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铅酸蓄电池渣泥湿法脱硫和还原新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逸,张晓昀,李杰,黄青,吴田,曾国平,杨昌柱[1](2021)在《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针对工业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从脱硫技术、脱硝技术、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比较了3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当今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结合本课题组所做工作对未来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进行了展望。
黄朝冉[2](2020)在《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废旧铅酸蓄电池是最重要的再生铅资源,其主要成分是废铅膏。目前,火法冶炼是废铅膏最主要的回收方法。废铅膏的回收过程会产生SO2和铅等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血铅事件频发。因此,高效无害化回收废铅膏不仅可以实现铅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用于电动车的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铅膏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脱硫-火法还原冶炼的方法回收废铅膏中的铅。首先对废旧铅酸蓄电池进行破碎分离预处理,得到废铅膏并测定其主要成分及含量。其次,利用不同脱硫剂对铅膏进行脱硫,综合比较脱硫率和滤液铅含量,得到最佳脱硫剂和最佳脱硫条件。然后,通过热力学分析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解铅膏的分解和还原反应机理。最后,以管式炉模拟火法冶炼回收铅膏,探究冶炼后铅迁移的分布比例,为废铅膏的回收提供理论依据,为铅的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铅膏脱硫实验中,综合考虑铅膏的脱硫率和脱硫滤液中的铅含量,(NH4)2CO3为最佳脱硫剂。脱硫反应最佳条件为:碳硫比1.5:1,脱硫时间60 min,反应液固比5:1,搅拌速度600 r/min,反应温度50℃。此条件下,铅膏的脱硫率为92.80%。经反应动力学分析,(NH4)2CO3与铅膏的脱硫反应过程属于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53 k J/mol。2.脱硫后的铅膏分解温度大大降低,分解温度从1200℃以上降至600℃。以炭粉为还原剂,700.2℃时铅膏中所有铅化合物就可以被分解和还原。3.火法冶炼回收铅膏实验中,改变冶炼温度、冶炼时间和铅膏脱硫碳硫比,当铅在烟气和铅尘中的比例均为最大时,铅在铅尘中的比例均为在烟气中的近10倍,铅尘为铅膏冶炼产生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4.未经脱硫处理的铅膏冶炼后会产生更多的大气铅污染物,其产生的烟气中铅的比例是脱硫后铅膏的近20倍,火法冶炼中对铅膏进行脱硫预处理十分有必要,不仅能降低冶炼温度,还能减少烟气和铅尘污染。5.铅膏的最佳冶炼条件为:冶炼温度750℃,冶炼时间90 min。提高铅膏的脱硫率,可减少铅在烟气和铅尘中的分布比例,减少铅锭的铅损失。相同条件下,氮气中的铅回收率高于在氩气中,但氮气下冶炼会造成铅在铅尘中的分布比例更高。
张东[3](2019)在《用废旧电池铅膏制造高性能铅酸电池活性物质》文中研究说明铅酸电池的历史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因性价比高、稳定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启动电源、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等中。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动自行车工业的高速发展,铅酸电池迎来了大规模的使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铅酸电池。这个问题若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研发绿色、经济、对环境无害的新工艺,对铅酸电池工业的健康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四分离”得到的铅膏的化学处理方法,以制备硫酸铅和四碱基硫酸铅;把后者分别用作铅酸电池负极和正极活性材料,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的优劣。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废旧铅酸电池的铅膏成分,确定各组分的含量。XRD图谱表明铅膏主要含PbO、Pb、PbSO4、PbO2以及3BS。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结果表明,本论文使用的铅膏中PbO、Pb、PbSO4、PbO2的含量分别为15.40%、2.76%、35.98%、40.60%,含铅总量为76.79%。随后进行的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确定了甲酸还原铅膏的最佳条件为:n(HCOOH):n(Pb)为6:1、反应温度100°C、反应时间6 h、搅拌速率为400 r/min。此时铅回收率达到97.11%,不溶物率只有8.28%。不溶物中含有Pb、Sb、Ba等金属元素,不溶物仍可以继续加入到下一次的甲酸还原过程中,用来继续回收Pb元素。而Ba、Sb等元素也可通过适当的化学过程加以回收。(2)研究了由上述方法得到的铅盐合成PbSO4的方法,得到了四种形貌略有不同的样品(以下记做S1、S2、S3、S4)。样品S1和S2是将H2SO4和(NH4)2SO4分别与铅盐溶液按1:1摩尔比在三颈烧瓶内直接混合反应得到的;S3和S4样品是将H2SO4溶液和(NH4)2SO4分别与铅盐溶液按1:1摩尔比使用蠕动泵在Y形管混合反应得到的。将它们用作负极活性材料,在放电深度(DOD)为100%、放电电流密度为100 mA·g-1的条件下,四种电极的循环比容量分别为106.47 mAh·g-1、106.45 mAh·g-1、107.40 mAh·g-1、106.50 mAh·g-1,四种电极性能相差不大,都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与循环稳定性。此外,四种电极经历了300个循环后,仍然能保持80%以上的初始稳定状态容量。因此本实验合成的硫酸铅适合作为铅酸电池负极活性材料。(3)研究了由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得到的铅盐合成四碱基硫酸铅(4BS)的方法。所得到的4BS为长度510μm,宽12μm,厚为0.51μm棱柱状颗粒。用作铅酸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时,在放电深度100%、放电电流密度100 mA·g-1的条件下,经历了100个完全的充放电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为92.97 mAh·g-1,4BS电极经历了370个完全的充放电循环后依然保持80%初始稳定状态容量。100个循环过后测试电极的倍率性能,在不同的放电电流密度下,4BS电极仍表现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随后使用了网孔大小不同的板栅并加入0.3%、0.4%的石墨制成4BS电极进行研究,发现网孔较小的板栅且加入0.4%的石墨有利于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放电容量,80个循环后电极的容量仍有101.60mAh·g-1。
刘伟锋,张坤坤,邓循博,张杜超,陈霖,杨天足[4](2019)在《类铝冶金的废铅膏低温还原清洁炼铅的技术思路》文中认为废铅酸蓄电池是最重要的再生铅资源,通常先拆解再分别回收利用,由于废铅膏中存在大量硫酸铅,使其成为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利用的瓶颈。废铅膏处理传统火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均是以阴极铅为目标产物,其中火法工艺获得了广泛应用,近些年材料冶金思路则是绕开废铅膏制备阴极铅的过程,用废铅膏直接制备铅酸蓄电池用的铅粉。借鉴铝冶炼工业由铝土矿到氧化铝再到金属铝的工艺思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水热还原转化的废铅膏低温还原清洁炼铅工艺:首先,废铅膏通过硫酸浸煮脱除杂质;其次,浸煮渣在碱和还原剂同时存在下水热处理,使硫酸铅和二氧化铅均转化为氧化铅;最后,低温熔盐中用淀粉还原氧化铅产出金属铅。该工艺为废铅膏处理的工艺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刘伟,郭明宜,丁留亮,徐流杰[5](2017)在《二氧化铅的水溶液体系还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别采用硫酸亚铁和亚硫酸钠对PbO2进行还原研究,考察了还原剂浓度(过量系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PbO2还原率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还原产物的物相和形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为还原剂时,PbO2的还原率随着还原剂浓度的降低、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时间对PbO2还原率影响较小。硫酸亚铁还原最佳条件为:硫酸亚铁过量系数为11.1,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90℃,n(H2SO4)∶n(PbO2)为3∶1,二氧化铅还原率最高仅为52.4%;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时,PbO2的还原率随着亚硫酸钠过量系数增加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反应时间对PbO2还原率影响较小,当亚硫酸钠过量系数为6.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时,PbO2还原率可达100%,完全还原后,粉体由近球形演变为短棒状。
刘巍[6](2017)在《废旧铅酸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资源化》文中研究说明铅酸电池具有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作汽车启动电源、不间断电源、动力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存储等。铅酸电池生产使用规模巨大且逐渐增长,这也导致了大量废旧铅酸电池的产生。开发有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回收废旧铅酸电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废旧铅酸电池正极和负极膏分开处理并转化为相应的电极材料,可以避免各自的添加剂对于另一个电极的不利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着废旧铅酸电池正极和负极铅膏的资源化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了废旧铅酸电池负极铅膏转化为α-PbO及其作为负极材料使用性能。由于废旧负极铅膏中含有大量的PbSO4和少量的金属Pb,首先将纯的PbSO4采用(NH4)2CO3脱硫转化为PbCO3,再煅烧为氧化铅。煅烧温度为450℃时,可以得到纯的α-PbO,经过50个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制备的电极在放电电流密度为120 mA·g-1时,放电容量分别为98.6mAh·g-1。之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废旧负极铅膏,同样可得到纯的α-PbO粉末,其性能与使用纯的PbSO4作为原料制备的α-PbO相同,比使用工厂球磨铅粉提高了 25%,表明原料中少量的Pb存在不会影响制得的α-PbO的性能。2、研究了废旧铅酸电池正极铅膏转化为氧化铅及其作为正极材料使用性能。废旧正极铅膏中含PbSO4和PbO2, PbSO4被(NH4)2CO3脱硫转化为PbCO3。PbCO3和PbO2的混合物可以在空气中煅烧为氧化铅。煅烧温度为550℃时,得到样品为α-PbO、Pb3O4和β-PbO的混合物,可以直接作为铅酸电池正极材料使用,化成后的电极中存在由大量β-Pb02和少量α-Pb02,该电极经过50个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在放电电流密度为100 mA·g-1 时,放电容量为 97.8 mAh·g-1。3、研究了室温下使用草酸还原PbO2并结合煅烧制备铅酸电池正极材料PbO。结果表明,还原过程中会产生中间体H2O2;由于还原生成的PbC2O4会包覆于PbO2表面,该反应不能进行完全;残留的PbO2会在煅烧过程中被PbC2O4分解生成的CO还原;450℃时的煅烧产物为海绵状的α-PbO和Pb3O4的混合物,可以直接作为铅酸电池正极材料使用,化成后的电极中存在由纳米Pb02晶须组成的空心海胆状结构,该电极经过50个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在放电电流密度为100mA·g-1时,放电容量为115.2mAh·g-1。4、首先研究PbO2经甲酸还原—沉淀后转化为PbSO4的过程。PbO2被甲酸溶液完全还原后,向该溶液中加入H2SO4溶液,可得到纯的PbSO4颗粒。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未反应的甲酸,可以在补充甲酸后继续用来还原PbO2。通过该方法处理废旧正极铅膏可得到直径在1 μm左右、长度在2-6 μm的棒状PbSO4,采用(NH4)2CO3脱硫可转化为PbCO3。450℃时的煅烧产物为带褶皱的球形的α-PbO和Pb3O4的混合物。该球形氧化铅和棒状PbSO4作为为铅酸电池正极材料使用时,在100mA·g-1的放电电流密度下,经过50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分别为85.4和107.1 mAh·g-1,分别比工厂球磨铅粉提高了8%和35%。
刘磊[7](2017)在《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溶液净化与结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再生铅企业目前采用的主要是传统的铅膏火法再生工艺,这种处理工艺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国外采用环保型的湿法脱硫—低温熔炼工艺,我国《再生铅准入条件》明确规定“对分选出的铅膏必须进行脱硫预处理或送硫化铅精矿冶炼厂合并处理,脱硫母液必须进行处理并回收副产品”,国家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的铅膏预脱硫湿法处理工艺,以年处理15万吨废铅酸蓄电池为例,采用碳酸钠作脱硫剂,约产生副产物硫酸钠2万吨,因此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资源化回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针对铅膏预脱硫Na2SO4母液的净化与结晶工艺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对于铅膏预脱硫Na2SO4母液中重金属(Pb2+、Cd2+、Cu2+)和金属杂质离子Fe2+/Fe3+的净化提出了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的处理工艺,分别进行了铁碳微电解实验、混凝沉淀实验和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实验。在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实验中,重点研究了停留时间、铁碳合金添加量、金属杂质离子初始浓度、pH值、曝气量等5个因素对于Na2SO4母液中重金属和金属杂质离子Fe2+/Fe3+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最佳运行条件下,通过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法净化后,Pb2+、Cd2+、Cu2+、Fe2+/Fe3+的去除率分别为99.2%、99.1%、97.9%、97.3%,Na2SO4母液中重金属和金属杂质离子总含量≤5mg/L。其次,对于净化后的Na2SO4母液结晶,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冷却快速析晶的结晶新方法。该方法不直接对储罐内溶液降温,而是在外循环的支路上施加冷媒,造成循环部分流体的快速深度降温,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析出晶体。实验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Na2SO4溶液降温饱和结晶点温度,探究了不同质量分数Na2SO4、最低结晶温度对Na2SO4析出率和产品品质的影响。考虑到能耗和经济效益,本实验确定最低结晶温度为5℃。实验研究的局部冷却快速析晶法,能量利用率高,产品析出率高,连续运行,系统简单可靠。最后,在废铅酸蓄电池再生企业组建了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基于局部冷却快速析晶法回收Na2SO4中试实验装置,中试实验采用铅膏预脱硫后Na2SO4母液,其中Na2SO4质量分数为16%-28%,处理量为10 m3/h,中试验证了Na2SO4母液净化与结晶总工艺,中试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基于局部冷却快速析晶法对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2SO4母液的净化与结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系统运行稳定,设备操作简单,产品Na2SO4品质符合国标《GB/T6009-2014》Ⅰ类一等品标准,中试产生的冷却结晶水满足前段工艺生产需求,可直接回用。
王世永[8](2017)在《废铅膏在季胺—季铵盐共轭溶液浸出过程及其回收电池级PbO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法国人普兰特于1859年发明铅酸蓄电池以来,铅酸蓄电池在电动车和汽车上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在全球各类电池中是用途最广泛、产量最大的电池。近几年用于生产铅酸蓄电池所消耗的铅更是占到全球总耗铅的80%左右。铅酸蓄电池使用越广泛、产量越大,报废后需要回收的铅酸蓄电池就越多。就环保的角度而言,铅酸蓄电池是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一类电池。如果对报废的铅酸蓄电池不加以回收,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不可再生铅资源的浪费。本论文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针对铅酸蓄电池回收成本高,生产产品纯度低等问题,提出了脱硫率高、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的铅酸蓄电池铅膏的湿法回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首先对原料进行化学滴定测出原料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得出研究所用超威提供铅膏中含铅成分为PbSO4、PbO2、PbO、Pb,大致含量分别为33%、27%、28%、10%。剩余的2%为不含铅物质,主要是电池制备过程中的添加剂和破解电池过程中引入的其它杂质。然后采用焙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的添加剂,同时将PbO2及Pb在高温下反应转变成PbO。研究表明在控制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1 h,铅膏厚度为2 cm时PbO2及Pb的转化率达到99%以上。为了方便后续的浸出碳化,将含铅成分统一转化成PbSO4。研究了在酸化转化过程中的硫酸浓度、酸化温度、酸化时间、液固比及乙酸用量等单因素条件对酸化转化工艺的影响。(2)铅膏在经过焙烧和酸化转化步骤后含铅成分已全部转化成PbSO4,浸出碳化步骤就是基于硫酸铅在共轭溶液中有很好的溶解度,具体反应如下:PbSO4 + R4NOH = R4N(Pb(OH)SO4)。在浸出过程中研究了共轭溶液中季胺浓度、季铵盐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单因素条件对浸出工艺的影响。在碳化过程中研究了季胺浓度、季铵盐浓度、反应温度、通气量等单因素条件对碳化工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季胺浓度为10 mol·L-1、季铵盐浓度为3.5mol·L-1、浸出温度为40℃、浸出时间为10min、碳化温度为30℃、CO2通气量为铅物质的量的2倍为最佳的浸出碳化条件。(3)通过对碳酸铅的热重分析研究得出,在控制焙烧气氛和和焙烧温度的条件下,焙烧碳酸铅可以分别焙烧制备α-PbO、β-PbO和Pb3O4。研究结果表明:惰性气体气氛中碳酸铅在450℃焙烧制得α-PbO;空气气氛中碳酸铅在560℃焙烧制得(β-PbO;空气气氛中碳酸铅在480℃焙烧制得Pb3O4。
郭明宜[9](2017)在《碱性木糖醇体系回收废铅蓄电池铅膏的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对铅需求不断增长,但铅精矿产资源日益减少,因此回收再生铅成为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废铅蓄电池若不加以合理回收,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威胁。铅膏作为废铅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成分复杂而成为回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火法回收能耗大,铅回收率低,产生的铅尘和SO2,对环境威胁较严重。而湿法处理工艺由于金属直收率高、低污染等优点而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其中有机物处理体系以其低污染的优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论文首先分别采用两种还原剂FeSO4和Na2SO3对PbO2进行还原转化,采用两种脱硫剂NaOH和Na2CO3对PbSO4进行脱硫;其次考察了铅膏的主要组分PbO2和PbSO4在碱性木糖醇体系的浸出行为,并对铅膏在碱性木糖醇体系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碱性木糖醇铅溶液的电积工艺进行初步探索。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EDAX)等手段分析了反应过程中不溶物的物相、元素组成和形貌的演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浸出液中有机基团的变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PbO2的还原实验结果表明,Na2SO3的还原效果明显优于FeSO4。FeSO4还原最佳条件为:FeSO4过量系数为11.1,反应时间90120min,反应温度90℃,H2SO4与PbO2的摩尔比为3:1,但PbO2还原率最高仅为52.4%。Na2SO3还原最佳条件:Na2SO3过量系数为6.0,反应时间为90120min,反应温度为90℃时,PbO2的还原率可达到100%。PbSO4的脱硫转化实验结果表明,NaOH脱硫的最佳条件:时间60120min,温度90℃,过量系数1.4,脱硫率仅为88.88%。Na2CO3脱硫的最佳条件:时间6090min,温度90℃,过量系数1.3,脱硫率仅为80.61%。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碱性木糖醇溶液中PbO2可以将木糖醇中的-OH氧化成-COO-,在溶液中与Pb以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木糖醇浓度、NaOH浓度对PbO2浸出率影响很大。PbO2浸出率会随着木糖醇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木糖醇浓度的变化会导致PbO2不同的溶解机制。碱性木糖醇体系PbO2浸出的最佳条件:NaOH浓度1.52mol/L,木糖醇浓度为0.530.79mol/L,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3060min,PbO2浸出率可达99.18%。PbSO4在碱性木糖醇体系中的浸出研究表明,木糖醇、NaOH浓度对PbSO4的溶解量影响最大,时间和温度影响较小。溶液中仅存在木糖醇组分时,PbSO4不会与其发生反应。PbSO4在碱性木糖醇体系中的溶解是在木糖醇和NaOH共同作用下完成的。PbSO4在碱性木糖醇体系浸出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6090min,反应温度90℃,木糖醇浓度5080g/L,NaOH浓度6080g/L,PbSO4的浸出率可达100%。对铅膏在碱性木糖醇体系中进行了直接浸出研究,得出铅膏浸出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3060min,反应温度90℃,木糖醇浓度80120g/L,NaOH浓度6080g/L。铅膏在碱性木糖醇体系的浸出率可达96.24%,在该体系下可实现铅膏的短流程浸出。对碱性木糖醇体系含铅溶液进行电沉积的初步研究发现:当电流密度为140A/m2,温度40℃,NaOH浓度100g/L,木糖醇浓度120g/L,溶液铅浓度100g/L,极距4cm,电解液循环速度15m L/min条件下时,电流效率可达99.68%,阴极能耗为381.71k Wh/t,生成的阴极铅表面相对平整,枝晶较少。
刘泽斌,刘守廷,蒋天成,吴婷,文艳,黄龙龙,徐婵,苏云鹏[10](2017)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的硫》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硫含量的测定方法。样品采用硝酸、盐酸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硫的含量。在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大量Pb,Al,Fe等基体元素的存在不影响硫的测定。硫的质量浓度在0.0080.00 mg/L范围内与其光谱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14 m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8%5.22%(n=11),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5.0%104.2%之间。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重量法测定结果一致。该方法简单易行,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硫的测定。
二、废铅酸蓄电池渣泥湿法脱硫和还原新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铅酸蓄电池渣泥湿法脱硫和还原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硫技术 |
1.1 湿法脱硫 |
1.2 等离子体法 |
2 脱硝技术 |
2.1 还原法 |
2.2 吸附法 |
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
3.1 活性炭吸附法 |
3.2 等离子体技术法 |
3.3 生物法 |
3.4 半干、湿法 |
3.5 催化法 |
4 结论 |
(2)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酸蓄电池简介 |
1.2.1 工作原理 |
1.2.2 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及组成 |
1.3 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的意义 |
1.4 废铅膏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火法冶炼 |
1.4.2 湿法冶炼 |
1.4.3 湿-火联用冶炼工艺 |
1.4.4 铅膏脱硫剂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废铅酸蓄电池的预处理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实验分析结果及表征 |
2.2.1 废铅膏物相组成 |
2.2.2 铅膏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形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铅膏的脱硫转化研究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不同脱硫剂的脱硫效果 |
3.4 不同因素对碳酸铵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1 碳硫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2 反应时间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3 搅拌速率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4 液固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4.5 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
3.5 铅膏脱硫的微观形貌分析 |
3.6 铅膏脱硫反应动力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硫铅膏的热分解及还原反应机理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 模拟脱硫铅膏各组分的碳还原反应 |
4.2.1 碳的气化反应 |
4.2.2 碳酸铅的分解反应 |
4.2.3 二氧化铅的分解和还原反应 |
4.2.4 氧化铅的还原反应 |
4.3 脱硫铅膏的还原 |
4.3.1 铅膏的热重分析 |
4.3.2 脱硫铅膏的还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式炉冶炼回收过程铅的迁移研究 |
5.1 实验原理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装置和方法 |
5.3 管式炉模拟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单因素影响 |
5.3.1 冶炼时间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3.2 冶炼温度对铅膏冶炼过程中铅迁移的影响 |
5.3.3 脱硫率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3.4 冶炼气氛对铅膏冶炼后铅迁移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用废旧电池铅膏制造高性能铅酸电池活性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酸电池的简介 |
1.2.1 铅酸电池的发展历史 |
1.2.2 铅酸电池的结构与原理 |
1.2.3 废旧铅酸电池资源化的意义 |
1.3 废旧铅酸电池的回收工艺 |
1.3.1 废旧铅酸电池的组成 |
1.3.2 再生铅技术 |
1.4 废旧铅酸电池制备氧化铅技术 |
1.4.1 还原-焙烧法制氧化铅 |
1.4.2 还原-碱性溶液析出法制氧化铅 |
1.4.3 分别处理正负极铅膏制备氧化铅 |
1.5 铅酸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研究 |
1.5.1 传统铅粉的制备 |
1.5.2 新型氧化铅粉的制备 |
1.5.3 再生氧化铅粉的制备 |
1.5.4 其它电极活性材料 |
1.6 硫酸铅和四碱基硫酸铅在铅酸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1.7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甲酸还原处理废旧铅膏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废旧铅膏组成的分析 |
2.2.3 废旧铅膏含量的分析 |
2.2.4 甲酸还原的最佳实验条件分析 |
2.2.5 甲酸还原后不溶物分析 |
2.2.6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废旧铅膏的脱硫 |
2.3.2 铅膏的定量化学组成分析 |
2.3.2.1 铅及其铅的化合物含量的分析 |
2.3.2.2 滴定结果讨论 |
2.3.3 甲酸用量的分析结果 |
2.3.4 不溶物的分析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废旧铅膏合成硫酸铅作铅酸电池负极活性材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材料制备 |
3.2.3 电极的制备与电池组装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5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样品的表征 |
3.3.2 分别以S1、S2、S3和S4 为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极化成 |
3.3.3 分别以S1、S2、S3和S4 为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极电化学性能 |
3.3.4 不同负极活性材料的电极循环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铅膏合成四碱基硫酸铅作铅酸电池正极活性材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材料的制备 |
4.2.3 电极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2.5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合成样品的表征 |
4.3.2 以合成的4BS为正极活性材料的电极的化成 |
4.3.3 以合成的4BS为正极活性物质时的电化学性能 |
4.3.4 板栅和碳含量不同时对4BS电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5)二氧化铅的水溶液体系还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1.2 实验过程 |
1.3 实验原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Fe SO4对Pb O2还原的影响 |
2.1.1 反应时间 |
2.1.2 反应温度 |
2.1.3 Fe SO4过量系数 |
2.1.4 n (H2SO4) ∶n (Pb O2) 值 |
2.2 Na2SO3对Pb O2还原的影响 |
2.2.1 反应时间 |
2.2.2 反应温度 |
2.2.3 Na2SO3过量系数 |
3 结论 |
(6)废旧铅酸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资源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铅酸电池简介 |
1.1.1 引言 |
1.1.2 铅酸电池结构及原理 |
1.1.3 废旧铅酸电池资源化意义 |
1.2 从废旧铅酸电池制备再生铅 |
1.2.1 废旧铅酸电池的组成 |
1.2.2 火法冶炼再生铅技术 |
1.2.3 湿法电解再生铅技术 |
1.2.4 其他再生铅技术 |
1.3 废旧铅酸电池直接制备氧化铅 |
1.3.1 还原转化—低温煅烧法制备氧化铅 |
1.3.2 还原转化—碱性溶液析出法制备氧化铅 |
1.3.3 废旧正极和负极铅膏分开处理法制备氧化铅 |
1.4 铅酸电池电极活性材料 |
1.4.1 传统铅粉 |
1.4.2 新型氧化铅粉 |
1.4.3 再生氧化铅粉 |
1.4.4 其他电极材料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分解预脱硫废旧负极铅膏制备氧化铅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 |
2.2.2 材料制备 |
2.2.3 电极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2.5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硫酸铅的脱硫 |
2.3.2 脱硫产物碳酸铅的煅烧 |
2.3.3 固化和化成后电极的表征 |
2.3.4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2.3.5 废旧负极铅膏制备氧化铅及其电化学性能 |
2.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热分解预脱硫废旧正极铅膏制备氧化铅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材料制备 |
3.2.3 电极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5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废旧正极铅膏的脱硫 |
3.3.2 脱硫产物的煅烧 |
3.3.3 固化后电极的表征 |
3.3.4 化成后电极的表征 |
3.3.5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草酸还原二氧化铅制备铅酸电池正极材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 |
4.2.2 材料制备 |
4.2.3 过氧化氢的检测 |
4.2.4 电极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4.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2.6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草酸还原二氧化铅 |
4.3.2 还原产物的煅烧 |
4.3.3 化成后电极的表征 |
4.3.4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4.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甲酸还原废旧正极铅膏制备铅酸电池正极材料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料 |
5.2.2 硫酸催化甲酸分解 |
5.2.3 材料制备 |
5.2.4 电极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5.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5.2.6 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硫酸催化甲酸分解 |
5.3.2 甲酸用量对二氧化铅还原的影响 |
5.3.3 还原过程中硫酸含量的影响 |
5.3.4 反应溶液循环使用 |
5.3.5 废旧正极铅膏转化为硫酸铅 |
5.3.6 硫酸铅转化为氧化铅 |
5.3.7 化成后电极的表征 |
5.3.8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5.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
作者简介 |
(7)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溶液净化与结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预脱硫技术进展 |
1.2.1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脱硫工艺简介 |
1.2.2 以NaOH为脱硫剂转化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2.3 柠檬酸法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2.4 以尿素与醋酸为脱硫剂转化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2.5 生物法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2.6 氯盐法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2.7 以碳酸盐为脱硫剂转化脱硫工艺及其副产物 |
1.3 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溶液净化与结晶技术进展 |
1.3.1 硫酸钠溶液中重金属净化技术 |
1.3.2 硫酸钠结晶技术进展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法净化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_2SO_4溶液实验研究 |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原水样中主要金属杂质离子种类和含量 |
2.2 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净化金属杂质离子工艺流程 |
2.3 实验影响因素与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影响因素 |
2.3.2 实验分析方法 |
2.3.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停留时间对Pb~(2+)、Cd~(2+)、Cu~(2+)、Fe~(2+)/Fe~(3+)净化的影响 |
2.4.2 铁碳合金添加量对Pb~(2+)、Cd~(2+)、Cu~(2+)、Fe~(2+)/Fe~(3+)净化的影响 |
2.4.3 初始浓度对Pb~(2+)、Cd~(2+)、Cu~(2+)、Fe~(2+)/Fe~(3+)净化的影响 |
2.4.4 pH值对Pb~(2+)、Cd~(2+)、Cu~(2+)、Fe~(2+)/Fe~(3+)净化的影响 |
2.4.5 曝气量对Pb~(2+)、Cd~(2+)、Cu~(2+)、Fe~(2+)/Fe~(3+)净化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局部冷却快速析晶的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_2SO_4结晶实验研究 |
3.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3.3 实验影响因素与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影响因素的确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质量分数Na_2SO_4溶液的降温饱和结晶点温度的测定 |
3.4.2 不同质量分数Na_2SO_4溶液对Na_2SO_4结晶率和品质的影响 |
3.4.3 最低结晶温度对Na_2SO_4结晶率的影响 |
3.4.4 最佳运行条件下Na_2SO_4结晶析出情况与产品品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碳微电解-混凝沉淀+基于局部冷却快速析晶法回收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_2SO_4中试实验研究 |
4.1 中试用实验试剂 |
4.2 中试原料与装备 |
4.2.1 实验装置 |
4.2.2 实验原料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pH对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_2SO_4溶液回收工艺的影响 |
4.3.2 Na_2SO_4初始浓度的波动对铅膏预脱硫副产物Na_2SO_4溶液回收工艺的影响 |
4.3.3 不同浓度金属杂质离子对结晶产品Na_2SO_4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 |
(8)废铅膏在季胺—季铵盐共轭溶液浸出过程及其回收电池级PbO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铅 |
1.2.1 铅的物理性质和应用 |
1.2.2 铅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
1.3 铅资源 |
1.3.1 全球铅资源分布 |
1.3.2 我国铅资源分布 |
1.3.3 铅消费 |
1.4 铅污染及防治措施 |
1.5 几种铅化合物产品简介 |
1.5.1 一氧化铅 |
1.5.2 二氧化铅 |
1.5.3 四氧化三铅 |
1.5.4 碳酸铅 |
1.6 传统火法炼铅工艺 |
1.7 湿法铅回收工艺 |
1.7.1 以碳酸盐为脱硫剂的脱硫工艺 |
1.7.1.1 碳酸盐转化脱硫原理 |
1.7.1.2 铅膏碳酸盐转化脱硫的研究 |
1.7.2 柠檬酸法脱硫 |
1.7.3 以NaOH为脱硫剂的脱硫工艺 |
1.8 电解法铅回收 |
1.9 燃料电池回收铅 |
1.10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铅膏焙烧酸化过程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1 实验主要药品 |
2.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2.2 原料分析方法 |
2.2.2.1 铅膏中PbO含量的测定 |
2.2.2.2 铅膏中Pb含量的测定 |
2.2.2.3 铅膏中PbSO_4含量的测定 |
2.2.2.4 铅膏中PbO_2含量的测定 |
2.3 实验方法 |
2.3.1 铅膏预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铅膏的组成分析 |
2.4.2 原料铅膏的XRD测试 |
2.4.3 原料铅膏的SEM测试 |
2.5 焙烧原料铅膏 |
2.5.1 焙烧铅膏的化学分析 |
2.5.2 焙烧铅膏的仪器分析 |
2.5.2.1 焙烧铅膏的XRD测试 |
2.5.2.2 焙烧铅膏的SEM测试 |
2.6 焙烧铅膏酸化工艺研究 |
2.6.1 反应时间对PbO酸化的影响 |
2.6.2 H_2SO_4浓度对铅膏酸化的影响 |
2.6.3 反应温度对铅膏酸化的影响 |
2.6.4 液固比对铅膏酸化的影响 |
2.6.5 乙酸对铅膏酸化的影响 |
2.7 硫酸铅粗品组分分析 |
2.7.1 硫酸铅粗品SEM测试 |
2.7.2 硫酸铅粗品的XRD图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浸出碳化过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1.1 实验主要药品 |
3.2.1.2 实验主要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共轭溶液对硫酸铅的浸取条件研究 |
3.3.1.1 反应时间对PbSO_4溶解的影响 |
3.3.1.2 反应温度对PbSO_4溶解的影响 |
3.3.1.3 季铵盐和季胺浓度对PbSO_4溶解度的影响 |
3.3.1.4 空白实验 |
3.3.2 浸出液碳化工艺研究 |
3.3.2.1 季胺浓度对碳化工艺的影响 |
3.3.2.2 季铵盐浓度对碳化工艺的影响 |
3.3.2.3 反应温度对碳化工艺的影响 |
3.3.2.4 二氧化碳通气量对碳化工艺的影响 |
3.3.2.5 结晶时间对碳酸铅形貌的影响 |
3.4 碳酸铅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酸铅焙烧过程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1.1 实验主要药品 |
4.2.1.2 实验主要仪器 |
4.2.2 碳酸铅的热重分析 |
4.2.2.1 碳酸铅在空气气氛中热重分析 |
4.2.2.2 碳酸铅在氩气气氛中热重分析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焙烧碳酸铅制备α-PbO |
4.2.3.2 焙烧碳酸铅制备Pb_3O_4 |
4.2.3.3 焙烧碳酸铅制备β-PbO |
4.2.4 焙烧样品SEM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9)碱性木糖醇体系回收废铅蓄电池铅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铅蓄电池介绍 |
1.2 废铅蓄电池的危害及组成 |
1.2.1 废铅蓄电池危害 |
1.2.2 废铅蓄电池的组成 |
1.3 废铅蓄电池的回收现状 |
1.3.1 火法回收 |
1.3.2 湿法回收 |
1.4 木糖醇的应用 |
1.4.1 木糖醇来源 |
1.4.2 木糖醇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工艺流程 |
2.1 实验试剂、设备及原料分析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铅膏分析 |
2.2 实验检测方法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2.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章 PbO_2还原转化研究 |
3.1 实验过程与分析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过程 |
3.1.3 实验原理与分析 |
3.2 FeSO_4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2.1 反应时间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2.2 反应温度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2.3 FeSO_4过量系数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2.4 H_2SO_4与PbO_2的摩尔比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3 Na_2SO_3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3.1 反应时间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3.2 反应温度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3.3 Na_2SO_3过量系数对PbO_2还原转化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PbSO_4脱硫转化研究 |
4.1 实验过程与原理分析 |
4.1.1 实验过程 |
4.1.2 实验原理与方法 |
4.2 NaOH对PbSO_4脱硫转化的研究 |
4.2.1 反应时间对PbSO_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2.2 反应温度对PbSO_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2.3 NaOH过量系数对Pb SO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3 Na_2CO_3对PbSO_4脱硫转化的研究 |
4.3.1 反应时间对PbSO_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3.2 反应温度对PbSO_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3.3 Na_2CO_3过量系数对PbSO_4脱硫转化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PbO_2、PbSO_4及铅膏在碱性木糖醇体系中浸出研究 |
5.1 PbO_2在碱性木糖醇体系的浸出研究 |
5.1.1 实验过程与方法 |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3 红外光谱分析 |
5.2 PbSO_4在碱性木糖醇体系中的浸出研究 |
5.2.1 反应温度对PbSO_4浸出的影响 |
5.2.2 反应时间对PbSO_4浸出的影响 |
5.2.3 NaOH浓度对PbSO_4浸出的影响 |
5.2.4 木糖醇浓度对PbSO_4浸出的影响 |
5.2.5 XRD分析 |
5.3 铅膏在碱性木糖醇溶液的浸出研究 |
5.3.1 反应时间对铅膏浸出的影响 |
5.3.2 反应温度对铅膏浸出的影响 |
5.3.3 NaOH浓度对铅膏浸出的影响 |
5.3.4 木糖醇浓度对铅膏浸出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碱性木糖醇铅溶液的电积工艺初步研究 |
6.1 实验过程与分析 |
6.1.1 实验原理 |
6.1.2 实验过程 |
6.1.3 实验分析 |
6.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2.1 电流密度对铅电沉积的影响 |
6.2.2 温度对铅电沉积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的硫(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硫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1.4 样品前处理 |
1.5 样品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检测波长与干扰试验 |
2.2 线性方程 |
2.3 检出限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回收试验 |
2.6 比对试验 |
3 结语 |
四、废铅酸蓄电池渣泥湿法脱硫和还原新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及一体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俊逸,张晓昀,李杰,黄青,吴田,曾国平,杨昌柱. 应用化工, 2021(08)
- [2]废铅膏的脱硫转化及其火法冶炼铅迁移的影响研究[D]. 黄朝冉. 广西大学, 2020(05)
- [3]用废旧电池铅膏制造高性能铅酸电池活性物质[D]. 张东. 东南大学, 2019(06)
- [4]类铝冶金的废铅膏低温还原清洁炼铅的技术思路[J]. 刘伟锋,张坤坤,邓循博,张杜超,陈霖,杨天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4)
- [5]二氧化铅的水溶液体系还原研究[J]. 刘伟,郭明宜,丁留亮,徐流杰. 环境工程, 2017(08)
- [6]废旧铅酸电池电极活性物质的资源化[D]. 刘巍. 东南大学, 2017(02)
- [7]铅膏预脱硫副产物硫酸钠溶液净化与结晶实验研究[D]. 刘磊. 湘潭大学, 2017(02)
- [8]废铅膏在季胺—季铵盐共轭溶液浸出过程及其回收电池级PbO工艺研究[D]. 王世永.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9]碱性木糖醇体系回收废铅蓄电池铅膏的研究[D]. 郭明宜.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1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蓄电池硫酸铅及其脱硫物中的硫[J]. 刘泽斌,刘守廷,蒋天成,吴婷,文艳,黄龙龙,徐婵,苏云鹏. 化学分析计量,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