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银行经营难点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银行经营难点及对策

一、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经营难点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指出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陈新[2](2020)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为艰巨。因此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对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其对策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建设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欠发达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产业支撑力不足以及农民持续增收难等方面的难点。其次,通过对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了重要启示,即乡村建设要符合实际,不可照搬照抄;要重视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建设乡村的自主性;乡村建设要稳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最后,从四大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即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幸福感。

林琳[3](2018)在《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指出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表现最为明显。粤西是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广泛的代表性。粤西地理位置不利、交通不便;村落的优势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了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和社会组织的衰落;欠发达的经济发展也是粤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景观也相对缺乏特色,导致旅游业发展较差。同时,在转型背景的影响下,根植于过去地方生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正在走向趋同与异化。由于对传统聚落空间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建设性大破坏”日益严重,传统聚落的整体“空调效应”削弱,曾经统一而丰富的聚落空间形态转向机械和单调,居住景观倾向于城市化而丧失了乡村特征,缺乏交往活动场所导致村落公共空间功能及界面单一化,这些都说明了乡村聚落整体空间结构的当代发展已经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此外,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缺乏具体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如何在当代转型背景下实现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以及背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迫切而严峻的问题。由于当代转型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提升存在着技术缺失,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旨在改善粤西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普通乡村环境。本研究对村落进行客观的调查和理解,结合当代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其目的在于理解聚落空间本身演变的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尤其与地方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特征,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因地制宜的决策,从宏观到微观提出具体可操作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乡村聚落既有格局、建筑及周边乡土景观的优化,是在既有空间格局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强调与聚落空间相关的多因素协调与统一。通过对系统方法的梳理,力图协调“传承”与“变革”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提升方法策略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并实现乡村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平衡和充分发展。论文的研究从对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特征分析入手,证明聚落空间营造特征反映了其背后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地理气候特征。然后总结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策略。通过对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的分析,明确乡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交通方式的改进是影响当代聚落空间形态转变的三大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粤西地区区域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目前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构成的合理性、乡村对传统性的存留、乡村对现代性的勾连以及乡村外部支援力的增强是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进一步研究推导出基于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的合理性。接下来以建筑学科的人居环境研究为主线,基于传统的可持续经验转化,本研究将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分解为宏观区域聚落系统、中观聚落整体尺度、微观建筑单体尺度三个层级,结合大量案例与规划实践进行分析,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提升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对环境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从个案提升至一般规律。研究认为,乡村人居环境是空间秩序与使用功能的统一,传统民居及乡村景观符合当时当地的需求,其真正价值在于蕴含于营造智慧中的通用理念和原则,对于聚落空间的设计以全局角度来进行考虑,才能保证整个乡村聚落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聚落的各项功能圆满完成。当代乡村地域价值传承的关键,应当是继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这与当代强调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兼容的。传统聚落在营建、使用甚至消亡的过程中,通过综合的安排组织,使之具备低能耗、宜居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从生活出发,了解核心需求、面对现实状况、挖掘市场动力,给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宽容公平的环境,为村民提供足够自由的选择,是当前环境提升需要继承的文化适应性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任何因循创新和功能更迭,都应当嵌入和适应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的环境体系。鉴于当前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物质建设逐渐转向综合社会治理,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具体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不同背景人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鼓励城乡各方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聚落空间的优化采取分阶段实施的措施,通过导向和示范项目引导带动,保持过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最终通过改善乡村聚落空间的人居环境,促进粤西地区经济、生态、文化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杨智[4](2016)在《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文中认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神圣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距离这一时间节点越来越近的关键时期,西部、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则成为难点中的难点。为了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扶贫开发成为当前贫困地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习近平指出: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掉队。本文从全面小康建设的要求出发,在梳理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国外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力图对以甘肃贫困地区农村为代表的西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成就、经验、现状、障碍、问题及其精准扶贫、可持续脱贫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窥斑见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益参考。甘肃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区域集中的特征显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多年居于全国末位,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当前,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主要的困难在于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偏低。搞好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对于提高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为了全面、科学认识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找到科学的破解路径,我们需要对有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贫困、农村、农业、农民、城乡关系等科学理论,为我们研究农村贫困和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方法指引。国内外诸多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角度直接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文梳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思想、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毛泽东关于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思想、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党的“三农”问题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等,汲取了如冈纳?缪尔达尔、西奥多?舒尔茨、阿玛蒂亚?森等国外学者关于贫困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以期为科学分析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的扶贫开发夯实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如美国的“向贫困挑战”计划、巴西的“发展极”开发试验、孟加拉格莱米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等国外扶贫开发成功实践经验,为推进甘肃扶贫开发提供经验借鉴。今天的扶贫开发是过去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延伸和发展。本文在回顾甘肃自20世纪80年代“两西”建设以来的扶贫开发思路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的扶贫开发措施及其扶贫开发取得成就和经验。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中,甘肃形成的“甘肃经验”以及如“甘肃精神”、“五苦精神”等精神财富,对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事业具有重大奠基意义。历经30年大规模扶贫开发,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甘肃人民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出的诸多有效举措为全国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并在全世界扶贫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甘肃为全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贫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现和形成原因具有多元复合性特征。贫困不仅在于经济收入不足,更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质是整个社会现代发展滞后。我们不能就贫困来论贫困,应在“三农”问题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视野来认识农村贫困。对于甘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言,农村贫困在地域和人口两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从区域角度看,贫困是地理资本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社会服务贫困、历史基础贫困、生产能力贫困、经营管理贫困、社会治理贫困、风俗习惯贫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小规模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下,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加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贫困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弱化。从人口角度看,其贫困主要在于文化素质、家庭负担、身体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发展需要也千差万别。扶贫开发虽历经多年,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本身也面临诸多内在矛盾和实施难题。扶贫与开发、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投入与需求等内在矛盾和资金缺口大、社会参与不够、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刻制约着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甘肃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我们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汇聚社会力量,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瞄准主要制约瓶颈,有针对性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同时,需要从发展目标、动力、环境、路径、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完善扶贫开发措施体系,在进一步增加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袁建岐[5](2006)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跨越式发展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其金融支持不足的危害,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及其它根源,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县域金融深化政策及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选择。全文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内外己有研究文献做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本章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阐明了金融及其体系的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监督经理和促进交换功能,分析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阐述了金融结构变化规律、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成效;从县域金融支持的差距出发,详细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及信贷投放量萎缩的表现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从县域金融本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生态等角度探讨了县域金融现状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成因;最后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做了描述。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考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第五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伴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发生过许多变化。本章在对我国县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从县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和绩效,指出正规金融的不足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分蘖,致使县域非正规金融成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探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县

王建华,袁辉[6](2001)在《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 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之所以典型贫困落后,核心还是发展不够。本文结合省级贫困县通山县农行实际,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一、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由于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所处位置贫困落后,面临经营形势更严峻,因而加快业务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更为迫切和重大。(一)制约欠发达地区基层行业务发展的几个因素地域条件因素:由于欠发达地区贫困行所在的地域经济

林云霞,熊辉,陈长飞,关长春,刘芸芸,张辉,胡卫东,李贞才,吴元富,徐秀清,张士锋,林基梁,卢国生,余文锐,艾毓斌,陈红,吴明华,师伟,高万生,王进平,张凤岐[7](2000)在《农业银行如何走出经营困境》文中认为近年来 ,农业银行由于亏损问题日渐严重 ,造成经营困难 ,令人关注。从总行到基层 ,都为解决农业银行的亏损问题而努力奋斗。为此 ,本刊编辑部于 4月 2 1日— 2 2日在武汉召开了“农业银行如何走出经营困境研讨会” ,参加这次会议有总行综合计划部、财务会计部的代表和来自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农行的代表 ,代表们在会前对农行的亏损现状进行了解剖分析 ,在深入探讨亏损原因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扭亏增盈、走出经营困境的对策措施 ,形成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会议共收到文章 1 6篇。会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论点和观点富有建设性和创新性 ,对于指导农业银行目前励精图治、卧薪尝胆 ,真正走出经营困境很有裨益。现将代表们的主要观点汇编如下 ,以飨读者。

农行江苏省建湖县支行课题组[8](1998)在《欠发达地区农行实施贷款风险分类法的难点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欠发达地区农行实施贷款风险分类法的难点及对策农行江苏省建湖县支行课题组《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指导原则》将全面实施,实施这种分类方法是对整个信贷管理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不仅有利于改进我国金融业的管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

许云城,王益山,郑瑞峰,牟丕志[9](1995)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扭亏增盈的难点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特殊困难和矛盾,许多银行出现了亏损。因此,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的扭亏增盈的出路,必须从贫困山区农行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克服困难,完善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环境,实现财务状况的根本好转。 一、难点 (一)资金来源匮乏,超负荷营运严重 银行长期超负荷经营,被日益尖锐的资金供求矛盾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农行的经济效益。

李海峰[10](2012)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立了新型生产关系,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不断暴露。与其他产业相比,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经过短暂的迅速增长后陷入低速增长的怪圈,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偏低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谐、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我国农村金融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历史、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金融模式是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农村金融发展相关经典理论,梳理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论点。在综述学者对农村金融含义主要观点基础上,将农村金融界定为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在回顾农村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后,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检验农村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相关性。而后通过对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实地调查得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并基于实证检验和实地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原因。最后结合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提出政策建议。基于以上思路,除去导论,本文的正文结构共有七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及主要论点如下:第1章,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支持与文献评述。本章首先从金融发展相关理论入手,简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观点,并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理论观点,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支持。而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农村金融发展主要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并从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的选择、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选择和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主要观点予以文献评述。通过文献评述笔者发现:(1)在实证研究中,学者的实证方法上一般较为单一,综合运用多种实证方法研究的成果极少;(2)鲜有直接证明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文献,特别是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文献更是少之又少;(3)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犯罪现象实地调查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2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本章首先依据学者对农村金融的定义,将农村金融划分为农村正式金融与农村非正式金融。而后从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笔者发现:(1)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农村金融机构的历史功能,我国农村正式金融在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存在业务单一、网点不足等问题,引起农村信贷供给严重不足,造成农村金融抑制;(2)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虽然补充了正式金融的空白,但存在借贷利率、金融风险难以管控等问题,使其难以有效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第3章,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章首先介绍金融对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经典模型及金融发展与收入的倒“U”关系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辩证分析二者相关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搜集全国性数据和区域性数据(福建省数据),通过变换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新的数理模型,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实证方法中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性。通过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传统正式金融为农村正式金融的第一主成分,但农村正式金融对农村经济起到负向的阻碍作用,农村存在金融抑制。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其作用有限。第4章,农村金融市场调查分析。本章笔者通过对福建省主要县市的金融市场予以实地调查,并详细分析调查结果。通过对以往实地调查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金融实地调查样本选取具有随机性,没有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本章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将福建省主要代表县市进行分类,而后结合行政和地理区域选取代表县市(晋江市、连江县、长汀县、顺昌县),对其所辖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论主要有:(1)我国农村存在普遍的金融抑制;(2)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村地下金融活跃;(3)农户金融活动的地区性差异较为显着,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抑制较重。第5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探因。本章结合前两章的实证结论,笔者认为:(1)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抑制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功能性金融主体缺失、农村金融创新不足及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的影响,而且“二元经济”发展战略是农村正式金融抑制的制度原因;(2)实证结果显示的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正向作用和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非正式金融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而且对正式金融具有挤出效应;(3)实地调查中发现的农村地下金融活跃现象,主要因为农村非正式金融具有融资模式灵活、融资规模较大及国家监管缺位等原因;(4)针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村收入促进作用有限的实证结果,主要是因为农村非正式金融融资成本高、借贷规模有限及其自身的负面影响所致;(5)农村经济增长差异是实地调查中所发现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抑制较重的重要原因。第6章,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启示。本章主要从农村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和农村金融创新等方面介绍国外发展经验,并揭示对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的启示。第7章,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章主要结合第3、4章的实证结果及第5章的探因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二、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经营难点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经营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方法
    四、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三)江泽民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四)胡锦涛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五)习近平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涵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的概念
    二、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现状
        (一)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乡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但仍难以满足加快乡村发展的需要
        (四)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五)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但仍滞后于人民的需求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分析
    一、乡村建设的资金短缺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设资金需求大
        (二)财政投入不足
        (三)欠发达地区乡村长期处于“资金净流出区”
    二、乡村发展的人才匮乏
        (一)人才流失严重
        (二)人才流向乡村的激励机制、保障体系不健全
    三、乡村发展的产业支撑力不足
        (一)第一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二)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度低
        (三)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
        (一)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
        (二)财产性收入比重偏低
        (三)农业生产中的不稳定性
第五章 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一、日本的造村运动
        (一)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
        (二)日本造村运动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三)日本造村运动的经验
    二、韩国的“新村运动”
        (一)韩国实行“新村运动”的背景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三)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三、美国的乡村建设
        (一)美国乡村建设的背景
        (二)美国乡村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三)美国乡村建设的经验
    四、启示
        (一)乡村建设要符合实际,不可照搬照抄
        (二)要重视政府在政策、财政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三)充分发挥基层建设乡村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乡村建设要稳步前进,不可一蹴而就
第六章 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稳定提高财政的投入力度
        (二)引入社会资本共推乡村振兴
        (三)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二、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一)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
        (二)引导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三)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三、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巩固发展第一产业
        (二)依托特色品牌,提高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三)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幸福感
        (一)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释放乡村内部就业增收活力
        (二)通过改革释放“沉睡”资产的活力,增加村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指引
        1.1.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面临抉择
        1.1.3 建设性大破坏背景下需要乡村适宜发展的途径
        1.1.4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对象、尺度及视角选择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尺度
        1.2.3 研究视角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1.6.1 主要研究地域范围
        1.6.2 聚落样本选择原则
        1.6.3 聚落样本调查概况
        1.6.4 其他资料来源
第二章 粤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 聚落形成的背景
        2.1.1 自然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构成
        2.2.1 聚落选址分布及外环境特征
        2.2.2 村域环境要素构成
        2.2.3 聚落空间肌理构成
    2.3 以渐进演化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域化特征
        2.3.1 民系与聚落
        2.3.2 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组织
    2.4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可持续理念
        2.4.1 适应气候融合环境
        2.4.2 强调功能整体统筹
        2.4.3 就地取材节约能源
        2.4.4 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问题认知与解读
    3.1 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及阶段特征
        3.1.1 自然经济时期(1949 年以前)
        3.1.2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时期(1949-1978)
        3.1.3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1978-1993)
        3.1.4 农村经济放缓及调整期(1993-2003)
        3.1.5 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2003 至今)
        3.1.6 阶段总结
    3.2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当代主要因素
        3.2.1 经济结构的变迁
        3.2.2 生活模式的转变
        3.2.3 交通组织的完善
    3.4 粤西区域现实问题
        3.4.1 地理位置无优势、交通不太便利
        3.4.2 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有限
        3.4.3 地处边缘,民系错综复杂,弱势文化遗存面临丧失
        3.4.4 乡村景观相对缺乏特色、旅游性弱
    3.5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整体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
        3.5.1 乡村既有资源
        3.5.2 乡村传统性的存留及自觉再造
        3.5.3 乡村与现代性的勾连及融合
        3.5.4 乡村外部支援力度的增强
    3.6 解决思路:基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粤西区域城乡系统的整体提升
    4.1 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演进模式分析
        4.1.1 “城——镇——村”的区域聚落系统历史溯源
        4.1.2 村镇聚合——自下而上推进城乡转型
        4.1.3 城镇辐射——自上而下推进城乡转型
        4.1.4 城中村——乡村性在城市的延续
    4.2 从极化到扁平化——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新趋势
    4.3 城镇化背景下聚落空心化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4.4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4.4.1 梳理村镇空间体系,明确乡村合理定位
        4.4.2 确保对乡村资源的良性利用
        4.4.3 探索多样性的乡村发展路径
    4.5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目标
        4.5.1 综合发展治理
        4.5.2 保持“山水—田园—村落”的地域化生态格局
        4.5.3 以农村居民点社区为核心,恢复社区活力
    4.6 实现多重目标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整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的环境提升
    5.1 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解读
        5.1.1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同质化特征
        5.1.2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异质化倾向
    5.2 聚落形态结构转变模式分类分析
        5.2.1 突变式模式
        5.2.2 多核心分散扩张式模式
        5.2.3 衰退式模式
        5.2.4 异址新旧村独立并行式模式
        5.2.5 模式总结与对比
    5.3 聚落尺度下的量化模拟分析
        5.3.1 量化分析工具介绍
        5.3.2 聚落组成模式的气候适应性
        5.3.3 聚落整体形态比较
        5.3.4 新旧组团形态对比
        5.3.5 量化模拟分析总结
    5.4 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5.4.1 演化过程:传统自组织动态过程转向他组织规划模式
        5.4.2 聚落空间组织逻辑:逐渐失去对传统格局的遵循
        5.4.3 优化策略
    5.5 聚落空间环境提升模式
        5.5.1 聚落改建模式
        5.5.2 聚落扩展模式
        5.5.3 聚落重建模式
    5.6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
        5.6.1 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及功能
        5.6.2 当代街巷空间环境提升面临的问题
        5.6.3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7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
        5.7.1 村域边界结构及功能
        5.7.2 当代村域边界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
        5.7.3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环境提升
    6.1 居住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6.1.1 宅院的基本原型——三间两廊
        6.1.2 传统民居模块组合平面拓展模式
        6.1.3 当代民居增殖与异化模式
        6.1.4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6.2 乡村聚落其他功能类型建筑
        6.2.1 公共建筑
        6.2.2 防御建筑
        6.2.3 生产建筑
    6.3 各类建筑的存续
    6.4 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6.4.1 建造材料特征
        6.4.2 装饰细节特征
    6.5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量化分析
        6.5.1 屋顶日照强度模拟
        6.5.2 外墙遮阳效果模拟
    6.6 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6.6.1 主要原则
        6.6.2 传统建筑修缮及更新改造实践
        6.6.3 村镇公共建筑新建
        6.6.4 当代住宅建筑改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路径措施总结
    7.1 乡村地域性的消解
    7.2 乡村地域价值再认识
        7.2.1 绝对价值:先天的原生态价值
        7.2.2 相对价值:当代城镇体系中的交互性价值
    7.2 乡村地域价值的当代传承
        7.2.1 关键:传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
        7.2.2 传统聚落生态价值传承
        7.2.3 传统聚落文化价值传承
    7.3 功能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7.3.1 功能与空间秩序
        7.3.2 区域宏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3 聚落中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4 聚落微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4 乡村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促进基于新乡村共同体社区的形成
        7.4.2 分阶段实施,以点带面促进聚落整体提升
        7.4.3 过程保留弹性、动态完善
    7.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4)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外贫困问题研究
        (二)国内学者贫困问题研究
        (三)甘肃农村贫困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有关小康社会的基本概念
        一、小康社会
        二、全面小康
        三、农村小康
    第二节 有关贫困的基本概念
        一、贫困
        二、贫困线
        三、反贫困
        四、扶贫开发
第二章 研究视角: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一节 小康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社会理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论探索
        一、毛泽东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
        二、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 改革开放实践对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促进农村温饱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总体小康
        三、统筹城乡发展阶段稳步进军全面小康
    第四节 2020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解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第五节 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大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
        三、农村社会发展滞后
        四、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五、特困地区农村按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困难
    第六节 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第三章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和城乡关系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思想
    第二节 列宁关于农村建设和城乡关系思想
        一、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
        二、列宁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思想
    第三节 毛泽东农村建设与城乡关系的思想
        一、农村建设思想
        二、城乡关系思想
第四章 理论发展:新时期“三农”问题战略、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邓小平农村改革和建设思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农村建设的发展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建设的推进
        一、科学发展观概述
        二、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中共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新战略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深化农村改革
        四、强化农业农村生态治理
        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协调的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是环境美好的城镇化
    第五节 精准扶贫战略
        一、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
        二、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三、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国际借鉴: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借鉴与思考
    第一节 开发式扶贫
        一、政府制定和实施反贫困特别计划
        二、区域开发战略
        三、小额信用贷款
        四、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就业
        五、注重发挥扶贫对象的主体性
    第二节 保障式扶贫
        一、政府承担主要责任和法制化管理
        二、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
        三、注重培育贫困群体的自立能力
        四、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实践基础:甘肃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措施与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村反贫困政策历史回溯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两西”建设阶段(1978~1985年)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
        三、全面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四、大扶贫阶段(2001以后)
    第二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归类
        一、投入扶贫开发资金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产业培育
        四、移民搬迁
        五、劳务输出
        六、能力提升
        七、金融扶贫
        八、组织化扶贫
        九、社会帮扶
    第三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措施的效果分析
        一、贫困程度显着减轻
        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三、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四、精神面貌逐步改变
    第四节 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三、集中力量破解制约瓶颈
        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五、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
第七章 现实分析(一):甘肃农村贫困的特征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贫困现状及特征
        一、贫困的区域性特征
        二、贫困的人口性特征
    第二节 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方式制约
        二、自然条件制约
        三、历史基础制约
        四、体制机制制约
        五、主导产业制约
        六、人口因素制约
第八章 现实分析(二):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在矛盾与有利条件
    第一节 甘肃农村反贫困的内在矛盾分析
        一、扶贫与开发的矛盾
        二、政府与市场的矛盾
        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四、投入与需求的矛盾
        五、上层设计与底层实际的矛盾
        六、扶民与扶县的矛盾
        七、扶村与扶人的矛盾
        八、放权与治村的矛盾
        九、教育与就业的矛盾
        十、发展与稳定的矛盾
    第二节 现行反贫困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内扶贫,产业延伸能力不足
        二、政府主演,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三、以情识扶,扶贫精确程度不高
        四、就贫扶贫,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五、利益多元,协调整合扶贫不够
        六、观念落后,思想教育扶贫滞后
    第三节 甘肃扶贫开发面临的有利条件与历史机遇
        一、地理区位条件
        二、自然资源条件
        三、文化资源优势
        四、发展基础条件
        五、政策叠加机遇
第九章 研究整合:甘肃农村反贫困与全面小康建设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瞄准小康目标,找准脱贫关键
        一、瞄准小康目标,明确任务责任
        二、找准关键问题,破解主要难题
    第二节 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脱贫动力
        一、广开帮扶渠道,整合投入力量
        二、完善参与机制,发挥主体作用
        三、深化土地改革,推进现代发展
        四、发展合作组织,壮大集体经济
        五、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脱贫意志
        六、强化教育培训,开发人力资源
        七、加强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
    第三节 改善发展环境,夯实脱贫基础
        一、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硬件环境
        二、加强组织建设,改善领导环境
        三、加强民主法治,改善治理环境
        四、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第四节 广开增收渠道,拓展脱贫路径
        一、培育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支撑
        二、完善农村金融,增强金融支撑
        三、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收入
    第五节 完善帮扶机制,增强脱贫保障
        一、增强项目弹性,契合实际需求
        二、完善后续保障,促进持续发展
        三、完善民生保障,兜底特困群体
        四、关注特殊群体,促进发展公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及其功能演化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型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3.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实践
    3.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困境及其影响
    3.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抑制的成因
    3.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
    5.1 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2 县域正规金融组织及其绩效
    5.3 县域非正规金融组织及其作用
    5.4 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与内容
    6.1 县域经济特征及其类型
    6.2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
    6.3 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内容
    6.4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特点
第七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7.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目标
    7.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思路
    7.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第八章 强化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8.2 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县域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8.3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8.4 优化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形成金融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0.2 研究的主要内容
    0.3 研究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1章 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支持与文献评述
    1.1 现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回顾
        1.1.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1.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观点综述
    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1.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政策主张
        1.2.2 农村金融发展的评价标准
    1.3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主要观点综述
第2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2.1 农村金融的理论界定
    2.2 中国农村正式金融发展
        2.2.1 中国农村正式金融发展与变迁
        2.2.2 中国农村正式金融发展主要作用与存在问题
    2.3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
        2.3.1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与变迁
        2.3.2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主要作用及存在问题
第3章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3.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理论分析
        3.1.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3.1.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的理论分析
    3.2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的实证分析
        3.2.1 基于全国性数据的实证检验
        3.2.2 基于区域性数据的实证检验——以福建省为例
        3.2.3 实证检验主要结果
    3.3 结论
第4章 农村金融市场调查分析
    4.1 农村金融市场调查的既有研究
    4.2 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现状调查
        4.2.1 对福建省主要代表县市的聚类分析
        4.2.2 实地调查地点的选择及基本介绍
        4.2.3 福建省农村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
    4.3 农村金融市场调查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探因
    5.1 农村正式金融抑制现状探因
        5.1.1 功能性金融主体缺失
        5.1.2 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
        5.1.3 农村金融创新不足
        5.1.4 “二元经济”发展战略是农村正式金融抑制的制度原因
    5.2 农村非正式金融现状探因
        5.2.1 农村非正式金融产生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5.2.2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主导地位探因
        5.2.3 农村地下金融活跃现状探因
        5.2.4 农村非正式金融对农民收入促进作用有限探因
    5.3 农村经济增长差异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抑制较重的重要原因
第6章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启示
    6.1 国外农村正式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1.1 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1.2 国外农村合作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1.3 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2 境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2.1 法国官民结合的农村民间金融制度
        6.2.2 德国独立互助式民间金融模式
        6.2.3 台湾农村民间金融发展
        6.2.4 境外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
    6.3 国外农村金融创新的经验启示
        6.3.1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启示
        6.3.2 国外农村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7章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破除农村正式金融抑制,促进农村正式金融发展
        7.1.1 加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导向作用
        7.1.2 推动以农信社为主体、新型合作模式为补充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改革
        7.1.3 引导农村商业性金融回归服务“三农”
        7.1.4 加大对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倾斜
    7.2 规范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与农村地下金融治理建议
        7.2.1 规范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
        7.2.2 农村地下金融治理建议
    7.3 拓宽农村金融发展渠道: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7.3.1 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7.3.2 构建多元化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7.3.3 创新农村其他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经营难点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 陈新.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3]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D]. 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全面小康目标下甘肃农村反贫困研究[D]. 杨智. 兰州大学, 2016(08)
  • [5]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袁建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对加快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 王建华,袁辉.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1(02)
  • [7]农业银行如何走出经营困境[J]. 林云霞,熊辉,陈长飞,关长春,刘芸芸,张辉,胡卫东,李贞才,吴元富,徐秀清,张士锋,林基梁,卢国生,余文锐,艾毓斌,陈红,吴明华,师伟,高万生,王进平,张凤岐. 农村金融研究, 2000(06)
  • [8]欠发达地区农行实施贷款风险分类法的难点及对策[J]. 农行江苏省建湖县支行课题组. 农村金融研究, 1998(08)
  • [9]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扭亏增盈的难点及对策[J]. 许云城,王益山,郑瑞峰,牟丕志. 理论界, 1995(11)
  • [10]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海峰.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欠发达地区基层农业银行经营难点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