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

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

一、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婷[1](2021)在《兰州市事件内尺度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水汽同位素的联系》文中研究表明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记载并保存了大量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开展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是将稳定同位素应用至水循环过程、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事件内尺度的研究更能精细地反映短时间里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情况。随着采样技术的改进,使得对单次降水事件进行高频连续采样成为可能,这有助于开展事件内尺度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本研究对2019至2020年期间6-10月兰州市单次连续降水进行事件内尺度(10 min和30 min)的多频次采集。根据采样期间获取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和水汽同位素数据,结合气象资料,较为精细地对兰州市事件内降水同位素变化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单次降水事件中δ18O的变化,发现在整个降水事件中δ18O呈现出较规则的变化形态(“V”型、“L”型、下降型和上升型)和一些无明显规则的情形。2019年6月26至27日的典型长历时弱降水事件,δ18O变化呈典型的“L”型趋势,不遵循降水量效应;而对于2019年7月28日的典型短历时强降水事件,δ18O变化是典型的下降型趋势,表现出显着的降雨量效应。其中西向水汽、高纬度大陆水汽和局地水汽循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两场典型降水事件同位素的变化。(2)通过收集事件内连续性降水样品得到的大气水线方程斜率与截距都小于全球大气水线的,表明降水过程中雨滴受二次蒸发的影响以及当地较为干旱的气候特征。相比事件尺度的大气水线方程,事件内连续性降水的大气水线的斜率与截距要明显偏高。这主要是由于事件尺度的每组数据是单次降水不同阶段的混合,而事件内尺度的每组数据与单次降水过程的变化密切相关。(3)兰州市事件尺度和事件内尺度的降水中δ18O都表现出温度效应和湿度效应。事件内尺度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未表现出降水量效应。降水中d-excess值与气温表现出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以及相对湿度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4)通过对兰州市水汽和降水同位素的研究,发现水汽和降水δ18O(或δ2H)在日尺度上呈正相关。大气水汽与雨滴之间的同位素交换导致水汽同位素组成的明显贫化,出现降水中同位素的富集。此外,水汽来源对大气水汽的同位素控制可能是造成观测差异的原因之一,进而影响降水的同位素变化。

刘雪媛[2](2021)在《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定西市水汽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输入项,水分子中蕴藏的同位素信息成为示踪水汽来源的重要凭证,稳定同位素技术为水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甘肃定西地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区,气候极度干旱、环境灾害频发,对于本区水资源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使用同位素技术研究定西地区水循环成为新技术手段,本文依据实地测量数据对定西市的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信息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并对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状况进行解析。采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统计分析法总结出定西地区降水同位素值的变化;运用拉格朗日混合粒子模型和大气水汽通量模型法研究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特征,划分出水汽来源的类型,结合稳定同位素方法和分析模型方法再次对定西地区的水汽来源特征进行详细解读。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定西地区同位素值的年内变幅小,波动不明显。在季节变化方面,降水δ18O和δD值夏高冬季低。在定西南北部地区δ18O值与温度呈现正相关系,南部较北部相关性更强,旱雨两季中同位素值与温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季节内也存在着较强的温度效应。(2)定西市南北地区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表现为南部大于北部,截距的差异更大,同样是表现为南部大于北部,斜率最小值出现在渭源,最大值出现在通渭,且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部低的趋势。δ18O值在夏季时较高,冬季的平均值相对较低且容易出现极低值,d-excess值的变动较平缓,降水中δ18O和δD的空间分布有规律可循,表现为从东南部的渭源县到西北部的漳县同位素的值逐渐贫化,漳县的同位素值最低。(3)依据不同的水汽来源,将定西地区的水汽来源类型共分为内陆型、西风型、西风-内陆混合型和西风-内陆-夏季风/东南风混合型。就单纯的内陆型而言,水汽全部都来自于内陆板块,无海洋水汽补给;对于单纯西风性质的水汽来源来讲,均处于冬季和初春时期,表现出单纯性的西风环流控制;对于西风-内陆型混合的水汽来源类型来讲,从季节方面考虑多来源于春秋两季,其中西风环流水汽占比最高;在定西地区夏季时期,水汽来源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西风、内陆蒸发和来自季风的三种水汽来源,但是均表现为季风水汽的贡献最大,且同时受到来自西南方向和东北方向两股水汽的共同作用;定西地区的水汽通量流线均是沿纬线大致沿纬线反向运动,大气可降水量夏秋季大于冬春季,夏季水汽来源最为复杂。(4)根据所划分的不同水汽输送路径通过计算得到的稳定同位素值,西风-内陆-季风型水汽来源的稳定同位素值最高,西风-内陆型的稳定同位素值最低;西风型水汽来源的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最大,西风-内陆-季风混合型的斜率最小;西风-内陆型水汽来源d值最高,西风型水汽来源的d值最低。西风-内陆型水汽来源d均值最高,西风型水汽来源的d均值最低(5)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的判定为兼有大陆性和季风性质的水汽来源,在季风期表现为以大型海洋为水汽源地的水汽来源,而在非季风期间,表现为西风带影响、内陆大型湖泊、河流以及其他形式的蒸发面要素影响的水汽来源。

田立德,蔡忠银,邵莉莉,王荻,刘峰[3](2021)在《亚洲季风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回顾了过去30多年围绕亚洲季风区,特别是青藏高原降水与冰芯同位素现代过程研究,对季风区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的认识过程。降水及不同介质氧稳定同位素研究从最早聚焦于降水同位素与当地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即"温度效应"与"降水量效应",发展到大尺度大气环流过程对降水同位素时空变化的影响,进而否定了局地气候因子的控制作用。近些年重要的研究进展之一是明确了与赤道海洋温度变化相关的ENSO对整个亚洲季风区同位素年际年代际波动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发现了大尺度大气环流在不同时间尺度稳定同位素记录中的显着信号。这些认识对于亚洲季风区冰芯、石笋、树轮同位素气候意义的解释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降水同位素的主导控制因素不同,导致对于解释长时间尺度同位素记录仍存在挑战,有待于从机制和结合同位素分馏的大气环流模型模拟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

李亚举[4](2020)在《南京近地面大气水汽和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研究》文中提出大气水汽和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是全球或区域大气循环研究的重要载体。其中,降水稳定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水循环各种过程的研究中,并取得丰硕成果。然而作为气候指标,降水稳定同位素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可能受到蒸发作用,发生同位素动力分馏,从而对水汽源区的信息记录有所偏移。其次,水汽本身在形成降水之前并非单一来源,是不同性质来源的混合体。因此,结合水汽中稳定同位素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循环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机制,对于准确解释同位素记录的气候指代意义也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光谱同位素技术的普及,水汽稳定同位素连续观测成为可能。本研究以位于中国东部地区且受典型东亚季风影响显着的南京地区为例,对其2011年9月至2018年12月的降水和水汽进行了高分辨率连续收集,并针对其中的降水和水汽稳定同位素的日均值数据展开了如下研究工作:(1)系统分析了该地区水汽和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2)研究了影响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局地气象因子和大尺度大气环流等因素;(3)模拟了云下再蒸发和局地水汽再循环作用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季节变化规律方面,由于冷凝温度的差异,水汽中的稳定同位素(δ18Ov,δDv,和d-excessv)显示出与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δ18Op,δDp,和d-excessp)明显不同的特征。其中δ18Ov和δDv表现为春季最高,秋冬季最低,而夏季相对较低;d-excessv和d-excessp季节变化模式相似,表现为夏季风时的低值,秋冬季的高值,但是d-excessv值在季节尺度上明年高于d-excessp值。年平均δ18Ov、δDv和d-excessv分别为-16.93‰、-115.97‰和19.51‰。(2)不同季节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同。在春季和秋冬季节,δ18Ov与地面气温、水汽浓度和地面气压等局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强,说明大气水汽中稳定同位素主要受局地分馏过程控制;而在受到季风活动影响的夏季,δ18Ov与局地气象因子相关性变弱,δ18Ov低值主要受上游对流活动的“淋洗作用”控制。此外,后向轨迹模拟结果也表明,在夏季风季节,δ18Ov低值主要与大尺度水汽输送过程中上游的对流淋洗过程有关,而d-excessv呈现出最低值的原因与当季海洋水汽源的较弱同位素动力分馏作用有关。在全年的记录中,春季的δ18Ov值最高,这可能与相对较高的气温下同位素分馏较低有关,因为相对较高的d-excessv值是由于干燥条件下的动力学同位素分馏引起的。而秋冬季节的δ18Ov值最低,这可能是因为低温下同位素发生较强分馏作用。此外,由于干燥气候条件下大陆水分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作用最强,当季的d-excessv值处于最高水平。(3)降水日大气水汽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氢氧稳定同位素表现为春季最高,其他季节相对较低的特征;d-excess则表现为秋冬季最高,而夏季最低的特征。降水与水汽的δ18O、d-excess差值表明,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受非饱和空气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使得雨滴中的稳定同位素在降落过程中不断富集,而周围大气水汽中的稳定同位素相对贫化。根据同位素瑞利分馏原理,本文计算了各季节雨滴的云下蒸发作用,结果表明夏季雨滴的云下蒸发作用最弱,春季最强,秋冬季次之。(4)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均对雨滴的云下二次蒸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降雨量较小时,雨滴的云下蒸发更为显着;气温过高或过低时,雨滴云下蒸发不明显;随着相对湿度增加,云下二次蒸发逐渐减弱。(5)利用观测的同位素数据和修正的云下二次蒸发模型(Stewart Models),估算了雨滴云下二次蒸发对研究区降水和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降水日的年均雨滴二次蒸发比例大约为11%,其中春季的二次蒸发比例最大;夏季和秋冬季节相对较低。不同季节的雨滴云下二次蒸发比例与降水同位素值从云底到地面的变化量(Δδ18O、ΔδD、Δd)均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6)分析了不同气象参数对云下蒸发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相对湿度对降水d-excess值的影响显着,相对湿度每增加5%,Δd值平均增大3.6‰;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小,气温每增加5℃,降水日的平均Δd值降低1.4‰;雨滴直径对降水d-excess的影响表现为,其每增加0.2mm,Δd增加1.5‰。(7)运用二元同位素混合模型,估算了局地水汽再循环的利用率。南京地区局地水汽再循环利用率的算数平均值为11.4%。夏季平均利用率最低,秋冬季最高,春季居中,且秋冬季节的变化幅度远大于其他季节。

黄美华[5](2020)在《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季风边缘区降水过程研究 ——以祁连山东段冰沟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气降水作为水循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其形成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区域水循环过程。祁连山东段的冰沟河流域地处于季风边缘区,降水过程复杂多变。鉴于此,本研究在冰沟河流域建立了降水同位素监测点,根据2018年1月2018年12月降水同位素数据和NCEP提供的2018年的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流域内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基本变化特征,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以及雨滴蒸发模型对水汽输送过程以及云下二次蒸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日尺度下降水中δD和δ18O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从季节变化上看,夏半年δD和δ18O值明显高于冬半年。在气温变化的影响下研究区变差系数春夏季小于秋冬季。研究区大气降水同位素主要受到温度效应的影响,虽然研究区的降水量效应在全年没有体现,但是在季风水汽的影响下使得暖季呈现出微弱的降水量效应。(2)事件尺度的冰沟河流域大气水线为δD=7.79δ18O+10.47,在干燥环境中云下二次蒸发效应以及不同水汽源地同位素值的共同影响下研究区大气水线方程的斜率低于而截距略高于全球大气水线方程的;冰沟河流域大气水线各个季节上的理论与实际斜率间的明显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区域内降水过程经历了云下二次蒸发;多变的局地气候条件、不同形态的降水形式以及不同的水汽源地均是的影响研究区大气降水线季节变化的因素。(3)不同季节控制降水水汽来源的环流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西风带是主导冰沟河流域常年降水的水汽来源,北部来的水汽占比仅次于西风水汽,其次为内陆再蒸发水汽以及季风水汽。研究区全年300hPa高度上的水汽通量流线基本上均是自西向东流动;夏季,西风环流带来的降水中同位素值最高,季风环流带来的降水中同位素值最低;北部来的水汽带来的同位素值高于内陆和南部来的季风水汽,这可能与水汽形成时的温度有关。干燥环境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再蒸发水汽为研究区带来了较高的d-excess值的降水;冬季西风水汽输送为研究区带来的是同位素值较低的降水,而从北部来水汽为研究区带来了同位素值较高的降水。(4)研究区雨滴直径的变化在0.4 mm1.2 mm间,其中雨滴直径小等于1 mm的降水事件在总降水事件中的占比高达的91.4%。而雨滴末速度则分布在在0.7413.87 m/s范围内,其中在2 m/s6 m/s间的降水事件达到了32次,占所有降水次数的55.2%。蒸发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半年,蒸发剩余比整体偏小,最小值出现在冬半年,蒸发剩余比普遍较大。研究区内月尺度下的?d值在5-8月相对较大,其余月份变化量很小,降水中蒸发剩余比(f)和?d的出现显着地线性关系,即在蒸发剩余比大于92%时,每增加1%的蒸发量,降水中将减少1.07‰/%的?d值。

郭政昇[6](2020)在《山西省降水稳定同位素对水汽源区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稳定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氢氧稳定同位素是水文学中常用的两种同位素示踪剂,其对环境要素的变化状况极为敏锐,因此能够及时记录和响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被学界称为水的“指纹”,广泛的应用于降水来源、水循环过程与大气环流的研究中。在影响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的诸多因素中,水汽源区变化首先影响着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状况,水汽团运移过程与降水区环境特征都是其基础上,对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再塑造。本文依据山西省境内的6个站点(太原、原平、介休、长治、大同与临汾)及省外周边11个站点(石家庄、郑州、西安、包头、延长、栾城、安塞、鄂尔多斯、渭南、封丘与呼和浩特)的降水同位素及相关气象数据,对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导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HYSPLIT-4模型对山西省代表性站点的水汽来源轨迹进行了模拟,分析其水汽源区及气团运移轨迹;并利用OLR技术进一步探索了水汽源区变化过程对山西省降水中同位素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内站点δ18O值的年内变化趋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晋北表现为“夏高冬低”的特征,晋南具有“夏低冬高”的典型特征;晋中两站中太原站具有“夏高冬低”的特征,而介休站则表现为“夏低冬高”特点。山西省及周边地区δ18O的分布整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并在西部的晋陕黄河峡谷及吕梁山西部地区,出现了迅速下降的过渡特征。计算临汾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44δ18O-0.63)与太原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6.45δ18O-4.39)可知,临汾站LMWL的斜率与截距表现出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特征,太原站更接近晋北地区的大气水线方程特征。总体上温度效应与降水量效应在各站中都有表现。晋北大同站表现出强烈的以温度效应为主的特征,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短暂的出现;晋南临汾站的环境效应以降水量效应为主,在冬季的温度效应较为明显,但时间相对较短;晋中地区具有显着的过渡性特征,地理位置偏南的介休站与晋南地区的同位素分馏模式一致,偏北的太原站夏半年以降水量效应为主,冬半年则表现出较强的温度效应。山西省内代表性站点的水汽来源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春、秋、冬季。冬季风是山西省降水与同位素分馏过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春季大同站与太原站受到高原季风与西风分流作用的影响;夏季各站以局地循环水汽占主导为共同特征,由北向南海洋水汽的影响越明显。水汽源区的变化与山西省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特征有着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夏半年,这一作用过程是通过海洋水汽增强δ18O的降水量效应实现的。水汽源区变化对山西省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由晋南向晋北逐渐减弱,晋中地区则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东亚季风区边缘的山西省,其降水同位素的演变特征敏感的反映了水汽源区ITCZ位置与强度的变化特征。对山西省降水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源区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还原大气过程,追溯水汽来源,深入了解区域δ18O特征的形成机制,进而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气象变化的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推进研究水循环机制的技术方法。还能够为山西省水资源调查提供基础的环境同位素数据,确定山西省δ18O特征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大气环流模式以及水循环机制,能够服务于地区水资源管理及极端事件应对等多个方面,从而为山西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与预测模式。

史晓宜[7](2020)在《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理及其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发育大量冰川,冰芯记录的降水稳定同位素信息,为过去气候研究提供了媒介基础。研究该区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控制因素及影响机制,对于深刻理解该区域现代稳定同位素水文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差异,评估模式误差,为模式误差影响该区域开展过去气候的同位素模拟及古气候记录的同位素信息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参考。本论文利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观测的降水δD,卫星反演的水汽δD和气象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天气尺度、季节内尺度和季节尺度上影响降水δD变化的控制过程;结合嵌套了水同位素模块的大气环流模型(iso-GCMs),检验iso-GCMs捕获降水δD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能力,并对IASI观测误差开展了敏感性检验;基于青藏高原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网提供的降水、卫星观测的水汽和模式模拟的稳定同位素的季节性差异,探讨青藏高原南北区域影响模式间降水同位素变化幅度的影响因素,评估模式误差。研究结果如下:1)丽江大气降水线为7.97δ18O+3.66。2017年3月-2018年8月,降水δ18O值在-23.60‰~2.70‰范围内波动,平均值为-11.40‰,标准偏差为5.24‰;降水δD值的在-185.00‰~18.20‰之间波动,平均值为-87.1‰,标准偏差为42.25‰。梅里雪山区域3个站点的大气降水线斜率接近全球大气降水线斜率8,2017年6月~2018年8月,降水δ18O的波动范围分别为-28.02‰~4.66‰,平均值为-12.89‰,标准偏差为6.30‰;降水δD的波动范围为-210.10‰~41.54‰,平均值为-96.94‰,标准偏差为50.29‰。季节和季节内尺度上,丽江降水氢同位素比率与局地风向之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季节尺度上,丽江降水氢同位素率与相对湿度、温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天气尺度上,丽江降水氢同位素比率表现出“降水量效应”和显着的“温度效应”,但相关性系数较低。局地气象要素不足以解释降水氢同位素的变化,可能受到上游深对流活动和雨滴蒸发过程的影响。2)结合站点观测的降水δD和IASI观测的水汽δD,量化了季节至天气尺度下影响降水δD变化的不同过程的的相对贡献。季节尺度上,降水δD同时受局地过程和沿气团轨迹过程的影响。首先是局地过程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表现为第三贡献α.(Rveq-RvLS)对降水δD的贡献量为69%,且与相对湿度(r=-0.91,p<0.01)和局地风向(r=0.97,p<0.01)之间的显着性相关关系,明确雨滴二次蒸发和局地环流过程对降水同位素变化的影响;其次,受大尺度范围内(>200 km)沿气团轨迹过程,尤其是上游的深对流活动和水汽源变化的影响,表现为第二贡献α.RvLS对降水δD的贡献量为27%,且降水δD与沿水汽输送路径上累计前两天的降水量之间表现出的显着负相关关系(r=-0.89,p<0.01),明确上游深对流过程对降水同位素变化的影响;局地风向和第二贡献α.RvLS、轨迹方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水汽源变化也是影响降水同位素变化的主要过程之一。季节内尺度上,第三贡献α.(Rveq-RvLS)对降水δD变化的贡献量为115%,主要受到雨滴二次蒸发和局地环流的影响,而第二贡献α.RvLS和降水δD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上游深对流过程抑制或模糊了降水同位素的变化;天气尺度上,降水δD的变化主要受局地过程控制,第二贡献α.RvLS对降水δD变化的贡献量为68%,可能受到小尺度范围内水汽δ D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性影响。结果明确了影响降水同位素变化的控制过程表现出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3)基于TES、GOSAT观测的水汽δD、iso-GCMs的模拟结果和站点的降水δD资料,探讨季节尺度至天气尺度上丽江地区降水δD信号所反映的空间尺度特征。季节尺度上,丽江的降水δD信号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表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与梅里地区不同海拔的明永、太子庙和莲花寺降水δD之间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r>0.88,p<0.01),且丽江地区水汽δD几乎与周边所有格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系数高于0.8。季节内和天气尺度上,丽江的降水δD与梅里雪山区域三个站点的降水δD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水汽δD主要表现出局地信号。明确了时间尺度越长,降水稳定同位素信号所反映的空间尺度越大。4)利用SWING2模式输出的月降水和水汽δD和LMDZ-iso模式模拟的日降水和水汽δD,量化了 iso-GCMs对控制丽江地区降水δD变化的不同过程的相对贡献,评估了 iso-GCMs模拟降水δD变化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能力。结果表明,季节尺度上,iso-GCMs能够准确捕获到降水δD的季节变化,但LMDZ-iso和SWING2模拟的第二贡献α.RvLS对降水δD变化的贡献量均高于观测值(27%),模拟的第三贡献α.(Rveq-RvLS)对降水δD变化的贡献量低于观测值(69%)。季节内和天气尺度上,LMDZ-iso仍高估了大尺度过程,低估了局地过程对降水同位素的变化。IASI观测误差不会明显地改变已有结论,低水平分辨率可能是造成低估的主要原因。5)以降水和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差异为研究标准,探讨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模式间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差异变化幅度的因素,并评估模式误差。青藏高原南部模式间降水δ18O季节差的变化幅度与上游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异之间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北部地区,该变化幅度主要由上游纬向风的季节差异影响,具体表现为:季风环流越强,季风环流影响区域越向北扩展,纬向风的季节差异越负。夏季,来自季风对流区的水汽更加贫化重同位素,致使氧同位素的季节差越贫化。模式对气候要素的良好模拟是模拟水同位素变化的关键因素。

李宗杰[8](2020)在《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长江源区径流源解析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的剧烈消融一方面引起固体水资源的锐减,另一方面增加的融水量正逐步改变着流域水文过程和水循环特征,特别是液态降水增加和冰雪、冻土剧烈消融引起的寒区径流成分改变及其水文效应变化,对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水循环机制产生了深刻影响,进而对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及其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量化气候变暖和冰冻圈剧烈消融背景下径流成分的变化,已成为寒区水文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此,本文以长江源区为研究区,共采集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冻土层上水和河水样品1770组,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和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稳定同位素特征及指示的水文过程,然后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剖析了径流与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冻土层上水的紧密联系,确定了径流组成成分,最后运用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量化了出山口径流、不同类型支流和冻土层上水的补给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受局地环境及不同水源补给比例差异的影响,河水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差异显着,其空间变化主要反映了3个因素的影响:不同海拔的河水补给源及补给比例的差异性;不同海拔降水汇流量及稀释作用的程度差异;不同海拔蒸散发程度的差异。(2)长江源区冰雪融水和冻土层上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主要受消融过程、蒸散发和补给源变化的影响。冻土层上水氧同位素以4400-4600 m为界,低于该海拔时呈现出显着的反海拔效应,高于该海拔时呈现显着的海拔效应,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地下冰融水对冻土层上水补给比例随海拔的增加而引起的。(3)冻土层上水是长江源区径流的主要补给源。与降水、冰雪融水和冻土层上水相比,河水稳定同位素年际变化比较平稳、波动小,反映了各水体先混合转化为地下水,然后补给径流。更为重要的是,河水局地蒸发线与大气水线交点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冻土层上水极为相近。各水体稳定同位素的聚类分布和紧密联系表明,长江源区径流主要由冻土层上水、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混合补给而成。(4)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沱沱河站冻土层上水、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分别贡献了河水的约51%、26%和23%,直门达站冻土层上水、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分别贡献了河水的约49%、34%和17%。研究区冰雪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从源区到出山口呈下降趋势,而大气降水呈增加趋势,冻土层上水则保持稳定态势,5月、6月和10月冻土层上水主导研究区径流补给,而7月和8月降水的贡献率达50%左右。(5)冻土层上水也是冰川冻土区支流河水、冻土区支流河水和不同海拔干流河水的主要补给源。在强消融期,冻土层上水对冰川冻土区支流河水的补给比例与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比例相差不大。对冻土区支流河水而言,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比例相对较低。强消融期不同海拔干流河水的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6)大气降水是长江源区冻土层上水的主要补给源,其次是地下冰融水,但其贡献率远低于大气降水,而冰雪融水仅在消融初期和消融末期补给冻土层上水,并且冰雪融水对冻土层上水的补给仅限于高海拔区,其贡献比例较小。本文首次将冻土层上水及其对寒区径流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确认了冻土层上水是径流的主导,并从寒区水循环过程的角度开展同位素水文学研究,率先量化确定了不同类型支流和冻土层上水的补给源及补给源的时空变化特征,拓展了寒区同位素水文学,为深入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寒区径流的演变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寒区径流变化模拟和预测研究提供参数支持,进而为更准确的评估冰冻圈快速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徐秀婷[9](2020)在《石羊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区域差异及水汽来源分析》文中指出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响应十分敏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和其它领域研究中。大气降水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对降水中的氢氧同位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石羊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而降水同位素变化也存在差异。为明确石羊河流域不同区域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差异,本文基于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石羊河流域上游地区3个采样点和中下游地区4个采样点采集的547个降水样品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对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与中下游绿洲区和荒漠区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HYSPLIT模型探讨水汽来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石羊河流域降水中δ18O值表现出明显的夏秋高、冬春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d-excess总体上变化趋势与δ18O季节变化趋势相反。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加权平均δ18O值高于上游地区。石羊河流域地方大气降水方程为:δD=7.6δ18O+7.3;上游地方大气降水方程为:δD=7.8δ18O+9.9;中下游地方大气降水方程为:δD=7.2δ18O+2.6,中下游地区的地方大气降水线斜率与截距小于上游地区。(2)石羊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效应,各采样点的δ18O与温度为正相关。上游地区在所有温度条件下降水同位素皆表现出温度效应,但T<8℃时的温度效应比T>8℃时更显着;中下游地区的温度效应在T>0℃条件下有体现,且当0℃<T<8℃时温度效应表现更明显,而在T<0℃条件下未表现温度效应。(3)全年尺度下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未表现出降水量效应,上游地区存在一定的降水量效应。季节尺度下,上游地区的夏季和冬季表现出明显的降水量效应,中下游地区的夏季表现出良好的降水量效应。上游地区在降雪状态下和降雨强度为小雨、中雨时降水量效应显着;中下游地区在降雨强度为中雨时表现出降水量效应。连续性降水事件也表现出降水量效应。(4)石羊河流域降水同位素高程效应存在,海拔每升高100m,δ18O下降0.22‰,冷季的高程效应体现比暖季更明显。上游地区仅在暖季体现出较低水平的高程效应。中下游地区存在高程效应,海拔每升高100m,δ18O下降0.38‰,冷季的高程效应体现比暖季明显。(5)流域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环流,北方和东南方向来的水汽对流域降水贡献较小,西南方向来的水汽对流域降水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由西北方向进入流域的水汽主要来自北大西洋海域、欧洲大陆高纬地区或中亚地区;北方方向水汽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大陆蒸发;西南方向水汽可能来自于印度洋水汽团或西部来的水汽气团遇地形阻挡而转向的水汽团;东南方向来的水汽来自于太平洋,主要在夏秋季节由东南季风向内陆输送。

许涛[10](2019)在《福州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和环境信息。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和δ18O)在水文循环和气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降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不仅表现出对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与极端天气事件也有很强的联系,如热带气旋(飓风或台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相当剧烈,台风从海洋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造成了本地区的极端降雨。中国东南地区台风降水显着,但对这种强降水事件中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较少,限制了对短时间极端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中国东南地区现有的降水稳定同位素数据均为月或日的时间分辨率,不足以研究某一特定地点仅持续12天的台风降水事件。本研究采样点位于中国东南地区的福州市,于2013年至2017年间收集了共8个台风事件中小时分辨率的降水δ2H和δ18O数据。主要研究目的包括:(1)总结台风降水事件内尺度下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2)探讨采样点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3)探究台风降水事件中18O显着贫化的影响因素。所有台风降水样品中δ2H和δ18O波动范围分别为-10‰-122‰和-2.6‰-17‰。δ2H和δ18O间的相关关系表示为δ2H=7.41×δ18O+0.81(R2=0.96,N=220)。斜率和截距均略微小于全球大气水线(GMWL,δ2H=8×δ18O+10)和福州局地大气水线(LMWL,δ2H=8.84×δ18O+16.94,R2=0.96,N=48)。台风登陆前与登陆后的再蒸发效应使得福州台风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相对于GMWL和LMWL较小。所有的台风事件中的降水δ18O值均呈现相似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阶段一与阶段三的降水δ18O值相对偏正(-2.6‰-9.9‰;-3.3‰-10.7‰),而阶段二的降水δ18O值显着偏负(-6.3‰-17‰),整体呈现显着的倒U形模式。阶段一与阶段三的相对偏正的降水δ18O值主要受再蒸发作用的影响。阶段二的降水δ18O值显着低于福州夏季降水的加权平均δ18O值,其中一些数据甚至低于太平洋上空云层中蒸发水汽的δ18O值。阶段二的δ18O值与温度、降水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基于δ18O值与气象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不受局地气象要素变化控制。此外,分析结果表明水汽来源的变化对台风降水δ18O值的影响也较小。我们认为,显着偏负的降水δ18O值主要受“云雨区效应”的影响,即台风云雨区的大规模对流活动、较高的凝结效率及贫重同位素的水汽再循环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极端偏负的台风降水δ18O值。研究表明,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台风降水示踪的重要载体。

二、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兰州市事件内尺度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水汽同位素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事件内尺度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1.2.2 水汽同位素与降水同位素的相关研究
        1.2.3 兰州市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与植被特征
    2.2 数据资料
        2.2.1 降水样品采集与分析
        2.2.2 水汽同位素分析
    2.3 研究方法
        2.3.1 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型
        2.3.2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
第3章 事件内尺度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3.1 单次降水事件中δ~(18)O和 d-excess的变化
    3.2 降水事件内δ~(18)O的典型变化特征
        3.2.1 “V”型变化趋势
        3.2.2 “L”型变化趋势
        3.2.3 下降型变化趋势
        3.2.4 上升型变化趋势
    3.3 典型降水事件内同位素的阶段变化
        3.3.1 2019年6月26~ 27 日长历时弱降水事件
        3.3.2 2019年7月28 日短历时强降水事件
    3.4 小结
第4章 局地大气水线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4.1 局地降水事件内的大气水线
        4.1.1 事件内尺度和事件尺度的大气水线
        4.1.2 典型降水事件内的大气水线
        4.1.3 单次降水事件内不同采样间隔下的大气水线
    4.2 事件内尺度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4.2.1 事件内尺度降水中δ~(18)O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4.2.2 事件内尺度降水中过量氘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
    4.3 小结
第5章 降水同位素与水汽同位素的联系
    5.1 水汽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5.2 水汽和降水中δ~2H与 δ~(18)O的组合关系
    5.3 水汽和降水中δ~(18)O的变化与远距离水汽输送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定西市水汽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稳定同位素监测台网建立
        1.2.2 大气降水线研究
        1.2.3 降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效应研究
        1.2.4 水汽来源研究
        1.2.5 定西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气象特征
        2.1.4 水文特征
3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降水样品采集与测量
        3.1.2 全球再分析气候数据
        3.1.3 地面气象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最小二乘回归法
        3.2.2 拉格朗日混合粒子积分轨迹模式法
        3.2.3 水汽通量的计算方法
4 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分析
    4.1 δ~(18)O和δD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δ~(18)O和δD的时间变化特征
    4.3 降水稳定同位素环境效应
        4.3.1 温度效应
        4.3.2 降水量效应
    4.4 局地大气降水线特征
    4.5 过量氘特征
        4.5.1 过量氘的参数特征
        4.5.2 过量氘指示水汽来源信息
    4.6 小结
5 分析模型对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的解析
    5.1 拉格朗日混合粒子模型对水汽来源的解析
    5.2 水汽输送轨迹类型的分类
        5.2.1 内陆型水汽来源
        5.2.2 西风型水汽来源
        5.2.3 西风-内陆混合型水汽来源
        5.2.4 西风-内陆-季风混合型水汽来源
    5.3 水汽通量对水汽来源的指示
    5.4 小结
6 定西地区水汽来源综合分析
    6.1 不同水汽来源类型下的降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6.2 不同水汽来源类型下的大气降水线分析
    6.3 不同水汽来源类型下的过量氘的特征分析
    6.4 定西地区的水汽来源综合判定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亚洲季风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降水同位素的“温度效应”与“降水量效应”
2 大气环流对降水同位素的影响
3 年际年代际稳定同位素变化与ENSO循环
4 高原冰芯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古气候重建
5 时间尺度与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
6 结束语

(4)南京近地面大气水汽和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体稳定同位素基本概念
        1.2.1 同位素和同位素效应
        1.2.2 同位素组成的表达
        1.2.3 大气水线和过量氘
        1.2.4 同位素瑞利分馏和动力分馏
        1.2.5 同位素效应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季风区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
        1.3.2 稳定同位素与大气水平衡
        1.3.3 稳定同位素与局地水汽再循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区域地理概况
        2.1.2 气温
        2.1.3 气候和大气环流
        2.1.4 水文特征
    2.2 数据来源
        2.2.1 稳定同位素数据来源
        2.2.2 稳定同位素数据的采样和观测
        2.2.3 气象资料数据
    2.3 分析方法和模型介绍
        2.3.1 相关性分析
        2.3.2 HYSPLIT模型与聚类分析
        2.3.3 改进的Stewart模型估计云下二次蒸发作用
        2.3.4 利用同位素观测值估算云下蒸发
        2.3.5 二元模型计算局地水汽贡献
第三章 水汽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方法与校正
    3.1 质谱法测量同位素比值
    3.2 光谱法测量同位素比值
    3.3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数据的校正
        3.3.1 稳定同位素数据的观测流程
        3.3.2 大气水气浓度的校正
        3.3.3 仪器记忆效应的校正和标样数据筛选
        3.3.4 仪器漂移效应的校正
        3.3.5 仪器浓度效应的校正
        3.3.6 数据标准化
    3.4 与传统冷阱收集技术的结果对比
    3.5 小结
第四章 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4.1 大气水汽中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
    4.2 局地气象因子对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3 大尺度大气环流对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降水与水汽中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比较及云下蒸发的影响
    5.1 降水日降水和水汽中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云下蒸发的影响因素
        5.2.1 降雨量对云下蒸发的影响
        5.2.2 温度对云下蒸发的影响
        5.2.3 相对湿度对云下蒸发的影响
    5.3 云下二次蒸发模拟
        5.3.1 模型相关参数的计算
        5.3.2 雨滴蒸发比例与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关系
    5.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不同气象条件下f和Δd之间的关系
        5.4.2 气象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利用稳定同位素对局地水汽再循环贡献的估计
    6.1 二元混合模型模拟结果
    6.2 水汽再循环的讨论
    6.3 对古气候同位素记录的意义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
致谢

(5)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季风边缘区降水过程研究 ——以祁连山东段冰沟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发展历程
        1.2.2 降水稳定同位素水汽来源示踪
        1.2.3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1.2.4 祁连山相关研究进展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和植被状况
    2.2 研究资料
        2.2.1 实测降水数据获取
        2.2.2 高空大气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最小二乘法
        2.3.2 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型
        2.3.3 大气水汽通量的计算
        2.3.4 改进后的Froehlich雨滴蒸发模型
3 冰沟河流域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
    3.1 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3.2 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与气象要素关系
        3.2.1 温度效应
        3.2.2 降水量效应
    3.3 大气降水氘过量参数的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大气水线
    4.1 局地大气水线
    4.2 基于不同季节的大气水线变化特征
    4.3 基于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水线
    4.4 小结
5 水汽来源
    5.1 水汽来源及所占比例
    5.2 水汽通量对水汽来源的指示
    5.3 水汽来源与同位素
    5.4 小结
6 云下二次蒸发对降水同位素的影响
    6.1 二次蒸发存在性辨析
    6.2 云下二次蒸发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山西省降水稳定同位素对水汽源区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基础理论
        1.2.1 稳定同位素基础理论
        1.2.2 同位素含量的表示方法
        1.2.3 向外长波辐射基础理论
        1.2.4 我国的水汽输送路径与ENSO事件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降水稳定同位素网络的建设
        1.3.2 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ENSO事件的划分依据与标准
    2.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 山西省降水同位素时空特征分析
    3.1 大气降水δ~(18)O的季节变化
    3.2 大气降水δ~(18)O的空间变化特征
4 大气降水线方程及δ~(18)O的环境效应
    4.1 大气降水线方程的差异
    4.2 大气降水δ~(18)O的环境效应
5 基于HYSPLIT模型的水汽来源验证
    5.1 代表性站点的水汽来源分析
    5.2 水汽来源的共性与差异性
6 水汽源区变化对山西省降水中δ~(18)O的影响
    6.1 水汽源区与δ~(18)O的关系
    6.2 ITCZ的变化规律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理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2.2 水汽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2.3 降水稳定同位素模拟研究进展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同位素组成
        2.2.2 数据处理
        2.2.3 后向轨迹追踪
    2.3 数据来源
        2.3.1 站点数据
        2.3.2 卫星反演数据
        2.3.3 GCMs模型数据
        2.3.4 其余资料
第三章 降水δD变化的时间尺度效应
    3.1 站点日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
        3.1.1 大气降水线
        3.1.2 降水氢氧同位素日变化特征
    3.2 降水δD数据时间序列处理
        3.2.1 降水δD信号过滤
        3.2.2 降水δD信号分解
    3.3 降水δD的影响因子分析
        3.3.1 降水δD与局地降水量的关系
        3.3.2 降水δD与温度的关系
        3.3.3 降水δD与风向的关系
        3.3.4 降水δD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3.4 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δD的影响机制
        3.4.1 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降水δD的天气过程
        3.4.2 上游降水对δD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δD的空间变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站点尺度下Iso-GCMs对降水δD的模拟
    4.1 模拟-观测结果对比研究
        4.1.1 SWING2
        4.1.2 LMDZ-iso
    4.2 基于LMDZ-iso模式下IASI观测水汽δD的误差分析
        4.2.1 仪器敏感性的影响
        4.2.2 随机误差的影响
        4.2.3 水汽δD的日循环影响
        4.2.4 水汽δD的空间采样不均匀的影响
        4.2.5 误差对降水δD分解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降水δD控制过程的差异性对比
        4.3.2 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古气候指示意义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尺度下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模式间差异分析
    5.1 评估模拟-观测的气候要素和同位素组成
        5.1.1 气候要素模拟-观测对比
        5.1.2 降水δ18O模拟-观测对比
        5.1.3 降水δ18O和降水量的季节循环
        5.1.4 模拟结果评估
    5.2 模式间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差异性模拟研究
        5.2.1 南部区域
        5.2.2 北部区域
        5.2.3 南部区域至北部区域的过渡地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Appendix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长江源区径流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寒区同位素水文学研究进展
        1.2.2 径流同位素研究进展
        1.2.3 径流源解析研究进展
        1.2.4 长江源区稳定同位素水文学研究进展
        1.2.5 已有研究工作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特色与创新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2 气象水文
        2.2.1 气温
        2.2.2 降水
        2.2.3 河流水系
        2.2.4 冰川
        2.2.5 冻土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样品的测试
    3.2 主要研究方法
        3.2.1 端元混合径流分割模型
        3.2.2 径流分割的不确定性分析
第4章 长江源区径流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时空组合特征
        4.1.1 径流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
        4.1.2 径流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变化
    4.2 影响因素及演化机制
        4.2.1 局地蒸发线特征
        4.2.2 海拔对径流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4.2.3 气象因子对径流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位素指示的径流源分析
    5.1 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5.1.1 时空组合特征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冰雪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5.3 冻土层上水稳定同位素特征
        5.3.1 时空组合特征
        5.3.2 影响因素分析
    5.4 径流源成分分析
        5.4.1 出山口径流与各水体同位素的关系
        5.4.2 不同类型支流径流与各水体同位素的关系
        5.4.3 冻土层上水与各水体同位素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江源区径流源的量化解析
    6.1 径流成分分割
        6.1.1 出山口径流
        6.1.2 支流
        6.1.3 冻土层上水
    6.2 径流成分变化原因分析
        6.2.1 出山口径流
        6.2.2 支流
        6.2.3 冻土层上水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石羊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区域差异及水汽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质与地貌
        2.2.2 气候与水文
        2.2.3 植被与土壤
3 数据及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其它数据资料
    3.3 研究方法
        3.3.1 最小二乘法
        3.3.2 后向轨迹模型
        3.3.3 聚类分析
4 流域不同区域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4.1 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变化
        4.1.1 年内变化
        4.1.2 年际变化
    4.2 地方大气降水线
    4.3 过量氘的变化
    4.4 小结
5 流域不同区域的降水氢氧同位素环境效应
    5.1 温度效应
    5.2 降水量效应
        5.2.1 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下的降水量效应
        5.2.2 降水事件尺度下的降水量效应
    5.3 高程效应
    5.4 小结
6 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分析
    6.1 水汽来源与过量氘分析
    6.2 后向轨迹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福州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稳定同位素基础理论
        1.2.1 稳定同位素相关概念
        1.2.2 稳定同位素效应
    1.3 研究进展
        1.3.1 年、月和日尺度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3.2 事件尺度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3.3 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论文工作量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工作量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室内实验
    2.3 相关数据
第三章 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
    3.1 台风降水事件内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3.2 不同台风事件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3.3 过量氘值变化(d-excess)
    3.4 大气水线方程(δ~2H与 δ~(18)O间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采样点气象要素的影响
    4.2 水汽来源不同的影响
    4.3 云雨区效应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市事件内尺度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水汽同位素的联系[D]. 韩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定西市水汽来源研究[D]. 刘雪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亚洲季风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气候意义研究进展[J]. 田立德,蔡忠银,邵莉莉,王荻,刘峰. 第四纪研究, 2021(03)
  • [4]南京近地面大气水汽和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研究[D]. 李亚举. 南京大学, 2020
  • [5]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季风边缘区降水过程研究 ——以祁连山东段冰沟河流域为例[D]. 黄美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山西省降水稳定同位素对水汽源区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D]. 郭政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青藏高原南部降水稳定同位素影响机理及其模拟研究[D]. 史晓宜. 兰州大学, 2020(10)
  • [8]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长江源区径流源解析研究[D]. 李宗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9]石羊河流域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区域差异及水汽来源分析[D]. 徐秀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福州台风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许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青藏高原南部季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波动与水汽输送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