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几首游仙诗看李白(论文文献综述)
倪宇航[1](2021)在《李商隐女冠诗研究》文中认为李商隐为晚唐诗坛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创作的女冠诗,因其隐约、晦涩、空灵、飘渺的特性,尤其不易为人所把握,引发了人们种种猜测和争论。故而对其女冠诗进行深入探究,对前人争论的焦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对李商隐女冠诗的特性和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绪论部分对当前李商隐女冠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对李商隐诗集中具体有哪些女冠诗进行辨识。第一节探析清人有关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情况。清人运用“仙家典故的运用”、“本事的考证”、“猜谜索引式的附会”三大手段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突破了一些清人单纯以“政治”观点解读女冠诗的局限,但在解诗过程中也产生了“主观性过于放大”这一讹误。第二节确定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针对清人辨识的不足,提出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运用“以意逆志”的手段,再通过“就诗论诗”的方法辨识李商隐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教典故”、“比兴手法”和“悲剧气氛”为女冠诗的三大条件,只有具备这三大条件,才为女冠诗。以此来确定女冠诗的篇目。第二章讨论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第一节探析前人对玉阳恋诗的讨论,即分为赞成和否认两大派别。第二节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赞成玉阳恋爱,这分为两个步骤来讨论。第一,对否认玉阳恋爱的周振甫、吴荣富二位先生的观点予以反驳。第二,对赞成玉阳恋爱的钟来茵、苏雪林、陈贻焮诸位先生的部分说法予以补正。通过这两个步骤,以此来说明玉阳恋诗是存在的,但不必深究本事。第三章探析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的关系。第一节论述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认为“《归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并从“理论构建”和“女仙谱系的建构”两大方面探讨道教崇阴思想的具体表现。第二节论证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李商隐思想中的“元气论”源于道教,证明其对道教的认可且其对女性悲惨的遭遇表达同情、愤慨之情,又说明了其对女性的尊重。第三节论证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分别从心态的女性化、选词的阴柔化和空间的闭锁化三大方面来论证。第四章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文化解读。第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论证李商隐女冠诗中的数字“十二”和动物“蟾”都代指西王母。第二,先分析李商隐不含“十二”或“蟾”但又具备王母意象的女冠诗,再分析含“十二”或“蟾”意象的女冠诗,步步深入,以此论证王母意象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第二节,运用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王母意象进行分析。首先论证阿尼玛原型与王母意象的契合,再以此为基础讨论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的支配,认为王母生死转换的功能在他内心融汇成了爱情的生死转换,而王母形象的兽人化与其掌管灾疫的能力在他那里异化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隔离感。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论述予以总结。
郭诺兰[2](2021)在《论李白复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以李白对《诗经》的引用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根据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初步统计以及具体分析了李白诗文作品是否真正引用《诗经》的语句后,发现李白引用《诗经》的诗文作品共173首,引用次数共计281次。即从数量和引用频率来看,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其次,笔者细化李白诗文作品引用《诗经》的时间段发现,其作品在天宝二年(743年)和至德二载(757年)引用《诗经》的次数最为明显,故笔者以此为分界点分析了李白复古思想在这前后的具体发展变化;再者笔者发现李白诗文引用《诗经》在天宝二年前风多于雅和颂,而在天宝二年后,其诗文引用《诗经》的内容则是雅多于风和颂,由此可知李白的思想是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在不断变化。最后笔者根据安旗、薛天纬等编着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梳理时间发现,李白的诗文作品从开元三年到宝应元年一直都有引用《诗经》,中间没有出现断层现象,可以说,时间跨度几乎贯穿了李白的一生。故本论文从李白诗文引用《诗经》的具体情况和他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了李白复古思想的具体形成过程与发展轨迹。李白在入朝前,复古之风盛行的时代环境以及漫游时期与不同复古诗人的接触使他的复古思想开始萌芽,复古思想的意识也因此有所发展。在朝为官期间不被重用的他,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政治弊端的诗歌,情感真挚激烈。其中乐府诗的大量出现更是意味着李白的复古思想正在慢慢形成。去朝后,安史之乱等战争的爆发,让他再次体会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无能,于是他的诗文内容开始由写个人情事转向了反映国家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所以他的诗文作品反映的社会层面也因此而有所扩大。而且李白再次漫游的同时也看到了其他诗人依然存在的弊病,这也促使李白在认识到玄宗朝的政治弊端的基础上更是看到了文坛上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他的复古思想较为前几个阶段是更为强烈的。从上可知,李白复古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是随着他不同的人生经历而有所变化的。
刘铠齐[3](2020)在《《瑶台风露》研究》文中提出《瑶台风露》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未刊刻的李白五言古诗选本,由鲍瑞骏、王鸿朗二人合编,精选精评,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李白的五言古诗成就非凡,而《瑶台风露》作为现存唯一的李白五古诗选,对于李白的诗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百余年来,该书却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其编校者鲍瑞骏、王鸿朗亦是名不见经传,莫不如沧海之遗珠,殊为抱憾。本文通过检索地方志文献,大致梳理出了鲍瑞骏与王鸿朗的生平履历,并根据鲍瑞骏的存世诗文,勾勒出鲍、王二人的交游经过。该书对李白五言古诗的体裁界定与今人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编选者有意选入一些似古似律的篇目,以彰显李白擅用律句写古诗的特点。论文依照《李白诗文系年》与《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对选诗篇目的编年,主要从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应酬对象三个方面讨论了《瑶台风露》的选诗倾向。同时,结合鲍瑞骏与王鸿朗的评点,进一步归纳出该书在思想情旨上崇尚诗教传统、在艺术风格上以“高古”为主、在写作技巧上重视行文章法的选诗宗旨。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瑶台风露》的评点特征与论诗主张展开研究。《瑶台风露》在评点中重视探寻李白五言古诗的渊源和影响,尤善以诗法、文法来分析李白五古的创作技巧,并从中归纳出了起法、接法、转法、提法、锁法、顿法、收法、结法等多种写作方法。鲍瑞骏与王鸿朗二人还特别重视从整体上来解读李白的五古组诗,注意探求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以《古风》组诗为例,提出《古风》五十九首“首尾回合成一篇大文字”的论诗主张。此外,《瑶台风露》还继承了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之说,将桐城派的文论引入诗评之中,分别从字句、音节、神气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进行评点,较好地展现出了李白五言古诗超凡的艺术造诣。
赵丹[4](2020)在《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区别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正在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以下简称为群文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教师以某一议题为切入点,选择一组结构化的文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再与教师共享智慧,然后逐渐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域融合下达成共识,集体构建文本意义的过程。群文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师生回到阅读的本原,还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而目前群文阅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在高中阶段的探索则相对较少。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其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是不可轻视的一部分。然而,当前的古诗词在教师和学生层面都存在缺失。教师层面存在讲解鉴赏的碎片化、答题模式的训练化、教学内容的固定化;学生层面存在学习的动力不足、知识系统不全、探究能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之中,并以李白的相关诗作为例,期望能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供解决思路,借此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古诗词的“诗教”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在探寻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下,结合高中李白诗作的教学情况,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究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目的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本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阐述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要素以及与其它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第二小节对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适用性探究。第三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主要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高中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第二节概括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第三节梳理高中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的教学情况;第四节是根据李白诗作的教学现状进一步阐明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部分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本章主要分为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两节,尝试通过作者、意象和体裁题材三个方面来进行李白诗作教学的议题设计和选文组合。第五部分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本章主要是基于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李白诗作群文教学设计,学以致用。
张海宁[5](2019)在《唐诗中的鸾意象研究》文中认为鸾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神鸟,凤属。先民通过想象赋予其多种神异:五色并举的羽毛、酣歌恒舞的神能、祥瑞太平的寓意,等等。自鸾的形象产生以来,诗文中不断出现鸾的身影,到了唐代,鸾意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唐诗中的鸾意象不仅是文化传统、社会风貌、世人情感、民族心理以及宗教信仰在文学中的直观反映,也是唐诗中鸟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系统研究的价值。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本文基础,意在从源头上溯清鸾鸟的形态。一方面从族属、形貌、习性、原型这四个角度阐述了鸾鸟的生物属性,另一方面结合四重证据法概括了史前至唐代鸾鸟从神坛跌入凡间的文化演变历程。第二章意从“外在”入手远观唐诗中鸾意象的书写形式。本章先分析了鸾在《山海经》中的原型意义,梳理了唐前鸾意象的流变历程,接着从诗人创作及诗歌类别两个方面概括了唐代鸾意象广阔而丰富的书写面貌,最后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唐代鸾意象与唐前鸾意象的书写差异以及唐代鸾意象世俗化、组合化、悬殊化、对比化、唯美化、孤哀化、开放化的书写特点。第三章转从“内在”入手发掘唐诗中鸾意象的独特意味。唐人在婚姻爱情领域的悲欢离合、在道家求仙避世的愿望以及在政治仕宦领域建功立业的志向皆以多种形态复合式的呈现于鸾意象之上,令其获得了丰富别致的艺术韵味,然就整体而言,唐诗中的鸾意象尤以抒写道隐为盛,但最有特点的仍属“孤鸾触镜”典故在婚姻爱情领域中的悲情书写。附论简述了鸾意象与凤意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并从“孤鸾触镜”的传说入手,揭示了鸾意象引发文人广泛书写的原因——知己情结。
郑慧[6](2015)在《论胡应麟对李白的接受》文中研究指明胡应麟是明代的文坛大家,他的诗学理论着作《诗薮》中关于李白的评论十分丰富,他的诗文创作也有许多模拟李白的痕迹。因此,选择胡应麟对李白的接受这一课题,不仅可以丰富李白的接受研究,还可以解读胡应麟的诗歌创作。首先,胡应麟在诗文中反复吟咏李白、感怀李白,恨不与之同时,表现了他对李白“谪仙”与“狂士”人格精神的仰慕。其次,胡应麟在《诗薮》中对李白诗歌的体裁、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探讨了李杜诗歌的比较。再次,胡应麟在诗文创作中借用、化用李白的诗句,模拟李白诗歌的诗意,并承袭了李白的诗风。胡应麟对李白的喜爱和接受,对晚明诗坛陆时雍、许学夷、胡震亨等人的李白评论有重要的影响,在明代李白接受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王艺雯,杨传召[7](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
王艺雯,杨传召[8](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题目∥作者∥发表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为了便于检索,特列
罗佳妮[9](2012)在《中晚唐游仙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晚唐游仙诗不仅作者多、数量大,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趣味乃至主题内容上,都有值得关注的新变,体现出游仙诗成熟期达到的高度。同时,随着中晚唐社会的变化,在似乎是远离尘嚣的游仙诗里,体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文化精神。本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游仙诗概念和渊源,进而梳理中晚唐以前游仙诗的发展与演变。第一章主要剖析中晚唐游仙诗的时代背景。中晚唐时期的社会历史、世人心态、道教的状况、唐代文言小说的发展都对游仙诗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晚唐游仙诗内容上、艺术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无疑与上述几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章论述中晚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这一时期的游仙诗表现的内容更加广泛。本文简要概括中晚唐游仙诗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此时游仙诗具有世俗化、艳情化的特点,这是不同于以往游仙诗的新变化。第三章结合中晚唐时期的作家作品,探究这一时期游仙诗的艺术特色。其浓郁的叙事意味、细腻的情感抒发、故实与华美兼具的语言都具有值得深入挖掘的艺术价值。
王腾飞[10](2010)在《李白诗歌用典研究》文中提出李白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作为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用典,学界关注却很少。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用典。据笔者统计,其诗歌中比较明显的用典大约1550余处。李白博览群书,其诗歌所用典故出处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包。用典不仅仅是诗歌表现的手法,也是诗人感情流露、思想表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面梳理李白诗歌用典的基础上,对其用典出处做了经、史、子集的归纳和排布,以展现李白的知识结构;对其诗歌中的事典做了全面归类和分析,以展示李白的兴趣所在;对其诗歌中的语典做了重点梳理和研究,以探究李白诗歌的渊源所自。然后,以其诗歌用典为途径,对李白诗歌中体现的儒、道、佛、纵横、任侠等思想进行了互证和对比,得出李白一生思想的主线是儒家的“兼济”思想。最后对李白诗歌的用典艺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李白诗歌用典具有手法多样、精心选取、灵活运用、微言大义、了无痕迹、酣畅淋漓等特点。
二、从几首游仙诗看李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几首游仙诗看李白(论文提纲范文)
(1)李商隐女冠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李商隐女冠诗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李商隐女冠诗篇目辨识 |
第一节 清人对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及其得失 |
一、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方法 |
二、清人辨识李商隐女冠诗的成就与讹误 |
第二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与具体篇目 |
一、李商隐女冠诗的辨识方法 |
二、李商隐女冠诗的具体篇目 |
第二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的玉阳之恋问题 |
第一节 前人对玉阳之恋的讨论 |
一、赞成玉阳之恋 |
二、否认玉阳之恋 |
第二节 本文肯定玉阳之恋的存在 |
一、对否定玉阳之恋的观点的反驳 |
二、本文赞成玉阳之恋的存在,但对于赞成派的一些说法并不认同 |
第三章 李商隐女冠诗与道教崇阴思想 |
第一节 道教崇阴思想的来源及其表现 |
一、思想来源 |
二、道教尊崇女性的表现 |
第二节 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及其对女性的尊重 |
一、李商隐对道教的认可 |
二、李商隐对女性的尊重 |
第三节 李商隐女冠诗的阴性特质 |
一、心态的女性化 |
二、选词的阴柔化 |
三、空间的闭锁化 |
第四章 李商隐女冠诗中王母意象的文化解读 |
第一节 西王母 |
一、西王母的象征——数字“十二”和“蟾” |
二、女神西王母背后的意韵——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不圆融的悲情 |
第二节 阿尼玛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王母意象分析 |
一、阿尼玛原型理论与王母意象的契合 |
二、阿尼玛原型对李商隐心灵的支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2)论李白复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以李白对《诗经》的引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李白复古思想的内涵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蜀中读书到出蜀漫游:李白复古思想的酝酿期 |
第一节 蜀中读书:李白复古思想的萌芽 |
第二节 出蜀漫游:李白复古意识的发展 |
第二章 入朝:李白复古思想的确立期 |
第一节 诗歌精神的转型 |
第二节 诗歌手法的变革 |
第三章 去朝:李白复古思想的成熟期 |
第一节 社会现实的广阔反映 |
第二节 古体诗的大量运用 |
第三节 风雅正声的体现 |
第四章 从璘后:李白复古思想的发展期 |
第一节 各种文体的展现 |
第二节 清真自然之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瑶台风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 |
第一章 《瑶台风露》编校者考 |
第一节 鲍瑞骏考 |
第二节 王鸿朗考 |
第二章 《瑶台风露》的选诗研究 |
第一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体例研究 |
第二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篇目研究 |
第三节 《瑶台风露》的选诗宗旨研究 |
第三章 《瑶台风露》的评点研究 |
第一节 《瑶台风露》的评点特征研究 |
第二节 《瑶台风露》的论诗主张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瑶台风露》书影 |
附录二 :《瑶台风露》批注整理 |
致谢 |
(4)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
二、语文教学实践的需求 |
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群文阅读教学文献综述 |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 |
三、李白诗作教学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探究 |
第一节 群文阅读教学相关概念 |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要素 |
三、群文阅读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的区别 |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究 |
一、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教学概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诗作的选文状态 |
一、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情况 |
二、李白诗作在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中的具体情况 |
第二节 李白诗作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
一、不为世俗所困,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二、乐观自信,不事权贵的风骨 |
三、豪迈飘逸,胸襟开阔,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
四、同情劳苦大众,心系社稷的爱国情怀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李白代表性诗作教学情况 |
第四节 从群文阅读展开李白诗作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
一、拓展维度,知李白其人 |
二、挖掘深度,品李白其作 |
三、体味厚度,悟李白其神 |
第三章 群文阅读在李白诗作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议题设计 |
一、以作者为议题 |
二、以意象为议题 |
三、以体裁题材为议题 |
第二节 选文组合 |
一、基于作者线索的选文 |
二、基于意象线索的选文 |
三、基于体裁题材线索的选文 |
第四章 群文阅读运用于李白诗作教学的案例设计 |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定 |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 |
第三节 教学方法使用 |
第四节 教学流程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唐诗中的鸾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2.研究意义 |
3.研究方法 |
4.研究范围界定 |
第一章 作为神鸟之鸾的源流 |
1.1 鸾的生物属性 |
1.1.1 鸾之族属 |
1.1.2 鸾之形貌 |
1.1.3 鸾之习性 |
1.1.4 鸾之原型 |
1.2 鸾的文化属性 |
1.2.1 先民崇拜的神鸟图腾—史前时代 |
1.2.2 礼乐文明的尊贵象征—先秦时期 |
1.2.3 神风仙骨的时代祥瑞—汉魏时期 |
1.2.4 走下神坛的审美符号—隋唐及以后 |
第二章 唐诗中鸾意象的形式构成 |
2.1 唐前鸾意象之流变 |
2.1.1 鸾意象之远源 |
2.1.2 鸾意象的传承与流变 |
2.2 唐诗中鸾意象的书写概况 |
2.2.1 唐代诗人的创作概况 |
2.2.2 鸾意象的分类概况 |
2.3 唐诗中鸾意象的书写特点 |
2.3.1 唐代鸾意象与唐前鸾意象之比较 |
2.3.2 唐代鸾意象的书写特征 |
2.4 唐诗中鸾意象的内容倾向 |
2.4.1 以鸾喻人 |
2.4.2 以鸾饰物 |
2.4.3 以鸾美称 |
第三章 唐诗中鸾意象的意味蕴含 |
3.1 鸾与道教的仙化理想 |
3.1.1 鸾与神仙世界之联系 |
3.1.2 渲染圣洁清幽之感 |
3.1.3 表现升天求道之愿 |
3.1.4 摆脱现实困顿之乐 |
3.2 鸾与婚恋的情爱纠葛 |
3.2.1 婚姻情爱之乐—求偶之喜,融洽之悦 |
3.2.2 婚姻情爱之苦—离别之思,情变之怨 |
3.3 鸾与仕途的政治情怀 |
3.3.1 盛世仁政的象征 |
3.3.2 建功立业的情怀 |
3.3.3 从政入世的艰险 |
结语 |
附论:唐诗中的鸾意象与凤意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论胡应麟对李白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二十一世纪以来明代李白接受研究现状 |
2、课题研究的意义 |
1 胡应麟对李白人格的接受 |
1.1 胡应麟对李白人格接受的基础 |
1.2 胡应麟笔下的李白形象 |
1.3 以谪仙比况友人或自比 |
1.4 感怀李白,恨不与之同时 |
2 胡应麟《诗薮》对李白诗歌的评价 |
2.1 胡应麟对李白诗歌评价的基础 |
2.2 胡应麟对李白诗体的评价 |
2.3 胡应麟对李白诗风的评价 |
2.4 胡应麟对李杜比较的阐释 |
3 胡应麟诗文创作上对李白的接受 |
3.1 化用或借用李白的诗句 |
3.2 对李白诗歌题材与意象的借鉴 |
3.3 对李白诗意的模仿 |
3.4 承袭李白诗风 |
4 胡应麟对李白接受的意义及影响 |
4.1 胡应麟的诗学理论在明代诗坛的意义 |
4.2 胡应麟的李白评价对晚明诗坛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晚唐游仙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晚唐游仙诗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中晚唐游仙诗的社会背景 |
一、 中晚唐时期的政局 |
二、 中晚唐文人心态变迁 |
第二节 中晚唐游仙诗的文化背景 |
一、 中晚唐道教对游仙诗的影响 |
二、 中晚唐文言小说对游仙诗的影响 |
第二章 中晚唐游仙诗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中晚唐游仙诗的基本内容 |
一、 以游仙写现实生活 |
二、 以游仙写主体心灵 |
三、 对道教思想的宣扬与反思 |
第二节 中晚唐游仙诗内容新变 |
一、 世俗化倾向 |
二、 艳情化倾向 |
第三章 中晚唐游仙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浓郁的叙事意味 |
一、 游仙活动的具体叙述 |
二、 叙事情节的出现 |
第二节 细腻的情感抒发 |
一、 以景融情 |
二、 用典传情 |
三、 借喻抒怀 |
第三节 故实与华美兼具的语言 |
一、 古奥故实 |
二、 华美富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知网游仙诗论文目录索引(1979—2010) |
致谢 |
(10)李白诗歌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李白研究现状及李白诗歌用典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李白诗歌用典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三节 诗歌用典概说及本文涉及典故的入选标准 |
第一章 李白诗歌所用典故出处考察 |
第一节 李白诗歌用典涉及的经部典籍 |
第二节 李白诗歌用典涉及的史部典籍 |
第三节 李白诗歌用典涉及的子部典籍 |
第四节 李白诗歌用典涉及的集部典籍 |
第二章 李白诗歌中事典分类考察 |
第一节 道教神仙、道家、上古神话类事典 |
第二节 政治人物类事典 |
第三节 侠士、名士、隐士类事典 |
第四节 文人作家类事典 |
第五节 寓言故事类事典 |
第三章 李白诗歌中语典分类考察 |
第一节 李白对《诗经》、《楚辞》中语典的化用 |
第二节 李白对诸子散文语典的化用 |
第三节 李白对史书中语典的化用 |
第四节 李白对前代诗赋中语典的化用 |
第五节 李白对民歌、民谣语典的化用 |
第四章 李白思想与其用典之互证 |
第一节 李白诗歌用典与道家、道教思想之互证 |
第二节 李白诗歌用典与儒家思想之互证 |
第三节 李白对佛、纵横、任侠思想的萃取和融合 |
第五章 李白诗歌的用典艺术 |
第一节 手法多样,结合使用 |
第二节 精心选取,灵活运用 |
第三节 信手拈来,任由驱遣 |
第四节 含蓄凝练,微言大义 |
第五节 如若己出,了无痕迹 |
第六节 以气御典,酣畅淋漓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四、从几首游仙诗看李白(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商隐女冠诗研究[D]. 倪宇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论李白复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以李白对《诗经》的引用为中心[D]. 郭诺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瑶台风露》研究[D]. 刘铠齐.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以李白诗作为例[D]. 赵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5]唐诗中的鸾意象研究[D]. 张海宁. 西北大学, 2019(12)
- [6]论胡应麟对李白的接受[D]. 郑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1)
- [7]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艺雯,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01)
- [8]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艺雯,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02)
- [9]中晚唐游仙诗研究[D]. 罗佳妮.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10]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 王腾飞. 暨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