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巯基乙酸在铜钼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超,刘殿文,申培伦,蔡锦鹏,杨升旺,李江丽[1](2020)在《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电化学特性及浮选行为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黄铜矿和方铅矿作为铜铅金属最主要的冶炼矿物,两者的浮选分离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重点。基于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半导体特性,从电化学角度分析了矿物表面的氧化规律、矿物学因素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各种有机抑制剂在铜铅浮选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黄铜矿和方铅矿在矿物加工过程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且氧化产物类型决定了矿物的表面性质;矿物成矿过程中产生的流体包裹体及各种类型的晶格缺陷会影响矿物的浮选行为,电化学调控和有机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改变矿物固有的浮选行为,实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分离。分析认为,应注重矿浆电位对半导体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将浮选电化学和浮选溶液化学等理论相结合是研究复杂矿浆体系的有效方法。
赵立民[2](2020)在《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钼分离是浮选的难题之一,特别是钼精选尾矿,由于其一般含有少量铜,且铜钼可浮性差异小、品位低、粒度细及受残余药剂的影响,使得传统浮选难以分离,铜钼精矿互含高,不利于资源高效回收利用。论文以栾川小庙岭钼精选尾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超导磁选实现铜钼分离,然后对超导磁分离产品分别进行铜钼浮选的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提高铜钼资源利用率以及深化超导磁选应用领域提供新思路。通过超导磁选分离钼精选尾矿试验研究,对脱药剂用量、背景磁场强度、磁介质类型、复合磁介质比例、分散剂用量、给矿矿浆浓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钼品位0.13%,铜品位0.17%的铜钼二次资源在脱药剂用量100 m L,背景磁场强度4 T,场内冲洗水流速22 L/min,六偏磷酸钠用量300g/t,复合磁介质(1.9×2 mm:1 mm菱形)比例为1:1,给矿矿浆浓度20%条件下,经过一次分离试验,可以获得良好的分离指标。其中非磁产品产品钼品位为0.15%,铜品位为0.04%,钼回收率为77.71%,铜回收率为15.35%;磁性产品钼品位为0.09%,铜品位为0.45%,钼回收率为22.29%,铜回收率为84.65%。进一步对超导磁选产品分别进行了钼浮选、铜浮选试验,对矿浆p H、分散剂用量、捕收剂用量及配比、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浮选时间、精扫选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于非磁产品,在矿浆p H=7,煤油和丁基黄药总用量300g/t且配比2:1,2#油45 g/t,矿浆浓度20%,浮选时间5 min条件下,经过一粗五精三扫开路浮选,可以获得钼精矿钼品位38.05%,回收率40.28%,铜品位0.19%的指标;对于磁性产品,在矿浆p H=9,水玻璃100 g/t,硫酸铜50 g/t,丁基黄药400 g/t,2#油30 g/t,矿浆浓度20%,浮选时间5 min条件下,经过一粗四精四扫开路浮选,可以获得铜精矿品位20.13%,回收率42.17%。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超导磁选连续分离-铜钼分别浮选闭路试验,经过超导一次分离,非磁产品一粗五精四扫及磁性产品一粗四精四扫闭路试验,在不使用抑制剂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钼品位35.40%,非磁产品闭路浮选作业回收率89.64%,铜品位0.36%的钼精矿及铜品位18.16%,磁性产品闭路浮选作业回收率88.73%的铜精矿。经过数质量流程计算总的钼回收率为70.35%,总的铜回收率为78.72%。该论文有图46幅,表18个,参考论文127篇。
胡运祯[3](2020)在《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钼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两种矿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对其的利用也愈发受到重视。由于我国铜钼矿床多为斑岩型混合矿床,所以两种矿物的分离一直是综合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辉钼矿、黄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磨矿工艺与超声波工艺对混合精矿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两种工艺处理下,浮选分离的效果;同时,采用接触角测试、吸附量测试、溶解氧量测试、显微观测等手段考察磨矿与超声两种工艺处理下黄铜矿、辉钼矿表面性质的变化,探究了提高浮选分离效果的机理。论文研究能为实现辉钼矿与黄铜矿的高效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纯矿物浮选结果表明,在混合浮选过程中,以YC药剂+丁基黄药的混合药剂作为捕收剂;在浮选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同时浮选分离过程中,如果不采用抑制剂,无法实现黄铜矿与辉钼矿的有效分离,选用硫化钠作为抑制剂。通过超声分别处理矿浆与YC药剂水溶液,可以略微提高浮选回收率,还可以降低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与YC药剂的消耗量。浮选分离结果表明,在铜钼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硫化钠为抑制剂,碱性条件下,采用再磨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存在困难,再磨时间过短,无法去除黄铜矿在混合浮选过程中吸附的捕收剂,导致浮选分离后钼精矿中Cu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磨矿时间过长,脆性较大的辉钼矿过磨,导致浮选分离后铜精矿中Mo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采用超声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效果较好。吸附量结果表明,较短时间的磨矿处理,添加丁基黄药的黄铜矿对硫化钠吸附效果较差。接触角测试结果表面,较长时间的磨矿处理,使添加了YC药剂的辉钼矿接触角下降。由此可见,再磨工艺对磨矿控制的要求较高,无法有效提高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而超声处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黄铜矿表面接触角,还能够略微提高辉钼矿表面接触角。与此同时,超声处理可以降低矿浆与药剂溶液的溶解氧含量,防止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被氧化;同时提高YC药剂溶液的分散性,浮选过程中提高捕收剂的利用率;减少捕收剂与抑制剂的用量。
黄鹏亮,杨丙桥,胡杨甲,严海,腾爱萍[4](2019)在《铜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硫化铜和辉钼矿可浮性比较接近是导致铜钼分离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从铜钼分离现状和新技术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铜钼矿石一般采用混合浮选工艺,然后通过抑铜浮钼方式进行铜钼分离。但是传统黄铜矿抑制剂存在选择性差、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目前铜钼分离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科研者提出一些新的分离工艺,包括氧化-浮选、电化学浮选、海水浮选、浮选柱浮选、选择性浸出、超导磁选技术等,这些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仅局限于理论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高效低毒抑制剂的开发仍是目前铜钼分离焦点话题。
马明辉,苏超,贾晓东,申培仑,蔡锦鹏,曹阳,刘殿文[5](2019)在《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抑制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铜铅混合精矿分离难的问题,研究者们在清洁高效的抑制剂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各种无机抑制剂、有机抑制剂和新型抑制剂在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分析认为随着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难,浮选药剂分子设计成为未来浮选理论研究的重点。
宋坤[6](2019)在《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钼作为常见的伴生矿产资源,在选矿生产中分离难度很大。目前使用氧化还原药剂调节矿浆电位进行铜钼分离的方法存在矿浆电位不稳定、药剂消耗量大、生产成本高、污染环境等缺点。外控电位浮选则可以稳定控制矿浆电位,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以取自湖北大冶的黄铜矿、江西大余的辉钼矿以及内蒙乌奴格吐山的铜钼混合精矿为研究对象,自制外控电位浮选槽为实验装置,铜网为外加电极。详细地研究了外控还原电位下不同粒级、不同矿浆pH以及外控电位大小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考察了丁基黄药体系和无丁基黄药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差异;研究了外控电位对人工混合矿和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的分离的影响;利用电化学分析和XPS分析探究了外控还原电位影响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原因。纯矿物浮选试验可知,外控还原电位对45~150 μm粒级黄铜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45 μm的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辉钼矿各粒级可浮性影响较小。pH值为6~11的环境更有利于“抑铜浮钼”。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均随外控电位降低而降低,黄铜矿更容易受影响;外控电位浮选对不同比例的黄铜矿—辉钼矿人工混合矿均可实现有效分离;丁基黄药的存在使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受外控电位影响减弱。外控电位为-200~0 mV(vs.Ag/AgCl)的低还原电位可以促进丁基黄药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当外控电位低于-200 mV(vs.Ag/AgCl)后,丁基黄药逐渐从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解吸;不管浮选体系中有无丁基黄药存在,外控还原电位对铜钼矿伴生的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铜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进行试验发现,经过外控电位-1200 mV的一次浮选分离可获得Mo品位7.50%、Mo回收率84.34%,含Cu27.55%、Cu回收率31.36%的钼粗精矿。钼富集比和钼回收率也比单独使用硫化钠或巯基乙酸钠时更高。黄铜矿和辉钼矿在还原电位下都比较稳定,在氧化电位下黄铜矿比辉钼矿更容易氧化。在黄铜矿和辉钼矿的电偶腐蚀行为中,铜矿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辉钼矿作为阴极不发生氧化反应。XPS分析发现:外控还原电位作用使黄铜矿表面生成了亲水的Fe-O-OH,导致黄铜矿表面亲水,可浮性下降;而辉钼矿表面物质则不发生变化,能保持较好的可浮性。这使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钥混合精矿成为可能。
吴迪[7](2019)在《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中矿再磨工艺应用十分广泛,能有效解决中矿浮选面临的回收与分离困难等问题,对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具有突出效果。虽然中矿再磨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由于中矿性质复杂、影响浮选的因素众多,再磨过程又涉及大量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机理研究未能系统深入,仍存在许多空白与不足,严重制约选矿技术的发展。因此,深入开展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影响及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以黄铜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气相/液相色谱-质谱(GC/LC-MS)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分析与测试技术,分析再磨前后矿物物理形貌、浮选行为、表面性质和矿浆溶液性质,揭示了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并通过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浮选证实中矿性质与再磨浮选效果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磨矿及磨矿后的搅拌环境,包括磨矿介质种类、pH、磨矿时间、离子浓度、矿浆电位、搅拌时间、捕收剂用量等参数进行讨论,查明了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合矿物表面性质研究,揭示了pH=10的环境下低碳钢磨矿造成矿浆电位偏低、表面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量偏高抑制黄铜矿浮选的机理,并建立了中矿再磨环境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作用模型。(2)通过对离子、药剂吸附和表面性质的研究,揭示了Cu2+、Fe3+和Ca2+参与中矿再磨对黄铜矿、黄铁矿和石英浮选影响的机理,完善了中矿再磨关于离子对浮选影响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在碱性环境下,Cu2+参与再磨生成Cu(OH)2罩盖黄铜矿表面,抑制其浮选,却在黄铁矿表面发生交换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促使Cu2+向Cu+转化,活化了黄铁矿表面,增加了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难度。Fe3+和Ca2+参与再磨在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生成亲水性Fe(OH)3和CaSx Oy,抑制了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Cu2+、Fe3+和Ca2+参与再磨在石英表面吸附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05%、0.02%和0.15%,对石英浮选的影响较小。(3)对丁基黄药和Z200参与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捕收剂机械活化”的观点,为中矿再磨相关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当丁基黄药和Z200用量分别为300 g/t和120 g/t时,捕收剂参与再磨比直接搅拌的浮选回收率分别提高3.59%和3.73%。LC-MS分析表明丁基黄药参与再磨,在黄铜矿表面的化学吸附更强,生成较多的C4H9OCSSCu、(C4H9OCSS)2·H2O、(C4H9OCSS)2Fe、(C4H9OCSS)2Cu(OH)和(C4H9OCSSCu)2等物质,有利于黄铜矿浮选。GC-MS分析表明Z200参与再磨,在黄铜矿表面的物理吸附更强,并预先包覆矿物表面防止氧化生成SO42-,促进了黄铜矿浮选。(4)对过度氧化、药剂抑制和泥化罩盖黄铜矿的再磨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中矿再磨浮选理论。研究表明,在最佳再磨条件下,过度氧化的黄铜矿再磨后,表面O含量由54.32%降至37.77%,S中SO42-含量从21.08%降至9.83%,表面氧化层脱落,有利于其浮选;巯基乙酸钠抑制的黄铜矿再磨后,表面污染C含量从30.81%降至24.58%,巯基乙酸钠吸附量从0.915 mg/g降至0.335mg/g,表面抑制剂解吸,有利于其浮选;高岭石泥化罩盖的黄铜矿再磨后,泥化罩盖程度不变,反而表面Fe含量从27.38%降至25.87%,部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得到擦洗脱除,有利于其浮选。(5)研究了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的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分析了二者指标差异的内在原因。武山铜矿原矿采用中矿再磨比循序返回流程铜回收率提高4.04%,低于相同条件下人工混合矿石试验指标(铜回收率提高8.01%)。由于武山铜矿中矿性质较为复杂,包含对中矿再磨有利和不利的特征,导致浮选回收率提高相对困难。而金堆城钼尾矿采用中矿再磨比循序返回流程铜回收率提高6.08%,高于相同磨矿条件下人工混合矿石试验指标(铜回收率提高1.18%)。由于表面受到药剂抑制是该钼尾矿浮选中矿的主要特征,轻度再磨即可显着改善其可浮性,对黄铜矿的回收率提高较为明显。
郭翔[8](2018)在《铜钼分离新抑制剂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选矿小型试验探索筛选出一种有机高效铜钼分离抑制剂—T药剂,该药剂具有用量少、气味小、低污染等特点,使用该药剂完全代替硫化钠进行铜钼分离闭路试验可以得到钼精矿钼品位40.613%、铜钼分离回收率87.93%的良好指标。同时通过成本核算,与硫化钠相比,使用T药剂生产成本费用可以降低18.77万元/年。
李尧,文书明,丰奇成,王涵,韩广[9](2018)在《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从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预处理工艺、浮选工艺和浮选药剂等3个方面总结了铜钼混合精矿的浮选分离技术进展情况。从现阶段看,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浓缩脱药、加温脱药、氧化脱药和活性炭吸药4种方式,其中浓缩脱药和加温脱药最为常用,其具有操作简单、耗费成本低等特点;浮选工艺主要包括浮铜抑钼和浮钼抑铜2种工艺,其中浮钼抑铜工艺由于其顺应辉钼矿具有良好的天然可浮性的特点,遵循浮选可浮性更好的矿物的原则,因而被广泛应用;浮选药剂主要包括钼矿物及铜矿物的捕收剂和抑制剂2种类型药剂,钼矿常用捕收剂有柴油和煤油,抑制剂主要是糊精和淀粉等有机物,铜矿常用捕收剂主要是黄药类、黑药类和硫胺酯类捕收剂,抑制剂主要是硫化钠和巯基乙酸,其中铜矿的新型抑制剂近年来被重点研究,开发的新型抑制剂往往具有低耗、低毒、高效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铜钼分离过程中预处理工艺、浮选工艺、浮选药剂的有效选择和深入研究,对于铜钼分离过程降耗增效起到关键的作用,最后指出了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方向。
吴桂叶,刘慧南,刘崇峻,宋振国,朱阳戈,刘龙利[10](2018)在《片段组装技术研发铜钼分离高效抑制剂》文中研究表明铜钼分离药剂是实现铜钼分离的核心,常用的铜钼分离抑制剂主要有硫化钠、硫氢化钠、诺克斯试剂、巯基乙酸钠及氰化物等,存在用量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适用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片段的分子组装技术,采用筛选确定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片段拆分再组装调控的方法,结合计算机辅助分子技术研发高效抑制剂BK511。MS软件计算该药剂与黄铜矿的相互作用能显着大于硫化钠、巯基乙酸钠等,且与辉钼矿的相互作用能大于零,实现选择性高效抑铜浮钼。铜钼矿山工业应用表明,BK511对铜抑制能力强,用量少,可以替代硫氢化钠(硫化钠),药剂用量为硫氢化钠用量的10%20%,可大幅降低药剂成本,并显着改善车间操作环境,工业应用中可以大幅度降低选矿厂尾水中的硫化物含量。
二、巯基乙酸在铜钼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巯基乙酸在铜钼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电化学特性及浮选行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化学特性 |
1.1 黄铜矿 |
1.2 方铅矿 |
2 浮选行为 |
2.1 矿物学因素对浮选行为的影响 |
2.2 浮选分离 |
2.2.1 电化学调控 |
2.2.2 有机抑制剂 |
3 结语 |
(2)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铜、钼资源概述 |
2.2 黄铜矿和辉钼矿性质 |
2.3 铜钼硫化矿选矿研究现状 |
2.4 铜钼硫化矿浮选药剂现状 |
2.5 超导磁选研究现状 |
3 试验矿样、设备、药剂及研究方法 |
3.1 矿石制备和性质 |
3.2 试验药剂 |
3.3 试验仪器 |
3.4 试验研究方法 |
4 超导磁选分离试验研究 |
4.1 条件试验 |
4.2 本章小结 |
5 铜钼分别浮选开路试验研究 |
5.1 非磁产品浮选试验 |
5.2 磁性产品浮选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超导磁选-浮选闭路试验研究 |
6.1 超导磁选连续实验及结果分析 |
6.2 浮选连续试验 |
6.3 数质量流程图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矿资源概况 |
1.2 钼矿资源概况 |
1.3 铜钼矿浮选分离技术现状 |
1.3.1 铜钼分选工艺 |
1.3.2 铜钼混合精矿的预处理 |
1.3.3 铜钼分离新工艺 |
1.3.4 铜钼分离铜矿物抑制剂 |
1.4 超声波概述 |
1.4.1 检测超声 |
1.4.2 功率超声 |
1.5 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1 研究背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分析测试 |
2.1 矿样的来源及性质 |
2.1.1 单矿物 |
2.1.2 实际矿物 |
2.2 试验主要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研究方法 |
2.4.1 纯矿物浮选实验 |
2.4.2 实际矿石浮选实验 |
2.4.3 超声波脱药试验 |
2.4.4 捕收剂性质测试 |
2.4.5 矿石性质测试 |
2.4.6 矿浆性质测试 |
第三章 辉钼矿和黄铜矿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3.1 捕收剂种类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1.1 丁基黄药的pH与药剂用量 |
3.1.2 Z200的pH与用量 |
3.1.3 YC药剂 |
3.1.4 煤油 |
3.2 调整剂种类对混合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1 硫化钠 |
3.2.2 巯基乙酸钠 |
3.3 超声处理对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
3.4 超声处理对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铜钼矿物分离试验研究 |
4.1 实际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4.1.1 矿石化学多元素分析 |
4.1.2 矿石物相分析 |
4.1.3 矿石嵌布特征分析 |
4.1.4 矿石嵌布粒度分析 |
4.1.5 矿石单体解离度分析 |
4.2 实际铜钼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
4.2.1 磨矿曲线 |
4.2.2 矿石粒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 |
4.2.3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
4.2.4 pH值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
4.3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 |
4.3.1 磨矿粒度曲线 |
4.3.2 矿石粒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
4.3.3 硫化钠作用下pH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
4.3.4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
4.3.5 矿浆温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处理对铜钼分离浮选效果的影响 |
5.1 超声时间 |
5.2 矿浆浓度 |
5.3 超声功率 |
5.4 MT-1用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声预处理改善浮选效果的机理分析 |
6.1 超声处理对矿浆性质的影响 |
6.1.1 溶解氧含量 |
6.1.2 矿浆pH |
6.1.3 矿浆温度 |
6.2 超声处理对矿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
6.2.1 润湿性影响(接触角) |
6.2.2 对硫化钠吸附量的影响 |
6.3 超声处理对YC药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
6.3.1 分散性 |
6.3.2 表面张力 |
6.3.3 溶解氧含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铜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铜钼分离现状 |
1.1 浮选工艺 |
1.1.1 混合浮选 |
1.1.2 优先浮选 |
1.1.3 等可浮选 |
1.2 浮选抑制剂 |
1.2.1 铜矿物的抑制剂 |
1.2.2 辉钼矿抑制剂 |
2 铜钼分离新工艺 |
2.1 氧化—浮选 |
2.2 电化学浮选 |
2.3 海水浮选 |
2.4 浮选柱 |
2.5 超导磁选技术 |
2.6 选择性浸出 |
3 新型抑制剂 |
4 结论与展望 |
(5)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抑制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铅浮铜 |
1.1 无机抑制剂 |
1.2 有机抑制剂 |
1.3 新型抑制剂 |
2 抑铜浮铅 |
2.1 氰化物 |
2.2 有机抑制剂 |
3 结论 |
(6)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矿产资源概况 |
1.1.1 铜矿资源 |
1.1.2 钼矿资源 |
1.2 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现状 |
1.2.1 黄铜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研究 |
1.2.2 辉钼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研究 |
1.3 铜钼矿浮选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铜钼混合浮选现状 |
1.3.2 铜钼分离浮选现状 |
1.4 电位调控浮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1 原生电位调控浮选 |
1.4.2 氧化还原药剂调控浮选 |
1.4.3 外控电位浮选 |
1.5 研究意义与方案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方案 |
1.5.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案 |
2.1 样品制备与分析 |
2.1.1 样品的制备 |
2.1.2 样品的分析 |
2.2 实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剂 |
2.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所用pH缓冲溶液的配制 |
2.3.2 浮选试验方法 |
2.3.3 电化学研究 |
2.3.4 分析测试方法 |
3 外控电位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浮选设备参数探索 |
3.1.1 浮选转速的影响 |
3.1.2 外控电位极化时间与矿浆电位的关系 |
3.1.3 矿浆实际电位与外控电位对应关系 |
3.2 外控电位下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2.1 无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2.2 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3 外控电位下矿浆pH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1 矿浆pH对无丁基黄药体系中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2 矿浆pH对丁基黄药体系中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不同外控还原电位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1 无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外控电位对铜钼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2 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外控电位对铜钼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5 外控还原电位浮选分离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1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无丁基黄药体系中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2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丁基黄药体系中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3 不同比例的人工混合矿外控电位浮选分离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外控电位对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的影响 |
4.1 外控电位对丁基黄药的脱附作用 |
4.1.1 紫外光谱曲线对丁基黄药的测量标准 |
4.1.2 外控还原电位对矿物表面丁基黄药的解吸作用 |
4.2 外控电位对铜钼伴生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1 外控还原电位对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外控还原电位对斑铜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外控还原电位对辉铜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研究 |
4.3.1 铜钼混合精矿来源及矿物性质 |
4.3.2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 |
4.4 本章小结 |
5 外控电位影响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的机理研究 |
5.1 电化学测试 |
5.1.1 循环伏安测试 |
5.1.2 腐蚀电化学研究 |
5.2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表面分析 |
5.2.1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黄铜矿的表面分析 |
5.2.2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辉钼矿的表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铜资源概况 |
1.2 硫化铜矿选矿研究现状 |
1.2.1 主要硫化铜矿及性质 |
1.2.2 硫化铜矿浮选药剂 |
1.2.3 硫化铜矿浮选工艺 |
1.3 硫化矿浮选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理论 |
1.3.2 硫化矿表面电化学性质对浮选的影响 |
1.3.3 硫化矿矿浆化学性质对浮选的影响 |
1.3.4 硫化矿磨矿对浮选的影响 |
1.4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研究现状 |
1.4.1 浮选中矿处理方式种类 |
1.4.2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发展现状 |
1.4.3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具体实现 |
1.4.4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理论研究现状、不足与思考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矿样、药剂、设备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单矿物 |
2.1.2 人工混合矿石 |
2.1.3 实际矿石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磨矿及浮选 |
2.4.2 矿浆电位测定 |
2.4.3 工艺矿物学分析 |
2.4.4 激光粒度分析 |
2.4.5 比表面积分析 |
2.4.6 紫外光谱分析 |
2.4.7 扫描电子显微及能谱分析 |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
2.4.10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4.11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3章 黄铜矿中矿性质研究 |
3.1 中矿采集 |
3.2 中矿元素及物相分析 |
3.3 中矿X射线衍射分析 |
3.4 中矿工艺矿物学分析 |
3.5 中矿表面性质分析 |
3.6 中矿溶液性质分析 |
3.6.1 中矿溶液的离子 |
3.6.2 中矿溶液的药剂 |
3.7 小结 |
第4章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研究 |
4.1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1.1 再磨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1.2 再磨后的搅拌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2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的影响 |
4.2.1 再磨对浮选的影响 |
4.2.2 再磨后的搅拌对浮选的影响 |
4.3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4.3.1 中矿再磨后黄铜矿表面性质研究 |
4.3.2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5.1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的影响 |
5.1.1 Cu~(2+)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2 Fe~(3+)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3 Ca~(2+)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2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1 Cu~(2+)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2 Fe~(3+)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3 Ca~(2+)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3 小结 |
第6章 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1 试验流程 |
6.2 离子型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2.1 矿物浮选行为 |
6.2.2 浮选矿浆电位 |
6.2.3 浮选产物粒度 |
6.2.4 矿物表面药剂吸附 |
6.2.5 矿物表面性质分析 |
6.2.6 机理探讨 |
6.3 酯类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3.1 矿物浮选行为 |
6.3.2 浮选矿浆电位 |
6.3.3 浮选产物粒度 |
6.3.4 矿物表面药剂吸附 |
6.3.5 矿物表面性质分析 |
6.3.6 机理探讨 |
6.4 小结 |
第7章 中矿再磨对难浮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7.1 中矿再磨对难浮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1 中矿再磨对过度氧化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2 中矿再磨对药剂抑制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3 中矿再磨对泥化罩盖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2 难浮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1 过度氧化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2 药剂抑制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3 泥化罩盖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3 小结 |
第8章 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浮选 |
8.1 人工混合矿石浮选 |
8.1.1 中矿循序返回浮选试验 |
8.1.2 中矿再磨返回浮选试验 |
8.1.3 中矿返回再磨浮选试验 |
8.2 实际矿石浮选 |
8.2.1 武山铜矿原矿浮选试验 |
8.2.2 金堆城钼尾矿浮选试验 |
8.3 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8)铜钼分离新抑制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项目背景 |
3 铜钼混合精矿性质 |
4 试验条件选择 |
4.1 浮选浓度确定 |
4.2 水玻璃用量试验 |
4.3 煤油用量试验 |
5 抑制剂选用 |
5.1 巯基乙酸钠 |
5.2 T药剂 |
6 抑制剂对比试验 |
7 T药剂闭路试验 |
8 结论 |
(9)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铜钼混合精矿预处理工艺 |
2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工艺 |
2.1 浮铜抑钼 |
2.2 浮钼抑铜 |
3 铜钼矿物浮选药剂 |
3.1 钼矿物浮选药剂 |
3.1.1 捕收剂 |
3.1.2 抑制剂 |
3.2 铜矿物浮选药剂 |
3.2.1 捕收剂 |
3.2.2 抑制剂 |
4 结论 |
(10)片段组装技术研发铜钼分离高效抑制剂(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样品与试验方法 |
1.1 样品与药剂 |
1.2 分子模拟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
2.1 有机抑制剂分子设计 |
2.2 铜钼分离实验室试验 |
2.3 BK511尾水排放检测 |
3 结语 |
四、巯基乙酸在铜钼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铜矿和方铅矿的电化学特性及浮选行为研究进展[J]. 苏超,刘殿文,申培伦,蔡锦鹏,杨升旺,李江丽. 有色金属工程, 2020(09)
- [2]栾川小庙岭铜钼二次资源超导磁分离-浮选回收试验研究[D]. 赵立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D]. 胡运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铜钼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黄鹏亮,杨丙桥,胡杨甲,严海,腾爱萍.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9(05)
- [5]铜铅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抑制剂研究进展[J]. 马明辉,苏超,贾晓东,申培仑,蔡锦鹏,曹阳,刘殿文.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9(04)
- [6]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D]. 宋坤.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9(08)
- [7]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吴迪.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铜钼分离新抑制剂应用研究[J]. 郭翔. 中国有色金属, 2018(S1)
- [9]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李尧,文书明,丰奇成,王涵,韩广. 金属矿山, 2018(07)
- [10]片段组装技术研发铜钼分离高效抑制剂[J]. 吴桂叶,刘慧南,刘崇峻,宋振国,朱阳戈,刘龙利.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