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人的“徒手帮”消失了吗?

东乡人的“徒手帮”消失了吗?

一、东乡族的“手抓平伙”消失了吗(论文文献综述)

伏小倩[1](2020)在《从语言差异及文化空缺看口译策略 ——符号学研修论坛口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第二届“国际符号学协会——南京师范大学”高级符号学研修论坛于2019年7月5日至7日由国际符号学协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旨在推动东西方符号学研究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对话。报告人在第二届高级符号学研修论坛的主旨发言阶段担任中文发言人的同传译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报告人在项目主要遇到了两方面因素引起的口译障碍:逻辑梳理及文化负载词口译。前者源于中英文语言差异在口译中造成的两方面困难:原语中(中文)主要信息的处理以及在目的语(英文)中语篇衔接词的呈现;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文化负载词的口译上,包括完全文化空缺与部分文化空缺的文化负载词。在对语料的反思与分析基础上,借助释意理论及文化图式理论的知识,报告人提出解决方案。针对逻辑梳理问题,第一,基于释意理论,对原语文本主要信息进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加工,确定主要信息及次要信息;第二,在充分把握中英文语言特点及差异的前提下,在译语产出时正确运用连接词。针对文化负载词,借助文化图式理论,采用解释和意译,保证语言文化信息准确传达。报告人基于对本口译项目中大量的真实语料所进行的分析,对于同声传译,尤其是即兴发言的同传研究,以及同行口译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振华[2](2018)在《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东乡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研究对象,将主要着眼点放在其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等几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式完成资料搜集。东乡族社会文化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形成一套独特、合理的单元,从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再到其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特点。弄清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既为甘肃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西北地区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力图以研究者的视角,全方位地阐释东乡族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为学术界对这一甘肃特有少数民族进行全面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扶贫政策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六章、结语。第一部分为绪论,就选作本研究的缘由、相关学术史、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目的等作一概要叙述。正文第一章,系统考察了有“水落城”之称的东乡族自治县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对东乡县四面环水而以干旱着称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在丝绸之路东端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环境、族群分布、东乡语与小儿经,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东乡族的生计方式的特点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对田野工作点妥家沟小流域作了细化描述。第二章,专论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对学术界关于东乡族族源的各种观点及其支撑材料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与质疑,将口述历史、小儿经记载、手抄本古兰经等非官方记载引入研究依据中,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东乡族历史记忆多元化和进一步推进东乡族族源研究的看法。第三章,根据东乡族社会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基层社会行政组织、宗教单元-者玛提、家族单元-家伍三类,并就其各自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四章,考察东乡族社会文化生活。在社会调查等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东乡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与拱北、东乡族的传统节日、东乡族人生礼仪、葬礼等几个方面,提出东乡族的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共存共生与涵化的结果,是东乡族人对本民族文化自我调适的实践,是东乡族文化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第五章,讨论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独特的医者与医疗行为。对杜瓦池从业者妥十二布、妥麦藏、马万良三位医者及其医疗行为进行了个案考察,指出杜瓦池吹杜瓦行为的出现和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外来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调适的结果。这种民间治疗行为对人的精神、心灵进行舒缓、引导和释放,在缺少医疗条件时为群众解决切实的痛苦,为地方公共服务建设起着某种补充作用。结语部分,提出了对全面认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几点思考,以回应东乡族社会文化的相关问题,也对未来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唐淑珍[3](2013)在《社会转型期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研究 ——以小西湖“东乡村”为例》文中认为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必将冲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有机体基础细胞的婚姻家庭领域的伦理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因其历史的原因,其伦理道德的发展与主流社会不具有同步性。本文在对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做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力图跟踪研究改革开放后移居入城市的东乡族人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现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现状及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回顾和梳理了传统的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第三部分:主要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辖区内的两个东乡族聚居社区为例,介绍社会转型期“东乡村”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的现状、成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社会转型期“东乡村”东乡族新型婚姻伦理建构的基本原则、有效途径与具体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展望等三个方面做了相关论述。

余丽[4](2013)在《以羊为视角下的东乡族文化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乡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甘肃省,具体是集中居住在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境内。羊在东乡族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涉及到历史记忆、日常生活、经济生产活动等不同领域,贯穿于人们整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在东乡县,羊可谓一种文化符号,深深扎根于东乡族传统与现代社会中。羊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东乡县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东乡人家户普遍都养有几只羊,以保证家庭预期的农牧业收入,维持家庭基本生计。在宗教生活中,宰羊是节日生活主要的内容。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寄托着人们的宗教情感和虔诚的信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关于羊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伦理道德。当前,东乡县已将羊产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倡导发展羊产业。依托着羊经济,东乡社会经济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东乡族传统生活中,羊与人们的关系更为紧密。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东乡族社会正发生着大小不一的变化。东乡族人们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生活正向商业化经济过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他们不再自己制作衣物和毡了,而是直接去市场上购买。因此,擀毡技艺,已在逐渐失传。再如,民间口头文学包括故事、民谣、传说等也面临着遗忘和传承的危机。这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在发展创新中传承和保护羊文化。这对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经典的田野调查方法中的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东乡族的生存环境、传统与当代生活中羊与东乡族人们的关联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展现了东乡族社会生活面貌,透视了东乡族生活、生产、文化方面的经营理念。基于调研,笔者认为,田野调查方法,可以全面、客观地解读羊在东乡族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及在对东乡族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梅兰[5](2013)在《东乡族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以甘肃东乡县庙尔岭村为例》文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维系该民族认同的纽带,而教育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只有语言而无文字,且学校教育不发达的东乡族来说,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途径。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域,因而家庭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上比学校教育更具先天性的优势,此种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绵续。如今,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及文化的多元性对东乡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表现在家庭教育的传承中出现了代际之间的文化断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家庭教育如何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这种场域优势,是笔者多次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传统,面对现实,试图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析东乡族的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问题。本文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庙尔岭村为个案,根据笔者自己的参与观察,再加上系统的田野调查,以点窥面,详细阐述了东乡族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的观念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并重点梳理东乡族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而呈现出东乡族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影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因素,并深刻地反思了东乡族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了以东乡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为前提,充分发挥教育手段实现传统性教育与现代性教育的同步发展,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到入学校教育里,并加强家庭教育自身的建设,同时政府应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进而改善东乡族家庭教育的微观和宏观环境的建议。

曹进,魏晓芳[6](2010)在《从东乡平伙到东乡手抓的演进看东乡民俗符号的建构》文中提出在人类符号活动中,民俗符号占有特殊的地位,它鲜活的形式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完成了民俗信息传递的任务。新的民俗符号的建构既保存了传统民俗符号的精华,又为民俗符号在新的环境下发展赢得了生存空间。东乡手抓这一民俗符号的建构便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他利用东乡传统的饮食资源,使得传统的民俗符号商品化,并且得到了主流社会和主流饮食文化的认可,成功的构建为新的能满足人类需求的文化符号。

陈其斌,周鸿锵[7](2007)在《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初探——以东乡族为例》文中认为少数民族发展应以文化发展为基础。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东乡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农民生活较为困难。东乡族羊文化传统深厚,经济发展和民族发展应立基于传统羊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马秀萍[8](2007)在《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文中研究表明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以河州城为中心,城周围分东西南北四乡。现在的东乡族最初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是在元、明时期逐渐形成的,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地区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尊重本民族意愿,才确定为东乡族。据2000年统计,东乡族人口为539300多人,其中约有22万居住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的东乡族已遍布全国,人口相对较多的是兰州市、青海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及新疆。目前新疆的东乡族人口已达到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区。东乡族虽世代沿用自己的母语:东乡语,但一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故有关东乡族的资料在建国前的文献中难以查阅到。东乡族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截至到目前,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东乡族移民研究的文章却只有两篇:白晓荣的“东乡族人移居城市后饮食习俗的传承与变异”和陈文祥的“1950年后东乡族移居新疆原因探析”。鉴于此,本人主要围绕伊犁地区清泉村的闫姓家族展开调查,试图用民族学知识,同时借助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调查资料,运用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方法及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论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前言、东乡族简述。这部分回顾了有关东乡族的研究状况及东乡族的概况,还有本人的田野调查情况与本论文研究的假设、方法、意义;第二部分:清泉村的东乡族概况。这部分描述闫姓家族的原居住——池滩村地和现居住地——清泉村,说明了两地当时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了清泉村东乡族能在清泉村定居的条件和迁移的模式;第三部分: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这部分通过对比两地闫姓家族群体的文化,解析了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

钟进文[9](2002)在《互联网时代的小民族与大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 WTO 的正面意义毋庸讳言,也似乎人人都深知那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只不过,没有什么能对抗人为和自然的双重破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方李莉说:"现代物质文明是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代价的,而现代精神文明则是以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为代价的。"事实上,只要现代文明席卷而来的地方,每时每刻都有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甚至也是因为经济的不发达,相对于中国其他地方而言,西部保存了较好的文化原生态。在这些地方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中国美术、音乐、舞蹈乃至戏曲的源头。而生活了大约40个少数民族的西部,也能梳理出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相互融合中发展演化的经过。费孝通曾说:"那是一个宝啊!"置身于这个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全球经济与文化越来越分不出彼此,且个性与棱角正在集体消失的时代,我们真的尚懂得识宝与护宝吗?面对甚嚣尘上的互联网和全球化浪潮.我们真的希望看到这样一种前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西部的民族文化不仅能为自身的安身立命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而且还能为其内源性的现代化提供精神资源。

钟进文[10](2001)在《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 保护》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西北人数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 ,西北各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这一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 ,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文资源 ,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仅可以保护 ,而且可以开发和利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还可以有所发展 ,有所作为

二、东乡族的“手抓平伙”消失了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乡族的“手抓平伙”消失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从语言差异及文化空缺看口译策略 ——符号学研修论坛口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The IASS-AIS-NNU Advanced Semiotics Workshop
    1.2 The interpreting project
    1.3 The preparation
    1.4 The client feedback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2.1 Logical analysis problems arising from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2.1.1 Problems with the main point processing of Chinese
        2.1.2 Problems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English cohesion
    2.2 Problems with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2.2.1 Expressions with absolute culture vacancy
        2.2.2 Expressions with partial culture vacancy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Coping with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3.1.1 Deverbalizing the main point of the source text
        3.1.2 Using proper connectives
    3.2 Coping with culture-loaded expressions
        3.2.1 Adopting explanation for absolute culture vacancy
        3.2.2 Adopting paraphrasing for partial culture vacanc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I:Glossary
AppendixⅡ:Original Interpreting Materials
Acknowledgements

(2)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乡族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
    第一节 水落城:东乡县的自然地理
        一、东乡县与“水落城”
        二、沟、山、旱:东乡地貌地形
    第二节 丝路辐辏:历史上的东乡
        一、丝路辐辏:东乡县的地理位置
        二、积石、枹罕与东乡:东乡县地理沿革
    第三节 河州之东:民族及分布
        一、河州之东:东乡与东乡族
        二、东乡语与东乡族小经
    第四节 东乡族生计方式
        一、东乡物产资源
        二、东乡族生计方式
    第五节 妥家沟流域:田野点的细化
第二章 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追溯东乡族族源:方法的批评
        一、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讨论
        二、对上述研究的几点质疑
    第二节 东乡族社会中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拱北中的赛义德们
        二、随下的:多元的历史记忆
    小结:东乡族社会历史记忆的分析
第三章 东乡族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基层正式社会组织:村委会
    第二节 非正式社会组织:者玛提
    第三节 非正式社会组织:家伍
    小结:国家与社会间的和谐有序相处
第四章 东乡族社会的传统节日与人生礼仪
    第一节 东乡族社会的传统节日
        一、圣纪
        二、拱北祭日
        三、火者会
        四、阿舒拉节——东乡族人的“妇女节”
        五、法图麦太太节——东乡族的“母亲节”
        六、史尼皇节——东乡族春节
    第二节 东乡族社会的人生礼仪
        一、命名礼
        二、割礼
        三、婚礼
        四、葬礼
    小结:礼俗化的东乡族传统节日和人生礼仪
第五章 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医者和医疗行为
    第一节 杜瓦池相关研究与界说
    第二节 三个杜瓦池与他们的法历本本
        一、妥十二布和他的法历本本
        二、妥麦藏
        三、马万良和他的法历本本
    小结:本土化的民间医学文化体系
结论 对全面认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思考
    一、“中国化与地方化”的东乡族社会文化
    二、“地理”中的东乡族社会文化
    三、理解文化、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社会转型期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研究 ——以小西湖“东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对婚姻家庭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东乡族的婚姻家庭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理论
    五、概念界定
        (一) 社会转型期
        (二) 小西湖“东乡村”
第二章 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
    一、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产生的背景
        (一) 自然环境
        (二) 经济模式
    二、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产生的渊源
        (一) 东乡族的由来
        (二) 伊斯兰教伦理对东乡族的深刻影响
    三、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的界定
        (一) 婚姻
        (二) 家庭
        (三) 伦理
    四、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
        (一) 东乡族传统婚姻伦理
        (二) 东乡族传统家庭伦理
        (三) 东乡族传统婚姻家庭伦理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东乡村”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
    一、“东乡村”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调研情况概述
        (一) 田野调研点
        (二) 调查问卷及受访者概况
    二、“东乡村”婚姻伦理现状
        (一) “东乡村”东乡族人的择偶条件
        (二) “东乡村”东乡族人的择偶方式
        (三) “东乡村”受访者对于合法婚姻的看法
        (四) 离婚和寡妇再嫁
    三、“东乡村”家庭伦理状况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家庭与家伍间的关系
        (五) “东乡村”婚姻家庭伦理特点
        (六) “东乡村”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成因
        (七) “东乡村”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的建构
    一、新型婚姻伦理建构的原则
        (一) 时代性原则
        (二) 民族性原则
        (三) 循序渐进原则
    二、新型婚姻家庭伦理建构的有效途径
        (一) 法律规范
        (二) 教育护航
        (三) 政府的管理和引导
    三、新型婚姻家庭伦理建构的目标展望
        (一) 传统和现代的相互融合
        (二) 伦理与法律的结合
        (三) 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过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以羊为视角下的东乡族文化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大山里的东乡族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二章 羊与东乡族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历史上养羊业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毡艺
    第三节 民间文艺文学—故事传说
第三章 羊与东乡族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打平伙
    第二节 社会阶层与羊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羊
    第四节 浓郁的民族风情
第四章 羊与东乡族的经济生产活动
    第一节 羊市场交易
    第二节 羊皮毛收购
    第三节 东乡手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东乡族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以甘肃东乡县庙尔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理论基础
    五、核心术语的界定
    六、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东乡族家庭教育的环境、观念及方式——以庙儿岭村为个案
    第一节 东乡族家庭教育环境的“深描”
        一、走进田野——庙尔岭村
        二、庙尔岭村家庭教育环境
    第二节 东乡族家庭教育观念
        一、两世吉庆的教育观念
        二、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
        三、较强的重商观念
    第三节 东乡族家庭教育方式
        一、多种形式的言教
        二、榜样示范,以身作则
        三、在生活实践中教授
第三章 东乡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及其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
    第一节 作为文化的根——东乡族语言的传承
        一、家庭教育是传承东乡语最主要的方式
        二、东乡语的传承现状
    第二节 民族文化的核心——宗教文化的传承
        一、“色德噶”仪式参与中的文化传承
        二、宗教节庆参与中的文化传承
        三、宗教文化的传承现状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民俗文化的传承
        一、服饰文化的传承
        二、饮食文化的传承
        三、婚俗文化的传承
        四、丧葬文化的传承
第四章 东乡族家庭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第一节 东乡族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得以稳固传承的基石
        一、牢固的婚姻关系
        二、传统的家庭结构
        三、和谐的家庭氛围及家伍关系
        四、东乡族妇女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节 东乡族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
        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二、宗教教育的淡化,学校教育的强化
        三、家庭成员流动频繁,给传统的家庭教育带来冲击
        四、东乡族妇女文化素质偏低,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第五章 东乡族家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以文化自觉为传承的内动力
    二、东乡族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三、加强家庭教育自身建设
    四、政府应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提供必要的外在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初探——以东乡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发展
东乡族概况
东乡地区地理
东乡族的羊文化

(8)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阶段与过程
    1.2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5 访谈的家族及编码
2. 东乡族简述
    2.1 族称与族源
    2.2 环境和分布
3. 清泉村的东乡族概况
    3.1 居住地状况
    3.2 从移民到定居的历程
4. 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
    4.1 语言的变迁
    4.2 婚姻的变迁
    4.3 教育的变迁
5.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东乡族的“手抓平伙”消失了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语言差异及文化空缺看口译策略 ——符号学研修论坛口译项目报告[D]. 伏小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2]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D]. 马振华. 兰州大学, 2018(06)
  • [3]社会转型期东乡族婚姻家庭伦理研究 ——以小西湖“东乡村”为例[D]. 唐淑珍.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6)
  • [4]以羊为视角下的东乡族文化调查研究[D]. 余丽. 青海民族大学, 2013(02)
  • [5]东乡族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 ——以甘肃东乡县庙尔岭村为例[D]. 杨梅兰. 兰州大学, 2013(11)
  • [6]从东乡平伙到东乡手抓的演进看东乡民俗符号的建构[J]. 曹进,魏晓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01)
  • [7]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初探——以东乡族为例[J]. 陈其斌,周鸿锵. 社科纵横, 2007(06)
  • [8]伊犁地区清泉村东乡族移民的文化变迁[D]. 马秀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07(04)
  • [9]互联网时代的小民族与大文化[J]. 钟进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02(01)
  • [10]西部大开发与小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 保护[J]. 钟进文. 青海民族研究, 2001(02)

标签:;  ;  ;  

东乡人的“徒手帮”消失了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