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哥拉山羊改良建昌黑山羊高代杂种羊血液生化遗传标记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施阳阳[1](2013)在《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攻关项目《四川省羊遗传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利用》而选题。研究显示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丰富,有地方品种6个,培育品种3个,引进品种4个,地方遗传资源有7个,正在培育的品种(品系)有2个,除此之外,还有6个地方山羊类群。有6个四川山羊品种被列入1987年版《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有5个四川山羊品种被列入1988年版《中国羊品种志》。有12个山羊品种被列入2011年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羊志》,四川山羊资源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发掘和利用价值。本试验测定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其的生长发育指标、屠宰性能指标、肉质指标、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天府肉羊改良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深、胸宽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体重、胸围和胸深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2.生产性能:天府肉羊改良羊的屠宰性能各个指标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均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骨重、眼肌面积、肉骨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3.肌肉品质:天府肉羊改良羊除失水率、嫩度剪切值、GR值均小于盐亭黑山羊,肌纤维直径、pH值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肉质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4.营养成分:天府肉羊改良羊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小于盐亭黑山羊,而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两者的营养成分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5.氨基酸含量:天府肉羊改良羊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大于盐亭黑山羊,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小于盐亭黑山羊,天府肉羊改良羊除甘氨酸显着小于盐亭黑山羊(P<0.05),赖氨酸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其他氨基酸差异均不显着(P>0.05)。且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的风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丰富。通过对四川山羊品种(类群)的生产性能调查发现,藏山羊产绒量较高,白玉黑山羊产绒量较低;天府肉羊、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的产肉性能较好;雅安奶山羊、天府肉羊、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产乳量较高。川东白山羊、成都麻羊、古蔺马羊、北川白山羊、建昌黑山羊的产板皮性能较高,且板皮品质较好。通过调查还发现了四川省黑山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美姑黑山羊、自贡黑山羊的经产母羊产羔率都超过200%;黑山羊前期生长发育好,产肉性能较高,成年公羊屠宰率在47%以上,净肉率在37%以上。四川山羊从分子水平研究较多,分子水平研究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但可以从分子水平界定其是品种的不同生态类型还是杂交群体。还可以了解这些山羊资源的的起源分化、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提高山羊的育种水平,对四川省的山羊资源的发掘和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明华[2](2010)在《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遗传标记中的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标记在四川黑山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分子标记随机扩增多态DNA、DNA指纹、随机片段长度多态、微卫星DNA、线粒体DNA在四川黑山羊的起源和进化、群体亲缘关系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重要经济性状标记、基因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MAS)、系谱鉴定与亲子鉴定,以及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陈冰[3](2008)在《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河南省5个地方山羊品种(牛腿山羊、槐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黑山羊、伏牛白山羊)共计25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计算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不同品种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遗传分化系数、5个山羊群体的Nei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遗传距离等,对5个山羊群体的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找到了与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位点。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的18个微卫星标记,在5个山羊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1.72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取的1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38~0.869、0.807~0.844、3.3513.15。说明这5个山羊品种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比较广泛。3.找到了不同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体现了群体特征,稀有等位基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4.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3.4%,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5.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不大。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分别进行了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6.本试验所选用的18个微卫星位点大部分处于哈代温伯不平衡状态,这可能与群体的数量和采样或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有关。7.用SAS6.12软件对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6个位点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得出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5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为:BM6444,MAF70,BM315,BM1818,BMC1206;并且找到了每个位点对具体性状有正、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王杰[4](2007)在《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文中提出家畜品种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畜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家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山羊是家畜品种中适应性最广泛的动物之一,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很广。山羊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肉、奶、皮和绒等产品,是发展中国家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学者们对于山羊的遗传和进化研究较少,据报道家山羊在历史上有两个驯化地,近东的新月区和巴基斯坦,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家山羊有两个祖先:佩刀状角的角羊骨羊(Capra aegagrus)和旋角羊骨羊(Capra falconeri)。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结构简单、稳定,但一级结构的碱基突变率却很高,在遗传过程中不发生重组,因而家畜一般能保持其祖先的类型不变。而且,mtDNA在遗传过程中遵守严格的母系遗传方式,因而一个个体的mtDNA类型就代表一个母系连锁群,这就大大减少了供试动物的数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线粒体DNA测序是目前家畜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最可靠和最常用分子标记之一。本试验测定了中国11个山羊品种(柴达木山羊、黄淮山羊、济宁青山羊、辽宁绒山羊、陇东黑山羊、南疆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西藏山羊、陕南白山羊和太行山羊)16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HVI序列,结合GenBank上部分世界山羊品种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作为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所出结论如下:1.中国11个山羊品种167个个体mtDNA D-loop区HVI序列长度为481 bp或480 bp,有3条序列长度为480 bp,主要是由于在序列的第239碱基处有1个碱基缺失,涉及到2只内蒙古绒山羊和1只陇东黑山羊。2.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有126个多态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为27个,两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97个,三碱基的简约信息位点为2个,这表明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核苷酸变异丰富。3.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中,A、C、T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86%、22.13%、30.89%和16.14%。供试山羊各品种间核苷酸含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A+T含量为61.73%,G+C含量为38.27%,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说明中国山羊GC含量符合哺乳动物核苷酸的组成比例。4.中国山羊品种的167条mtDNA D-loop HVI序列共定义了121种单倍型,92种为品种特有单倍型,11种为品种间单倍型,18种为品种内单倍型。品种间和品种内单倍型的分布不平衡,H43、H68、H90和H107是较为古老的单倍型类型,中国山羊没有主流单倍型。5.中国山羊品种mtDNA D-loop HVI序列的121种单倍型共有颠换位点8个,转换位点118个,转换/颠换率为15:1,说明中国山羊具有很强的转换偏倚性。但是山羊各品种内没有颠换,只有转换。6.中国11个山羊品种的单倍型多样度范围为0.9091.000,核苷酸的多样度范围为0.01 8100.03 821,太行山羊不论是单倍型的多样度还是核苷酸的多样度,在供试山羊品种中数值都是最高的。山羊各品种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较大,变异范围为9.28918.563,且品种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变异范围为0.0210.047,说明中国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7.中国山羊的121种mtDNA D-loop HVI单倍型聚类成A、B、C、D和一个新支系。新支系位于支系D和支系B之间,是由长度为480 bp的单倍型聚类而成,这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中国山羊为多母系遗传,品种内分化水平较低,品种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地理结构。与国外山羊序列比较发现中国山羊与国外山羊有广泛的基因交流。8.根据mtDNA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络分析表明,中国山羊主要存在支系A和支系B两大母系起源,支系A和支系B在NJ树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6.78%和4.96%;支系C和支系D,出现的频率为3.31%,本试验新发现的新支系频率最低,为1.65%。9.中国山羊群体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现出一条三峰的波浪型曲线,说明中国山羊群体经历了三次大的群体扩张,第一次波峰最大,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1011之间,第二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2728之间,第三次波峰发生在核苷酸差异数为3940之间。且所有序列Tajima D中性检验结果不显着(P>0.10或0.05<P<0.10),说明中国山羊均为中性选择。
于姣[5](2006)在《两个奶山羊品种CSN1S1、BMPR-IB、BMP15和IGFBP3基因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了PCR-RFLP和PCR-SSCP两种技术以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共计136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CSN1S1、BMPR-IB、BMP15和IGFBP3 4个基因的遗传变异;同时在萨能奶山羊群体中运用最小二乘分析对所检测的多态位点与产奶性能、产羔性状、体尺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奶山羊的改良、开发和利用提供DNA水平的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首次取得了以下结果:1 CSN1S1基因座的遗传分析1.1 CSN1S1-exon9位点西农萨能奶山羊中发现5种构型(A、B、C、D和E),其频率依次为0.236、0.154、0.486、0.056和0.028;关中奶山羊中发现4种构型(A、B、C和E),其频率依次为0.377、0.377、0.197、0.049。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中:第1胎产奶量C>A>D>E>B,其中A与B、B与D、C与D、D与E差异极显着,A与E差异显着;第2胎产奶量A>B>C>E,其中A与E、B与E、C与E之间差异极显着;第4胎产奶量A>C>B>D>E,其中A与E、B与E、C与E之间差异极显着;平均产奶量A>C>B>D>E,其中A与E、B与C、C与E之间差异极显着。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在产奶量方面A和C型为优势构型。第4胎产羔数上,B>A>C>E,其中A与E、B与E、C与E之间差异极显着;平均产羔数上A>C>B>E,其中A与E、C与E之间差异极显着,B与E之间差异显着;各种构型对体尺性状均无显着影响。1.2 CSN1S1-exon(10-11)位点西农萨能奶山羊中发现G和H两种构型,频率分别为0.943和0.057;关中奶山羊中发现F、G和H 3种构型,频率分别为0.194、0.726和0.081。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群体中,在第3胎产奶量上,G>H且差异极显着;在第1胎、2胎及平均产羔数上H>G,在第1胎上差异极显着,第2及平均产羔数差异显着;各构型对体尺性状均无显着影响。2 BMPR-IB和BMP15基因座的遗传分析经过PCR-RFLP和PCR-SSCP研究,在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群体中均未表现多态性,即没有产生相应的位点突变,可以初步推断山羊与绵羊产羔机制不同。
韩大勇[6](2006)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理想型羊只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是用永昌肉用种羊场引进的肉羊品种波德代羊、无角陶赛特羊与当地绵羊(主要是蒙古羊)经过复杂杂交形成的。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十二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血液生化遗传学研究以及体重体尺测定,根据适应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变异,生长发育三方面综合表现,制定了甘肃肉羊新品种群理想羊只的选择标准,并指出:从F2、F3群中选择理想个体作为培育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的育种素材,进行横交固定,进而培育出肉羊新品种。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永昌县十个乡镇随机选择不同年龄阶段新品种群个体,测定体重体尺指标,与当地蒙古羊比较,分析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生长性能,结果表明:3月龄体重BMF1、BMF2、BMF3比当地M体重羊分别提高17.98%、36.67%和42.42%,BMF2、BMF3体重极显着(P<0.01)高于M和BMF1;3月龄体重DMF1、DMF2、DMF3比当地M体重分别提高21.11%、22.50%和33.38%, DMF3体重极显着(P<0.01)高于DMF1和M, DMF2与DMF1差异不显着(P>0.05)。6月龄体重BMF1、BMF2、BMF3比当地M羊相对分别提高13.17%、21.32%和25.64%,BMF3体重极显着(P<0.01)高于BMF1、M,BMF2显着(0.01<P<0.05)高于BMF1、M。6月龄体重DMF1、DMF2、DMF3比当地M体重分别提高10.00%、16.65%和21.14%;DMF3体重极显着(P<0.01)高于DMF1、M,DMF2显着(0.01<P<0.05)高于DMF1、M。周岁羊体重BMF1、DMF1、BMF2、DMF2极显着(P<0.01)的高于M, BMF1、BMF2体重比当地M体重分别提高27.14%、30.51%, DMF1、DMF2比当地M体重分别提高22.01%、25.25%。成年体重杂种一代、二代羊极显着(P<0.01)高于M,BMF1、BMF2体重比当地M成年体重分别提高31.40%、37.67%, DMF1、DMF2比当地成年M体重分别提高26.04%、33.36%。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中各个群体的各种体尺指标优于同龄母本,F2、F3群体型外貌更具有明显的父本特征,不择食,抗逆性强,建议在F2、F3群中选择理想个体,作为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的育种素材,进而培育出新品种。2、在永昌县各乡镇农户家随机选择相同年龄段的陶赛特×蒙古羊杂交后代F2、F3,波德代×蒙古羊杂交后代F2、F3及当地的蒙古羊,测定5个群体的十二项血液生化指标,根据其生化指标的差异评价了引入的两个肉羊品种杂交改良当地绵羊产生的F2代和F3代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状况,结果表明:高代杂种后代血液生化指标与蒙古羊有一定的差异,5个群体除血清钙浓度低于绵羊正常值,血清磷浓度高于绵羊正常值外,其余十项生化指标都在绵羊正常生化值的范围内。与生产性能直接相关的血清总蛋白高代杂种极显着(P<0.01)高于蒙古羊。说明F2、F3对当地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模式适应,羊只处于健康状态,能发挥其优良基因的优势。3、采用垂直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及其父母本生化遗传学研究表明,在五个被检测蛋白位点(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
杨国锋[7](2006)在《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多胎性及与周边山羊品种亲缘进化关系分子标记研究》文中提出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大足县的铁山镇、季家镇、高升镇、三驱镇、龙石镇和珠溪镇。种群数量4000余只,其中能繁母羊约2200余只,种公羊40余只。公母羊体重6月龄分别为24.29±4.56kg和19.50±3.27kg,成年羊分别为69.40±10.65kg和42.07±5.33kg。屠宰率43.45±2.34%,净肉率31.95±2.52%。繁殖率高(每胎产羔2~6只,产羔率初产羊为212%,经产羊为289%,两年三胎),四季发情。体型外貌一致,有以下特点:全身被毛纯黑,无杂毛;体格较大;头清秀;公母羊大多数有髯有角,角向上向后伸展呈剑状;鼻梁平直;耳小微翘;颈部细长,部分有肉垂;肋骨拱张良好,结构匀称;背腰平直;蹄质结实;尾短而上翘,呈三角形;乳房结构好;骨骼细短;前望、后望、上望基本成矩形体型,符合良种肉羊体型特点。由于该地区交通闭塞,羊只与外界基因交流少;再者,当地群众有将公、母羊分开饲养的习惯,这些使该类群遗传较为稳定。经专家现场勘察和实地考察,认定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是重庆市山羊品种中一个优良地方山羊类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和潜力。本研究针对该类群的高繁殖力,采用分子标记方法寻找与多胎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并研究了大足黑山羊与周边山羊品种的亲缘进化关系,试图通过这些研究获得该黑山羊类群多胎基因标记,并搞清其与周边山羊品种的遗传关系,为该优良山羊类群进一步的定位和培育提供理论支持。首先,利用AFLP标记技术,从15对引物中选取11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11只极端多胎个体和6只极端非多胎个体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766个条带,其中59条为多态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9.6个条带,平均多态率5.36%。引物E42/T48中一条294bp的条带在极端非多胎个体中均出现,而在极端多胎个体中只在1个个体中扩增出来,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对差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根据测序序列设计4对引物,对基因组扩增后发现产生差异片段的原因是片段内部有较长序列的插入或丢失,产生310bp和265bp两个等位基因,其中310bp纯合等位基因的初产羔羊数显着高于310bp和265bp杂合等位基因的初产羔羊数,在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内可能作为多胎性状的分子标记。其次,以控制Booroola Merino绵羊多胎性能的BMPR-IB基因和影响Invedale、Hanna绵羊排卵数的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以大足黑山羊多胎个体、金堂黑山羊、
宋善道[8](2006)在《大足黑山羊与其它川渝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选用30个微卫星标记对川渝山羊5个品种或种群(南江黄羊、金堂黑山羊、板角山羊、川东白山羊、大足(铁山)黑山羊),共计147个个体进行遗传距离分析。通过计算遗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遗传距离,分别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Oroop Method usingarithmetic Averagr,UPGMA)聚类分析和和邻近结合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分析品种之间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显示: 1 本研究选取的30个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87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出的30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比较丰富。 2 30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群体中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6,从这个数据来看,反映了在整体水平上本研究的地方山羊品种拥有较丰富的遗传信息量,其中南江黄羊拥有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为0.763,而大足黑山羊为0.735。 3 30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群体中的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824,金堂黑山羊的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819,大足黑山羊的基因杂合度最低为0.786。 4 5个山羊群体中的遗传距离中,南江黄羊和金堂黑山羊之间的距离最近为0.0804,大足黑山羊和川东白山羊之间的距离最远为0.1574。 5 大足黑山羊与金堂黑山羊、南江黄羊、板角山羊和川东白山羊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1097、0.1373、0.1464和0.1574。
杨国锋,张家骅,赵有璋[9](2006)在《微卫星DNA标记在川渝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卫星,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Repeat,STR)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sRepeat,SS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DNA标记。常用于检测个体基因型,统计群体中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的数目和频率,并结合分子遗传学和数量分类学原理,计算各个品种的遗传变异程度、生存稳定性,初步评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化关系。论述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及微卫星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并以川渝山羊品种(类群)为重点进行了系统讨论,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刘若余[10](2005)在《中国山羊、黄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种资源是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是世界上山羊、黄牛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一方面我们对我国山羊、黄牛品种资源的起源、迁移、演化、种群遗传状态等系统发育信息、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在注重竞争与效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外来高产高经济效益山羊、黄牛品种的强烈冲击,我国已出现带有全局性的山羊、黄牛品种资源危机。对家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做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线粒体DNA测序是目前家畜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检测的最可靠和最常用分子标记之一。因此,本研究测定我国13个山羊品种183个样品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全序列和贵州省4个黄牛品种82个样品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结合GenBank上所有中国黄牛资料,共33个品种324条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我国山羊和黄牛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以此作为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 1.中国13个山羊品种183个个体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1212bp或1213bp,界定了135种单倍型,144个多态位点;13个山羊品种单倍型多样度为0.9333~1.0000,核苷酸多样度为0.6337%~2.5194%,表明中国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 2.根据mtDNA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网络分析表明,中国山羊主要存在支系A和支系B2大母系起源,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6.50%和20.77%;在西藏山羊中还观察到支系C和支系D,出现的频率很低,仅为1.64%和1.09%。 3.本研究发现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13个山羊品种间存在广泛的单倍型共享。通过AMOVA分析发现整个品种内的变异占92.13%,品种间的变异仅为7.87%,揭示中国山羊品种间不存在显着的地理结构差异。 4.中国山羊中支系B的单倍型间平均不配对差异观察值和核苷酸多样度为6.22±3.20和0.01111±0.0064,明显高于由印度、巴基斯坦、蒙古、马来西亚和老挝等国家组成的混合群体值4.11±2.20和0.0082±0.0049。首次表明山羊支系B很可能起源于中国。 5.首次对贵州4个地方黄牛品种共计8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910 bp进行
二、安哥拉山羊改良建昌黑山羊高代杂种羊血液生化遗传标记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哥拉山羊改良建昌黑山羊高代杂种羊血液生化遗传标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世界与中国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
2.1.1 世界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
2.1.2 中国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
2.2 山羊的起源驯化和分类 |
2.2.1 山羊的起源驯化 |
2.2.2 山羊的分类 |
2.3 四川省山羊业发展史 |
2.4 四川引进山羊品种状况 |
2.5 四川山羊的杂交改良现状 |
2.6 四川山羊的产绒、产乳及板皮品质状况 |
2.7 四川山羊肉质研究状况 |
2.8 分子标记在山羊遗传评估的应用 |
2.8.1 分子遗传标记 |
2.8.2 分子标记在羊遗传评估的应用 |
2.8.2.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2.8.2.2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技术 |
2.8.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2.8.2.4 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技术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
3.1.3 屠宰与取样 |
3.1.4 四川山羊资源的参考资料 |
3.2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长、生产性能与肉质的测定 |
3.2.1 生长发育测定方法 |
3.2.2 屠宰性能测定方法 |
3.2.3 肌肉品质测定方法 |
3.2.4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3.2.5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
3.2.6 数据分析方法 |
3.3 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生长、生产性能和肉质分析 |
4.1.1. 生长发育指标 |
4.1.2 屠宰性能 |
4.1.3 羊肉品质 |
4.1.4 羊肉营养成分 |
4.1.5 羊肉氨基酸含量 |
4.2 四川山羊遗传资源的研究结果 |
4.2.1 四川省山羊资源基本状况 |
4.2.2 四川山羊资源中心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
4.2.3 四川山羊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外貌特征 |
4.2.4 四川山羊资源体尺、体重分析 |
4.2.5 四川山羊资源生长性能分析 |
4.2.6 四川山羊资源屠宰性能分析 |
4.2.7 四川山羊资源繁殖性能分析 |
4.2.8 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指标 |
5 讨论 |
5.1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产性能与肉质 |
5.1.1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长发育 |
5.1.2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屠宰性能 |
5.1.3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的肉质 |
5.1.4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肉营养成分 |
5.1.5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 |
5.2 四川省山羊资源的研究 |
5.2.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 |
5.2.2 四川山羊资源的外貌特征 |
5.2.3 四川山羊生长发育比较 |
5.2.4 四川山羊生产性能 |
5.2.5 四川山羊资源的繁殖性能 |
5.2.6 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指标 |
6 结论 |
6.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生产性能与肉质分析 |
6.2 四川省山羊资源状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2)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化学标记 |
2 分子标记 |
2.1 随机扩增多态DNA |
2.2 DNA指纹 |
2.3 随机片段长度多态 |
2.4 微卫星DNA |
2.5 线粒体DNA |
3 展望 |
(3)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山羊品种资源概况 |
1.2 河南省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简介 |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
1.3.1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1.3.2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 |
1.3.3 保护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多样的必要性 |
1.3.4 我国地方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4.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4.2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4.3 免疫学与生物化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3.4.4 DNA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1.4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
1.4.1 分子遗传标记 |
1.4.2 微卫星标记 |
1.4.2.1 微卫星标记的结构及产生机制 |
1.4.2.2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
1.4.2.3 微卫星 DNA 的获得及选择的原则 |
1.4.2.4 微卫星 DNA 的检测 |
1.4.2.5 微卫星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5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山羊生长性状的概况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采样及地点数量 |
3.1.2 采样方法及原则 |
3.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
3.3.1 主要试剂 |
3.3.2 溶液的配制 |
3.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3.4.1 DNA 的提取步骤 |
3.4.2 基因组DNA 的质量检测 |
3.4.3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
3.5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
3.5.1 微卫星 DNA 标记的选择 |
3.5.2 PCR 反应 |
3.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 产物 |
3.5.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3.5.5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 |
3.5.6 数据处理 |
3.6 统计分析 |
3.6.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
3.6.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
3.6.3 利用SAS(6.12)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与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的相关系数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
4.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
4.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4.4 河南5个山羊品种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其基因频率 |
4.5 群体内遗传变异结果分析 |
4.5.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
4.5.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特有等位基因和优势等位基因 |
4.5.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群体结构检测(哈代温伯平衡检测) |
4.5.4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
4.5.5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杂合度分析 |
4.6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
4.6.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 |
4.6.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 |
4.6.3 五个山羊群体之间的聚类图 |
4.7 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关于抽样与样本含量的讨论 |
5.1.2 关于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
5.1.3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
5.1.4 PCR 扩增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
5.1.5 PCR产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
5.1.6 关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
5.1.7 关于遗传距离和聚类方式 |
5.1.8 微卫星座位与生产性状参数相关关系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4)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 |
1.1 山羊的分类地位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1 山羊的分类地位 |
1.1.2 山羊起源驯化研究 |
1.1.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线粒体DNA 与动物起源进化研究 |
1.2.1 mtDNA 结构特征 |
1.2.2 mtDNA 的遗传特性 |
1.2.3 mtDNA 的进化 |
1.2.4 动物mtDNA D-loop 区的应用研究 |
1.2.5 动物mtDNA Cyt b 基因的应用研究 |
1.3 分子系统学概述 |
1.3.1 分子系统学基本原理 |
1.3.2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
1.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方法 |
1.3.4 分子系统学的局限性 |
1.4 结束语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的采集 |
2.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2.3 家山羊mtDNA D-loop HVI 序列的扩增、纯化和序列测定 |
2.4 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的扩增、回收纯化和测序 |
3.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区的碱基组成及变异 |
3.2.1 碱基组成 |
3.2.2 核苷酸变异 |
3.2.3 供试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参数估计 |
3.2.4 单倍型分析 |
3.3 中国家山羊单倍型的系统发育 |
3.4 中国家山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
3.5 序列中性检验、Mismatch 分析与群体扩张 |
第四章 讨论 |
4.1 供试山羊样品的采集和序列的编辑 |
4.2 中国山羊mtDNA D-loop HVI 碱基变异 |
4.3 中国山羊遗传多样性与单倍型分析 |
4.4 中国山羊品种间的遗传分化 |
4.5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研究与母系起源 |
4.6 中国山羊的系统发育的新支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两个奶山羊品种CSN1S1、BMPR-IB、BMP15和IGFBP3基因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山羊的分类及两个山羊品种的简介 |
1.1 山羊的分类 |
1.2 山羊品种简介 |
第二节 分子标记与山羊遗传育种 |
2.1 分子标记的发展简介 |
2.2 本实验采用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原理及特点 |
2.3 分子标记在山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三节 本实验候选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3.1 乳蛋白基因及其研究进展 |
3.2 羊多胎主效基因研究 |
3.3 IGFBP3 基因及其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四节 奶山羊CSN1S1 基因遗传变异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西农萨能奶山羊样品和关中奶山羊样品的采集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血样基因组DNA 的分离 |
1.5 DNA 质量的检测、纯化及浓度计算 |
1.6 PCR 反应条件 |
1.7 PCR 产物的变性及变性产物的电泳 |
1.8 图像分析 |
1.9 数据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模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西农萨能奶山羊及关中奶山羊基因组DNA 样品的电泳检测 |
2.2 PCR 产物的检测 |
2.3 PCR 产物的变性及电泳检测 |
2.4 CSN1S1 位点基因型频率 |
2.5 CSN1S1 基因多态与产奶量的相关分析 |
2.6 CSN1S1 基因多态与产羔数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CSN1S1 位点的SSCP 构型频率 |
3.2 CSN1S1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
3.3 酪蛋白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性状的影响及其与奶山羊产羔性状的遗传育种 |
3.4 酪蛋白多态性与体尺指标的影响 |
第五节 奶山羊BMPR-IB 和BMP15 基因遗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西农萨能奶山羊机关中奶山羊同实验一,小尾寒羊采自河南省台前县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
1.4 血样基因组DNA 的分离(同实验一) |
1.5 DNA 质量的检测、纯化及浓度计算(同实验一) |
1.6 PCR 产物的扩增与酶切 |
1.7 PCR 产物的变性及变性产物的电泳 |
1.8 对BMPR-IB 的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 |
2 结果 |
2.1 PCR 产物及酶切PCR 产物的电泳检测 |
2.2 BMPR-IB 和BMP15 扩增产物的PCR-SSCP 结果 |
2.3 山羊BMPR-IB 基因位点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 |
3 讨论 |
3.1 BMPs 生物学功能 |
3.2 奶山羊产羔机制的探讨 |
第六节 西农萨能奶山羊和关中奶山羊IGFBP-3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西农萨能奶山羊样品和关中奶山羊样品(同实验一)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同实验一) |
1.4 血样基因组DNA 的分离(同实验一) |
1.5 DNA 质量的检测、纯化及浓度计算(同实验一) |
1.6 PCR 产物的扩增 |
1.7 PCR 产物的酶切消化 |
1.8 扩增产物的变性与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IGFBP3 基因多态性 |
3.2 奶山羊IGFBP3 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产奶量的关系 |
3.3 奶山羊IGFBP3 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 |
3.4 西农萨能奶山羊IGFBP3 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体尺性状的关系 |
3.5 IGFBP3 基因与动物遗传育种 |
第七节 结论 |
7.1 CSN1S1 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
7.2 BMPR-IB 和BMP15 遗传多样性分析 |
7.3 IGFBP3 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理想型羊只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外肉羊业发展概况 |
2 国内肉羊业发展概况 |
2.1 我国肉羊业发展现状 |
2.2 我国肉羊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千家万户分散养羊与大市场的矛盾 |
2.2.2 羊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生产水平不高 |
2.2.3 草场粗放管理,单位面积产值低,天然草场和草坡、草山是羊的主要放牧地 |
3 羊适应性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3.1 适应性的概念及内涵 |
3.2 羊适应性研究的目的、意义 |
3.3 羊适应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3.3.1 针对某一生态因子研究和评定适应性 |
3.3.2 从某一侧面研究评定适应性 |
4. 血液生化遗传多样性概述 |
5 绵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进展 |
5.1 绵羊血液生化遗传多态研究进展 |
5.1.1 血红蛋白(Hb)的多态性 |
5.1.2 血清运铁蛋白(Tf)的多态性 |
5.1.3 白蛋白(Al)的多态性 |
5.1.4 血浆脂酶(Es)的多态性 |
5.2 绵羊血液蛋白多态性研究的应用 |
第二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生长发育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测定方法 |
1.2.2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重比较分析 |
2.1.1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重比较 |
2.1.2 各阶段平均体重与土种羊相比相对提高对比分析 |
2.2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尺比较分析 |
2.2.1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高比较 |
2.2.2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体长比较 |
2.2.3 不同阶段各个群体胸围比较 |
2.2.4 不同阶段各群体管围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生产性能主要指标的影响 |
3.2 生产性能与适应性的关系 |
3.3 根据生产性能选择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理想型个体的探讨 |
第三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清蛋白及离子测定 |
2.2 血液酶活力测定 |
3、讨论 |
3.1 血清离子 |
3.1.1 Ca、P 与家畜健康 |
3.1.2 钾与家畜健康 |
3.1.3 Na 与家畜健康 |
3.2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与家畜健康 |
3.3 血液酶 |
3.4 根据生化指标高低衡量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的适应能力的探讨 |
第四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生化遗传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血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
2.1.1 凝胶贮液的配制 |
2.1.2 其它缓冲液 |
2.1.3 其它试剂的配置 |
2.2 凝胶板的制作及安装 |
2.2.1 模具的制作 |
2.2.2 分离胶的制备 |
2.2.3 浓缩胶的制备 |
2.2.4 模具的安装 |
2.2.5 电泳检测 |
2.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血液蛋白多态 |
3.1.1 血红蛋白(Hb) |
3.1.2 转铁蛋白(Tf) |
3.1.3 后转铁蛋白(PTf) |
3.1.4 白蛋白(Al) |
3.1.5 酯酶(Es) |
3.2 多态蛋白(酶)位点变异程度分析 |
3.2.1 Nei 氏预期基因平均杂合度(H)与基因纯合系数(H0) |
3.2.2 基因均质度(H.I) |
3.2.3 Shonnon 信息指数 |
3.2.4 有效等位基因数与多态基因座位百分数 |
3.3 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I)和遗传距离(D)的计算 |
4 讨论 |
4.1 血红蛋白(Hb)多态性 |
4.2 转铁蛋白(Tf)多态性 |
4.3 后转铁蛋(Ptf)白多态 |
4.4 白蛋白(Al)多态性 |
4.5 酯酶(Es)多态性 |
4.6 群体内遗传变异 |
4.7 杂种后代与父本的遗传距离与遗传相似系数 |
第五章 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理想型标准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7)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多胎性及与周边山羊品种亲缘进化关系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多胎性分子标记研究 |
1 文献综述 |
1.1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2 国内外家畜多胎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家畜多胎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家畜多胎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采样地点及数量 |
2.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采样 |
2.2.2 基因组DNA 提取 |
2.2.3 DNA 纯度、浓度检测 |
2.2.4 AFLP 分析 |
2.2.5 凝胶片段回收 |
2.2.6 克隆测序 |
2.2.7 差异片段转换分子标记 |
2.2.8 PCR-RFLP 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 提取 |
3.2 AFLP 酶切 |
3.3 AFLP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4 AFLP 选择性扩增 |
3.5 差异片段序列分析 |
3.6 多胎性差异片段分子标记验证 |
3.7 PCR-RFLP 结果 |
3.7.1 BMPR-IB 基因突变的检测 |
3.7.2 BMP15 基因突变的检测 |
4 讨论 |
4.1 关于AFLP 实验条件 |
4.1.1 高质量DNA 样品的准备 |
4.1.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选择 |
4.1.3 PCR 产物的检测 |
4.1.4 关于银染 |
4.2 关于AFLP 多态性和差异片段 |
4.3 关于PCR-RFLP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及与周边山羊品种的亲缘进化关系研究 |
1 文献综述 |
1.1 遗传多样性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1.1 遗传多样性含义 |
1.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2 微卫星DNA 标记及其在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3 川渝山羊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状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仪器设备、试剂、DNA 样品准备 |
2.2 PCR 反应 |
2.2.1 微卫星位点选择 |
2.2.2 PCR 反应程序 |
2.2.3 PCR 条件优化 |
2.3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4 银染 |
2.5 统计分析 |
2.5.1 群体内遗传变异 |
2.5.2 群体间遗传变异 |
2.5.3 聚类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CR 条件优化 |
3.2 微卫星多态性 |
3.2.1 PCR 产物电泳结果 |
3.2.2 等位基因频率 |
3.2.3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
3.2.4 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 |
3.2.5 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 |
3.2.6 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 |
3.2.7 固定指数 |
3.2.8 遗传距离 |
3.2.9 聚类分析、建树 |
4 讨论 |
4.1 关于SSR 实验条件 |
4.1.1 关于样本的含量 |
4.1.2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
4.1.3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保守性 |
4.1.4 关于PCR 扩增 |
4.1.5 关于“影子带” |
4.1.6 带形的判读 |
4.1.7 电泳的条件 |
4.2 关于遗传多样性各项指标 |
4.3 遗传距离及建树 |
4.4 群体内个体间聚类 |
5 结论 |
附件1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8)大足黑山羊与其它川渝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实验羊品种简介 |
1.1.1 南江黄羊 |
1.1.2 金堂黑山羊 |
1.1.3 板角山羊 |
1.1.4 川东白山羊 |
1.1.5 大足(铁山)黑山羊(种群)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 |
1.2.1 遗传多样性的起源 |
1.2.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和检测方法 |
1.3 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
1.3.1 微卫星标记概述 |
1.3.2 微卫星的产生机制 |
1.3.3 微卫星DNA的获取 |
1.3.4 微卫星标记在畜禽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1.3.5 运用微卫星进行运传多样性分析的原理 |
1.3.6 运用微卫星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折的方法 |
1.4 川渝山羊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状况 |
引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采样数量及地点 |
2.1.2 主要试剂配方和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采样 |
2.2.2 基因组DNA提取 |
2.2.3 DNA定量和电泳检测 |
2.2.4 PCR反应 |
2.2.5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2.6 硝酸银银染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统计分析 |
2.3.1 群体内遗传变异 |
2.3.2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
2.4 聚类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3.4 数据采集结果 |
3.4.1 30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
3.4.2 特有等位基因 |
3.4.3 五个山羊品种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
3.4.4 有效等位基因及群体杂合度 |
3.5 5个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 |
3.6 5个山羊群体之间遗传距离 |
3.7 5个山羊群体之间的聚类图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采样 |
4.1.2 位点个数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
4.1.3 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4.1.4 PCR产物的检测 |
4.1.5 品种内遗传变异 |
4.1.6 品种间遗传变异 |
4.1.7 关于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10)中国山羊、黄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动物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2 我国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3 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
1.3.1 形态学方法 |
1.3.2 细胞学方法 |
1.3.3 同工酶和蛋白质电泳技术 |
1.3.4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 |
1.4 线粒体 DNA在家畜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家畜mtDNA的基本特征 |
1.4.2 mtDNA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山羊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2.1 山羊的起源与中国山羊的种质资源 |
2.1.1 山羊的起源 |
2.1.2 中国山羊的种质资源 |
2.2 山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2.2.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2 染色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3 蛋白质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2.4 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
2.3 线粒体 DNA在山羊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三章 中国黄牛的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3.1 中国黄牛的起源与进化 |
3.2 中国黄牛的遗传资源简介 |
3.3 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研究 |
3.3.1 中国黄牛的形态标记 |
3.3.2 中国黄牛的细胞学标记 |
3.3.3 中国黄牛的蛋白质标记 |
3.3.4 中国黄牛的 DNA标记 |
3.4 黄牛的mtDNA多态性研究 |
3.4.1 黄牛的mtDNA RFLP研究 |
3.4.2 黄牛mtDNA的序列多态性研究 |
第四章 DNA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 |
4.1 引言 |
4.2 两序列间核苷酸差异的估计方法 |
4.2.1 P距离 |
4.2.2 核苷酸替代的数学模型 |
4.2.3 Jukes-Cantor距离 |
4.2.4 Kimura双参数距离(Kimura’s 2-parameter diatance) |
4.2.5 Tamura距离 |
4.2.6 Tajima-Nei距离 |
4.2.7 Tamura-Nei距离 |
4.2.8 Γ距离 |
4.3 分子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4.3.1 系统发生树的种类 |
4.3.2 分子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方法 |
4.4 网络法 |
第五章 利用mtDNA研究中国山羊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的采集和 DNA提取 |
5.1.2 基因组 DNA的提取 |
5.1.3 扩增和测序反应的引物设计 |
5.1.4 mtDNA D-loop序列扩增 |
5.1.5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5.1.6 mtDNA D-loop序列测定 |
5.2 数据处理 |
5.2.1 序列编辑(sequence edit) |
5.2.2 序列比对(sequence alignment ) |
5.2.3 MEGA2.0软件的应用 |
5.2.4 Alrequin 2.0软件的应用 |
5.2.5 网络分析 |
5.3 中国家山羊mtDNAD-loop的遗传多样性 |
5.3.1 测序结果 |
5.3.2 山羊线粒体 DNA控制区序列变异 |
5.4 中国家山羊单倍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 |
5.4.1 二叉树 |
5.4.2 支系间的网络结构 |
5.5 中国家山羊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 |
5.6 群体扩张 |
5.7 讨论 |
5.7.1 中国山羊的遗传多样性 |
5.7.2 中国山羊的母系起源 |
5.7.3 支系 B的中国起源探讨 |
第六章 贵州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样品采集和 DNA提取 |
6.1.2 线粒体 DNA控制区全序列的扩增、纯化和序列测定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PCR片段扩增图 |
6.2.2 序列特征与多态性 |
6.2.3 单倍型的系统发育关系 |
6.2.4 贵州黄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6.2.5 贵州黄牛的起源与进化分析 |
6.3 讨论 |
6.3.1 贵州黄牛的起源 |
6.3.2 mtDNA核苷酸多样度与黄牛群体遗传分化的关系 |
第七章 利用 GenBank资源研究中国黄牛的起源与进化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样品的来源 |
7.1.2 数据处理 |
7.2 中国黄牛系统发育分析 |
7.2.1 中国黄牛线粒体 DNAD-loop区的单倍型分析 |
7.2.2 中国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 |
7.3 讨论 |
7.3.1 关于中国黄牛的血统类型 |
7.3.2 瘤牛的系统发生分析 |
7.3.3 关于中国黄牛中普通牛血统的起源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安哥拉山羊改良建昌黑山羊高代杂种羊血液生化遗传标记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D]. 施阳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2]遗传标记在四川黑山羊研究中的应用[J]. 陈明华. 中国草食动物, 2010(05)
- [3]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D]. 陈冰.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 [4]中国11个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起源分化研究[D]. 王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两个奶山羊品种CSN1S1、BMPR-IB、BMP15和IGFBP3基因遗传变异研究[D]. 于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群理想型羊只标准的研究[D]. 韩大勇.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4)
- [7]大足黑山羊地方类群多胎性及与周边山羊品种亲缘进化关系分子标记研究[D]. 杨国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5)
- [8]大足黑山羊与其它川渝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研究[D]. 宋善道. 西南大学, 2006(12)
- [9]微卫星DNA标记在川渝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 杨国锋,张家骅,赵有璋. 四川畜牧兽医, 2006(03)
- [10]中国山羊、黄牛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D]. 刘若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