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五大看点(论文文献综述)
姜慧敏[1](2020)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办教育是保障教育均衡的决定性因素,而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民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为百姓提供了可选择性的教育方式。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不少民办学校在积累了足够的办学经验、日益壮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理论上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资源整合的一种形式,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益,扩大优质资源辐射,增强政府监管效率等方面发挥出一定优势。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是政府领导下非营利性组织的民间法人行为,2018年8月,《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的送审稿中就明确提到要规范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而在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并有效实施是民办教育集团规范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起内部机制的设立和规范运行,才能促进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地发展。本研究遵循“应然——实然”的研究范式,以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访谈和资料分析的具体方式形成三方互证,确保获取资料的有效性。本文选取H教育集团作为研究个案,该集团属于跨地区办学,在集团化过程中通过借鉴经验,引进专家团队指导并结合自身特殊实际情况,建立起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完善。经研究发现,H教育集团目前的运行机制框架已经大致建立起来,包括制定了明确的集团章程;设立专人对接的沟通部门;实施多样化的激励办法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彰显自身价值的集团学校文化。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帮助在学校招生、教师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彰显出独特的优势。诚然,H教育集团机制的运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执行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组织决策机制的实际运作缺乏规范,集团民主化程度低,忽视正式沟通渠道的运用;监督方面主体单一,评价标准缺乏客观性;教师培养方面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发展不足,结构不稳定等困境。此外,政府对于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态度不明,管理缺失。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民办学校在进行集团化办学时应当充分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实施。首先,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机制,推行民主参与程度高的决策方式,建立并有效运用正式的沟通渠道;其次,完善教师资源的统筹与培养,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建立起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激励机制;再者,完善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立监事会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独立地位,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保障评估的公正客观性;此外,加强政府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政府需要摘除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确保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杜月[2](2019)在《《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文中认为博鳌亚洲论坛议题,是各大中央级媒体报道的重要选题,也是海南本地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但从新闻业务角度研究博鳌亚洲论坛报道的成果却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历年报道的纵向对比以及同年专题报道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日报》在报道博鳌亚洲论坛时文本框架、内容框架、主题框架方面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在地媒体报道国际会议时所持的价值取向和报道立场。这不仅有助于《海南日报》理性审视以往的报道、提升业务能力,也有助于其他国际会议举办城市的在地媒体机构及新闻制作者参考借鉴。本文以自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以来至2018年,海南省级媒体《海南日报》的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坦卡特(Tankard)提出的“框架清单”,以及潘忠党等提出的“架构分析”来做分析框架时的依据。选取适合本研究的多个因素,即报道定位、报道主题、报道视角、报道倾向、报道体裁、稿件来源等对样本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统计法,探究《海南日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新闻报道的建构框架,探讨在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中的经验,并从新闻学的范畴出发,尝试进行对策性思考和建议。研究发现,《海南日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专题报道中的新闻报道框架呈现多元化、多角度,消息来源多样化,主要是记者现场采访,其次就是国家通讯社发布的时政新闻。新闻报道体裁主要为消息,新闻报道基调主要为积极正向的,报道视角侧重时政及亚洲未来发展。专题报道中图片新闻的取景框架是报道会场内的动态。新闻报道的标题多采用实题,品牌专栏注重打造独具记者个人风格,报道在编辑排版方面灵活多样,版面颜色清新亮丽,打造可读性高的精美版面。研究发现在地媒体有资料占有方面有优势,专题报道能够做到创新性与经典性兼备。时政主题和经济主题是专题报道内占据篇幅最多的主题报道,其次是科技主题框架、文化主题框架。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中探索出了“数说新闻”、“图说新闻”的新形式。《海南日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专题报道中还创新性的引入动漫卡通形象作为宣传载体,开拓了一条做衍生产品打造区域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新道路。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对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提出了继续优化报道结构、平衡新闻框架,丰富报道内容和形式,增强传播的效果的建议。对其他举办国际会议的在地媒体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提高新闻策划能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等相关建议。
邓志远[3](2019)在《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文中指出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拥有文化属性、商业属性、技术属性的产业,瑞典是世界上新闻出版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模式颇具特色,特别是在兼顾上述三重属性方面做到了较好地平衡与兼顾。其新闻出版业从理论建构、法制建设和行业自律方面都较好地做到了与国家社会形态的互动与适应,因而研究瑞典的新闻出版业,对我国当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旨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瑞典新闻出版业有哪些发展经验?(2)这些经验之于我国有何启示?论文主要采用文本研究方法。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与分析利用,结合最新的行业数据,展现了瑞典新闻出版业各个细分领域崭新的面貌,总结了该国新闻出版业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难题与总体特征。论文吸收了国内外对于瑞典新闻出版业研究的很多有益成果,跳出了原有的如新闻出版法律与自由、新闻出版自由与行业自律、新闻出版产业属性与公共服务意识等二元关系模式,而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从理论到实务、从制度规制到自律自为、从传统沿革到现实变革,层层梳理并探究当今具有瑞典特色的新闻出版业态的形成与运作。文章首先从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入手,进而探究其新闻出版理论体系建设的路径与过程,认为其基于社会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媒介系统和新闻出版业的民主合作模式,为其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法律治理的分析中,发现其法律体系在保障言论自由与注重内容管控等方面是严密结合的呼应和兼顾平衡的体系;在政府的职能体现中,以补贴和资助的方式实现政府的管理行为,是其政府治理模式的突出特点;而基于社会自治理念的新闻出版行业完善的自律体系与严谨科学的结构的建立,更是为瑞典新闻出版业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的落脚点在于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之于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总结了要坚持融合发展的思维引领,完善新闻出版业行业法律法规的建构,加强行业自律体系建设,重视媒介素养培养,坚持自有特点的同时创新发展模式等五点启示。
谭立永[4](2019)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M集团企业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进行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作为家电业龙头的M集团,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思考如何继续深化从传统制造业家电企业,转变为涵盖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的科技集团的战略转型问题。文章首先对M集团战略转型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M集团转型绩效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集团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提出M集团新阶段战略转型推进对策。其中,M集团战略转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转型升级推行以“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为核心的战略,第二阶段推行以“智慧家居+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双智”战略及“人机新世代”为核心的新战略。从战略转型绩效来看,M集团第一阶段的战略转型基本成功。第二阶段战略转型正在稳步推进中。第一阶段的战略转型实施使M集团财务指标出现好转,但由于第二阶段双智战略布局需要,部分绩效指标短期内受到影响,但长远来看,随着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收购企业进一步整合协同,M集团财务指标将进一步改善。现阶段,M集团应继续努力推进新阶段战略转型:原有产品持续领先,保证行业主导地位;布局机器人产业,助推智能制造;构建智慧家居,形成品牌生态链;继续稳步推进全球化经营。
魏向远[5](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三农”问题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2年到2017年,党中央已出台涉及“三农”问题“中央一号文件”19个,这些文件是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纲领。考察、梳理和分析“中央一号文件”,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三农”政策的精髓。“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放宽了农业政策,由此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包产到户”的实践探索,为了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一改革成果,并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从1982年开始至1986年,党中央就农村工作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改革的重心转向城市。进入21世纪,“三农”工作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等问题,从2004年开始,“三农”工作重新回归“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开启了“统筹城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进程。到2012年,党中央就“三农”工作连续出台了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三农”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挑战,由此,党中央又连续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来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进展。“中央一号文件”涉农政策的内在联系。19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在联系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不变的战略目标;二是“中央一号文件”在政策措施上具有连续性,政策内容一直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和“改革”四个方面,尤其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大财税支农力度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作用方面不断予以强调和完善,由此形成了中国“三农”政策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精神贯穿“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中央一号文件”涉农政策的演进和创新。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是“中央一号文件”又一重要特征,“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认识突破与理念创新为政策突破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到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明确,再到可持续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提出无不反映了理念的创新。其次,“中央一号文件”的创新是主题的创新。每个时期都有不同主题,上世纪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则以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农业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为主题,2013年后,转变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其三是政策内容的创新。在农地制度改革、支农惠农、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更是适时调整,以适应“三农”工作新要求。“中央一号文件”是指导“三农”工作的根本纲领,其作用巨大、影响十分深远。通过研究“中央一号文件”制定过程,演化和创新,可以得到重要历史经验和启示:发展农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制度创新的源泉,保障农民权益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根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和与时俱进改革精神是政策创新基本方法。
程永俊[6](2018)在《《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月街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作为白族传统的民族节日,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大的物资交流市场,更是大理州人民一年一度的欢聚盛会。饱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三月街,一直延续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联络白族与其他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大理三月街已经从最初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庙会发展成如今的集商贸、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三月街在新时期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街长期存在于报纸的“记忆”中。如今,为了扩大三月街影响力,传承优秀的白族文化,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历史记忆”功能,理清三月街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得到该时期有关三月街发展变化的民族志,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弘扬白族优秀文化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全文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搜集到的43年(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仅有43年的报纸资料)的《大理日报》报道的三月街的版面数量、版面比重、报道的时长、三月街开幕前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做了全面的分类统计,并从时域上得到反映《大理日报》报道三月街情况的曲线。通过对各项报道数据的变化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三月街本身的变化节点,将三月街的变迁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二章从报道主题、官方色彩、报道广度和报道深度四个方面对《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做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结合《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大事记和《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性转折点(1982年报纸复刊并开始正常发行,1991年三月街被政府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2008年三月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大理日报》开始出现电子版),将三月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研究:第一时期(1960—1981年),第二时期(1982—1990年),第三时期(1991—2007年),第四时期(2008—2017年)。第四章以赛马、药材市场、物资交易、文化活动为例并结合对《大理日报》报社记者的访谈探讨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综上,本文以搜集到的1959—2017年《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媒体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全文围绕着《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三个历史转折点和四个时期展开分析。通过研究,试图梳理《大理日报》对三月街报道的历史变迁过程,并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程陈[7](2017)在《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大理白族节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是社会的热门问题,本论文通过调研大理三月街和抽样调查大理州的一些村镇,认真、总结、归纳大理三月节庆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各类人群的反映,尤其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把大理三月街发扬光大,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增添一些关于大理三月街的资料,这样就对大理三月街节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获得资料又能向大理州反映。如果从唐朝永徽年间算起,大理三月街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它既是云南地区古老的物资交流市场,也是大理州各族人民文艺体育交流的盛大节日。现在的大理三月街的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白族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又对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如大理白族的三月街中出现卖假货的现象,一些赛马、歌唱比赛越来越商业化,那种原有的淳朴的文化在逐渐淡化。三道茶,白族婚礼这些具有白族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物化为一种旅游商品,为了提升经济利益,在其表演中不断加入能够吸引观众眼睛的媚俗的现代因素,这些问题令人深思。所以,传承和发扬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庆,凸显出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运用好这一节庆,促进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利用大理白族节庆的几个功能来发扬和传承白族文化,如增强凝聚功能;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注重传承功能;完善审美功能和调节功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相结合,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本论文通过对大理三月街及相关村镇的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较系统地论述了大理三月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大理三月街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理三月街和大理旅游业和谐发展。分析研究大理三月街民族传统节庆在传承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解决方法和建议。调查研究的成果力求为当地政府提供资政服务。体现学术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任秀娟[8](2017)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需要党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始终坚持密切党群关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发挥党的优势、凝聚中国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就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重要经验,包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成效的标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本要求;提高党服务群众的能力是关键;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是保障。但总的看来,目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重要的问题,群众工作面临的问题既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关,也与部分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不够深化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做到:一是通过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专门教育和严格党员管理制度等不断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二是加快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三是通过健全党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服务群众机制,以不断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四是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完善制度法规和加大监督力度来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张义[9](2017)在《四川产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发展是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居民生活消费及就业的保障,更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产业通过利用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投入进行壮大,不仅要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还要以绿色环保性发展为目标。本文基于区域产业绿色发展视角,分析了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并运用综合分析法,脱钩和因素分解分析法,基尼系数法及回归分析法等,对四川典型产业发展、产业能耗、产业绿色发展综合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构建了一般评价体系的同时,也得出了四川区域产能过剩代表行业,煤炭行业去产能化效果明显,但是提高综合利用效率的技术瓶颈问题和去产能化过程中不能有效界定企业最佳规模的产业组织管理问题,以及煤价不稳定等问题仍然突出。农林牧渔业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土地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环境污染有所降低,但单位面积效益未有明显提高,产业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市场发展也仍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旅游业存在市场定位不清,及尚未更好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模式当中等问题。同时,重点对四川区域的产业能耗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不仅建立了区域产业结构及能耗结构差异化的评价指数,也构建了将产出和能耗以及生产技术创新纳入区域产业绿色发展规划的评价性方法。并部分实证分析得出,四川区域产业整体能耗仍较高,降低能耗方面技术创新仍不足。近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对于区域降低能耗利用未有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得出四川近年整体技术创新速度最多维持4年左右静止发展需求,工业技术创新进度相对发展严重落后,甚至停止不前。此外,还预测得出四川区域近9年的单位产出能耗的控制发展目标,20172025年单位能耗目标应控制在0.6810.566(吨标准煤/万元)之间。但通过复合系统的整体评价来看,四川区域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指数呈攀升态势,整体绿色发展态势良好,但如环境承载力系统发展不稳定、政府政策支持力仍不够等个别方面依然存在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也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单建华[10](2014)在《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旅客运输是与公众利益、社会和谐关系密切的行业。传统道路客运企业作为行业的中间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空间位移服务和振兴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运事业的重大责任。在经历了“有路大家走车,有水大家行船,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开放政策20年的冲击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道路客运企业面临着严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出路在哪里?采用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做大做强的腾飞之路?它是所有客运企业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江苏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汽集团或苏汽)是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和这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将研究心得与业内同行交流,期冀对民族道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发展战略的概念;研究了道路运输服务的定性和定位问题,利用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并通过构建公共影响程度的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研究,给各类运输服务在纯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之间排序,确定不同客运服务在定性定位方面的差别;给出了“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概念;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依托的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及其在论文中的应用等。第二,研究苏汽集团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制问题。研究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包括现代道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和结构组织等;研究了苏汽集团2001年的企业改制,包括改制背景、改制方案选择、改制过程和组织构建的重点内容等,结论是:苏汽集团企业制度的改革是成功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研究苏汽集团改制以来成功采用的3个主要发展战略: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和公司化经营改革战略。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三大战略对企业做大做强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发展的“三大法宝”。资产重组和合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苏汽集团在实践中两个战略结合一起同时实施。论文以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企业间的合作机理,通过分析合作共赢、联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苏锡常通”(苏汽集团、无锡客运集团、常州客运集团和南通客运集团)四强实施的战略联盟;组建“江苏大运”,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笔者给出了多元化大客运的定义,研究多元化大客运组合力量1+1>2的原理。认为现阶段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有三个途径,即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客运一体化、与高铁、航空等先进客运方式的非零和博弈,并对三个途径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步骤。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革研究。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个体车主的短期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车主短期经营行为是现阶段运输服务质量低下和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指出公司化经营是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论文从高速直达班线、普通公路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班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实施公司化经营改革的措施和途径。第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创新;提出了道路客运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五大看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五大看点(论文提纲范文)
(1)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关于民办学校办学与运行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集团和集团化办学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实地研究法 |
第一章 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与组织特征 |
一、民办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认可支持阶段(1978-2002) |
(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阶段(2002-至今) |
二、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现实背景 |
(一)民办学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渗透 |
(三)国家和地方倡导支持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 |
三、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基本组织特征 |
(一)专门化的组织管理 |
(二)丰厚的教育资源 |
(三)教育集团的公益性 |
(四)教育集团的营利性 |
第二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的个案分析 |
一、为什么要选择H教育集团作为个案 |
(一)集团化办学成为热议的主题 |
(二)H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
二、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机制的组织职能分析 |
(一)组织决策机制的探索:建立“董、理、校”的三级管理模式 |
(二)沟通协调机制的运转:以目标性和人性化沟通为主 |
(三)激励机制的实施:以体系性、多样化的方式勉励员工积极性 |
(四)监督评估机制的设立: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主 |
(五)文化建设机制的创设:以“志勤”文化沉淀集团内生气质 |
三、H教育集团办学运行中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 |
(一)突破“公民同招”背景下的招生困境 |
(二)克服教师引进、队伍建设困难的窘象 |
(三)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教学质量的困境 |
第三章 H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政府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疏忽 |
(一)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 |
(二)政府的监督评估流于形式 |
二、集团决策与沟通机制的建设与运作缺乏规范 |
(一)机制的运行脱离集团章程 |
(二)集团董(理)事会和校长的权责划分不明 |
(三)集团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低 |
(四)轻忽正式沟通渠道的建设 |
三、集团监督评估机制建设的板滞与欠缺 |
(一)监督主体:缺乏多元主体的监督 |
(二)评估标准:存在一刀切现象 |
(三)监督机构:忽视机构的建设 |
四、集团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流失问题严重 |
(一)缺少线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
(二)教师工作压力大、流失率高 |
第四章 完善民办学校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系统透明、健全畅通的民主化沟通决策体系 |
(一)集团内推行民主化管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 |
(二)充分运用正式沟通渠道的基础上糅合非正式渠道 |
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
(一)打破学校壁垒,构建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 |
(二)建立制度与“温度”并存的教师激励机制 |
三、建立切实完备的监督评估机制 |
(一)监事会制度的建立 |
(二)监督标准的科学制定 |
四、政府明确自身定位,支持与监督两手抓 |
(一)摘掉对民办学校的有色眼镜 |
(二)将公办力量注入民办教育 |
(三)加快国家层面民办学校监督评估实施条例的出台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新闻传播领域内框架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大型会议包括博鳌亚洲论坛会议报道框架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海南日报》的研究成果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1.6.1 方法上的创新 |
1.6.2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二章 《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概况 |
2.1 专题报道定位是立足海南、辐射亚洲、放眼全球 |
2.2 专题报道的数量多、规模广 |
第三章 《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内容框架分析 |
3.1 新闻来源多样化 |
3.2 报道体裁以短消息为主 |
3.3 编排方式灵活多样 |
3.4 报道主题以会议为主 |
3.5 报道基调积极正面 |
第四章 《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文本框架分析 |
4.1 专题报道的标题多实题 |
4.2 打造独具记者个人风格特色的品牌专栏 |
4.3 报道视角以国际视角为主 |
4.4 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
第五章 《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主题框架分析 |
5.1 时政主题多采用情景式框架 |
5.2 经济主题以政府报告、解读热点框架为主 |
5.3 文化主题的报道框架创新表达对外话语 |
5.4 民生主题的框架偏向设置政策解读及建言献策型 |
第六章 《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对同类专题报道的启示 |
6.1 发挥在地媒体的优势 |
6.2 专题报道要兼备创新与经典价值 |
6.3 在地媒体应重视提升新闻策划能力 |
6.4 继续优化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结构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环境 |
第一节 瑞典媒体格局 |
第二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新议题 |
第三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行业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理论建设 |
第一节 基于社会公共服务视角下的媒介系统理论 |
第二节 新闻出版业的民主合作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制度设计:瑞典新闻出版业的法制与规制 |
第一节 法律制度:瑞典新闻出版业的法律治理 |
第二节 政府规制:瑞典政府对于新闻出版业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部制度设计:瑞典新闻出版业的自律体系 |
第一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的自律传统 |
第二节 瑞典新闻出版业严密的自律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思路指引:坚持新闻出版业的融合发展 |
第二节 措施借鉴:推动新闻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M集团企业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企业战略转型相关理论 |
一、企业战略转型内涵 |
二、PEST分析法 |
三、波特五力分析法 |
四、SWOT分析法 |
第二章 中国制造“2025” |
第一节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
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面临的问题 |
二、消费需求侧发生变化 |
三、来自国际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 |
一、中国制造“2025”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智能制造 |
三、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概况 |
第三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M集团战略转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M集团基本情况简介 |
第二节 M集团2011年战略转型的背景 |
第三节 M集团战略转型定位及实施 |
一、M集团战略体系定位 |
二、“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战略 |
三、“智慧家居+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双智”战略 |
四、“人机新世代”战略 |
第四节 M集团战略转型绩效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
一、M集团战略转型财务绩效评价 |
二、M集团战略转型顾客层面绩效评价 |
三、M集团战略转型内部流程层面绩效评价 |
四、M集团战略转型学习与成长层面绩效评价 |
五、M集团战略转型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M集团新阶段战略转型面临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M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一、外部环境机遇分析 |
二、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
第二节 M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一、内部优势分析 |
二、内部劣势分析 |
第三节 M集团SWOT分析 |
第五章 M集团新阶段战略转型推进对策 |
一、原有产品持续领先,保持行业主导 |
二、布局机器人产业,助推智能制造 |
三、构建智慧家居形成品牌生态链 |
四、全球经营稳步推进 |
五、M集团战略转型预计成效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改革开放以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对“三农”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中央一号文件”概述 |
一、“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 |
(一)1982年-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
(二)2004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
(三)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 |
二、“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
(一)1982年-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
(二)2004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
(三)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 |
第二章 “中央一号文件”涉农政策的内在联系 |
一、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 |
(二)确保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
(三)促进农民增收 |
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 |
(一)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二)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作用 |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党组织的主要任务 |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章 “中央一号文件”涉农政策的创新 |
一、理念和主题的创新 |
(一)理念创新 |
(二)主题创新 |
二、政策内容的创新 |
(一)政策创新的类型 |
(二)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亮点 |
第四章 经验与启示 |
一、发展农业生产力是根本任务 |
(一)坚持生产力标准 |
(二)“三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保障农民权益 |
(一)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
(二)保障农民权益 |
三、坚持问题导向和与时俱进改革精神 |
(一)坚持问题导向 |
(二)坚持与时俱进改革精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媒体人类学研究的概述 |
(二)关于报刊资料对民族节日的研究概述 |
(三)关于三月街的研究概述 |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重点难点 |
(四)基本观点 |
(五)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一)媒体人类学 |
(二)《大理日报》 |
(三)三月街 |
第一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统计分析 |
一、三月街报道规模分析 |
(一)版面数量分析 |
(二)版面比重分析 |
(三)报道时长分析 |
二、三月街报道形式分析 |
(一)开幕前后报道数量分析 |
(二)开幕前后报道内容变化分析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多视角解读 |
一、三月街报道主题分类 |
二、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官方色彩 |
三、三月街报道内容的广度 |
四、三月街报道内容的深度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理日报》三月街报道的四个时期 |
一、第一时期(1960—1981年) |
二、第二时期(1982—1990年) |
三、第三时期(1991—2007年) |
四、第四时期(2008—2017年)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大理日报》报道内容看三月街的发展与变化 |
一、赛马的演变与发展 |
二、药材市场的演变与发展 |
三、物资交易的演变与发展 |
四、文化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大理三月街的历史发展 |
(二)关于大理三月街的文艺经贸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亮点和新意 |
第一章 大理白族节庆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民族节庆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传承作用 |
(二)凝聚作用 |
(三)审美作用 |
(四)调节作用 |
(五)拉动经济的发展 |
二、党和国家相关民族节庆的理论与政策 |
三、传承和弘扬大理三月街民族传统节庆现实意义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
(三)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 |
第二章 大理三月街节庆文化的历史发展 |
一、大理三月街的起源 |
二、大理三月街的发展 |
三、大理三月街的兴盛 |
第三章 大理三月街节庆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
一、传统民俗宗教的延续和丰富的物资文化交流 |
二、三月街相关村镇实地调查 |
(一)走访周城村 |
(二)走访喜洲 |
(三)走访大成村 |
(四)走访双廊镇 |
(五)走访海印村 |
(六)走访南五里桥村 |
三、大理三月街节庆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民族服装服饰趋于淡化 |
(二)传统物质交流的淡化 |
(三)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旅游业对其的冲击力很大 |
(四)人们对旅游要求的提高 |
(五)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人才资源枯竭趋势 |
(六)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
(七)安全保卫工作有待加强 |
(八)环境问题必须加强 |
第四章 大理三月街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增强凝聚功能 |
二、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
(一)修建地下商铺 |
(二)规范大理三月街旅游业的发展 |
(三)大理三月街旅游业的发展与洱海的环境保护 |
三、注重传承功能 |
(一)培养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
(二)加大白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
四、完善审美功能和调节功能 |
(一)弘扬白族服装服饰文化 |
(二)利用旅游业发展大理三月街名特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问题分析 |
(一) 党的群众工作的内涵、目标、原则等基本问题分析 |
(二)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 |
(三) 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性 |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成效的标准 |
(二)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本要求 |
(三) 提高党服务群众的能力是关键 |
(四) 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是保障 |
三、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
(一) 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
(二) 党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
(三) 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有待提升 |
(四) 党的群众工作机制不完善 |
(五)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待深化 |
四、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路径探析 |
(一) 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 |
(二)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
(三) 创新和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机制 |
(四)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四川产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基于宏观视角的相关理论发展梳理 |
2.2 基于微观视角的相关研究现状 |
2.3 综合述评 |
第3章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3.1 产业绿色化内涵 |
3.2 产业绿色化优势特征 |
3.3 四川区域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3.3.1 近年区域三次产业生产表现方面 |
3.3.2 主要产品生产及能耗方面 |
3.3.3 “绿色”项目开展方面 |
3.3.4 其他“绿色”发展方面 |
3.3.5 四川绿色发展整体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四川产业绿色发展综合分析评价 |
4.1 四川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以煤炭产业为例 |
4.1.1 四川煤炭产业生产与利用状况 |
4.1.2 四川煤炭产业企业与员工发展状况 |
4.1.3 四川煤炭产业市场发展状况 |
4.1.4 四川煤炭产业循环发展模式评价 |
4.2 四川农林牧渔产业发展评价 |
4.2.1 四川农林牧渔业生产与利用状况 |
4.2.2 四川农民与企业发展状况 |
4.2.3 四川农林牧渔产业市场发展状况 |
4.2.4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的四川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
4.3 四川第三产业绿色发展评价-以旅游产业为例 |
4.3.1 四川旅游产业生产与利用状况 |
4.3.2 四川旅游企业和员工发展状况 |
4.3.3 四川旅游产业市场发展状况 |
4.3.4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的四川旅游业发展模式评价 |
4.4 三产业四维度综合评价重点比较分析 |
第5章 四川产业能耗绿色发展评价 |
5.1 利用Tapio和LMDI方法对四川产业能耗实证分析 |
5.1.1 Tapio方法实证分析 |
5.1.2 LMDI方法实证分析 |
5.2 四川产业能耗评价方法的构建 |
5.2.1 基尼系数理论及产业能耗利用结构差异性评价构建 |
5.2.2 引入基尼系数构建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
5.2.3 基于产业能耗规模结构差异性评价分析 |
5.3 基于增长视角的产业绿色发展评价方法的构建 |
5.3.1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
5.3.2 四川产业能耗技术曲线方程的建立与评价 |
第6章 四川产业绿色发展系统耦合评价 |
6.1 区域产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1 综合模型构建原则 |
6.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 综合评价模型的实现 |
6.2.1 数据的选取 |
6.2.2 权重确定方法说明 |
6.2.3 模型的应用性评价 |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选题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关于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理论研究 |
2.1 企业发展战略 |
2.2 道路运输服务社会公共影响程度的排序研究 |
2.2.1 道路运输服务类别 |
2.2.2 道路运输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
2.2.3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的判定因素 |
2.2.4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定位 |
2.3 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
2.4 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
2.4.1 规模经济理论 |
2.4.2 范围经济理论 |
2.4.3 网络经济理论 |
2.4.4 其它理论的应用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3章 苏汽集团发展沿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1 苏汽发展沿革 |
3.2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
3.2.1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
3.2.2 研究综述 |
3.3 苏汽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
3.3.1 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选择 |
3.3.2 苏汽企业改制实施 |
3.4 苏汽内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
3.4.1 用工制度改革 |
3.4.2 分配制度改革 |
3.4.3 经济责任制度改革 |
3.5 苏汽改制成果与经验 |
3.5.1 改制成果 |
3.5.2 改制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 |
4.1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概述 |
4.1.1 实践简介 |
4.1.2 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内涵研究 |
4.1.3 研究综述 |
4.2 苏汽在苏州地区的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 |
4.2.1 实施概况 |
4.2.2 资产重组、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4.2.3 资产重组中的组织结构创新:组建集团型二级企业 |
4.2.4 中巴车收购:对个体车主的资产组合 |
4.3 “江苏大运”的组建:在苏南地区的战略合作 |
4.3.1 “江苏大运”的组建背景 |
4.3.2 历史性探索,苏南四强联手创业 |
4.4 江苏省长途客运的重组整合:接驳运输创新 |
4.4.1 接驳运输概述 |
4.4.2 前期开展接驳客运的探索与实践 |
4.4.3 江苏大运对江苏省长途班线客运的重组整合 |
4.4.4 江苏长运组建后的运作与成效 |
4.4.5 评述 |
4.5 走向省外,构建全国性道路客运大网络 |
4.5.1 江苏大运向省外拓展 |
4.5.2 江苏大运与南阳宛运集团合作 |
4.5.3 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 |
5.1 多元化大客运含义和理论解析 |
5.2 研究综述、理论分析和实施状况 |
5.2.1 研究综述 |
5.2.2 多元化大客运理论分析 |
5.2.3 国内外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战略介绍 |
5.3 多元化大客运的资源组合 |
5.3.1 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经营资源的优化组合 |
5.3.2 站场资源的有效组合 |
5.3.3 企业文化资源的组合 |
5.4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一: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 |
5.4.1 班线客运主业与其它道路客运服务相结合 |
5.4.2 向物流产业延伸 |
5.4.3 向机动车维修及配套服务延伸 |
5.4.4 三产多元化 |
5.5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二:客运一体化 |
5.5.1 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 |
5.5.2 智能化与客运一体化相结合 |
5.5.3 苏汽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 |
5.6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三:与现代化客运方式的竞争与合作 |
5.6.1 与铁路客运的非零和博弈 |
5.6.2 与民航的非零和博弈 |
5.6.3 与水运的非零和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公司化经营战略 |
6.1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述 |
6.1.1 公司化经营背景:道路运输两次大改革 |
6.1.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念研究 |
6.1.3 实施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作用分析 |
6.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理论研究 |
6.2.1 研究综述 |
6.2.2 经营行为理论 |
6.2.3 道路旅客运输的短期经营行为分析 |
6.2.4 短期性目标是短期行为产生的原因 |
6.2.5 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 |
6.3 实施公司化经营的前期基础工作 |
6.3.1 企业内部前期基础工作 |
6.3.2 外部前期基础工作 |
6.4 公司化经营的实施 |
6.4.1 实施途径 |
6.4.2 实施案例 |
6.5 成效和经验 |
6.5.1 公司化经营成效 |
6.5.2 公司化经营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五大看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研究 ——以H教育集团为个案[D]. 姜慧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海南日报》“博鳌亚洲论坛”专题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D]. 杜月. 河北大学, 2019(08)
- [3]瑞典新闻出版业发展经验探究[D]. 邓志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M集团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 谭立永. 厦门大学, 2019(08)
- [5]改革开放以来涉农“中央一号文件”研究[D]. 魏向远. 河南大学, 2018(01)
- [6]《大理日报》有关三月街报道的媒体人类学研究[D]. 程永俊. 大理大学, 2018(12)
- [7]大理“三月街”白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D]. 程陈. 大理大学, 2017(02)
- [8]新时期加强党的群众工作问题研究[D]. 任秀娟. 温州大学, 2017(03)
- [9]四川产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D]. 张义.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10]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 单建华. 长安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