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总体技术方案

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总体技术方案

一、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体技术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沈伟,史建伟,曹东,卢春勤[1](2021)在《县域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自在溧阳”超高清融合服务平台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重点介绍"自在溧阳"智慧广电平台对接融媒体中心条件下的"一云多屏、多媒融合、融网合一"技术架构及依托"自在溧阳"平台打造的各类特色应用,从而总结提炼智慧广电在服务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乡村振兴方面的三个创新和五个实现,以期打造广电行业转型发展的"溧阳模式"。

丁了[2](2020)在《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分析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深化在传媒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提升主流媒体在新时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和国家决定在全国开展媒体融合实践。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倡导传媒业的创新性转型和结构性整合,吹响了媒体融合的冲锋号。为推动媒体融合不断深入,中央高层领导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本文将运用政策工具手段,对江西省媒体融合发展政策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政策内容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萌芽期-初创期-推进期”三个阶段,对2010年-2019年以来涉及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情况、政策成效进行归纳。引入政策工具理论,选取“供给面-环境面-市场面”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对前述政策在三种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政策工具的发布时间、发布机构和类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侧重对思想认识的提升和机制体制的整合,在市场面的手段少、频率低,在供给面、环境面的手段运用不均衡,侧重点随着时间和形式迁移的特征。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结果,结合对江西省一些媒体单位的调研和其他省份媒体融合经验,本文推导出在江西省媒体融合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政策工具数量少且不均衡,省市县三级媒体融合失衡,融合深度仍然不足和行政管理依据存在空缺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是管理部门科学运用政策工具的能力有待提升,省市县三级的媒体融合发展目标不清晰,发展广播电视媒体融合的主客观条件欠佳和行政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滞后原因导致的。综上,本文对江西省媒体政策下一阶段的实施提出了建议,要综合运用市场面、财税信贷等多种类的政策工具,为省市县媒体制定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媒体融合发展目标,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平台功能架构、开展信息服务等方式提升融媒体自身制播经营能力,并且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建立协作管理机制和政策评价体系等规制手段,早日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政策目标。

本刊编辑部[3](2020)在《推动5G建设发展 做好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文中研究表明3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5G网络加快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无线电频谱资源配置在推动5G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调整700MHz频段频率使用规划的通知》,将部分原用于广播电视业务的频谱资源重新规划用于移动通信系统。3月3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了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方案》,就迁移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实施原则策略、

陈才忠[4](2020)在《三网融合背景下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政策的推进,电信与广电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宽带与电视双向进入,电信、移动、联通IPTV及OTT分流电视业务,广电则进入宽带通信领域,并成为5G时代的第四运营商;面对普客市场急剧萎靡的严峻发展态势,各地广电运营商纷纷加快转型升级,寻求破局之路。按照“帕雷托效应”,即20%的集团客户、重要客户贡献些企业80%的利润,现在中国各大运营商都已经意识到集团客户是企业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这些大客户的去留、业务增减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集团客户(大客户)成为各运营商最激烈的角逐对象。本文围绕S市广电网络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展开分析,运用了PEST分析对行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对S市广电网络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建立EFE和IFE矩阵分析,总结归纳出在当下剧烈竞争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探究集团客户业务营销进程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论文认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电网络作为5G时代第四运营商,应以NGB网络建设、宽带中国及5G建设为契机,挖掘视频传输优势,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5G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积极介入政企ICT信息化业务,在集团客户业务刚刚起步、营销经验匮乏的前提下,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综合完善集团客户营销体系,做好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渠道策略(Place)、促销策略(Promotion)、人员策略(People)、流程策略(Process)、绩效策略(Performance)、项目策略(Project)8 Ps策略,并以“价值”为核心,优化提升集团客户业务的占有率。论文以S市广电网络公司为例,试图通过STP及8Ps营销策略指引下重构集团客户营销体系:打响福建广电网络品牌、细分市场下的顾客与价格、深挖政企渠道,灵活渗透关系营销、精细化设计集团客户促销、打造强大的S市广电集客团队、优化集客业务流程、用绩效制度提升集客队伍的执行力、用好项目策略,做强信息化集成项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许柳竣熙[6](2018)在《广播电视台总控传输环网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学位论文围绕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台总控系统建设中涉及到的流量分析、网络结构、设备配置、自愈保护、故障检测等技术问题,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专项培训、参观调研、专家指导、理论分析、技术攻关等方式,在研究和分析当前国内外广播电视光传输网络及故障监测发展基础上,采用网络流量、故障检测、轮询系统等理论以及光纤通信、SDH组网、路由交换等技术,对新台与原发射台、省网络公司、市网络公司等站点间的网络流量及业务调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传输环网、基带矩阵和总控通话系统技术方案;引入预警监测概念,提出一套故障监测流程及其相应的监测功能,采用非对称轮询故障检测模型设计五个外围站点传输环网故障检测系统,以解决新台总控系统传输环网安全运行中相关技术问题,为圆满完成总控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技术基础。本次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1)介绍广播电视光传输网络及故障监测状况,SDH网络结构、自愈保护等内容,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结合新台业务需求,采用统计方法得出新台与外围五个站点间的业务需求数据,提出总控系统传输环网优化设计方案;结合总控业务调度保障需求,提出总控基带矩阵和总控通话系统设计方案;三个技术方案在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台工程建设中均得以实现。(3)介绍传输环网故障原因及分类、故障处理原则及流程,在对总控系统传输环网故障监测问题研究分析基础上,引入预警监测概念,提出一套故障监测流程及其相应的监测功能,以提高整个传输环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非对称轮询故障检测模型,对传输环网外围五个站点进行故障检测,采用嵌入式Markov链和概率母函数方法解析出该模型的系统特性参数,通过理论计算和MATLAB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并与传统Round Robin轮询故障检测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具有更好的故障检测效能。

梁晓楠[7](2016)在《赤峰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现代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本质要求。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联网工程、“西新工程”、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央和自治区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和地面数字电视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惠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手段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赤峰市作为总人口近460万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构建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本研究将以进一步完善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第一,剖析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方法,还就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赤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简要概括。第三,总结分析了赤峰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第四,对目前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第五,提出了完善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孙瑞瑞[8](2015)在《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政府监督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掌握信号传输覆盖效果、确保广播电视信号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音视频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小屏幕电视、IP电视以及楼寓电视等媒体层出不穷,数字电视信号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人群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尚不具备监测数字电视信号的能力,为确保新形势下河南广播电视播出的信号安全,亟需扩充数字电视监测功能,升级省级监测系统。本文以我国广播电视监测领域最新技术进展为基础,以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业务职能为出发点,结合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建设现状,对监测系统的改造提升给出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介绍了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了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事业发展历程,分析了河南省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发展趋势。2、对数字电视系统、DVB-C系统标准、H.264视频信号编码等基本理论做出了详细论述,以河南省为例,分析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功能需求等,进一步剖析了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数字电视监测子系统的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3、论述了河南省数字电视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系统架构、系统组成,详细阐述了河南省数字电视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数字电视比对核心模块的工作原理,明确了本课题的技术创新点。4、通过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所需的功能,说明了详细的测试方案,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

艾岚[9](2014)在《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提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十八大报告中则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可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传媒市场呈现出内变外进的鲜明格局,广播电视传媒的竞争也已从区域性扩张到全国甚至国际性的竞争,由同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扩展到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中国的广播电视市场正在发生一种剧烈的演化和进行重新的整合。从历史和产业角度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长期事业性质管理下的广播电视产业结构、行为和业绩模式至今仍有很深影响。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媒体成分过于单一,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剥离操作有难度,投融资体制存在障碍,行业准入门槛过高,产业实力及规模不足,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行政区划、各地广电集团“诸侯割据”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要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就必须继续进行更广范围和更大力度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产业化历程,明确广播电视的商品属性和广电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对广播电视产业的结构指标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判断产业结构的类型特征,分析当前广播电视产业中的市场行为、非价格竞争行为及其经济依据,有针对性地剖析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及其深层次的原因,描述产业绩效状况并严格解构中国广电产业中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实际的相关关系,发掘适合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诉求点对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进行全面解析和研究。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和选题意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其次对国内外关于广播电视产业和对SCP范式实证运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概叙及述评。最后是对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总体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SCP理论范式的发展与广播电视产业研究。首先梳理了SCP经典理论范式的提出、遭到的质疑及完善和发展的脉络,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产业组织理论及新制度学派关于SCP范式的理论主张进行了介绍。其次是从对广播电视、产业、产品、广播电视产品及广播电视产业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厘清入手,对广播电视产品的双重属性和广播电视产业的一般性及本质性特征进行了论析。再次是对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进行论析,奠定了对本论文研究工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章是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及其管理体制演进。首先基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及其管理体制的历史分期来考察其发展和变革的历程,从1940年至今,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及管理体制的演进状况分为改革的前期、改革的开启、破土成长期、集团化改革及体制分离期和转企改制攻坚期五个时期,对每个时期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和发展取得的进步、面临的困惑及管理体制的状况进行了述评。其次是从收入状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产业发展的层级及地域差距、管理体制、资本运作及资源整合情况、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状态、内容生产质量及国际化传播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及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梳理。再次是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总结和概述,分别考察了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外延、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障碍。第四章是广播电视产业的SCP分析。首先分别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壁垒三个因素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S)进行描述,本节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其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C)分析,分为广播电视产业的价格行为和非价格竞争行为。再次是对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P)的分析,对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双重属性,构建了以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共同构成的总体绩效评价体系。第五章是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解析。本章共分为三节,分别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市场行为及行业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并对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剖析。首先是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的欠合理和产权不清晰的描述,从广播电视传媒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产权归属不明确、市场集中度低及区域发展不平衡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致因分析。其次是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失范和价值增值机制缺乏两个层面进行的描述,具体又考察了广播电视产品供求匹配度偏低及收入结构单一等问题的表现极其深层原因,再次是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法制建设滞后及与新媒体的融合存在障碍等方面的表现,对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第六章是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与变革的路径选择。首先是从重塑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主体地位方面提出了优化市场结构的对策,具体细分为创新产权制度、重塑广播电视传媒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推动广播电视传媒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其次是对规范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方面提出的对策建议,分别为鼓励广播电视媒体的差异化创新及扩展广电市场的并购及融资渠道。再次从提升广播电视产业绩效的规制改革及政策调整入手,从加强市场行为的政府监管及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制播分离的改革和完善及探索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制胜之道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变革和创新路径。

张爽[10](2013)在《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在推动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三网融合,推动了本国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国民提供了质优廉价的多样化信息服务。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和发展,在政策层面积极引导推动,出台了多项关于三网融合的政策规划,取得了一些进展:三网融合时间表已经制定,正在实施过程中;融合试点工作分两批在全国54个城市全面展开;新行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其中,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整合了基础网络资源;探索了多样化的融合模式;确立了非对称进入的原则;培育多元竞争主体,促进竞争有序开展。虽然试点城市的三网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融合进程一直停滞不前,陷入“知易行难”的发展困局。究其原因,虽然存在市场机制发挥不畅、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技术标准有待统一等诸多外部困难,但以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监管体制存在巨大障碍、相关部门利益纠葛等为代表的内在矛盾,才是阻碍融合进程的根本原因。因此,如何界定政府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责任能够履行到位,将对三网融合在我国能否取得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正是以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三网融合历程的全面回顾和政府责任内涵的系统辨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进行细致梳理,提出构建以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技术责任为核心的我国三网融合政府责任体系。通过对五项责任逐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的建议,并以中国电信业为实例,对责任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充分验证。当前,我国三网融合进程中主要存在:融合法律缺失、普遍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体制不合理、行政手段干预过多、融合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政府在该领域的责任缺失,政府有必要在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技术责任五个方面进行反思并履行其责任。在法律责任方面:要制定统一的三网融合法律,修订反垄断法律,创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强政府法律执行能力建设,改革争议解决程序,做到执法必严。在社会责任方面:要通过立法规范普遍服务内容,引导主体自觉执行;健全利益协调与用户参与机制;推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促进政府责任履行。行政责任方面:重组监管机构,成立高级别的监管委员会;调整监管体制,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优化监管机构权责,实现业务和网络的分离监管。经济责任方面:推动基础网络建设,培育产业链快速形成;设立三网融合规制主体,明确机构的独立性和职能的合法性;规范市场秩序,减少行政干预;打破产权垄断,形成多元竞争主体;提供财政扶持,确保监管的公正性。技术责任方面:确定演进路线及国家技术标准,明确发展方向;建立技术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建立行政监管体系,发挥协同管理效果。电信业作为我国三网融合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上述五个方面的政府责任在其行业发展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验证了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国三网融合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引。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不失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层面,本文拓展了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主题和内容,填补了本领域内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从整个政府“大”责任的视角出发、结合国情进行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为融合发展的突破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价值层面,论文的研究直接回应三网融合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观点,为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提供了一些极具实践意义的建议。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力图在研究主题、框架、内容、模型和方法上所有创新。从研究主题上看,行政学界对于三网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的内容、模式、监管机构设置和准入机制设立等方面;经济学界则将内需拉动、产业链建设等作为研究重点;社会学界关注的是三网融合的普遍服务如何落实;至今还没有学者明确以“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为题进行系统地诠释与研究。从研究框架上看,本文将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界定为一个体系,包括:法律责任、社会责任、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技术责任五个要素,并依照这五个要素的内在和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分别进行论述分析,这样的研究架构在当前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中尚属首创。从研究模型上看,本文从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和我国融合的现实环境出发,创新地将政府责任作为三网融合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尝试建立包括电信企业、广电企业、终端设备制造企业、用户、中介组织和政府在内的三网融合模型,探讨这些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得出政府在三网融合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要求,为三网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从研究方法上看,本文除应用公共行政学理论、法学理论等传统的政府责任理论外,还尝试运用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论等研究政府责任,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探究三网融合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和共生机制,分析在三网融合不同阶段政府责任的实现路径。三网融合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对我国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国民产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这其中,政府责任也将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发展而做出动态调整,以服务国民、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为宗旨,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政府责任体系,走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之路。

二、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体技术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体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县域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自在溧阳”超高清融合服务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自在溧阳”平台总体介绍
    1.1概述
    1.2平台建设技术方案
    1.3平台技术创新内容
    1.4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2 依托“自在溧阳”平台打造特色应用
    2.1 乡村振兴类
        2.1.1 溧阳1号公路商户服务平台
        2.1.2 乡村旅游重点村
        2.1.3 七彩曹山
    2.2 公益服务类
    2.3 融媒服务类
        2.3.1 溧阳新闻资讯
        2.3.2 溧阳微信头条
    2.4 政务服务类
3“自在溧阳”平台的三个创新和五个实现
    3.1 项目建设亮点
        3.1.1 业态创新
        3.1.2 品牌创新
        3.1.3 模式创新
    3.2 项目建设力争五大实现
        3.2.1 实现全市农网FTTH双向网全覆盖
        3.2.2 实现全省首家4K高清互动全覆盖县(市)
        3.2.3 实现媒体资源“全融合”
        3.2.4 实现有线用户正增长
        3.2.5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4 结语

(2)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分析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传媒领域
        1.1.2 行业背景:媒体融合实践全面铺开
        1.1.3 理论背景: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应用面不断拓宽
    1.2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与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
        1.3.1 媒体融合的概念和发展规律方面
        1.3.2 媒体融合政策研究方面
        1.3.3 政策工具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方面
        1.3.4 文献研究综述
第2章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媒体融合
        2.1.2 政策工具
    2.2 理论基础
        2.2.1 政策工具分类理论
        2.2.2 政策工具选择理论
        2.2.3 政策过程理论
    2.3 分析框架与思路、方法
        2.3.1 分析框架
        2.3.2 分析思路
        2.3.3 分析方法
第3章 江西省媒体融合发展政策的历程分析
    3.1 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发展历程
        3.1.1 萌芽期(2006-2013)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
        3.1.2 初创期(2014-2018)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
        3.1.3 推进期(2019-今)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
        3.1.4 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内容阶段性梳理
    3.2 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实施成效介绍
        3.2.1 萌芽期(2010-2013)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实施成效
        3.2.2 初创期(2014-2018)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实施成效
        3.2.3 推进期(2019-今)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实施成效
        3.2.4 段媒体融合政策实施成效阶段性归纳
第4章 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分析
    4.1 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
        4.1.1 分析标准
        4.1.2 政策工具分析过程
        4.1.3 政策工具分布
    4.2 基于政策类型的分析过程
        4.2.1 分析标准
        4.2.2 分析过程及分布情况
    4.3 基于政策阶段的综合分析
        4.3.1 分析标准
        4.3.2 分析过程及分布情况
    4.4 基于政策工具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分析评估结论
        4.4.1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侧重对思想认识的提升和机制体制的整合
        4.4.2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在市场面的手段少、频率低
        4.4.3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在供给面、环境面的手段运用不均衡
        4.4.4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的侧重点从供给面迁移到环境面
第5章 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政策的问题与分析
    5.1 媒体融合政策工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工具数量少且类型分布不均衡
        5.1.2 政策工具在省市县三级媒体融合中运用效果不平衡
        5.1.3 政策工具推动媒体融合深度不足
        5.1.4 政策工具使用的前瞻性有欠缺
    5.2 媒体融合政策工具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科学运用政策工具的能力有待提升
        5.2.2 选择政策工具的政策发展目标不清晰
        5.2.3 选择政策工具的主客观条件欠佳
        5.2.4 行政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滞后于发展实践
第6章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优化建议
    6.1 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配置,丰富市场面、环境面的政策运用
    6.2 细化媒体融合分级目标,加强政策工具的配合
    6.3 深化媒体融合主体建设,加大人才队伍等投入
    6.4 强化政策工具规制手段,加快升级考核评估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3)推动5G建设发展 做好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
贵州省广播电视局
甘肃省广播电视局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
青海省广播电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4)三网融合背景下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三网融合概念及其发展进程
        1.1.2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
        1.1.3 论文选题背景综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路线图
        1.4.3 本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营销组合策略的理论基础
    2.1 用户细分(STP)理论
    2.2 4PS营销理论
    2.3 关系营销理论
第三章 各大运营商集团客户特点及业务形态
    3.1 中国三大运营商集团客户特点及业务形态比较
        3.1.1 中国电信大客户特点及业务形态
        3.1.2 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
        3.1.3 中国联通的大客户
    3.2 F省广电网络集团垂直管理及集团客户部简介
        3.2.1 F省广电网络集团及集团客户部
        3.2.2 地级市分公司及其集团客户部简介
        3.2.3 F省广电网络集团S分公司及其集团客户部简介
        3.2.4 广电网络的集团客户定义及主要特征
第四章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市场环境及现状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外部要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4.2.1 机会分析
        4.2.2 威胁分析
        4.2.3 EFE矩阵
    4.3 内部要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IFE矩阵分析
    4.4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所处环境
        4.4.1 人力资源环境
        4.4.2 网络基础环境
        4.4.3 企业文化环境
    4.5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业务现状
        4.5.1 集团客户业务流程现状
        4.5.2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业务满意度调查
        4.5.3 近年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现状
        4.5.4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现状成因分析
第五章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STP分析及营销策略
    5.1 STP分析
        5.1.1 市场细分(Segmentation)
        5.1.2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5.1.3 市场定位(Positioning)
    5.2 8Ps组合营销策略
        5.2.1 产品策略(Product)
        5.2.2 价格策略(Price)
        5.2.3 渠道策略(Place)
        5.2.4 促销策略(Promotion)
        5.2.5 人员策略(People)
        5.2.6 流程策略(Process)
        5.2.7 绩效策略(Performance)
        5.2.8 项目策略(Project)
第六章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根据STP市场细分做好跟踪走访
    6.2 打响福建广电网络品牌
    6.3 灵活运用价格策略
    6.4 深挖渠道,灵活渗透关系营销
    6.5 精细化设计集团客户业务促销
    6.6 打造强大的S市广电集客运营团队
    6.7 优化集客业务流程
    6.8 用绩效制度提升集客队伍的执行力
    6.9 用好项目策略,做强信息化集成项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EFE及 IFE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 :外部环境EFE调查问卷
附录3 :内部环境IFE调查问卷
附录4 :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广播电视台总控传输环网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本学位论文主要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3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及其故障监测发展状况
        1.3.1 广播电视系统构成
        1.3.2 广播电视传输方式
        1.3.3 广播电视光传输网络发展状况
        1.3.4 广播电视网络故障监测发展状况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SDH网络技术
    2.1 概述
    2.2 SDH网络结构
        2.2.1 组网原则
        2.2.2 拓扑结构
    2.3 SDH自愈保护
        2.3.1 两纤单向通道倒换环
        2.3.2 两纤双向通道保护环
        2.3.3 四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
        2.3.4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
        2.3.5 DXC保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台总控传输环网分析
    3.1 概述
    3.2 网络流量
        3.2.1 网络流量类型
        3.2.2 网络流量模型
        3.2.3 网络流量测量
    3.3 新台网络业务需求
        3.3.1 老台业务现状
        3.3.2 新台业务考虑
    3.4 新台传输环网优化设计
        3.4.1 流量分析
        3.4.2 各站点业务量
        3.4.3 环网优化设计
    3.5 新台总控基带矩阵及通话系统设计
        3.5.1 基带矩阵系统设计
        3.5.2 通话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台传输环网故障检测分析
    4.1 概述
    4.2 传输环网故障处理原则及流程
        4.2.1 故障处理原则
        4.2.2 故障处理流程
        4.2.3 故障处理方法
    4.3 传输环网故障预警监测
        4.3.1 故障预警监测流程
        4.3.2 故障预警监测业务
        4.3.3 故障预警监测功能
    4.4 非对称轮询故障检测分析
        4.4.1 结构模型
        4.4.2 数学模型
        4.4.3 系统特性参数
        4.4.4 系统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7)赤峰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和不足
        1.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本论文的不足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赤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本内涵
        1. 公共服务的涵义
        2. 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和主要特征
    (二)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对于赤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 党和政府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阵地
        2.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
        3. 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4. 推动传统政府转型的有效切入点
        5.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一) 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
        1. 起步探索时期(1998-2005年)
        2. 快速发展时期(2006-2014年)
        3. 转型升级时期(2015-至今)
    (二) 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取得的成效
        1.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推动力度不断增强
        3.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
三、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 公共服务理念和价值缺乏规范
    (二) 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三) 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总量偏低
    (四) 公共服务有效节目供给不足
    (五) 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完善
四、完善赤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1. 统筹协调,做好总体发展规划
        2. 明确职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 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体制
        4. 创新方式,形成公共服务多元化主体
    (二) 尽快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传输覆盖体系的转型升级
        1. 做好相关规划,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2.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3. 制定管护办法,确保公众长期受益
    (三) 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设
        1. 打造公共频率频道
        2. 加强节目内容精品创作
        3. 打造特色栏目品牌
    (四)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
        1. 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
        2.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内容优势
        3. 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 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1. 建立公共服务监督评估体系
        2.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3. 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法制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1.3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发展情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的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课题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项目相关理论介绍
    2.1 数字电视系统
        2.1.1 数字电视广播
        2.1.2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
    2.2 技术标准
        2.2.1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标准DVB-C
        2.2.2 H.264视频信号编码
第3章 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3.1 应用需求
    3.2 功能需求
        3.2.1 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
        3.2.2 视频的内容监测
        3.2.3 统计监测数据
        3.2.4 分析日志与管理
        3.2.5 监看监听EPG(电子节目指南)
    3.3 可行性分析
第4章 总体设计
    4.1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1.1 概述
        4.1.2 系统主要功能
        4.1.3 系统结构
    4.2 总体设计思路
    4.3 系统架构和组成
        4.3.1 系统架构
        4.3.2 系统组成
    4.4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设计原理
        4.4.1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4.2 数字电视比对模块工作原理
    4.5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现状
    4.6 升级省级监测系统方案--河南省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4.6.1 方案概述
        4.6.2 建设规模和内容
        4.6.3 项目建设原则
        4.6.4 设计依据
        4.6.5 系统架构
第5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5.1 河南省数字电视监测系统
        5.1.1 系统组成
        5.1.2 总体技术要求
        5.1.3 数字电视监测处理业务系统
        5.1.4 报表管理业务系统
        5.1.5 配置及维护管理业务系统
        5.1.6 系统管理
        5.1.7 多画面分割显示业务系统
        5.1.8 监测信息自动发布系统
    5.2 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监测采集系统
        5.2.1 总体技术要求
        5.2.2 数字电视(DVB-C、DTMB、QPSK)监测系统
第6章 系统的实现
    6.1 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搭建
    6.2 系统的硬件准备
    6.3 设备的安装
        6.3.1 调整CPCI机箱内板卡槽位
        6.3.2 线缆连接
    6.4 系统的详细测试方案
    6.5 测试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3 SCP范式的研究现状
        1.2.4 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总体框架
        1.3.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SCP理论范式的发展与广播电视产业研究
    2.1 SCP经典理论范式的发展脉络
        2.1.1 SCP范式的提出——哈佛学派
        2.1.2 对SCP范式的质疑与批评——芝加哥学派及新奥地利学派
        2.1.3 SCP范式的完善与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及新制度学派
    2.2 广播电视产业基本内涵
        2.2.1 广播电视产业相关概念的厘清
        2.2.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特征及属性
    2.3 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
        2.3.1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向传媒产业延伸
        2.3.2 SCP范式研究广播电视产业的可行性
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及其管理体制演进
    3.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及其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1.1 1940-197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前期
        3.1.2 1978-198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开启
        3.1.3 1988-1997年: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破土成长期
        3.1.4 1998-2008年:广播电视产业的集团化改革及体制分离期
        3.1.5 2009年至今: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的转企改制攻坚期
    3.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总收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3.2.2 产业发展层级与地域差距大
        3.2.3 市场竞争不足、活力不强
        3.2.4 资本运作及资源整合日趋增多
        3.2.5 与新媒体的融合进入深度发展阶段
        3.2.6 内容生产质量平稳提升
        3.2.7 国际化传播能力明显提升
    3.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管理体制演进
        3.3.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
        3.3.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管理体制现状扫描
4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SCP分析
    4.1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广播电视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
    4.2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行为(C)分析
        4.2.1 广播电视产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4.2.2 广播电视产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3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总体绩效(P)分析
        4.3.1 广播电视产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确定
        4.3.2 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的实证分析
5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解析
    5.1 产业结构欠合理、产权不清晰
        5.1.1 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缺失
        5.1.2 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
        5.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5.2 市场行为不规范、缺乏多样化的价值增值机制
        5.2.1 内容产品供求匹配度较低
        5.2.2 产业收入过于依赖广告
    5.3 欠缺促进产业绩效提升的可持续机制
        5.3.1 行业法制建设滞后
        5.3.2 与新媒体的融合障碍重重
6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新与变革的路径选择
    6.1 重塑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优化市场结构
        6.1.1 创新广播电视媒体的产权制度
        6.1.2 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
    6.2 丰富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手段、规范市场行为
        6.2.1 鼓励媒体的差异化创新行为
        6.2.2 扩展媒体的并购及融资渠道
    6.3 提升广播电视产业总体绩效的规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6.3.1 加强市场行为的政府监管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6.3.2 积极推进制播分离的改革和完善
        6.3.3 探索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的制胜之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与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及说明
        (一) 三网的界定
        (二) 本文三网融合主体的界定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三网融合的相关研究
        (二) 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
        (三)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
    四、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体系
    一、 三网融合发展对政府责任的需求
        (一) 法律方面的需求
        (二) 社会秩序方面的需求
        (三) 行政管理方面的需求
        (四) 经济方面的需求
        (五) 技术方面的需求
    二、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构成
        (一) 法律责任
        (二) 社会责任
        (三) 行政责任
        (四) 经济责任
        (五) 技术责任
    三、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分析框架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主体分析框架
        (二)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特征分析
第三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三网的发展历程
        (一) 电信业的发展
        (二) 广电业的发展
        (三)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二、 我国三网融合的 PEST 分析
        (一) 政治环境分析(P)
        (二) 经济环境分析(E)
        (三) 社会环境分析(S)
        (四) 技术环境分析(T)
    三、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一) 三网融合的发展阶段
        (二)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三) 我国三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 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现状
        (二)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法律责任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的内涵
        (一) 政府法律责任的基本内容
        (二) 政府法律责任的作用机制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现状及问题
        (一) 法律环境缺失
        (二) 权力分散、多头管理
        (三) 现行法律缺乏预见性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法律责任的特点
        (一) 政府法律责任先行
        (二) 监管机构融合
        (三) 产业立法呈现“竞争法化”趋势
        (四) 法律体系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的对策
        (一) 制定统一的三网融合法律
        (二) 动态修订反垄断法
        (三) 加强法律执行能力建设
        (四) 改革争议解决程序
第五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社会责任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 政府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
        (二) 政府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社会责任现状及问题
        (一) 普遍服务的统一性缺失
        (二) 普遍服务的履行缺位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一) 突出普遍服务,重视社会责任
        (二) 改革管制模式,释放政策动力
        (三) 培育多元主体,提升竞争活力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社会责任的对策
        (一) 确定普遍服务的法律内容
        (二)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三) 建立用户参与机制
        (四) 推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
第六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行政责任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的内涵
        (一) 政府行政责任的基本内容
        (二) 政府行政责任的作用机制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现状及问题
        (一) 监管机构分散
        (二) 监管体制不完善
        (三) 监管过度与缺位并存
        (四) 政府行政能力不足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行政责任的特点
        (一) 监管机制适应融合发展环境
        (二) 管制政策适应融合发展环境
        (三) 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的对策
        (一) 重组监管机构
        (二) 调整监管体制
        (三) 优化监管机构权责
第七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经济责任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经济责任的内涵
        (一) 政府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
        (二) 政府经济责任的作用机制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现状及问题
        (一) 产权结构不合理
        (二) 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三) 进入规制不健全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的特点
        (一) 产业政策目标明确
        (二) 融合规制主体专门化
        (三) 规制发展呈现阶段性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经济责任的对策
        (一) 设立三网融合规制主体
        (二) 推动基础建设
        (三) 规范市场秩序
        (四) 促进形成多元竞争主体
        (五) 提供财政扶持
第八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技术责任分析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技术责任的内涵
        (一) 政府技术责任的基本内容
        (二) 政府技术责任的作用机制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技术责任履行现状及问题
        (一) 物理联网尚未完成
        (二) 网络与技术中立原则尚未建立
        (三) 相关技术基础薄弱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技术责任的特点
        (一) 网络中立和技术中立
        (二) 互联互通规制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技术责任的对策
        (一) 确定演进路线及国家技术标准
        (二) 建立技术监管体系
        (三) 建立行政监管体系
第九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责任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电信业为例
    一、 中国电信业监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一) 组织架构
        (二) 监管目标
        (三) 电信监管职能配置
    二、 三网融合中电信业的政府责任现状
        (一) 我国电信监管能力存在的问题
        (二) 电信监管的创制能力不足
        (三) 电信监管的实施能力不足
        (四) 电信监管的保障能力不足
    三、 三网融合中的电信业政府责任体系构建
        (一) 法律责任
        (二) 社会责任
        (三) 行政责任
        (四) 经济责任
        (五) 技术责任
    四、 关于完善我国电信业政府责任体系的建议
        (一) 法律责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 行政责任: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三) 社会责任:确定普遍服务内容和机制
        (四) 经济责任:引导面向三网融合的发展
        (五) 技术责任: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结论
    一、 研究得出的结论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总体技术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县域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探索——“自在溧阳”超高清融合服务平台建设[J]. 沈伟,史建伟,曹东,卢春勤. 广播电视网络, 2021(10)
  • [2]江西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政策分析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D]. 丁了. 南昌大学, 2020(06)
  • [3]推动5G建设发展 做好全国地面数字电视700兆赫频率迁移工作[J]. 本刊编辑部. 广播电视网络, 2020(05)
  • [4]三网融合背景下S市广电网络公司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陈才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广播电视台总控传输环网研究与设计[D]. 许柳竣熙. 云南大学, 2018(04)
  • [7]赤峰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 梁晓楠.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8]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瑞瑞. 郑州大学, 2015(04)
  • [9]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研究[D]. 艾岚. 武汉大学, 2014(01)
  • [10]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 张爽.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邢台市广播电视信息网总体技术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