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病门诊不同人群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武[1](2021)在《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尿培养4086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回顾性分析,筛选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并为本地区尿路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2、应用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19种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并与尿培养和Sanger测序等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为临床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1、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4086例尿液培养阳性结果使用WHONET 5.6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进行尿细菌培养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按照相应纳入和排除方案筛选出465例患者的清洁中段尿标本。将筛选出的465例尿液标本分别进行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和尿液细菌培养(尿培养阳性结果分别进行鉴定卡和质谱对病原菌鉴定),比较PCR-量子点荧光法和尿培养结果的一致性。当PCR-量子点法与尿培养结果不一致时,采用Sanger测序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1、408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G-菌,共检出2835株(占比69.4%)。检出率较高的G-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构成比分别为52.6%、16.0%、8.4%、5.6%、3.9%、2.3%、1.3%。检出G+菌826株(占比20.2%),主要为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构成比分别为40.6%和26.4%,其后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9.8%、无乳链球菌8.0%、金黄色葡萄球菌4.6%。真菌检出425株(占比10.4%),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构成比为70.6%。2、G-菌、G+菌、真菌在不同就诊类型(χ2=83.975,P<0.001)、年龄(χ2=21.558,P=0.001)、性别(χ2=126.437,P<0.001)、科室(χ2=12.687,P=0.013)中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3、耐药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多粘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1.1-1.4%、1.3%。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除头孢替坦外)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分别高于53.0%和60.0%。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米卡星、多粘菌素、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低于10.0%。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均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对万古霉素产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低于10.0%。4、应用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465例尿液标本,除化脓链球菌未检测出外,其余18种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体、奈瑟淋球菌、生殖支原体)均有检出。5、纳入的465例标本经尿培养或PCR量子点法检测,404例标本结果为阳性,61例标本结果为阴性。尿培养和PCR量子点法结果均为阳性403例,PCR量子点法和尿培养阳性符合率为100.0%;1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解脲支原体感染而尿培养为阴性,二者均阴性61例,PCR量子点法和尿培养阴性符合率98.4%。6、在404例阳性结果中:304例培养和PCR均报告单一病原菌;1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单菌感染,尿培养为阴性;99例标本报告有多菌感染。多菌感染标本中:3例标本PCR和培养均报告为多菌感染;96例标本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多菌感染而尿培养报告为单菌感染。7、96例PCR量子点荧光法报告为多菌感染而尿培养报告为单菌感染的标本:其中27例标本结果为非性病病原菌多菌感染,2例非性病病原菌多菌合并性病病原菌感染为,对这29例标本的DNA提取物进行Sanger测序,结果与PCR量子点荧光法结果一致;67例为非性病病原菌单菌合并性病病原菌感染。8、465例标本经PCR量子点荧光法检测,70例标本(包括69例多菌感染标本和1例单菌感染标本)检测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或淋病奈瑟球菌,经Sanger测序,结果与PCR量子点荧光法结果一致。结论:1、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因此药敏结果报告前,不提倡常规使用此类抗菌药物。2、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就诊类型、年龄、科室分布存在差异,经验性用药治疗时应更具针对性。3、PCR量子点荧光法比尿培养有较快的鉴定速度,可在尿液标本中对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和淋病奈瑟球菌进行快速鉴定。4、PCR量子点荧光法比尿培养能更好地检测多菌感染,且对多菌感染病原菌鉴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魏靖文[2](2020)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及UU4感染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H2O2、b-FGF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UU4感染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H2O2、b-FGF变化的研究目的通过将UU4与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分析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UU4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对细胞上清液中b-FGF、H2O2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H2O2、b-FGF与UU4致病性的关系,为UU4致病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用不同浓度UU4分别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24、48h后,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各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H2O2的OD值,计算H2O2浓度,比较各组细胞上清液中H2O2含量变化,实验重复3次;2用不同浓度UU4分别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24、48h后,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各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b-FGF的OD值,计算b-FGF浓度,比较各组细胞上清液中b-FGF含量变化,实验重复3次;3用不同浓度UU4分别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24、48h后,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生长情况,计算细胞抑制率差别,实验重复3次。结果1不同浓度UU4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上清液中H2O2含量变化:干预24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990,P<0.05);干预48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8.963,P<0.05);相同浓度不同时间点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浓度UU4干预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上清液中b-FGF含量变化:干预24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370,P<0.05);干预48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076,P<0.05),相同浓度不同时间点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浓度UU4对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比较:干预24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2.787,P<0.05),其中UU培养基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58,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h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7.694,P<0.05)。结论1 UU4可诱导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产生H2O2,且随着UU4作用浓度及时间的增长,H2O2表达量升高,提示产生毒性代谢产物H2O2可能是UU4的致病机制之一;2 UU4可诱导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产生b-FGF,且随着UU4作用浓度及时间的增长,b-FGF表达量升高,提示b-FGF可能参与降低UU4对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的损伤;3 UU4诱导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产生的H2O2与b-FGF表达量成正相关。第二章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并探讨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与急性子宫颈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剂盒对1006例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2从1006例患者中选取182例确诊为急性子宫颈炎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于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非急性子宫颈炎患者18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支原体的检出率,分析支原体感染与急性子宫颈炎的相关性。结果1 1006例标本中,支原体总阳性率为51.7%(520/1006),单一解脲支原体(UU)感染最多(40.76%),其次为UU+MH混合感染(8.55%),单一人型支原体(MH)感染最少(2.39%);药敏结果显示:3种支原体感染类型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对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低,均有不同程度耐药,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高于单一UU、MH感染,且具有多重耐药现象。2病例组UU检出率为35.16%(64/182),对照组UU检出率为23.66%(44/1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6,P<0.05)、病例组MH检出率为5.49%(10/182),对照组MH检出率为2.15%(4/1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1,P>0.05)、病例组UU+MH检出率为9.89%(18/182),对照组UU+MH检出率为5.91%(11/1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3,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MH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可作为治疗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UU感染与急性子宫颈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图5幅;表16个;参104篇。
郑小娟[3](2020)在《东莞市虎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支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该病原体感染人体泌尿生殖道后,可导致泌尿生殖道系统产生不同的疾病,同时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各种抗生素产生不同耐药变化。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类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率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随着时间变迁出现不同的变化。为了解东莞市虎门地区近10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变化情况,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为临床用药和防治提供指导意见。实验方法:选取采自2011年、2015年及2018年暨南大学附属东莞医院皮肤性病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门诊就诊的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50074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统一采用广东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Mycoplasma ICS Kit)进行检测,对检测的50074例支原体培养和药敏结果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2015年及2018年共检测标本数为50074份,支原体阳性标本共22511份,总检出率为45.0%;2011年、2015年及2018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分别为48.3%(4379/9070)、44.9%(8997/20024)和43.5%(9135/20980),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511份阳性标本中,女性20177份,男性2334份,女性总检出率为52.4%(20177/38489),高于男性总检出率20.1%(2334/11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不同年份的支原体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送检的阳性标本中,年龄主要集中于21-30岁人群,不同年龄段均以女性居多。分别对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检测药敏结果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普遍呈上升趋势,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则呈下降趋势,耐药率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为高度耐药;其次为红霉素,而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最低。结论:东莞市虎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其次为红霉素,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耐药率最低,故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可首选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
孟倩[4](2020)在《萆薢分清饮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阴道炎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利用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感染小鼠,制备非淋菌性阴道炎(non-gonococcal vaginitis,NGV)动物模型,通过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的阴道微生态整体菌群的消长变化、血清免疫因子的改变以及生殖器组织病理变化等指标评价疗效,探索萆薢分清饮治疗NGV疗效机制,为该方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中药金刚藤糖浆组、阳性西药罗红霉素组和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萆薢分清饮中剂量组、萆薢分清饮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经雌激素预处理后使用Uu感染液接种,制备Uu阴道感染致NGV模型。2.造模成功后除模型组外,各组小鼠分别给予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检测各组动物精神状态、体重。取阴道粘膜分泌物进行革兰氏染色,检测各组药物对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3.给药第0天(造模第7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收集各组小鼠血清,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8+比例变化,探索萆薢分清饮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4.给药第21天后处死小鼠,采集各组小鼠生殖道粘膜样本和血清,HE染色和IL-6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病理学分析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的NGV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免疫的改善作用。ELISA测定血清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8)水平、抗炎症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水平变化,探索萆薢分清饮对Uu引起的NGV病理损伤所起作用。结果:1.行为学观察:萆薢分清饮可以改善Uu所致的NGV小鼠的精神状态和体重下降等行为学指标,给药第21天,金刚藤糖浆、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与西药罗红霉素组相比改善效果好,其中高剂量萆薢分清饮改善效果最优。2.阴道微生态的检测: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给药第7天,罗红霉素组对NGV小鼠阴道粘膜革兰氏阳性菌数目抑制作用最佳(P<0.01),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给药第21天,金刚藤糖浆、中剂量和高剂量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阴道粘膜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均优于罗红霉素组(P<0.01),高剂量萆薢分清饮改善阴道部位细菌感染程度最为明显。3.免疫水平和免疫损伤因子的检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4+/CD8+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P<0.01),萆薢分清饮给药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细胞群中CD3+、CD4+和CD4+/CD8+水平逐渐升高,并且CD8+水平降低(P<0.01)。并且,金刚藤糖浆组、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对CD3+、CD4+和CD4+/CD8+水平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罗红霉素组(P<0.01),提示了萆薢分清饮中药制剂对NGV小鼠具有良好的免疫力改善效果,且随着萆薢分清饮剂量增高,改善效果越明显。4.生殖道粘膜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HE染色结果显示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NGV小鼠的阴道粘膜各层组织具有较好的修护作用,与罗红霉素组相比,萆薢分清饮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明显抑制了阴道壁组织水肿和炎性浸润。IHC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萆薢分清饮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炎症敏感因子IL-6的表达水平较低(P<0.01)。其中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对IL-6的改善效果优于罗红霉素组。ELISA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萆薢分清饮对Uu所致NGV小鼠血清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及IL-8的水平具有抑制作用(P<0.01)和抗炎因子IL-4、IL-10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并且萆薢分清饮低、中、高剂量之间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提示了萆薢分清饮在Uu所致NGV模型中所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结论:萆薢分清饮可以改善Uu所致NGV小鼠的一般情况与体重,并且显着降低了NGV小鼠阴道部位革兰氏阳性菌的菌群密集度。通过检测比较各组小鼠的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学指标,结果显示萆薢分清饮也可以改善Uu所致的NGV小鼠型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变化,且中、高剂量下的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的治疗效果优于罗红霉素组,且萆薢分清饮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优,提示萆薢分清饮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与目前临床上抗生素疗法相比,对治疗因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的非淋菌性阴道炎具有一定的优势,为中医药疗法改善阴道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的非淋菌性阴道炎提供理论依据。
陈延普[5](2020)在《子宫颈炎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下和细菌性阴道病状态下,子宫颈炎可能的致病微生物,为有效诊治子宫颈炎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妇科门诊2018年1月2019年1月就诊的子宫颈炎患者。将阴道微生态基本平衡状态下单纯性子宫颈炎患者48例作为A组,将相同时期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合并子宫颈炎患者23例作为B组。对A、B两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行革兰染色涂片检查,子宫颈外口行需氧菌培养,子宫颈管行解脲支原体培养、人型支原体培养,对其中8例子宫颈溢脓的患者行淋病奈瑟菌核酸检测。对A、B两组患者的需氧菌、支原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8例脓性分泌物患者致病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两种不同阴道微生态环境下子宫颈炎可能的致病微生物。结果:1.A组需氧菌检出率为14.583%(7/48),B组需氧菌检出率为21.739%(5/23),A组与B组子宫颈外口需氧菌培养结果比较统计学差别不显着(χ2=1.647,P=0.200)。2.A组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5.000%(12/48),B组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检出率为21.739%(5/23)。A组与B组子宫颈管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结果比较统计学差别不显着(χ2=0.091,P=0.763)。3.A组解脲支原体的检出率为68.750%(33/48),B组解脲支原体的检出率为60.870%(14/23),A组与B组子宫颈管解脲支原体培养结果统计学差别不显着(χ2=0.432,P=0.511)。4.A组人型支原体的检出率为27.083%(13/48),B组人型支原体的检出率为26.087%(6/23)。A组与B组子宫颈管人型支原体培养结果统计学差别不显着(χ2=0.008,P=0.929)。5.8例宫颈分泌物为脓性的患者淋病奈瑟菌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需氧菌培养检出了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咽峡炎链球菌;支原体培养检出了人型支原体或(和)解脲支原体。结论:1.在育龄期女性中需氧菌可能参与子宫颈炎的发生,但可能不是主要致病因素;2.解脲支原体可能是子宫颈炎的一项潜致病因素;3.人型支原体可能是子宫颈炎的一项致病因素;4.淋病奈瑟菌与子宫颈炎的相关性可能与种族、地域和文化差异有关。
郑杰[6](2019)在《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解脲脲原体感染和生物群型分布情况。了解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之间的关系。为防治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9月-2018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的分泌物标本1045例,采用液体选择培养法对标本进行选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设计8对寡核苷酸引物,采用实时PCR扩增特定DNA片段,进行菌株分群分型鉴定。结果1 1045例样本中共检出支原体566例,总阳性率为54.16%。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感染432例,阳性率为41.33%;其次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108例;单纯人型支原体感染26例。2女性患者中以2130岁的育龄女性感染率最高,3140岁女性次之,且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耐药率最高的为诺氟沙星,耐药率90.74%,其他药物依次为壮观霉素90.28%、氧氟沙星88.43%、环丙沙星86.57%、司帕沙星32.64%、左氧氟沙星30.09%、克拉霉素20.38%、罗红霉素13.89%、阿奇霉素12.04%、交沙霉素3.24%、多西环素2.31%和米诺环素1.39%。4经实时PCR分群分型:以单纯生物一群感染为主,共检测出311例,阳性率为72.00%;单纯生物二群感染次之,检出84例;同时感染一群和二群最少,仅有31例。5生物一群以单一血清型为主,检出率最高的为血清型6型,占总检出率的66.88%,其次为血清型3/14型17.68%,1血清型检出率最低11.58%。生物二群均为混合血清型,且以2亚型和3亚型混合为主。6两大生物群对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交沙霉素和罗红霉素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物一群中3种血清型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罗红霉素4种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以单纯生物一群单一血清型6型感染为主。2女性解脲脲原体耐药以喹诺酮类为主。耐药性在不同生物群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临床治疗应首选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生物分群分型对临床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参考意义。图10幅;表14个;参134篇。
齐伟平[7](2018)在《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的临床效果,以期探寻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60例解脲支原体阳性子宫颈炎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实际完成病例各2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用自拟经验方清解汤,两组患者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和停药后1周、3个月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分析其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变化、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变化、支原体转阴率以及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与对照组有效率(62.0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59±5.08,治疗后积分2.83±1.67;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7.03±3.57,治疗后积分6.97±2.83;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情况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组治疗14天后,支原体阳性患者1例,转阴率为96.55%(28/29),对照组治疗后支原体阳性患者8例,转阴率为72.41%(21/29),治疗组支原体转阴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7)在治疗用药期间(14天),治疗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对照组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治疗后(停药后1周)复查支原体转阴患者随访,治疗组转阴人数28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2人,复发率7.14%;对照组转阴人数21人,停药后3月复发人数8人,复发率3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经验方清解汤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片,可有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不仅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阴道分泌物清洁度,而且提高了解脲支原体的转阴率,远期复发率也有所降低,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安全,值得推广。
王蓓[8](2007)在《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支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的能在体外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人类,已确定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支原体主要有7种,它们是肺炎支原体(Mp)、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发酵支原体(Mf)、穿通支原体(Mpe)和梨支原体(Mpi),除Mp以外,其余6种支原体均可通过性传播而导致男女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后3种因与AIDS的发展和结局有关而被称为艾滋病相关支原体。随着研究手段和检测方法的发展,人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支原体“正常携带”现象,尤其是Uu和Mh,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支原体的致病性提出了疑义,并在临床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与此同时,在对支原体感染进行必要的治疗时,支原体不断产生和变化着的耐药性则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国对HIV/AIDS人群的支原体感染状况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种状况,研究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预防医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1、全面了解Uu、Mh、Mg、Mf、Mpe和Mpi等6种支原体在HIV阳性者、AIDS患者、其他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妇科生殖道炎症患者、健康女性和男性等多种不同人群中的流行特征;2、在女性人群进一步探讨Uu和Mh的致病性;3、研究Uu和Mh的耐药现状并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4、探讨Uu对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5、研究支原体与淋病奈瑟菌的合并感染状况及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江苏省南京、南通(苏中地区)、无锡(苏南地区)以及徐州(苏北地区)的性病监测医院或/和门诊就诊者,某综合性医院妇科门诊患者,部分单位健康体检者,以及省内几个主要地区的HIV阳性者和AIDS患者。2、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在上述各人群中开展问卷调查、采集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或/和首段尿,并对每个个体进行医学检查和临床诊断。3、用法国梅里埃支原体培养及鉴定试剂进行Uu与Mh的初步分离和鉴定,并进一步经过滤培养和特异性PCR试验进行确认,对其中部分Uu菌株采用PCR为基础的限制性酶切多态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生物1型和生物2型);对艾滋病相关支原体Mg、Mf、Mpe和Mp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其他生殖道常见致病病原体按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进行。4、比较HIV阳性者、AIDS患者、其他性病患者及其性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者、妇科生殖道感染者等人群6种支原体检出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特征。5、在性病女患者、妇科炎症患者及女性健康体检者分析Uu、Mh的检出情况、比较其感染浓度(CCU),分析支原体的致病性与感染浓度、基因分型的关系,并通过随访观察正常人群中支原体的自然消长情况及临床患者在实施抗支原体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和支原体感染浓度的变化。6、采用叉生分析法分析Uu、Mh与其它妇科生殖道常见病原体之间的交互作用。7、先期采用法国梅里埃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内含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原始霉素等8种抗生素)定性检测Uu、Mh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后
钟永军,韦海鹏,陈镇,陈国英,张娟华,苏腾良,黄慧嫦,曾华[9](2017)在《广西北海地区590例性病门诊首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检测广西北海地区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首诊患者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感染检出情况,并对规范化性病门诊的干预和防治效果进行探讨,为有效减少性传播疾病和对性传播疾病的有效干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收集590份(以泌尿生殖道症状为主诉)首诊性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标本的检测结果,包括病原学检测、血清TP抗体、HIV抗体检测;在干预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590例患者总阳性检出率为50.85%,其中泌尿生殖道感染UU、CT和NG(包括混合感染)阳性标本占49.66%,TP阳性占1.02%,HIV占0.17%。3种病原体UU、CT和NG单独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39.83%、4.58%和2.2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33,P<0.01)。女性病原体总阳性率为68.67%,高于男性的4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5,P<0.01)。支原体药敏结果显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是该地区支原体感染者较为敏感的首选治疗药物。UU和CT规范化治疗有效率较高,其余病原发生情况下,有效率均达100%,表明积极首诊后,都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该地区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首诊患者中,泌尿生殖道UU感染检出率在3种检测病原体中所占比例最高,有必要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常规检查;女性在3种病原体总体传播过程中较男性更容易感染;根据药敏测试结果,建议北海地区支原体感染者应首选交沙霉素、强力霉素治疗;规范化治疗在北海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方小娴,陈建宁,许良杰[10](2017)在《1847例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本地区近年性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1 847例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到我院性病门诊就诊患者支原体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 847份标本有790例支原体阳性,阳性率42.77%,男性患者感染率为28.18%,女性患者感染率为61.88%,女性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为男性患者的2.22倍。790例阳性标本中UU感染579例,占所有阳性标本73.29%,MH单项感染29例,占3.67%,UU+MH混合感染182例,占23.04%。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无论UU、MH单项感染或UU+MH混合感染均对四环素族的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较低,对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敏感性较低,耐药率较高。结论本地区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建议临床在对支原体感染者用药前选择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无条件或未做药物敏感试验的支原体感染者,建议选择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等对支原体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作为支原体治疗的首选药物。
二、性病门诊不同人群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病门诊不同人群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4086株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剂与仪器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病原菌的分布 |
2 尿液培养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试剂与仪器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PCR量子点荧光法与尿培养结果比较分析 |
3 PCR量子点荧光法与质谱结果比较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尿路感染生物标志物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及UU4感染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H2O2、b-FGF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UU4 感染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H_2O_2、b-FGF变化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设备和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1.4 配制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培养UU |
1.2.2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UU浓度 |
1.2.3 测定UU活性及配制各实验组UU浓度 |
1.2.4 培养人输卵管上皮细胞 |
1.2.5 收集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上清液 |
1.2.6 ELISA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H_2O_2的含量 |
1.2.7 ELISA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b-FGF的含量 |
1.2.8 MTT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生长抑制率 |
1.2.9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ELISA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H_2O_2的含量 |
1.3.2 ELISA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上清液中b-FGF的含量 |
1.3.3 H_2O_2和b-FGF相关性分析 |
1.3.4 MTT法检测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 |
1.4 讨论 |
1.4.1 解脲支原体概述 |
1.4.2 UU感染与H_2O_2的关系 |
1.4.3 UU感染与b-FGF的关系 |
1.4.4 H_2O_2、b-FGF与 UU4 对人输卵管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1.3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采集 |
2.2.2 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 |
2.2.3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3.2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阳性标本年龄分布 |
2.3.3 药物敏感性结果 |
2.3.4 病例组和对照组支原体检出率分析 |
2.3.5 3种支原体感染类型与急性子宫颈炎相关性分析 |
2.3.6 急性子宫颈炎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 |
3.1 支原体概述 |
3.2 流行病学 |
3.3 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女性泌尿生殖道疾病 |
3.3.1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GU) |
3.3.2 盆腔炎(PID) |
3.3.3 不孕症 |
3.3.4 不良妊娠结局 |
3.3.5 HPV感染及宫颈癌 |
3.4 检测 |
3.4.1 培养法 |
3.4.2 血清学检测法 |
3.4.3 PCR法 |
3.5 治疗 |
3.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东莞市虎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实验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英汉缩略词表(Abreviation)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萆薢分清饮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阴道炎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实验菌种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设计 |
2.2 Uu感染液的制备 |
2.3 Uu感染致NGV模型的构建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2.4.2 小鼠阴道细菌革兰氏染色 |
2.4.3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CD3~+、CD4~+、CD8~+水平 |
2.4.4 HE染色检测小鼠阴道粘膜病理学变化 |
2.4.5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阴道粘膜IL-6表达变化 |
2.4.6 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2.5 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一般情况影响 |
2.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菌群密集度的影响 |
3.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阴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外周血CD3~+、CD4~+、CD8~+水平的影响 |
5.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6.萆薢分清饮对NGV小鼠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解脲支原体所致疾病及中西医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非淋菌性阴道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子宫颈炎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A组与B组子宫颈外口需氧菌培养结果比较 |
2.2 A组与B 组子宫颈管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结果比较 |
2.3 A组与B组子宫颈管解脲支原体培养结果比较 |
2.4 A组与B组子宫颈管人型支原体培养结果比较 |
2.5 淋病奈瑟菌核酸检测情况 |
3 讨论 |
3.1 需氧菌与子宫颈炎的相关性 |
3.2 支原体与子宫颈炎的相关性 |
3.3 淋病奈瑟菌与子宫颈炎的相关性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设备 |
1.1.3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1 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 |
1.2.2 DNA的提取 |
1.2.3 聚合酶链反应 |
1.2.4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支原体培养结果 |
1.3.2 不同年龄组解脲脲原体感染情况 |
1.3.3 Uu体外抗生素药敏实验结果 |
1.3.4 解脲脲原体在不同生物群型中的分布 |
1.3.5 生物一群与生物二群耐药情况的分析 |
1.3.6 生物一群各血清型耐药情况的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解脲脲原体致病性、耐药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Uu的致病机制 |
2.2 Uu的耐药机制 |
2.2.1 Uu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2.2 Uu对大环内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2.3 Uu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
2.3 Uu耐药性的地区差异性 |
2.4 Uu的检测方法 |
2.4.1 培养法 |
2.4.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4.3 免疫学检测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1.3 标本采集 |
1.3.1 分泌物采集 |
1.3.2 标本检测及结果判读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分组方法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时点与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的监测方法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随访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结果 |
3.3 脱落病例的观察处理结果 |
3.4 安全性评估结果 |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认识 |
1.1 古籍记载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3.1 辨证论治 |
1.3.2 经验方治疗 |
1.3.3 中成药治疗 |
1.3.4 中医药外治法 |
1.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对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的研究现状 |
2.1 感染的高危因素 |
2.2 危害及其流行病学 |
2.3 致病机制 |
2.4 治疗现状 |
2.4.1 耐药现象 |
2.4.2 敏感药物 |
2.4.3 联合用药 |
2.4.4 阴道联合给药 |
3 导师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子宫颈炎的认识 |
3.1 湿热下注、虫毒侵蚀为主要致病机理 |
3.2 治以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
3.3 调养并重,以善其后 |
4 中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中药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7 设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问卷调查 |
1.1.3 临床标本采集 |
1.1.4 Uu 和Mh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1.1.5 Mg、Mf、Mpe 和Mpi 的检测 |
1.1.6 资料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HIV 阳性者及AIDS 人群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2.2 其它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 |
1.2.3 性病门诊患者Uu 和Mh 感染的影响因素 |
1.3 讨论 |
1.3.1 HIV/AIDS 人群中支原体感染状况 |
1.3.2 其他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健康体检者中支原体感染状况 |
1.3.3 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
1.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致病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标本采集方法 |
2.1.4 Uu 和Mh 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2.1.5 Uu 和Mh 感染浓度CCU 的检测 |
2.1.6 Uu 菌株的生物型检测 |
2.1.7 其它妇科常见病原体的检测 |
2.1.8 资料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采样部位支原体检出情况比较 |
2.2.2 不同女性人群Uu 和Mh 的感染状况 |
2.2.3 Uu、Mh 的感染浓度CCU 检测及随访结果分析 |
2.2.4 Uu 生物型与疾病的关系 |
2.2.5 Uu、Mh 与其它妇科常见病原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部位支原体的检出情况 |
2.3.2 Uu、Mh 对女性生殖道的致病性 |
2.3.3 Uu、Mh 与其他病原体的交互作用 |
2.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的耐药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Uu 和Mh 临床分离菌株 |
3.1.2 支原体的定性药物敏感性试验 |
3.1.3 支原体的定量药物敏感试验 |
3.1.4 Uu 菌株的生物型检测 |
3.1.5 资料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Uu 与Mh 的定性药敏试验结果 |
3.2.2 Uu 的MIC 药敏试验结果 |
3.2.3 Mh 的MIC 药敏试验结果 |
3.2.4 Uu 药敏结果与菌株生物型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Uu 与Mh 定性药敏情况 |
3.3.2 Uu 与Mh 的抗生素MIC 分析 |
3.3.3 Uu 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
3.3.4 Uu 生物型与其抗生素MIC 的关系 |
3.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Uu 菌株 |
4.1.2 耐药基因检测 |
4.1.3 资料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四环素耐药相关tetM 基因检测结果 |
4.2.2 gyrA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2.3 parC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2.4 23SrRNA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4.3.1 tetM 基因与四环素耐药的关联性 |
4.3.2 gyrA 和parC 基因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联性 |
4.3.3 23S rRNA 基因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关联性 |
4.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支原体与淋球菌的合并感染及淋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标本采集方法 |
5.1.3 淋球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5.1.4 菌种保存 |
5.1.5 淋球菌的药敏试验 |
5.1.6 淋球菌的耐药基因检测 |
5.1.7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5.2 结果 |
5.2.1 性病门诊患者淋球菌感染状况 |
5.2.2 淋球菌与支原体的混合感染 |
5.2.3 淋球菌的药物敏感性 |
5.2.4 淋球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5.2.5 gyrA 基因突变类型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 的关系 |
5.2.6 parC 基因错义突变数量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 的关系 |
5.3 讨论 |
5.3.1 支原体与淋球菌合并感染情况 |
5.3.2 江苏省部分地区淋球菌耐药情况 |
5.3.3 淋球菌的耐药基因 |
5.4 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综述之一:解脲脲原体致病性研究进展 |
综述之二:解脲脲原体耐药状况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综述之三:淋病奈瑟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
作者简介 |
学习期间发表及已录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9)广西北海地区590例性病门诊首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4 干预治疗方法及结果判定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泌尿生殖道病原感染检出率分析及比较 |
2.2 不同性别患者的UU、CT和NG 3种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的比较 |
2.3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
2.4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10)1847例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标本采集 |
1.3 试剂 |
1.4 实验原理 |
1.5 试验方法 |
1.6 结果判断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型别与性别 |
2.2 年龄分布 |
2.3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性病门诊不同人群的解脲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及PCR-量子点荧光技术在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D]. 李玉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及UU4感染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后H2O2、b-FGF变化的研究[D]. 魏靖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东莞市虎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变化分析[D]. 郑小娟. 暨南大学, 2020(03)
- [4]萆薢分清饮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所致非淋菌性阴道炎小鼠阴道微生态的影响[D]. 孟倩.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子宫颈炎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研究[D]. 陈延普.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6]女性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及耐药性与生物群型分布的研究[D]. 郑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罗志娟教授治疗解脲支原体所致子宫颈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D]. 齐伟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支原体在性传播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耐药机理研究[D]. 王蓓. 东南大学, 2007(04)
- [9]广西北海地区590例性病门诊首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J]. 钟永军,韦海鹏,陈镇,陈国英,张娟华,苏腾良,黄慧嫦,曾华. 右江医学, 2017(06)
- [10]1847例性病门诊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J]. 方小娴,陈建宁,许良杰. 皮肤病与性病,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