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一、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霞[1](2021)在《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如何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实现不同需求层次的内外协调?本研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当前时代条件下,这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就发展战略而言,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中国预计于2050年实现的目标。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增强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国实现该目标的信心,然而,中国当前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有鉴于此,明确现代化的引领性地位是中国今后坚定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方向,这也为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理论研究提供框架与目标。为此,本文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搭建国家需求层次分析框架,分析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发展合作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路径。在分析框架创建方面,本文以人为标准,衡量国家建构,分别结合历史、时代与文化三种情境,推演出国家具备权力、利益与道德三类人格。由这一多元人格属性可见,国家是包含主权象征、利益集成与人本关切的复合体。因此,国家行为受多重因素制约,具有一定可观察性,可外化国家基本需求。考虑到,人的需求与国家需求具有通约性,故此,可借助人的需求类比国家需求,这构成跨学科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前提。据此,国家需求分为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国际责任需求、国际地位需求与现代化需求,不同需求层次的内涵因时因事因国别因形势而异。在需求正向转化上,后一需求以前一需求的实现为前提;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由较高层次需求向较低层次需求的逆转。在国际社会化情境中,国家对自身需求的调节以及国家间需求的调和,同属国家间互动与需求协调的研究议题,这构成本文的基本架构与主要内容。具体至案例选择,本文以中国自建国至今的国际发展合作进程与转型为研究重点。改革开放是分析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演化的时间分界线,受时代认知、路径抉择与规范扩散影响,自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需求发生调整,由主权需求优先调整为发展需求优先。当前,在中美大国竞争升级、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发展格局亟需重塑等背景下,中国进入不同层次需求均需兼顾的新时期。由此,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亟待转型。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多重压力。新冠疫情引发全球公共危机,百年变局变数增多,全球化逆潮与民粹主义叠加。受此冲击,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难度加大。面对这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处境相同,既遭受外界对于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质疑,也承受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除环境不确定性、身份被质疑以及竞争多元化的外部挑战外,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界过度关注特定经济发展指标,这会干扰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理性认识;历史已存的发展失衡程度与时剧增,这不仅阻碍国家发展模式调整,也会制约国际发展合作水平提升;国内与海外利益人为划界,这会固化国家对长远利益的统筹布局。总之,诸多因素导致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其次,国家自身需求认知失调。受主客观因素所限,国内与国际需求的分化大于整合;受国内外舆论影响,国际责任与国际地位需求所获关注不均;因目标宽泛,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关联不足。再次,国际社会对国家需求的认可不足。外界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对多边发展倡议存疑;制度性话语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外交在由双边互动向多边参与拓展的进程中,缺乏社会基础。最后,国家多元需求实现存在制度建设欠缺,长期延续的优惠型国际发展合作原则、实践与主流国际发展话语体系存在张力,尚无应对全策;在管理上,专业机构尚待加强能力建设;多边合作的路径选择受到既有经验的制约。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稳慎转型,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应对举措。其一,为明确发展需求,基于科学了解的实际,创新发展质量评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积累;基于海内外利益关联性,增拓中国利益;基于对内生性需求的关注,培养随时而动的定力。其二,为整合需求层次,将国际责任需求及时适度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将维护主权完整与坚定发展需求作为追求大国地位的前提;将国民理性培育与大国崛起难度,用于协调内外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认知。其三,为提升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以切实的合作成效,破除外界疑虑;以运用话语扩散规律为前提,提升多边参与话语效能;以实际互动,消除各方假想,通过国际组织积累正向互动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疫情为契机,开展国际公共外交。其四,为完善国家需求实现机制,结合自身实际,针对性采纳国际发展规范;结合已有条件,开展国际发展合作全面评估;结合能力与时机,推进三方合作制度化;结合内外机制现状,提高国际竞争抗风险能力。综上,这些路径有助于中国通过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向现代化目标稳健迈进。

钱美玲[2](2021)在《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是指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它是一事物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安全,简言之,就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安全并不意味着没有外部性的威胁与挑战,而是要求安全主体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部威胁,以免受威胁给自身存在与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因此,安全的客观存在状态实际上是一个需要积极建设的主观创造过程,社会领域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绝对安全主体。同样,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才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维系其安全的持续存在状态。质言之,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就是在自觉而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强大功能的社会实践过程。对于正处于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当代中国而言,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建设都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切实保障。因此,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就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实际指向一定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逻辑中获取。从完整的过程逻辑厘析,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包括生产、传播和认同三个基本环节,其中生产是前提和基础,传播是关键和中介,认同是目的和结果,传播作为主流意识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能否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进而发挥其应有的强大功能,不仅仅在于主流意识形态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权威性,还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卓有成效的传播实践活动为社会成员所接收认知、内化信仰并自觉践行。反之,倘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定位不当、特性不彰、效果不佳,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本身纵使具有先进性,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获得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也无法顺利发挥,意识形态安全也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和继续推进。因此,传播实践活动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取广泛认同进而发挥强大功能的必由之路,这就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属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范畴。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一定社会建制趋向解体。在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阶级社会的历史大逻辑中,能够带来如此颠覆性影响的意识形态只能是主导一定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全新历史方位中,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治国安邦、民族团结、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系统而深刻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本研究跳出从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路径依赖,并且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原理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具体运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专门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视域阐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安全的演进脉络、总结古今中外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正反经验、审视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际遇、探究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本研究认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定位不当或者效果不彰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亦可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层面查摆出内在风险诱因。因此,新时代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优化发展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维护:一要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二要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三要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四要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马艳秋[3](2020)在《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对印度底层研究的代表理论家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后殖民理论进行的系统研究。作为底层研究这一领域中享有盛誉的学者,帕沙·查特吉始终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研究印度当代的政治及文化体制,他的观点架构隐含批判的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经济侵入,抵制这一侵入并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他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标。查特吉十分注重对后殖民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将现代政治的研究深入地扎根于第三世界后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运用庶民研究的批评策略对当代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评和解构,其理论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诚如菲利普·霍尔登所说:“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和各民族国家对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是民族主义研究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中,民族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在深入研究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查特吉将其后殖民理论的批判锋芒指向了西方的文化本质论,通过分析殖民地精英民族主义话语与启蒙理性的复杂纠葛,他意识到了本土精英对殖民意识的承袭和内化。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查特吉认为,只有将底层对两种精英主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反抗纳入到去殖民化的历史向度中,才有可能实现印度的去殖民化和后殖民时代的自由发展。论文的写作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精英民族主义话语对殖民主义话语的抵制,另一条是底层实践对殖民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双重拆解。在历史层面上,查特吉深刻揭示了印度民族历史中充斥着的各种精英话语及其对底层群体革命力量的歪曲和压制,继而对精英民族主义历史中有问题的底层声音进行了重新书写。在现实层面上,查特吉充分肯定了底层的反抗力量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对保有民族特性的印度发展;对冲破新式殖民主义的封锁所做出的努力和建树。

侯琳琳[4](2020)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其论着中虽然未曾直接使用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中又的确包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本文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以下两个主旨:其一,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勾勒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结论;其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考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2.阐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3.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4.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我们可以大致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期。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察觉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两篇文献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发展动力和变化趋势,正确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诸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基础性问题。三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化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经济学的视域,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何以可能”等现实问题。四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丰富期。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等文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源头探究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联系;通过分析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剖。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是不断深化的,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以及理论视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动力、规律、趋势等内容,更提供了人们正确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立场。特别是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去评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研判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和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更要与现实的中国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来探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总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地彰显这种生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王惠茹[5](2020)在《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研究 ——机制、困境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纷繁复杂、扣人心弦的国际纠纷中,国际法院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平台,对维护国际法律秩序、彰显国际法律权威和促进国际法治发展功不可没。作为国际法的实施的侧面之一,国际法院判决遵行不仅关系到国际法院的权威性与国际司法的有效性,而且是反映国际法效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相较于学界对于国际法院管辖权和司法程序的关注,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阶段的法律与实践问题却备受冷落。从理论上看,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是国际法实施的一个具体方面,对于加深对国际法内在属性的理解与认清国际法院司法功能及其局限性有所启发。从实践上看,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法律保障机制不仅是当事国关心的问题,而且是追求国际法正义得到伸张的途径。因此,研究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机制、困境与对策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自国际法院成立至今,国际法院判决不被遵行或者遵行不彻底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在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有存在,并且遍及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大洲。随着国际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的增长,国际法院判决遵行情况更加扑朔迷离和缺乏可预期性。纵观国际法院司法实践的历史,政治博弈、利益偏好、组织机制、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对于当事国遵行判决的动力起到关键性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因此,尽管当事国有遵行国际法院判决的义务,但是出于种种考虑与现实制约,往往以各种理由阻止对己方不利判决的实际生效。这不仅导致当事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利于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而且对国际法院权威和国际法律秩序造成极大损害。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的系统研讨面临的一个前提性论题是,国际法院判决为什么应当被遵守?国际法院判决又为什么可以被执行?这不仅涉及国际法规范体系下法律规则与法律机制的解释、适用与实施问题,而且涉及国际法的拘束力来源、效力依据及强制性等国际法哲学基本论题。因此,应当从遵行原理与遵行机制两方面去认识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的全貌。在判决遵行的规范依据方面,规范法学分析方法对于澄清、解释和界定国际法院判决遵行义务的主体、客体、内涵和例外情形具有十分重要的工具功能。在判决遵行的法哲学基础方面,自然法学派、实证法学派和规范法学派虽然分析路径不同,但是关于国际法拘束力来源或效力依据的经典解释均具启示性,共同为国际法院判决的拘束力和执行力提供法理支撑。在奠定判决遵行的规范依据和法理基础后,有必要从国际组织机制和国家机制视角,系统梳理现有国际法体系下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法律保障机制。从联合国法律框架来看,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国际法院对于判决遵行分别发挥特定作用和重要功能。在区域性国际组织层面,欧盟、美洲国家组织、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与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对敦促、激励和监督国际法院判决遵行扮演着不同角色。此外,与联合国具有特殊关系的国际专门机构在敦促判决遵行方面的作用亦不可小觑,例如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促进国际法院判决得以实施。国际组织的影响固然很大,但是不改变国家作为国际法最主要、最根本的国际法实施主体的地位。因此,国家在遵行国际法院判决中的法律与实践问题亦值得关注。作为确保判决得以执行的最终救济手段,国家单独采取的自助措施仍然是保障受侵害国权益的重要补充途径。为了更好地评估国际法院判决及其相应法律保障机制的实施效果,本文对国际法院判决遵行过程中的困境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实证考察,发现国际法院判决遵行在实践当中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判决遵行影响因素的或然性、判决遵行衡量标准的模糊性与判决遵行保障机制的不彻底性。造成上述困境的成因一方面可以归咎于国际机制和国家制度在执行国际法院判决方面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另一方面可以从国际关系视角下国家遵守国际法的动因当中寻找理论根源。从中发现,在国际机制层面,安理会执行判决之投票程序的内在痼疾、联合国内部机构之间职权的结构性争议、国际法院在判决执行中的权力地位不足以及国际组织参与判决执行的内在功能局限等缺陷导致了判决执行机制的不彻底性。在国内机制层面,国家如何平衡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冲突问题受到利益考量、国际关系、政治环境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理论根源来看,现实主义基于实力差距的遵行、自由主义基于利益计算的遵行、新制度主义基于合作机制等遵行、新现实主义基于权力结构的遵行、建构主义基于观念认同的遵行、政策定向学派基于规范内化等遵行以及管理过程理论基于管理模式的遵行等理论均对理解国家遵行国际法院判决的深层动因具有启示意义。在评估完现有国际法院判决遵行机制存在的缺陷的基础之上,本文为完善国际法院判决遵行机制提供了对策建议。在提升国家遵行判决的意识和能力层面,为了预防和减轻判决不被遵行情形的风险,可以通过特别协定事先明确判决执行事项、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来巩固判决效力以及完善国际法院判决在国内的转化机制等。从加强国际组织在判决遵行中的角色视角来看,可以注重增强国际组织在监督报告、调查审议以及争端解决方面的职能。在如何规范安理会执行判决的权限与程序方面,通过条约立法或条约解释来规范安理会的投票程序、完善安理会与国际法院的衔接机制、丰富判决执行的直接和间接措施等都是可供采取的措施。在提高国际法院司法权力的有效性层面,灵活运用法院的判决解释权、提高判决的权威性和信服力、适当发挥国际法院的调解权力以及加强国际法院对判决遵行的监督功能对于完善既判决遵行的机制与效果都有大有裨益。最后,尽管国际法院司法体系可能随着国际社会法治化进程而臻于完善,但是应当认识到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有限性,以及传统外交和政治手段在国际关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际司法手段与外交途径的功能互补与互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关注。如何于国际关系实践中改变国际法的弱法状态,强化国际法的实施机制,增强国际法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对于建设更为公正、高效、权威的国际法律制度,保障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以及促进国际法律秩序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小柯[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否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事关国家的政治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高度认同的,既有国家认知的理论学养、又有自觉奉献国家行为的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目前,掌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和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所需要进行的两项前期工作。认同就是指认知一致,行为趋同。国家认同是指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不仅在认知上能够达成一致,而且在行为上也能够自觉地与国家要求相趋同。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要经历三个环节:在国家认知方面要正确;在国家情感方面要浓烈;在国家行为方面要自觉。作者依据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的三个环节,编制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对苏北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的随机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总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认知出现偏差;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情感趋向淡漠;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为较为消极。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国际上各种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思潮带来的影响,也有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由于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够全面。因此,对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提出了如下对策:第一,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第三,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该论文有图4幅,表17个,参考文献95篇。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李柯颖[8](2020)在《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跨国生产与文化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影视译制剧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绝佳载体。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是通过影视剧译制方法减少中老文化交流障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中国影视剧的老挝语译制还存在着实践薄弱、理论不足、文化折扣等问题。本文的调查对象——云南皇威传媒有限公司是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乃至东南亚语译制的领头羊,本文基于对昆明、老挝两个调查地点的实地调研,针对相关译制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和真实数据,采用归纳研究、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文化研究、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进行译制现象的微观写作和作品解读,旨在提升对老挝语译制生产及其文化建构的认知和理解。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梳理中国影视剧对外译制业的发展历程,以及面向东南亚和老挝的影视译制发展情况。第二章结合个案调查,总结并分析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跨国联合译制生产模式、流程和内容。第三章在跨国生产与文化建构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对老挝语译制剧进行文本分析,阐述文化建构的具体内容。第四章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问题与反思。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总结老挝语译制“生产实践”内容,分析老挝译制剧“文化产品”价值内涵,探究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文化意义”——建构老挝观众的文化认同和译制参与者的特殊文化身份,从而为减少中国影视文化向老挝传播的文化折扣,提升我国影视译制事业的理论研究与译制事业实践能力进献微薄之力。

高思[9](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在融入全球市场之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逆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使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籍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仍然是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理论,19世纪,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时代拷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鉴于此,本文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紧密围绕着经济全球化,循序渐进,扎根经典文本,力图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本文将理论研究时空定位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的欧洲。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践来源即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的维度上溯源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来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合理性、必要性,以此观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分(第3,4,5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特殊性规律。第3章从动因、一般表现、影响、趋势几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一般性,虽然社会制度不断更替,但是其本质的、内涵式的规定始终具有问题解释力。第4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研究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变迁关系的思想。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想逻辑,经济全球化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瓦解封建社会,实现向未来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6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其他理论家,始终站在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极具深刻性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的“开启者”,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第四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无产阶级立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要发挥国家作用,在波云诡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好本国的发展利益。同时,中国还要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散见于着作中,但其思想内容具有全面性、深刻性、预见性,不仅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关注了社会制度变迁,人类解放的问题。伴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真理光芒愈加闪耀。

肖君拥,牛春伊男[10](2017)在《试析国际契约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国际公法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言"冷战"结束后,伴随柏林墙的倒塌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范围内的跨国经济互动和贸易往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以宽领域、多层次、纵深化为特点的全球化进程也在深刻地影响国家间政治经济的利益分配和国家的行动选择。从国际关系等级化的角度观察,发达

二、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家需求层次的理论建构
    一、国家人格化:以人的视角建构国家
        (一)国家建构的多维逻辑
        (二)国家行为与动机的人格属性
    二、人与国家的需求通约性
        (一)人与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人与国家需求相通约的依据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国家应用
        (一)“需求层次论”的理论内涵
        (二)“需求层次论”的应用考量
        (三)国家需求视角下的国际合作
        (四)国际发展合作中的国家需求
    四、国家需求层次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需求的界定与层次
        (二)多层需求的平衡与均衡
第二章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进展与方向
    一、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历程
        (一)主权需求优先的阶段(1949-1978年)
        (二)发展需求优先的阶段(1979-2018年)
        (三)多层需求兼顾的新时期(2019年至今)
    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动因
        (一)时代主题判断
        (二)改革开放实践
        (三)国际规范内化
    三、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方向
        (一)由选择自立走向逐步开放
        (二)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倡导
        (三)由双边互动趋向多方参与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
        (一)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变数增多
        (二)逆全球化下疫情民粹主义兴起
        (三)新多边主义秩序重塑尚需时间
    二、发展中国家身份引发质疑
        (一)中国的身份定位存在分歧
        (二)外界混淆中国的需求层次
        (三)身份质疑导致行为的误判
    三、新发展格局面临多重国际竞争压力
        (一)权力转移下的大国竞争
        (二)新兴崛起国群体内竞争
        (三)区域强国间的机制竞争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发展需求界定滞后
        (一)过度聚焦规模与速度
        (二)地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跨国利益边界模糊化
    二、国家需求层次的认知失调
        (一)国内需求与国际需求相分隔
        (二)国际不同层次需求关注不均
        (三)现代化需求与其他需求疏离
    三、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不足
        (一)战略设计引发外界疑惑
        (二)国际制度话语处于劣势
        (三)国际社会交往基础薄弱
    四、实现国家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一)国际发展体系规范压力
        (二)专业机构管理经验欠缺
        (三)多边合作路径选择受限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的路径抉择
    一、明确发展需求优先方针
        (一)重视发展质量创新评估
        (二)均衡各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调和海内外利益
        (四)增强环境变化中的定力
    二、统合国内外需求层次
        (一)发展与国际责任适度关联
        (二)国际地位基于主权与发展
        (三)现代化需求贯穿于其他需求
        (四)坚定发展中国家身份立场
    三、增进国家需求的国际认可
        (一)提升发展战略释疑成效
        (二)提高多边外交话语效能
        (三)积累国际社会互动资源
        (四)长效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四、完善国家需求的实现机制
        (一)善用国际体系部分规范
        (二)健全机构建设全面评估
        (三)推进三方合作机制建设
        (四)夯实国际竞争的制度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2 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论解析
    2.1 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和基本特征
    2.2 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因素
    2.3 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保障机制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迁与意识形态安全演进
    3.1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革故鼎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确立
    3.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曲折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异化歧路
    3.3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变革转型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理性调适
    3.4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守正创新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推进
4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发展态势和风险剖析
    4.1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价值确证
    4.2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发展态势
    4.3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剖析
5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历程中的经验借鉴
    5.1 中国古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启示
    5.2 苏联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崩塌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归因
    5.3 西方国家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举措
6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化: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感召力
    6.2 优化内容结构,把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威性
    6.3 依托媒体融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影响力
    6.4 关照受众差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针对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围
    一、众声喧哗:以民族主义思想为例
        (一)知识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在政治发展史上重新解码民族主义
        (三)民族与民族主义:殖民与后殖民国家的在场
    二、重述民族主义:从精英到底层
        (一)“消极革命”与精英阶层对自身统治特权的再确认
        (二)查特吉的底层叙事及其对多元民主诉求的再演绎
        (三)去殖民化与现代的印度历史
第二章 精英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
    一、精英民族主义话语的构建
        (一)精英阶层的权力意识与文化自省
        (二)甘地主义及其对农民革命力量的收编
        (三)平稳的过渡与西方现代化的印度式发展
    二、精英民族主义对底层历史的书写
        (一)农民:反抗者?亦或边缘的愚众?
        (二)妇女问题的象征性解决
        (三)少数族裔的边缘与分裂
第三章 底层的政治社会及其对西方政治话语的拆解
    一、政治社会:查特吉对后殖民政治现实的理论构想
        (一)以市民社会为“镜像”的政治设想
        (二)对东方社群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三)后殖民国家底层的民主政治实践
    二、庶民政治思想对西方民主制的反拨
        (一)从资本的时间到异质化的民族现实
        (二)后殖民国家现代政治的真实景观
        (三)庶民政治主体性的重构与政治解殖民化的开始
第四章 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大众文化的多面向辨析
    一、殖民地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反殖民的政治斗争
        (一)足球与反殖民斗争的集体认同
        (二)戏剧艺术与反殖民政治意识的传播
    二、后殖民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及其政治指向性
        (一)文化研究面对后殖民文化实践的“失语状”
        (二)印度后殖民时期文艺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抗
    三、遇见查特吉后殖民理论的审美之维
        (一)大众文化对审美政治化的表征
        (二)艺术在“颠覆”之处重生
        (三)尊重和肯定大众的审美趣味
第五章 查特吉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超越
    一、思考现代性发展的东方视角与实践
        (一)从泰戈尔访华看东方文明的现代性问题
        (二)社群与西方现代的民族国家
        (三)泰戈尔对西方技术理性的美学批判
    二、民族主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
        (一)后民族时代?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政治对西方现代性的反叛
        (二)全球化时代殖民话语的消解、重述与帝国霸权主义的新实践
        (三)帕沙·查特吉:重塑他者的自由之界
结语 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
        (一)全球化概念的动态演进
        (二)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三)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演化与文本考察
    一、萌芽时期:《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探讨
        (二)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动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三)对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揭示
    二、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深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双重逻辑的分析
    四、丰富时期:《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
        (一)从历史源头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联系
        (二)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设想从抽象向具体转变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世界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世界交往
        (三)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四)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扩张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逻辑起点:资本逐利
        (二)中心线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三)理论旨归: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视界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规律
        (二)以世界历史理论阐发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与动因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态度
        (一)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给予资本主义辩证地批判
        (二)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勾勒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第四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反思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一)反全球化之“争鸣”
        (二)逆全球化之“危机”
    二、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反全球化评析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逆全球化批判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当代全球化之进路
        (一)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
        (二)正确面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中国观照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承继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升华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研究 ——机制、困境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概念与内涵
        一、“遵行”与“遵守”、“执行”的概念辨析
        二、国际法院判决与裁判、命令的效力区别
    第二节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规范依据
        一、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法律渊源
        (一)《联合国宪章》第94条和《国际法院规约》第59条
        (二)安理会第9号决议和联合国大会第91(I)号决议
        (三)国际法院对判决遵行义务的澄清与声明
        二、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义务主体:当事国的身份认定
        (一)诉讼当事国
        (二)未出庭的当事国
        (三)获准参与案件的第三国
        三、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义务内涵
        (一)判决中具有拘束力和可执行性的范围
        (二)适用范围:相同的当事方、诉讼标的与诉讼事由
        (三)国际法院判决遵行义务的例外探讨
    第三节 国际法院判决遵守的法哲学基础
        一、自然法学派
        二、实证法学派
        三、规范法学派
        (一)条约必须遵守
        (二)既判力原则
    第四节 国际法院判决执行的理论依据
        一、单边执行机制的基础:对等原则
        二、多边执行机制的基础:国际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法律保障机制
    第一节 通过联合国框架实施
        一、安理会作出建议或采取措施
        (一)《联合国宪章》第94条第2款中安理会的权限
        (二)安理会的行动依据与投票程序
        (三)安理会执行判决的典型案例
        二、联合国大会决议敦促判决遵行
        (一)联合国大会的一般职权
        (二)联合国大会与安理会的职权关系
        三、通过国际法院敦促判决执行
        (一)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41条发布命令
        (二)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60条解释判决
        (三)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61条第3款命令执行判决
    第二节 通过区域性国际组织实施
        一、欧盟与欧洲理事会
        二、美洲国家组织
        三、非洲统一组织与非盟
        四、阿拉伯国家联盟
        五、伊斯兰会议组织
    第三节 通过国际专门机构实施
        一、国际劳工组织
        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四、国际原子能机构
    第四节 通过国家机关实施
        一、国家机关行为的归因
        二、不得援引国内法回避国际义务
    第五节 通过自助措施实施
        一、反报
        二、报复
        三、反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困境的实证考察
        一、科孚海峡案(英国诉阿尔巴尼亚)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二、外交庇护案(哥伦比亚诉秘鲁)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三、柏威夏寺案(柬埔寨诉泰国)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四、渔业管辖案(冰岛/英国、冰岛/德国)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五、美国驻德黑兰外交和领事人员案(美国诉伊朗)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六、尼加拉瓜的军事与准军事行动案(尼加拉瓜诉美国)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七、陆地、岛屿和海洋边界争端案(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参加)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八、领土争端案(利比亚/乍得)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九、加布奇科沃-大毛罗斯项目案(匈牙利/斯洛伐克)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十、拉格朗案(德国诉美国)和阿维纳案(墨西哥诉美国)
        (一)案情与判决
        (二)判决遵行困境
        (三)评论与启示
    第二节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困境总结
        一、国际法院判决遵行影响因素的或然性
        二、国际法院判决遵行衡量标准的模糊性
        三、国际法院判决遵行保障机制的不彻底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国家机制层面的障碍与困境
        一、国际法院判决对国内法院缺乏直接约束力
        二、个人缺乏请求执行国际法院判决的诉权
        三、国家管辖权与政治回避问题
    第二节 国际机制层面的缺陷与局限
        一、安理会执行判决之投票程序的内在痼疾
        二、联合国内部机关之间职权的结构性争议
        三、国际法院在判决执行中的权力地位不足
        四、国际组织参与判决执行的内在功能局限
    第三节 国家遵行国际法院判决的深层动因
        一、现实主义:基于安全威胁的遵行
        二、自由主义:基于利益偏好的遵行
        三、新制度主义:基于合作机制的遵行
        四、新现实主义:基于权力结构的遵行
        五、建构主义:基于观念认同的遵行
        六、政策定向学派:基于政策选择的遵行
        七、跨国法律程序:基于规范内化的遵行
        八、管理过程理论:基于管理模式的遵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法院判决遵行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提升国家遵行判决的意识和能力
        一、通过特别协定事先明确判决执行事项
        二、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来巩固判决效力
        三、完善国际法院判决在国内的转化机制
    第二节 加强国际组织在判决执行中的角色
        一、发挥国际组织的监督报告职能
        二、加强国际组织的调查审议职能
        三、完善国际组织的争端解决职能
    第三节 规范安理会执行判决的权限与程序
        一、规范安理会执行判决的投票程序
        二、完善安理会与国际法院的衔接机制
        三、丰富安理会执行与制裁措施的范围
    第四节 增强国际法院司法权力的有效性
        一、灵活运用法院的判决解释权
        二、提高判决的清晰度和信服力
        三、适当发挥法院调解方的角色
        四、加强法院对判决遵行的监督
    第五节 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维度与局限
        一、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法律之维
        二、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历史之维
        三、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政治之维
        四、国际法院司法功能的现实局限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国家认同概述
    2.1 国家
    2.2 国家认同
    2.3 大学生国家认同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现实考察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高校存在问题的现实分析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不够全面
5 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的对策
    5.1 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
    5.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
    5.3 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8)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跨国生产与文化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课题的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影视剧“走出去”相关研究
        (二)中国影视剧译制产业与发展的研究
        (三)老挝传媒影视业发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五、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实施策划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计划
第一章 中国影视剧对外译制业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中国影视剧译制业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发展时期
        二、改革开放后短暂辉煌时期
        三、新千年多元化发展时期
    第二节 中国影视剧东南亚语译制业的发展概况
        一、中国影视剧东南亚语译制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影视剧东南亚语译制的发展优势
        三、中国影视剧东南亚语译制业的现状调查
    第三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发展概况
        一、老挝国内传媒业发展背景
        二、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发展特点
        三、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个案调查
第二章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跨国生产
    第一节 老挝语译制剧的跨国联合译制生产模式
        一、跨国联合译制生产模式的形成历程
        二、跨国联合译制生产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老挝语译制剧跨国生产的生产流程
        一、翻译
        二、审稿与审查
        三、选角与培训
        四、棚内实录阶段
        五、后期合成
    第三节 老挝语译制剧跨国生产的主要内容
        一、老挝语译制剧的作品情况
        二、老挝语译制剧的传播情况分析
第三章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老挝语译制跨国生产与文化建构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剧的亲缘文化共鸣
    第三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剧的普世价值传达
    第四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剧的国家形象重识
        一、国家形象:从刻板印象到立体现代
        二、国民形象:从单一片面到生动多元
    第五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剧的译者文化身份建构
        一、跨国交流的文化中介
        二、跨国文化的作者和受众
第四章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问题与反思
    第一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文化折扣问题
        一、文本语义韵味流失
        二、译制工作的行为方式差异
        三、受众接受差异
    第二节 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反思与建议
        一、优化影视译制内容,降低文化折扣影响
        二、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跨国交流合作
        三、坚持和而不同,实现民心相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影视剧东南亚语译制情况统计
    附录2 2014-2019年皇威传媒译制作品片单统计表
    附录3 老挝国家电视台2019年4月节目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3.3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2.1.1 大机器生产开启工业时代
        2.1.2 通讯和运输设施发展打破全球空间限制
        2.1.3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
        2.1.4 世界市场扩大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2.1.5 国际投资扩大化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2.1 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的主体
        2.2.2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2.2.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塑造了社会发展进程
        2.2.4 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普遍现象
    2.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来源
        2.3.1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思想
        2.3.3 德国历史学派关于国家经济学的思想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
    3.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1.1 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3.1.2 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3.1.3 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3.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
        3.2.1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3.2.2 世界市场持续扩大
        3.2.3 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
        3.2.4 资本的国际流动
    3.3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3.3.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3.3.3 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
    3.4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3.4.1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
        3.4.2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网
        3.4.3 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3.4.4 股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4.1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4.1.1 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4.1.2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4.1.3 资本原始积累是阶级对立的根源
    4.2 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冲破地理限制
        4.2.1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销路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国际化
        4.2.3 资产阶级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
    4.3 资产阶级按其面貌创造了新世界
        4.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4.3.2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4.3.3 不发达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
    5.1 经济全球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5.1.1 小农经济隔绝分割的状态被打破
        5.1.2 封建阶级专制统治被资产阶级统治取代
        5.1.3 消除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
    5.2 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传播
        5.2.2 全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
        5.2.3 资产阶级应对世界市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5.2.4 资本精神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
    5.3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迈进
        5.3.1 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5.3.2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凸显
        5.3.3 社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5.3.4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特征
    6.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立场具有坚定性
        6.1.1 站在无产阶级和不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6.1.2 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
        6.1.3 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理论指导
    6.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具有深刻性
        6.2.1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2.2 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6.2.3 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具有解释力
    6.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分析方法具有独特性
        6.3.1 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6.3.2 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6.3.3 使用了动态的、制度的、比较的分析方法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7.1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7.1.1 经济全球化始终向前发展
        7.1.2 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曲折性
    7.2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7.2.1 提升工业化水平,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7.2.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2.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7.2.4 完善制度建设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障
    7.3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7.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7.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7.3.3 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7.3.4 发挥大国担当,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需求视角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转型研究[D]. 王彩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2]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维护路径研究[D]. 钱美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D]. 马艳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 侯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国际法院判决遵行问题研究 ——机制、困境与完善[D]. 王惠茹. 吉林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D]. 韩小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中国影视剧老挝语译制的跨国生产与文化建构研究[D]. 李柯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9]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高思. 辽宁大学, 2020(01)
  • [10]试析国际契约社会的实现路径——以国际公法为视角[J]. 肖君拥,牛春伊男. 清华法治论衡, 2017(00)

标签:;  ;  ;  ;  ;  

论全球化影响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