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距超稠油油藏蒸汽驱条件及时机

小井距超稠油油藏蒸汽驱条件及时机

一、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条件及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任标,欧阳云丽,王怀武,宿运国[1](2021)在《J区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文中认为J区稠油是中国西部第一个整装工业化开采的稠油油区,经过30多年的开发与探索,已成为浅层稠油开发的开拓者。其中Q组主力油层Q2层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应用了多项技术,形成稠油汽驱提高开发效果的三大特色技术:油藏精细描述及加密技术;汽驱整体开发调控配套技术;汽驱不同开发阶段跟踪调整技术。具体做法为,通过精细刻画储层,在对储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层划分,随着汽驱开发的不断深入,对小层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对汽驱调整有重要作用,深化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揭示稠油注汽开发的动用规律:调整油层纵向动用不均,对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在井间较高的区域进行了加密开发井,最终采收率由原24.9%上升到55.29%,在分区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探索分类分治方法,形成间歇注汽、变速注汽、控关调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汽驱治理技术,开创性的实现了浅层稠油整体蒸汽驱,形成了一套超稠油直井小井距汽驱开发技术;通过跟踪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施,自主创新了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生产调控技术体系;开展了注蒸汽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些配套技术手段和策略。这些技术对浅层稠油开发和同类油藏蒸汽驱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常峰伟[2](2018)在《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汽驱接替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风城油田重32井区侏罗系齐古组超稠油油藏地理位置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北侧边缘,发育有J3q2-1+J3q2-2、J3q2-3、J3q3三套油层组。目前已处于吞吐开发后期,平均吞吐10.6轮次(直井10.1轮,水平井11.9轮),综合含水逐年上升,油气比、单井产量下降,急需转换开发方式以稳定生产。在前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驱泄复合理念,形成了小井距蒸汽驱、直井-水平井蒸汽驱(VHSD)、立体30m井距水平井-水平井蒸汽驱(30mHHSD)和原井网60m井距水平井-水平井蒸汽驱(60mHHSD)四种吞吐后期的稠油热采接替转换方式,现场开展了9井组直井小井距蒸汽驱、8井组VHSD试验区、60mHHSD试验区以及4井组立体HHSD试验。根据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开发规律,研究了蒸汽吞吐后期转换开发方式的时机;同时通过油藏工程跟踪优化,研究了驱泄复合精细调控方法。通过研究形成以下认识:(1)基于驱泄复合理念,通过油藏工程优化研究,确定了吞吐后期四种稠油热采接替开发方式;(2)根据超稠油注蒸汽吞吐规律,确定了蒸汽吞吐后期转驱泄复合时机为采注比、产液量和地层存水出现拐点时(通常为8轮),采出程度1520%;(3)初步形成以注采平衡、Sub-cool控制、蒸汽腔均衡扩展为核心的驱泄复合精细调控方法;(4)在精细储层描述、开发规律深化认识、开发试验基础上,设计了重32井区多层系立体综合调整方案。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技术借鉴,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及广泛的推广空间。

王旭[3](2017)在《P691区块稠油复合热采实验及生产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691稠油区块位于新疆车排子凸起的东北部,是CF油田主力产油区之一。稠油作为重要的石油资源,复合热采开发方法是一种有效开发稠油开方法。为此,本文针对P691稠油区块,首先进行地质特征分析,确定地质参数;通过本区块试油试采数据,确定开发区块和开发方式;通过对P691区块稠油样品进行室内复合热采实验,归纳总结各要素对热采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经济技术界限研究,优化直井和水平井热采的生产参数;最终给出P691稠油区块生产方案,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取得以下认识:(1)试采周期不完整,试采井具有一定的峰值油量和初期产能,但井口温度低,产量下降快,生产时间短;有效厚度薄的区域采油HDNS开发方式可以实现有效动用,而有效厚度大的区域采用VDNS可以实现有效动用;有效厚度薄、非均质性强、边底水的存在,而且试采时间短,P694块目前暂不动用。(2)通过室内稠油复合热采实验得到:油溶性降粘剂大幅度降低稠油粘度,降低稠油屈服值和注汽的启动压力,确保注汽过程中温度场的均匀扩散;氮气显着增加浅层稠油油藏吞吐过程中的生产压差,延长生产周期,增加周期产液量;氮气在油藏中可降低油藏岩石导热系数,降低薄层稠油油藏沿上部盖层的热量损失,提高蒸汽热量的利用率;氮气和油溶性降粘剂同蒸汽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和波及效率。(3)通过对热采开发经济界限和技术界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确定新井不同油价下经济极限产量和经济极限油气比;分别建立P691井区直井和水平井数值模型,并对日产油曲线和含水率曲线进行拟合;分别对水平井和直井区域进行了井网、井距、排距、注气井长度、周期注氮量、周期注降粘剂量、注汽强度、转驱时机、注气速度、采注比和布井厚度进行了优化。(4)开发方案共部署水平井35 口,直井36 口,蒸汽吞吐方案模拟生产13年累积产油77.5 ×104t,采出程度18.2%;蒸汽吞吐+蒸汽驱方案模拟生产15年,累积产油133.1 X104t,采出程度31.2%。

王宝琦[4](2016)在《A区块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A区块属于浅层稠油油藏,地层渗透率较低,油藏压力低,常规水驱开发难度大,需要通过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设计等手段,研究适合A区块稠油热采可行性、注采参数及相关配套技术。由于原油粘度较高,使得这类油藏常规开发时注入水容易突进,开发过程中具有早期含水上升快的特点,大量原油往往是在中高含水期采出,难以实现经济有效动用,属于难采储量。因此,有必要开展A区块蒸汽驱可行性研究,探索经济有效的难采储量动用技术。作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井网井距进行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对于A这种厚度薄,净总厚度比小的油藏,采用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方式能增加采收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井网井距进行探讨,对蒸汽吞吐和蒸汽驱阶段的注入参数进行优化分析,最终得出最优参数为:蒸汽吞吐阶段直井第一周期注入量为1000m3,水平井为4000m3。对于多周期吞吐作业,需逐周期增加注汽量,以扩大加热范围,一般推荐的注蒸汽周期增加量为10%15%。蒸汽吞吐阶段蒸汽注入干度要大于0.5。注汽速度优化为直井大于100m3/d,水平井200m3/d。焖井时间5天。对蒸汽驱阶段注入参数优化的结果为:热连通阶段100m3/d,蒸汽驱阶段80m3/d,蒸汽突破阶段60m3/d,采注比1.2。吞吐3个轮次后转蒸汽驱为最佳转驱时机。在蒸汽驱后期,蒸汽突破严重阶段,转注汽水交替驱是一种有效改善采收效果的驱替方式。转注汽水交替驱相比于继续蒸汽驱,采收率提高了1.5%。研究成果为A油田矿场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付金刚[5](2016)在《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动态预测与调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对稠油油藏尤其是超稠油油藏的开发势在必行,对于超稠油来说热力采油是最为有效且成熟的方法。目前对于蒸汽驱的驱替机理以及技术工艺等研究已相对完善,但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还不够,特别对于蒸汽驱前缘动态预测、热损失精确计算及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同时对蒸汽驱过程中的动态分析和调控技术也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在考虑超稠油中蒸汽超覆、拟流度比等影响下,基于汽液界面势平衡理论研究了蒸汽前缘形状,建立了超稠油直井汽驱蒸汽腔演化模型,进而精细刻画了蒸汽腔的演化过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注蒸汽速率、拟流度比、蒸汽有效渗透率等对蒸汽腔演化过程的影响。基于对蒸汽腔演化的研究,运用传热原理及瞬时热平衡理论,推导出重力超覆作用下的地层热损失计算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影响热损失率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在对蒸汽腔和热损失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能量转换和守恒的相关理论,建立起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对产油产水情况进行预测。根据超稠油蒸汽驱的生产数据,对生产动态进行阶段划分,分析注采动态规律并分阶段进行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对于蒸汽腔的演化研究表明,蒸汽注入速度和拟流度比对蒸汽腔演化的形状影响较大。利用热损失计算模型对影响热损失率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较厚油藏,蒸汽注入速率越大,油层热损失效率相对较小。对蒸汽驱动态预测,表明初期产量上升较快,当热流体区域突破后产油量降低,蒸汽突破后产量急剧下降直至降为0,对蒸汽驱过程中的敏感性参数分析,表明井距、蒸汽注入速率和油层地质条件对开发效果均有较大的影响。分阶段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表明启动阶段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转驱,优化注入参数并对个别井进行吞吐引效,受效阶段优化注汽速度、采注比和注汽干度,突破调整阶段需要采取控关、转换注汽方式并在间歇注汽时优化注采参数,经过一系列调控措施可使得蒸汽驱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所建立的蒸汽驱动态预测理论及对蒸汽驱过程中注采动态和调控技术的研究,对提高超稠油油藏蒸汽驱综合开发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春智[6](2015)在《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埋藏较深、油层较薄的特、超稠油,常规开发和直井注蒸汽以及SAGD开发非常困难,国内外也没有成功开发经验以及先例可以借鉴。针对特超稠油油藏深、原油粘度高,注汽压力高、热波及范围小、热损失大以及回采效果差等系列开发难题,胜利油田通过HDCS强化采油技术对这种油藏进行了有效动用。本论文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特超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考虑到常规蒸汽吞吐后期可能出现的吞吐能量不足、产液量和原油产量降低等问题,HDCS吞吐多轮次生产后期亟待向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恢复区块压力、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因此,HDCS吞吐转HDCS驱对于提高特、超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意义重大。在研究吞吐生产转蒸汽驱生产过程中,借助于三维物理模型,对整个吞吐过程以及蒸汽驱替进行了具体的模拟,并深入探讨了降粘剂与二氧化碳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对原油性质的影响情况以及CO2和蒸汽对降粘剂扩散的影响等。试验过程中,对吞吐及转驱生产过程中的采油、产液、回采水、含水率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在油藏不同位置的压力与温度实时检测功能,对油藏的温度压力变化在流体不同注入阶段进行了精确监测,得到了油藏温度场及压力曲线变化规律,首次对中深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吞吐转驱时机给出了含水85%以上,油藏压力35MPa的转驱准则。同时,对吞吐周期以及不同驱替阶段采出的原油性质作了实时跟踪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注入了降粘剂后,水平井指端的进液量要比跟端的进液量少一些,而近井地带的原油性质会受到更为显着的影响;超稠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以及分子量能够通过降粘剂得到有效的降低。从空间分布上来进行分析,降粘剂的分布是很不规律的,采出的原油性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单纯注入降粘剂,其扩散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窄。注入CO2后,能显着提高降粘剂扩散速度,并且使降粘剂作用范围得到扩大,此外,还能够使降粘剂的分布更为均匀。注入蒸汽后,原油的流动性更好,使得原油的性质更均衡。在实际开采时,在同一吞吐周期内,原油粘度会加大,如果周期增加,则降粘剂解缔作用会被削弱。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注入蒸汽和地层流体的密度差会导致“蒸汽超覆”现象,同时注入蒸汽与地层流体的流度比远大于一般稠油油藏,这不但会降低蒸汽在油藏中的波及面积,也会由于高流度比而造成蒸汽汽窜现象,不但影响特超稠油的最终采收率也会给实际生产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难题本文研制了耐高温强化泡沫体系,在筛选驱替阶段的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的组成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双管并联驱替等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分别添加栲胶、碱木素的强化泡沫体系在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注入方式等影响因素下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泡沫与两种凝胶体系均产生协同效应,体现为凝胶强化了泡沫的稳定性,而泡沫可携带凝胶更多的进入高渗层,进而实现泡沫体系的高效调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伴随蒸汽分别注入两种体系均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同时大幅降低含水率,栲胶泡沫体系的伴注蒸汽驱开采方式可比单纯注入蒸汽提高采收率20%左右,碱木素泡沫体系可提高11%左右。通过对胜利油田郑411区块目前开发状态的分析,论文进行了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反九点井网生产,合理注汽速度为200m3/d,推荐采注比大于1.2,油溶性降粘剂单井合理注入量为250m3500m3,二氧化碳的单井合理注入量为20000m3,油溶性降粘剂和二氧化碳在汽驱阶段合理的注入方式为分五个段塞注入降粘剂和二氧化碳的段塞注入方式。

孙新革,马鸿,赵长虹,段畅,杨兆臣,熊伟[7](2015)在《风城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开发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疆风城油田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开发后期,蒸汽驱开发方式是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蒸汽驱过程体现了驱泄复合作用,即蒸汽超覆在油层上部形成蒸汽腔,加热原油在驱动力和重力双重作用下从生产井采出,由此可形成直井小井距蒸汽驱、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驱、水平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驱3种吞吐后期接替方式,先导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进一步拓展了蒸汽驱适用的地质条件和组合方式,对同类超稠油油藏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费永涛,李星,刘宁,王俊,刘士梦,贾玉亮[8](2014)在《薄互层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后化学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以泌浅10断块Ⅳ9层为例》文中指出针对河南油田薄互层超稠油油藏在高周期吞吐后转常规蒸汽驱及化学辅助蒸汽驱出现的汽窜严重、蒸汽波及体积难以扩大等问题,以泌浅10断块Ⅳ9层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井网井距、化学剂注入方式、注采参数等进行优化研究,对井网不转向及转向条件下的化学蒸汽驱效果进行了对比,确定了以井网转向为主的化学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对策,预计井网转向条件下化学蒸汽驱阶段采出程度最高可达17.68%。

朱桂林,王学忠[9](2014)在《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试验》文中提出针对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亟需开发接替技术的难题,立足于春风油田埋藏浅、高孔高渗、地层平缓、温度低、储集层薄、地下原油黏度高、热采水平井整体开发的油藏条件,开展了水平井蒸汽驱先导试验。试验区动用地质储量102×104t,部署注汽井5口,对应21口油井,注汽井、生产井均为水平井,井距100 m,排距140 m,水平段长度200m,注汽速度5 t/h,采注比1.2。钻打了3口观察井,实时监控油层温度、压力。试验已历时19个月,从单井日产油量、含水、阶段采出程度、地质储量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对比分析看,蒸汽驱见效明显。在考虑稠油递减规律的前提下,蒸汽驱比蒸汽吞吐产量增幅为48%。证实,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技术切实可行。试验过程中形成了"立足高温微汽窜采油"的开发理念和动态监控体系、水平井高温汽窜治理、水平井蒸汽吞吐引效、大斜度注采一体化泵等配套技术。

夏精辛[10](2014)在《中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能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稠油作为非常规能源在全球油气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力开采稠油已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我国稠油储量多,但由于高密度、高黏度、不易流动而开采难度大。就新疆油田稠油开采的历史来看,注蒸汽热采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稠油开采方式。稠油油藏区块经过高轮次的蒸汽吞吐之后,开采效果明显变差,为了进一步增大原油产量,作为蒸汽吞吐的接替技术蒸汽驱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已迫在眉睫。对两种注蒸汽热采技术而言,蒸汽吞吐采收率一般在20%左右,而蒸汽驱技术可使油藏采收率提高30%,甚至更多。所以蒸汽驱技术作为一种有效且经济的热采方式受到了现场工程师们的青睐。本文以新疆油田某中浅层稠油油藏区块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蒸汽驱过程中注汽井筒热损失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编写程序实现了井筒总传热系数的计算以及对井筒内注汽压力、注汽速度、蒸汽干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2)通过区块地质流体数据建立了直井蒸汽驱模型和直井-水平井蒸汽驱模型,分析了两个模型中注采参数变化对生产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两种模型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3)利用所建立的直井模型,计算了油藏参数(油层有效厚度、油层净总比、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对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原油物性以及注汽层位、转注时机、间歇注汽对汽驱效果的重要作用;(4)针对稠油区块分别模拟计算了现场常常采用的五点法井网、反七点法井网、反九点法井网和行列法井网在经济极限油汽比为0.15和0.10时的累积产油量,比较不同井网的开采效果,对各种井网开采方式进行了经济评价,并给出了建议,这对类似中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条件及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条件及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J区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基本情况
    2.1油藏基本情况
    2.2.开发简况
三、提高采收率技术
    3.1精细刻画储层深化油藏认识
        3.1.1精细刻画储层
        3.1.2深化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揭示稠油注汽开发的动用规律
    3.2汽驱井网加密及开发调控配套技术
        3.2.1汽驱井网加密技术
        3.2.2开发调控配套技术
    3.3汽驱不同开发阶段跟踪调整技术
        3.3.1初期转入汽驱技术
        3.3.2蒸汽驱中后期技术调整技术
        3.3.3蒸汽驱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
四、结论

(2)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汽驱接替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第二章 油藏基本情况
    2.1 地理位置与条件
    2.2 勘探简况
    2.3 地层特征
    2.4 沉积特征
    2.5 构造特征
    2.6 储层特征
        2.6.1 储层参数平面分布特征
        2.6.2 储层非均值性分布特征
    2.7 油藏性质
        2.7.1 原油性质与分布
        2.7.2 地层水性质与分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规律研究
    3.1 开发简况
    3.2 开发动态研究
        3.2.1 开发形势分析
        3.2.2 吞吐开发特征
        3.2.3 汽驱开发特征
    3.3 吞吐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1 原油粘度对开发效果影响
        3.3.2 油层厚度对开发效果影响
        3.3.3 水平段长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3.3.4 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换开发方式研究及指标预测
    4.1 模型基本情况
        4.1.1 模型选取
        4.1.2 生产历史拟合
    4.2 蒸汽腔演化及蒸汽超覆现象
    4.3 转换开发方式筛选及时机确定
        4.3.1 转换开发方式筛选
        4.3.2 转驱时机确定
    4.4 注采参数优化
        4.4.1 直井蒸汽驱注采参数优化
        4.4.2 VHSD注采参数优化
        4.4.3 原井网HHSD注采参数优化
        4.4.4 立体HHSD注采参数优化
    4.5 开发指标预测
        4.5.1 小井距蒸汽驱开发指标预测
        4.5.2 VHSD汽驱开发指标预测
        4.5.3 原井网60m井距HHSD汽驱发指标预测
        4.5.4 立体30m井距HHSD发指标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控技术研究
    5.1 小井距蒸汽驱
        5.1.1 油井精细分类
        5.1.2 调控措施
        5.1.3 实施效果
    5.2 VHSD汽驱
        5.2.1 油井精细分类
        5.2.2 调控措施
        5.2.3 实施效果
    5.3 原井网HHSD汽驱
        5.3.1 油井精细分类
        5.3.2 调控措施
        5.3.3 实施效果
    5.4 本章小结
        5.4.1 小井距蒸汽驱调控措施体系
        5.4.2 VHSD调控措施体系
        5.4.3 HHSD调控措施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P691区块稠油复合热采实验及生产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热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水平井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
        1.2.3 降粘剂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1.2.4 氮气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1.2.5 注蒸汽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块概况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层序
        2.2.2 地层对比划分
    2.3 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背景
        2.3.2 断裂系统
        2.3.3 构造形态
    2.4 储层特征
        2.4.1 沉积相特征
        2.4.2 物性特征
        2.4.3 储层非均质性
        2.4.4 敏感性评价
    2.5 流体性质
        2.5.1 原油性质
        2.5.2 地层水性质
    2.6 温度及压力系统
    2.7 油藏类型
    2.8 储量计算
第3章 试油试采分析
    3.1 试油试采简介
        3.1.1 常规试油
        3.1.2 热力试采
    3.2 试油试采认识
    3.3 试油试采结论
第4章 热采复合开发实验研究
    4.1 蒸汽吞吐室内实验研究
        4.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2 蒸汽十降粘剂吞吐室内实验研究
        4.2.1 实验步骤与条件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HDNS复合吞吐室内实验研究
        4.3.1 实验步骤与条件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HDNS采油技术机理分析
        4.4.1 HDNS强化采油技术各要素的主要作用
        4.4.2 HDNS协同作用机理
第5章 热采开发界限研究
    5.1 热采开发经济界限研究
        5.1.1 经济极限产量
        5.1.2 经济极限油汽比
    5.2 模型建立与历史拟合
    5.3 热采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5.3.1 井型优化
        5.3.2 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5.3.3 直井热采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第6章 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
    6.1 方案设计
    6.2 指标预测
        6.2.1 日产油能力
        6.2.2 吞吐阶段注采参数
        6.2.3 吞吐递减率
        6.2.4 蒸汽驱阶段注采参数
        6.2.5 汽驱阶段递减率
        6.2.6 含水变化规律
        6.2.7 方案指标预测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A区块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方案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稠油的分类
        1.1.1 稠油的分类标准
        1.1.2 稠油的原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1.1.3 国外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
        1.1.4 国内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
    1.2 国内外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技术调研
        1.2.1 国外注蒸汽热采研究进展
        1.2.2 国内注汽热采研究进展
        1.2.3 水平井分段注汽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技术机理
    2.1 蒸汽吞吐机理
    2.2 蒸汽驱机理
    2.3 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模式
第三章A区块油藏地质概况
    3.1 油藏概况
    3.2 地层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砂体厚度
        3.3.2 孔渗特征
        3.3.3 岩性特征
    3.4 储层温度及压力
    3.5 流体性质
    3.6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第四章A稠油油藏油藏工程研究
    4.1A油藏蒸汽驱适应性分析
    4.2 注蒸汽采油操作条件优化研究
        4.2.1 排液能力分析
        4.2.2 注汽速度下限分析
        4.2.3 直井井网筛选
        4.2.4 井距筛选
        4.2.5 直井井网与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对比
    4.3 注入参数优化设计
        4.3.1 蒸汽吞吐阶段
        4.3.2 蒸汽驱阶段
        4.3.3 蒸汽驱后期转水汽交替驱防汽窜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动态预测与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蒸汽驱研究现状
        1.2.2 汽驱动态预测方法研究
        1.2.3 蒸汽驱动态调控方法研究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蒸汽驱前缘动态预测模型
    2.1 线性蒸汽驱前缘动态预测模型
        2.1.1 横向均匀递减-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1.2 横向均匀递减-纵向均匀分布的前缘方程
        2.1.3 横向均匀分布-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1.4 横向均匀分布-纵向均匀分布的前缘方程
    2.2 径向蒸汽驱前缘动态预测模型
        2.2.1 径向抛物线递减-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2.2 径向抛物线递减-纵向均匀分布的前缘方程
        2.2.3 径向均匀分布-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2.4 径向均匀分布-纵向均匀分布的前缘方程
        2.2.5 径向均匀递减-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3 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前缘方程
        2.3.1 径向抛物线递减-纵向均匀递减的前缘方程
        2.3.2 径向抛物线递减-纵向均匀分布的前缘方程
    2.4 蒸汽前缘形状影响因素分析
        2.4.1 敏感性参数对蒸汽前缘的影响
        2.4.2 渗透率各向异性对蒸汽前缘的影响
    2.5 蒸汽驱前缘稳定性
    2.6 蒸汽腔演化研究
        2.6.1 蒸汽腔公式推导
        2.6.2 蒸汽腔演化过程分析
第三章 蒸汽驱地层热损失计算模型
    3.1 蒸汽驱热损失特征
    3.2 地层热损失率计算常用方法
    3.3 地层热损失率修正方法推导
        3.3.1 油层热利用速率方程
        3.3.2 顶底层散热速率方程
        3.3.3 地层热损失率方程
    3.4 地层热损失率计算方法的应用
    3.5 地层热损失率参数敏感性分析
        3.5.1 形状因子对热损失率的影响
        3.5.2 注汽速率对热损失率的影响
        3.5.3 油层厚度对热损失率的影响
        3.5.4 其他参数对热损失率的影响
第四章 超稠油蒸汽驱动态预测模型
    4.1 蒸汽驱过程中流体性质及能量转换
        4.1.1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4.1.2 注汽速率和注汽压力的关系
    4.2 蒸汽驱模型的建立
        4.2.1 建立模型的假设
        4.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3 井网模型的建立
        4.2.4 模型的计算过程
    4.3 动态预测模型的应用
        4.3.1 模型动态预测上的应用
        4.3.2 汽驱敏感性参数分析
第五章 超稠油蒸汽驱动态分析与调控技术
    5.1 蒸汽驱生产动态阶段的划分
        5.1.1 蒸汽驱典型区块动态特征
        5.1.2 蒸汽驱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动态
    5.2 蒸汽驱注采动态规律分析
        5.2.1 注采动态规律
        5.2.2 采出动态规律
        5.2.3 油汽比动态规律
        5.2.4 水驱曲线动态规律
    5.3 蒸汽驱动态调控技术
        5.3.1 启动阶段调控
        5.3.2 受效阶段调控
        5.3.3 突破及调整阶段调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
        1.2.2 稠油主要开发技术、进展及特点
        1.2.3 HDCS强化采油技术各要素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DCS超稠油热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1 HDCS吞吐转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装置
    2.2 HDCS吞吐转驱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2.3 HDCS吞吐阶段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水平井控制储量
        2.3.2 吞吐阶段产液特征分析
        2.3.3 吞吐阶段压力特征分析
        2.3.4 吞吐阶段周期回采水特征分析
    2.4 HDCS驱替阶段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注蒸汽不同阶段模型内部温度场变化
    2.6 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DCS超稠油热采流体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含油饱和度测定及沥青质测定方法
    3.3 原油四组分测定步骤
    3.4 吞吐阶段原油性质变化分析
    3.5 HDCS驱原油性质变化分析
    3.6 HDCS驱后原油分布规律分析
        3.6.1 模型垂向原油分布规律
        3.6.2 模型水平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6.3 模型斜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6.4 模型横截面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7 三维模型油藏内部栲胶分布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常见起泡剂评测方法及常见起泡剂性能评价
        4.2.1 常见起泡剂评测方法
        4.2.2 常见起泡剂性能简评
    4.3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的研究及性能测试
        4.3.1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静态影响因素分析
        4.3.2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调堵实验研究
    4.4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对超稠油采收率的影响
        4.4.1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封堵作用机理
        4.4.2 耐高温复合泡沫对原油的封堵压差测试
        4.4.3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对驱替效率的影响
        4.4.4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程度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稠油油藏HDCS驱热采数值模拟
    5.1 油田地质概况与模型的建立
        5.1.1 郑411区块地质开发概况
        5.1.2 地质模型的建立
        5.1.3 典型区块的选择及地质模型的截取
    5.2 开发区块历史拟合
    5.3 HDCS吞吐转汽驱可行性研究
        5.3.1 转汽驱初始含油饱和度
        5.3.2 转汽驱地层平均压力
        5.3.3 注采井间的热连通
    5.4 HDCS吞吐转汽驱方案优化
        5.4.1 注汽强度优选
        5.4.2 不同采注比下开发效果对比
        5.4.3 不同蒸汽干度下的采收率
        5.4.4 DCS复合驱阶段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风城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开发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概况
2 接替开发方式
    2.1 开发方式筛选
    2.2 合理井距研究
    2.3 开发界限筛选
    2.4 转驱时机判断
    2.5 注采政策优化
3 先导试验
    3.1 直井50 m×70 m井距反九点井网蒸汽驱
    3.2 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驱
    3.3 水平井-水平井组合蒸汽驱
4 结论

(8)薄互层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后化学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以泌浅10断块Ⅳ9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井组概况
2 井网井距研究
    2.1 井网
    2.2 井距
    2.3 注汽井位置
3 化学剂注入方式优化
    3.1 化学剂段塞大小
    3.2 化学剂注入顺序
    3.3 化学剂浓度
4 注采参数优化
    4.1 注汽强度、速度
    4.2 注汽干度
    4.3 采注比
5 化学蒸汽驱井网调整研究
6 结论

(10)中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稠油的分类和性质
        1.2.1 稠油的分类
        1.2.2 稠油的热特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蒸汽驱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井筒热损失研究
    1.4 蒸汽驱开采机理分析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注汽井筒热量损失规律分析
    2.1 井筒传热机理分析和热损失计算
        2.1.1 井筒传热机理分析
        2.1.2 热损失计算方法
    2.2 井筒总传热系数求解
        2.2.1 井筒传热系数的计算
        2.2.2 环空h_r、h_c确定
        2.2.3 总传热系数计算程序
    2.3 注汽过程中井筒内各参数的计算
        2.3.1 套管温度计算公式
        2.3.2 井筒热损失速度计算公式
        2.3.3 热损失率计算公式
        2.3.4 井底蒸汽干度计算公式
    2.4 注汽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2.4.1 注汽速度分析
        2.4.2 注汽压力分析
        2.4.3 蒸汽干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汽驱开采稠油注采参数分析及优选
    3.1 模型基本参数
        3.1.1 油藏地质参数及原油岩石物性参数
        3.1.2 原油黏温曲线及岩石相渗曲线
    3.2 直井蒸汽驱开采稠油注采参数分析
        3.2.1 模型的建立
        3.2.2 直井蒸汽驱注采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3.3 直井-水平井蒸汽驱开采稠油注采参数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直井-水平井蒸汽驱注采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3.4 参数优选
        3.4.1 方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2 直井蒸汽驱参数优选
        3.4.3 直井-水平井蒸汽驱参数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汽驱开采稠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 蒸汽驱开采稠油可行性分析
        4.1.1 地质因素
        4.1.2 油藏参数
        4.1.3 原油物性
        4.1.4 稠油油藏蒸汽驱筛选标准
    4.2 油层不同层位注汽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4.3 合理的转驱时机
    4.4 间歇蒸汽驱方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区块不同井网评价
    5.1 直井井距的研究
    5.2 直井井网的研究
    5.3 不同井网经济效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超稠油油藏转小井距蒸汽驱条件及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 [1]J区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A]. 任标,欧阳云丽,王怀武,宿运国.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超稠油油藏吞吐后汽驱接替方式研究[D]. 常峰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3]P691区块稠油复合热采实验及生产参数优化研究[D]. 王旭.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4]A区块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方案优化设计[D]. 王宝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动态预测与调控方法研究[D]. 付金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D]. 王春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6)
  • [7]风城超稠油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开发方式研究[J]. 孙新革,马鸿,赵长虹,段畅,杨兆臣,熊伟.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1)
  • [8]薄互层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后化学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对策研究——以泌浅10断块Ⅳ9层为例[J]. 费永涛,李星,刘宁,王俊,刘士梦,贾玉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6)
  • [9]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薄浅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试验[J]. 朱桂林,王学忠. 科技导报, 2014(31)
  • [10]中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采技术研究[D]. 夏精辛.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4)

标签:;  

小井距超稠油油藏蒸汽驱条件及时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