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的好产品——荆芥

药食两用的好产品——荆芥

一、药食兼用的佳品——荆芥(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兰,周祥德,何旭峰,杨勤,周浓,易良键,郑容[1](2021)在《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地参中63种农药残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GC-MS/MS)对不同产地的10批地参中的63种农药残留进行测定。样品用1%醋酸-乙腈溶液和QuEChERS萃取盐包提取,经1.2 g硫酸镁、400 mg N-丙基乙二胺(PSA)及200 mg石墨化炭黑(GCB)净化,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下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63种农药在5~5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6 4;在0.05 mg/kg、0.25 mg/kg和0.7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各农药化合物加标回收率为71.5%~120.4%,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2%~9.70%;仪器精密度试验结果RSD为1.93%~5.06%;检出限(LOD)为0.5~3.6μg/kg,定量限(LOQ)为1.7~12.0μg/kg。不同产地地参均不同程度检出5种农药残留,包括氯菊酯、丙环唑、氯唑磷、苯霜灵和肟菌酯。

杨小敏[2](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王朝[3](2018)在《基于典型案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以期在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上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可靠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典型医案,从药物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的用药规律。运用Excel、SPSS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以药物为变量,医案中出现的赋值为1,未出现的赋值为0。应用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物、药类及药性,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关系密切的药对和聚类方,通过这些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探讨药物的配伍规律。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医案206篇,得到治疗本病所涉及的药物245味,使用总频次为2529次。其中频数不小于10次的药物有56味,累计频率为77.22%。频数前10的药物为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麦冬、天花粉、葛根、五味子、玄参、山茱萸,是治疗糖尿病的核心药物。在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中,补益药占33.93%,清热药占25%,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占10.7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三味药物最为常用。药物的归经以五脏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肝经、肾经,其次是肺经、脾经,心经、胃经。聚类分析得出17对药物组合,X1山药、党参,X2北沙参、玉竹,X3葛根、石膏,X4五味子、桂枝,X5知母、地骨皮,X6生地黄、绿豆,X7枸杞子、菟丝子,X8熟地黄、女贞子,X9桑寄生、怀牛膝,X10菊花、柴胡,X11赤芍、丹参,X12肉桂、附子,X13川芎、红花,X14当归、苍术,X15山茱萸、乌梅,X16地龙、牡蛎,X17黄连、大黄。得出7组聚类方,C1山药、党参、太子参、甘草、人参、茯苓、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黄芪、石斛、白术、葛根、石膏、鸡内金、五味子、桂枝,C2知母、地骨皮、天冬、生地黄、绿豆、黄柏、玄参、泽泻,C3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女贞子、何首乌、桑寄生、怀牛膝、鸡血藤、桃仁,C4菊花、柴胡、赤芍、丹参、牡丹皮、白芍,C5肉桂、附子、川芎、红花、当归、苍术、陈皮,C6山茱萸、乌梅、地龙、牡蛎,C7黄连、大黄、黄芩、栀子。结论:1.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有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麦冬、天花粉、葛根、五味子、玄参、山茱萸;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肝、肾、脾、肺、心、胃经。常用药对有10组,分别为山药、党参,北沙参、玉竹,葛根、石膏,知母、地骨皮,桑寄生、怀牛膝,赤芍、丹参,肉桂、附子,川芎、红花,山茱萸、乌梅,黄连、大黄。聚类方中,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增液汤滋阴润燥,四君子汤能够益气健脾,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七宝美髯丹能够补益肝肾之阴。2.所用的药物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功效为主,反映了糖尿病阴虚燥热、瘀阻经脉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特点。

代金刚[4](2016)在《治病巧用蒲公英》文中认为编者的话:春季万物复苏,是养生的重要节气,同时,肝脏与春季相应,肝属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有些疾病在外在阳气的带动下,也开始活跃。应季野菜蒲公英不仅可日常食用,更可以在与其它药材搭配中对这些疾病起到防治作用。治感冒——蒲公英+防风验方:蒲公英30克,大青叶15克,防风、荆芥各10克,水煎服,每天3次,服用5天。春季是感冒频发的季节,

何鑫[5](2015)在《一种凉茶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现代人更追求“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饮料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当今世界的饮料潮流趋势是向清淡型转化,趋向低糖、低钠、无咖啡因、无化学添加剂、无合成色素的天然饮料。本研究以红茶、菊花、蒲公英、枸杞、决明子、甜叶菊为原料,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凉茶饮料,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凉茶饮料的配方,并对凉茶饮料的成分进行分析,最后预测了凉茶饮料的货架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原料水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红茶茶汤以透光率及澄清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菊花汁以固形物浸提量的含量为指标:蒲公英汁中以绿原酸的含量为指标;枸杞汁中以枸杞多糖的含量为指标;甜叶菊汁中以甜菊糖苷的含量为指标。各原料的最佳水提取工艺条件分别为:蒲公英水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加水量为10倍,时间90 min,提取两次。枸杞水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70℃,加水量为20倍,时间3 h,提取两次。红茶水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加水量为75倍,时间60 min。菊花水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加水量为60倍,时间为30 min。甜叶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加水量为30倍,提取时间为2 h。决明子提取条件为加水量为20倍,煮沸保持10 min,过滤,重复两次,最后合并三次滤液。五味子提取条件为加水量为10倍,加入沸水后冷却至室温,过滤得五味子液。上述工艺条件的优化为原料在凉茶加工工艺中的提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2.确定了凉茶饮料的具体工艺流程。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凉茶饮料的最佳配方,并对凉茶饮料的成品进行质量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实验可得到凉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每200 mL饮料中红茶茶汤16 mL,菊花汁6 mL,决明子汁10 mL,蒲公英汁16 mL,枸杞汁16 mL,甜叶菊汁5 mL,五味子汁6mL,赤藓糖醇0.6 g,其余用水补充至200 mL,此时感官评分最高。凉茶饮料中糖的含量为:5.2 mg/L。pH为4.8-5.0。卫生指标测定结果为:菌落总数未检出,大肠菌群未检出。均符合国家标准。3.明确了新研发的凉茶的风味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本次研发的及市售的共三款饮料的挥发性成分。市售1号饮料共检测出5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市售2号饮料共检测出20种主要挥发性成分,本次研发的凉茶饮料共检测出47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市售1号饮料的香气成分较少,市售2号饮料的香气成分种类较集中,含量高的都为酯类物质。相比而言,本次研发的凉茶饮料中的香气成分较多。4.应用货架期加速试验法预测了本次研发的凉茶饮料的货架期。通过此方法得到的凉茶饮料的货架期为:157~160d。

陈清阳[6](2014)在《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与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自古以来,中医药在解药毒方药的文献记载与使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系统深入研究中医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及其配伍规律,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以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国方剂数据库及《中华医典》(升级版)作为检索工具,结合手工检索,搜集整理得到大量的古今解药毒方药资料。通过梳理解药毒方药的发展历程,并整理常用解药毒中药分类及常用解药毒具体方药,同时分析引起中药中毒的因素及药毒致病特征,最后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出解药毒方药的治则治法与配伍规律。解药毒方药治则为排毒、清毒、和毒三大法则,治法则有吐下解毒、宣利解毒、中和解毒、清热解毒等九种。同时分析总结出各治则、治法在中毒途径、中毒急缓、中毒阶段、中毒者体质等多种复杂情况下的不同运用特点。在解药毒方药的配伍上则遵循辨毒、辨证、主次、动态的配伍原则,运用收散、寒热、补泻、升降等配伍方法,技巧上注重攻毒药、收敛药、芳香药及风药的配伍运用,同时注重开通排毒通道、灵活调控剂量及制服调摄。由上可见,中医药解药毒方药已经初步形成特有的治则治法及配伍规律,并形成辨证、辨毒、辨体、辨量等初步解药毒施治体系。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为临床中医方药防治中药中毒提供思维方法与依据,为建立中医药解药毒数据库作前期准备,同时为筛选疗效确切的中医药解药毒代表方药,为开发安全有效的中药解药毒新制剂,并为对之进行深入的解毒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谢恩彪[7](2014)在《“治未病”之我见》文中认为"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爱惜生命,重视养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历来是中医的优势特色之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起到了指导性的积极作用。几年前,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关于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以促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的讲话,更

王立群,杨平,聂晓霞,高燕,陆婷[8](2013)在《小花荆芥(N.micrantha Bunge)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取常规根尖压片法对小花荆芥(Nepeta micrantha Bunge)进行染色体数目统计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小花荆芥染色体数目为2n=1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8=12m+6sm,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1A型。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荆芥属的系统关系提供细胞学资料。

苗建英[9](2012)在《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杏苏散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陈家礼,1966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长期从事临床工作,是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老熟读经典,重视脾胃学说,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无论是脾胃病还是其他脏腑病及外感病,在诊疗中体现了重视脾胃及其病理产物痰湿的学术观点。本文对陈家礼老中医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学术渊源方面。通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探究老师的学术渊源,从内经理论、仲景、东垣学说探讨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从温病学薛生白的湿热学说,寻找老师将其脾胃学说与湿热致病相结合的依据。从张锡纯论治肺系疾病顾护脾胃及用药配伍特点和食疗经验,阐述对老师的影响。二、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在三年跟师临床学习中,通过老师授课、问答、跟师临诊等形式,体会老师的思想与经验。总结老师在临床上对病因的认识、诊断特点、辨证思路、各种杂病及外感的辨证施治方法、方剂应用、药物鉴别、人参与莱菔子的配伍应用,药引的应用及汤药的煎服方法等各个环节上的思想与经验。在病因认识上,秉承脾胃学说探讨湿邪致病的原理,探究痰湿成因及致病原理。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四诊合参。老师在详细询问病史症状中特别重视舌诊的原理及舌诊观察方法及其应用原理,突出舌诊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并注重饮食、胃脘、大便等消化症状。在辨证论治方面,体现了注重顾护脾胃,注重脾胃运化功能的辨证论治观点。在治疗杂病中,从各个方面考虑脾胃的功能运化,遵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最密切。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因为脾胃为正气化生之源,祛邪外出之动力,若攻伐太过,损伤脾胃,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认为所服药物必须得脾胃运化,才能发挥药效。所以十分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注意脾胃虚损及其病理产物痰湿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脾虚生痰,反过来痰湿为患又阻碍脾运,损伤脾胃。所以百病不离调脾胃是陈老的宗旨。通过对湿温、湿阻、胃痛、慢性咽炎(慢喉痹)、泄泻、耳鸣等疾病的辨证施治总结陈老临症经验。在外感病的治疗中同样注重脾胃的功能,把外感与内伤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方剂使用方面擅长合方治病,对小方的应用灵活自如,分析其常用小方的治则及常用方法。在用药方面,注意鉴别使用。对人参与莱菔子的应用有独到的体会。重视药引的应用,煎服方法灵活多样,体现了陈老治病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态度。三、学术经验的临床应用方面。通过杏苏散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体现陈老重视化痰健脾的学术思想。研究目的:慢性支气管炎所引起的咳嗽、气喘是临床常见症候,陈老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脾为母子关系,子病可及母。痰浊为患,则应培土生金,以达祛痰目的。在治疗本类疾病导致的咳嗽时,在宣肺时,配合化痰健脾方法治疗。杏苏散加减,是把苏叶改为苏梗和苏子与方中二陈汤联合增强健脾化痰功效。研究方法:收集慢性支气管炎门诊病例236例,116例为陈老门诊病人,采用杏苏散加减,为治疗组。对照组120例为呼吸科门诊病例采用常规西药抗生素罗红霉素150mg,日2次口服,甘草片2片,日3次口服与中成药急支糖浆20ml,日3次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指标为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症候积分。结果:两组在一般资料上进行了比较,证明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116例,总有效率89.6%。对照组120例,总有效率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比较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杏苏散加减,化痰理气和中宣肺,药用平和,从多方面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均有效。

杨莹[10](2012)在《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文中研究指明宋代经济繁荣,南北交流密切,物产富饶,市场供应充沛,这些有利条件促使宋代的饮食业异常发达,宋人对食品烹饪的整个流程也日益讲究。在食物原料的选择与初加工方面,能够做到:熟悉、掌握食物原料的产地与不同品类,择优选取;了解食物原料生长、收获的黄金时节,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最佳的食物原料;注意区分食物原料的不同部位及其烹饪用途并加以合理利用;注重食物原料的卫生状况及其养生保健作用;将中药植物药苗广泛应用于饮食烹饪当中。食物原料被选定之后,还必须对其进行初加工。宋代的食物原料初加工,工艺流程较为全面、复杂,包括宰杀、择剔、去蒂、褪毛、拆卸、泡发、洗涤等内容。宋代的烹饪辅佐料有天然烹饪辅佐料和加工烹饪辅佐料之分。宋代天然烹饪辅佐料的生产具有很高的水平,其丰富的调味功能能够使食品菜肴达到五味调和的美食境界,其消费与利用非常广泛,不少天然烹饪辅佐料已经不仅具有调味的功能,还是重要的食肴主料。葱、姜、胡椒、橘皮等具有中药特色的天然烹饪辅佐料,作为药引,具有增强疗效、解毒、护胃或矫味的作用。宋代的加工烹饪辅佐料是指盐、油、酱、醋、糖、酒等烹饪配料。宋代的烹饪技艺,在隋唐以来的发展基础之上,显得更为全面、成熟。宋人能够根据成品食肴的需要,再结合烹饪时火候和调味特点的不同,将不同质地和性能特点的食物原料,因事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刀法切配。宋代的配菜大体可分为生配和熟配两大类,究竟采用何种配制方法,这主要取决于食物原料的质地以及预制菜式的要求,同时讲究量、质、色、形和味的搭配。宋人在烹饪食物时讲究火候的把握,对食物原料烹饪前的预处理,主要有焯水、过油和走红等方法。宋人在烹饪过程中,除了添加一些香料和调料外,还采用了一些类似今人的挂糊、上浆或勾芡的方法。宋代的调味方式,大致可分为加热前调味、加热中调味和加热后调味三种。宋代出现了凭其文化修养和烹饪技艺流动于社会上的厨娘。宋代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生产基地的形成上。宋代蔬菜的促成栽培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食素已成为宋代社会各阶层都普遍推崇的饮食风气的一部分。仿荤素菜的制作与流行代表了宋代烹饪技艺的最高成就。正常年月,宋代百姓的饮食以蔬菜、果品、豆制品和面筋等素食为主;灾荒年间,他们的温饱就会成问题。部分权贵、富商奢靡的饮食追求造成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他们也正是直接促进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群体。随着宋代烹饪技艺的发展,饮食市场上具备了档次较高的美味佳肴,甚至受到了皇室成员的欢迎,这些皇室成员时常派人到宫外市场及食肆中取食。宋代南食、北食、川菜和素食出现了分野,中国风味流派初具雏形。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烹饪分工的日益专业化,这也是烹饪技艺提高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宋代中原地区烹饪技艺的繁荣与发展,吸引着周边民族居民不断向其学习和借鉴。在食品的贮存与加工方面,宋代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保鲜贮存加工和干制贮存加工两大技术类型。保鲜贮存的方法大致有:窖藏法、冷藏法、密封法、混放法、灰藏法等,保鲜贮存多应用于粮食与果蔬食品。食品的干制贮存,主要可分为:干燥法、腌制法、糟制法、泡制法和糖制法。宋人在腌制食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加热和日晒等方法,使腌制贮存效果达到最佳。宋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诸多讲究,如讲究食品的卫生状况、新鲜程度、饮食习惯及饮食禁忌等。

二、药食兼用的佳品——荆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食兼用的佳品——荆芥(论文提纲范文)

(1)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地参中63种农药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3.2 样品溶液制备
        1.3.3 标准曲线的配制
        1.3.4 精密度及回收率试验
        1.3.5 检出限和定量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药指标的选择
    2.2 基质效应的消除
    2.3 各农药化合物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及定量限
    2.4 仪器精密度试验及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
    2.5 地参样品中农药残留结果
3 结论

(2)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第一节 官府机构
        一、皇室用药
        二、药物储藏
        三、官方制售
    第二节 民间药肆
        一、政府管理
        二、地域发展
    第三节 专门药市
        一、形成特点
        二、流通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一、“药行”与“药市”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第一节 种药建园
        一、家宅种药
        二、开辟药园
    第二节 传方验方
        一、传方
        二、验方
    第三节 助力佛道
        一、道家祠观
        二、佛家寺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一、与契丹辽国
        二、与党项夏国
        三、与女真金国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典型案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糖尿病文献综述
    一、古代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一)糖尿病病名来源
        (二)病因病机
        (三)糖尿病论治
    二、现代中医糖尿病研究
        (一)糖尿病病因病机
        (二)糖尿病辨证论治
        (三)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三、小结
基于典型案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一)文献整理结果
        (二)药物统计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一)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二)聚类统计结果分析
        (三)结论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一种凉茶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饮料市场概述
        0.1.1 饮料和软饮料的定义
        0.1.2 饮料的分类
        0.1.3 国外饮料发展状况
        0.1.4 我国饮料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
    0.2 凉茶饮料概述
        0.2.1 凉茶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0.2.2 我国凉茶饮料的研究进展
        0.2.3 凉茶饮料的分类、原料和配方
        0.2.4 凉茶饮料的加工工艺
        0.2.5 本凉茶饮料的原料介绍
    0.3 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0.3.1 立题背景和意义
        0.3.2 研究内容
1 凉茶饮料原料水提工艺研究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1.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2.1 红茶茶汤的制备
        1.2.2 菊花汁的制备
        1.2.3 蒲公英汁的制备
        1.2.4 枸杞汁的制备
        1.2.5 决明子汁的制备
        1.2.6 五味子汁的制备
        1.2.7 甜叶菊汁的制备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红茶水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结果
        1.3.2 菊花水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结果
        1.3.3 蒲公英水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结果
        1.3.4 枸杞水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结果
        1.3.5 甜叶菊水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结果
    1.4 本章小结
2 凉茶饮料的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凉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2.2.2 工艺要点
        2.2.3 实验设计
        2.2.4 凉茶饮料成品质量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凉茶饮料最佳配方的确定
        2.3.2 凉茶饮料成品质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凉茶饮料与市售饮料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比较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利用项空固相微萃取提取挥发性成分
        3.3.2 谱图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某市售1号饮料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3.4.2 某市售2号饮料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3.4.3 凉茶饮料的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3.4.4 3种饮料的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凉茶饮料的货架期预测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食品货架期
        4.2.2 应用ASLT法预测凉茶饮料的货架期
        4.2.3 ASLT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样品在40℃条件下的检测结果
        4.3.2 样品在23℃条件下的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申请专利

(6)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与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药毒”相关概念及致病特征辨析
    1 “药毒”相关概念
    2 “药毒”致病特征
        2.1 药毒峻烈,败坏机体
        2.2 留邪伤正,毒损脏腑
        2.3 一毒一病,兼挟变数
        2.4 热多寒少,易夹痰瘀
        2.5 毒性胶着,蕴积不化
第二章 解“药毒”方药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
    2 秦汉时期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时期
    5 宋明时期
    6 清朝时期
    7 近现代时期
第三章 常用解“药毒”中药分类
    1 豆类解毒药
    2 茶类解毒药
    3 炭类解毒药
    4 土类解毒药
    5 油脂类解毒药
    6 菌类解毒药
    7 动物血类解毒药
第四章 常用解“药毒”方药例析
    1 单味中药
        1.1 甘草
        1.2 绿豆
        1.3 荠苨
        1.4 防风
        1.5 葛根
        1.6 升麻
        1.7 肉桂
        1.8 土茯苓
    2 药对
        2.1 绿豆 甘草
        2.2 黑豆 甘草
        2.3 防风 甘草
        2.4 大黄 芒硝
        2.5 升麻 犀角
        2.6 朱砂 雄黄
        2.7 山慈菇 红大戟 千金子
        2.8 板蓝根 贯众 甘草
    3 方剂
        3.1 双解散
        3.2 保灵丹
        3.3 紫金锭
        3.4 解毒丸
第五章 解“药毒”方药治则与治法研究
    1 治则
        1.1 排毒
        1.2 清毒
        1.3 和毒
    2 治法
        2.1 吐下解毒法
        2.2 宣利解毒法
        2.3 中和解毒法
        2.4 清热解毒法
        2.5 化瘀泄浊解毒法
        2.6 攻毒解毒法
        2.7 和缓解毒法
        2.8 扶正解毒法
        2.9 杂合解毒法
    3 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发微
        3.1 毒有缓峻,治有缓急
        3.2 途径不同,治依毒源
        3.3 阶段层次,治毒有序
        3.4 毒有特性,治有针对
        3.5 毒有共性,辨证施治
        3.6 毒有兼挟,分而治之
        3.7 毒有偏袭,治依病所
        3.8 体质有别,辨体论治
第六章 解“药毒”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1 配伍原则
        1.1 辨毒原则
        1.2 辨证原则
        1.3 主次原则
        1.4 动态原则
    2 配伍方法
        2.1 收散并用
        2.2 寒热并进
        2.3 补泻兼施
        2.4 升降相因
        2.5 表里同调
        2.6 增效减毒
        2.7 气味协同
    3 配伍技巧
        3.1 注重攻毒药的配伍运用
        3.2 注重收敛药的配伍运用
        3.3 注重芳香药的配伍运用
        3.4 注重风药的配伍运用
        3.5 注重开通排毒通道
        3.6 注重灵活调控剂量
        3.7 注重制服方法及调摄
第七章 解其他中毒
    1 解虫兽咬伤毒
    2 解酒毒
    3 解毒蕈毒
    4 解金石毒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小花荆芥(N.micrantha Bunge)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数目及倍性分析
    2.2 染色体核型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杏苏散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学术渊源
    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基础
    2 外感辨证遵从仲景,注意胃气的保护
    3 伤杂病推崇东垣
    4 后世张锡纯对陈老的影响
    5 注重湿邪致病的特点,推崇《薛生白·湿热病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陈家礼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1 陈家礼在疾病病因方面的学术思想
    2 陈老在诊断方面的特点
    3 陈老的辨证思路
    4 陈老对常见内科疾病的辨治经验
    5 陈老在方剂方面的应用特点
    6 注重药物的鉴别,以求用药精确
    7 对人参与莱菔子配伍的认识
    8 重视药引的应用及煎服方法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杏苏散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16例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 历史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重点、难点、不足和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不足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烹饪原料的选择与初加工
    一、 烹饪原料的选择
        (一) 按产地与品类选择原料
        (二) 按时间选择原料
        (三) 按用途选择原料
        (四) 注重原料的卫生状况与养生作用
        (五) 扩大原料的选择范围——药苗的普食
        (六) 熟悉食物原料的地域特征
    二、 烹饪原料的初加工
        (一) 宰杀
        (二) 择剔
        (三) 去蒂
        (四) 褪毛
        (五) 拆卸
        (六) 泡发
        (七) 洗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烹饪辅佐料的生产与消费
    一、 天然烹饪辅佐料
        (一) 生产特点
        (二) 调味功能
        (三) 主料功能
    二、 加工烹饪辅佐料
        (一) 盐
        (二) 油
        (三) 酱
        (四) 醋
        (五) 糖
        (六) 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烹饪的技艺(一)
    一、 刀工技艺
        (一) 根据原料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刀工
        (二) 根据火候和调味特点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刀工
    二、 配菜技艺
        (一) 量的搭配
        (二) 质的搭配
        (三) 色的搭配
        (四) 形的搭配
        (五) 味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烹饪的技艺(二)
    一、 烹饪的加热技艺
    二、 烹饪的质感定向技艺
    三、 烹饪的着味技艺
        (一) 上浆、挂糊或勾芡处理
        (二) 调味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烹饪的特色
    (一) 宋代的素食烹饪
    (二) 宋代厨娘的烹饪技艺
    (三) 宋代不同阶层的饮食生活
    (四) 宋代不同风味流派的出现
    (五) 宋代周边民族对中原居民烹饪技艺的吸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
    一、 保鲜贮存加工
        (一) 窖藏法
        (二) 冷藏法
        (三) 密封法
        (四) 混放法
        (五) 灰藏法
        (六) 沙藏法
        (七) 涂蜡法
    二、 干制贮存加工
        (一) 干制法
        (二) 腌制法
        (三) 糟制法
        (四) 腊制法
        (五) 泡制法
        (六) 糖制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宋人的饮食讲究
    一、 讲究卫生
    二、 食物求鲜
    三、 饮食习惯
    四、 饮食禁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药食兼用的佳品——荆芥(论文参考文献)

  • [1]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地参中63种农药残留[J]. 黄小兰,周祥德,何旭峰,杨勤,周浓,易良键,郑容. 中国酿造, 2021(03)
  • [2]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3]基于典型案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朝.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8(12)
  • [4]治病巧用蒲公英[J]. 代金刚.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6(05)
  • [5]一种凉茶饮料的研制[D]. 何鑫.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6]解“药毒”方药治则治法与配伍规律研究[D]. 陈清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治未病”之我见[A]. 谢恩彪.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8]小花荆芥(N.micrantha Bunge)染色体的核型分析[J]. 王立群,杨平,聂晓霞,高燕,陆婷. 中国园艺文摘, 2013(08)
  • [9]陈家礼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杏苏散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D]. 苗建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10]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D]. 杨莹. 河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药食两用的好产品——荆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