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集成电路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锐[1](2021)在《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文本分析及政策满意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世鑫[2](2020)在《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的一环,在提高服务效能、增加政府透明度、增强群众满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发现,S县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财政资金投入少、缺乏足够认识、体制机制不健全和和专业人才短缺等,通过整合资源,拓宽资金渠道,营造电子政务建设氛围、健全机构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做法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加快S县电子政务的建设。
张行舒[3](2020)在《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政务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机密,肩负政府的门户形象,实施过程要求极高的安全性能。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包括个人隐私、公众权益、国家利益、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重要问题。如何有效地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屏障,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现阶段对于大数据下结合云环境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研究非常多,也初步形成了一定体系。但是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的研究比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也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理论逐步成型,但是对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对信息安全带来的影响及风险都还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所以本文试图对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信息安全管理理论进行梳理,丰富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主体为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探究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所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具体来说,本论文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共享背景,拟用信息安全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大数据时代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共享安全管理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其次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理念滞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急管理机制缺失;针对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经验,本文给出了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树立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加强政务信息共享全程监管、开展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实施政务信息共享风险管理。
周晓舟[4](2019)在《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保障卡,主要应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行社会保障卡是一项便民利民的利好政策。自面向社会公众发行以来,人社部门一直致力于“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全覆盖目标。本文以社会保障卡作为切入点,立足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对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情况的广泛调研,查找出制约社保卡发行的主要问题,并在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无缝隙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本文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以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惠州市社保卡发行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简单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以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简要阐释;对本文涉及的两个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文运用的关键理论,即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国内的社会保障卡建设现状进行总体描述,总结在社会保障卡发行上,北京市、上海市、杭州市等发达城市的先进做法,为惠州市提供经验参考。再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梳理惠州市社会保障发行的实践现状和成效,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广泛调研结果,查找出惠州市社保卡发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成因。最后,结合上述的分析结果,结合惠州市的实际,提出如何从政府主导、完善机制、公众参与和拓展应用等角度,提出优化对策并形成一套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建设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工作提供必要理论支持。
朱惠香[5](2019)在《“放管服”背景下的地方政府事权下放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强市放权改革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国家、省和市各级都在大力推动本级事权向下一级政府下放。事权下放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环节,但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使那些下放事权被地方政府顺利地承接起来,从而避免出现管理上的“真空”,达到优化服务的改革目标,是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因此,在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所承接的事权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所承接的事权。广东省委、省政府正是在此背景下大胆尝试,率先推进强市放权改革,期望通过政府事权下放改革为地域发展提供体制机制支持,为地方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从当前我国的现实和学术研究情况看来,事权下放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全面整体的理论体系,难以为地方政府有效开展事权下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做法借鉴。因此,本文试图以广东省开展强市放权作为个案,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半结构性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全面梳理我国政府事权改革方面的政策规定,回顾广东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历程和现状,通过论述广东省向广州、深圳市下放省级管理权限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从改革出现的问题入手,在学习借鉴国外事权改革或事权配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政府间事权配置改革的影响因素,探讨并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地方政府事权下放原则,最后总结得出从增强事权配置改革的系统性、健全事权配置改革评估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推进部门间协同、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创新等方面对地方政府事权下放改革提出优化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填补我国政府事权下放改革研究的空白,同时对我国地方政府开展事权下放改革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和做法借鉴。
辽宁省人民政府[6](2019)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辽政发[2019]6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国发[2018]33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继续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李昀[7](2018)在《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渗透到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当时主要只适于商业范畴,随后“互联网+”大规模走进公共服务领域,加快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观念转变和方式创新的步伐。“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的融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型优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说,“互联网+公共服务”是在传统公共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互联网思维,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本文选取的“互联网+”概念于2015年才被首次提出,选题较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杭州市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结合进行个案研究,希望可以丰富这个领域的相关理论发展。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参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其次,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与定性分析,按时间顺序分析了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为解决上述问题,深化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建设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赵音慧[8](2018)在《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制度研究 ——以社保卡应用为例》文中提出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对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资源、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社保卡的应用为典型范例,展开对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的研究,以期达到见微知着的研究效果。社保卡作为公民享受公务服务的介质,若要真正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目标,必须依靠行政机关之间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但目前社保卡应用背后的多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多头发卡、一些领域应用难以整合、社保卡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之间权责关系模糊等现实困境。出现这些困境的直接原因是社保卡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社保卡管理部门与应用部门法定职权未能厘清,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在职权法定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前提的情况下,理顺部门之间权责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才能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分工协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
贾瑞芳[9](2018)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被用来服务于工业和城市的建设,这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群体的产生。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土地奉献者以及劳动力提供者,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其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生存和发展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研究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是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亿万人民福祉。本文立足公共管理学科,大量运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制度、权益保障、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等基本知识,选择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以社会保障理论、人口迁移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为基本理论,紧紧围绕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当前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对失地农民的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对城镇户籍的渴望程度。在对影响失地农民转户意愿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户口供给方——城市政府的落户压力以及户口的接收方——失地农民的落户意愿和能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文章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一,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当前我国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严重、无序迁徙加大户改难度、黏附福利改革避重就轻,这与改革缺乏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改革成本巨大,阻碍改革进程、户籍功能“超载”,改革复杂艰巨等具有极大的关联;第二,失地农民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失地农民转户意愿调查以及失地农民转户意愿分析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对策研究。主要从创新人口管理模式,提升人口服务效能、梯度化落户门槛,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强化配套制度安排,建立农民城市融入机制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提出详细的建议。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8)在《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通知》文中指出青政办[2018]5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国发[2017]34号,以下简称《决定》),深入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是落实
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集成电路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集成电路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0.5 本文的创新点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电子政务 |
1.1.2 服务型政府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1.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1.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 S县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及探索 |
2.1 S县情况简介 |
2.2 S县建设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
2.3 S县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探索 |
2.3.1 O2O为民服务中心 |
2.3.2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
2.3.3 微警务平台 |
2.4 S县建设电子政务的成效 |
3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
3.1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1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落后 |
3.1.2 政务新媒体实用性差 |
3.1.3 “互联网+”与政务服务不能完全同步 |
3.1.4 数据孤岛问题仍然存在 |
3.2 S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财政资金投入较少 |
3.2.2 缺乏对电子政务建设足够认识 |
3.2.3 专业人才短缺 |
3.2.4 工作机制欠缺 |
4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借鉴 |
4.1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借鉴 |
4.1.1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
4.1.2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实践 |
4.1.3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其他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借鉴 |
4.2.1 青岛市“数字青岛”建设实践 |
4.2.2 杭州市“智慧杭州”改革实践 |
4.2.3 国内其他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借鉴 |
5 加快S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
5.1 加强资金投入 |
5.2 营造电子政务建设氛围 |
5.3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
5.4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
5.5 扩大服务范围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述 |
一、大数据 |
二、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安全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二、风险管理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 |
第二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背景 |
一、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实践 |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建设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基本运行框架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现状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应用成果 |
第三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实践 |
一、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部门 |
二、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情况 |
三、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内容 |
四、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法律法规 |
第三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安全问题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安全问题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服务安全问题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安全问题 |
第二节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问题原因 |
一、风险管理理念滞后,存在人才瓶颈 |
二、平台安全防护系统薄弱,不能适应技术更新 |
三、共享全程监控不力,管理水平较低 |
四、安全设计缺乏规划,应急管理机制缺失 |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外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二节 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启示 |
一、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经验 |
二、国内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启示 |
第五章 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安全理念 |
一、完善数据资产安全观 |
二、完善政务信息共享观念 |
三、完善应对共享风险常态化的主动观念 |
四、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保障理念 |
第二节 全程监管政务信息 |
一、建立安全监控集中管理 |
二、强化各个流程监控 |
第三节 完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体系 |
一、建立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机制 |
二、建立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标准 |
三、明确政务信息共享系统审计内容 |
四、动态安全审计 |
第四节 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运行管理体系 |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行政管理 |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技术管理 |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风险管理 |
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日常管理 |
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预警管理 |
六、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安全应急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推广社会保障卡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 |
1.3.2 关于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存在主要问题的研究 |
1.3.3 关于社保卡发行中的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社会保障 |
2.1.2 社会保障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2.2.2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主要特点 |
2.2.3 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在社会保障卡发行的适用性分析 |
第三章 国内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建设现状 |
3.1 我国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建设现状 |
3.2 发达城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建设现状 |
3.2.1 完善社会保障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
3.2.2 注重社会保障卡程序性设计 |
3.2.3 运用科技拓展社会保障卡在智慧城市上应用 |
3.2.4 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实践现状与成效 |
4.1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实践现状 |
4.1.1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历程 |
4.1.2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具体措施 |
4.2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成效 |
4.2.1 完善了组织机构和政策制度建设 |
4.2.2 织就社保卡应用“3 张网” |
4.2.3 积极探索和开发社保卡应用 |
第五章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职能交叉,政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意识不强烈 |
5.2 合作银行的能动性难以调动 |
5.3 群众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
5.4 社会保障卡应用单一 |
第六章 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优化策略及保障 |
6.1 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
6.1.1 明确社会保障卡发行中各部门的权责分配 |
6.1.2 加强部门之间协作治理的合作方式 |
6.2 完善制卡和用卡机制建设 |
6.2.1 统一制卡的程序性设计,清除合作银行制卡乱象 |
6.2.2 在政策上相应倾斜,刺激合作银行发卡和群众用卡 |
6.3 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公民参与程度 |
6.3.1 加大宣传力度 |
6.3.2 打造城市社会保险公众参与平台 |
6.3.3 强化群众检查监督的力度 |
6.4 整合社保卡开发应用,推动全面用卡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放管服”背景下的地方政府事权下放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强市放权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一)“放管服” |
(二)地方政府 |
(三)事权 |
(四)事权划分 |
(五)事权下放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方政府事权下放的理论和经验 |
一、理论依据 |
(一)分权理论 |
(二)制度变迁及博弈理论 |
(三)重塑政府理论 |
(四)政府效率理论 |
二、改革现实动因 |
(一)外在动力: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变化 |
(二)内在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
(三)现实压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
三、国外做法 |
(一)美国政府层级和事权划分情况 |
(二)德国政府层级和事权划分情况 |
(三)法国政府层级和事权划分情况 |
四、经验借鉴 |
(一)以宪法法律为事权划分依据 |
(二)采用集权与分权平衡的均权制 |
(三)权责划分明晰化和规范化 |
第三章 地方政府事权下放改革历程与现状 |
一、改革历程 |
(一)我国政府事权改革探索情况 |
(二)广东省事权改革历程 |
二、改革基础与特点 |
(一)广东省概况 |
(二)广州市概况 |
(三)深圳市概况 |
三、代表性实践 |
(一)主要做法 |
(二)典型案例 |
(三)主要成效 |
第四章 广东省地方政府事权下放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典型案例 |
二、存在问题 |
(一)改革措施有待完善 |
(二)系统衔接不够顺畅 |
(三)权责关系不匹配 |
三、原因分析 |
(一)统筹规划能力有待加强 |
(二)宪法法律支撑有待强化 |
(三)对改革关系的认知有待加深 |
(四)制度机制有待健全 |
第五章 推进地方政府事权下放的优化建议 |
一、影响改革的因素 |
(一)政府权力架构模式 |
(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三)政府改革的必要性 |
(四)地区人口及自然资源 |
(五)政府改革的明确性 |
二、改革原则 |
(一)法治化原则 |
(二)主体明确原则 |
(三)权责对等原则 |
(四)权责规范原则 |
三、具体对策 |
(一)增强事权配置的系统性 |
(二)建立健全事权配置全程衔接机制 |
(三)健全事权配置评估机制 |
(四)借助“互联网+”平台推进部门间协同 |
(五)推进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政府部门和服务对象访谈内容问题清单 |
附录2 广东省调整由广州、深圳市实施的省级行政职权事项目录(共 124 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互联网+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互联网+公共服务”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公民参与理论 |
3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
3.1 公共服务信息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5年) |
3.2 公共服务智慧化阶段(2006年~2015年) |
3.3 公共服务数字化阶段(2016年至今) |
3.3.1 “互联网+公共服务”在线服务平台 |
3.3.2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相关数据分析 |
4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政务“数据孤岛”现象 |
4.1.2 平台建设不完善 |
4.1.3 信息基础设施分配不均 |
4.1.4 政民互动效果不佳 |
4.1.5 专业人员储备不足 |
4.2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技术限制与部门分割 |
4.2.2 平台发展因素 |
4.2.3 信息基础设施有限 |
4.2.4 公众认知偏差 |
4.2.5 人才体系不健全 |
5 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对策建议 |
5.1 加强部门联动协作 |
5.2 优化信息平台建设 |
5.2.1 整合平台信息资源 |
5.2.2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 |
5.2.3 建立反馈机制 |
5.3 统筹公共资源分配 |
5.4 加强与公众互动 |
5.4.1 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
5.4.2 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 |
5.4.3 开展培训宣传 |
5.4.4 调动公民参与积极性 |
5.5 强化人才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制度研究 ——以社保卡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 我国社保卡应用中的跨部门合作困境 |
2.1 我国社保卡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
2.2 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中遭遇的障碍 |
3 社保卡应用中部门合作不畅的原因分析 |
3.1 我国现行社保卡管理制度自身的缺陷 |
3.2 电子政务应用与行政机关现有权责不匹配 |
3.3 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套衔接不到位 |
4 规范业务部门合作的建议 |
4.1 中央与地方社保卡管理应用制度相互衔接 |
4.2 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
4.3 注重程序性制度设计 |
4.4 实现部门协调机制法制化并加强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2.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2.2 失地农民概念界定及其类型 |
2.2.1 失地农民概念界定 |
2.2.2 失地农民类型划分 |
2.2.3 失地农民的特殊性 |
2.3 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概述 |
2.3.1 户籍制度的含义诠释 |
2.3.2 我国户籍制度的内容 |
2.3.3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沿革 |
2.4 相关理论 |
2.4.1 社会保障理论 |
2.4.2 人口迁移理论 |
2.4.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1.1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严重 |
3.1.2 无序迁徙加大户改难度 |
3.1.3 黏附福利改革避重就轻 |
3.2 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改革缺乏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 |
3.2.2 改革成本巨大,阻碍改革进程 |
3.2.3 户籍功能“超载”,改革复杂艰巨 |
3.3 失地农民转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失地农民安置方式 |
3.3.2 失地农民转户意愿调查 |
3.3.3 失地农民转户意愿分析 |
第4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对策研究 |
4.1 创新人口管理模式,提升人口服务效能 |
4.1.1 完善户口登记制度 |
4.1.2 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
4.1.3 加强身份证智能化建设 |
4.1.4 建立动态人口基础信息库 |
4.2 梯度化落户门槛,实现人口自由迁徙 |
4.2.1 以人口规模为依据,优化城市等级 |
4.2.2 全面放开中小城市,激活存量资产 |
4.2.3 合理控制大型城市,缓解增量压力 |
4.3 强化配套制度安排,建立农民城市融入机制 |
4.3.1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制度 |
4.3.2 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
4.3.3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4.3.4 增强城市包容接纳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四、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集成电路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文本分析及政策满意度评估研究[D]. 陈金锐. 西南大学, 2021
- [2]S县电子政务建设问题研究[D]. 刘世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成都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下的安全管理研究[D]. 张行舒.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惠州市社会保障卡发行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 周晓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放管服”背景下的地方政府事权下放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强市放权改革为例[D]. 朱惠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6]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通知[J].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9(07)
- [7]杭州市“互联网+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 李昀.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 [8]行政机关跨部门合作制度研究 ——以社保卡应用为例[D]. 赵音慧. 暨南大学, 2018(06)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贾瑞芳. 湘潭大学, 2018(02)
- [1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通知[J].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政报,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