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管理

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管理

一、增加技术投入 强化技术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黄静[3](2021)在《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科技力量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联盟作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形式,已成为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的主导力量。“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组合体。然而,伴随着产业联盟数量与规模的急剧增加,结盟形式化、创新协作松散、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由创新体系转向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范式变革与升级背景下,发展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是产业联盟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而且是我国全面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与抓手。为此,从结构化视角出发,结合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科学设计并选择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构建相应的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对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特征,构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揭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并刻画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模型,描述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不同演进情形,并揭示演进情形影响因素。另外,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构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第二,遵循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规律,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架构。综合理论分析和解释性案例研究,围绕路径特征与模型、关键过程和适用条件,凝练并设计创新战略变革升级、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等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升级路径。第三,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适用条件,研究升级路径选择影响因素。设计升级路径选择思路与流程,围绕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构成优势、主体间关系优势以及生态环境特征设计升级路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AHP与规则评价法构建升级路径选择方法。面向产业联盟持续升级需求,提出路径间动态转化策略。第四,为确保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升级路径实现机制框架及不同路径的机制设计重点,围绕升级动力强化、升级过程控制、升级条件保障和升级效果动态评价等维度,系统设计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第五,选择TD产业联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选择面向5G的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提出由4G向5G的升级路径转化策略以及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完善策略,以论证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升级路径及其实现机制的科学有效性。总之,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方法,还为推动我国产业联盟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效率和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梁帅鹏[4](2021)在《基于DEA模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航光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面临中美贸易战、后疫情时代,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对维持国际大循环、扩大国内小循环,稳定社会生产与安定非常重要。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必须快速全面定位并明确自身与相关企业差距,找出生产产品类别、空间地理性、行业性等维度的技术效率限制因素,以及提升路径。DEA方法是企业技术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存在针对电子设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忽略了环境噪音问题。为此,本文从环境随机因素和专家主观偏好的角度出发,尝试在DEA模型中融入环境随机因素和专家主观偏好,提出并构建基于犹豫模糊集的修正外部环境影响的DEA模型,利用犹豫模糊集评估不可估量的环境噪音。针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特点,制定了多投入单产出指标体系,投入指标为资产总计、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和环境噪音,产出指标只有营业收入,并对24家样本上市企业2015-2019年年报财务数据进行技术效率分析:中航光电的整体技术效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综合技术效率为0.943与纯技术效率0.958均低于行业水平,在24家样本企业中排名分别为第17名与第20名,但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较好,技术进步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提升动力。为进一步分析中航光电技术效率排名较低原因,用DEA模型进一步对中航光电进行分析并给出针对性建议:⑴主营业务电连接器及集成组件技术效率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相对其他行业产品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内区域面临需求瓶颈问题,建议应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继续布局海外市场;⑵光器件及光电设备纯技术效率严重低于公司水平,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规模收益处于规模递增状态,其他指标状态较好,建议该类产品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导,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⑶流体、齿科及其他产品综合技术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规模收益递增年数与规模最优年数各占一半样本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限制因素是综合技术变动与纯技术变动增长速率下降,建议该类产品以强化技术管理能力为主导,强化创新驱动,提升资源利用率。

高擎[5](2021)在《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之一,高校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对“创新支撑”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家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高校在创新源头供给、重大创新成果、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面对高校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解决实际支撑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尝试探究这一课题,从校企合作视角深入研究创新职能、区域创新平台和创新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内容旨在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促进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科技创新相关研究,将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划分为创新职能、创新平台和创新政策三个维度,进而从微观层面、区域层面和政策层面探讨并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分析框架。本文以教育部、工信部直属高校为研究样本,从校企合作视角分析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和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这三类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机制。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创新职能方面,从双元创新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高校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这两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变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同时,从基本职能视角,实证研究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能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和具体效果。第二,在创新平台方面,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平台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和具体效果。第三,在创新政策方面,以“双一流”政策为例,实证检验了创新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和具体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区域层面和政策层面,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的分析框架,将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划分为创新职能、创新平台和创新政策三个维度,并从校企合作视角深入阐述这三类因素的影响机制和逻辑关系。(2)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并构建效率模型测算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首先,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态势。其次,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两阶段效率模型,测算并分析校企合作情境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趋势。(3)研究创新职能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双元创新视角,从静态和动态层面实证检验高校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的发展规律及其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本职能视角,探讨研究生培养、科研倾向变化、校企合作和社会声誉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运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这些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4)研究区域创新平台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构建区域创新平台理论模型,将区域创新平台效应分为域内和域间两个层次,以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区域创新平台效应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5)研究创新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双一流”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在政策实施前,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增长缓慢;在政策实施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显着加强。

苏学瑞[6](2020)在《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能源的依赖与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对能源保障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在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能源构成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以勘探油气资源较丰富,但囿于国内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我国自1993年起已从传统的油气自给国成为油气净进口国,如何通过工程建设满足和保障国内油气安全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工程项目管理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影响建设企业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既定建设目标。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是管道建设与运营公司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催化剂,也是保证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因而,在日益增长的油气资源需求和趋难的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约束下,研究富有创新性的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十分重要。据此,本文对代表性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展开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输管道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战线广、工艺复杂、风险系数高等特点。(2)当前长输管道施工管理中应优化项目管理中存在工作管理风险无法均摊的问题;应急需解决目前技术无法满足运输管道管径升级带来的制钢、制管、低温管材应用等方面技术保障的问题;应解决因管道管径升级、壁厚变大、钢级变高,人为不稳定因素导致焊接、检测、防腐的质量风险;应解决特种交叉作业及生态环保带来的HSE风险;应解决施工工艺工法起步阶段的进度效率;应解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下的资金管控;应解决智能化建设在长输管道的应用及建设。(3)通过G公司承建的A项目对创新思路进行实践应用,采用“IPMT+监理+E+P+C+运营单位”的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层级分化,构建建管一体化;科研攻克D1422、X80钢管、56寸大球阀制造,形成管材管件技术规程及-45℃用管材、管件技术条件等19项标准规范支撑技术管理;攻克并全面推行新工艺下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化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技术,提供质量保障;制定141项体系文件,改变以往管理制度的乱、散、偏的状况,细化安全风险管控,环保初设着手,细化制度;以竞赛促进度,联动管理、计划单线图预警保进度;资金进度层级审批月结算,全过程细化管理,多方监管,严控超付;智能工地应用于长输管道建设,有助于风险管控、提升效率,提高关键数据可追溯性,解决人不可控因素。(4)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提升,OD1422管径也将会被更大管径所替代,如何提前攻克管材管件制造业技术,如何提升工艺工法效率,如何将手动式全自动设备焊接转化为全过程全自动焊接,如何实现长输管道智能化建设,数字孪生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管道、科技管道,目前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吴伟伟,张琦,梁州,刘业鑫,于渤,高秋彤[7](2020)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激发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对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较少关注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尤其缺少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的探索。基于知识基础观,探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分析在不同高管社会资本情景下,技术管理能力对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构建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选取2013年至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技术管理能力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高管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会资本越丰富,越能够强化技术管理能力的正向调节作用,高管横向社会资本对技术管理能力调节作用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从行为视角拓宽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研究,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扩展了技术知识基础的解释范畴,揭示出技术管理能力对技术知识基础与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关系的权变效应,深化了对技术管理能力作用发挥机制的认识,拓展了高管社会资本在技术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张瑞[8](2020)在《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再生水的循环利用是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瓶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城市生活污水再生,作为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其用量及其在景观水体补给中的比例逐年显着增高。然而,由于再生水水质的特性,大量补给进景观水体,势必带来城市景观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其对城市景观水体产生的水质、生态风险及水生态健康等影响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特大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及其采用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了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首先,本文对再生水长期补给的城市景观河流开展跟踪监测,进行典型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邻苯二甲酸脂类(PAEs)、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的识别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长期补给城市景观河流存在TN、TP、Pb和VOCs的超标情况。其中,重金属、VOCs和PCBs表现出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其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包含3个层次、6个准则、15项指标,着重反映了城市景观水体再生水补给型、生态环境风险及社会景观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特色。采用该评价体系对长期再生水补给的北京市南护城河的水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满分5分情况下,该水系得分3.52,水生态健康等级为“较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风险是显着影响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其中,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生植物覆盖度的不足,形成较差的河流底部生境,不利于生物群落生长繁衍;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与有机物风险熵得分低,在极端状态下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上述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而且诊断长期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中确实存在重金属、特征有机污染物和生物体系不完整带来的生态健康风险。最后,本文构建了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层次、3个系统、7个准则、19项指标,重点体现了再生水补给、城市景观和社会影响功能需求等特色指标。采用该评价体系对再生水补给的北京陶然亭湖和土城沟河进行案例评价,在满分5分情况下得分为3.35与2.92,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效果等级分别为“良”与“一般”。评价结果表明,陶然亭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经修复工程的实施,恢复效果良好,但以藻类多样性与水生植物覆盖度主导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依然需要改善。土城沟水生态系统结构基本恢复,但其水生生物体系不完整,生态亲和度差。此外,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为进一步提升土城沟河景观及社会功能,需要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构建亲水性强、和谐的景观效应。上述研究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地的反映出评价对象所采用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并诊断生态修复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构建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北京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和水生态修复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生态健康、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选择与优化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郑斌[9](2020)在《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建筑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在保证建筑产品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更加节约成本、效率更高,一直以来都是行业从事者致力研究的课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技术的创新、应用无疑是解决发展困境的最佳方法,事实证明,建筑业的企业正在通过技术的力量完成品牌形象建设、成本节约、效率提升,特别是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耀眼的的成就。但是,作为行业的主体——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技术与创新管理弊病和不足的问题,企业发展战略不足、缺乏动力。基于此,论文以“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对比分析、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对技术管理、创新管理的来源、发展、分类方面研究,建议将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个是企业常态化下项目实施开展的技术管理工作,一方面是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创新管理工作,这种既存在个体特性又存在包含关系的划分,能够更加简单的探究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该方面的管理。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探究基础上,分析了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一般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通过管理学知识及相关企业经验给出了对策。通过政策导向理解、市场因素分析等多角度的解读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建议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创新主体合作、强化行业体制建设、政策提高创新积极性等方面优化创新工作。与此同时,建立了企业自主创新评价体系,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办法进行了说明。最后论文以云南建投B公司技术与创新管理为案例,对于技术与创新进行说明。

贾云洁[10](2020)在《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是我国沙漠、沙化土地面积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自治区将沙区生态产业视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已逐渐成为地区生态经济的一大亮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沙区生态产业的核心和根本,技术投入绩效关系着沙区生态企业技术的应用和延续,对提升沙区生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企业的财务数据及技术投入产出资料,首先从微观企业角度,运用非参数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技术投入的经济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宏观角度把握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综合绩效的整体水平。最终本文的研究结果是:(1)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大部分生态企业处于DEA无效状态。2016-2018年沙区生态企业技术投入的综合效率在0.441-0.478范围内,纯技术效率在0.566-0.613范围内,规模效率在0.723-0.762范围内,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纯技术效率值过低是技术投入综合效率值低的主要原因。(2)2016-2018年沙区生态企业技术投入绩效呈增长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9.20%。技术进步是促进技术投入绩效增长的主要原因。(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其结果为“较好”,表明了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较为可观,可以继续投入发展。(4)综合技术投入的经济绩效和综合绩效的评价结果,进一步识别出制约技术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投资收益、特色资源使用、环境改善、政策支持五项指标。同时,从投入产出角度得出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也是制约技术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把控技术投资风险,提高技术投资收益;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技术管理水平,重视科技进步五条建议。

二、增加技术投入 强化技术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加技术投入 强化技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博弈论
        2.1.3 系统动力学
        2.1.4 系统评价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4.3.1 案例来源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6.4 小结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指标体系构建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3 综合评价分析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产业
        2.1.2 高质量发展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2.1.4 金融支持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2.2.5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2.3.5 金融结构理论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5.1 研究方案设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5.2.2 耦合的应用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5.4.1 耦合测度模型
        5.4.2 灰色关联模型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5.4.4 熵值赋权处理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5.6.1 影响因素识别
        5.6.2 变量选取
        5.6.3 影响因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6.1 研究方案设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6.3.1 模型构建
        6.3.2 样本选取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7.1 研究方案设计
    7.2 研究方法选择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7.3 建模准备
        7.3.1 模型构建原则
        7.3.2 系统边界确定
        7.3.3 模型基本假设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7.5 模型检验
        7.5.1 外观检验
        7.5.2 运行检验
        7.5.3 稳定性检验
        7.5.4 历史检验
        7.5.5 灵敏度检验
    7.6 策略仿真分析
        7.6.1 基础仿真结果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联盟演化与创新研究现状
        1.3.2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与治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及升级路径研究框架
    2.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
        2.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2.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2.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
        2.2.1 结构要素
        2.2.2 结构模型
        2.2.3 结构化功能
    2.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
        2.3.1 技术创新驱动
        2.3.2 市场需求拉动
        2.3.3 创新政策引导
    2.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2.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模型
        2.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代内演进
        2.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代际演进
    2.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
        2.5.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描述
        2.5.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影响因素
    2.6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
        2.6.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内涵
        2.6.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
    3.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依据与架构
        3.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依据
        3.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架构
    3.2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
        3.2.1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2.2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2.3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2.4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3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
        3.3.1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3.2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3.3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3.4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4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
        3.4.1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4.2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4.3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4.4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与转化
    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思路与流程
        4.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思路
        4.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流程
    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4.2.1 主体构成影响因素
        4.2.2 主体间关系影响因素
        4.2.3 创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过程
        4.3.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势识别
        4.3.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4.3.3 内部结构优势与创新生态环境匹配分析
        4.3.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确定
    4.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
        4.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障碍
        4.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模型
        4.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
    5.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总体设计
        5.1.1 实现机制的框架设计
        5.1.2 面向不同升级路径的实现机制设计重点
    5.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动力强化
        5.2.1 强化核心技术创新主导作用
        5.2.2 深度挖掘市场需求
        5.2.3 完善政策引导体系
    5.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过程控制
        5.3.1 升级方向控制
        5.3.2 升级关键点控制
        5.3.3 升级进度控制
    5.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条件保障
        5.4.1 资源保障
        5.4.2 利益分配保障
        5.4.3 制度环境保障
        5.4.4 组织文化保障
    5.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效果评价
        5.5.1 评价指标设计
        5.5.2 评价方法选择
        5.5.3 评价模型构建
        5.5.4 评价体系应用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
    6.1 TD产业联盟发展概况
    6.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情形分析
        6.2.1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
        6.2.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6.2.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分析
    6.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与转化
        6.3.1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势识别
        6.3.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6.3.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确定
        6.3.4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策略
    6.4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完善
        6.4.1 机制现状与需求分析
        6.4.2 完善动力强化机制
        6.4.3 优化过程控制机制
        6.4.4 强化条件保障机制
        6.4.5 建立效果评价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的专着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致谢

(4)基于DEA模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航光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评价方法
        1.2.2 DEA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DEA模型及其改进方法
    2.1 DEA模型
    2.2 构建基于犹豫模糊集的修正外部环境影响DEA模型
        2.2.1 经典DEA的不足
        2.2.2 改进的DEA模型结构式
        2.2.3 构建X~Χ环境噪音的犹豫多属性模糊集
        2.2.4 构建SQRT-OWA集成算子
        2.2.5 环境噪音X~Χ的犹豫多属性模糊集集结步骤
    本章小结
3 电子设备制造业及其技术效率评价指标设计
    3.1 电子设备制造业简述
    3.2 电子设备制造业特点
    3.3 样本选取及指标的构建
        3.3.1 样本选取
        3.3.2 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DEA模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评价
    4.1 数据收集整理
    4.2 行业技术效率静态评价分析
        4.2.1 行业综合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4.2.2 行业纯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4.2.3 行业规模效率评价分析
        4.2.4 行业规模收益评价分析
    4.3 行业Malmqusit指数动态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4.3.1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年度均值评价分析
        4.3.2 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5 基于改进DEA模型的中航光电技术效率评价
    5.1 中航光电简介
    5.2 指标构建及数据获取
        5.2.1 样本选取
        5.2.2 客观数据收集
        5.2.3 环境噪音指标数据收集
    5.3 中航光电技术效率静态评价分析
        5.3.1 中航光电综合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5.3.2 中航光电纯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5.3.3 中航光电规模效率评价分析
        5.3.4 中航光电规模收益评价分析
    5.4 中航光电Malmqusit指数动态技术效率评价分析
        5.4.1 中航光电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年度均值评价分析
        5.4.2 中航光电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科技创新相关研究
        2.1.1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2.1.2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2.1.3 创新平台相关研究
        2.1.4 双元创新研究
    2.2 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2.2.1 基于国内外数据库的文献统计
        2.2.2 效率评价方法
        2.2.3 校企合作与创新效率关系研究
        2.2.4 高校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高校科技创新理论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高校科技创新
        3.1.2 企业技术需求
    3.2 高校科技创新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2.1 创新职能因素
        3.2.2 创新平台因素
        3.2.3 创新政策因素
        3.2.4 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及效率测算
    4.1 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4.1.1 科技资源投入现状
        4.1.2 科技成果产出现状
    4.2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测算与分析
        4.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创新职能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双元创新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5.1.1 理论假设
        5.1.2 指标选取
        5.1.3 模型设定
        5.1.4 估计结果分析
        5.1.5 稳健性检验
    5.2 基本职能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假设
        5.2.2 指标选取
        5.2.3 模型设定
        5.2.4 估计结果分析
        5.2.5 稳健性检验
    5.3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区域创新平台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
    6.2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6.2.1 模型建立
        6.2.2 指标选取
    6.3 估计结果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创新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理论分析
    7.2 模型建立和指标选取
    7.3 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效果分析
    7.4 双重差分回归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1.2.2 国内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分析
    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理论
        2.1.1 长输管道及分类
        2.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流程
    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
        2.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2.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评价方法
第3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创新思路
    3.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现状
        3.1.1 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状况及特点
        3.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问题
    3.2
        3.2.1 探索“IPMT+”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3.2.2 着眼新材料与新工艺创新技术管理
        3.2.3 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
        3.2.4 推动安全、环境为关键的HSE管理
        3.2.5 以完善和控制进度计划促进度管理
        3.2.6 兼顾效率与效果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3.2.7 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管理
    3.3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方法选择
第4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建设背景
        4.1.2 工程简介
        4.1.3 建设特征
    4.2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措施
        4.2.1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4.3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
        4.3.1 评价模型设定
        4.3.2 指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3 因子分析
        4.3.4 结构方程分析
        4.3.5 项目管理创新评价结果
第5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5.1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推广
        5.1.1 项目管理模式借鉴推广
        5.1.2 施工管理借鉴推广
    5.2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改进
        5.2.1 自动焊接一流工艺操作的技术管理改进
        5.2.2 从关键过程到全程覆盖的质量管理改进
        5.2.3 由智能工地到智能管控的信息管理改进
第6章 研究启示及展望
    6.1 研究启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调查问卷

(7)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相关研究评述
    1.1 突破性技术创新
    1.2 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技术创新
    1.3 技术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
    1.4 高管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1.5 简要评述
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1 理论分析
    2.2 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
    2.3 技术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
    2.4 高管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3.2 变量测量
        3.2.1 解释变量
        3.2.2 被解释变量
        3.2.3 调节变量
        3.2.4 控制变量
    3.3 模型设定
4 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2 单位根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5 讨论
6 结论
    6.1 理论贡献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8)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水景观回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景观水体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2.3 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1.1 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对象
        2.1.2 水生态修复工程研究对象
    2.2 实验所用药品和仪器
        2.2.1 实验所用药品
        2.2.2 实验所用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采样方法及预处理
        2.3.2 分析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2.3.4 指标评价方法
        2.3.5 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3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与风险分析
    3.1 河段水文概况
    3.2 河段水质现状
        3.2.1 河段常规水质概况
        3.2.2 河段重金属分析
        3.2.3 河段有机污染物分析
    3.3 河段生态风险分析
        3.3.1 河段重金属生态风险分析
        3.3.2 河段有机物生态风险分析
    3.4 河段浮游植物与底栖动物分析
        3.4.1 浮游植物分析
        3.4.2 底栖动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述
        4.1.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4.2 权重确定
        4.2.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4.2.2 判断矩阵构造与解析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4.3.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4.3.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4.3.3 评价结果分级
    4.4 北京南护城河水生态健康评价与诊断
        4.4.1 评价数据获取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4.3 案例水生态健康改善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1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5.1.1 现有景观河湖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比
        5.1.2 龙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
        5.1.4 潮白河水生态修复工程
        5.1.5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
        5.1.6 国内外城市河湖水生态修技术分析与建议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方法评述
        5.2.2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
    5.3 权重确定
        5.3.1 专家打分确定权重
        5.3.2 权重计算
    5.4 评价方法与结果分级
        5.4.1 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5.4.2 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5.4.3 评价结果分级
    5.5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5.1 评价数据获取
        5.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5.5.3 陶然亭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6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
        5.6.1 评价数据获取
        5.6.2 评价结果与分析
        5.6.3 土城沟水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与升级改造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公众调查问卷
附录B 指标权重专家打分表
附录C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健康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附录D 定性指标专家评价打分表
附录E 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打分结果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9)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建设工程管理的措施概述
        2.1.1 组织措施
        2.1.2 技术措施
        2.1.3 经济措施
        2.1.4 管理措施
    2.2 技术管理理论概述
        2.2.1 技术的发展
        2.2.2 技术的释义
        2.2.3 技术的类别
    2.3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建设工程项目创新概念
        2.3.3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2.3.4 技术创新模式
    2.4 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概述
        2.4.1 文献调研法
        2.4.2 对比分析法
        2.4.3 案例分析法
        2.4.4 专家会议法
        2.4.5 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
    2.5 技术与创新管理分析
第3章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
    3.1 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3.2 技术管理组织机构
    3.3 技术管理制度
        3.3.1 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原则
        3.3.2 技术管理制度的分类
        3.3.3 技术管理制度执行影响因素分析
        3.3.4 技术管理制度执行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3.4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分析
        3.4.1 图纸相关工作管理
        3.4.2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管理
        3.4.3 技术交底、技术复核管理
        3.4.4 检验、试验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管理
    4.1 创新模式
        4.1.1 按技术创新的动力划分
        4.1.2 按技术创新源划分
    4.2 创新管理体系
        4.2.1 公司创新管理体系
        4.2.2 创新管理制度
    4.3 技术创新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4.3.1 建筑活动和产品特点带来的问题
        4.3.2 建筑活动社会环境带来的问题
    4.4 创新工作优化思路
        4.4.1 通过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向优化创新工作
        4.4.2 通过重视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工作
        4.4.3 通过加强创新主体合作优化创新工作
        4.4.4 通过强化行业体制建设优化创新工作
        4.4.5 通过政策提高创新积极性优化创新工作
    4.5 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6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4.7 案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案例分析---以云南建投B公司为例
    5.1 企业背景
    5.2 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制度建设
        5.2.1 技术与创新管理制度的亮点
        5.2.2 技术与创新制度形成流程
        5.2.3 已形成的技术与创新制度内容
    5.3 公司技术与创新管理投入分析
        5.3.1 技术与创新管理人员投入
        5.3.2 技术与创新管理资金占营业额的比重
        5.3.3 技术设备情况
    5.4 公司技术与创新管理产出分析
        5.4.1 自主创新
        5.4.2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5.5 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5.5.1 利用BIM技术完成复杂结构项目实施
        5.5.2 项目实施效果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
    6.3 展望
谢辞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打分卡——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

(10)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沙产业的研究
        1.2.2 技术投入绩效的研究
        1.2.3 技术投入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产业
        2.1.2 沙区生态产业
        2.1.3 技术投入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投入产出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3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现状
    3.1 数据来源及沙区生态企业样本选取
    3.2 沙区生态企业基本概况
        3.2.1 经营规模
        3.2.2 经营绩效
    3.3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现状分析
        3.3.1 技术类型
        3.3.2 技术投入情况
4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绩效评价
    4.1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经济绩效评价
        4.1.1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1 影响因素分析
        4.1.1.2 DEA和Malmquist模型构建
        4.1.1.2.1 DEA静态评价模型
        4.1.1.2.2 DEA-Malmquist动态评价模型
        4.1.1.3 评价指标选取及样本数据分析
        4.1.1.3.1 评价指标选取
        4.1.1.3.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4.1.2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及分析
        4.1.2.1 DEA静态评价结果分析
        4.1.2.2 DEA-Malmquist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4.2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评价
        4.2.1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4.2.1.1 权重模型
        4.2.1.2 综合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2.2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指标构建
        4.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2 指标体系建立
        4.2.2.3 数据来源
        4.2.3 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及分析
        4.2.3.1 综合绩效权重评价结果
        4.3.3.2 综合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3 制约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绩效的关键因素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提高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5.2.2 把控技术投资风险,提高技术投资收益
        5.2.3 注重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
        5.2.4 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政府责任
        5.2.5 加强技术管理水平,重视科技进步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增加技术投入 强化技术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D]. 黄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DEA模型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评价研究 ——以中航光电为例[D]. 梁帅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2)
  • [5]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D]. 高擎.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D]. 苏学瑞. 吉林大学, 2020(04)
  • [7]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J]. 吴伟伟,张琦,梁州,刘业鑫,于渤,高秋彤. 管理科学, 2020(05)
  • [8]再生水补给型城市景观水体生态健康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D]. 张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D]. 郑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D]. 贾云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技术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