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洋南瓜早春栽培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邦贵,廖贵新,曾宪玉,张祖玉,李红丽,孙航[1](2020)在《长阳县南瓜种植栽培技术及潜力品种推荐》文中指出南瓜是一种营养、观赏和药用价值均很高的蔬菜。近年来,肉厚、粉糯、糖分高、迷你型等新品种南瓜受到消费者青睐。为引导瓜农种植,长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迷你型西洋南瓜、大果蜜本南瓜、奶油南瓜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现总结栽培技术,以期为南瓜高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褚剑峰[2](2016)在《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探索了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品种适应性、冬春栽培、夏秋栽培、坐果调控等多项栽培技术,实现了印度南瓜在绍兴市周年栽培目标。主要结果如下:1.对‘胜栗’、‘翠栗’、‘锦栗’等9个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通过产量、品质和抗性等特性比较,表明‘翠栗2号’综合表现最好,‘甜栗王’可溶性固形物最高。2.越冬(冬春季)栽培条件下,‘翠栗2号’和‘栗冠’在早熟性、商品性和产量上均占优势。冬季设施栽培及不同搭架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拱架栽培最利于生长。3.夏秋季栽培过程中,‘胜栗2号’和‘锦栗’在抗病毒病方面表现较好。不同播种期试验表明7月份播种的印度南瓜生长优于9月份播种。4.周年栽培茬口安排主要有四种。越冬栽培为11月中旬播种,实现产量高、效益好的目的。夏秋季短季节栽培,从7月上旬开始播种,一直播种到9月上旬,产量低、单价高、效益较好。春季、夏季露地栽培省工、省力。5.印度南瓜与美洲南瓜套种,采用美洲南瓜花粉授粉、印度南瓜花粉授粉、氯吡脲处理雌花,比较三种坐果方式的坐果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明美洲南瓜花粉能够使印度南瓜坐果,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坐果效果优于花粉处理。花粉低温储存表明冰冻(-18℃)贮藏花粉效果好,30天后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花粉处理的坐果率分别为90%和80%。6.病虫害化学防治药效试验。露娜森防治白粉病效果最佳。香菇多糖+毒氟灵防治病毒病效果较好。阿维菌素防治烟粉虱效果较好。
杨力钢,高兵,宋立晓,曾爱松,严继勇[3](2015)在《南瓜新品种黄冠特征特性及其早春设施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培育的迷你南瓜新品种"黄冠"的特征特性和早春设施栽培模式,对该品种的优势和适合其生产的栽培技术做了重点说明,为该品种的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佘德琴,黄冬梅,季玲玲,张平[4](2015)在《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以6个西洋南瓜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抗病性,并测定其果实品质。结果表明:"锦绣"南瓜的耐低温和耐弱光性较强,第1雌花在45节即可出现,在早春低温、弱光照条件下极易坐果,平均单株坐果数达2个以上,产量比对照增产15%,适合在江苏南通地区推广。
李昕升[5](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认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杨献娟,佘德琴,顾绘,陈建军[6](2015)在《大棚草莓-西洋南瓜高效栽培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和配套栽培技术三个方面总结了南通地区大棚草莓-西洋南瓜高效茬口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何毅,李桂芬,周思菊,黎兆山,何艳芬,柳唐镜,李智,覃斯华,黄金艳,洪日新,李天艳,李文信[7](2015)在《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新品一号”的选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育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为广西南瓜生产提供良种选择和技术支撑。【方法】以一品南瓜杂交种一代经过9代连续自交定向分离的自交系YP为母本、日本甜粟杂交绿白皮色南瓜材料经8代自交提纯的高世代自交系RT为父本进行配组杂交,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示范。【结果】选育成的鲜食加工兼用南瓜"新品一号",果实扁圆形,单瓜重1.002.00 kg,果皮墨绿色布有浅色小点,果肉橙黄色,果肉厚2.03.0 cm,含水量少,淀粉含量18.0%,总糖含量3.01%,口感粉甜带板栗风味;果肉硬韧,耐贮运;从播种至采收嫩瓜仅需65 d,老熟瓜需85 d,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4564.0 kg/h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440.025299.0 kg/ha。【结论】"新品一号"南瓜产量和品质等综合性状突出,可作为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在广西南瓜种植区作冬春季大田露地提早栽培推广品种。
黄伟忠,许小江,李根生[8](2013)在《翠栗2号南瓜》文中研究说明翠栗2号南瓜品种由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而成,在多年生产中表现丰产性和商品性突出、品质佳,立项推广过程中深受农户和市场青睐。1特征特性经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2009年审定通过,审定编号:浙(非)审蔬20090020,为笋瓜类型。早熟,第一雌花节位810节;商品嫩瓜单瓜质量650 g左右,横径15 cm左右,纵径1012 cm,瓜皮深绿色,有浅色条斑。早春设施栽培667 m2产量
佘德琴,袁玉娟,王建[9](2013)在《迷你型南瓜贝贝绿1号的品比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迷你型南瓜贝贝绿1号与日本贝贝的生育期、抗逆性、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贝贝绿1号单株坐果数为46个,单瓜重282356 g,抗病性、耐热性及产量均显着高于日本贝贝,适合江苏南通地区栽培。同时总结了贝贝绿1号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
周丽燕[10](2012)在《南瓜新品种翠栗1号选育、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是全世界普遍种植的大众化优良蔬菜,既可当粮、又可作菜,是粮食缺乏的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的代用品,浙江省全年年栽培面积达20万亩以上。绍兴市及周边地区南瓜生产近年来迅速发展,早春设施栽培己成为重要栽培形式,已成为全省春季嫩南瓜的重要生产基地,亩产值在7000元以上,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南瓜生产基地,女绍兴的斗门镇。南瓜产业在农业种植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当前绍兴市乃至全省的南瓜品种主要为栗南瓜品种普遍存在着瓜体偏大,瓜形差、产量低等缺点,南瓜采收过嫩口味不佳,口味佳时单瓜重一般1-2kg,结瓜迟,第一雌花在10节甚至15节以上;结瓜少,每株只能结2-3只瓜,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南瓜瓜体大小的追求和早春栽培生产者对产量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者的要求,课题组选育出翠栗1号南瓜新品种,并于2008年1月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该组合产量高,早春设施栽培嫩瓜产量为3000-3500kg/亩左右,秋季培嫩瓜产量为1500kg/亩左右;早熟,第一雌花节位第7-8节;雌花多,结瓜性好,能连续发生雌花,20节内雌花数为7-8朵以上;果实商品性好,扁圆形,嫩瓜单瓜重500g左右,果皮色泽亮绿,有浅绿色条纹;果肉淡黄色,粉质性好,有糯性,风味佳。叶面积较小,叶柄较短,通风透光性好。翠栗1号南瓜新品种与市面上的主推品种相比,品质略优,果形更符合市民审美观,产量方面比面上的锦栗南瓜高10%左右。为对良种进行配套良法,笔者多年来做了多种试验掌握品种的特征特性,总结出翠栗1号南瓜品种在早春季节设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早春露地高产栽培技术、秋季设施高产栽培技术和翠栗1号南瓜不同播种期、密度等栽培技术试验,并对浙江省主要南瓜品种特征特性比较,同时在多年的制种过程中总结了翠栗1号高产制种技术。
二、西洋南瓜早春栽培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洋南瓜早春栽培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长阳县南瓜种植栽培技术及潜力品种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技术 |
1.1 选地 |
1.2 栽培要点 |
1.3 病虫害防治 |
2 品种推荐 |
2.1 蜜本南瓜 |
2.2 西洋南瓜 |
2.3 奶油南瓜 |
(2)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印度南瓜生产概况 |
1.2 不同印度南瓜品种特征特性相关研究 |
1.3 印度南瓜栽培技术相关研究 |
1.4 提高瓜类坐果率相关研究 |
1.5 印度南瓜主要病虫害相关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
第二章 印度南瓜茬口安排及品比试验 |
2.1 印度南瓜茬口模式调查 |
2.2 印度南瓜品种情况调查 |
2.3 2013年冬季~2014年春季印度南瓜品比试验 |
2.3.1 料材与方法 |
2.3.2 田间试验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2015年印度南瓜品比试验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田间试验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高温条件下生长情况 |
2.5 讨论 |
第三章 冬春季印度南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
3.1 关键技术总结 |
3.1.1 品种选择 |
3.1.2 种植时间 |
3.1.3 保温措施 |
3.1.4 保花保果 |
3.2 栽培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田间试验 |
3.2.3 调查方法 |
3.2.4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3.1 掌握关键栽培技术 |
3.3.2 优化栽培方式 |
第四章 夏秋季印度南瓜栽培技术研究 |
4.1 关键栽培技术 |
4.1.1 播种时间安排 |
4.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
4.1.3 病虫害防控 |
4.2 不同播种期对印度南瓜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试验期间天气状况 |
4.2.3 调查方法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3.1 分析秋季印度南瓜病毒病高发原因 |
4.3.2 合理安排播种期 |
第五章 南瓜花粉贮藏试验及坐果技术研究 |
5.1 花粉低温贮藏试验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2 印度南瓜人工授粉试验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田间试验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印度南瓜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
6.1 印度南瓜白粉病防治试验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1.1 试验药剂 |
6.1.1.2 田间试验方法 |
6.1.1.3 数据统计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露娜森使用情况 |
6.2 印度南瓜病毒病防治试验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3 印度南瓜烟粉虱绿色防控试验 |
6.3.1 材料与方法 |
6.3.2 结果与分析 |
6.3.3 稳特药剂试用情况 |
6.4 残体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 |
6.4.1 无害化处理技术 |
6.4.2 循环再利用技术 |
6.5 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与建议 |
7.3 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件 |
(3)南瓜新品种黄冠特征特性及其早春设施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特征特性 |
2 早春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
2.1 培育壮苗 |
2.2 适时定植 |
2.3 加强大棚管理 |
2.4 适时采摘 |
2.5 适时防治病虫害 |
(4)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品种的生育期及产量、抗病性 |
2.2 各品种的果实特征及品质性状 |
3 结论与讨论 |
4 栽培要点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
一、播种育苗 |
二、定植 |
三、田间管理 |
四、病虫害防治 |
五、采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
一、选种育种 |
二、播种育苗 |
三、定植 |
四、田间管理 |
五、病虫害防治 |
六、采收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
一、贮藏 |
二、食用 |
三、药用 |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
一、生态适应性 |
二、生理适应性 |
第二节 救荒因素 |
一、南方地区 |
二、北方地区 |
第三节 移民因素 |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
第五节 经济因素 |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
二、同食相忌 |
三、具体应用 |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
一、南瓜精神 |
二、南瓜民俗 |
三、南瓜观赏文化 |
四、南瓜名称文化 |
五、南瓜饮食文化 |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新品一号”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母本的选育及其特性 |
1.2父本的选育及其特性 |
1.3选育过程 |
2结果与分析 |
2.1品种比较试验结果 |
2.2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 |
2.3生产试验示范 |
2.4特征特性 |
2.5栽培技术要点 |
3讨论 |
4结论 |
(8)翠栗2号南瓜(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
2 早春高效设施栽培要点 |
2.1 选择适宜土壤, 整地施肥 |
2.2 播种育苗, 培育壮苗 |
2.3 合理密植 |
2.4 田间管理 |
2.5 肥水等管理 |
2.6 病虫害防治 |
2.7 适时采收 |
(9)迷你型南瓜贝贝绿1号的品比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比试验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试验结果 |
1.2.1 生育期及抗逆性 |
1.2.2 产量 |
1.2.3 品质性状 |
1.2.4 秋播反季节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
1.3 结论 |
2 栽培管理要点 |
2.1 适期播种 |
2.2 种子处理及播种 |
2.3 苗期管理 |
2.4 整地做畦 |
2.5 定植 |
2.6 田间管理 |
2.6.1 肥水管理 |
2.6.2 绑蔓搭架 |
2.6.3 保花留果 |
2.7 采收 |
(10)南瓜新品种翠栗1号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南瓜育种的理论研究及其主要进展 |
1.1.1 南瓜传统育种 |
1.1.2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
1.2 南瓜良种选育进展 |
1.3 加快南瓜新品种选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
1.3.1 国内蔬菜生产现状 |
1.3.2 优良品种在蔬菜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1.3.3 瓜类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走势 |
1.3.4 瓜类蔬菜良种的意义和作用 |
第二章 翠栗1号新品种的选育 |
2.1 选育经过 |
2.2 选育技术路线 |
2.2.1 亲本系谱图 |
2.2.2 选育技术路线图 |
2.3 翠栗1号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研究与探索 |
2.3.1 2006年春季翠栗1号等南瓜品种露地栽培品种试验 |
2.3.2 2007年翠栗1号南瓜早春试验 |
2.3.3 2007年春季南瓜品种比较试验 |
2.3.4 2008年春季翠栗1号南瓜示范 |
2.3.5 翠栗1号在浙江省主要南瓜品种比较试验中的表现 |
2.4 翠栗1号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总结 |
第三章 翠栗1号新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 |
3.1 2011年翠栗1号南瓜播种期、密度等栽培技术试验 |
3.1.1 播种期试验 |
3.1.2 密度试验 |
3.2 翠栗1号南瓜高产制种技术试验 |
3.2.1 授粉时间试验 |
3.2.2 单株留果数试验 |
3.2.3 不同留瓜节位试验 |
3.2.4 不同种瓜采收期和后熟期对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 |
3.3 不同种植条件下翠栗1号南瓜高产栽培技术小结 |
3.3.1 早春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
3.3.2 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
参考文献 |
四、西洋南瓜早春栽培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阳县南瓜种植栽培技术及潜力品种推荐[J]. 杨邦贵,廖贵新,曾宪玉,张祖玉,李红丽,孙航. 长江蔬菜, 2020(03)
- [2]印度南瓜周年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D]. 褚剑峰. 浙江大学, 2016(09)
- [3]南瓜新品种黄冠特征特性及其早春设施栽培技术要点[J]. 杨力钢,高兵,宋立晓,曾爱松,严继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12)
- [4]西洋南瓜新品种的品比试验[J]. 佘德琴,黄冬梅,季玲玲,张平. 北方园艺, 2015(23)
- [5]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大棚草莓-西洋南瓜高效栽培模式[A]. 杨献娟,佘德琴,顾绘,陈建军. 全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5
- [7]鲜食加工兼用型南瓜新品种“新品一号”的选育[J]. 何毅,李桂芬,周思菊,黎兆山,何艳芬,柳唐镜,李智,覃斯华,黄金艳,洪日新,李天艳,李文信. 南方农业学报, 2015(03)
- [8]翠栗2号南瓜[J]. 黄伟忠,许小江,李根生. 长江蔬菜, 2013(23)
- [9]迷你型南瓜贝贝绿1号的品比试验及配套栽培技术[J]. 佘德琴,袁玉娟,王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3(10)
- [10]南瓜新品种翠栗1号选育、栽培技术研究[D]. 周丽燕. 浙江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