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港口多种经营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常宁[1](2021)在《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对策研究 ——以Q市海域防治管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治国[2](2018)在《济宁森达美港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运河周边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运河周边经济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物流成本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随着国家对于运河通航价值的重视,不断加大运河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了运河周边港口的发展。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更是为运河港口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运河港口得到了蓬勃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对运河港口的营销策略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运河只有山东济宁以南可以通行,所以济宁的港口发展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随着济宁经济的不断发展,周边辐射区位如河南、河北、江苏地区对资源的强势需求,济宁的港口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济宁2016年港口全年装卸量达6000万吨。运营船只12000余条。成为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江浙沪地区物流通道的主载体。在镇江地区六圩口与长江交汇后,更是可以通江达海,实现了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地区的互联互通。对于中国的北煤南运,云矿北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济宁地区有大小港口十余家,其中有着较大经营规模的主要有济宁森达美港,荣信港、天源港务、嘉祥港等。济宁森达美港建设较早,成规模化,前期竞争者少,获利丰厚,随着港口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前港口经营方不大重视港口营销。坐等客户上门,没有营销的理念,或者非常落后的港口操作方在经营上感觉到越来越被动。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后。港口经营方也意识到港口营销的重要性。本文就从港口现状出发,首先对济宁森达美港的内外营销环境以及森达美港的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森达美港营销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借鉴7P营销理论对森达美港的地理位置、定价、产品、促销等策略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最后就森达美港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提出建议。做好港口的营销策略研究,对于指导港口的营销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港口实际操作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和实战价值。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节约了社会成本,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史静[3](2014)在《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津港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大型综合性港口,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回暖,作为交通运输重要组成部分的天津港件杂码头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津港件杂码头必须开展市场营销,制定适宜的营销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茁壮成长。本文以天津港件杂码头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简要说明了国内外的港口营销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了营销理论的相关知识,主要提到了STP(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定位)营销理论和4P(产品策略、渠道策略、定价策略、撤销策略)营销理论。接下来本文对天津港件杂码头的市场现状、营销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应用了STP理论和4P理论制定了天津港件杂码头的营销策略。在文章末尾,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指出了不足,展望天津港件杂码头营销市场美好明天。
王向方[4](2014)在《天津港焦炭码头有限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阶段,国民经济继续朝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深入,实体经济日趋活跃,将为天津港乃至焦炭码头公司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缓慢,成本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周边港口竞争加剧,焦炭码头公司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该公司必须认真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实现转型升级,实行多元化发展。本文以天津港焦炭码头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综述为切入点,查找出公司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开展多元化经营的紧迫性。其次,围绕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现代港口发展趋势、我国港口行业现状和天津港内部发展状况等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然后,对公司的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随后,运用SWOT模型,对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SO战略,即:提升港口装卸能力、开展焦炭货类加工业务、大力发展贸易业务和建设中部焦炭堆场工程来提高公司效益及竞争力。最后,为了保证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而制定了保障措施,主要有优化组织结构、进行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等。
梁南南[5](2013)在《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港口经济的强势崛起,港口企业的竞争已经从成本差异竞争转向服务竞争,物流服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区域港口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港口竞争力提高和培育国际性港口的有效途径。具体来看,区域港口物流联盟有利于区域港口资源的整体开发和高效利用,降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形成临港产业集群,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物流运输系统,形成合理高效的区域物流网络。现阶段,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港口资源的整合,对临港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的模式及具体运行情况进行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论文的研究是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的:首先,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概念,并综合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理论、企业战略联盟理论以及区域物流一体化理论,对区域港口物流联盟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合阐述。其次,论文总结了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的现有模式,分析了当前环渤海港口企业发展及其产生的联动效应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发现这一影响作用正在逐渐减弱。但随着环渤海港口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区域港口仍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再次,论文分析了当前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港口物流联盟管理方面的问题,港口生产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港口企业在横向与纵向物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影响环渤海港口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症结所在。最后,论文将环渤海与国内外三大典型区域港口物流联盟进行了对比分析。借鉴成熟港口物流联盟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完善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管理和运行模式的思路与对策,包括建立完整严明的联盟管理体制,确立明确合理的港口功能定位,以及打造先进高效的港口物流合作平台等。
房厦[6](2012)在《天津港一公司功能拓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港口企业发展不但体现在吞吐量、规模能力上,更体现在国际化、可持续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上。港城互动、互为依托在天津港发展史上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滨海新区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天津港乃至一公司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战略转型期,港口要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老码头公司作为天津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为天津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通过总结天津港发展经验,结合国内外当前港口企业的发展环境、发展布局、发展模式,做好老码头升级转型,是老码头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对提高传统件杂货码头企业国际竞争力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天津港一公司为例,从港口的自身特点、市场环境、同行竞争、腹地条件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等特质,剖析港口发展定位和功能拓展策略,以便找准企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使企业在国际经济背景下积蓄力量,乘势而上。本文主要对企业功能拓展的经营背景以及动因进行分析,对件杂货码头发展的现状、资源配置、人员构成、内外部发展环境及现有功能在客户中的认可度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件杂货码头发展成功经验,对传统件杂货码头开展功能拓展进行了分析,提出功能拓展方案、基本途径及具体措施和建议。本文通过以天津港一公司这样一个传统件杂货码头自身发展为事例,查找传统件杂货码头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服务功能的完善和经营领域的拓展,并借助国内外件杂货码头成功发展经验,进一步挖掘传统码头发展的潜力和增强效益的途径,提升对外服务水平的同时,扭转传统件杂货码头经营劣势,促进传统码头的功能拓展、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卢会娄[7](2010)在《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已经明确把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天津港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天津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港。因此,天津港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力,需要更加注重进行多元化经营,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包括对单种服务的功能延伸和拓展,以及完善各种物流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港口多元化经营的涵义以及动因进行分析,总结国外港口多元化经营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现状分别从集装箱、散货、保税港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次对天津港多元化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了解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再次对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内部环境从天津港的地理位置、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系统、组织结构等进行研究;然后对天津港的吞吐量进行预测,包括对天津港总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以及四大货种集装箱、煤炭、铁矿石、油品等的吞吐量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出天津港多元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面临曹妃甸港的货源分流,另一方面在港口的物流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建设“无水港”、改善通关环境等增加经济腹地的货源,同时通过改善物流环境从而提高港口的物流服务水平。
徐敬俊[8](2010)在《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与人类活动和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十分密切,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人类维持生存繁衍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中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支撑。但海洋产业布局的理论研究是目前海洋经济研究相对薄弱的一个领域,国内学者关于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一直局限在较小的范围,且多属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基础理论欠缺是目前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缺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薄弱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受“重陆轻海”思想的束缚,人们很少关注海洋,更少关注海洋产业布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开始以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迅速提升,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有力支撑和对海洋产业布局规律的正确认识,海洋产业布局应用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被大大削弱,也导致海洋产业布局实践中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与此同时,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一些不合理、不协调因素开始显现,这些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因素既影响着中国海洋产业整体效益水平的发挥,也影响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导致海洋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不断涌现。加强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和协调,克服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实现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已变得十分紧迫。因此,加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尤其是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理论研究,探寻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为海洋产业布局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勿容置疑,海洋产业布局在许多方面与陆地产业是相通的,包括劳动的地域分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等,但这些现象或规律背后往往隐藏着迥然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导致同一规律在陆地产业布局和海洋产业布局中有着十分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决不是陆域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的简单“嫁接”。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本论文以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海洋产业经济与陆域产业经济的不同特点,充分借鉴传统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个量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比较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阐释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与外延、海洋产业的区位选择、产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过程以及资源、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及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总结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并举例加以佐证,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期望为今后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陈群元[9](2009)在《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是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单元。而我国的城市群由于受行政分割和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大量存在。这些不协调发展现象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群的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城市群已被作为国家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国家实施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的核心载体。但是,我国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研究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念意义与现实意义。泛长株潭城市群是带动整个湖南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域和支撑点,也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以其为实例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并论述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方法论、相关思想渊源。通过综合借鉴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方法,在理论方法上提出了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论述了协调论和城市群协调论的内涵与本质,比较了协调论与协同论和控制论的异同,并构建了协调系统的作用机理关系模型,以此作为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指导方法论。其次,针对国内外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统一,参照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成长规律,结合城市群发展演化的特征,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雏形发育阶段、快速发育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共四个阶段,并论述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具备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提出了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通过对一般引力断裂点模型进行改进,以及通过要素流分析法对引力断裂点模型的界定结果进行误差纠偏,再考虑到城市群的地域邻近性特征,综合界定了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长株潭城市群已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判定泛长株潭城市群仍处于雏形发育阶段中的中期阶段。接着,比较分析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发展现象,探析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对发达地区城市群、欠发达地区城市群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的现况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设想。并从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动力、主客体、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系统的协调运作的内部工作机理,构建了城市群系统的一般协调关系模型,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关系模型和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关系模型。继而,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群或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组织管理的总体模式,以及有关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项内容的协调发展模式,比较了各种协调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对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总体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其基础设施、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分析,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基础设施协调模式、产业发展协调模式和生态环境协调模式。最后,系统论述了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其中,政策保障主要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制度保障主要从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组织保障通过借鉴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几种典型组织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群协调组织创新的几种模式类型,并结合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构建了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委员会的组织模式。
姚丹彤[10](2009)在《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税港是当前我国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以自由港为发展目标的港口发展新模式。东疆保税港是国家首批设立的面积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港区,它将极大促进天津国际物流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东疆建设开发公司作为东疆港区的开发建设主体,在东疆建设发展中具有不了替代的作用。当前东疆建设开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东疆港区吹填造陆,但是随着港区吹填造陆的完成,公司未来该如何发展就成为摆在公司面前的紧迫课题。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自由港、保税港、开发区及开发公司的定义,并对国外部分自由港、国内首批设立的四大保税港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和分析;其次,对天津东疆保税港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东疆保税港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了东疆保税港的优势及其重要作用;再次,详细介绍了东疆开发公司的现状,基于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对东疆公司的未来发展阶段做出预测;最后,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制定东疆公司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业务范围及各阶段主营业务等。
二、论港口多种经营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港口多种经营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2)济宁森达美港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2 有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 |
2.2 市场营销环境 |
2.3 STP理论 |
2.3.1 市场细分 |
2.3.2 目标市场选择 |
2.3.3 市场定位 |
2.4 营销组合策略 |
2.4.1 营销组合策略概念 |
2.4.2 7p营销组合策略 |
3 森达美港营销环境分析 |
3.1 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1.1 森达美港简介 |
3.1.2 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 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森达美港的优势劣势分析 |
3.3.2 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分析 |
3.3.3 SWOT分析 |
4 森达美港目前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
4.1 森达美港目前的市场细分分析 |
4.1.1 森达美港目前的市场细分 |
4.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济宁森达美港目前的目标市场选择分析 |
4.2.1 森达美港目前的目标市场的选择 |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森达美港目前的市场定位分析 |
4.3.1 森达美港目前的市场定位 |
4.3.2 存在的问题 |
5 森达美港目前的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5.1 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5.1.1 产品策略 |
5.1.2 价格策略 |
5.1.3 促销策略 |
5.1.4 人员策略 |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 森达美港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改进建议 |
6.1 市场细分 |
6.2 目标市场选择 |
6.3 市场定位 |
7 森达美港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
7.1 产品策略 |
7.1.1 扩大产品组合 |
7.1.2 产品线填充策略 |
7.1.3 产品线延伸策略 |
7.2 价格策略 |
7.3 促销策略 |
7.3.1 人员推销 |
7.3.2 广告策略 |
7.3.3 公共关系策略 |
7.3.4 营业推广策略 |
7.3.5 其他促销策略 |
7.4 人员策略 |
8 森达美港营销策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8.1 策略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8.2 策略实施中的其它保障措施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营销理论概述 |
2.1 STP营销理论概述 |
2.1.1 STP营销的概念 |
2.1.2 STP营销的重要意义 |
2.2 4P营销理论概述 |
2.2.1 4P营销的概念 |
2.2.2 4P营销的意义 |
第3章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市场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现状 |
3.1.1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简介 |
3.1.2 港口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3.1.3 港口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
3.1.4 港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
3.1.5 天津港件杂码头SWOT分析 |
3.2 天津港件杂码头营销现状 |
3.3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定价较高,影响力弱 |
3.3.2 定价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合作机制 |
3.3.3 硬件能力落后,投入不足 |
3.3.4 业务面临分流,盈利能力不强 |
3.3.5 地处区域规划的核心,面临生产布局调整 |
3.4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
3.4.1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市场现状 |
3.4.2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市场发展方向 |
第4章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策略分析 |
4.1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STP营销战略应用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确定目标市场 |
4.1.3 定位 |
4.2 天津港件杂货码头4P战略应用 |
4.2.1 产品策略 |
4.2.2 渠道策略 |
4.2.3 定价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3 天津件杂货码头吞吐量预测 |
4.3.1 建立模型 |
4.3.2 模型相关性分析 |
4.3.3 预测2014年天津港件杂货码头吞吐量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存在的问题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天津港焦炭码头有限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基础 |
2.1 多元化经营概述 |
2.1.1 多元化经营涵义 |
2.1.2 多元化分类 |
2.2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理论 |
2.2.1 港口的特点 |
2.2.2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动机 |
2.2.3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 |
2.2.4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 |
2.3 国内外港口多元化经营成功因素 |
2.3.1 新加坡港 |
2.3.2 鹿特丹港 |
2.3.3 香港港 |
2.3.4 天津港 |
第3章 焦炭码头公司经营现状 |
3.1 焦炭码头公司概况 |
3.2 焦炭码头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
3.3 焦炭码头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紧迫性 |
第4章 焦炭码头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析与制定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 |
4.1.2 我国经济发展分析 |
4.1.3 现代港口发展趋势 |
4.1.4 我国港口生产形势分析 |
4.1.5 周边港口竞争形势分析 |
4.1.6 天津港内部形势分析 |
4.1.7 适装货类吞吐量预测 |
4.1.8 机会 |
4.1.9 威胁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公司行政组织架构 |
4.2.2 人力资源分析 |
4.2.3 生产能力分析 |
4.2.4 公司财务分析 |
4.2.5 企业优势 |
4.2.6 企业劣势 |
4.3 多元化经营战略SWOT分析 |
4.4 多元化战略的确定 |
第5章 焦炭码头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实施 |
5.1 提升港口装卸能力 |
5.2 开展焦炭货类加工业务 |
5.3 大力发展贸易业务 |
5.4 建设南疆中部堆场工程 |
第6章 焦炭码头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结构措施 |
6.2 科技创新措施 |
6.3 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
6.4 加强财务管理措施 |
6.5 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
6.6 完善绩效激励机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区域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概念 |
2.1.1 国外学者对港口物流联盟的概念界定 |
2.1.2 国内学者对港口物流联盟的概念界定 |
2.2 区域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模式 |
2.2.1 国内外典型区域港口物流联盟模式 |
2.2.2 港口物流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 |
2.3 区域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理论基础 |
2.3.1 企业战略联盟理论 |
2.3.2 港口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理论 |
2.3.3 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现状分析 |
3.1 港口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港口群整体分布情况 |
3.1.2 主要港口企业基本情况 |
3.2 港口企业物流联盟的模式 |
3.2.1 港口物流联盟的管理模式 |
3.2.2 港口物流横向联盟模式 |
3.2.3 港口物流纵向联盟模式 |
3.3 港口企业发展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 |
3.3.1 港口生产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
3.3.2 临港产业提升港口城市经济地位 |
3.3.3 港口物流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章 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物流联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物流联盟管理体制不完善 |
4.1.2 港口协会协调作用未充分发挥 |
4.2 港口物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港口企业横向联盟合作不充分 |
4.2.2 港口企业物流纵向延伸不足 |
4.2.3 港口物流信息化平台整合度不高 |
4.3 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3.1 港口建设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现象并存 |
4.3.2 港口运输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尚不明显 |
第五章 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的完善 |
5.1 对比样本的选择 |
5.1.1 选择的对比样本 |
5.1.2 样本区域物流联盟情况介绍 |
5.1.3 样本区域物流联盟与环渤海的可比性 |
5.2 完善环渤海港口联盟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
5.2.1 样本区域港口物流联盟的管理体制设计 |
5.2.2 完善环渤海港口物流联盟管理体制的对策 |
5.3 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
5.3.1 样本区域港口企业的物流合作 |
5.3.2 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合作系统的构建 |
5.4 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4.1 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
5.4.2 环渤海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实施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表 |
(6)天津港一公司功能拓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思路 |
第2章 天津港一公司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影响 |
2.1.1 宏观环境概述 |
2.1.2 行业环境分析 |
2.1.3 发展启示 |
2.2 内部环境影响 |
2.2.1 一公司作业能力分析及成本指标分析 |
2.2.2 一公司机械设备能力 |
2.2.3 一公司作业能力与指标关系 |
2.2.4 一公司货源市场结构分析 |
2.3 天津港一公司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3章 件杂货码头发展经验借鉴 |
3.1 国内件杂货码头发展经验总结 |
3.1.1 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型 |
3.1.2 开发多元产业和商业化改造型 |
3.1.3 发展租赁业务重塑老港区功能型 |
3.2 国内外件杂货码头发展的启示 |
3.2.1 影响老码头功能拓展要因 |
3.2.2 发展启示 |
3.3 国外件杂货码头发展经验借鉴 |
3.3.1 荷兰鹿特丹港发展经验借鉴 |
3.3.2 其他国际上码头发展经验借鉴 |
第4章 件杂货码头功能拓展策略研究 |
4.1 现有功能基本情况 |
4.2 功能拓展需求分析 |
4.3 港口企业功能拓展策略研究 |
4.4 天津港一公司功能拓展方案分析 |
4.4.1 自主拓展绑扎加固业务方案实践分析 |
4.4.2 与铁路方联合拓展专项港铁集疏运项目策划方案研究 |
4.4.3 打造件杂货作业质量品牌策划方案研究 |
第5章 港口功能拓展建议与措施 |
5.1 推行件杂货业务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
5.2 拓展港口金融业务功能 |
5.3 开展钢材深加工业务的研究,延伸港口服务范围 |
5.4 争做码头运营商 |
5.5 拓展对外技术服务及租赁业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分析 |
2.1 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
2.2 港口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原因 |
2.2.1 获得范围经济 |
2.2.2 节约交易费用 |
2.2.3 分散经营风险 |
2.2.4 追求企业成长 |
2.2.5 提高核心能力 |
2.2.6 适应环境变化 |
2.3 典型港口多元化经营实例分析 |
2.3.1 新加坡港 |
2.3.2 鹿特丹港 |
2.3.3 安特卫普港 |
2.3.4 典型港口多元化经营的经验总结 |
第3章 天津港多元化经营现状分析 |
3.1 天津港集装箱分拨中心 |
3.1.1 天津港集装箱分拨中心背景 |
3.1.2 集装箱分拨中心重点建设项目 |
3.1.3 集装箱分拨中心的主要业务 |
3.2 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 |
3.2.1 散货物流中心的服务范围 |
3.2.2 物流中心开发建设情况 |
3.2.3 物流中心交易大厦项目 |
3.2.4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3.3 天津保税港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世界和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
4.2 国家政治环境 |
4.3 港口经济腹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5.1 天津港的地理位置 |
5.2 天津港的港口基础设施 |
5.3 天津港集疏运系统 |
5.3.1 铁路 |
5.3.2 公路 |
5.3.3 管道及皮带长廊 |
5.4 天津港四大产业发展情况 |
5.4.1 港口装卸业现状与未来 |
5.4.2 国际物流业现状与未来 |
5.4.3 港口地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 |
5.4.4 综合服务业现状与未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天津港吞吐量预测 |
6.1 天津港吞吐量发展趋势 |
6.2 SPSS回归分析预测方法 |
6.3 吞吐量预测 |
6.3.1 天津港吞吐量预测 |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6.3.3 天津港煤炭吞吐量预测 |
6.3.4 天津港铁矿石吞吐量预测 |
6.3.5 天津港油品吞吐量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分析 |
7.1 积极建设"无水港"增加货源 |
7.2 改善通关环境吸引内陆货源 |
7.3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8)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海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
0.2 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 |
0.3 海洋产业布局的特点及演化规律 |
0.4 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布局 |
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 |
1.1 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
1.1.1 海洋资源 |
1.1.2 海洋经济 |
1.1.3 海洋产业 |
1.2 海洋产业布局与海洋产业结构 |
1.2.1 海洋产业布局 |
1.2.2 海洋产业结构 |
1.2.3 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
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综述 |
2.1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开端 |
2.1.1 产业革命对产业布局理论的影响 |
2.1.2 产业布局理论的诞生 |
2.2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
2.2.1 高兹的"海港区位理论" |
2.2.2 胡佛的"转运点区位论" |
2.3 海洋产业布局理论的新发展 |
2.3.1 单一港口空间结构 |
2.3.2 港口体系空间结构 |
2.3.3 港区产业布局研究 |
2.3.4 海陆一体化理论 |
2.3.5 海域承载力理论 |
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3.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 |
3.1.1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影响综述 |
3.1.2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 |
3.1.3 海洋地理环境因素对海洋二、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
3.2 社会历史因素 |
3.2.1 传统海洋产业的历史基础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2.2 人口和人力资源状况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2.3 政治、法律和文化因素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3 经济因素 |
3.3.1 产业属性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3.2 经济区位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3.3 海洋基础设施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 |
3.4 科学技术条件因素 |
3.4.1 科学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拓展了海洋产业布局的空间范围 |
3.4.2 科学技术发展催生了新兴海洋产业,推动着海洋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 |
3.4.3 科技改变了海洋经济的内部结构,进而影响着海洋产业布局 |
4 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
4.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 |
4.1.1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的成绩 |
4.1.2 中国海洋产业总体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
4.1.3 现阶段中国海洋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
4.1.4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
4.2 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 |
4.2.1 海洋主导产业在区域海洋产业布局中的地位 |
4.2.2 中国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
4.2.3 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 |
4.3 海洋产业聚集与布局 |
4.3.1 产业聚集对海洋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
4.3.2 海洋产业群落布局的形成 |
4.3.3 海洋产业带的形成与布局 |
5 海洋三次产业布局 |
5.1 海洋第一产业布局 |
5.1.1 海洋渔业的基本内涵 |
5.1.2 海洋渔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5.1.3 海洋渔业布局的内容 |
5.2 海洋第二产业布局 |
5.2.1 海洋矿业布局 |
5.2.2 海洋能源产业布局 |
5.2.3 沿海重化工产业布局 |
5.2.4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
5.3 海洋第三产业布局 |
5.3.1 海洋交通运输业布局 |
5.3.2 海洋旅游业布局 |
5.3.3 其它海洋服务业布局 |
6 海洋经济区划与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
6.1 海洋经济区划 |
6.1.1 海洋经济区划的基本内涵及主要任务 |
6.1.2 海洋经济区划的类型、方法与特点 |
6.1.3 中国的海洋经济区 |
6.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 |
6.2.1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历史沿革 |
6.2.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特征与中国的特殊性 |
6.3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 |
6.3.1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特征、依据和任务 |
6.3.2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
6.3.3 制订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 |
6.3.4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
6.3.5 海洋产业布局规划编制的方法及步骤 |
7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政策 |
7.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与海洋区域分工 |
7.1.1 海洋产业布局机制 |
7.1.2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 |
7.1.3 海洋产业区域分工与海洋产业布局的关系 |
7.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 |
7.2.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概念 |
7.2.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 |
7.2.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 |
7.2.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区域差异分析 |
7.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 |
7.3.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类型 |
7.3.2 中国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重点 |
7.3.3 海洋产业布局的调控手段 |
7.4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
7.4.1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关系 |
7.4.2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的优化选择 |
7.4.3 海洋产业布局政策效应的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的总体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
二、研究的内容体系 |
三、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二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方法 |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
一、区域开发演化理论 |
二、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方法论 |
一、系统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二、协同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三、控制论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四、协调论与城市群协调论 |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相关思想渊源 |
一、古代哲学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二、近现代工业文明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三、现代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群协调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与发展阶段评判 |
第一节 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概念辨析 |
一、区域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
二、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涵义 |
三、区域与城市群地域综合体的关联与区别 |
第二节 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
一、城市群发展演进的阶段划分 |
二、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
三、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模式 |
第三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界定 |
一、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
二、基于要素流分析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
三、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综合界定 |
第四节 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阶段评判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二、评判的指标体系 |
三、评判的标准 |
四、评判的模型 |
五、评判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问题、机制与模型 |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探析 |
一、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
二、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 |
四、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的根源探析 |
第二节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机制探析 |
一、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类型 |
二、国外的区域协调机制 |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
四、长株潭城市群的协调机制 |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
一、模式与模型的概念辨析 |
二、城市群协调模型的一般范式 |
三、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模型 |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模式 |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总体模式 |
一、国外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一般总体模式 |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总体模式的构建 |
第二节 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一般特征 |
二、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
三、区域基础设施在城市群协调中的作用 |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设施现状 |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基础设施的协调模式 |
第三节 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
一、区域产业分工、产业整合与产业协调的辨析 |
二、区域产业协调的基本内容 |
三、区域产业协调的一般模式 |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相似性评价与分析 |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外向功能强度评价与分析 |
六、泛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 |
第四节 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协调模式 |
一、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涵义 |
二、城市群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 |
三、城市群生态环境协调的一般模式 |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五、泛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协调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 |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影响效应 |
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影响效应 |
四、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响应:协调发展 |
第二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 |
一、城市群协调制度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
二、城市群区域规划制度的创新 |
三、城市群利益分配制度的创新 |
四、城市群市场制度的创新 |
第三节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 |
一、国外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创新模式 |
三、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相关课题 |
(10)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篇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自由港概述 |
2.1.1 自由港定义及发展阶段 |
2.1.2 国外自由港发展现状概述 |
2.2 保税港概述 |
2.2.1 保税港区定义及功能 |
2.2.2 国内保税港区发展现状概述 |
2.3 自由港与保税港区的比较 |
2.4 开发区、开发公司概述 |
2.4.1 开发区概述及发展阶段 |
2.4.2 开发公司概述 |
2.4.3 国内开发公司业务发展调研分析 |
第三章 天津港东疆港区发展规划分析 |
3.1 东疆港区简介 |
3.2 天津港东疆港区总体规划及建设进展 |
3.2.1 三大区域介绍 |
3.2.2 东疆保税港区的功能规划 |
3.2.3 东疆港区的分期开发时序 |
3.3 天津港东疆港区经营管理状况及基本政策 |
3.3.1 投资、开发建设与管理 |
3.3.2 政策 |
3.4 天津港东疆港区的优势与作用 |
3.4.1 天津港东疆港区的优势 |
3.4.2 天津港东疆港区的作用 |
3.5 天津港东疆港区发展展望 |
第四章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公司战略环境及发展历程分析 |
4.1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
4.2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 |
4.2.2 内部劣势 |
4.2.3 外部机会 |
4.2.4 外部威胁 |
4.2.5 战略选择分析 |
4.3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历程预测 |
4.3.1 创业期(2004~2010 年) |
4.3.2 发展期(2011~2015 年) |
4.3.3 成熟期(2016~2020 年) |
第五章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
5.1 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战略定位 |
5.2 公司目标 |
5.3 主营业务及业务范围 |
5.4 业务发展规划 |
5.5 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 |
5.5.1 创业期(2004-2010 年) |
5.5.2 发展期(2011-2015 年) |
5.5.3 成熟期(2016-2020 年) |
5.6 人力资源规划 |
5.6.1 东疆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5.6.2 东疆公司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
5.7 文化建设规划 |
5.7.1 创业期文化建设(2004-2010 年) |
5.7.2 发展期文化建设(2011-2015 年) |
5.7.3 成熟期文化建设(2016-2020 年)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论港口多种经营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对策研究 ——以Q市海域防治管理为例[D]. 常宁. 青岛大学, 2021
- [2]济宁森达美港营销策略研究[D]. 李治国.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3]天津港件杂货码头营销策略研究[D]. 史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4]天津港焦炭码头有限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研究[D]. 王向方.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1)
- [5]环渤海港口企业物流联盟模式研究[D]. 梁南南.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6]天津港一公司功能拓展策略研究[D]. 房厦.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
- [7]天津港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卢会娄.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3)
- [8]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 徐敬俊.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9]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以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D]. 陈群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10]天津港东疆建设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姚丹彤.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