL的可视化相关技术及理论
        2.2.1 WebGL技术
        2.2.2 基于WebGL的虚拟地球
        2.2.3 可视化系统选型
    2.3 面向Web的三维瓦片数据标准
        2.3.1 I3S
        2.3.2 3D Tiles
        2.3.3 S3M
        2.3.4 瓦片标准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定义混合模型渲染规则及不同层级子模型提取方法
    3.1 定义GIS+BIM混合模型的渲染规则
        3.1.1 BIM与 GIS的 LOD划分差异
        3.1.2 建立混合模型渲染规则
    3.2 IFC模型解析
    3.3 模型外轮廓提取
        3.3.1 轮廓检测算法
        3.3.2 获取外轮廓及室内设施的IFC子文件
    3.4 外轮廓化简
        3.4.1 按IFC类提取构件集方法
        3.4.2 获取粗轮廓的IFC子文件
    3.5 获取GIS矢量白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模型三维瓦片设计与实现
    4.1 三维模型轻量化数据标准glTF
        4.1.1 glTF简介
        4.1.2 glTF数据结构
    4.2 三维瓦片及获取方法
        4.2.1 b3dm瓦片
        4.2.2 瓦片获取方法
    4.3 多层瓦片混合模型组织方法
        4.3.1 瓦片元数据及扩展
        4.3.2 混合模型空间组织设计
        4.3.3 三维瓦片调度渲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基于Cesium的可视化系统设计
        5.1.1 系统功能需求
        5.1.2 系统架构设计
        5.1.3 可视化交互设计
    5.2混合模型渲染实验
        5.2.1 实验内容及实验数据
        5.2.2 渲染结果及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时间、空间、语义一体化建模需求日益迫切
        1.1.2 时空数据表达粒度更加多样
        1.1.3 时空模型须适应分布并行计算环境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理本体研究进展
        1.2.2 三维几何建模研究进展
        1.2.3 时空数据模型研究进展
        1.2.4 P2P分布索引研究进展
        1.2.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
第2章 地理本体视角下的行为
    2.1 地理本体概述
        2.1.1 地理本体逻辑结构
        2.1.2 现有地理本体不足
    2.2 时空一体地理本体
    2.3 地理本体行为研究
        2.3.1 地理本体行为定义
        2.3.2 地理本体行为内涵
        2.3.3 地理本体行为分类
    2.4 地理本体与三维时空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语义粒度的三维建模
    3.1 三维尺度特征
    3.2 三维几何建模
    3.3 粒度化三维几何建模
        3.3.1 基于知觉空间的粒度分级
        3.3.2 基于粒度分级的三维表达
    3.4 粒度化的三维建模
        3.4.1 聚合语义拓展
        3.4.2 几何构件库
        3.4.3 粒度化三维建模
    3.5 实例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4.1 时空建模面临的主要问题
    4.2 时间本体建模
        4.2.1 时间系统与时间关系
        4.2.2 时间本体建模
    4.3 时空行为建模
        4.3.1 时空行为机理
        4.3.2 时空行为表达
        4.3.3 时空行为建模
    4.4 行为驱动时空建模
        4.4.1 行为驱动时空数据模型
        4.4.2 三维时空一体化表达
    4.5 时空模型的归一表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时空索引研究
    5.1 对等网络(P2P)
    5.2 P2P空间索引方法
    5.3 基于Skip Index的时空索引
        5.3.1 Skip Index简介
        5.3.2 Skip Index的时间拓展
        5.3.3 空间约束下的时间索引
        5.3.4 时空查询
    5.4 算法验证
        5.4.1 试验数据处理
        5.4.2 算法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型开发与应用
    6.1 应用场景
    6.2 多粒度三维场景构建
        6.2.1 应用需求
        6.2.2 解决思路及应用效果
    6.3 基于行为的智能设施管理
        6.3.1 应用需求
        6.3.2 智能设施行为分析
        6.3.3 应用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体建模软件研究现状
        1.2.3 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上地下“一体化”建模基础理论
    2.1 地上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1.1 无人机倾斜摄影
        2.1.2 无人机边坡三维实景建模方法
    2.2 地下三维建模理论与方法
        2.2.1 地质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2.2.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2.2.3 插值拟合算法
        2.2.4 Itas CAD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上三维边坡快速建模技术的工程应用
    3.1 概述
    3.2 地上三维实景快速建模方法
    3.3 工程应用
        3.3.1 瓦厂坪大桥危险段边坡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2 薛城1号边坡地上三维实景模型构建
        3.3.3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优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下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的工程应用
    4.1 基于Itas 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1.1 快速构建瓦厂坪大桥边坡地质数据库
        4.1.2 快速创建三维地表模型
        4.1.3 构建空间地层分界面
        4.1.4 面生成体模型方法
        4.1.5 模型检验
    4.2 基于EVS的三维地质体模型快速建模
        4.2.1 EVS建模步骤
        4.2.2 EVS构建瓦厂坪、田心石场边坡模型
    4.3 基于GOCAD的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
        4.3.1 GOCAD建模步骤
        4.3.2 GOCAD构建瓦厂坪三维边坡模型
    4.4 地下三维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sium开源平台构建边坡三维地质体可视化系统
    5.1 Cesium平台架构基础
        5.1.1 WebGL技术
        5.1.2 Cesium开源平台
        5.1.3 Node.js环境
        5.1.4 Angular框架
        5.1.5 Cesium模型格式
    5.2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与数据加载实现
        5.2.1 基于Cesium的模型转化
        5.2.2 基于Cesium的模型数据加载实现代码
    5.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总体设计
        5.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3 基于Nginx、IIS服务器的网络发布
    5.4 系统应用
        5.4.1 地质体信息管理
        5.4.2 钻孔和岩芯信息管理及可视化展示
        5.4.3 地上地下“一体化”边坡三维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基于VR-GIS的淮南矿区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3.3 技术路线
2 VR-GIS概述
    2.1 GIS
        2.1.1 GIS的含义
        2.1.2 GIS的构成
    2.2 VR
        2.2.1 VR的含义
        2.2.2 VR技术的特征
        2.2.3 VR技术的关键技术
    2.3 VR-GIS
        2.3.1 VR-GIS概念
        2.3.2 VR-GIS的关键技术
        2.3.3 VR-GIS可视化开发环境
3 三维地质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1 地质数据的来源与分类
        3.1.1 地质数据的来源
        3.1.2 地质数据的分类
    3.2 钻孔数据处理
        3.2.1 地层信息提取
        3.2.2 地层划分与编号
    3.3 钻孔数据库设计
4 基于多层DEM三维地层建模
    4.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4.1.1 表面模型
        4.1.2 体元模型
        4.1.3 混合模型
    4.2 基于多层DEM三维模型与建模流程
        4.2.1 基于多层DEM三维模型
        4.2.2 三维地层建模过程
    4.3 地层边界面空间插值
        4.3.1 反距离权重法(IDW)
        4.3.2 局部多项式法(LPI)
        4.3.3 径向神经网络法(RBF)
        4.3.4 克里金法(Kriging)
        4.3.5 插值算法优缺点比较
        4.3.6 插值算法误差分析
    4.4 TIN层面构建
        4.4.1 TIN概述
        4.4.2 栅格面转TIN层面
    4.5 三维地层模型建立
5 基于VR-GIS淮南矿区三维地层模型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5.1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5.2 系统需求分析
        5.2.1 系统需求调查
        5.2.2 系统设计目标与任务
    5.3 系统设计
        5.3.1 系统界面设计
        5.3.2 系统架构设计
        5.3.3 系统功能设计
    5.4 系统功能实现与运行
        5.4.1 文件功能
        5.4.2 钻孔数据库更新功能
        5.4.3 三维显示功能
        5.4.4 量测功能
        5.4.5 三维信息查询功能
        5.4.6 空间分析功能
        5.4.7 视图操作功能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矿区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及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
        1.2.2 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
2 矿区与矿床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矿床
        2.4.1 典型矿床特征
        2.4.2 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床成因
        2.4.3 找矿标志
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3.1 三维地质建模概念及方法
        3.1.1 三维地质建模概念
        3.1.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2 基于钻孔解译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2.1 数据准备
        3.2.2 建模流程
    3.3 基于图切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1 数据准备
        3.3.2 建模流程
    3.4 基于块体插值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4.1 数据准备
        3.4.2 建模流程
4 多重分形模式下多元素综合地球化学矿致异常的提取方法研究
    4.1 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方法
    4.2 多重分形理论及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方法
        4.2.1 多重分形理论及地球化学异常识别模型
        4.2.2 模型应用
    4.3 因子分析与分形相结合的综合矿致异常提取方法
        4.3.1 因子分析及地球化学分区
        4.3.2 基于多重分形模型提取主因子异常
5 矿区钻孔原生晕综合矿致异常提取
    5.1 原生晕找矿方法
    5.2 矿区元素组合特征分析
    5.3 3D地球化学分区
    5.4 基于传统方法的原生晕异常分析
    5.5 多重分形模式下矿致异常的提取
        5.5.1 基于分形/多重分形理论的C-V模型
        5.5.2 主成矿元素Cu的矿致异常提取
        5.5.3 主成矿因子矿致异常提取
    5.6 钻孔原生晕矿致异常的综合
        5.6.1 地球化学参数预测深部找矿潜力
        5.6.2 矿致异常的综合
6 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
    6.1 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方法
    6.2 矿区三维综合找矿预测
        6.2.1 矿区三维地质建模及物化遥信息
        6.2.2 三维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
        6.2.3 三维成矿预测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6.2.4 三维成矿预测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三维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
    2.1 三维空间信息及数据特点
    2.2 三维空间实体的分类及其表达
    2.3 三维模型的分类
        2.3.1 数据模型的概述
        2.3.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2.4 空间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4.1 三维城市建模数据源
        2.4.2 三维城市建模数据获取
第3章 三维城市建模可视化研究
    3.1 三维可视化原理
        3.1.1 三维图形绘制参考坐标系
        3.1.2 渲染工具
    3.2 可视化关键技术
        3.2.1 消隐技术
        3.2.2 细节层次技术
        3.2.3 纹理映射技术
        3.2.4 雾化技术
第4章 基于3DsMax及 Skyline的城市景观模型构建研究
    4.1 基于城市三维建模的需求分析
    4.2 基于3Dsmax的三维模型制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4.2.1 3DsMax常用建模方法
        4.2.2 技术路线
        4.2.3 建筑物精细建模
        4.2.4 植被建模
        4.2.5 交通元素等建模
        4.2.6 材质制作
    4.3 基于Skyline的模型构建与展示
        4.3.1 Skyline软件介绍
        4.3.1.1 软件体系
        4.3.1.2 软件特点
        4.3.1.3 软件界面介绍
        4.3.2 在Skyline中进行漫游展示技术路线
第5章 以昆明市某区域为实例的三维实景模型应用研究
    5.1 项目实施技术说明
        5.1.1 基本信息
        5.1.2 数据组织要求
        5.1.2.1 数据目录组织设置要求
        5.1.2.2 文件名称要求
        5.1.3 建模单元划分与模型命名
        5.1.3.1 建模单元划分原则
        5.1.3.2 建模单元的编码方法
        5.1.3.3 建模区域的级别划分
        5.1.3.4 模型命名原则及方法
        5.1.4 材质制作规范与命名要求
        5.1.4.1 材质与贴图要求
        5.1.4.2 材质命名规则
        5.1.5 技术路线
    5.2 三维模型制作及场景展示
        5.2.1 三维模型制作
        5.2.2 三维场景合成及展示
    5.3 三维建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5.3.1 应用方向
        5.3.2 应用意义
        5.3.3 应用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昆明市生态园林城市遥感测试(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B“五图一影”测绘项目(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四、数字地球与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坐标匹配的体素化模型与全球位置网格集成研究[D]. 路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研究[D]. 金航.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D]. 耿瑞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02)
  • [4]基于Cesium的大规模三维场景瓦片构建与可视化[D]. 孟天杭.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5]融合BIM与GIS的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研究[D]. 曹祎楠.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行为驱动三维时空建模及分布式索引研究[D]. 陈祥葱.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2)
  • [7]边坡三维地质体快速建模及可视化系统研发[D]. 陈方吾.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基于VR-GIS的淮南矿区地层结构模型的建立[D]. 葛祥.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矿区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及深部综合信息找矿预测[D]. 向中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D]. 郭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数字地球与3D空间数据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