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优势与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2021年9月27日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现状第二节发展机遇第三节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工作原则第三节发展目标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杨明[3](2020)在《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各国经济的增速开始放缓和互联网技术日趋变得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下,跨境电商开始蓬勃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模式,跨境电商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的动力和生机。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协同共进、缺一不可,跨境电商推动着跨境物流的发展,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的保障。东北地区具有发展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地域优势,这一优势促进了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发展。本文结合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和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调查结果,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建立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与其他地区共性的指标项,并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指标项;其次,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小样分析,删除不必要的指标项,增加重要的指标项,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确定评价指标;再次,验证调整过后的指标体系表,判断指标体系表的协调性、完整性和合理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产业边界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专家对其进行评价,确立评价指标权重,最终确立指标体系表。在此基础上,制定调研问卷,调查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情况,从而得出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评价的结果,然后对其评价结果进行研究,针对东北地区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对策建议。为拟在东北地区建设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以保障东北地区经济利益的取得,为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也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吴祺[4](2020)在《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迅速发展,一系列自主创新工程的圆满完成,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潜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及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着增强的环境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国外先进创新型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行业知识产权依存度偏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进口,国家技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演进与构成的梳理,客观评价了当前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实践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根据新构建的创新活动分析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运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我国创新政策的宏观整体效应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影响,并以财税政策为例,聚焦创新政策对企业微观层面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论证了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创新政策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创新政策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取得了以下方面可能的创新成果:1、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现状评价。本文基于对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回顾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历史,进而从主要成就、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客观系统的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水平和国际地位。研究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创新政策一直致力于解决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宏观政策为指导,促进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形成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优化。这背后体现了各级政府对科技政策、创新体系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解的逐步深化。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政府市场和良性互动、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和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为:科研投入夯实创新基础、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自主创新还面临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等问题。2、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和典型模式。本文基于传统的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在其基础上优化完善,设计出用于分析中国创新活动的研究框架,创造性的将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路径归纳为“逼出来”、“等出来”、“争出来”、“网出来”这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各类创新模式的定义、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以四种典型产业集群为例对各类创新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具体而言,第一种模式可称之为“逼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实行举国体制、集中科技精英、实施系统工程和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特征,其创新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和国防开支的持续增长,创新环境是国际封锁和军民融合同时并存,创新主体已由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逐步向军工集团和部分民营企业拓展。第二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一般以国家主导的大型项目和工程为依托,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相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因“时间差”、“空间差”和“政策差”等原因,该类创新往往具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了创新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以大型建筑央企为代表的创新主体为我国高铁、桥梁、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争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发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为基本特征,其主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产业布局通常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创新成果使企业实现了盈利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赢。第四种典型模式可称之为“网出来”的创新,该类创新以信息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巨头为主体,以商业模式创新和强扩展性为主要特征,在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果显着,深刻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但也存在垄断市场、滥用市场地位和复制商业模式等问题。3、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DEA超效率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时期差异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究了创新政策工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首先,中央及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创新的供给及需求方面政策均有着正向作用,这说明这两类政策的落实情况比较到位,但是创新环境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其次,不同时期内的创新政策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在“十一五”期间仅有供给型的创新政策有着显着的促进效应,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没未起到显着推动效果。而在“十二五”期间仅环境型创新政策无明显正向效果,需求型和供给型政策均产生了一定效果。最后,我国创新政策绩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的整体创新绩效相对较高,且常年处于有效率状态,中西部地区的效率测算值则相对低下,长期均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状态,尤其是个别西部省份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十分明显。该部分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水平,正确地揭示自主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有利于引导政府对自主创新政策进行甄别和选择。4、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除宏观层面的创新政策绩效测度外,本文还关注了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微观层面的效果。考虑到创新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基于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财税政策这一典型的创新政策为代表,并将其细分为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政策工具,探究该类政策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的具体提升效果。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未享受财税政策的企业而言,享受了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相对于只享受了税收优惠的企业,同时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企业创新绩效更优。这一研究结论表明,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只有通过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配合,并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创新政策的激励效果,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创新政策的优化和完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明确政府、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差异化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的创新价值实现机制,发挥政府的规制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的中国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创新政策的选择和实施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区发展水平,尤其要考虑不同地区各类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否则会出现不同类别政策抵触现象,从而很难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三是以金融信贷、税收优惠为代表的环境型政策工具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绩效评价中均未体现出应有的激励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环境型创新政策工具的完善和落实,营造能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
崔颖虹[5](2020)在《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展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简称“广交会展馆”)是国内特大型会展场馆之一,地处广州琶洲,依傍珠江,专为“中国第一展”——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建筑而成。广交会展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变迁与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重要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承载平台。广交会展馆一直是国内会展产业探索和发展的引领者和领先者。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各项利好政策出台、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全国会展产业进入了新常态,会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更大型、更先进的展馆纷纷建起。全国各地会展场馆(简称“展馆”)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已建成的展馆则加大力度不断升级改造,展馆与展馆之间展开了市场争夺大战,广交会展馆无疑也受到了行业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按国际会展业盈利标准-展馆利用率来看,广交会展馆的利用率未能达到盈利标准,展馆经营方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改善和提升目前欠佳的展馆使用率,将是本论文研究和解决的最重要核心问题。因此,本论文将明确以广交会展馆为研究对象,以展馆未来五年发展经营战略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利用PEST分析、行业竞争结构分析、SWOT分析、基本战略定位等理论工具,采取案例分析法对广交会展馆进行内外部环境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广交会展馆的优势与劣势和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找出广交会展馆的差异化特点,制定一套确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具体战略措施方案,旨在全方面提升展馆综合实力,实现优化展馆利用率的最终目的,为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外会展场馆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孙月凤[6](2020)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党中央和各地政府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战略部署,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正确认识的数字经济发展就绪程度、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利于地方政府深入了解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各地数字经济落实部署的效率,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就绪度的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经济就绪度水平的评价研究,重点介绍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OECD产业信息化过程的三阶段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其次,在文献梳理与相关理论准备的基础上,本文严格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程序建立指标体系:第一步,采用概念分析法、文献统计法、专家调研法对指标进行初步的筛选;第二步,采用隶属度分析对指标进行第二轮的遴选,第三步,运用相关分析等手段,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对指标进行修正;第四步,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涵盖信息基础、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和发展环境四个维度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就绪度实证分析,计算得到11个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总指数和分指数。运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手肘法和轮廓系数确定最优K值,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分成三类。选取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剖析了每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差异及成因。以2017年数据为标本,实证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存在非均衡的特征,大致呈现东部、中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杭州和上海分别以数字经济就绪度指数总分150.191分和139.209分位列区域第一和第二名。杭州、上海、南京与来自西部的成都共同构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的“第一梯队”,被归纳为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型”城市。来自中部的武汉、长沙、合肥构成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的“第二梯队”,被归纳为为数字经济发展“追赶型”城市,而来自中部南昌与来自西部的重庆、贵阳和昆明则组成“第三梯队”,即数字经济“觉醒型”城市。最后,针对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分别对以杭州、武汉、贵阳为代表的三类长江经济带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提出建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7](2016)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6]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3月16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第二节认识新常态新特征第三节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第四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杨坚争,李玲,张瑞霞,汪尧明[8](2011)在《我国不同规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考察了我国不同规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对企业运作因素模块影响目前还不是很突出,其中在不同规模企业中,电子商务对中型企业运作因素模块的影响最大。针对上述特点,本文提出,政府应针对全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政策,以调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杨坚争,汪尧明,张瑞霞[9](2011)在《电子商务对上海企业影响状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考察了电子商务对上海企业运作因素的影响程度,采用均值法、方差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上海电子商务对企业运作的影响目前还相对较小,但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竞争强度增大,企业更愿意采用电子商务来提升整体竞争能力;随着电子商务应用年限的增长,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采购和内部操作影响显着提高;在不同规模企业中,电子商务对中型企业运作因素模块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中,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运作影响最大;在不同行业中,电子商务对流通业销售影响的方差较大。针对上述特点,本文提出,上海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使企业尽快认识到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并存竞争将成为未来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态势;政府应根据大中小企业不同情况落实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具体政策,调动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
陈静琪[10](2009)在《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测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电子商务服务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业化城市,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信息软件、物流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先行。实施电子商务是现代服务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过度的IT投资并不能带来竞争优势,为了有效实施电子商务,现代服务型企业需依据自身电子商务就绪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识别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判断企业在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电子商务就绪程度来评估电子商务成功的可能性。对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评估和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测量与评估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是目前许多学者与研究机构研究的热点。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是指企业或组织为成功实施电子化战略而对相关方面进行优化的水平。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的指标体系、评估理论模型和实际评估。目前研究者们普遍关注企业IT战略、领导者、企业管理方式、IT设施、人力资源、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并采用指标得分作为评估的依据,并对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现状进行综合评估。但目前研究者提出的框架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的综合,缺乏相关的数据实证;在实际评估方面,指标的选取更多的依赖研究者或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验,指标的选取主观性较强且差异较大,不能真正揭示各指标之间客观的发展规律,不具有动态跟踪和阶段评估的能力,从而测评的能力和效果很有限。本文依据电子商务价值创造过程模型,采用武汉市科技局项目中已提出的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评估方法,针对武汉市服务业电子商务就绪特征,根据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调查结果,采用改进的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战略规划、IT相关资源和两个能力(共享信息能力与合作流程能力)对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进行测评,定性和定量地测量和评估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整体就绪水平,分析和总结现代服务业准备实施电子商务的就绪规律和特征。本文的测评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从根据地域、所有制、规模以及发展时间等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综合比较和分析武汉市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就绪特点;2.从阶段性发展特征上,综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点差值分析等方法详细评测四个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的特点,并结合OLS线性回归对模型中变量关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武汉市企业阶段跨越优先发展策略;3.针对不同行业,对武汉市现代服务企业与标杆企业进行对比测评,总结现代服务行业最佳实践途径。最后从管理学角度总结现代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最佳实践原则。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对信息系统硬件投入不够,缺乏内部信息共享和外部合作的协同管理能力,但是在人力资源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存在优势;2.3-4年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分水岭,前三年服务企业重点应集中在战略规划、IT资源集成利用方面,之后应该关注优化流程和提高电子商务能力;3.企业必须先后经历四次跨越式发展,每次跨越对企业战略、IT资源提出了不同的管理需求,其中战略规划以及内外部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必备条件,电子商务能力的形成遵循从信息共享过渡到在线合作,关注焦点从合作伙伴转移到客户;4.与不同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比测评后发现,武汉市的服务企业的战略启动亟待加强,不同行业对组织IT资源的利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为制定不同行业的优先发展策略提供了依据。本文为武汉市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提供全面的测评结果,密切结合武汉市服务业的企业管理实践,为武汉市服务型企业判断本企业在战略、管理、IT相关资源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程度,成功实施电子商务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武汉市服务企业全面认识电子商务、科学和理性地制定战略,并对武汉市政府制定服务相关产业推进措施,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特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优势与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优势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研究综述 |
2.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1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相关概念 |
2.1.2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研究综述 |
2.2 产业融合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2.1 产业融合的概念 |
2.2.2 产业融合的分类 |
2.3 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的关系分析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
3.1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
3.1.1 黑龙江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1.2 吉林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1.3 辽宁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分析 |
3.2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3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
第四章 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实证研究 |
4.1 指标要素分析 |
4.2 评价方法介绍 |
4.3 确立指标体系 |
4.3.1 建立指标体系 |
4.3.2 小样本分析 |
4.3.3 小样本测试 |
4.3.4 确立指标体系表 |
4.3.5 确立因素权重 |
4.4 评价 |
4.4.1 评估计算 |
4.4.2 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及结论 |
5.1 对策建议 |
5.1.1 大力发展互联网整合营销,打造东北地区特色产品平台 |
5.1.2 引进轻工业制造技术,提升“智”造效率 |
5.1.3 深度整合F2B、B2B和B2C市场,完善供应链体系 |
5.2 研究结果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调研问卷 |
(4)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创新驱动理论 |
二、创新系统理论 |
三、公共物品理论 |
第二节 创新政策的研究综述 |
一、创新政策的含义 |
二、创新政策的分类 |
三、创新政策的演进 |
第三节 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研究综述 |
一、创新政策绩效的内涵 |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方法 |
三、创新政策绩效评估的内容 |
第四节 创新政策选择与优化的研究综述 |
一、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 |
二、创新政策的优化策略 |
第五节 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演进与构成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政策的阶段划分 |
一、全面恢复科技体系阶段(1978-1985 年) |
二、科技体系结构调整阶段(1985-1995 年) |
三、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5-2005 年) |
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2006 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计划体系 |
二、中国创新政策工具的主要类型 |
第三节 我国创新政策演变的趋势分析 |
一、从独立“科技政策”到“创新政策体系”演变 |
二、从“政府导向”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协同演变 |
三、从“单项政策”向“组合政策”转变 |
第三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评价 |
第一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主要成就 |
一、科研投入持续加强夯实创新基础 |
二、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
三、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优化 |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动力 |
五、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 |
一、创新投入的强力支撑 |
二、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 |
三、地方实践的积累扩散 |
四、协同创新的活力释放 |
第三节 中国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优 |
二、各类企业创新表现不均 |
三、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不力 |
四、企业创新经济效益不高 |
五、政府创新管理定位不清 |
第四章 中国自主创新的路径特征:基于创新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技术创新政策的分析框架 |
一、技术创新政策的三种分析框架 |
二、基于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框架的创新活动研究框架设计 |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基于创新活动分析的研究框架 |
第二节 “逼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例 |
第三节 “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建筑央企为例 |
第四节 “争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创业板公司为例 |
第五节 “网出来”的创新及其路径特征 |
一、相关定义和主要特征 |
二、该类创新模式的要素分析 |
三、创新的绩效及评价——以BAT为例 |
第五章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总体效应测度 |
第一节 中国创新政策的总体效应及时间差异 |
一、变量、数据及模型设定 |
二、单位面板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三、实证分析结果 |
第二节 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地区差异 |
一、DEA评价模型及其适用性 |
二、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 |
三、中国创新政策绩效的超效率评价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效应检验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的区别 |
二、理论假设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 |
二、模型设定 |
三、描述性统计 |
四、单因素分析 |
第三节 主要实证结果 |
一、财税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二、同时享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定义说明 |
1.3 文献综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外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会展场馆经营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径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广交会展馆情况介绍 |
2.1.1 概况 |
2.1.2 发展历程 |
2.1.3 经营现状 |
2.2 广交会展馆资源分析 |
2.2.1 人力资源 |
2.2.2 有形资源 |
2.2.3 无形资源 |
2.3 广交会展馆能力分析 |
2.4 广交会展馆核心专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潜在竞争者威胁 |
3.2.2 行业竞争情况 |
3.2.3 替代品威胁 |
3.2.4 客户讨价还价情况 |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情况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国内外展馆情况 |
3.3.2 展馆具体情况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展馆优势分析 |
4.1.2 展馆劣势分析 |
4.1.3 展馆机会分析 |
4.1.4 展馆威胁分析 |
4.1.5 SWOT分析矩阵 |
4.2 基本战略选择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会展组合模式经营(自办展+引入展) |
4.3.2 智慧展馆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目标细化和分解 |
5.1.1 明确展馆定位和制定阶段发展计划 |
5.1.2 革新经营思维和提升展馆利用率 |
5.1.3 打造“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展会 |
5.2 资源调动配置 |
5.2.1 优化机构职能和健全各管理制度 |
5.2.2 注重展馆营销和促销战略 |
5.2.3 建设展馆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
5.2.4 改善及优化展馆服务软件和设施硬件 |
5.2.5 加强人才培养和探索产学研合作 |
5.2.6 丰富增值服务和打造展馆平台功能 |
5.3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 |
5.3.1 评价调查体系 |
5.3.2 展馆标准体系 |
5.3.3 财务管理体系 |
5.3.4 企业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交会展馆A区各展厅参数 |
附件2 :广交会展馆B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3 :广交会展馆C区各展厅参数 |
附录4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主办单位) |
附录5 :展览现场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参展商)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内容与框架 |
一、论文内容 |
二、论文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就绪度的概念研究 |
一、数字经济的概念 |
二、数字经济就绪度的概念 |
第二节 数字经济就绪度的评价研究 |
一、数字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
二、数字经济就绪度评价研究 |
第三节 数字经济相关理论 |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相关性 |
二、产业发展信息化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
第四节 指标体系评价的常用方法 |
一、指标赋权的方法 |
二、指标评价的方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及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城市分类及数字经济特征分析 |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 |
三、成渝城市群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程序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
第二节 指标的理论遴选 |
一、理论遴选的方法 |
二、理论遴选的结果 |
第三节 指标的实证筛选 |
一、实证筛选的方法 |
二、实证筛选的结果 |
第四节 指标的最终确定 |
一、指标修正的方法 |
二、指标修正的结果 |
三、指标的解释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赋权 |
一、指标赋权的方法 |
二、指标赋权的结果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水平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分析 |
一、就绪度总指数 |
二、信息基础分指数 |
三、经济发展分指数 |
四、人力资本分指数 |
五、发展环境分指数 |
第二节 数字经济发展城市聚类分析 |
一、K-Means聚类算法试算 |
二、手肘法确定较优K值 |
三、轮廓系数比较聚类质量 |
四、聚类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代表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及成因分析 |
一、杭州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二、上海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三、武汉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四、贵阳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五、其他城市的数字经济就绪度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杭州为代表的一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推动数字龙头企业的商业生态与城市数字产业持续融合 |
二、立足城市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大数据等数字产业 |
三、强化各类人才与优质企业的引育,发挥多路人才的虹吸效应 |
第二节 武汉为代表的二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推进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及建设,促进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 |
二、科研与人才引育带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
三、立足优势取长补短,助力知识密集型及电商产业发展 |
第三节 贵阳为代表的三类城市发展建议 |
一、立足区域优势,优化地方产业,全面布局数字产业集群 |
二、加快招商引资,扩大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三、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升数字人力资本水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就绪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就绪度标准化数据 |
附录3 数据标准化Python实现代码 |
附录4 熵值法Python实现代码 |
附录5 K-means算法Python实现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子商务对上海企业影响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三、数据分析 |
(一) 基本思路 |
(二) 应用电子商务对上海企业运作的综合状况分析 |
(三) 应用电子商务不同年限的企业影响分析 |
(四) 应用电子商务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影响分析 |
(五) 应用电子商务对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影响分析 |
(六) 应用电子商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分析 |
(七) 相关性分析 |
四、结 论 |
(10)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测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现代服务业与电子商务 |
2.1.1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与发展特点 |
2.1.2 现代服务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应用 |
2.2 武汉市现代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2.1 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
2.2.2 武汉市服务业电子商务现状 |
2.3 电子商务就绪研究综述 |
2.3.1 电子商务就绪研究进展 |
2.3.2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模型 |
2.3.3 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就绪研究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 |
3.1 基于过程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价原理 |
3.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3.2.1 战略就绪评估 |
3.2.2 IT相关资源就绪评估 |
3.2.3 电子商务能力就绪评估 |
3.2.4 绩效评估 |
第四章 调查统计与权重确定 |
4.1 数据调查与分析 |
4.1.1 量表的预调查(Pre-test) |
4.1.2 量表的大规模调查 |
4.2 样本特征 |
4.2.1 被调查者特征 |
4.2.2 样本企业属性 |
4.2.3 样本企业电子商务实施基本情况 |
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1 量表信度与效度 |
4.3.2 检验结果 |
4.4 权重的确定 |
4.4.1 权重确定方法 |
4.4.2 权重计算样本的选取 |
4.4.3 权重计算结果 |
第五章 电子商务就绪测评 |
5.1 研究设计 |
5.2 不同属性的服务型企业就绪对比分析 |
5.2.1 区域对比测评 |
5.2.2 企业性质比较测评 |
5.2.3 企业规模比较测评 |
5.2.4 实施时间比较测评 |
5.2.5 不同属性企业就绪特征 |
5.3 服务型企业就绪阶段测评 |
5.3.1 阶段划分与定义 |
5.3.2 四个阶段指标层测评 |
5.3.3 跨阶段动态测评 |
5.3.4 回归分析 |
5.3.5 阶段跨越优先发展策略 |
5.4 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行业就绪分析 |
5.4.1 现代服务业五大行业特点分析 |
5.4.2 行业务就绪最佳实践途径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就绪最佳实践原则 |
6.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4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附录1 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的优先级权重 |
附录2 不同属性服务企业测评结果 |
附录3 不同阶段服务企业测评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特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优势与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3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东北地区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杨明. 延边大学, 2020(05)
- [4]中国创新政策 ——演进、机理及绩效评价[D]. 吴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广交会展馆经营战略研究[D]. 崔颖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就绪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月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0)
- [8]我国不同规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查分析[J]. 杨坚争,李玲,张瑞霞,汪尧明. 电子商务, 2011(12)
- [9]电子商务对上海企业影响状况调查分析[J]. 杨坚争,汪尧明,张瑞霞. 上海经济研究, 2011(11)
- [10]武汉市现代服务型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测评分析与研究[D]. 陈静琪. 中国地质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