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质莫来石砖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熊洵[1](2020)在《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冶金、建材、化工等高温工业能耗高,占全国总能耗的25%以上,占工业总能耗约60%。在高温工业生产过程中,除了热源构成、烧结制度、窑炉结构等,耐火材料,尤其是隔热材料的性能对于高温工业装备与流程的节能降耗具有重要影响。莫来石质隔热材料具有耐高温、容重低、节能效果显着等优点,广泛用于各种高温热工装备的隔热衬层。然而,莫来石质隔热材料仍然存在容重和强度不匹配、隔热性能仍需改善、还原气氛下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以莫来石晶须为主体的隔热材料制备研究,继承晶须高强度、高韧性的优点,改善微观结构、提高隔热能力。本文利用莫来石晶须的形成过程的特点,研究晶须的生长状态与隔热材料显微结构、热力学性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改善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的热学、力学及抗CO侵蚀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研究了Al F3?5H2O和V2O5对莫来石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AlF3可以促进气相反应物生成,莫来石晶须生长遵循的是V-S机理,反应物通过气相传输,Al F3能够增大气固反应速率从而促进莫来石形成。V2O5由于熔点低能够形成低温液相,增大了物质传输速率,促进SiO2与Al2O3的固相反应,促进了莫来石晶须尺寸的增加。添加陶瓷纤维后,在V2O5液相的辅助作用下,其表面溶解析出垂直生长的莫来石晶须,形成了纤维/晶须分级结构。分级结构的形成和纤维桥接、钉扎、拔出等作用显着提高了试样的强度。(2)以工业氧化铝和分析纯SiO2为原料,AMT为催化剂,通过固相反应法原位合成了莫来石中空晶须。其形成机理为:900℃左右,Al2O3与WO3反应生成Al2(WO4)3柱状颗粒,且被Al-Si-O聚集体包覆;1000℃左右,Al2(WO4)3柱状颗粒表面的Al-Si-O聚集体形成莫来石并不断发育;1200℃左右,Al2(WO4)3柱状颗粒内核发生分解,形成莫来石中空结构。AMT添加量的增大和热处理温度的提高,都会导致中空晶须尺寸的增加;中空晶须平均直径1.26~7.53μm,壁厚0.28~1.80μm。中空晶须的原位形成能有效改善隔热性能,可以在相同条件下提高材料隔热性能1.46~1.66倍。(3)采用发泡法制备了具有分级孔隙结构的莫来石隔热材料。杂质氧化物能降低液相的形成温度和黏度,增大液相的生成量,促进物质传输,促进莫来石晶须形成和发育。添加Al(OH)3后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直径减小,长度增大,容重降低,同时Al(OH)3分解形成的孔隙在大孔上形成了“窗口孔”。(4)经埋炭处理后,试样中莫来石发生了分解反应,导致莫来石相对含量随埋炭时间增加而降低,反应产物莫来石化会减缓莫来石分解。埋炭初期处理促进了莫来石晶须的发育,导致长径比增大,因此强度增大。Fe2O3会降低莫来石隔热材料抗CO侵蚀性能,Fe2O3在CO气氛下被还原会促进莫来石分解,其分解产物能充当CO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导致材料组分的分解和裂纹的形成。埋炭温度升高会加剧莫来石分解,降低试样强度和断裂韧性。
吕振飞[2](2020)在《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冶金、陶瓷、矿业、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宗固废种类多、数量大、环境污染重,研究利用相关固废制备高值矿物材料技术非常迫切。本论文针对国内废电瓷大量用于填埋/铺路等低值减量性消化现状及我国耐火矿物原料的储量降低/开采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突出问题,基于废电瓷的块状、可颗粒化、致密有硬度及具有一定耐高温性能等特性,充分挖掘废电瓷可高值化利用潜力,研究以废电瓷为主要原料制备可在1100-1300°C温度范围内使用的耐高温材料,解决废电瓷中色釉料组分高温容易产生液相对材料高温性能有害影响的突出问题,对于拓展废电瓷高值规模化利用途径、节约耐火原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对废电瓷原料表征分析结果,研究废电瓷色釉料组分在高温下物相优化调控行为及性能有害组分的屏蔽效果。结果表明废电瓷坯体在1250°C高温下微观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研究了色釉料包覆剂的组分设计及其在色釉料接触层区域与色釉料高温下液相组分反应生成新的耐高温物相,发现新物相有更优耐高温性能对色釉料中性能有害组分有很好的“屏蔽”效应,减弱其劣化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全体量废电瓷耐高温材料制备工艺,结果表明粗颗粒:中颗粒:细粉的比例为35:30:35时,经1200℃热处理3 h后试样综合性能最佳,其常温抗折强度为33.20 MPa,常温抗压强度为89.48 MPa。(2)分别研究添加铝灰和铝矾土熟料细粉对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铝灰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5.31 MPa和67.48 MPa,相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的试样分别提高了59%和40%;添加25%铝矾土熟料细粉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28.15 MPa和81.41 MPa,相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试样分别提高了77%和69%。分析认为添加适量铝灰后材料中原位生成的纤维状/针状莫来石和晶须状/柱状刚玉产生桥联效应,均可增加材料内部阻碍裂纹扩展的路径,协同增韧提高材料的力学强度;适量的铝矾土熟料细粉可以促进高温液相反应中莫来石晶体的生成,保持试样高温形状稳定。(3)研究添加不同结合剂和硅溶胶在不同温度对试样强度协同贡献机理,结果表明硅溶胶结合剂中低温强度获得主要依靠-Si-O-Si-的胶结作用,添加磷酸二氢铝后会在中温时生成偏磷酸铝及其聚合物,提高试样中温强度;添加偏高岭土后可促进莫来石和尖晶石晶核在试样内形成,有利于提高其高温强度。获得偏高岭土/硅溶胶制备废电瓷基免烧成材料的抗折强度-热处理温度关系,揭示材料抗热震性增强机理。
安建成[3](2020)在《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铝矾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合成矾土基莫来石为我国丰富的铝矾土资源提供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合成的矾土基均质莫来石应用过程中存在热态结合强度低、抗热震性较差以及不耐侵蚀等弱点。在莫来石材料中引入SiC,可弥补其不足,但目前采用外加SiC或碳热还原原位生成SiC的方法,存在机械混合不均匀、烧结难度大或工艺复杂、成本高、不易产业化的缺点。为此,本工作以合成矾土基均质莫来石骨料和细粉为主要原料,以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引入Si粉,利用Si高温还原气氛下原位生成非氧化物晶须的新方法来制备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研究了Si粉加入量、温度以及添加物(Al、Zn和SiC粉)对复相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莫来石中杂质对Si反应和SiC晶须生长的催化机理,SiC和O’-Si Al ON在复杂体系中的生长机理,以及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对复相材料增强增韧机理等,研究结果如下:在矾土基莫来石体系中引入Si粉,在高温埋炭条件下,Si可与C、CO、N2等反应,生成非氧化物SiC和O’-Si Al ON晶须,从而制备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SiC和O’-Si Al ON晶须填充气孔,并与莫来石直接结合,使复相材料结构致密、强度高,材料具有较好烧结性能。莫来石中的Fe2O3、Ti O2杂质可促进Si反应及催化晶须状SiC和O’-Si Al ON生长,不需外加催化剂,可形成材料内的自催化。SiC和O’-Si Al ON晶须的生长机制为VS和VLS。在引入Si粉的基础上,添加适量(1-2%)的Al、Zn和SiC粉,有助于Si反应生成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并提高复相材料的致密度和强度。其原因在于添加物在高温下可增加试样中气相压力,促进气相传输、反应。而过量添加物使试样中气相压力过大而逸出,致使复相材料结构疏松,降低其烧结性能。矾土基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具有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和优良的抗热震性,其高温强度和抗热震性分别比莫来石砖提高10倍和2倍以上,Si粉的较佳加入量为10%。高温强度和抗热震性提高的原因在于SiC和O’-Si Al ON与莫来石基体形成直接结合,起钉扎、锚固作用,增强效果显着;SiC和O’-Si Al ON晶须形成交叉连锁的网络结构,断裂时SiC和O’-Si Al ON晶须桥连、拔出以及裂纹偏转等,消耗大量断裂功,增韧效果显着。在引入Si粉的基础上,引入适量Al粉,材料中除形成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外,还生成针状Al N,且引入Al有助于非氧化物晶体发育长大,增强作用显着,高温强度提高80%。引入少量Zn(<1%)对复相材料高温机械性能影响不大,过量Zn粉会劣化材料高温性能,原由是Zn在高温下以气态逸出,破坏材料结构。引入1-5%的SiC粉,材料高温力学性能变化不大,抗热震性明显提高,主要由于SiC总量增加。矾土基莫来石砖抗碱侵蚀性较差,引入Si粉制备的复相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碱侵蚀性能。与莫来石材料相比,复相材料1100℃、1300℃碱侵蚀质量增重逐渐减小,强度增加。侵蚀层结构致密,试样内部SiC和O’-Si Al ON仍然存在,且其形貌与碱侵蚀实验前相同。再引入Al、Zn、SiC粉体后,复相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耐碱性,引入适量Al、Zn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复相材料的抗碱侵蚀性能,而引入SiC后复相材料的抗碱侵蚀性能略有降低。碱侵蚀的过程为:在活性较高的碱介质中,莫来石、Si Al ON和SiC首先与CO反应生成刚玉和石英相,然后K或K2O再与刚玉、石英或者直接与莫来石反应生成钾霞石、白榴石和高钾玻璃相,进而使复相材料遭到侵蚀。复相材料耐碱性改善的机理是试样中的SiC和O’-Si Al ON对结构的增强作用及其体系碱侵蚀后形成的钾玻璃相使材料结构致密化,阻碍了碱进一步进入试样内部。矾土基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其氧化特性为保护性氧化,即氧化时复相材料表面的O’-Si Al ON和SiC先氧化,氧化产物Si O2与莫来石中杂质形成玻璃膜,封闭气孔,阻碍氧气进入试样内部;氧化产物Si O2和Al2O3反应可形成含莫来石的致密保护层,可减少氧气进入试样。引入适量的Al、Zn和SiC粉,可提高复相材料的抗氧化性。
范书珩[4](2020)在《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倡导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窑炉作为高耗能设备急需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为了减少窑炉在工作过程中的蓄热和散热损失,轻质隔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窑炉之中。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具有高温性能好、热导率低、抗热震性能好等优点,但是其苛刻的制备条件提高了生产成本。微波烧结具有烧结速度快、周期短、能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是解决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问题比较理想的烧结方式。然而,用于合成莫来石的氧化铝、氧化硅等原料难以与微波耦合产生热量,直接利用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难度较高。本文以氧化铝(Al2O3)为原料,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添加碳化硅(SiC)为微波热点,氟化铝(AlF3)为烧结助剂,PMMA微球为造孔剂,在空气气氛下通过微波烧结成功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分别研究了SiC的添加量、AlF3的添加量、不同的烧结温度和PMMA微球的添加量对制备样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SiC的加入在低温下与微波耦合产生热量,形成局部热点激发莫来石的生成,并将热量由内向外扩散到周围区域引起样品整体升温,但是需要确定SiC的最佳添加量——既要保证样品正常升温、正常反应,又要兼顾样品的最终性能。增加SiC的添加量可以提高微波烧结的升温速率,缩短制备样品需要的时间,但是过量的SiC会导致制备的样品中有SiC的残留,严重影响隔热性能。研究发现,SiC的最佳添加量应控制在6 vol.%,此时制备的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是由莫来石相和刚玉相组成,平均升温速率为39.5℃/min、样品的热导率在0.913-1.382W/(m·k)之间。在SiC的最佳添加量的条件下,引入AlF3烧结助剂促进莫来石的形成。高温下生成的Al OF、Si F4等气体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被激发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出现为莫来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能量,随后Al OF和Si F4发生气相反应生成莫来石晶须。研究发现,AlF3的最佳添加量为3 wt.%,莫来石晶须在SiC和AlF3的协同作用下被诱导形成互锁结构,极大的增强了样品的抗热震性能,其临界热震温差从未添加AlF3的1100℃提升到1300℃;样品中大部分气孔的孔径小于1μm,减弱了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的作用进而降低了样品的热导率,样品的热导率在0.819-1.021 W/(m·k)之间。微波可以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在SiC和AlF3的最佳添加量的条件下,通过对烧结温度的控制,利用微波烧结成功实现莫来石隔热材料的低温烧成,最低烧结温度为1400℃,样品的热导率在0.543-0.845 W/(m·k)之间。随后加入平均粒径为1μm可燃物造孔剂PMMA微球提高样品的气孔率、降低气孔的尺寸。研究发现,PMMA微球的最佳添加量应控制在30 wt.%,样品内部形成互锁结构的莫来石晶须,气孔率可以达到71.2%,密度为0.99 g/cm3,其临界热震温差在1200℃到1300℃之间,热导率低至0.201-0.313 W/(m·k)。通过改善微波烧结工艺最终在1400℃制备出抗热震性能良好、隔热性能优异的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
石凯,夏熠[5](2019)在《直接复合制备水泥窑用轻重复合硅莫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简化水泥窑用轻重复合硅莫砖的生产工艺,以高铝矾土、碳化硅、黏土为原料制备硅莫砖本体料,分别加入16%、22%和28%(w)的3~1 mm轻质莫来石球替代同粒度的高铝矾土制备复合层料,在此基础上将复合层料中碳化硅加入量(w)由12%分别降至6%、3%和0,采用本体料和复合层料直接复合成型、烧成的工艺制备轻重复合硅莫砖,并研究轻质莫来石球和碳化硅加入量对轻重复合硅莫砖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层中轻质莫来石球加入量为22%(w)时,与本体有较好的匹配性,复合结构稳定,复合试样的性能较好;复合层与本体的碳化硅加入量差值过大则不利于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本试验中复合层与本体的碳化硅加入量差值在6%(w)左右为宜。
李赛[6](2019)在《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温强度以及良好的热震稳定性,常被应用于炉衬、窑具等耐火材料。但目前国内刚玉-莫来石窑具产品仍存在热震稳定性差,使用寿命低等问题。由于层状叠层能通过层间协同效应有效提高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本论文以高纯刚玉、莫来石以及活性氧化铝微粉和硅微粉为原料,通过宏观结构叠层与界面特征调控,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制备了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并重点考察了宏观结构叠层与热震稳定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包括:(1)单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烧结温度(1350℃、1450℃、1550℃和1650℃)、基质含量(30%、40%、50%和60%)以及添加剂(AlF3·3H2O和Al(OH)3)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均有较大影响。经1550℃煅烧3 h所得基质含量为40%的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达到7.58 MPa和89.08%。而且,加入3%AlF3·3H2O和5%Al(OH)3复合添加剂可促使原位生成长径比达3050的针状莫来石晶须,针状莫来石晶须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应力集中,阻止或延缓微裂纹的扩展,进一步提高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热震稳定性,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提高到14.66 MPa和83.5%。(2)通过冷压叠层技术制备了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并探究了不同界面添加剂(AlF3·3H2O、V2O5、TiO2和ZrO2)对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经1550℃煅烧3 h所得外层基质含量30%和内层基质含量40%的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常温抗折强度与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为6.45 MPa和95.52%。向界面处分别引入AlF3·3H2O、TiO2、V2O5和ZrO2界面添加剂时,V2O5的引入最有利于改善七层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震稳定性,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提高到10.10 MPa和95.57%。(3)轻质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经1550℃煅烧3 h所得含5%氧化铝空心球的试样(A5)具有较高的热震稳定性,其残余抗折强度与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为8.13 MPa和98.4%。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对均一试样(A5与A60)和三层试样(A60@A5@A60)的温度-应力场进行分析,发现内层厚度为17 mm的A60@A5@A60层状试样在Z轴方向上的最大应力最小;相应地,经1550℃煅烧3 h制备的内层厚度为14 mm的A60@A5@A60层状复合材料的强度较低,弹性模量较高,试样具有较好的热震稳定性。
汪庆刚[7](2019)在《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大规格陶瓷薄板是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型陶瓷产品。与传统的陶瓷墙地砖相比,大规格化与薄形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陶瓷原材料用量、综合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废渣、SO2、NOx、烟尘等的减排,是传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废弃矿渣、废料等资源制备高性能的陶瓷薄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强度,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厚度奠定基础是当前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筑陶瓷板材性能的提高及功能化。首先研究了利用抛光废渣等废弃物制备发泡陶瓷板的工艺、结构和性能,实现了废渣的高品质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强度、高白度的镁质瓷陶瓷薄板。利用莫来石微晶、硅酸钇晶须、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短纤维等增强陶瓷薄板,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最后对优化的几种薄板进行了产业化中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发泡陶瓷板,优化了配方及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烧成制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烧成温度在大于1100℃以后开始发泡。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总气孔率和闭孔气孔率均增加,开孔气孔率也略有增加,材料强度不断降低。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促进莫来石相的形成。2.开发了MgO-Al2O3-SiO2材料体系,以高岭土、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角配方设计方案,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陶瓷薄板。产品抗弯曲强度高,烧成范围宽。。3.分别以粉煤灰和粉煤灰漂珠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在低温下煅烧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800-100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莫来石微晶为增强相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种莫来石均能有效增强陶瓷薄板。4.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直径尺寸为1-5μm,长度为30-60μm的硅酸钇晶须,所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其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热导率在1.15W/(m?K)-1.25W/(m?K)之间,其在500℃至1100℃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在6×10-6/K7×10-6/K之间。以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薄板时,锂辉石比钾长石和钠长石更适合充当助熔剂;当硅酸钇晶须加入量达到6%时,陶瓷薄板的强度最佳,达到92MPa,提高了80.4%。5.采用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商用短纤维作为增强原料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者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随纤维的加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氧化锆短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6.采用液相法合成了氧化钨微晶,发现微晶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反应活性有显着影响,薄片状的WO3?H2O具有活性晶面暴露和高比表面积特性而拥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其为光催化釉料活性成分,在陶瓷薄板表面制备了钨基快速结晶釉,发现该釉层以WOP2O7为主晶相,析晶尺寸大,结晶取向明显,装饰效果好,且具有紫外可见光降解污染物性能,为提升结晶釉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7.对发泡陶瓷板、高白度陶瓷薄板、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氧化锆短纤维增强陶瓷薄板以及光催化功能结晶釉装饰的陶瓷板材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几种陶瓷薄板的尺寸、断裂模数、吸水率、耐磨性、可溶性铅含量、可溶性镉含量、静摩擦系数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发泡陶瓷板中试产品的密度、导热系数、平均断裂模数、吸水率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陈金荣,于燕文[8](2019)在《宝钢中间包内衬结构优化及保温技术应用》文中认为通过优化宝钢中间包内衬保温配置研究,获得了一套安全、稳定、长寿、节能和保温的中间包内衬耐火材料的配置技术,即由普通的砖砌型中间包改为采用纳米微孔隔热板、轻质保温砖以及低水泥半轻质莫来石浇注料整体浇注的中间包,不仅使包壳降温更加明显,而且减少了中间包浇铸过程中的钢水温降和温度波动,提高了铸坯品质。
陈阔,吕艳华,袁波,王刚,曹喜营,曹迎楠,韩建燊[9](2018)在《发泡法制备轻质莫来石结合氧化铝空心球制品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改善莫来石结合氧化铝空心球制品的隔热性能,以氧化铝微粉、二氧化硅微粉和≤3 mm的氧化铝空心球为主要原料,采用发泡法结合凝胶注模工艺制备了轻质莫来石结合氧化铝空心球制品,并研究了发泡时间(5、10、15和20 min)对试样的体积密度、气孔率、耐压强度、显微结构和热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试样的基质部分为气孔孔径50100μm的多孔结构,与氧化铝空心球结合紧密;随着发泡时间增加,试样的气孔率增加,而体积密度、耐压强度和热导率降低;当发泡时间为20 min时,试样体积密度为0. 71 g·cm-3,气孔率为80. 2%,常温耐压强度为1. 81 MPa,600℃热导率为0. 467 W·m-1·K-1。
尹超男,刘锡俊,袁林,叶亚红,徐如林,魏瀚[10](2018)在《利用废电瓷制备水泥窑用低铝莫来石砖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低铝莫来石及高压废电瓷为主要原料,添加石英砂粉等外加剂,以纸浆废液为结合剂,通过合理的颗粒级配制成混合物料,经高压成型干燥后于1 400℃烧成制备了低铝莫来石砖。将研制的新型低铝莫来石砖与目前普通的硅莫砖进行性能对比,分析了高压电瓷加入量对烧成试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铝莫来石砖具有低导热性和耐碱性能,更适用于水泥回转窑预热分解带;同时该产品以废高压电瓷为主要原料,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现实意义。
二、轻质莫来石砖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质莫来石砖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隔热材料 |
1.2.1 制备方法 |
1.2.2 隔热方式 |
1.2.3 隔热材料不同气氛下的损毁 |
1.3 莫来石质隔热材料 |
1.3.1 莫来石 |
1.3.2 莫来石晶须 |
1.3.3 中空结构材料 |
1.3.4 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设计及方案 |
2.3.1 实验流程 |
2.3.2 样品表征与性能检测 |
第三章 莫来石晶须的合成 |
3.1 催化剂对晶须生长过程的影响 |
3.1.1 实验 |
3.1.2 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 |
3.1.3 常温物理性能 |
3.2 陶瓷纤维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2.1 实验 |
3.2.2 显微结构 |
3.2.3 常温物理性能 |
3.3 炭黑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 |
3.3.2 显微结构 |
3.3.3 常温物理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莫来石中空晶须的制备 |
4.1 中空晶须的合成 |
4.1.1 实验 |
4.1.2 物相组成 |
4.1.3 显微结构 |
4.1.4 常温物理性能 |
4.1.5 导热系数 |
4.2 中空晶须形成机理 |
4.2.1 实验 |
4.2.2 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4.2.3 TG-DTA分析 |
4.2.4 形成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的制备 |
5.1 原料特性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1.1 实验 |
5.1.2 原料种类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1.3 淀粉含量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2 添加剂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2.1 实验 |
5.2.2 Al(OH)_3的影响 |
5.2.3 AMT和陶瓷纤维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还原气氛下的损毁行为 |
6.1 埋炭气氛下的热力学计算 |
6.2 600℃埋炭处理结果分析 |
6.2.1 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6.2.2 重量变化 |
6.2.3 耐压强度 |
6.2.4 应力-应变曲线及断裂能 |
6.3 800℃埋炭处理结果分析 |
6.3.1 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6.3.2 重量变化 |
6.3.3 耐压强度 |
6.3.4 应力-应变曲线及断裂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2)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瓷的性质、生产工艺及产业发展现状 |
1.1.1 电瓷的概念、性质及其发展 |
1.1.2 电瓷的原料及生产工艺 |
1.1.3 电瓷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分类 |
1.2 废电瓷的产生及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
1.2.1 废电瓷的产生及存在现状 |
1.2.2 废电瓷的国内外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1.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技术进展及其结合剂研究现状 |
1.3.1 耐高温材料发展历程 |
1.3.2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技术进展 |
1.3.3 免烧成耐高温材料结合剂概述 |
1.4 耐高温材料用工业原料及固体废弃物概述 |
1.4.1 铝矾土熟料 |
1.4.2 黏土 |
1.4.3 铝灰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废电瓷的表征及色釉料高温性能有害组分屏蔽研究 |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过程 |
2.2.1 实验原料的处理和废电瓷与黏土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
2.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废电瓷及其与黏土高温产物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
2.3.1 废电瓷的表征及分析 |
2.3.2 废电瓷色釉料性能有害组分高温转相和屏蔽效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的颗粒级配和性能研究 |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设备 |
3.2 实验过程 |
3.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3.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颗粒级配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2 热处理温度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3 保温时间对全体量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添加铝灰/黏土对废电瓷制备耐高温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设备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4.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及分析 |
4.3.1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2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3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
4.3.4 热处理温度及铝灰添加量对材料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添加铝矾土熟料细粉对废电瓷基耐高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影响研究 |
5.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仪器设备 |
5.2 实验过程 |
5.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5.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及分析 |
5.3.1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5.3.2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5.3.3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显微形貌和元素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
5.3.4 热处理温度和铝矾土熟料添加量对材料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合剂对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性能影响及强度获得机制研究 |
6.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仪器设备 |
6.2 实验过程 |
6.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6.2.2 性能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及分析 |
6.3.1 不同硅溶胶结合剂制备试样不同温度下强度获得机制探讨 |
6.3.2 不同硅溶胶结合剂制备试样1300℃热处理后表征分析及讨论 |
6.3.3 免烧成废电瓷基耐高温材料热震损伤原理及抗热震性提高机制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 |
1.1.1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的产生背景 |
1.1.2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的研究进展 |
1.2 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2.1 非氧化物(SiC、SiAlON) |
1.2.2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常规性能的影响 |
1.2.3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4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
1.3 原位合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3.1 引入Si原位合成碳化硅的生长机理 |
1.3.2 Si引入原位生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3.3 添加物对原位合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4 课题的提出 |
2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制备及常温性能研究 |
2.1 Si粉加入量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1.1 实验 |
2.1.2 Si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2 Al、Zn、SiC与 Si的复合加入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2.1 实验 |
2.2.2 Al、Zn、SiC与 Si的复合加入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3 物相分析 |
2.3.1 加入Si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2 加入Si/Al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3 加入Si/Zn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4 加入Si/SiC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4 显微结构分析 |
2.4.1 试样断口形貌 |
2.4.2 加入Si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3 加入Si/Al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4 加入Si/Zn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5 加入Si/SiC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高温机械性能研究 |
3.1 实验内容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复相材料的高温抗折强度 |
3.2.2 复相材料的荷重软化温度 |
3.2.3 复相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
3.2.4 显微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4.1 实验内容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引入Si试样的抗碱侵蚀性 |
4.2.2 引入Si复合粉体试样的抗碱侵蚀性 |
4.2.3 综合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抗氧化性研究 |
5.1 实验内容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引入Si粉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2 引入Si/Al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3 引入Si/Zn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4 引入Si/SiC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5 综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质隔热材料概述 |
1.2.1 轻质隔热材料的分类 |
1.2.2 轻质隔热材料的隔热原理及影响因素 |
1.2.3 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4 轻质隔热材料的应用 |
1.3 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概述 |
1.3.1 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的制备 |
1.3.2 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微波烧结技术简介 |
1.4.1 微波与材料的作用机理 |
1.4.2 微波烧结技术的特点 |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2 实验原料、设备与表征分析方法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原料表征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微波加热系统 |
2.1.5 保温结构的设计 |
2.2 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方法 |
2.2.1 物相组成 |
2.2.2 微观形貌 |
2.3 性能表征分析方法 |
2.3.1 气孔率与密度 |
2.3.2 孔径分布 |
2.3.3 抗折强度 |
2.3.4 抗热震性 |
2.3.5 热膨胀系数 |
2.3.6 热导率 |
3 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质耐火材料 |
3.1 Al_2O_3-SiC复合块体的制备 |
3.2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1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升温速率的影响 |
3.2.2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3.2.3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3.2.4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
3.2.5 SiC添加量对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
4 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工艺研究 |
4.1 AlF_3烧结助剂添加量对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1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1.2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气孔率和密度的影响 |
4.1.3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4.1.4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孔径分布的影响 |
4.1.5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
4.1.6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1.7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线变化率和重烧线变化率的影响 |
4.1.8 AlF_3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
4.2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2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隔热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4.2.3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气孔率和密度的影响 |
4.2.4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抗折强度的影响 |
4.2.5 烧结温度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
4.3 造孔剂添加量对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2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4.3.3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气孔率和密度的影响 |
4.3.4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
4.3.5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线变化率和重烧线变化率的影响 |
4.3.6 PMMA添加量对莫来石隔热材料热导率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直接复合制备水泥窑用轻重复合硅莫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轻质莫来石球加入量的影响 |
2.2 碳化硅加入量的影响 |
2.3 显微结构分析 |
3 结论 |
(6)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刚玉-莫来石概述 |
1.3 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原料及颗粒级配的影响 |
1.3.2 基质相与基质含量的影响 |
1.3.3 成型方式与成型压力的影响 |
1.3.4 烧成制度的影响 |
1.3.5 添加剂的影响 |
1.4 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1 层状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2 层状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1.6 耐火材料热震稳定性的改善措施 |
1.7 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7.1 选题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本文创新点 |
2 实验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案 |
2.3.1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2 基质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3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4 热膨胀差异对三层等厚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5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等厚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6 氧化铝空心球含量对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7 不同内层厚度的三层非等厚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2.3.8 内层厚度对三层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 试样制备 |
2.4.1 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2 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3 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5 材料表征与测试 |
2.5.1 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 |
2.5.2 常温抗折强度 |
2.5.3 载荷-位移曲线的测试 |
2.5.4 弹性模量 |
2.5.5 热导率 |
2.5.6 热膨胀系数 |
2.5.7 热震稳定性的评测 |
2.5.8 物相分析 |
2.5.9 显微结构分析 |
2.5.10 比热容 |
2.5.11 高温抗折强度 |
2.5.12 综合热分析 |
3 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1.1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3.1.2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3.1.3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4 烧成温度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3.2 基质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2.1 基质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3.2.2 基质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3 40%基质含量的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 |
3.2.4 基质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3.3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1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3.3.2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3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试样物相组成的影响 |
3.3.4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 |
3.3.5 添加剂对刚玉-莫来石试样烧结性能的影响 |
3.3.6 含不同添加剂试样的热化学分析 |
3.3.7 莫来石晶须形成的机理分析及其对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1 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线变化率 |
4.1.2 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
4.1.3 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 |
4.1.4 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
4.1.5 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残余应力分析 |
4.1.6 五层和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烧结性能及残余应力分析 |
4.2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4.2.2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3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4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4.2.5 界面添加剂对七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抗热震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氧化铝空心球含量对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1.1 氧化铝空心球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5.1.2 氧化铝空心球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5.1.3 含5%和60%氧化铝空心球的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 |
5.1.4 氧化铝空心球含量对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抗热震性的影响 |
5.2 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有限元模拟分析 |
5.2.1 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设计与有限元模拟分析 |
5.2.2 均一结构试样的热应力分析 |
5.2.3 三层等厚叠层结构试样的热应力分析 |
5.2.4 三层非等厚叠层结构设计与热应力分析 |
5.3 内层厚度对三层轻质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1 内层厚度对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5.3.2 内层厚度对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5.3.3 不同内层厚度的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 |
5.3.4 内层厚度对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形变行为与断裂特征的影响 |
5.3.5 内层厚度对三层刚玉-莫来石复合材料抗热震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建筑陶瓷发展现状及进展 |
1.1.1 建筑陶瓷的分类及功能 |
1.1.2 国家建筑陶瓷的相关产业政策及建筑陶瓷行业的问题 |
1.1.3 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 |
1.1.4 建筑陶瓷的应用现状 |
1.2 陶瓷薄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轻质陶瓷板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所用原料 |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工艺流程 |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2.5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QQ板)的配方实验设计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抛光废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
2.3.2 QQ板材试样性能 |
2.3.3 工艺因素对QQ板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4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发泡机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超薄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坯料化学组成体系的选择 |
3.2.2 坯料配方三角配料实验方案设计 |
3.3 实验方法 |
3.3.1 工艺方法 |
3.3.2 测试及表征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莫来石微晶粉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4.2.1 实验原料 |
4.2.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
4.2.3 以粉煤灰漂珠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
4.2.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莫来石微晶 |
4.3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4.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4.3.2 制备工艺 |
4.3.3 表征分析 |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陶瓷晶须及纤维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硅酸钇晶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制备工艺 |
5.2.3 表征 |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 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
5.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5.3.2 制备工艺 |
5.3.3 表征分析 |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
5.4.1 原料及实验设备 |
5.4.2 制备工艺 |
5.4.3 表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晶须及陶瓷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机理分析 |
5.5.1 硅酸钇晶须增强机理分析 |
5.5.2 氧化锆短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陶瓷薄板表面钨基光降解型釉料活性成分及结晶釉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活性纳米WO_3材料的制备 |
6.2.2 钨基陶瓷结晶釉的合成 |
6.2.3 结构表征 |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活性WO_3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
6.3.2 活性钨氧化物基陶瓷釉料的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几种薄板的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
7.1 中试产品规格选择及工艺方案 |
7.2 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
7.2.1 成型压力的优化 |
7.2.2 烧成制度的优化 |
7.3 关键设备选择 |
7.3.1 成型设备 |
7.3.2 烧成设备 |
7.3.3 釉料施釉和装饰等其它设备 |
7.4 中试产品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附录一 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情况 |
附录二 项目鉴定情况 |
附录三 个人荣誉 |
(8)宝钢中间包内衬结构优化及保温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温中间包内衬材料的配置 |
1.1 保温材料的性能研究 |
1.1.1 纳米微孔隔热板 |
1.1.2 轻质保温砖———漂珠砖 |
1.2 整体浇注料的性能研究 |
2 中间包保温的实施和效果 |
2.1 中间包耐火材料配置结构设计 |
2.2 中间包热平衡时理论计算 |
2.3 连铸过程中间包保温效果评估 |
3 结论 |
(9)发泡法制备轻质莫来石结合氧化铝空心球制品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料 |
1.2 试样制备 |
1.3 性能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
2.2 发泡时间对试样体积密度、气孔率与耐压强度的影响 |
2.3 发泡时间对试样热导率的影响 |
3 结论 |
(10)利用废电瓷制备水泥窑用低铝莫来石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样制备 |
1.2 性能测试 |
2 试验原料 |
2.1 低铝莫来石 |
2.2 高压电瓷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高压电瓷加入量对低铝莫来石砖性能的影响 |
3.2 低铝莫来石砖与硅莫砖物理性能比较 |
4 结论 |
四、轻质莫来石砖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莫来石晶须隔热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熊洵.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用废电瓷制备免烧成耐高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吕振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 安建成. 郑州大学, 2020(02)
- [4]微波烧结制备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工艺研究[D]. 范书珩. 郑州大学, 2020(02)
- [5]直接复合制备水泥窑用轻重复合硅莫砖研究[J]. 石凯,夏熠. 耐火材料, 2019(02)
- [6]刚玉—莫来石层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 李赛. 郑州大学, 2019(07)
- [7]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D]. 汪庆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8]宝钢中间包内衬结构优化及保温技术应用[J]. 陈金荣,于燕文. 耐火材料, 2019(01)
- [9]发泡法制备轻质莫来石结合氧化铝空心球制品的性能研究[J]. 陈阔,吕艳华,袁波,王刚,曹喜营,曹迎楠,韩建燊. 耐火材料, 2018(05)
- [10]利用废电瓷制备水泥窑用低铝莫来石砖的研究[J]. 尹超男,刘锡俊,袁林,叶亚红,徐如林,魏瀚. 耐火与石灰,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