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爱,侯烨,张建雨,许素娟[1](2021)在《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分实现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对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分析了实现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档案供给内容、扩大档案供给层面、拓展档案供给方式等实现途径,以期为实现农业科研档案价值最大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欢[2](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蒋志伟,吴长付[3](2021)在《农业科研单位提升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效能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是支撑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高效能后勤保障体系是现代院所建设的保障。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行政后勤管理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后勤规划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理顺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打造精干高效人才队伍等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进一步提升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效能提供参考。
王倩[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焦隽,陈刚,蒋文林,施建德,吴宏亚,陈贵江[5](2020)在《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文中提出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是地市级农科所行政体系的一个分支,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服务。但是在新时代,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由于存在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技术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重点分析了目前地市级农科所后勤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对外交流与宣传、引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对策。
易水涵[6](2019)在《新时期对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持续发展,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为科研工作做好后勤保障,从而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了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新途径。
马江,贠清渊[7](2019)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也重新进行了科研发展规划和学科调整,其后勤保障服务机构也随之纷纷改革,其结果是:从表面上看,农业科研机构的后勤保障服务制度由原来的"直属后勤保障"转变为"社会化后勤保障",后勤保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由科研机构自主选择,逐步形成了社会化后勤保障体系,后勤保障服务虽然在专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利用后勤保障服务相关知识,对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体会,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以适应国内当前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田野[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一成就的根基在乡村,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开展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为我们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重要基础,并且乡村发展也成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这段历史进程的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科学的对待乡村治理问题,从而为我们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扣住权力的运作过程来回顾与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进程,通过构建“蓝图—施工—修缮”的工程框架来分析“中央—地方—农村”的权力运行过程,分阶段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进程。从1978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初兴时期。从蓝图看,我们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一格局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乡村治理的基本蓝图。从施工看,这一时期的治理任务有征收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等,施工者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构成,施工过程就体现在这几大主体之间权力的相互作用。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发展问题、两委矛盾问题、乡村矛盾问题、干群矛盾问题、宗族问题和乡村伦理危机问题。从1990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困境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1990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旨在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来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一会议规划了 90年代乡村治理工程的蓝图。从施工看,这一阶段的治理任务依然是征收税费、完成计划生育指标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此外,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维稳工作成为乡村治理新的也是突出的任务。这一阶段的施工者依然是乡镇政府、村干部与普通村民,在村干部群体中,“两委合一、交叉任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尽管这一阶段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乡村治理却矛盾频出,“三农”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关注,学者将之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2002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调整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新世纪伊始就进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调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维稳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依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申请和实施项目、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这一阶段的施工者除了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县级政府和帮扶人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项目制下,存在资源不合理使用和资源俘获问题;在农业发展上,依然存在政策滞后问题,并且还面临严峻的耕地面积下降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乡村伦理危机进一步演进。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加速时期。从蓝图看,十八大后,我们国家开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在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的乡村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施工者除了县乡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帮扶人员数量在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大形势下,农民增收也开始放缓。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驻村工作队也面临资源能力有限、乡村排斥等帮扶困境,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生态与社会问题依然困扰着乡村发展。四十年来,乡村地区不仅为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乡村地区本身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这种成就,与我们在设计乡村治理蓝图上坚持中央政策与地方经验、工业与农业、区域与整体发展、城市与乡村几个方面的互相协调,在施工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发动体制内外人力资源对乡村发展进行帮扶,在问题反馈与修缮上不断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审查与考核,为施工者畅通反馈渠道,坚持“小修小补”与“大刀阔斧”并行等等分不开。当然,在这些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从蓝图、施工、修缮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孙竹雪[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我们党注重通过惠农政策来带动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大国的历史现状,农业“左倾”错误的惨痛教训以及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现实,都进一步促进新时期“三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和演变。“三农”政策正确与否,事关“三农”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党中央针对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三农”政策,借助政策来引导农村发展,以期破解发展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自1978年,党中央在两大时间阶段共出台21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关注“三农”发展的专有代名词,其中包含着系统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三农”政策始终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持续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三个中心任务展开。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不同时期内“三农”主要矛盾,出台不同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三农”重难点问题,政策的着力点也发展转变。总的来说,“三农”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政策演变立足现实矛盾,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政策与时俱进,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政策服务于我国整体发展目标,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在“三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农村逐步走向振兴。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中央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三农”问题复杂,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三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政策制定如何更加贴近现实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政策执行、落实成效如何保障;政策发展如何逐步走向法治化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总结政策发展规律,吸取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对于不断完善“三农”政策发展新路径,保证“三农”政策发挥实效、利国利民意义重大。在新时代,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三农”政策来强基础、补短板,促进好政策落地生花,确保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
王友华,孙国庆,张春义[10](2016)在《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文中提出科技管理作为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科技水平的高效提升和科技活动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为适应现代科研院所建设和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建设专业化复合型科技管理队伍已迫在眉睫。文章阐述了农业科技管理的新特点,探究了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并从国家与科研单位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二、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 |
1.1 农业科研档案是培训“三农”队伍的“教材库” |
1.2农业科研档案是凝练学术水平的“成果库” |
1.3 农业科研档案是反映创新过程的“资料库” |
1.4 农业科研档案是启发科研设想的“项目库” |
2 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 |
2.1 档案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不匹配 |
2.2 档案供给层面与需求层面不匹配 |
2.3 档案供给方式与需求方式不匹配 |
3 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的实现途径 |
3.1 丰富档案供给内容 |
3.2 扩大档案供给层面 |
3.3 拓展档案供给方式 |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3)农业科研单位提升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效能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农业科研单位行政后勤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运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
2.2 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
2.3 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
2.4 队伍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
2.5 智慧后勤建设尚未起步 |
3 农业科研单位提升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效能的对策和建议 |
3.1 强化政策引导,做好后勤规划顶层设计 |
3.2 坚定发展方向,持续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 |
3.3 打破传统壁垒,理顺后勤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
3.4 激发内生动力,打造精干高效人才队伍 |
3.5系统规划投入,积极推动智慧后勤体系建设 |
3.6 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4 结语 |
(4)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
1.1 有利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
1.2 有利于单位或部门形象的树立 |
1.3 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成本控制 |
2 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
2.1 后勤服务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学历层次不高 |
2.2 缺乏专业的后勤服务技术人才 |
2.3 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
2.4 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 |
2.5 缺少长期稳定的培训与再教育 |
2.6 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意识不强 |
2.7 后勤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缺乏认同感 |
3 提升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对策 |
3.1 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
3.2 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外界联系 |
3.3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
3.4 积极引入社会化服务,提升管理效率 |
3.5 严格执行各类支出规定,厉行节俭,保持清正廉洁 |
4 结语 |
(6)新时期对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
1.1 行政管理是沟通协调的桥梁 |
1.2 行政管理是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
1.3 行政管理是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
2 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2.1 管理理念和机制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
2.2 信息技术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
2.3 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
3 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途径 |
3.1 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理念 |
3.2 创新行政管理工作方式 |
3.3 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
4 结束语 |
(7)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1.1 素质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和主动服务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 |
1.2 后勤保障服务人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
1.3 后勤保障服务管理水平低下, 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 |
1.4 后勤保障服务人员在规模上数量过剩, 质量上参差不齐 |
1.5 后勤保障服务在体制机制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
2 对未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改革工作的若干思考 |
2.1 坚持后勤保障服务改革的社会化方向不动摇 |
2.2 加强对后勤保障服务人员素质培养,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
2.3 加强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视 |
3 结语 |
(8)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分析框架: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
第二章 工程初兴: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1978-1990 |
第一节 蓝图:乡政村治格局的初步建立 |
―、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村民自治的发生及其案例 |
二、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国家的视角与髙层政治精英的推动 |
第二节 施工:乡政村治格局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
一、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治理任务与施工者 |
二、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
二、两委矛盾问题 |
三、乡村矛盾问题 |
四、干群矛盾问题 |
五、宗族的复兴 |
六、伦理危机初显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困境:“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的徘徊1990-2002 |
第一节 蓝图:莱西会议与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目标确立 |
一、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
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村民自治深化发展 |
第二节 施工:乡村权利结构的进一步变迁 |
一、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施工过程:乡村权利主体的互动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农业真危险”:农业经济发展困境 |
二、“农民真苦”:税费增长与农民抗争 |
三、“农村真穷”:城市化进程、农地征用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
四、乡村治理内卷化 |
五、宗族问题的消长 |
六、乡村伦理危机加剧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工程调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转换2002-2012 |
第一节 蓝图:由税费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一、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废除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
三、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政策 |
第二节 施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项目制下的治理困境 |
二、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
四、乡村伦理危机的演进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加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2012-2018 |
第一节 蓝图: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 |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施工:新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
一、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
一、精准扶贫下的治理困境 |
二、村级组织建设困境 |
三、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一、40年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二、工程分析框架对于农村研究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
三、乡村治理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三农”政策的社会历史原因 |
一、传统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
(一) 农业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二) 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多比重高 |
(三) 我国农业仍为传统农业模式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业“左倾”错误的教训 |
(一)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基本概况 |
(二) 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带来的后果 |
(三) “左”倾错误对“三农”政策实施的教训 |
三、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
(一)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概况 |
(二) 农村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突破口的原因 |
(三) 农村改革对“三农”政策发展的启示 |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党的“三农”政策的演变 |
一、1978—1991年:实现农民自主经营权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
二、1992—2002年: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演变 |
三、2003—2017年:解决城乡发展失衡,实现城乡 一体化化阶段 |
(一) 有关农业政策的演变 |
(二) 有关农民政策的演变 |
(三) 有关农村政策的转变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发展 |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的新部署 |
(一) 产业振兴——物质基础 |
(二) 人才振兴——智力支持 |
(三) 文化振兴——精神支撑 |
(四) 生态振兴——发展底线 |
(五) 组织振兴——制度保障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创新的表现 |
(一) 新的政策重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 新的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三) 新的政策布局:内容全面目标长远 |
(四) 新的政策要求:农村全面提档升级 |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政策实施成效 |
(一) 扶贫攻坚取得突破性成就 |
(二) 农村基层政治取得突出成就 |
(三)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四章 中央一号文件中党的“三农”政策的评析 |
一、中央一号文件中“三农”政策演变特点 |
(一) “三农”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
(二) “三农”政策演变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三) “三农”政策演变始终坚持较强的服务性 |
二、“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不足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足 |
(二) 农民自身政策参入度不高 |
(三) 政策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三、关于“三农”政策发展演变的启示 |
(一) 政策制定要着眼“三农”突出矛盾 |
(二) 政策内容要尊重农民合法权益 |
(三) 政策执行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能力 |
(四) 政策落实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特点 |
1.1国家科技战略部署更为前瞻,对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1.2农业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对科技管理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 |
1.3多单位联合攻关加强,跨区域部门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管理的全局性逐渐凸显 |
1.4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亟须创新组织模式 |
1.5农业科研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导向逐渐明确,科技管理需要紧密围绕生产应用 |
1.6农业科技管理向全程化、系统化发展,科技管理的技术难度不断升级 |
2 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
2.1高水平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是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
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有力基石 |
2.3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时代要求 |
2.4活跃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持续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
3 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
3.1 国家层面 |
3.2 研究单位层面 |
四、浅谈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探析[J]. 魏丽爱,侯烨,张建雨,许素娟.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6)
-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3]农业科研单位提升行政后勤管理服务效能的建议[J]. 蒋志伟,吴长付.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1)
- [4]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地市级农科所后勤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 焦隽,陈刚,蒋文林,施建德,吴宏亚,陈贵江. 农业科技管理, 2020(01)
- [6]新时期对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 易水涵. 管理观察, 2019(31)
- [7]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思考[J]. 马江,贠清渊.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6)
- [8]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D]. 田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9]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农”政策历史演变和新发展研究 ——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心研究对象[D]. 孙竹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 王友华,孙国庆,张春义. 农业科技管理,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