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MP图像文件转换成SPT图形文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谣[1](2020)在《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性能的成像装置和各具特色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图像传感器的CCD相机,是天文观测领域广泛使用的高性能成像装置,通常是在一台计算机控制之下按特定的方式获取天文图像。因此,天文CCD相机的软件,通常比较独特,需要单独开发。而天文领域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Windows和Linux居多。为节省人力物力,人们希望不同平台下开发的相机控制与图像采集软件具有跨平台使用的特性。本文以实验室正在进行的一个国家基金项目研究中所用的一台CCD相机为对象,根据课题中实时幸运成像的需求,选用Qt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其良好的图像用户界面(GUI)开发功能和跨平台功能,开发了一套可跨平台使用的天文图像采集软件。以厂商提供的CCD相机的开发包为基础,在Windows+Qt环境下,以C++为编程语言,对相机进行二次开发。文中描述了CCD相机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开发过程。程序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用开发包中的相机控制、图像采集与传输的函数,实现相机成像控制参数设置和精确调节、图像传输、图像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功能。为与课题中相机实现使用情况相结合,本文还分析了两种网络传输协议和FPGA系统的接口特性,提出并实现了通过检测鼠标位置的方法来截取部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传输的方法。系统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应的程序模块或函数的功能测试。在整个系统编程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测试,包括系统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完整性和Linux平台上运行实验等。测试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上能满足实时幸运成像课题的要求。所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方法,对于从事图象采集与处理的研究人员进行相机二次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袁新林[2](2020)在《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卫星成像技术的日渐成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识别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卫星遥感图像具有成像分辨率高、幅面尺寸大、实时性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会存在卫星图像成像速度和识别速度慢等问题,当图像识别速度远小于图像成像速度时会导致图像数据的丢失。反之,则导致卫星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在保证卫星图像成像质量并提高识别速度的同时,提高卫星资源利用率成为是本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该系统涉及到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案、实现过程和测试分析。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异构平台下的卫星图像融合:在异构平台下分别通过CPU和GPU进行卫星图像融合。将相同的图像融合方法分别通过串行编程和并行编程进行实现,并行编程利用CUDA对图像融合方法进行并行化设计。比较两种图像融合方式在不同数据规模下的时间开销,选择更适合的卫星图像融合加速方式。2)自适应加权阈值调度算法:设计并实现了自适应加权阈值调度算法,对图像数据处理内存和图像数据传输内存进行了调节。该算法分为初始化、恒定、高负载、低负载四种状态。任务开启后,模块先进入初始化状态。当图像传输速度大于图像处理速度时,模块进入高负载状态,在内存充足的情况下增加传输队列容量。当图像传输速度小于图像处理速度时,模块进入低负载状态,减小传输队列容量。该调度算法力求提高卫星资源的利用率,平衡图像传输和图像处理的内存使用量。3)高并发低冗余存储模块:针对卫星图像数据的时空特性,设计并实现了以LSM-Tree为基础的高并发低冗余存储模块。该模块采用无中心节点的方式进行存储,并且通过共享前缀压缩算法对图片的Key值进行压缩存储。同时,该模块在每个数据块顶部增加索引信息,加速数据查询。最后该模块设计了两类垃圾回收算法来提高卫星存储资源利用率。一种是根据磁盘剩余空间阈值启动的定期删除策略,另一种是查询即删除策略。本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完整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成功实现了卫星图像融合加速;调度算法能够有效地自动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双方的内存使用;存储模块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成功提高了磁盘的利用率。
张俊杰[3](2020)在《基于Zynq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早期的视觉测量系统主要是基于PC机是实现,但它不适应用于复杂场景,且实时性较差等。针对上述问题,基于ARM、DSP和FPGA的嵌入式视觉测量系统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其中Xilinx的Zynq(FPGA+ARM)的嵌入式可编程片上处理平台不仅可以执行复杂控制程序、动态调度计算资源,还能够支持硬件算法加速处理。相比于单一的ARM、DSP、FPGA等嵌入式处理系统,Zynq架构具有可扩展性好、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因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Zynq架构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本文首先对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结合软硬件协同工作原理设计基于Zynq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总体方案和各模块的功能。针对常见的双目视觉测量中的图像立体匹配算法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立体匹配算法,该算法利用Census变换信息、图像的边缘信息以及基于HSV色彩空间的图像信息构造多特征融合的匹配代价计算模块。相比使用单一的图像特征进行代价计算的匹配算法,本文的算法提高了匹配精度。同时利用Xilinx提供的Vivado HLS工具将所提算法封装为硬件加速IP核。设计并实现基于Zynq软硬件协同工作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其主要包括:基于Zynq双目采集系统的实现;采用上述采集系统采集标定板照片,完成该系统的双目相机标定;设计并实现图像预处理硬件加速IP核;根据常见的Zynq图像处理系统架构设计本文的动态图像测量系统的整体方案并予以实现完成目标物体到相机之间的距离测量(即深度)。最后对基于Zynq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进行了系统测试,基于实验平台和实验场景做实验测试,针对不同的相对距离进行测量和分析,测量范围在450mm-850mm相对测量误差小于2.3%,整个图像处理系统的处理帧率为16fps,满足测量实时性要求,本文所设计的系统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潘俊杰[4](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认为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谭龙丹[5](2019)在《基于图像载体的秘密分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图像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它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是个人隐私图像、商业机密图纸、医学图像和军事图纸等涉及个人、公司、公共事业单位和军队等隐私的数字图像,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截获、篡改和破坏,因此它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QR码作为一种特殊符号图像,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被广泛用于移动商务、电子商务、产品信息传递与识别和用户服务体验等方面。由于它的广泛使用,也常被用来传输秘密信息,然而它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以数字版本或是打印版本的形式存在,都容易被篡改和破坏,因此它的安全保护也越来越重要。图像加密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常用于保护图像的安全性,秘密分享技术相较于它们,除具有安全性外,还具有丢失容忍和权限控制等特性。本文围绕秘密分享鲁棒性、影子图像可理解性和权重分配的问题,以图像为载体,对不同图像类型的QR码与BMP图像的秘密分享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值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方案,设计了一种二值QR码与XVSS结合的秘密分享算法,解决了已有的QR码与秘密分享结合方案鲁棒性低的问题。该方案利用二值QR码在编码时未对填充码字进行校验的特性,替换填充码为含密数据生成影子图像,在秘密图像恢复阶段将填充码字区域的含密数据纠错后再运算,保持了QR码的纠错能力。该方案具有影子图像可理解、(k,n)门限、鲁棒性以及无像素膨胀等特性,通过鲁棒性测试实验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通过与相关方案的对比实验验证了本方案具有更好的鲁棒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方案,设计了一种灰度QR码与XVSS结合的秘密分享算法,提高了秘密图像的恢复质量。该方案保持灰度载体QR码图像最高有效位平面不变,替换灰度载体QR码图像次高有效位平面为分享了秘密QR码的初始二值QR码影子图像,并令其他有效位值随机,从而生成灰度QR码影子图像。在秘密图像恢复时,具有鲁棒性且可以达到无损恢复,比其他方案恢复的秘密图像质量高,该方案还具有影子图像可理解、(n,n)门限和无像素膨胀等特性。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具有的特性。(3)提出了一种灰度BMP图像具有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方案,设计了一种基于CRT的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算法,实现了灰度图像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分析了权重对秘密图像质量恢复的影响。相较于多项式秘密分享,该方案计算复杂度较低。此外,本方案还具有(k,n)门限特性,当参加恢复的影子图像数量大于等于k时,随着影子图像权重和数量的增加,恢复的秘密图像质量不断提升,当所有影子图像都参与恢复时,秘密图像可以无损恢复。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4)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彩色QR码的秘密分享方案,设计了两种彩色QR码秘密分享算法,两种算法均实现了以彩色QR码为载体的秘密分享,影子图像具有高不可感知性和可理解性。在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一种彩色QR码不同平面连续嵌入秘密信息的分享算法。该方案具有(n,n)(2≤n≤3)门限特性,且可以采用叠加和异或两种秘密恢复方式;在第二种方案中,提出了一种彩色QR码不同平面分散嵌入秘密信的分享算法。该方案生成单个影子图像,可以达到标准解码器解码时解出原彩色QR码编码内容,而使用本算法解码出秘密信息的效果。相关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
宁小霞[6](2019)在《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采集、配准及分割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GPU加速,以及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和渗透到医学领域,医学图像互联网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医学图像数据处理技术逐渐成为热点。在解决区域医疗,远程会诊和远程医疗教学等医疗机构的发展问题时,用户希望通过互联网改变传统的诊断方法,并在任意互联网浏览器上阅片诊断。而且当前医院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业务不能深度的融合,导致了众多的数据孤岛,无法合理统筹分配和运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直接的后果是增加了医疗的成本和影响了医护对医学影像信息的临床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了可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医学图像处理研究,即设计一种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采集、配准及分割系统。将该系统用于合作医院,采集了医院的20例病患的影像数据进行配准分割处理,同时利用影像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对该系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分析,由系统评估结果得知该系统的准确率达到85%以上。具体由以下几个模块完成本次系统平台研究工作:(1)基于Web的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Medicine)医学图像文件采集及三维图像数据的合成。本文研究分析DICOM图像的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实现基于Web的DICOM医学影像的格式转换并显示,以及三维合成平扫相、动脉相、门脉相三个时相的医学图像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平台可以很好地读取医学影像数据,并且实现资源共享。(2)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配准研究。采用基于特征点的TPS(Thin plate splines)配准算法,利用医护专家的专业知识手动选取肝脏最具标志性且唯一性的特征点。通过采用观察法和定量法评估配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配准效果良好,为临床医生分析肝癌患者的影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计算机辅助工具。(3)基于Web的医学图像分割及三维建模。采用灰度变换、边缘检测、膨胀腐蚀、打标签以及阈值差分分割等算法分割平扫相和门脉相的CT图像,提取肝脏区域,最后借助3D Doctor软件进行肝脏的三维重建。人体腹部器官结构复杂、联系密切,利用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自动抽出人体腹部器官中的肝脏部分,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肝脏的形状结构以及为以后的病理解析打下基础。
谢锋[7](2019)在《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三维打印(3DP)技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主流之一。与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相比,其成型速度更快、成型材料更广、成型工艺更为简单、设备价格更为低廉,且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高精度一次成型全彩色制件,不需要任何的后处理工艺。因此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然而,彩色三维打印作为三维打印技术中最具有优势的技术却发展得较为缓慢,对于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不同行业间的交互研究不够,不能将设备、材料、工艺归一化地进行系统研究,导致三者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总是顾此失彼,进一步导致三维打印市场得不到扩大。因此,开发出一套完备的成型系统、成型材料和成型工艺对于三维打印成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领域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的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彩色成型系统、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做了相关摸索和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详尽解析了自主研发的型号为HW-P440的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了机械运动系统、喷墨系统、铺粉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并从机械结构的角度入手,对现有结构做出了相应改进,解决了固有问题并提高了运动精度。大量精度测试表明,设备三维(XY平面和Z轴方向)运动精度优良,整体运动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2)适用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的粘结剂和成型材料研发配制。深入剖析了喷头微滴喷射的原理及液滴与粉末的的粘结原理,结合平面印刷业墨水的指标要求,配制出实用的环保粘结剂,确定了成型材料主体粉末。通过粘结剂与成型材料粉末的大量试验测试发现,本文配制的成型材料粉末铺粉性能较好,与粘结剂发生粘结反应后,能成型出整体效果较好的实体制件。(3)彩色算法的编制及优化。本文基于切片软件得到的彩色截面位图信息和标准的打印输出格式,结合数字印刷中的半色调算法,深入探究其色彩转化原理。并基于C++语言面向对象设计的特点,编制了十余种真全彩位图信息转化二值点阵算法,并写成函数封装在CBit2prn类中。通过算法执行比较,确定了基于有序抖动的彩色算法,并基于MATLAB图像评价方法,得到了成像色彩最优的彩色算法。(4)成型工艺实验及缺陷解决。本文分析三维打印工艺特点,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测试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并对成型中的缺陷提供了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制件所有尺寸精度误差均在2.50%以内,能够成形出尺寸在2毫米以内的细微结构,并且制件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且实现了彩色实物的打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朱琳[8](2018)在《基于特征融合的数字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取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度智能化、操作简便的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潜存的信息安全问题,急需一套可靠的数字图像取证方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性。在图像处理的原理层面,重压缩操作是图像处理过程中必经操作,在内容修改层面,包含有放大、缩小、旋转等类型的重采样操作是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常用操作,上述两种操作能够给图像取证带来全面的辅助检测结果。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数字图像重压缩和重采样取证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方向,分别从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与重采样取证框架、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图像重压缩检测、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重采样检测、基于特征融合的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篡改取证系统的开发这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对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与重采样的取证框架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检测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总结,对于数字图像重压缩和重采样这两个取证领域,现有的方法都存在没有规范的取证框架、取证特征单一、特征向量维数大这三点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特征融合的角度出发,选取各自的优势互补特征,寻求最优的特征融合算法,辅助合适的机器学习方法,设计了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取证框架、基于特征融合的重采样取证框架以及统一取证框架。对框架中所提到的基于并联策略的特征融合方法CCA、DCA,基于特征并联融合及降维的PCA、Prob-PCA、SPE、Sammon mapping 方法,机器学习的 SVM、gcForest、CNN 进行了原理及具体算法的梳理。(2)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图像重压缩篡改取证。根据所设计的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取证框架,提出将描述Y通道受重压缩影响的DCT系数的首位有效数字特征和描述受重压缩操作影响的DCT系数与其周围系数的关系的相邻系数差的特征进行特征融合的数字图像重压缩检测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取证方法解决了在对角线、第二次压缩因子为95的情况下检测效果不佳、特征向量存在的冗余数据过多、数据量过大影响检测效率的问题。(3)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图像重采样篡改取证。根据所设计的重采样取证框架,提出将描述受重采样操作影响的局部周期相关性所呈现出的纹理特征、描述R、G、B三个通道受重采样操作影响的差异性的Benford特征、描述受重采样操作影响的DCT系数与其周围系数的关系的相邻系数差特征、描述JPEG图像重采样后出现的块效应特征这四类特征进行特征融合操作的数字图像重采样检测方法,并通过对比实验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该方法解决了在重压缩取证中采样因子在1.0附近的情况下检测不敏感、不相干特征影响检测精度、数据量过大影响检测效率的问题。(4)基于特征融合的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篡改取证系统开发。本文基于统一取证框架,设计并开发了基于特征融合的数字图像重压缩和重采样的自动取证系统,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证明了该系统操作简便、交互良好,可行性和可移植性强。(5)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数字图像重压缩和重采样取证技术的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贤[9](2010)在《激光矢量打标内容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激光打标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无污染、无磨损的新标记工艺,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将取代传统标记工艺,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基于嵌入式的振镜扫描式激光打标机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设计一种适合这种打标机的打标内容生成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目前三种激光打标内容如何在嵌入式激光打标机中打标实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汉字和ASCⅡ码字符的编码以及SHX矢量字体文件的格式,研究了SHX字体文件的应用难点,提出了一种SHX字体文件的改造方案,提高了其应用的方便性,最后给出了新字体文件在嵌入式打标系统中的应用方案以及轮廓字体的填充方案。2)设计了一种BMP图像转化为PLT矢量图的生成方法,丰富了激光矢量打标图形的来源。在掌握了BMP格式图像文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BMP图像转化为PLT矢量图生成过程的相关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其中包括彩色图像灰度化、灰度图二值化、轮廓提取、曲线拟合等一系列算法,最后给出了生成方案和各个步骤的具体实现。3)在掌握了使用最广泛的EAN-13商品条码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激光矢量打标的技术特点,给出了该商品条码在嵌入式激光打标系统中的打标实现方案。
宋玲娓[10](2009)在《多媒体数字水印算法DLL库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水印技术作为版权保护和安全认证的有力工具,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数字水印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新颖的数字信息安全机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信息安全方法的局限性,为多媒体信息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对数字水印关键技术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前的水印算法几乎全是独立的,没有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设计,因此根据现有的应用和可能的应用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并据此选择、设计水印算法,将现有的大量水印算法分类比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开发了本文研究的多媒体数字水印算法DLL库,满足多播系统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字水印技术发展背景、应用环境、研究内容、发展概况等,简要介绍了现有水印公开算法的分类及性能度量指标、研究内容、设计思路、数字水印研究中使用的一些概念、水印的攻击问题,以及数字水印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等。提出了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的总体设计,使用它可以满足当前不同多媒体介质对数字水印的需求。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数字水印算法,加速了数字水印从学术研究转向工业化生产的进程。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综述了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概况、应用以及生成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的必要性;(2)研究现有数字水印算法分类及其特性;(3)对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进行了总体设计;(4)对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的主要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5)对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在实际案例中的具体要求应用进行流程演示。
二、BMP图像文件转换成SPT图形文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MP图像文件转换成SPT图形文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天文CCD相机 |
1.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 |
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篇章结构 |
第二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方案 |
2.1 Qt相关介绍 |
2.1.1 基于Qt的图形用户界面 |
2.1.2 基于Qt的跨平台 |
2.2 传输协议介绍 |
2.2.1 UDP协议 |
2.2.2 TCP协议 |
2.2.3 两种协议对比 |
2.3 图像文件格式介绍 |
2.3.1 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
2.3.2 天文专用FITS文件格式 |
2.4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
2.4.1 项目对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 |
2.4.2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
3.1 QHYCCD相机介绍 |
3.1.1 相机基本情况 |
3.1.2 相机的连接 |
3.2 LX200_ACF望远镜介绍 |
3.2.1 LX200_ACF望远镜的基本情况 |
3.2.2 望远镜的连接 |
3.3 基于FPGA的实时幸运成像系统 |
3.4 系统的硬件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像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软件框架 |
4.1.1 程序总体设计方法 |
4.1.2 系统的UI界面 |
4.1.3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4.2 系统工作模式 |
4.2.1 单帧模式 |
4.2.2 多帧模式 |
4.3 系统各部分设计方法 |
4.3.1 预备阶段 |
4.3.2 采集参数控制 |
4.3.3 图像显示 |
4.3.4 鼠标检测及截图 |
4.3.5 图像传输 |
4.3.6 图片存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5.1 软件功能测试 |
5.1.1 软件运行功能测试 |
5.1.2 多帧采集稳定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 千兆以太网传输测试 |
5.2.1 PC端传输测试方案 |
5.2.2 FPGA端传输测试方案 |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 跨平台测试 |
5.3.1 跨平台测试方案 |
5.3.2 系统环境配置 |
5.3.3 跨平台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2)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
2.1 图像融合 |
2.2 GPU编程 |
2.3 通用调度算法 |
2.4 LSM-TREE存储结构 |
2.5 数据分布策略 |
2.5.1 轮询策略 |
2.5.2 一致性哈希策略 |
2.5.3 带负载上限的一致性哈希策略 |
2.5.4 带虚拟节点的一致性哈希策略 |
2.6 REDIS内存回收策略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 |
3.1 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构成 |
3.3 系统层次架构 |
3.4 系统物理部署 |
3.5 异构平台下的卫星图像融合模块的设计 |
3.5.1 异构平台的图像融合方式 |
3.5.2 异构平台图像融合处理流程 |
3.5.3 GPU的优化处理 |
3.6 自适应加权阈值调度算法的设计 |
3.6.1 算法模型 |
3.6.2 状态切换 |
3.6.3 算法伪代码 |
3.7 高并发低冗余存储模块的设计 |
3.7.1 整体架构 |
3.7.2 存储模块中各节点的功能 |
3.7.2.1 Client节点 |
3.7.2.2 WorkNode节点 |
3.7.3 关键技术 |
3.7.3.1 数据存储策略 |
3.7.3.2 关键字压缩存储 |
3.7.3.3 数据组织形式 |
3.7.3.4 Manifest索引结构设计 |
3.7.3.5 垃圾回收策略 |
3.7.3.6 数据操作流程 |
3.7.4 分布式设计 |
3.7.4.1 数据分布策略 |
3.7.4.2 负载均衡策略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异构平台下的卫星图像融合模块的实现 |
4.1.1 BMP图像的存取 |
4.1.2 利用CPU进行图像融合 |
4.1.3 利用GPU进行图像融合 |
4.2 自适应加权阈值调度算法的实现 |
4.2.1 加载组件的实现 |
4.2.2 数据传输进程实现 |
4.2.3 数据处理进程实现 |
4.2.4 模块执行流程 |
4.3 高并发低冗余存储模块的实现 |
4.3.1 通信交互组件的实现 |
4.3.1.1 通信报文设计 |
4.3.1.2 报文头部类型定义 |
4.3.1.3 通信协议编解码器的实现 |
4.3.2 网络通信框架的实现 |
4.3.3 定时器的实现 |
4.3.4 时间类的实现 |
4.3.5 工作节点的实现 |
4.3.5.1 中间层 |
4.3.5.2 存储层 |
4.3.5.3 业务层 |
4.3.6 Client的具体实现 |
4.3.6.1 数据存储节点的计算 |
4.3.6.2 元数据管理 |
4.3.7 模块关键流程 |
4.3.7.1 模块初始化流程 |
4.3.7.2 数据写入流程 |
4.3.7.3 数据查询流程 |
4.3.7.4 数据删除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异构平台下的卫星图像融合模块测试 |
5.1.1 测试环境 |
5.1.2 CPU与 GPU图像融合效果对比测试 |
5.1.3 CPU与 GPU图像融合速度对比测试 |
5.2 自适应加权阈值调度算法模块测试 |
5.2.1 测试环境 |
5.2.2 功能测试 |
5.2.2.1 模块初始化加载测试 |
5.2.2.2 模块运行时测试 |
5.2.2.3 队列切换测试 |
5.3 高并发低冗余存储模块测试 |
5.3.1 测试环境 |
5.3.2 功能测试 |
5.3.2.1 存储位置计算测试 |
5.3.2.2 数据存储测试 |
5.3.2.3 单条数据查询测试 |
5.3.2.4 数据范围查询测试 |
5.3.2.5 数据删除测试 |
5.3.3 性能测试 |
5.3.3.1 写入性能测试 |
5.3.3.2 读取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未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Zynq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双目视觉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及系统总体结构 |
2.1 双目视觉测量理论基础 |
2.1.1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原理 |
2.1.2 双目相机的成像模型 |
2.1.3 Z Zhang相机标定 |
2.1.4 双目相机标定 |
2.1.5 极限校正 |
2.2 系统硬件平台 |
2.2.1 Zynq的体系结构 |
2.2.2 Zynq内的互联结构 |
2.2.3 Zynq软硬件协同开发流程 |
2.3 系统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特征融合的匹配算法与IP核设计 |
3.1 常见的图像立体匹配算法 |
3.1.1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
3.1.2 局部最优化方法 |
3.2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立体匹配算法 |
3.2.1 多特征融合的匹配代价计算 |
3.2.2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匹配代价聚合 |
3.2.3 视差获取与修正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IP核设计 |
3.4.1 Vivado HLS工具简介 |
3.4.2 基于Vivado HLS的立体匹配IP核设计 |
3.4.3 IP核仿真与封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ynq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Zynq平台的双目采集系统 |
4.1.1 系统的PL端硬件设计 |
4.1.2 系统的PS端软件设计 |
4.2 双目相机标定 |
4.3 图像预处理算法及IP核实现 |
4.3.1 图像预处理算法 |
4.3.2 基于Vivado HLS图像预处理IP核设计 |
4.4 基于Zynq的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基于Zynq的图像测量处理系统方案设计 |
4.4.2 基于Zynq图像测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 |
4.4.3 基于Zynq的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验证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与方法说明 |
5.2 测量实验结果分析 |
5.3 速度分析 |
5.4 功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
1.2.1 彩釉玻璃 |
1.2.2 喷墨打印技术 |
1.2.3 玻璃印刷技术 |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
1.3.1 总体框架 |
1.3.2 硬件系统 |
1.3.3 软件系统 |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
1.4.1 图像编辑处理 |
1.4.2 色彩管理技术 |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
1.5 研究内容 |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2 具体内容 |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
2.1 引言 |
2.2 位图和矢量图 |
2.2.1 位图简介 |
2.2.2 矢量图简介 |
2.2.3 图像格式 |
2.2.4 编辑处理软件 |
2.3 位矢编辑 |
2.3.1 位图矢量化 |
2.3.2 矢量编辑 |
2.3.3 矢量图渲染 |
2.4 图层管理技术 |
2.4.1 图层技术 |
2.4.2 图层的分类 |
2.4.3 图层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
3.1 引言 |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
3.2.2 HSV颜色空间 |
3.2.3 XYZ颜色空间 |
3.2.4 Lab颜色空间 |
3.3 色彩管理技术 |
3.3.1 色彩管理简介 |
3.3.2 ICC Profile |
3.3.3 渲染意图 |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
3.4.2 显示器校准 |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
4.1 引言 |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
4.2.1 喷头简介 |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
4.3 数字加网技术 |
4.3.1 加网技术 |
4.3.2 调幅加网 |
4.3.3 调频加网 |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
4.4.1 准备基础色 |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
4.4.3 像素点映射 |
4.4.4 误差传递 |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
5.4 分色处理模块 |
5.5 色彩管理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基于图像载体的秘密分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秘密分享概述及其评价指标 |
1.2.2 可视秘密分享与基于随机网格的可视秘密分享 |
1.2.3 QR码与秘密分享结合的现状 |
1.2.4 基于CRT的秘密分享 |
1.2.5 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关系 |
第二章 基于二值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 |
2.1 问题分析与描述 |
2.2 前置知识 |
2.2.1 QR码编码过程概述 |
2.2.2 QR码编码模式 |
2.2.3 Yan等人的 (k,n)门限的基于RG的 VSS |
2.3 基于二值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方案 |
2.3.1 方案的设计思想 |
2.3.2 二值QR码与XVSS结合的分享算法 |
2.3.3 二值QR码与XVSS结合的恢复算法 |
2.4 理论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 |
2.5.1 本方案的实验结果 |
2.5.2 鲁棒性测试 |
2.5.3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灰度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 |
3.1 问题分析与描述 |
3.2 前置知识 |
3.3 基于灰度QR码鲁棒且影子图像可理解的秘密分享方案 |
3.3.1 方案的设计思想 |
3.3.2 灰度QR码与XVSS结合的分享算法 |
3.3.3 灰度QR码与XVSS结合的恢复算法 |
3.3.4 算法的理论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 |
3.4.1 本方案实验结果 |
3.4.2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分析 |
3.4.3 鲁棒性测试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RT的具有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 |
4.1 问题分析与描述 |
4.2 前置知识 |
4.2.1 CRT的性质 |
4.2.2 Yan等人的基于CRT的秘密分享算法 |
4.3 基于CRT的具有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方案 |
4.3.1 方案的设计思想 |
4.3.2 基于CRT的具有不同权重的秘密分享算法 |
4.3.3 秘密图像的恢复算法 |
4.4 理论分析 |
4.4.1 (k,n)门限秘密分享构建方案有效性的证明 |
4.4.2 影子图像数量和权重对正确恢复率的影响 |
4.5 实验结果与比较分析 |
4.5.1 (k,n)门限的秘密分享方案实验验证 |
4.5.2 本方案恢复的秘密图像质量分析 |
4.5.3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彩色QR码的秘密分享 |
5.1 问题分析与描述 |
5.2 彩色QR码不同平面连续嵌入秘密信息的秘密分享方案 |
5.2.1 方案的设计思想 |
5.2.2 彩色QR码不同平面连续嵌入秘密信息的秘密分享和恢复算法 |
5.2.3 实验结果及结论 |
5.3 彩色QR码不同平面分散嵌入秘密信息的秘密分享方案 |
5.3.1 方案的设计思想 |
5.3.2 彩色QR码不同平面分散嵌入秘密信息的秘密分享和恢复算法 |
5.3.3 实验结果及比较分析 |
5.4 拓展的彩色QR码的信息隐藏 |
5.4.1 彩色QR码的信息隐藏算法 |
5.4.2 彩色QR码的信息隐藏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采集、配准及分割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Web的医学图像处理研究 |
1.2.2 DICOM医学图像与配准分割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Web的医学图像处理研究技术基础 |
2.1 实验环境的概述 |
2.1.1 开发平台XOJO简介 |
2.1.2 基于XOJO的Web应用程序 |
2.1.3 XOJO Web应用程序安全性 |
2.2 系统架构研究与设计 |
2.2.1 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采集,配准及分割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实验材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ICOM图像文件的三维数据合成 |
3.1 DICOM文件概述 |
3.2 DICOM文件的解析 |
3.3 DICOM文件采集及合成 |
3.3.1 医学DICOM图像的网上采集 |
3.3.2 DICOM文件的图像显示 |
3.3.3 DICOM数据合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三维医学图像配准实验设计 |
4.1 医学图像配准理论 |
4.1.1 图像插值算法 |
4.1.2 薄板样条插值 |
4.1.3 特征点的选取 |
4.2 医学图像配准方案设计 |
4.3 肝脏配准结果分析 |
4.3.1 观察法分析 |
4.3.2 定量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医学图像分割及三维建模实验设计 |
5.1 医学图像分割理论 |
5.1.1 边缘检测算法 |
5.1.2 膨胀腐蚀算法 |
5.1.3 3D Labeling算法 |
5.1.4 阈值和差分分割算法 |
5.2 医学图像分割及结果分析 |
5.2.1 肝脏抽出的初期区域 |
5.2.2 肝脏的最终区域 |
5.2.3 分割系统性能评价 |
5.2.4 肝脏三维建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7)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维打印成型(3DP)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彩色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成型材料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 |
2.1 引言 |
2.2 系统概述 |
2.3 机械运动系统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工作台运动结构 |
2.3.3 字车运动结构 |
2.4 喷墨系统 |
2.5 铺粉系统 |
2.6 控制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3 成型材料研发 |
3.1 引言 |
3.2 彩色粘结剂(墨水)研制 |
3.2.1 微滴喷射机理分析 |
3.2.2 粘结剂指标及参数确定 |
3.2.3 粘结剂配制及指标测定 |
3.3 成型粉末的确定 |
3.4 粘结剂与成型粉末性能预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彩色填充算法 |
4.1 引言 |
4.2 切片算法及混色原理简介 |
4.2.1 切片数据格式及算法介绍 |
4.2.2 混色原理概述 |
4.3 数字图像文件解析 |
4.3.1 BMP文件结构 |
4.3.2 PRN文件说明 |
4.4 彩色算法开发过程 |
4.4.1 分色处理 |
4.4.2 半色调算法编制 |
4.5 算法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5 三维打印成型工艺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石膏粉三维成型工艺及缺陷分析 |
5.2.1 成型工艺分析 |
5.2.2 制件成型实验 |
5.2.3 成型缺陷分析 |
5.3 成型件尺寸精度分析 |
5.4 彩色算法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特征融合的数字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取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图像重压缩取证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图像重采样取证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与重采样取证框架 |
2.1 图像重压缩和重采样取证框架设计 |
2.1.1 图像重压缩取证框架设计 |
2.1.2 图像重采样取证框架设计 |
2.1.3 统一取证框架设计 |
2.2 基于并行策略的特征融合的方法 |
2.2.1 判别成分分析 |
2.2.2 典型相关分析 |
2.3 基于特征并联融合及降维的方法 |
2.3.1 主成分分析 |
2.3.2 概率主成分分析 |
2.3.3 随机距离嵌入 |
2.3.4 Sammon映射 |
2.4 统一取证框架下的机器学习模型 |
2.4.1 支持向量机 |
2.4.2 深度随机森林 |
2.4.3 卷积神经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图像重压缩篡改检测 |
3.1 JPEG图像重压缩的基本原理 |
3.2 描述JPEG图像重压缩特性的特征向量 |
3.2.1 基于DCT系数的首位有效数字特征 |
3.2.2 基于Markov模型的相邻系数差特征 |
3.3 基于特征融合的重压缩检测实验 |
3.3.1 实验数据库 |
3.3.2 实验设计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特征融合的JPEG图像重采样篡改检测 |
4.1 图像重采样的基本原理 |
4.2 描述JPEG图像重采样特性的特征向量 |
4.2.1 基于纹理特征 |
4.2.2 基于Benford定律特征 |
4.2.3 基于相邻系数差特征 |
4.2.4 基于块效应特征 |
4.3 基于特征融合的重采样检测实验 |
4.3.1 实验数据库 |
4.3.2 实验设计 |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特征融合的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篡改取证系统开发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概述 |
5.1.2 开发目标 |
5.1.3 功能需求 |
5.1.4 运行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和测试 |
5.3.1 系统功能实现 |
5.3.2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9)激光矢量打标内容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激光打标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激光打标系统相关知识分析 |
2.1 引言 |
2.2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振镜扫描式激光打标系统基本原理 |
2.2.1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激光打标系统组成 |
2.2.2 振镜扫描式激光打标系统工作原理 |
2.3 激光矢量打标数据分析 |
2.3.1 激光矢量打标数据表示 |
2.3.2 PLT文件格式分析 |
2.3.3 矢量打标数据的几何变换 |
2.4 本章小结 |
3 文字打标数据生成方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汉字和ASCII码字符概述 |
3.2.1 汉字的编码 |
3.2.2 ASCII码字符编码 |
3.3 SHX字体文件格式解析 |
3.3.1 Bigfont及Unifont形格式解析 |
3.3.2 字形描述格式解析 |
3.4 SHX字体文件的改造与应用 |
3.4.1 SHX字体文件的改造 |
3.4.2 新SHX字体文件的应用 |
3.5 矢量轮廓字的填充 |
3.6 本章小结 |
4 BMP图像生成PLT矢量图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图像文件格式分析 |
4.2.1 BMP图像文件格式的选用 |
4.2.2 BMP图像文件格式分析 |
4.3 相关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 |
4.3.1 图像质量的分析 |
4.3.2 彩色图像的灰度化 |
4.3.3 二值化方法的研究 |
4.3.4 中值滤波的选用 |
4.3.5 图像边缘提取的研究 |
4.3.6 边界表示及曲线拟合的研究 |
4.4 位图转化为矢量图的生成方案 |
4.5 激光标刻矢量图形生成方案的具体实现 |
4.5.1 彩色图像的灰度化及中值滤波的编程实现 |
4.5.2 二值化模块的算法选择和编程实现 |
4.5.3 边缘检测及边界提取表示的编程实现 |
4.5.4 曲线拟合及矢量化输出的编程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条码矢量打标数据生成方法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条码概述 |
5.2.1 条码的概念与结构 |
5.2.2 条码的基本术语与编码分类 |
5.2.3 条码的识别系统与原理 |
5.2.4 条码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
5.3 EAN-13商品条码技术规范 |
5.3.1 EAN-13条码的结构 |
5.3.2 EAN-13条码的字符集 |
5.3.3 EAN-13条码的校验码计算 |
5.3.4 EAN-13条码的尺寸 |
5.3.5 条码符号的印制 |
5.4 EAN-13商品条码激光打标设计方案 |
5.4.1 条码整体结构的设计 |
5.4.2 条的打标设计 |
5.4.3 条码打标数据生成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多媒体数字水印算法DLL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数字水印的特性 |
1.1.2 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背景 |
1.1.3 数字水印DLL库产生的背景 |
1.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
1.2.1 论文结构 |
1.2.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多媒体数字水印分析及软件介绍 |
2.1 图像数字水印 |
2.1.1 空域算法 |
2.1.2 变换域的数字水印 |
2.1.3 量化编码数字水印技术 |
2.1.4 基于扩频技术的数字水印算法分析 |
2.2 音频数字水印 |
2.3 视频数字水印 |
2.4 文档水印 |
2.5 软件数字水印 |
2.6 数据库数字水印 |
2.7 三维模型数字水印 |
2.8 小结 |
第三章 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分析及模块总体设计 |
3.1 工具库分析 |
3.2 工具库的命名方案 |
3.3 总体设计 |
3.4 工具库表一览表 |
3.5 模块总体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重要模块的详细设计 |
4.1 子系统A的模块设计 |
4.1.1 模块A1设计 |
4.1.2 模块A2设计 |
4.1.3 模块A3设计 |
4.1.4 模块A4设计 |
4.1.5 模块A5设计 |
4.1.6 模块A6设计 |
4.1.7 模块A7设计 |
4.1.8 模块A8设计 |
4.1.9 模块A9设计 |
4.1.10 模块A10设计 |
4.1.11 模块A11设计 |
4.1.12 模块A12设计 |
4.1.13 模块A13设计 |
4.1.14 模块A14设计 |
4.1.15 模块A15设计 |
4.1.16 模块A16设计 |
4.1.17 模块A17设计 |
4.1.18 模块A18设计 |
4.1.19 模块A19设计 |
4.1.20 模块A20设计 |
4.1.21 模块A21设计 |
4.2 小结 |
第五章 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的实现 |
5.1 模块选用 |
5.1.1 用户需求 |
5.1.2 选用模块 |
5.2 多媒体数字水印DLL库的应用实现 |
5.2.1 调用说明 |
5.2.2 嵌入、提取软件使用演示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BMP图像文件转换成SPT图形文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D]. 王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面向图像的分布式并行处理系统[D]. 袁新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Zynq的动态图像测量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俊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5]基于图像载体的秘密分享关键技术研究[D]. 谭龙丹.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6]基于Web的医学图像采集、配准及分割系统设计研究[D]. 宁小霞. 广西大学, 2019(01)
- [7]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D]. 谢锋.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特征融合的数字图像重压缩与重采样取证研究[D]. 朱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激光矢量打标内容生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陈贤.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10]多媒体数字水印算法DLL库设计与实现[D]. 宋玲娓.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