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Mo添加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理性能的影响

Ce、Mo添加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理性能的影响

一、Ce、Mo助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黎康[1](2020)在《离子液体调控钒磷氧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钒磷氧(V-P-O)复合金属氧化物在化学化工及电池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存在利用率低,利用条件苛刻、产能不足等问题,对该类化合物的高值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引入功能离子液体(ILs)对两种典型的钒磷氧化物[(VO)2P2O7(VPO),VOPO4·2H2O(HVPO)]的结构进行调控,并结合表征分析及理论计算提出相应的作用机制,具体得到了以下结论:(1)提出“功能导向型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具有单组份双功能的杂多酸离子液体(POM-ILs)助剂用于强化VPO催化正丁烷选择性氧化制顺酐的活性。并结合表征分析提出阴阳离子协同作用机制,ILs阳离子基引导催化剂前驱体生成二维有序的纳米片层结构,高温活化后,生成独特的网洞结构,使得催化剂(VO)2P2O7活性面(200)得到充分暴露。杂多酸阴离子基(POM)热分解成具有高度缺陷的O-P-Mo化合物负载在VPO表面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和晶格缺陷。而且我们利用NH3-TPD对VPO表面的酸性(α、β、γ酸性位点)进行定量定性划分并与催化性能进行关联。(2)利用ILs实现了对层板间由氢键构筑的HVPO块状复合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化学剥离,得到高分散,晶面裸露充分的超薄二维(2D)纳米片晶材料。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和表征分析揭示了氢键破坏和重构的剥离机制。且由于新氢键体系的存在,层板不容易发生重聚。研究发现剥离制备得到的超薄二维纳米片晶材料对离子液体的光致发光有淬灭作用,并且具有减少电池阻抗(比空白减少约5倍)及促使氧化还原电势差降低等良好电化学性能。本文选用功能离子液体对两种典型的钒磷氧化物进行结构强化和剥离制备,为新型钒磷氧化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借鉴。同时本文提出的策略和思想同样可以作用于其他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利用和开发。

包中华[2](2020)在《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应用及发展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二氧化铈的结构性质、资源状况和实际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并说明了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各个参数对二氧化铈粒径的影响,同时与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进行了比较。超重力旋转床制备过程研究了物料浓度、pH、分散剂用量、超重力旋转床参数、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于二氧化铈粉体粒径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同时,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Zeta电位、润湿性能、TG-DSC、XRD、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检测,进一步分析了在纳米二氧化铈制备过程中二氧化铈粉体的团聚状态、形貌、微观结构和晶体生长情况;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研究了使用不同的硝酸铈浓度、pH、填装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制备纳米CeO2粉末,并应用XRD、FE-SEM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以及分析了样品的粒度、比表面积及Zeta电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硝酸铈溶液初始浓度为0.7mol/L,初始pH为4-5,硝酸铈和碳酸氢铵摩尔比为1:3,分散剂OP-10的质量分数为30%,物料通入旋转床的流量为300ml/min,旋转床转速为1200r/min,铈的前驱体粉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的二氧化铈粒径最小,结晶效果最好。纳米氧化铈前驱体在溶液中以胶体状态存在,通过氨水调控前驱体溶液的pH值为9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最大,铈的前驱体溶液存在状态更稳定,不易发生团聚。OP-10分散剂溶液缩短了前驱体的润湿时间,显示着优于水溶液的润湿性能。在分散剂溶液中用氨水调控pH=9可使亲水性达到最大,分散效果最佳。通过XRD进行定性分析,前驱体在50℃干燥得到的产物为Ce2(CO3)3·8H2O,在100℃烘干时,前驱体分解为Ce2O(CO3)2·H2O和Ce(CO3)2O·H2O,当温度大于350℃焙烧时得到了二氧化铈纳米粉体。但是在650℃焙烧得到的二氧化铈粉体结晶效果最好。通过电镜分析,前驱体小颗粒被分散剂包裹,形状为细小的条形颗粒,当在650℃焙烧1.5h后,得到纳米而氧化铈形,貌类似于球形,且颗粒分散效果较好,粒度约在200nm左右。通过TEM对所制备的氧化铈的晶格条纹和晶体衍射进行了分析。使用DigitalMicrograph软件测量晶格条纹规整区域的晶面间距,得到的晶面间距为0.19nm、0.27nm和0.32nm,正好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进行了衍射分析后,衍射斑点也对应(220)、(200)和(111)三个晶面,在对应XRD测试结果,得到氧化铈的生长晶面为(220)、(200)和(111)。以Ce(NO3)3·6H2O为原料,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的粉末为单一面心立方结构的纳米CeO2,结晶度良好。硝酸铈浓度低时制备的颗粒细小,形貌近似于球形;随着硝酸铈浓度增大和溶液pH降低,颗粒形貌从近球形变化为纤维棒状后又变为立方结构,但粒径明显增加;纤维棒状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83.4 m2/g。当浓度为0.1mol/L、pH=2时,CeO2溶胶的Zeta值最高,溶液稳定性良好,不易团聚。超重力技术在制备纳米二氧化铈过程中无论是设备成本、使用环境及操作要求还是在制备的纳米二氧化铈结果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超重力技术是工业化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理想方法。

王世栋[3](2019)在《离子液体热合成法合成磷酸氧钒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磷酸氧钒(VPO)材料因具有丰富的结构特点,作为一种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烷烃类的选择性氧化反应,尤其是C2-C4烷烃的选择性氧化、脱水等反应中。VPO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水热法和醇溶剂热法两种方法。传统的水热法以及醇溶剂热法合成的VPO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低,在烷烃的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催化活性较低。离子液体由于具有蒸汽压低、热稳定性好、以及良好的溶解能力,作为反应溶剂在合成多孔材料以及特殊形貌材料等领域具有很大优越性。本文采用不同比例离子液体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反应溶剂合成了一系列VPO催化剂。将其用于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反应合成环己酮以及环己醇脱水合成环己烯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不同比例的离子液体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反应溶剂、H3PO3作为还原剂以及部分磷源、H3PO4作为附加磷源、V2O5作为钒源,合成一系列不同比例的VPO催化剂。文中详细地考察了不同比例的离子液体和水的混合溶液作为反应溶剂对VPO催化剂前体以及最终的VPO催化剂形貌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可知,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反应溶剂水热法合成的VPO-W催化剂为大块片状化合物,随着离子液体占比的增大,大块片状的尺寸逐渐缩小,同时形貌向球状颗粒转变。当离子液体占比为80%以及全部由离子液体作为反应溶剂时,合成的VPO催化剂前体呈完全的球状颗粒,此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最高。通过XRD表征得知,随着离子液体占比的增加,VPO催化剂前体由确定的VOHPO4·?H2O晶相向无定型态转变,将合成的VPO催化剂前体在含1.2%的正丁烷的空气混合气中高温焙烧后,均转变为焦磷酸氧钒相以及少量无定型磷酸钒相。以上结果均显示了离子液体在合成VPO催化剂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将离子热法合成的VPO-80催化剂与水热法合成的VPO-W催化剂在低温(70o C)下用于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酮的反应,VPO-80催化剂上环己酮的收率为57.98%,而VPO-W催化剂上环己酮的收率只有21.41%;在高温(270o C)下用于环己醇脱水合成环己烯的反应,离子热法合成的VPO-80催化剂上环己烯的收率为65.11%,而VPO-W催化剂上环己烯收率为52.08%。(2)在VPO催化剂前体合成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对最终VPO催化剂的形貌进行调控。考察聚乙二醇的加入对VPO催化剂的形貌以及比表面积的影响。通过XRD表征表明,该方法合成的催化剂前体VPO-per-G为无定型态。通过扫描电镜可知,焙烧后得到的VPO-G催化剂形貌为团聚到一起的颗粒状混合物,分布较均匀。通过N2吸附-脱附和比表面积的测定可知,相比于不加聚乙二醇合成的VPO-80催化剂,加入聚乙二醇合成的VPO-G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大。将该法合成的VPO-G催化剂与不加聚乙二醇离子热法合成的VPO-80催化剂在低温(70oC)下用于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酮的反应,VPO-G催化剂上环己酮的收率为67.69%,而VPO-80催化剂上环己酮的收率为57.98%。在高温(270o C)下用于环己醇脱水合成环己烯的反应,VPO-G催化剂上环己烯的收率为77.08%,而VPO-80催化剂上环己烯收率为65.11%。(3)系统研究了上述三种不同方法合成的VPO催化剂上环己醇催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在低温(70o C)下,VPO催化剂会作为氧化催化剂将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酮;而在高温(270o C)下VPO催化剂则会作为酸催化剂将环己醇脱水而合成环己烯。文中详细地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空速等一系列对转化率以及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一定的规律性结果。

陈旭东[4](2018)在《莫来石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来石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光学、耐高温及耐腐蚀性能,被普遍用作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材料。然而,想要制备出一种既具备优异力学和化学稳定性能,又具备较低密度,同时制备工艺简便、成本低廉的莫来石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仍然是材料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采用工艺简便的传统烧结法制备莫来石晶须,利用粉煤灰、煤矸石、铝矾土等低成本矿物为原料,长石、锰矿石、滑石等矿物为烧结助剂,制备了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基于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并系统研究了复合助烧剂对上述复合材料晶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直接烧结法,以粉煤灰、伊利石和铝矾土为原料,添加滑石和氟化铝作为复合助烧剂制备出了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通过调节复合助烧剂的添加量和烧制温度来控制莫来石晶须的形貌和分布。当复合助烧剂的用量为6w.t.%,在烧制温度1400℃可以得到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增强的陶瓷复合材料性能最佳,其视密度为2.94g·cm-3、弯曲强度为144.46MPa、酸溶解度为6.89%。当烧制温度上升到1500℃以上,可以得到完全由莫来石晶须组成的陶瓷复合材料,但是制备出的莫来石晶须会过度生长,且孔隙率增加,其性能出现下降趋势。以70%的粉煤灰为原料,通过引入长石-滑石-BaCO3-锰矿石复合助烧体系,得到了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通过调节锰矿石加入量可以控制莫来石晶须的含量、长径比。当锰矿石含量为6w.t.%时,在1390℃可以制备出低密高强的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其体积密度为1.48g·cm-3、弯曲强度为190.10MPa。此外,该复合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其酸溶解度为2.55 wt%。以60%的粉煤灰为原料,在长石-滑石-BaCO3-锰矿石复合助烧体系下可控制备出了低密高强的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通过调节长石用量可以有效地控制莫来石晶须的生长速度、长径比以及分布形态。当长石添加量为4w.t.%时,在1350℃制备的莫来石晶须直径为200nm、长度为35μm,由该晶须形成的网络结构对莫来石基陶瓷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最佳,其弯曲强度为199.89MPa、体积密度为1.51g·cm-3。通过SEM系统研究了烧结助剂对莫来石晶须生长发育过程、形貌以及分布形态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形成机理。采用CO2软模板法,以70%的煤矸石和21%铝矾土为原料,引入锂瓷石-MnO2-CaCO3复合催化体系,成功制备出了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当锂瓷石用量为4w.t.%时,在1400℃制备的莫来石晶须直径为200nm、长度为35μm,由该晶须形成的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为165.61MPa、体积密度为1.55g·cm-3、酸溶解度为3.15 wt%。以低密高强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的陶瓷复合材料为原料,经过糖衣机成球工艺,成功制备出了低密高强莫来石基陶粒支撑剂。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108-2014水力压裂和砾石充填作业用支撑剂性能测试方法”对所制备的陶粒支撑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体积密度为1.46 g·cm-3、视密度2.70 g·cm-3、破碎率为2.40%,且在1350℃烧制时耐酸性能达到了2.63%的最佳值,远低于标准要求的7%。所制备的陶粒支撑剂的主晶相为莫来石相,其良好的网络结构提供了优异的强度和耐酸性能。

王丹柳[5](2015)在《VPO催化氧化丁烷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有机相法制备了VPO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制备过程中有机溶剂种类及其配比、溶剂移出时间及移出量、磷酸浓度及磷钒比、助催化元素种类及添加量等多种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制了选择性好且性能稳定的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剂。通过XPS及BET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比表面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VPO前驱体的主要组成为VOHPO4·0.5H2O,活化后的催化剂主要活性相为(VO)2P2O7,并且当催化剂物相中同时含有少量钒磷云母相,其催化性能较好。适量添加助催化元素Mo(Mo/V=0.100)能明显改善催化剂的选择性,采川100wt%的磷酸以及磷钒比为0.95-1.00之间制备的催化剂收率和选择性均较好,而添加助催化元素不会改变VPO催化剂的主要物相。采用上述的表征手段以及催化剂性能评价装置,研究了VPO催化剂活化过程中温度和气氛对其物相结构及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较佳的活化温度为425℃,并且活化气氛中氧含量为3.5-7.0vo1%,水蒸气含量为25vo1%时,催化剂的性能较好。利用研制的VPO催化剂,在实验室微型反应器上对丁烷氧化制顺酐固定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原料浓度以及原料空速等反应工艺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总结了固定床工艺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较佳的固定床反应工艺参数为:常压下,反应温度为395℃;气体空速(GHSV)为2000-2250h-1;正丁烷浓度为1.4-1.5mo1%。在此考评条件下对制备的VPO催化剂进行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运行500h内,丁烷转化率在85%,顺酐收率在55%,顺酐选择性在65%,催化剂主要物相组成基本不变,反应性能稳定。

郭丛聪,李剑,董家丽,杨丽娜[6](2014)在《烃类晶格氧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用晶格氧代替气相氧,是烃类选择性氧化一种新工艺,该工艺可以避免烃类的深度氧化,提高选择性,不受爆炸极限的限制,可以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本文介绍了晶格氧氧化的反应机理,综述了不同烃类选择性氧化中的晶格氧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现状,提出未来烃类选择性氧化的晶格氧催化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姜宁[7](2011)在《助剂对一步法制备钒磷氧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异丁醇和苯甲醇同时作为溶剂和还原剂,以多聚磷酸为替代磷源,采用一步法制备钒磷氧(VPO)催化剂前驱体VOHPO4·0.5H2O。通过实验与多种表征手段系统考察了掺杂铋、铌助剂对一步法制备钒磷氧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掺杂铋助剂系列的VPO催化剂其微观形貌呈大量片层状晶体紧密堆积成规整的玫瑰花苞状,花苞的直径约5-7μm,花苞片层的厚度约70-80nm。Bi原子取代(VO)2P2O7中的V原子,形成固溶体,降低了催化剂表面的V原子含量,加速气相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制备得到的VP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在原子比为V:P:Bi =1:1.1:0.01时(催化剂A3),催化剂的顺酐摩尔收率为51.9%,正丁烷的转化率为75.3%,顺酐的选择性为69%。掺杂铌助剂系列的VPO催化剂,在铌助剂作用下,VPO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发生了改变,活化后的VPO催化剂存在两种聚集:一种是大量片层状晶体紧密堆积略成玫瑰花苞状,另一种是少量破碎状晶体散乱分布。通过对掺杂助剂的VPO催化剂性能评价和理化分析,发现添加助剂的钒磷氧催化剂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正丁烷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调变了催化剂的物相组成,改变了催化剂的微观形貌。

王小锋[8](2011)在《BeO粉体制备、凝胶注模成型及其烧结的研究》文中认为BeO陶瓷具有高热导率、低介电常数、高绝缘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抗热冲击性等特点,在电子封装、热防护和核工业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高性能的BeO陶瓷,但我国的研究相对落后。为了获得高性能的BeO陶瓷,本文主要从粉体处理与制备、凝胶注模成型和烧结技术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微米级BeO粉体的煅烧预处理工艺,从而改善其悬浮液的性能。研究表明制备高固相体积分数悬浮液的BeO粉体的煅烧工艺为在较高温度(1300~1500℃)的条件下煅烧较短的时间(1-2h)。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纳米级BeO粉体。分析凝胶网络形成和凝胶前驱体热分解过程,研究BeO纳米晶的结晶和生长机制,以及单体浓度、盐浓度和单体/交联剂比例等影响因素对粉体制备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制备BeO粉体悬浮液并研究其流变性能。在有或无分散剂添加的条件下,研究了微米级和纳米级BeO粉体的等电点。对于微米级BeO粉体悬浮液,研究pH值、分散剂类型及加入量和固相体积分数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采用5种模型对固相体积分数与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对于纳米级BeO粉体悬浮液,研究分散剂加入量和固相体积分数的影响,分析悬浮液的流变行为,认为其屈服应力(τy)与固相体积分数(φ)之间的关系满足方程:τy=2094.7φ4.697,并确定BeO纳米粉体悬浮液的分形维数为Df=2.14,最大固相体积分数为φm=0.266。从内部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BeO悬浮液剪切变稀和剪切增稠等流变行为变化规律。研究凝胶注模丙烯酰胺凝胶体系的凝胶反应、均匀性和强度,并确定各工艺参数较合适的范围。增加引发剂浓度、催化剂浓度和单体浓度或者升高反应温度,凝胶反应诱导期和反应期均缩短,但单体/交联剂比例对诱导期和反应期影响不大。增加悬浮液的固相体积分数,诱导期缩短而反应期却延长。过高或过低的引发剂浓度、催化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均降低凝胶均匀性。纯凝胶和坯体强度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单体/交联剂比例的降低,凝胶均匀性下降,坯体强度增加;当单体/交联剂比例低于某一值(15:1)时,凝胶均匀性急剧下降。随着固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凝胶注模坯体强度逐渐下降,但均匀性却升高。采用液体干燥方法干燥凝胶注模坯体。探讨液体干燥过程和液体干燥应力,并建立模型对干燥过程中的应力及其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液体干燥剂类型、液体干燥剂浓度、坯体固相体积分数和尺寸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液体干燥的进行,坯体内部的压应力逐渐转变为拉应力,而外部的拉应力逐渐转变为压应力。研究微米级和纳米级BeO粉体的烧结及所得陶瓷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导热性能。在1650℃、2h的条件下烧结添加Pr6O11的BeO陶瓷致密度和热导率最大,分别为91.02%和234.18 W·m-1·K-1。采用纳米级粉体制备BeO陶瓷的烧结温度为1600℃左右,比微米级的烧结温度至少降低200℃。采用纳米级粉体制备BeO陶瓷较合适的二步烧结工艺为:(1450℃、1min)+(1400℃,25h)。该工艺下所得陶瓷的微观组织结构较均匀,致密度和热导率均较高,分别为96.6%和237 W·m-1·K-1。提出并验证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在凝胶体系中引入“排水通道”高分子支链将坯体中的水分排出、促进坯体自收缩,解决现有凝胶注模成型技术中干燥效率低和悬浮液固相体积分数要求高的问题。

王学丽,景志刚,王廷海,刘肖飞,蔡小霞[9](2008)在《合成丙烯酸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近期丙烯选择氧化和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催化剂研究进行了综述,前者主要是钼-铋系列催化剂和钼-钒系列催化剂,后者涉及到钒-磷-氧(VPO)催化剂、杂多酸(HPA)及其盐催化剂以及以钼为主要成分的复合金属氧化物(CMO)催化剂。

高浩华,李春福,刘先明,席宗敬,康小平[10](2008)在《掺杂铋助剂对钒磷氧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在有机相法制备钒磷氧催化剂前体的过程中引入铋助剂,考察了不同n(Bi)/n(V)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n(Bi)/n(V)=0.01时,催化剂(Bi0.01-VPO)的收率达到最大(42.6%),与没有掺杂铋助剂的催化剂(VPO)相比其转化率由31%提高到71%。采用BET、XRD、SEM、XPS分析手段,对催化剂(Bi0.01-VPO)与(VPO)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添加铋助剂改变了催化剂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使催化剂表面钒的平均氧化态和表面n(P)/n(V)比都有所升高,略微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二、Ce、Mo助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Mo助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调控钒磷氧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钒磷氧化物简介
        1.1.2 离子液体及其功能化
    1.2 复合金属氧化物结构的影响作用
        1.2.1 表面缺陷结构
        1.2.2 超薄二维纳米结构
        1.2.3 高结晶性结构
        1.2.4 主客体协同结构
    1.3 钒磷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3.1 在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3.2 在储能电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离子液体在材料合成上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微环境
        1.4.2 晶相生长及调控
        1.4.3 形貌及缺陷调控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杂多酸离子液体强化VPO催化剂的制备
        1.5.2 离子液体剥离制备超薄二维纳米HVPO片晶材料
        1.5.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杂多酸离子液体强化VPO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及表征
        2.2.1 POM-ILs的制备
        2.2.2 前驱体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催化剂的评价
        2.2.5 仪器表征手段
    2.3 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分析
        2.3.1 形貌与活性位的表征及分析
        2.3.2 杂多酸离子液体阴阳离子协同作用机制
        2.3.3 氧空位与晶格缺陷的表征及分析
        2.3.4 表面酸性的定性定量划分
        2.3.5 催化性能评价及反应参数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液体剥离制备超薄二维纳米HVPO片晶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及表征
        3.2.1 原料
        3.2.2 剥离方法
        3.2.3 表征方法
        3.2.4 DFT计算方法
        3.2.5 电化学测试
    3.3 二维HVPO的结构及表征分析
        3.3.1 二维HVPO的形貌观察与分析
        3.3.2 二维HVPO的晶格膨胀与拉曼位移表征及分析
        3.3.3 剥离效果的半定量表征及分析
        3.3.4 二维HVPO的光致发光猝灭效应与氧空位的表征及分析
        3.3.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3.3.6 氢键破坏和重构的剥离机制
        3.3.7 电化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1.2 二氧化铈简介
        1.2.1 二氧化铈的结构与性质
        1.2.2 二氧化铈的资源状况
    1.3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1.3.1 微乳液法
        1.3.2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喷雾热分解法
        1.3.5 金属盐水解法
        1.3.6 超重力法
    1.4 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状态与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所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3.1 物料浓度、pH和分散剂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1 物料浓度对粒度的影响
        3.1.2 pH对粒度的影响
        3.1.3 分散剂对粒度的影响
    3.2 流量和转速对二氧化铈粒度的影响
        3.2.1 物料流量对粒度的影响
        3.2.2 超重力选转床转速对粒度的影响
    3.3 Zeta电位分析
    3.4 润湿性能分析
    3.5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径的影响
        3.5.1 原料TG-DSC分析
        3.5.2 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粒度的影响
    3.6 XRD衍射分析
    3.7 二氧化铈形貌与微观结构分析
        3.7.1 二氧化铈形貌粉体
        3.7.2 二氧化铈微观结构分析
    3.8 小结
4 使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
    4.1 实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XRD晶体结构分析
        4.2.2 FE-SEM形貌分析
        4.2.3 粒径与比表面分析
        4.2.4 Zeta电位分析
    4.3 小结
5 实验机理分析与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
    5.1 实验机理分析
    5.2 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离子液体热合成法合成磷酸氧钒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VPO催化剂的概述
        1.2.1 VPO催化剂的简介
        1.2.2 P/V原子比对VPO催化剂的影响
        1.2.3 助剂对VPO催化材料的影响
        1.2.4 还原剂对VPO催化剂的影响
        1.2.5 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的影响
        1.2.6 载体对VPO催化剂的影响
        1.2.7 回流时间对VPO催化剂的影响
        1.2.8 VPO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1.2.9 VPO催化剂的应用
    1.3 离子液体的概述
        1.3.1 离子液体的简介
        1.3.2 离子液体的分类
        1.3.3 离子液体的合成
        1.3.4 离子液体的应用
    1.4 催化剂性能测试
        1.4.1 低温下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酮
        1.4.2 高温下环己醇脱水合成环己烯
    1.5 本课题的工作设想
第2章 离子液体热合成法合成VPO催化剂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离子液体[Bmim]Br的合成
        2.2.4 离子热法合成VPO催化剂
        2.2.5 水热法合成VPO对比催化剂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N_2吸附-脱附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4 催化剂性能测试
        2.4.1 低温下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合成环己酮
        2.4.2 高温下环己醇脱水合成环己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乙二醇对VPO催化剂形貌的调控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加入聚乙二醇离子热法合成VPO催化剂
        3.2.4 水热法合成VPO对比催化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扫描电镜分析
        3.3.3 N_2吸附-脱附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4 催化剂性能测试
        3.4.1 低温下环己醇选择性氧化反应
        3.4.2 高温下环己醇的脱水反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PO催化剂上环己醇催化反应过程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离子热法合成VPO催化剂
        4.2.4 水热法合成VPO对比催化剂
    4.3 催化剂性能测试
        4.3.1 分析方法
        4.3.2 低温下环己醇选择氧化反应
        4.3.2.1 不同比例的VPO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4.3.2.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2.3 过氧化氢的量对反应的影响
        4.3.2.4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4.3.2.5 最优条件下催化活性比较
        4.3.3 高温下环己醇的脱水反应
        4.3.3.1 不同比例VPO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4.3.3.2 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4.3.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3.4 最优条件下催化活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莫来石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莫来石的研究进展
        1.1.1 莫来石的结构和性能
        1.1.2 莫来石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1.3 莫来石的制备
    1.2 莫来石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莫来石晶须概述
        1.2.2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
        1.2.3 莫来石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陶粒支撑剂的研究进展
        1.3.1 陶粒支撑剂概述
        1.3.2 陶粒支撑剂的制备
        1.3.3 陶粒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及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引言
    2.2 主要原材料及化学试剂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三维莫来石晶须网络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2.5.1 莫来石晶须网络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2.5.2 鸟巢状 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
    2.6 莫来石基陶粒支撑剂的制备
    2.7 材料表征与分析
        2.7.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2.7.2 X-射线衍射分析
        2.7.3 力学性能
        2.7.4 收缩率
        2.7.5 吸水率
        2.7.6 体积密度
        2.7.7 陶粒支撑剂性能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莫来石晶须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
        3.2.1 催化剂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3.2.2 烧制温度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莫来石增强刚玉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
        3.3.1 物理性能
        3.3.2 弯曲强度
        3.3.3 耐酸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密高强莫来石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低密高强莫来石陶瓷复合材料的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
    4.3 低密高强莫来石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
        4.3.1 物理性能
        4.3.2 弯曲强度
        4.3.3 耐酸性能
    4.4 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可控制备及性能
        4.4.1 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形貌
        4.4.2 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形成过程
        4.4.3 物理性能
        4.4.4 弯曲强度
        4.4.5 不同制备方法对莫来石晶须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
    5.3 鸟巢状3-D莫来石晶须网络结构的性能
        5.3.1 物理性能
        5.3.2 弯曲强度
        5.3.3 耐酸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的制备与性能
    6.1 引言
    6.2 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的制备与表征
        6.2.1 支撑剂的成球工艺及影响因素
        6.2.1.1 成球工艺
        6.2.1.2 原料粒径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6.2.1.3 分散剂对支撑剂材料强度的影响
        6.2.2 支撑剂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
    6.3 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的性能
        6.3.1 圆度、球度
        6.3.2 体积密度和视密度
        6.3.3 破碎率
        6.3.4 耐酸性
        6.3.5 不同支撑剂性能比较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VPO催化氧化丁烷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顺酐的性质和用途
        1.2.1 顺酐的物化性质
        1.2.2 顺酐的用途
    1.3 顺酐生产工艺概况
        1.3.1 苯酐副产法
        1.3.2 碳四馏分氧化法
        1.3.3 苯氧化法
        1.3.4 正丁烷氧化法
    1.4 丁烷氧化法制顺酐
        1.4.1 丁烷氧化法制顺酐反应式
        1.4.2 丁烷氧化法工艺分类
        1.4.3 丁烷氧化法产物回收工艺
    1.5 顺酐产业发展概况
    1.6 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机理概述
        1.6.1 丁烷选择性氧化制顺酐的反应机理
        1.6.2 VPO催化剂作用机理
    1.7 VPO催化剂的制备技术
        1.7.1 还原剂和溶剂的种类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2 还原温度和时间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3 磷钒比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4 助催化元素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5 活化条件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6 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1.7.7 干燥方法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VPO催化剂的制备
        2.1.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
        2.1.2 VPO前驱体的制备
        2.1.3 催化剂成型
        2.1.4 前驱体活化
    2.2 催化剂活性考评
        2.2.1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装置及步骤
        2.2.2 原料气丁烷含量分析
        2.2.3 气相产物在线分析
        2.2.4 固相产物分析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计算方法
        2.3.1 丁烷转化率C计算
        2.3.2 顺酐收率Y计算
        2.3.3 选择性S计算
    2.4 VPO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2.4.3 表面和断面形貌分析
        2.4.4 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2.4.5 钒离子平均价态分析
第三章 前驱体制备过程研究
    3.1 有机溶剂的选择与配比
        3.1.1 有机溶剂的选择
        3.1.1.1 不同溶剂种类催化剂XRD及比表面积表征
        3.1.1.2 不同溶剂种类催化剂性能评价
        3.1.2 溶剂配比的选择
        3.1.3 溶剂与V205的比例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 溶剂部分移出的影响
        3.2.1 溶剂移出时间选择
        3.2.2 溶剂移出量选择
    3.3 磷酸浓度及磷钒比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1 磷酸浓度的影响
        3.3.2 P/V比(磷钒比)的影响
        3.3.2.1 不同P/V比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2.2 P/V比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3.4 助催化元素种类及添加量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4.1 助催化元素种类的选择
        3.4.1.1 助催化元素种类对催化剂物相的影响
        3.4.1.2 助催化元素种类对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影响
        3.4.1.3 助催化元素种类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2 助催化元素Mo添加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5 VPO前驱体性能表征
        3.5.1 前驱体XRD图谱分析
        3.5.2 前驱体红外光谱分析
        3.5.3 前驱体表面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剂活化条件研究
    4.1 活化温度的影响
        4.1.1 活化温度对催化剂物相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4.1.2 活化温度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2 活化气氛中水蒸气的影响
        4.2.1 活化气氛中水蒸气含量对催化剂物相的影响
        4.2.2 不同水蒸气含量对催化剂反应性能影响
    4.3 活化气氛中氧含量的影响
        4.3.1 氧含量对VPO催化剂物相组成的影响
        4.3.2 氧含量对VPO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影响
        4.3.3 活化气氛氧含量对VPO催化剂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5.1 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2 空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3 丁烷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4 压力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5 VPO催化剂稳定性实验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烃类晶格氧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正丁烷制顺酐
    1.1 催化剂改性
    1.2 催化剂负载
2 甲烷制合成气
3 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
4 丙烷选择性氧化制丙烯酸、乙酸
5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
6 展望

(7)助剂对一步法制备钒磷氧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VPO催化剂研究概况
        1.2.1 VPO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研究
        1.2.2 VPO催化剂相间协同作用和活性位的分离研究
        1.2.3 VPO催化剂上正丁烷选择性氧化机理研究
    1.3 助剂对VPO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顺酐生产与需求现状
        1.4.1 顺酐国外的生产与需求现状
        1.4.2 我国顺酐的生产与需求现状
    1.5 顺酐合成工艺
        1.5.1 苯氧化法
        1.5.2 碳四烯烃法
        1.5.3 苯酐副产法
        1.5.4 正丁烷氧化法
    1.6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1.3 催化剂前驱体合成反应及成型装置
    2.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及其数据处理
        2.2.1 催化剂性能评价的实验设备
        2.2.2 正丁烷转化率的确定
        2.2.3 顺酐选择性的确定
        2.2.4 产物顺酐收率的确定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2.3.2 红外光谱方法
        2.3.3 X射线衍射技术
        2.3.4 SEM+EDS测试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6 催化剂中钒离子平均价态的测定
第3章 助剂对一步法制备VPO催化剂性能影响
    3.1 一步法制备VPO催化剂前驱体VOHPO_4·0.5H_2O工艺
    3.2 催化剂前驱体合成条件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实验结果分析
    3.3 铋助剂对一步法制备VPO催化剂性能影响
        3.3.1 含铋助剂VPO催化剂一步法制备工艺
        3.3.2 含铋助剂VPO催化剂催化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3.3.3 小结
    3.4 铌助剂对一步法制备VPO催化剂性能影响
        3.4.1 含铌助剂VPO催化剂一步法制备工艺
        3.4.2 含铌助剂VPO催化剂催化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3.4.3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BeO粉体制备、凝胶注模成型及其烧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电子封装技术与材料的发展现状
        1.2.1 电子封装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1.2.2 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氧化铍陶瓷的研究现状
        1.3.1 BeO的晶体结构和相稳定性
        1.3.2 BeO粉体的制备
        1.3.3 BeO陶瓷的烧结
        1.3.4 BeO陶瓷的性能
        1.3.5 BeO陶瓷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1.3.6 BeO陶瓷的应用
    1.4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1.4.1 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
        1.4.2 非水系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1.4.3 水系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1.4.4 凝胶体系
        1.4.5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应用研究
        1.4.6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BeO粉体的处理与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与测试
    2.3 BeO粉体的煅烧处理
        2.3.1 煅烧对粉体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2.3.2 煅烧对粉体比表面积的影响
        2.3.3 煅烧对粉体烧结活性的影响
        2.3.4 煅烧处理对BeO悬浮液粘度的影响
    2.4 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纳米BeO粉体
        2.4.1 凝胶前驱体中三维网络结构的形成
        2.4.2 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
        2.4.3 热分解过程中的结晶机理与BeO纳米晶生长
        2.4.4 单体浓度对前驱体热分解过程和粉体性能的影响
        2.4.5 单体/交联剂比例对前驱体热分解过程和粉体性能的影响
        2.4.6 盐浓度对前驱体热分解过程和粉体性能的影响
        2.4.7 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的纳米粉体的粒度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eO粉体悬浮液的制备及其流变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悬浮液的制备
        3.2.3 性能测试
    3.3 BeO粉体悬浮液分散剂的选择
        3.3.1 分散剂的筛选方案
        3.3.2 BeO粉体的Zeta电位
        3.3.3 沉降实验
        3.3.4 粘度测试
    3.4 聚丙烯酸铵分散的BeO粉体悬浮液及其流变性能
        3.4.1 聚丙烯酸铵对Zeta电位的影响
        3.4.2 pH值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4.3 聚丙烯酸铵加入量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4.4 固相体积分数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4.5 悬浮液固相体积分数与粘度的关系
    3.5 AMPS-PAA分散的BeO粉体悬浮液及其流变性能
        3.5.1 AMPS-PAA共聚物对Zeta电位的影响
        3.5.2 pH值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5.3 共聚物加入量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5.4 固相体积分数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6 纳米级BeO粉体悬浮液的制备及其性能
        3.6.1 纳米级BeO粉体的Zeta电位
        3.6.2 分散剂加入量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6.3 固相体积分数对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3.6.4 纳米BeO粉体悬浮液的结构及其分形
    3.7 BeO粉体悬浮液的流变性能与微观结构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BeO的凝胶注模成型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4.2.1 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测试与表征
    4.3 丙烯酰胺凝胶体系
        4.3.1 凝胶反应的聚合机理
        4.3.2 凝胶反应动力学
        4.3.3 凝胶均匀性
        4.3.4 凝胶强度
    4.4 BeO凝胶注模坯体的制备
        4.4.1 固相体积分数的影响
        4.4.2 单体浓度的影响
        4.4.3 单体/交联剂比例的影响
        4.4.4 起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4.5 凝胶注模坯体的液体干燥
        4.5.1 凝胶注模坯体中水的存在形式
        4.5.2 液体干燥过程
        4.5.3 液体干燥
        4.5.4 液体干燥时的应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BeO陶瓷的烧结及其导热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与方法
    5.3 微米级BeO粉体的烧结
        5.3.1 烧结助剂氧化物的初步选择
        5.3.2 添加不同种类单一氧化物的烧结
        5.3.3 多元烧结助剂的设计
        5.3.4 添加多元烧结助剂的烧结
    5.4 纳米级BeO粉体的烧结
        5.4.1 纳米BeO粉体的常规烧结
        5.4.2 纳米BeO粉体的二步烧结
        5.4.3 纳米BeO粉体的烧结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6.1 引言
    6.2 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设计
    6.3 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初步研究
        6.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6.3.2 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快速干燥
        6.3.3 响应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收缩致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掺杂铋助剂对钒磷氧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1.1.1 催化剂前体的制备
        1.1.2 样品的成型及活化
        1.1.3 催化剂评价
    1.2 催化剂的表征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反应评价结果
    2.2 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2.3 催化剂微观形貌分析
    2.4 催化剂的光电子能谱分析
3 结论

四、Ce、Mo助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调控钒磷氧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 黎康.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使用超重力旋转床制备纳米二氧化铈及其表征的研究[D]. 包中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离子液体热合成法合成磷酸氧钒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研究[D]. 王世栋.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9)
  • [4]莫来石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陈旭东.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VPO催化氧化丁烷的技术研究[D]. 王丹柳.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烃类晶格氧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J]. 郭丛聪,李剑,董家丽,杨丽娜. 当代化工, 2014(04)
  • [7]助剂对一步法制备钒磷氧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D]. 姜宁.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6)
  • [8]BeO粉体制备、凝胶注模成型及其烧结的研究[D]. 王小锋. 中南大学, 2011(12)
  • [9]合成丙烯酸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王学丽,景志刚,王廷海,刘肖飞,蔡小霞.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8(11)
  • [10]掺杂铋助剂对钒磷氧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 高浩华,李春福,刘先明,席宗敬,康小平. 化工进展, 2008(06)

标签:;  ;  ;  ;  ;  

Ce、Mo添加剂和分散剂对VPO催化剂物理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