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性旁-His传导性房室旁路致持续性交界性重复性心动过速1例

逆行性旁-His传导性房室旁路致持续性交界性重复性心动过速1例

一、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宋洪勇,殷召,毛帅,方冬平,王守力[1](2021)在《隐匿性右前游离壁慢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性心动过速一例》文中指出患者男性,23岁,因"发作性心悸11年,加重1年"就诊。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为隐匿性右前游离壁慢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性心动过速,采用Carto 3三维标测系统激动标测逆传A波最提前处,消融成功。

陆修文[2](2016)在《姚魁武教授以“和合思想”治疗心律失常传承脉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心血管系统的常见及多发病之一。它既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伴发其他心血管或全身疾病。严重者,可因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因持续累及心脏而导致衰竭死亡。本文通过梳理心律失常的现代医学认识、祖国医学对其认识以及总结导师在临床上治疗此病的经验。以了解中医、西医治疗此病的现状及特点,同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为此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能够让中医有效的和西医结合在一起,各取所长,争取在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和调护上发挥更好的效果,让医生以及各领域的人才同患者一齐努力,离健康更近一步,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同时,对于自身而言,通过书籍、文献和临床病例的搜集整理,让自己对心律失常这一疾病形成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再通过总结当今时代下,临床上跟诊的经验,对于前人的经验加以思考、辨别。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本病的相关内容。相信这样一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其他的疾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总结方法。方法:在本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别通过查阅古代、现代与心律失常疾病相关的书籍及文献,整理归纳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分类与分型、治疗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平时跟诊学习,以及之后病例记录的整理,再结合前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再思考,形成文字。结果:在西医综述中,整理了现代心律失常的定义、临床分类、心电图分类、电生理分类、诱因、发病机制、诊断、预防、药物治疗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其相关副作用、非药物治疗、预后等方面相关内容。在中医综述中,本文整理了心律失常和心悸二者之间的关系、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治法治则、心悸治疗的药物发展、单方治疗、针灸治疗、药膳食疗、外治法、音乐疗法等方面内容。最后一部分是导师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以及导师对本病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方用药上的临床经验,随之,介绍两则典型病案,最后关于疾病复发的常见原因,以及在临床上观察到的本病复发的常见原因的归纳及思考。结论:最后发现,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和症状的缓解及急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功能性的心律失常,还有在本病的预防、治疗时或治疗后所出现的并发症、治疗后相应的调护上的指导有所欠缺。而中医在身心结合的前提条件下对于本病的预防、治疗、调护上有其独到之处,值得重视、挖掘、传承。并且笔者在总结老师的经验时发现,前人的经验论述丰富,常常能发人深省,但是因为自身临床的实践、观察和应用的不充分,很难说真正的掌握其中的要领。所以理论的总结和临证不能偏废,而且二者需要有机的结合,让理论的研究能够应用于临床、临床能够指导和验证理论,促进二者的发展。另外,从个人来说,在本论文的整理过程中,非常的有收获,看到前人留下的丰富经验,拓宽了对本病的认识,同时在总结中,也发现了自身的在对本病的很多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的不足,希望之后能够更加努力的将前人经验与思考、临证相结合。最终能够为促进全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钟艳霞[3](2013)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治疗等临床意义。方法: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旁道定位的准确率;分别采用超速刺激、猝发刺激、期前刺激法三种方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终止,总结有效终止率。结果:与心内电生理检查比较,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型的准确率为96%,、旁道的初步定位准确率为93%,三种方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有效终止率为98.4%。结论: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旁道初步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终止安全、快速、有效。

吕超[4](2011)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18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生理特点、消融靶点选择,探讨对其定位诊断、RFCA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05-2010年资料齐全的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行RFCA病例,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特征、消融靶点及RFCA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回顾性分析了218例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为41.3±14.7岁,男性130例,女性88例。左侧隐性旁路105例,显性37例,右侧隐性27例,显性49例。大多为单旁路(209例),双旁路和三旁路少见,分别为7例和2例。心内电生理定位旁路于左前侧壁88条,左侧壁31条,左后侧壁13条,左后间隔17条,右前侧壁17条,右侧壁29条,右后侧壁5条,右后间隔18条,右前间隔10条,右中间隔1条。左侧旁路首次消融成功138例(96.5%),1例二次消融成功,4例消融失败,最终成功率为97.2%。右侧旁路首次消融成功66例(86.8%),6例二次消融成功,4例消融失败,最终成功率为94.7%。左侧旁路射频消融成功率稍高于右侧(P>0.05)。术中1例出现心包填塞,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洪斌[5](2008)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展》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射频导管消融(RFCA)逐渐成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一线治疗手段。大量研究显示RFCA治疗PSVT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根治PSVT最安全而经济的治疗技术。作者就PSVT的RFCA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高英,李学斌[6](2008)在《右侧游离壁双旁道并两种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文中研究指明患者男性,38岁,术前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并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射频消融阻断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后,发作另外一种频率较慢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呈无休止性,电生理特性和射频消融证实右侧游离壁尚存一条隐匿性慢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韩冰[7](2008)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房室旁路的方法学探讨目的结合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探讨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旁路方法学改进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这一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均为笔者及其合作者在近年内所完成的左侧旁路的消融病例,共159名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确定为左侧旁路后,消融导管均经主动脉逆行置入,于二尖瓣环房侧或室侧进行消融。根据消融部位分组,记录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放电功率、放电次数等参数,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手术成功,其中2例首次消融后复发,而接受了二次手术,故共完成了161次手术,消融了165条左侧旁路。其中109条旁路(66.1%)于房侧消融成功。比较于房侧及室侧消融病例各项参数,前者最大放电功率大于后者(P<0.01),而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2例复发病例首次手术时均于室侧消融,二次手术时于房侧消融,未再复发。结论通过方法学的改进及操作经验的积累,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旁路时所可能遇到的导管操作困难及贴靠不良等问题能够得以解决,从而使这一方法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左侧旁路消融成功率及降低复发率,并在多数情况下可取代经房间隔穿刺消融的方法。第二部分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旁道目的总结报道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房室旁道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4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且发作时心电图均显示为窄QRS波心动过速,按常规方法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例均证实存在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房逆传最早激动部位均为左房。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旁道的快频率依赖性传导为一种少见情况电生理现象,可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第三部分慢径消融时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意义的再探讨目的结合笔者经验重新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发室房逆传阻滞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笔者及其合作者在近年内所完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经射频消融治疗病例,共91名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室结双径路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诊断后,采用由低至高的逐点递进的方法进行消融,放电中注意观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现象的出现,并详细纪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每次有效放电的X线影像、放电后电生理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了手术成功,其中3例首次消融后复发,并接受了二次手术,故共完成了94例手术。94例手术中有48例曾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甲组),与无逆传阻滞组(乙组)相比较,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放电次数多于后者;在共计325次有效放电中,98次有室房逆传阻滞(A组),与227次无逆传阻滞(B组)者相比较,A组靶点与His束电极间垂直距离明显小于B组,伴发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明显大于B组(12.24% vs 2.20%),但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只有靶点到HBE电极间垂直距离≤1.5cm是房室前传阻滞的独立相关因素(OR=13.42,P=0.015),而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AVB间相关性不明确(P>0.05)。此外,当发生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时,如可观察到即刻的前向传导,其对随后可能出现的房室结前向传导阻滞的阴性预测值为97.6%。结论在消融慢径的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伴逆传阻滞与房室前向传导阻滞之间并无明确的相关性,而消融靶点过高则是出现AVB的独立危险因素,当靶点距离HBE电极较远(>1.5cm),即便出现逆传阻滞,发生AVB的可能性也极小。

许原,刘斌[8](2004)在《长RP心动过速的分析与诊断》文中提出

林利,杜忠东[9](2004)在《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文中指出

马坚,刘晓媛,王小亮,胡惠,王庆胜,张澍[10](2003)在《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二、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姚魁武教授以“和合思想”治疗心律失常传承脉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
    西医综述:心律失常的现代医学认识
        1 心律失常的分类
        2 心律失常的病因
        3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4 心律失常的诊断
        5 心律失常的防治
    中医综述:祖国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 心律失常和心悸之间的关系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大气与心悸
        5 辨证要点
        6 治法治则
        7 心悸治疗
        8 心悸的非药物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前言
姚魁武主任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总结
    1 导师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
        1.1 天人合一
        1.2 形神合一
        1.3 重视和法的使用
    2 导师对于心悸病的临证思想
        2.1 病因病机
        2.2 病位
        2.3 辨证论治
        2.4 按照症状分类加减
        2.5 典型病例
        2.6 疾病的复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对象
    2. 食道心房调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及诊断方法
        2.1 食道调搏方法
        2.2 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
        2.3 诊断方法
    3 终止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1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鉴别诊断
    2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定位诊断
    3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终止
    4 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1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RT) 的RFCA治疗
    1.1 心内电生理诊断错误
    1.2 忽视特殊电生理现象
    1.3 术后电生理评估欠仔细
    1.4 心外膜房室旁路
    1.5 心脏解剖结构异常
    1.6 少见部位房室旁路及宽房室旁路
2 AVNRT的RFCA治疗
3 特殊人群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
    3.1 射频消融对儿童SVT
    3.2 射频消融对老年SVT
4 前景与展望

(6)右侧游离壁双旁道并两种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经主动脉逆行至二尖瓣环房侧消融左侧房室旁路的方法学探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的旁路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径消融时出现交界区心律伴室房逆传阻滞意义的再探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具有特殊电生理性质的房室旁路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匿性右前游离壁慢旁道介导的房室折返性性心动过速一例[J]. 宋洪勇,殷召,毛帅,方冬平,王守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01)
  • [2]姚魁武教授以“和合思想”治疗心律失常传承脉络研究[D]. 陆修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终止的探讨[D]. 钟艳霞. 中南大学, 2013(05)
  • [4]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18例分析[D]. 吕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9)
  • [5]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展[J]. 洪斌. 医学综述, 2008(18)
  • [6]右侧游离壁双旁道并两种窄QRS波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J]. 高英,李学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03)
  •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特殊现象分析及方法学探讨[D]. 韩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4)
  • [8]长RP心动过速的分析与诊断[J]. 许原,刘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04)
  • [9]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J]. 林利,杜忠东. 中国临床医生, 2004(11)
  • [10]希氏束旁逆传递减性房室旁路所致的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一例[J]. 马坚,刘晓媛,王小亮,胡惠,王庆胜,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06)

标签:;  ;  ;  ;  ;  

逆行性旁-His传导性房室旁路致持续性交界性重复性心动过速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