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已基本办复(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桂[1](2019)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大国较量的一个重要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目标、战略安排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引领社会思潮、聚合人心的作用,而且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严峻的挑战:一是面临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挑战;二是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挑战;三是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挑战;四是面临信息网络化的挑战;五是面临自身建设不足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如何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加强政府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如何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等等都是新时代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如何应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获得借鉴。本论文采取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不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纵向历史维度来探究分析,而且从中国、美国和前苏联的横向比较中深刻剖析中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与教训。虽然不同国家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同,但透过特殊可究其一般,纵观中国、美国、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其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与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诉求相一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作为保障;其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整合社会思潮的作用;其四,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必须落实到真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之中;其五,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还必须有赖于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必须善用新媒体,促进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意识形态从政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化和生活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放入到国家总体安全中去研究。本论文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梳理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入手,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现的严峻挑战,在借鉴国内外维护意识安全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基础;建立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监控、评估等长效机制;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管理和监控、宣传方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刘海洋[2](2017)在《人民政协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地市级政协为个案》文中提出人民政协的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政协专委会)作为整合委员发挥作用的载体,具有广泛性、协商性、长期性等本质属性。政协专委会的工作是整个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政协委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积极联系各界别开展活动,彰显出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政协专委会积极联系党派、界别助力履行职能;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帮助党委政府领导科学决策;认真督办提案和委员建议,确保被吸纳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和部门举措。为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组织松散,委员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委员履职作用没有完全得到发挥;专题调研有时走马观花、实效性不强;协商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政策,好的建议不能落地生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从内外两部分来分析,一方面受政协及专委会自身原因的影响:政协专委会自身建设不够完善;政协专委会设置存在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受到外部制约:法律没有赋予政协专委会相应的地位;社会对政协专委会认知度不高;专委会委员知情明政渠道少;政协委员履职奖惩机制缺失。针对这些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通过分析梳理、归纳总结,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消除内部影响。加强自身建设,配强领导和委员;以全国政协专委会设立为范本,确定专委会设立规范。其次,政协专委会需要寻求创新,突破外部制约,建立政协专委会履职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明确政协和政协专委会的法律地位;广泛开展活动,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和党政部门、上下级政协的密切合作,拓宽知情明政渠道;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委员管理力度。
李冰洁[3](2017)在《民主党派提案的社会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案是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直接形式,也是参政履职最有成效的方式之一,民主党派往往是通过提案的社会影响力获取政治价值。提案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检验各民主党派参政效果的关键内容。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江西省经济社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拓展民主党派议政建言范围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民盟江西省委会提出了许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提案,在促进江西省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委员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常常成为某些矛盾解决的重要契机。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提案,虽罗列的问题面面俱到,用概括性语言提出建议,所列问题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之列,撰写提案流于形式。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委员和部门“挥一挥衣袖”彼此配合。到头来,制度的效果没有实现,社会影响力寥寥无几,行政资源却被空耗。基于民主党派提案的现实情况,引发了作者对提案社会影响力的一些思考。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十年民盟江西省委会提案资料并对其展开分析,力求以民盟江西省委会提交提案情况作为切入点,对提案的社会影响力展开探讨,总结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从提案的选题、撰写、宣传、决策参与、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希望能给提升提案社会影响力和民主党派实际政治效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范冰川[4](2016)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协商治理的出现得益于协商民主理念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因此要研究协商治理必然绕不过协商民主,同样对治理的探讨也绕不过民主。人类社会最早采用的政治上的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作为对古代民主的超越,近代民主以代议制取代了直接民主。但是在代议制民主受到顶礼膜拜的同时,却一直受到质疑。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正是对这种质疑的当代回应。参与式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治理实践形成了新型的治理模式,即参与治理和协商治理。参与治理能够促进大量的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但对于实质性民主来说,公众数量的增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要原来的治理模式不改变,即使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公众充分参与,也不会达到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要想把政治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真正引入到政府治理过程中,并发挥实效,就得改变治理结构,把不平等的中心—边缘治理结构改变成平等的协商治理结构。协商治理既存在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于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果不假思索地套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运行模式,或者只是对西方的概念、模式稍作改良,就生成了中国协商治理的概念、模式,以此来解决中国的协商治理问题,指导中国的协商治理实践,势必会水土不服。事实上,中国的协商治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基础、运行层面、基本内容、实践形态,这些都与西方的协商治理理论和实践有根本性区别。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中国特色协商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首先是对其存在的可能性的分析。主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协商民主理论是兴起于西方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治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协商治理的范式,所以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首先考虑的是协商治理理念是否具有契合于人民政协的可能性;第二,中西方协商治理虽然在某些理念上存在相通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差异很大,人民政协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治理模式;第三,我国现阶段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提供了巨大的现实空间。前两个问题是基于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自身功能优势的视角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考虑的。其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历史进程和发展经验。尽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才正式标志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单从形式而非性质而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中国有着更早的实践雏形。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还是旧政协的召开,都初步实践了中国式协商治理的构想。正是有了这种早期丰富的局部实践经验,才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实现协商建国奠定了基础。建国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发展中经历了曲折,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日益重视,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得以凸现并向前发展。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再次,对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研究要理清其运行机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目标任务实现的结果。在多种因素中,作为主体的人,作为组织内在的职能,作为规范性的制度,处于关键性地位。在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层面,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软法规范,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主要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最后,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正在进行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建设,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利用网络开展协商治理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而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都需要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政协也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开辟新的工作方式,为发挥其协商治理功能提供更多渠道。同时,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王君扬[5](2015)在《政协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以泉州市L区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下,对于现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的关系到生活发展的实际问题,需要全社会人民来共同协商,无论是决策做出之前还是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协商、多方协商。协商民主对于形成科学民主、法治化的基层政府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案作为人民政协履行协商议政三大职能最直接的一项载体和方式,是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有效途径。政协提案往往是社情民意的体现,代表广大群众的实际利益和需求,提供了基层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时的理论依据,帮助政府实现更加正确科学的决策。笔者通过实地调查L区的提案工作情况,重点观察政协的提案和决策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L区的政协提案检测标准,通过全面分析提案的影响和作用,综合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分析出提案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对策与方法。本篇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标注了调查这一问题的背景,现有的研究进程、研究的方法和结构分布,阐述两大基本理论。第二章介绍提案与政府决策的有关内容,包括提案的基本情况、基层政府决策概述以及政协提案与基层政府决策的内在关系。第三章分析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以L区为例,介绍提案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未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分析影响政协提案发挥作用的因素。第五章对症下药,从重视做好提案工作、提升改善提案质量、降低提案的办理成本、完善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探寻充分发挥政协提案在促进基层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与民主化兼具过程的方法与对策。
张亚忠[6](201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文中认为(2014年1月14日在政协第十一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各位委员:我受政协第十一届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请委员们审议,并请同志们提出意见。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省政协委员、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
崔江水[7](2014)在《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摘要)——2014年1月7日在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文中认为一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共收到提案629件,经审查立案交有关单位办理的621件,占提案总数的98.73%;未予立案,作为意见建议或以其他方式处理的8件,占提案总数的1.27%。在已立案提案中,集体提案188件,委员提案433件。到2013年底,提案已全部办复。其中,所提问题已经解决和部分解决的477件,占办复总数的76.81%;正在解决和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106件,占办复总数的17.07%;因政策、体制和条件所限暂时难以解决,已做解释说明的38件,占办复总数的6.12%。总体来看,提案内容
郝洪伟[8](2013)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体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持续发展,其协商民主功能和作用日益凸显。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出现。变化的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利益主张对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在既有的政治制度架构下,深化改革,完善人民政协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对于保障和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人民政协历经从最高权力机构到统一战线组织的历史变迁,其参政议政的性质也由法定职权向民主形式过渡,并被确立为政协的一项基本职能。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形成了一系列体制机制。与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很大的改革空间。要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必须解决好三个重要前提。第一,从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保证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到人民政协系统的视野中来,即信息来源的通畅;第二,政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在工作上能够对纳入政协的政治和政策性议题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拿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第三,政协的这些建议案能够通过制度安排到达权力机关并生成公共政策。按照这一逻辑分析,考察政协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信息来源机制存在一定的钝化问题;二是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的提案调研和提案落实体制有待完善;三是人民政协自身的参政议政工作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完善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体制机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从提高国家整体政治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出发,笔者对加强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运作机制的路径选择和对策进行了思考,拟从五个角度予以阐发: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政治功能定位,促进参政议政的制度化;改革政协组织体制,推进政协系统建设;完善政协与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改革完善政协委员遴选机制,优化委员结构;从社会整合的视野发展人民政协参政议政。
范文娟[9](2013)在《政协提案工作的作用增进研究 ——以河北省政协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政治、经济、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均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如何使其继续扎实有效地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切实发挥协调关系、凝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最普遍、最有效的经常性工作。提案工作可以整合力量,发挥政协整体优势,给决策以智力支持和民意支撑,利于协调各方,促进社会稳定,提案工作做得好坏,已成为检验政协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参政议政、政府决策、民主协商等基础理论入手,分析政协提案工作的优势作用和制约因素,并结合河北省政协提案工作实际,分析政协提案工作面临问题,提出了符合河北省政协工作特点的解决对策和提案工作创新,旨在进一步增进提案工作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提案工作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文章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第二章论述了政协提案工作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参政议政、政府决策以及民主协商等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其与政协和政协提案工作的内在关系。第三章对发挥政协提案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提案的优势和价值,分析了制约提案作用价值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制度不健全、提案水平低、委员履职意识欠缺、服务平台有待完善,督办方式单一等。第四章就制约提案工作发展的因素提出各种对策和建议,包括强化制度建设、提升委员素质、提高提案质量、完善服务平台和创新督办方式等。第五章以河北省政协提案工作为例,介绍了十届河北省政协的基本情况以及提案办理具体情况,并且以2012年1号提案为基础,分析解读了重点提案的承办过程,最后提出十届省政协提案办理的创新之举。
彭建[10](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二、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已基本办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已基本办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新时代的涵义 |
一、新时代的涵义 |
二、新时代概念提出的划时代意义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涵义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
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
五、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一、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 |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三、斯大林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
二、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思想 |
三、江泽民的意识形态思想 |
四、胡锦涛的意识形态思想 |
五、习近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挑战 |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与否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第二节 价值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 |
一、价值多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二、对理想和信仰的迷失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三、对历史的虚无态度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
四、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低俗化倾向加大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认同的难度 |
第三节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
一、新自由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思想的冲击 |
二、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否定 |
三、“普世价值”说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地位的削弱 |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歪曲 |
五、意识形态终结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 |
六、西方享乐主义对人民精神贫困的诱导 |
第四节 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
一、西方国家的信息霸权威胁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
二、信息网络化传播加大新时代我国社会意识整合难度 |
三、信息网络化冲击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方式 |
第五节 我国意识形态内部自身建设不足 |
一、共产党内部部分党员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守 |
二、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否定 |
三、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和方式有待创新 |
第四章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第一节 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二节 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美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三节 前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借鉴 |
一、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经验 |
二、前苏联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训 |
三、苏联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启示 |
第五章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 |
第一节 树立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指导思想 |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出场语境 |
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
三、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
四、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当代价值 |
第二节 夯实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 |
一、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
二、巩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基础 |
三、厚植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基础 |
四、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基础 |
五、强化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生态基础 |
第三节 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 |
一、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机制 |
二、构建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监控机制 |
三、构建新时代民意表达机制 |
四、构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制 |
五、构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评估机制 |
第四节 新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选择 |
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
二、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打胜仗”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 |
四、加强新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
五、加强我国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
六、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后记 |
(2)人民政协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地市级政协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 研究工具 |
2.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不足之处 |
二、政协专委会及其基础性作用 |
(一)政协专委会的发展历程 |
1.1949 年10月-1954 年9月政协统设工作组 |
2.1954 年9月-1988 年6月政协工作组与专委会并存 |
3.1988 年6月至今政协统设专委会 |
(二) 政协专委会的设置、运行及其属性 |
1.政协专委会的设置 |
2.政协专委会的运行 |
3.政协专委会的属性 |
(三)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体现的维度 |
1.组织实施履职活动 |
2.积极促成党派合作 |
3.组织界别开展活动 |
4.保障委员发挥作用 |
三、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的现状 |
(一)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取得的成效 |
1.联系党派、界别为履行职能形成合力 |
2.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帮助党政领导科学决策 |
3.认真督办提案确保政策落实 |
(二)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1.组织委员履职力度不够 |
2.专题调研实效不强 |
3.协商成果很难落地生根 |
四、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内部原因的影响 |
1.政协专委会自身建设不够完善 |
2.政协专委会设置存在不对等差异 |
(二)外部原因的制约 |
1.法律没有赋予政协专委会相应的地位 |
2.社会对政协专委会认知度不高 |
3.政协专委会委员知情明政渠道少 |
4.政协专委会委员履职奖惩机制缺失 |
五、化解政协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问题的对策 |
(一)消除内因影响 |
1.加强自身建设,配强领导和委员 |
2.确定设立规范,保证上下机构统一 |
(二)突破外部制约 |
1.提供法律保障,明确法律地位 |
2.广泛开展活动,提高社会认知度 |
3.加强密切合作,拓宽知情明政渠道 |
4.健全奖惩机制,加大委员管理力度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民主党派提案的社会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提案与社会影响力 |
2.1 提案分析 |
2.1.1 提案的概念界定 |
2.1.2 民主党派提案的作用分析 |
2.2 社会影响力及构成分析 |
2.2.1 社会影响力的概念界定 |
2.2.2 社会影响力的构成分析 |
第3章 近十年民盟江西省委会提案及社会影响力分析 |
3.1 提案的情况分析 |
3.1.1 类型划分 |
3.1.2 涵盖领域 |
3.1.3 主要内容 |
3.2 提案的社会影响力 |
3.2.1 上级采纳 |
3.2.2 影响决策 |
3.2.3 成果发表 |
3.2.4 成果转化 |
3.3 现实存在的问题 |
3.3.1 提案选题领域量大面广 |
3.3.2 提案调研难度不断加大 |
3.3.3 提案文稿理论提炼不足 |
3.3.4 提案参政流程不够顺畅 |
3.4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1 主观层面 |
3.4.2 客观层面 |
第4章 民主党派提案社会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
4.1 精心选题 |
4.1.1“上”“下”结合是提案选题的基础 |
4.1.2 深入调研是提案选题的前提 |
4.1.3 开拓创新是提案选题的灵魂 |
4.1.4 立足优势是提案选题的关键 |
4.2 凝练文本 |
4.3 扩大宣传 |
4.4 决策参与 |
4.4.1 提高民主党派与执政者的互动交流 |
4.4.2 完善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保障 |
4.5 完善机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问题说明 |
四、研究方法 |
五、逻辑架构和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协商治理的兴起和发展 |
一、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 |
二、从参与式民主到参与治理 |
三、从协商民主到协商治理 |
第二节 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基础 |
一、中国协商治理的现实环境 |
二、中国协商治理的运行层面 |
三、中国协商治理的实践形态 |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功能 |
一、协商治理特性与人民政协功能内在的契合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凸现 |
第三章 人民政协从政治协商到协商治理 |
第一节 人民政协与协商建国 |
一、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 |
二、政治协商与协商建国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理念的出现 |
第二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发展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初步显现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弱化和消退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的恢复和发展 |
第三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发育的经验 |
一、坚持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二、适应单一社会结构到多元社会结构的变动 |
三、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
四、顺应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转型的趋势 |
第四章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的运行 |
第一节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动力源泉 |
一、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主体 |
二、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了政协委员主体责任意识 |
第二节 三大职能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有效途径 |
一、人民政协通过履行职能发挥协商治理功能的作用 |
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三化”建设提升了其协商治理的功能 |
第三节 软法规范是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的重要保障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法根据 |
二、软法保障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机制运行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第一节 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软治理特性及“软”建构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是一种软治理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软”作用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建构 |
第二节 互联网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效 |
一、互联网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开辟了新平台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互联网实践 |
三、以互联网为平台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 |
第三节 法治化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建设水平 |
一、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
二、人民政协协商治理法治化的认识误区 |
三、人民政协协商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政协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以泉州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1.5 理论基础 |
1.5.1 协商民主理论 |
1.5.2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章 政协提案与基层政府决策概述 |
2.1 政协提案基本情况介绍 |
2.1.1 政协提案的内涵 |
2.1.2 政协提案的发展历程 |
2.1.3 政协提案的工作流程 |
2.2 基层政府决策概述 |
2.2.1 基层政府决策的内涵 |
2.2.2 基层政府决策过程分析 |
2.2.3 基层政府决策的影响因素 |
2.3 政协提案与基层政府决策 |
2.3.1 基层政府决策科学化对政协提案的需求 |
2.3.2 基层政府决策民主化对政协提案的需求 |
第3章 基层政府决策中政协提案发挥的作用 |
3.1 提高基层政府决的质量 |
3.1.1 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来源 |
3.1.2 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咨询 |
3.1.3 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优选 |
3.2 改进基层政府决策的效率 |
3.2.1 提案能加快政府决策的出台 |
3.2.2 提案能促进政府决策的实施 |
3.3 加强对基层政府决策的监督 |
3.3.1 提案对政府决策进行评价 |
3.3.2 提案对政府决策进行纠错 |
第4章 L区政协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 L区政协提案工作基本情况 |
4.1.1 提案工作组织架构 |
4.1.2 历届政协委员构成情况 |
4.1.3 制度建设 |
4.2 2007-2014年L区政协提案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
4.2.1 发挥积极作用的提案概况分析 |
4.2.2 未发挥作用的提案概况分析 |
4.3 影响政协提案发挥作用的因素 |
4.3.1 各级领导对提案的重视程度 |
4.3.2 提案的质量及提出的频率 |
4.3.3 提案办理的难度及成本 |
4.3.4 提案工作的考核机制 |
第5章 充分发挥政协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中作用的对策 |
5.1 进一步重视提案工作 |
5.1.1 完善提案办理工作领导机制 |
5.1.2 落实提案办理督查及重点提案督办制度 |
5.1.3 扩充提案服务机构的力量 |
5.1.4 提高对提案工作的认知度 |
5.2 进一步提高提案质量 |
5.2.1 调动委员参与提案工作的积极性 |
5.2.2 拓宽委员知情明政的渠道 |
5.2.3 组织多种形式的提案培训 |
5.2.4 引导委员规范撰写提案 |
5.3 逐步降低提案办理成本 |
5.3.1 完善提案办理工作机制 |
5.3.2 办理提案充分沟通协商 |
5.3.3 加强提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
5.3.4 避免“重答复,轻落实”现象 |
5.4 逐步完善提案办理评价反馈和考核奖惩机制 |
5.4.1 提案办理评价反馈机制 |
5.4.2 提案办理考核奖惩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案办理工作回顾 |
二、提案工作主要做法 |
三、今后工作安排 |
(7)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摘要)——2014年1月7日在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体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 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历史与现实 |
(一) 参政议政被确立为政协职能的历史回顾 |
(二) 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涵义与内容 |
(三) 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体制机制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 |
二、 人民政协现行参政议政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 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信息来源机制存在一定的钝化问题 |
(二)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的提案调研和提案落实体制有待完善 |
(三) 人民政协自身的参政议政工作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三、 完善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若干思考 |
(一) 明确人民政协的政治功能定位,促进参政议政的制度化 |
(二) 改革政协组织体制,推进政协系统建设 |
(三) 完善政协与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 |
(四) 改革完善政协委员遴选机制,优化委员结构 |
(五) 从社会整合的视野发展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政协提案工作的作用增进研究 ——以河北省政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政协提案工作发展现状和相关理论研究 |
2.1 政协简介 |
2.1.1 政协的发展历程 |
2.1.2 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
2.2 政协提案工作基本情况及发展状况 |
2.2.1 提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
2.2.2 提案工作的发展 |
2.3 政协提案工作的相关理论 |
2.3.1 政治参与和参政议政理论 |
2.3.2 公共决策理论 |
2.3.3 协商民主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政协提案的作用发挥研究 |
3.1 政协提案的优势与作用 |
3.2 影响和制约政协提案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
3.2.1 提案工作制度规则有待完善 |
3.2.2 委员履职意识欠缺 |
3.2.3 提案质量有待提高 |
3.2.4 提案服务平台不完善 |
3.2.5 提案落实不到位,督办形式单一 |
第四章 强化政协提案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
4.1 加强完善提案工作相关制度建设 |
4.2 提高委员素质,增强委员履职积极性 |
4.3 提升提案质量 |
4.4 完善提案服务平台 |
4.5 创新督办方法,增强提案办理实效 |
第五章 河北省政协提案作用发挥的实例分析 |
5.1 河北省政协提案工作发展历程 |
5.2 十届省政协提案工作组织建设基本情况 |
5.3 十届省政协提案处理基本情况 |
5.4 重点提案分析与解读 |
5.5 十届省政协提案工作创新举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Acknowledgemen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
1.1.1 Motivation |
1.1.2 The Significance |
1.2 Research Scope |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
1.2.2 The Main Content |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Theoretical Basis |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
3.3.4 Case Study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
4.1 Introduction |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
4.3 Data Analysis |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in Contribution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四、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已基本办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 王爱桂. 苏州大学, 2019(06)
- [2]人民政协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发挥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地市级政协为个案[D]. 刘海洋. 郑州大学, 2017(06)
- [3]民主党派提案的社会影响力研究[D]. 李冰洁. 南昌大学, 2017(02)
- [4]人民政协协商治理功能研究[D]. 范冰川.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政协提案在基层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分析 ——以泉州市L区为例[D]. 王君扬. 华侨大学, 2015(03)
-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 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J]. 张亚忠. 协商论坛, 2014(02)
- [7]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摘要)——2014年1月7日在政协河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J]. 崔江水. 乡音, 2014(02)
- [8]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体制机制研究[D]. 郝洪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3(S2)
- [9]政协提案工作的作用增进研究 ——以河北省政协为例[D]. 范文娟. 天津大学, 2013(01)
- [10]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