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蔡宣智[1](2014)在《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蔬菜作为人们一日三餐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之,无公害蔬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是促使当地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支柱产业。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文献整理、交流访谈、问卷调查、图表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优势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再次通过分析总结出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目前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其产业发展的建议。主要是:加大产业化组织建设力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生态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环境;丰富品种,树立品牌,优化无公害蔬菜产业结构;加大无公害蔬菜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菜”之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蔬菜质量;培育龙头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监管、检测体系,规范市场营销行为;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的宣传,提高大众对其的认可度;多形式的推广品牌,拓展市场,搞活无公害蔬菜的流通;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持续发展”之路。
陈丽华[2](2014)在《漳浦县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的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但近年来,由于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导致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的松散。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再到消费的环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不断,劣质农产品、滥用化学肥料等原因造成的农产品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这不仅引起全国各大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的恐慌,更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伤。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特别是易受污染的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探索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少蔬菜生产的质量问题便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比如建立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无公害蔬菜的安全检测及标准体系、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等相应举措。其中,特别是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作为检测和追踪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载体,可以将蔬菜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信息链连接起来进行监控,一向被国内外的消费市场认为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本文研究将极富实践价值的漳浦县无公害蔬菜作为分析对象,从食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角度切入,以漳州“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为例,研究漳浦县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主要是通过对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生产管理、检测采摘、清洗包装、保存运输、市场销售等贯穿整个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的各环节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记录,以便形成追溯信息并输入信息数据库中,从而在上行追溯、下行追查的动态系统中达到蔬菜生产信息的准确、及时查询。确保进入市场流通销售的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都能有“身份”可查,以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研究是首次对漳浦县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在总结了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以此为借鉴的标准,分析和总结了近几年来漳浦县在无公害蔬菜的可追溯制度上的做法。提出漳浦县在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对可追溯制度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在漳浦县发展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发展模式的对策。
关松涛[3](2012)在《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无公害蔬菜,即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多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蔬菜是无公害农产品的一种,其概念同样也可以用上述方式表述为: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就是指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①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蔬菜的种植就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种植在土壤、灌溉水和农田大气均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并实行生产、运输、加工和贮藏“四位一体”的全过程都要无公害操作,使其终端产品营养品质好、卫生、安全、经过检验符合标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世界上也没有对无公害蔬菜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我国有些学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②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世界其他国家就已经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是其主要生产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比如,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在新西兰都是无土栽培的。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荷兰、美国等是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可以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在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首批全国共有23个省、市参与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并逐步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如何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到了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了60万亩。正是在此前提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大家公认的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有:首要的是农药污染;其次是生长环境污染;再者就是生产肥料污染。本文就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并针对“农药污染对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这一主要问题而展开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4](2012)在《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分析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现状,并从基地的合理规划、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市场监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对策。
杨卫丽[5](2011)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形态和生产体系,与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当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城市不断扩张、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重、城乡差距加大等多种问题,都市农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北方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如何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促进西安都市圈功能优化和城乡统筹,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综合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以西安都市圈289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国内外对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但对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互动发展研究并不多见。论文汲取人文-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区域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主要方向。(2)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与类型,探讨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都市农业已成为都市圈重要的产业类型之一,都市农业区域也正在成为都市圈的重要功能区,都市圈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都市农业满足了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都市圈对都市农业发展的阶段特性、景观格局、功能差异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3)界定了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依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5个阶段。(4)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特征及功能定位。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具有要素复杂性、独特性、类型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动态与相变性等多重特点,其功能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生态等5个方面。随着西安都市圈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特点及功能将会不断演化。(5)利用景观格局指数、SOM神经网络、缓冲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研究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格局。研究发现:①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分布可划分为0—20公里、20—45公里、45公里以外3个圈层,不同圈层的都市农业景观类型存在显着差异;②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景观格局沿河流、道路等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③各种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6)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功能定位、景观格局和区域分布,结合国内外发展实践,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8种发展模式,分别为技术外溢推动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导产业拉动模式、城镇企业带动模式、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全民参与带动模式、协会组织带动模式、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并对各个模式及其特点、运行机理以及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7)在景观格局分析及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空间格局的划分,具体划分为近郊都市农业发展区、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区、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带、渭河都市农业发展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5个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都市农业发展区(带)空间格局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模式选择,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优化。(8)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建议未来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应明确其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和空间定位等;编制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都市农业纳入都市圈规划;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制度;加强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技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科技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系统阐述了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研究的理论框架;②构建了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都市农业空间格局分析的组合方法,以此为基础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③构建了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8种模式,探讨了各种模式特点和内在运行机理,并对其在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王方舟[6](2011)在《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己经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仅次于拥有“世界三大菜篮子”之一的山东省。河北省蔬菜产业是一种内部需求拉动下形成的快速增长的产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整个蔬菜产业也开始向过剩时期转化,使得蔬菜生产开始由价格竞争进入品质竞争的时代,河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外汇和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未来河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影响与决定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究竟何在?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如何让河北省蔬菜产业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河北省政府应该如何规范蔬菜产业竞争并引导蔬菜实施正确的战略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传统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为基础,以影响和决定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为主线,结合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实际,采用因素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非线性回归分析法、生产要素贡献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和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等工具,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这些模型所使用数据包含的政策含义,应用指标评价体系和分析评价模型对河北蔬菜产业进行计量分析与测评。最后,制定出可行性发展战略,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与建议。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九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一)在导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最后介绍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二)在理论基础部分。对与蔬菜产业竞争力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了本论文采用的蔬菜分类方法,阐明了竞争力的“金字塔”层次体系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综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决定因素,构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模型。(三)在评价模型与综合评价部分。论述了蔬菜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分类、选取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蔬菜产业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是全国蔬菜产业划分为五大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蔬菜产业实际情况,选取了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云南、四川和河南十个蔬菜大省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是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五。和排在前四位的省份相比,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四)现状分析部分。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利资源和农机六方面对河北省农业概况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又从供给、消费和贸易现状三个层面对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五)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分析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四个组成成份,即环境竞争力、要素竞争力、显示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从生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相关产业三个方面描述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环境竞争力,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市场环境竞争力,回答了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蔬菜消费量的因素。从资源、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描述了河北省蔬菜产业要素竞争力,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要素贡献性,指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整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但是,外延式的增长效率不高。从蔬菜出口在农产品出口和蔬菜总产量中的地位、蔬菜出口总量(额)、蔬菜出口结构和蔬菜出口流向分析了河北省蔬菜出口贸易状况,构建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出口依存度、出口贡献率和进口份额七个指标,来测定与评价河北省蔬菜产业显示竞争力;用实证的方法分析省际间蔬菜产品出口竞争力,河北省蔬菜产品显示竞争力位居第3位,但代表出口竞争力态势的主成分得分并不理想,显示竞争实力比较弱,但是,蔬菜产业显示竞争力根基是很好的。河北省蔬菜产品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营销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四个方面。用价格和成本分析蔬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结合河北省蔬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现状,指出了河北省蔬菜产品质量和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张家口的芹菜如何进入北京蔬菜市场为例分析了河北省蔬菜产品的营销竞争力。(六)战略、对策与建议部分。在前文研究的成果上,提出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即“生态立菜”、“科技强菜”、“出口带菜”、“品牌建菜”战略。最后,根据四项战略选择,从政府政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蔬菜出口和蔬菜品牌六个不同角度,给出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根据论文六部分的内容分析、论述和归纳,从不同的角度得出14条结论。由于本研究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未来研究中需要从4个方面加以改进。本论文创新点是:(1)结合竞争力相关理论建立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准确的把握蔬菜产业的竞争状况提供一个分析框架。(2)根据蔬菜产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函数,分析目前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要素贡献结构。(3)制定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竞争战略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提高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建议。
黄曼[7](2011)在《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仅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一个社会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农业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蔬菜作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高的部门,促进上海市郊蔬菜的生产,对于提高市郊农民收入,保障上海市蔬菜供应和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文献检索法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上海市统计年鉴1980-2008年蔬菜生产的相关数据,对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现状及演变进行分析,发现:(1)上海市郊蔬菜的品种丰富,品种优良,设施菜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远郊地区,并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2)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产量和面积都在增加,品种数量不断丰富,品质不断优良化,设施菜地面积增加,蔬菜生产基地越来越多,空间布局由集中在市中心外围向远郊迁移,呈现“逆杜能圈”的过程。(3)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居民食品结构的不断改善,对蔬菜的需求不断加大,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推广,蔬菜生产的高效益及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导致了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演变。(4)基于研究结果,建议继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丰富蔬菜品种,完善其品质,促进蔬菜生产的快速流通,发展异地农业和一些龙头企业,保证上海市郊蔬菜生产快速平稳的发展。
刘建华[8](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蔡冲[9](2008)在《滨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其安全问题普遍为世界所关注。本文概述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特征,分析了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明确了无公害蔬菜对生产环境、施肥、用药、技术、管理和经营等关键环节要求,从分析滨州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入手,找出制约滨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而提出滨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1)搞好宣传,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认识。通过宣传与培训,增强菜农的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推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种监管体系,实行无公害质量认证。对那些质量有安全保证的蔬菜设置合理的价格,让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让消费者免除后顾之忧。政府监管非常必要,它是解决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关键。(3)加强管理,科技创新,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4)研究对策,加大投入,推进蔬菜产业化。(5)加强无公害蔬菜田的无害化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赵瑞香[10](2008)在《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它为人类提供丰富而又廉价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生产、储藏过程中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产品的大量使用,虽然对蔬菜的产量增加、产品保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严重污染了蔬菜产品。如何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是新阶段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是消费者消费的热点,也是蔬菜发展的方向。论文通过走访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莎尔沁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该地区发展无公害蔬菜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莎尔沁地区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区域特色不突出,农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2)缺乏优质生产意识,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不强烈;(3)投入相对较少;(4)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低下;(5)产业化经营水平低;(6)信息系统建设滞后;(7)市场建设短缺,管理不善;(8)市场占有额低;(9)农药、化肥污染问题;(10)连作引起的病虫害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归纳,结合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对策:产业化经营,具体包括:(1)政府部门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2)土地流转到种菜能手中;(3)强化科技示范,增强无公害意识;(4)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5)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6)发展保护地生产,建立活动小棚;(7)种植绿色蔬菜,提高区外及国际市场占有额;(8)发展蔬菜观光旅游业;(9)充分利用“三沼”。并总结出了适合莎尔沁地区生产无公害蔬菜的主要技术措施,诸如轮作、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等。
二、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
1.2.1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 |
2.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
2.2 无公害蔬菜的特征 |
2.3 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意义 |
2.3.1 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
2.3.2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
2.3.3 有利于提高蔬菜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
2.3.4 有利于增加菜农收入和调整产业结构 |
3 无公害蔬菜的市场调查 |
3.1 调查的说明 |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情况统计 |
3.2.2 调查内容的情况统计 |
3.2.3 调查结论分析 |
4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
4.1 枫溪乡基本情况 |
4.2 枫溪乡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 |
4.3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现状 |
4.4 枫溪乡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
4.4.1 自然条件优越 |
4.4.2 地理区位独特 |
4.4.3 劳力资源丰富 |
4.4.4 政策体制优惠 |
5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生产规模小、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
5.1.2 种植设施、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 |
5.1.3 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
5.1.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水平不高 |
5.1.5 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种植品种显得单一 |
5.1.6 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
5.1.7 无公害蔬菜认证有待加强,市场管理有待规范 |
5.1.8 品牌宣传推广不够,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不高 |
5.2 产生的原因 |
5.2.1 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 |
5.2.2 乡村集体经济薄弱,科技人才缺乏 |
5.2.3 管理检测体系不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备 |
6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建议 |
6.1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 |
6.1.1 指导思想 |
6.1.2 发展目标 |
6.2 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 |
6.2.1 加大产业化组织建设力度,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
6.2.2 加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环境 |
6.2.3 丰富品种,树立品牌,优化无公害蔬菜产业结构 |
6.2.4 加大无公害蔬菜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兴菜”之路 |
6.2.5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蔬菜质量 |
6.2.6 培育龙头企业,优化投资环境 |
6.2.7 健全无公害蔬菜产业的监管、检测体系,规范市场营销行为 |
6.2.8 加大对无公害蔬菜的宣传,提高大众对其的认可度 |
6.2.9 多形式的推广品牌,拓展市场,搞活无公害蔬菜的流通 |
6.2.10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持续发展”之路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漳浦县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漳浦县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无公害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的相关理论概念 |
1.4.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
1.4.2 “追溯”的起源 |
1.4.3 “可追溯”系统的概念 |
1.4.4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定义 |
第2章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
2.1 国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
2.2 国内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的经验借鉴 |
2.3.1 重视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全程监管和关键点控制 |
2.3.2 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信用制度 |
2.3.3 重视标准化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极高 |
2.3.4 重视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手段与评价体系的配套完善和更新 |
2.3.5 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预警到位,重视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
2.3.6 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研力量和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
第3章 漳浦县发展无公害蔬菜可追溯体系的背景 |
3.1 福建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现状 |
3.2 漳浦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现状 |
3.3 漳浦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有利条件 |
3.3.1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
3.3.2 优越的区域交通条件 |
3.3.3 丰富的品种资源 |
3.3.4 科技资源优势 |
3.3.5 反季节栽培优势 |
3.3.6 成本低廉优势 |
3.3.7 加工经销优势 |
3.4 漳浦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不利条件 |
3.4.1 零散化生产的弊端 |
3.4.2 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滞后 |
3.4.3 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监管 |
第4章 漳浦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内容 |
4.1 发展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必要性 |
4.1.1 发展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是规避蔬菜质量风险的有效途径 |
4.1.2 发展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是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需要的重要手段 |
4.1.3 建立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是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措施 |
4.2 无公害蔬菜质量可追溯制度中的行为主体及分工 |
4.2.1 无公害蔬菜生产者 |
4.2.2 无公害蔬菜加工企业 |
4.2.3 政府政策 |
4.3 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的构成及内容 |
4.3.1 无公害蔬菜生产流程分析 |
4.3.2 规范农产品(蔬菜)质量可追溯的操作流程 |
4.3.3 漳州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管理平台案例分析 |
4.4 可追溯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4.4.1 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登记记录的不完善 |
4.4.2 可追溯制度的实施增加了运营成本 |
第5章 漳浦县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5.1 追溯系统所涉及的行为主体需求不足 |
5.2 追溯制度的建立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保障 |
5.3 现有的蔬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
5.4 追溯系统涉及部门众多,难以协调配合 |
5.5 追溯系统局限化,缺乏统一的国家级追溯平台 |
5.6 可追溯制度中成本投入不足的障碍 |
5.7 消费者对于可追溯蔬菜的认知欲、购买欲不强 |
5.8 蔬菜批发市场中的管理者无法充分的开展追溯管理工作 |
5.9 供货商对可追溯体系的内容了解不够 |
第6章 漳浦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发展对策 |
6.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法律法规,建立农产品追溯的长效机制 |
6.2 培育壮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的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
6.3 建立协调统一的无公害蔬菜监管机制 |
6.4 加强技术研发,建立统一追溯平台 |
6.5 增加经济投入,改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结构 |
6.6 增加可追溯信息透明度,提高消费者支付意愿和监督能力 |
6.7 增强宣传培训力度,促进各方经营主体交流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理论分析 |
2.1 影响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 |
2.2 如何治理与控制蔬菜污染 |
3 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分析 |
3.1 市场调研 |
3.2 市场调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
4.2 推行无公害蔬菜应采取的措施 |
4.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建议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2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 |
1.1 科技普及的力度不够 |
1.1.1 化肥的滥用 |
1.1.2 有机肥的不正当使用 |
1.1.3 栽培技术不配套、品种单一 |
1.1.4 安全使用农药意识淡薄 |
1.2 栽培模式单一 |
1.3 缺乏龙头企业, 产业化程度低 |
1.4 服务体系不健全, 检测检验体系不完备 |
2 促进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对策 |
2.1 科学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
2.2 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 增加科技投入 |
2.3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培育品牌产品 |
2.4 加强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2.5 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体系 |
2.6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
(5)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都市农业 |
2.1.2 都市圈 |
2.2 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1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2.2 国内都市农业研究进展 |
2.3 研究评价 |
第三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农业区位理论 |
3.2 景观农业理论 |
3.3 比较优势理论 |
3.4 城乡一体化理论 |
3.5 都市第三空间理论 |
3.6 环城游憩带理论 |
3.7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发展 |
4.1 都市农业特征、功能与类型 |
4.1.1 都市农业特征 |
4.1.2 都市农业功能 |
4.1.3 都市农业类型 |
4.2 都市圈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都市圈特征 |
4.2.2 都市圈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 都市农业与都市圈相互依存关系 |
4.3.1 都市农业在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 |
4.3.2 都市圈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
5.1 西安都市圈及其主要特征 |
5.1.1 西安都市圈范围界定 |
5.1.2 西安都市圈主要特征 |
5.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进程 |
5.2.1 传统农业活力激发期(1978-1985) |
5.2.2 传统农业快速发展期(1986-1991) |
5.2.3 农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期(1992-1997) |
5.2.4 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过渡期(1998-2003) |
5.2.5 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期(2004-至今) |
5.3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特征与功能 |
6.1 都市农业特征分析 |
6.1.1 要素复杂性与独特性 |
6.1.2 类型多样性 |
6.1.3 空间异质性 |
6.1.4 动态与相变性 |
6.2 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6.2.1 经济功能 |
6.2.2 社会功能 |
6.2.3 文化功能 |
6.2.4 空间功能 |
6.2.5 生态功能 |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景观类型与格局 |
7.1 都市农业景观格局及其分析方法 |
7.2 评价指标体系 |
7.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
7.2.3 指标说明 |
7.3 研究方法及评价结果 |
7.3.1 景观格局指数 |
7.3.2 SOM神经网络 |
7.3.3 缓冲区分析 |
7.3.4 灰色关联分析 |
7.3.5 评价结果 |
7.4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景观格局分析 |
7.4.1 总体景观格局分析 |
7.4.2 局域景观格局分析 |
7.5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景观格局机理分析 |
7.5.1 自然要素影响 |
7.5.2 政策要素影响 |
7.5.3 社会经济要素影响 |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
8.1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
8.1.1 地域性原则 |
8.1.2 差异化原则 |
8.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8.2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构建 |
8.2.1 技术外溢推动模式 |
8.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8.2.3 主导产业拉动模式 |
8.2.4 城镇企业带动模式 |
8.2.5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
8.2.6 全民参与带动模式 |
8.2.7 协会组织带动模式 |
8.2.8 遗址保护性开发带动模式 |
第九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1.1 近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1.2 近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1.3 近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2.1 中远郊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区域 |
9.2.2 中远郊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2.3 中远郊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3.1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3.2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3.3 远郊秦岭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4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4.1 渭河都市农业空间布局 |
9.4.2 渭河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4.3 渭河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9.5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引导及优化 |
9.5.1 杨凌都市农业空间布局特点 |
9.5.2 杨凌都市农业功能定位 |
9.5.3 杨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第十章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 |
10.1 明晰都市农业在西安都市圈建设中的基本定位 |
10.2 制定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
10.3 加强都市农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10.4 完善都市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
10.5 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
10.6 推进都市农业科技化发展 |
结论及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蔬菜概念的界定 |
2.1.2 蔬菜产业概念的界定 |
2.1.3 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2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
2.2.1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
2.2.2 区域竞争力的特征 |
2.3 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
2.3.1 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 |
2.3.2 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
2.3.3 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
2.4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2.4.1 传统贸易理论 |
2.4.2 产业组织理论 |
2.4.3 比较优势理论 |
2.4.4 竞争优势理论 |
2.4.5 资源基础理论 |
2.5 构建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模型 |
2.5.1 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观点综述 |
2.5.2 构建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农业概况 |
3.1.1 行政区划 |
3.1.2 地理位置 |
3.1.3 地形地貌 |
3.1.4 气候 |
3.1.5 水利资源 |
3.1.6 农机 |
3.2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供给现状 |
3.2.1 面积和产量 |
3.2.2 品种结构 |
3.2.3 生产布局 |
3.3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消费现状 |
3.3.1 蔬菜消费量 |
3.3.2 蔬菜消费品种 |
3.3.3 蔬菜消费区域差异 |
3.4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贸易现状 |
3.4.1 河北省蔬菜进出口贸易概况 |
3.4.2 河北省蔬菜贸易品种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与综合评价 |
4.1 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类 |
4.3 指标选取的依据 |
4.3.1 环境竞争力指标 |
4.3.2 要素竞争力指标 |
4.3.3 显示竞争力指标 |
4.3.4 产品竞争力指标 |
4.4 全国31 省市蔬菜产业系统聚类分析 |
4.4.1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
4.4.2 全国31 省市蔬菜产业聚类分析结果 |
4.5 全国10 大省份蔬菜产业的因子分析 |
4.5.1 因子分析方法 |
4.5.2 蔬菜省份选取和指标选取 |
4.5.3 数据标准化 |
4.5.4 因子分析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河北省蔬菜产业环境竞争力分析 |
5.1 河北蔬菜产业生态环境竞争力 |
5.1.1 河北省森林覆盖率 |
5.1.2 水土流失面积 |
5.1.3 自然灾害发生率 |
5.2 河北省蔬菜产业市场环境竞争力 |
5.2.1 蔬菜产业市场环境的特点 |
5.2.2 河北省城乡居民主要食品消费结构及变化 |
5.2.3 影响城镇居民蔬菜消费量因素的因子分析 |
5.2.4 影响农村居民蔬菜消费量因素的因子分析 |
5.3 河北蔬菜产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
5.3.1 蔬菜产业制度环境竞争力中政府的作用机理 |
5.3.2 制度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尺度 |
5.4 河北蔬菜产业相关产业竞争力 |
5.4.1 蔬菜生产设施装备 |
5.4.2 蔬菜良种繁育体系 |
5.4.3 蔬菜产品加工 |
5.4.4 蔬菜冷藏链装备 |
5.5 本章小结 |
6. 河北蔬菜产业要素竞争力分析 |
6.1 河北蔬菜产业资源竞争力 |
6.1.1 气候条件 |
6.1.2 蔬菜产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 |
6.2 河北蔬菜产业资本竞争力 |
6.2.1 政府专项资金的补贴 |
6.2.2 菜农的融资渠道 |
6.3 河北蔬菜产业技术竞争力 |
6.3.1 河北省蔬菜产业技术优势 |
6.3.2 河北省蔬菜产业劣势 |
6.4 河北蔬菜产业人力资本竞争力 |
6.4.1 蔬菜产业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分类 |
6.4.2 河北省蔬菜产业人力资本结构的特点 |
6.5 河北蔬菜产业基础设施竞争力 |
6.5.1 蔬菜产业机械化水平 |
6.5.2 水利化程度 |
6.5.3 农村人口年人均用电量 |
6.5.4 河北省人均公路拥有量 |
6.6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
6.6.1 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的构建 |
6.6.2 指标和样本数据 |
6.6.3 生产要素贡献分析的结果及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蔬菜产业显示竞争力分析 |
7.1 河北省蔬菜出口贸易状况 |
7.1.1 蔬菜出口在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 |
7.1.2 蔬菜出口在蔬菜总产量中的地位 |
7.1.3 蔬菜出口总量(额) |
7.1.4 蔬菜出口结构 |
7.1.5 蔬菜出口流向 |
7.2 河北省蔬菜出口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7.2.1 出口竞争力的概念 |
7.2.2 评价的指标体系 |
7.3 省际间蔬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河北省蔬菜产品竞争力分析 |
8.1 蔬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
8.1.1 蔬菜价格 |
8.1.2 蔬菜成本 |
8.2 蔬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 |
8.2.1 河北省蔬菜质量的现状 |
8.2.2 河北省蔬菜质量存在的问题 |
8.3 蔬菜产品的营销竞争力----以张家口的芹菜为例 |
8.4 蔬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 |
8.4.1 蔬菜产品品牌的涵义 |
8.4.2 河北省蔬菜产品品牌现状 |
8.4.3 河北省蔬菜产品品牌存在的问题 |
8.5 蔬菜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力 |
8.6 本章小结 |
9. 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
9.1 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竞争战略环境 |
9.2 制定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 |
9.2.1 保持现有竞争优势 |
9.2.2 扩大竞争优势范围 |
9.3 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9.3.1 实施“生态立菜”战略 |
9.3.2 实施“科技强菜”战略 |
9.3.3 实施“出口带菜”战略 |
9.3.4 实施“品牌建菜”战略 |
9.4 提升河北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
9.4.1 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
9.4.2 改善蔬菜产业生态环境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9.4.3 推进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科技创新 |
9.4.4 采取多种措施扩宽蔬菜出口市场 |
9.4.5 加快蔬菜品牌建设,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10.1 主要研究结论 |
10.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理论基础 |
2.1 农业区位理论 |
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
2.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4 城市化理论 |
3 研究框架与数据来源 |
3.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方法 |
4 上海市郊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4.1 上海市郊自然环境概况 |
4.2 上海市郊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5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
5.1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分析 |
5.2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布局现状 |
5.3 上海市郊蔬菜产销现状分析 |
5.4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设施状况分析 |
5.5 上海市郊蔬菜标准化基地分析 |
6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时空演变分析 |
6.1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总体变化 |
6.2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结构的演变 |
6.2.1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品种结构的演变 |
6.2.2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品质结构的演变 |
6.2.3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方式的演变 |
6.3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 |
7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驱动机制 |
7.1 上海市郊城市化水平 |
7.2 上海市交通条件的改善 |
7.3 上海市郊居民的消费结构 |
7.4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 |
7.5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 |
7.6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规模经营 |
8 对策及建议 |
8.1 推进蔬菜品质优质化、品种丰富化,发展特色蔬菜 |
8.2 继续提高上海市郊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 |
8.3 进一步完善上海市郊蔬菜现代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
8.4 进一步完善蔬菜的流通和销售体系 |
8.5 大力倡导发展异地农业 |
8.6 扶持蔬菜龙头企业,走产业化道路 |
9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
3.4.1 工作制度建设 |
3.4.2 体系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
4.4.3 取得的成效 |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
7.1.1 优势(Strengths) |
7.1.2 劣势(Weaken) |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
7.1.4 制约(Threats) |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滨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
1.2.1 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 |
1.2.2 无公害蔬菜的特征 |
1.3 国外无公害蔬菜生产概况 |
1.3.1 美国无公害蔬菜的产销现状 |
1.3.2 日本无公害蔬菜的产销现状 |
1.4 国内无公害蔬菜生产概况 |
1.4.1 初步研究了各种有毒物质在蔬菜中的残留高限值或参考指标 |
1.4.2 研制开发高效、无毒生物农药 |
1.4.3 探索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 |
1.4.4 系统研究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 |
2 滨州市蔬菜生产概况与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必要性 |
2.1 滨州市蔬菜生产概况 |
2.1.1 生产规模的阶段性特征及原因分析 |
2.1.2 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
2.2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要性 |
2.2.1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 |
2.2.2 提高蔬菜质量和竞争力 |
2.2.3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
2.2.4 增加农民收入 |
3 滨州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我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1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依然存在 |
3.1.2 标准化生产意识薄弱 |
3.1.3 产业化水平不高 |
3.1.4 资金、技术、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投入不够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3.2.1 观念陈旧、技术水平落后 |
3.2.2 农药、肥料的品种结构不合理 |
3.2.3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3.2.4 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管理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3.2.5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3.2.6 有关法规标准不完备,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管 |
3.2.7 对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3.2.8 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扶持力度不够 |
4 滨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
4.1 滨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总体思路 |
4.1.1 指导思想 |
4.1.2 目标任务 |
4.2 滨州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对策 |
4.2.1 推广新技术,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 |
4.2.2 加强宣传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
4.2.3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控制生产源头 |
4.2.4 建立例行检测制度,严把入市关 |
4.2.5 进一步完善“五个”体系 |
4.2.6 灵活掌握土地承包政策,为蔬菜发展创造空间 |
4.2.7 加大投入,提升蔬菜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 |
4.2.8 推进蔬菜产业化,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
4.2.9 研究制定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 |
4.2.10 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田土壤管理 |
4.2.11 无公害蔬菜田病虫防治技术 |
5 结论 |
6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和特征 |
1.1.1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和特征 |
1.1.2 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的区别 |
1.2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研究、发展概况 |
1.2.1 国内无公害蔬菜研究、发展概况 |
1.2.2 国外无公害蔬菜研究、发展概况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2.1 莎尔沁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形成多品种、多茬次栽培格局 |
2.1.2 突出早熟栽培和延后生产 |
2.1.3 建起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
2.1.4 蔬菜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
2.1.5 加工从无到有 |
2.1.6 从事蔬菜贩运的农民人数增多 |
2.1.7 保护地蔬菜效益高于露地 |
2.2 莎尔沁地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
2.2.1 区域特色不突出,农产品雷同现象比较严重 |
2.2.2 缺乏优质生产意识,尤其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不强烈 |
2.2.3 投入相对较少 |
2.2.4 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低下 |
2.2.5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
2.2.6 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
2.2.7 市场建设短缺,管理不善 |
2.2.8 市场占有额低 |
2.2.9 农药、化肥污染问题 |
2.2.10 连作引起的病虫害问题 |
第三章 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对策和产业化措施 |
3.1 发展思路 |
3.2 实现途径—产业化经营 |
3.2.1 规模化经营 |
3.2.2 无公害生产 |
3.2.3 龙头企业带动 |
3.2.4 农民合作社 |
3.2.5 外部环境包括政府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农业教育 |
3.3 莎尔沁蔬菜产业化具体措施 |
3.3.1 政府部门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 |
3.3.2 土地流转到种菜能手中 |
3.3.3 强化科技示范,增强无公害意识 |
3.3.4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
3.3.5 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 |
3.3.6 发展保护地生产,建立活动小棚 |
3.3.7 种植绿色蔬菜,提高区外及国际市场占有额 |
3.3.8 发展蔬菜观光旅游业 |
3.3.9 充分利用“三沼” |
第四章 关于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技术对策 |
4.1 无公害基地建设与管理 |
4.2 栽培技术措施 |
4.2.1 轮作倒茬,确定地块 |
4.2.2 确定播期,适时播种 |
4.2.3 品种选择 |
4.2.4 合理密植 |
4.2.5 育苗 |
4.2.6 定植 |
4.2.7 田间管理 |
4.2.8 施肥技术 |
4.3 病虫害防治技术 |
4.3.1 防治方法 |
4.4 几种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
4.4.1 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 |
4.4.2 无公害番茄生产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上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枫溪乡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D]. 蔡宣智.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2]漳浦县无公害蔬菜可追溯制度的现状及发展[D]. 陈丽华. 集美大学, 2014(01)
- [3]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D]. 关松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6)
- [4]信阳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J]. 刘松虎,朱庆松,梁本国.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3)
- [5]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杨卫丽. 西北大学, 2011(05)
- [6]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方舟.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7]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黄曼.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滨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 蔡冲.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10]莎尔沁地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瑞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