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吉[1](2020)在《日本国土开发规划视角下的乡村发展振兴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张静[2](2011)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导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尽管国家已出台系列支农和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及各区域间差异程度如何、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水平及各区域间差异程度如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协调性程度,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且这些方面都是目前理论探讨的薄弱点或空白点。基于此,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效率、能力与效率协调性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研究,从理论上以弥补相关研究方面的欠缺,同时为各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从农业科技创新潜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及农业科技创新贡献能力方面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运用DEA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基于能力分析和效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的投影变换原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利用2006-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及各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并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第四、在全面总结美国、德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区域地提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因子分析法的评价结果,我国各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以北京和上海两地尤其突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也显着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省市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河南,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华南地区的福建、华北地区的天津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得出,2006-2008年,大多数位于中东部省(市)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第一类和第二类水平,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第三类和第四类水平(青海和宁夏除外),效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结果得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而不是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改善。(3)1990-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处于适度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向中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贡献了29.7%。从不同时期来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TFP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特征,整体呈现“U”型演进轨迹;从区域层面来看,2006-2008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的TFP增长率均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存在着显着的区域差异,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慢。(4)通过构造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出,2006-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创新水平较低(0.3999),呈现波动状态。通过构造农业科技创新协调系数指数得出,2006-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协调性较高(0.9348),呈现波动状态,但变化幅度不大,协调性基本趋于一致。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农业科技创新类型呈现高水平高协调型、高水平低协调型、低水平高协调型和低水平低协调型四种类型。大部分省(市)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协调性基本保持一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两因素呈弱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87)。
李静泉[3](2006)在《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港口装卸机械设备是港口企业完成货物装卸与存储生产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港口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是港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港口机械配置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存在管理体制落后、机械数量庞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港口机械进行合理配置是提高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 本文是在大连港老港区搬迁改造,港口通用件杂货码头功能转移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具有非常重要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在对港口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连港装卸生产实际以及装卸机械的使用状况,重点对大连港件杂货码头通用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同时为大连港通用装卸机械的选型及数量优化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针对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
高早亮[4](2004)在《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文中认为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东西部发展差距却逐步拉大,而东西部差距的焦点突出表现在小城镇发展方面。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国情,西部小城镇则是西部农村发展的最佳切入点。西部小城镇发展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及西部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西部小城镇发展任务日益紧迫。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已进行的小城镇发展理论从五个方面作了比较,揭示出小城镇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总结了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共有8条,即区域整合思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灰色区域理论、新城镇理论、分享空间理论和自中心发展理论。在理论比较的基础上,按照我国三大地区的划分标准,分别剖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实例,总结东部、中部地区小城镇的成功经验及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文章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探讨西部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运用经济学科相关知识,分析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主要有构筑区域经济网络、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培育小城镇整体竞争优势等方法。作者认为在小城镇发展的三个方面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中,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但三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发展小城镇是西部地区最优也是可行的选择,有选择地发展重点小城镇则是近期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的主流。西部地区在发展小城镇时,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发展小城镇的有益经验;另—方面,又要将发展小城镇与西部各省区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结合起来,注重质量,发展具有西部地域特色、功能齐全、多样化的小城镇。
张树静[5](2001)在《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文中认为
二、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述评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的来源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 农业科技创新基本理论 |
2.1.1 农业科技创新内涵 |
2.1.2 农业科技创新特点 |
2.1.3 农业科技创新要素 |
2.1.4 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模式 |
2.1.5 农业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基本理论 |
2.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内涵 |
2.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
2.2.3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
2.3 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基本理论 |
2.3.1 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内涵 |
2.3.2 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
3.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基本原则 |
3.1.2 指标体系构成 |
3.1.3 投入指标 |
3.1.4 产出指标 |
3.1.5 指标体系选择的说明 |
3.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
3.2.1 评价方法选择 |
3.2.2 因子分析法的评价步骤 |
3.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评价 |
3.3.1 数据来源 |
3.3.2 评价过程 |
3.3.3 评价结果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分析 |
4.1 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
4.1.1 投入指标 |
4.1.2 产出指标 |
4.2 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测算方法 |
4.2.1 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投入产出法 |
4.2.2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
4.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
4.3.1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效率分析 |
4.3.2 基于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效率分析 |
4.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理论分析 |
4.4.2 实证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分析 |
5.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的关系分析 |
5.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分析-基于能力与效率的评价模型构建 |
5.2.1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概念界定 |
5.2.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评价 |
5.2.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变动分析 |
5.2.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比较分析 |
5.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的评价模型构建 |
5.3.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协调性的理论分析 |
5.3.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整体分析 |
5.3.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变动分析 |
5.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的比较分析 |
5.4.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聚类分析 |
5.4.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协调性相关性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典型国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实践与启示 |
6.1 美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实践与特征 |
6.1.1 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法律保障体系 |
6.1.2 多层面全方位吸引多层面国际高端人才 |
6.1.3 多渠道全领域稳定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投融资 |
6.1.4 健全的覆盖全球的农业信息采集与传播体系 |
6.1.5 可更新的服务于科技创新联盟需要的政策法律 |
6.1.6 政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国际市场 |
6.2 德国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实践与特征 |
6.2.1 农业科技创新政府投资持续增长 |
6.2.2 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
6.2.3 吸引国际学生和鼓励德国学生出国 |
6.2.4 启动和实施大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
6.2.5 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对外宣传 |
6.3 荷兰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实践与特征 |
6.3.1 投资渠道多样化 |
6.3.2 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
6.3.3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企业化 |
6.3.4 培养高素质农民 |
6.4 以色列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实践与特征 |
6.4.1 “立法为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
6.4.2 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创新筹资机制 |
6.4.3 构建“送出去和吸引来”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6.4.4 准确选择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区域 |
6.4.5 实施农业科技援外计划 |
6.5 典型国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经验借鉴 |
6.5.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多层次、参与主体多元化 |
6.5.2 政府作用举足轻重,资金投入保障有力 |
6.5.3 加强法律保护保障,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
6.5.4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
6.5.5 多种形式实施多层次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
第七章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7.1 提高“高水平高协调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7.1.1 准确定位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目标 |
7.1.2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融入机制 |
7.1.3 积极参与并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 |
7.1.4 完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法律体系 |
7.2 提高“高水平低协调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7.2.1 繁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市场,科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机制 |
7.2.2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
7.2.3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
7.3 提高“低水平高协调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7.3.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激励机制 |
7.3.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 |
7.3.3 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 |
7.4 提高“低水平低协调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
7.4.1 健全农业科技体制 |
7.4.2 重视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
7.4.3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能力,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matlab 计算程序 |
附录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公式推导过程 |
附录3:农业科技创新协调性指数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国内港口装卸机械配置分析 |
2.1 国内港口装卸机械配置现状 |
2.1.1 锦州港 |
2.1.2 青岛港 |
2.1.3 天津港 |
2.2 港口通用装卸机械配置的发展趋势 |
第3章 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现状 |
3.1 大连港通用装卸机械使用状况 |
3.1.1 通用装卸机械总体运用状况分析 |
3.1.2 主要类别通用机械运用状况分析 |
3.2 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港口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分析 |
4.1 影响港口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 |
4.2 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分析 |
4.2.1 大连港港区规划 |
4.2.2 货流分析 |
4.2.3 到港船型分析 |
4.2.4 装卸工艺 |
4.2.5 机械营运性能及其技术状态 |
第5章 大连港装卸机械选型与数量优化 |
5.1 大连港装卸机械的选型研究 |
5.1.1 岸边装卸机械的选型 |
5.1.2 起运机械的选型 |
5.1.3 水平运输机械的选型 |
5.2 大连港装卸机械的数量优化 |
5.2.1 影响装卸机械数量的因素 |
5.2.2 装卸机械拥有量模型1 |
5.2.3 设备拥有量模型2 |
5.2.4 两种模型的比较与讨论 |
第6章 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对策分析 |
6.1 大连港装卸工艺设计与改进 |
6.1.1 装卸工艺专业化 |
6.1.2 装卸工艺标准化 |
6.1.3 装卸工艺现代化 |
6.2 盘活存量资产,处理冗余设备 |
6.2.1 设备闲置的原因 |
6.2.2 处理冗余设备的方法 |
6.3 设备维修管理 |
6.3.1 维修体制与维修策略优化 |
6.3.2 设备零备件的管理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4)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2.1 我国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2.2 国外小城镇理论发展回顾 |
1.3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2 小城镇的功能及其发展机制 |
2.1 小城镇的功能及作用 |
2.1.1 小城镇的特征 |
2.1.2 小城镇的功能 |
2.1.3 小城镇的作用 |
2.1.4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 |
2.2 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动力因素 |
2.2.1 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条件 |
2.2.2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 |
2.3 不同学科对小城镇发展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 |
3.1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1.1 我国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1.2 国外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 |
3.2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2.1 国外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2.2 我国小城镇发展实践反思 |
3.3 本章小结 |
4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4.1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因 |
4.1.1 发展西部地区小城镇的重要性 |
4.1.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历史机遇 |
4.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4.2.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综述 |
4.2.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 |
5.1 西部地区小城镇整体发展思路 |
5.2 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
5.2.1 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原则 |
5.2.2 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措施 |
5.3 小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规划的相互协调 |
5.3.1 小城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
5.3.2 小城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 |
5.3.3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的相互协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来源 |
四、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国土开发规划视角下的乡村发展振兴策略研究[D]. 王亚吉.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研究[D]. 张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3]大连港装卸机械配置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静泉.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4]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理论比较与实践反思[D]. 高早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5]强化环卫机械设备管理与软件建设的几点经验[J]. 张树静. 内蒙古统计,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