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夏十大赏竹胜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银[1](2020)在《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南宁市狮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园林景观要素理论,结合公园特色,从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道路景观、小品景观等五方面展开调查,并搜集各个景观要素的相关数据,目的是为展开公园景观评价以及分析公园的优势、特色、存在问题奠定基础;其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狮山公园景观建立合理的景观评价模型,进行景观评价。目的是为了得出公园景观质量等级,最终分析各个景观质量;最后根据调查与评价结果,总结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特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南宁市狮山公园植物景观中,应用园林植物共有294种,隶属76科179属,其中乔木、竹类占主导地位,棕榈科、禾本科、桑科植物广泛运用,形成独特的南亚热带绿化景观;园内建筑风格以岭南风格为主,分别有亭、廊、桥、轩、水榭等,形式丰富多样;水体景观以大面积水域为主,水景形式单一,但是亲水设施较为丰富;小品景观有雕塑、景石、休息座椅、指示牌、标识牌、路灯、垃圾桶等,其中园内景石、雕塑等装饰性小品运用较多;道路景观主要以道路布局形式以及道路铺装为主,园内道路布局以环形为主,铺装形式以整体路面、块料路面以及卵石路面为主,加以步石点缀,形式丰富,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2)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景观评价,通过对准则层以及指标层权重值进行计算,可知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植物景观(0.3645)>建筑景观(0.2424)>水体景观(0.1709)>小品景观(0.1118)>道路景观(0.1104)。以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作为评价对象,针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结合各指标权重值,最终计算出公园评价最终评分,可知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等级为II级,景观质量较高。(3)南宁市狮山公园植物景观种类较为丰富,以竹荷文化建园,形成公园的一大特色,岭南建筑风格特征突出,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点;但是还存在藤本植物运用较少,立体绿化景观效果较差;水体景观形式较单一,水质一般;缺乏照明性小品,且类型单一等问题,需要根据以上问题对其景观效果进一步改造。
李艳敏[2](2020)在《基于竹文化下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仅着眼于单一的钢筋混凝土模式,导致了居住环境的同质化。竹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竹子就被文人墨客歌颂其君子品质,流传了大量与竹子相关的诗词书画,竹工艺品更是精巧细致,竹制品也常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竹材的使用更是绿化了居住空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自然设计理念的深入了解,更应该去传承和倡导苏轼所说的“不可居无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有特色的居住空间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国竹文化深度解析,借鉴居住空间设计优秀案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与竹子相关的实地调研,最后归纳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设计实践案例。竹文化用于居住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不在少数,但发掘竹材在居住空间中的实用性以及竹文化精神的输出表达不够充分。通过对竹文化在室内家具、陈设用品、园林景观以及空间划分上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秉承着居住空间设计的适用性、美观性和自然性原则,以及从绿色环保角度出发,把竹子这一材料更好的运用到居住空间里,体现出它的价值。
邢云龙[3](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佟艳[4](2019)在《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全球化、新技术与城市化浪潮愈演愈烈,空间问题重回人类研究视野。空间本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然而在时间本位的时代空间丰富的内涵却被掩盖。具体而言,空间即媒介,它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交流的可能,承载着个人情感或集体记忆。重新阐释空间,实质上就是重新认识人,重新理解人在空间中的实践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空间意义。可沟通性是一种理解空间与人之关系的全新视角,它将传播视为人类存在的方式,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为核心诉求。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它是具象的书本与抽象的文化共同寄身的空间,其发展虽然面临困境但在新时代,理应不断焕发新的意义。本文以旧天堂书店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4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对20位不同特征人群的深度访谈形成一手研究资料,以期全面梳理旧天堂书店的人群构成特征及其传播实践活动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空间意义的差异性,以阐释其实现人与空间可沟通性的多样化维度,进而剖析书店复杂的空间形态。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旧天堂书店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文化性、公共性等空间特征,因此在此聚集的人群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且这些不同人群在书店进行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纵向维度看,不同人群与获得的空间意义呈现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互补的稳定排列结构。其中观光者通过空间景观欣赏达到视觉审美的共鸣并将其作为怀旧之地、休闲之地和品位之地的想象景观;读者与乐迷则通过私人与公共交流实践,将其作为实现自由交流的“异托邦”;主理人与独立文化从业者则通过书店获取文化知识、产生思想碰撞、进行文化创造,形成以旧天堂书店为载体的独立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从横向维度看,旧天堂书店形成同心圆与网状结构共生的沟通网络,位于同心圆核心的文化“纵火者”通过圈层扩散进行文化传播,此时存在一个文化中心,当网络结构介入,每个参与个体的传播实践均成为文化网络的节点,人与书店文化网络的沟通更加多元与深刻。整体而言,旧天堂书店实现了物质景观空间、交流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复杂融合,打破了城市单向度的文化空间模式,建构了城市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为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沟通提供了可能。以此反思,笔者认为对于建设可沟通城市而言,可沟通性是完成从单一到多元的公共空间诉求、从空间到地方的地方感表达以及从个人到群体的文化认同,以保证人性的充分实现。
张彬[5](2019)在《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竹文化底蕴和领先于世界的竹类研究、培育和开发技术使得现代中国竹文化园林景观既具有中华传统竹文化的韵味又有科技感和时代感,且在世界竹文化园林景观中别具一格。目前我国有大量记述中国竹文化、竹文化与园林景观方面的书籍和文献,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竹文化园林景观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分类解析的资料比较少。本文从竹精神文化和竹物质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竹精神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的表达上的共性,竹物质文化在传统竹文化园林景观上的应用方式,竹物质文化在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方式,传统与现代竹文化园林景观竹物质文化表现在竹材材性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竹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理论和原则。本文还调查研究了金寨县的红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竹产业发展情况和金寨县青山镇项目基址的实际地理、水文、植被、人文等信息,分析了青山镇南山旅游资源,游客参与性活动。将研究结果结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项目金寨县南山雅苑景观设计中去。南山雅苑围绕“龙祥竹韵”的设计主题和“一路”、“一片”、“五点”的景观结构来设计金寨县青山镇南山竹文化景观,南山雅苑并联合周边的农业娱乐活动,以竹文化旅游带动青山镇的竹产业、竹文化旅游业及其他农副产业的发展。
张淮南[6](2017)在《无锡名花园林造园历史与园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先人崇尚花卉,以某种着名花卉进行园林景观营造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无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无锡园林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在江南传统花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以某种着名花卉为主题,因花造景,营造意境,又可作为存储植物种质资源基地的“无锡名花园林”。相对于无锡其它类型的园林而言,无锡名花园林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历史发展脉络不够清晰,造园艺术分析缺乏系统性。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方法,结合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名花园林,从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造园理念、理法、园艺科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试图从中西名花文化的差异,名花园林发展现状及趋势等方面探讨无锡名花园林的未来发展之路。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历史中江南园林的名花造景情况为背景,总结出每个历史阶段的名花造景发展;在分析江南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无锡名花园林主题花卉杜鹃花、梅花、兰花、樱花等在历史上出现的着名栽培品种,以及历代花谱、农书等专着关于名花的栽培要点,为无锡名花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以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名花园林:中国杜鹃园、江南兰苑、古梅奇石圃、鼋头渚樱花谷、鼋头渚花菖蒲园为对象,从中国传统园林造景艺术的角度分析其造园理念,从花木、布局、理水、建筑等方面分析其造园理法。总结出无锡名花园林造园艺术是“意”与“匠”的有机结合。(3)继承和发展江南传统名花文化。分析了江南传统名花文化的内涵,结合当代名花园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无锡名花园林的建设意见:继承名花文化、创新赏花形式和加强技术力量。建成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名花园林。
王永淇[7](2017)在《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文中指出八乡山处于莲花山中段,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优越。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并记录植物图像与群落信息,对八乡山的种子植物区系及植被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的观赏价值、珍稀濒危性、药用价值进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观赏植物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野生观赏植物的引种应用原则和野生植物的保护建议。结果如下:1.丰顺县八乡山初步调查到的植物有165科521属967种(含变种、亚种、变型),种子植物138科472属863种,裸子植物6科7属10种,被子植物132科465种853种,蕨类植物27科49属103种。2.经过对调查结果整理和分析,调查到的蕨类植物中优势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金星蕨科等(Thelypteridaceae),优势属有凤尾蕨属(Pteris)、鳞毛蕨属(Dryopteris)等;裸子植物种类较少,仅有10种;被子植物优势科有菊科(Compositae)、茜草科(Ru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山茶科(The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桑科(Mor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唇形科(Labiat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等;优势属有:柃属(Eurya)、悬钩子属(Rubus)、冬青属(Ilex)、紫金牛属(Ardisia)、紫珠属(Callicarpa)、薯蓣属(Dioscorea)、杜鹃属(Rhododendron)、艾纳香属(Blumea)、柯属(Lithocarpus)、锥属(Castanopsis)、润楠属(Machilus)等;单种科有43科。3.八乡山种子植物区系中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分布为辅。热带亚热带分布又以泛热带成分为主,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温带性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4.八乡山野生植物中珍稀濒危植物有23种,隶属于10科17属。并根据当地植物资源数量分布和植物自身的价值进行分析,推荐30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八乡山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共141科393属574种。分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和功效,得出全草药用类植物259种,根茎类药用植物211种,叶药用类主要有120种,茎药用类共43种,树皮药用类13种,花药用类仅12种,果实药用类44种,种子药用类13种,孢子药用类4种,树脂药用类2种,乳汁药用类1种。6.根据生活型对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分类,整理发现野生观赏蕨类共有22科40属70种;野生观赏竹类1科3属4种;野生观赏藤本35科92属112种;野生观赏树木资源丰富,有55科135属231种,其中乔木44科85属143种,灌木32科61属88种;野生观赏草本植物资源,共40科116属159种。7.构建野生观赏植物综合评价模型,对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进行二次评价。通过对90种草本观赏资源,116种野生观赏乔灌木植物和80种野生观赏藤本植物进行筛选评价,确定资源开发顺序,重点推荐20种树木、20种藤本植物和20种草本植物作为优先开发植物。8.分析了八乡山野生观赏植物的园林用途,将其分为园景树、地被植物、行道树、绿篱植物、庭荫树、风景林、盆景植物、藤本植物、花坛花境植物。9.分析了八乡山野生植物资源分布及应用现状,提出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的原则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建议。
彭苗苗[8](2017)在《南郑县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园不再只是植物展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植物园已经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汉山植物园的建设是汉山旅游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和汉山休闲农业体验区规划的重点工程,对于南郑县以及汉中市的城市绿地规划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汉山植物园的建设能够在保护珍稀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汉山丰富的植物资源,开展园艺活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此外,汉山植物园的建设注重营造丰富的景观,旨在营造一个具有汉中特色的亚热带植物园,成为南郑县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一个亮点,打造成为南郑的一个新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南郑乃至汉中的旅游业发展。论文以植物园的类型、功能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影响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项目背景、上位规划、自然环境、场地现状等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等理论内容和植物专类园建设、塑造地域特色、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为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并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分析表明:汉山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项目区内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且距离城区距离适中,交通便捷,符合植物园的选址原则,是南郑县境内植物园建设的最佳场地。汉山旅游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正在逐步推进,汉山植物园用地周边的交通和市政设施已经完全满足建园要求。2、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影响汉山植物园建设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再结合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提出“公园外貌、科普内涵、特色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强化植物主题特色、营造多样宜人园景、突出诗画人文情怀”的规划理念,规划定位为北亚热带标杆植物园,进而提出功能优先、景观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因地制宜、人性化和永续利用的规划设计原则。在技术层面上,对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应注重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以植物专类园的形式来展示植物、塑造植物园的地域特色、将植物园的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及植物园的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技术方法。3、在具体实践中,汉山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遵循以上设计理念和原则,通过建筑、小品、植物等形式将南郑的汉文化、花文化和山水文化糅合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中,在整个园区中引入大约42科110属390种植物,形成了“一环、一中心、两带、十五园、九节点”的规划布局,确定了以桃花园、玫瑰夏苑、色叶木本园、百草园、旱莲园、草本色韵园、百竹园、撷芳园、林下杜鹃园、林下兰花园、七彩花谷、珍稀植物园、亚热带花木园等13个植物专类园为主体,再加之动物观赏区、儿童乐园、防护林带和可视坡面景观带的功能分区。形成以“一环”串联15个主要景区,九大节点(主入口广场、西入口广场、南入口广场、花文化广场、清荷留香、竹林问茶、草木本心、望月闻桂、枫林爱晚)均匀分布在园区内的规划格局,并对全园进行了植物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保障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创建了一个集植物保护、生态防护、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现代植物园。
李培裕[9](2017)在《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艺术遗产之一。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思维方式与艺术特征,以及对诗词与绘画相互关系的探讨,研究具有源远流长历史与中国艺术特征的古典诗词与花鸟画艺术的意境表达方式,阐述中国花鸟画艺术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渊源,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营造的契合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是两种不同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但是追溯其艺术的根源,这两大门类的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艺术根源——诗画同源。中国的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经历了历史悠久的发展和变革。在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史中,古典诗词就伴随着花鸟画一同向前发展。本文以中国传统诗词与花鸟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国诗画意境契合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花鸟画与中国古典诗词融合的过程和形式。中国诗画相融合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阐述了传统诗词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以及相关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了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叙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蕴;第二章阐述了中国花鸟画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第三章叙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的融合关系,通过对具体诗词与花鸟画作品的分析,说明诗画融合的艺术特质。第四章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意境相契合的审美具体方式。中国花鸟画和中国古典诗词是最为优美而富有中国艺术精神的两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国文化根源就是老庄哲学,一种诗性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比兴的思维方法。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作品中主客交融的艺术灵魂,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是构成意境的主要方式。人们可以在自然世界的美中自由展示主体心灵无限丰富的内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中,文人墨客常常精于诗书乃至绘画。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入手,通过研究花鸟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相契合的历程,去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和花鸟画的融合,能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血脉,提供心灵栖息之地。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增强传统诗词与花鸟画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是本文阐述的主旨。
梁筱茜[10](2016)在《赣州章贡区古代园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而对于赣州古代园林的系统研究却少之又少。前人对赣州古代园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存园林建筑遗构及相关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缺乏对其发展历程及其园林遗存作全面而详尽的梳理。通过对相关古籍文献的研读整理、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赣州市章贡区的园林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出先秦至明清的赣州古代园林年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研究,总结出赣州古代园林的文化环境、发展历程和造园特色。研究表明: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因赣州地偏、经济落后、文化开化较晚等原因,园林发展处于萌发期,并以台、寺为主;2、隋唐五代时期,赣州局势相对稳定,社会各方面也蓬勃发展,但园林类型单一,以寺观园林和士人园林为主,着名的郁孤台便始建于唐代;3、两宋时期:是赣州古代园林发展的辉煌时期,士人文人云集,出现了中国首个城市景观——“虔州八景”及极具赣州地域特色的寺观园林——通天岩。4、元明两代:园林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此时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书院文化独树一帜,书院园林也发展得尤为突出;5、经历“康乾盛世”的清代:造园风气盛行,园林类型以极为丰富,衙署园林和私家园林成为典型的代表,同时也明显受岭南园林风格影响,出现了岭南园林的元素。赣州古代园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客家文化、堪舆文化、书院文化为特色的地方园林风格,丰富了江西乃至中国的古代园林。
二、华夏十大赏竹胜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夏十大赏竹胜地(论文提纲范文)
(1)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 |
1.2.1 城市公园 |
1.2.2 景观 |
1.2.3 景观评价 |
1.2.4 植物文化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 |
2.1 调查区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概况 |
2.1.3 水文概况 |
2.1.4 地形概况 |
2.1.5 地带性植被资源概况 |
2.2 调查区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
2.2.1 历史沿革 |
2.2.2 人文资源概况 |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1 植物景观 |
2.3.2 建筑景观 |
2.3.3 水体景观 |
2.3.4 小品景观 |
2.3.5 道路景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评价 |
3.1 评价对象 |
3.2 评价方法 |
3.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2 评价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的确立 |
3.3.2 构建判断矩阵与权重计算 |
3.3.3 权重结果与分析 |
3.4 综合评价 |
3.4.1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表 |
3.4.2 评价过程 |
3.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3.5.1 植物景观 |
3.5.2 建筑景观 |
3.5.3 水体景观 |
3.5.4 道路景观 |
3.5.5 小品景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特色、问题及建议 |
4.1 公园景观特色 |
4.1.1 植物景观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 |
4.1.2 园林建筑个性鲜明,别具匠心 |
4.1.3 地形蜿蜒起伏,富于变化 |
4.1.4 活动场地类型丰富,以人为本 |
4.2 公园景观存在问题 |
4.2.1 植物群落设计欠合理,层次感欠缺 |
4.2.2 植物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挂牌率欠缺 |
4.2.3 立体绿化景观效果较欠缺 |
4.2.4 细节设计较差,欠缺人工养护管理 |
4.2.5 水体景观形式较单一,缺乏动态水景 |
4.2.6 公园水质较差,有待提高 |
4.2.7 照明性小品欠缺,夜景效果较差 |
4.2.8 道路铺装存在安全隐患 |
4.3 初步建议 |
4.3.1 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增强观赏性 |
4.3.2 加强植物文化参与性,提高挂牌率 |
4.3.3 加强立体绿化景观营造 |
4.3.4 注重细节设计,加强人工养护管理 |
4.3.5 结合公园特色,增加水体形式 |
4.3.6 运用生物技术,修复水体生态系统 |
4.3.7 增加照明性小品,营造丰富夜景 |
4.3.8 重视铺装材料安全性运用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竹文化下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居住环境的自然情怀 |
1.1.2 居住环境的同质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框架 |
1.5 课题研究方法 |
1.6 课题的创新点 |
2 中国竹文化解析 |
2.1 竹的自然属性 |
2.1.1 竹的地区分布与种类 |
2.1.2 竹的特性 |
2.1.3 竹的生态价值 |
2.2 竹的文化性 |
2.2.1 竹与中国诗词 |
2.2.2 竹与中国绘画 |
2.2.3 竹与中国古典园林 |
2.2.4 竹与中国传统家具 |
2.3 竹的艺术性 |
2.3.1 竹的编织工艺 |
2.3.2 竹的雕刻工艺 |
2.4 小结 |
3 竹文化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 |
3.1 竹文化的表现方式 |
3.2 竹制品在生活中的运用 |
3.3 竹材在居住空间中的生态作用 |
3.4 竹的色彩审美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 |
3.5 竹在空间构成特点上的体现 |
3.6 小结 |
4 “竹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案例分析 |
4.1 浙江安吉与莫干山民宿 |
4.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与水岸山居 |
4.3 隈研吾的“竹” |
4.4 小结 |
5 竹文化在居住空间中的设计实践 |
5.1 选址背景 |
5.2 平面图及立面图 |
5.3 效果图展示 |
5.3.1 自然性原则 |
5.3.2 美观性原则 |
5.3.3 适用性原则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3)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
一、雅集结社赏花 |
二、岁时节令赏花 |
三、园林寺观赏花 |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
征引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4)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可沟通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关于可沟通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 |
三、可沟通性的内涵 |
四、独立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空间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从移动书摊到创意园“明星”-旧天堂书店的变迁 |
第一节 旧天堂书店的变迁历程 |
一、行走的书摊-旧天堂书店的前身 |
二、生根发芽-华强北女人街的“另类” |
三、乔迁之喜-相遇华侨城创意园 |
第二节 旧天堂书店经营理念:作为一家独立书店 |
第三节 旧天堂书店人群结构 |
第二章 视觉、体验与想象:作为文化景观空间 |
第一节 华侨城创意园的文化景观氛围 |
第二节 旧天堂书店的空间美学与体验 |
一、异形的物质空间 |
二、多重的体验空间 |
三、独特的美学空间 |
第三节 旧天堂书店的景观想象 |
一、怀旧之地 |
二、休闲之地 |
三、品位之地 |
第四节 视觉主导下的景观 |
第三章 私人、公共与融合:作为多元的交流空间 |
第一节 “接地气”的融合空间 |
一、拥挤与亲近 |
二、重组与灵活 |
三、酒与咖啡 |
第二节 咖啡区与花园的世间万象 |
一、咖啡区的众生 |
二、花园里的秘密 |
第三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 |
一、旧天堂书店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
二、旧天堂书店的容忍性与自由性 |
三、公众的自发性:旧天堂书店与海报墙的守望 |
第四节 交流的异托邦 |
第四章 连接、流动与共享:作为与文化共生的精神空间 |
第一节 多元介质的连接 |
一、专业书籍与独立音乐的魅力 |
二、行走的耳朵:互联网的扩散 |
三、独立放映:先锋文化的传播 |
第二节 文化与思想的流动 |
一、文化的流通 |
二、思想的碰撞 |
第三节 空间共享与文化共鸣 |
一、时间的协商 |
二、权力的对等 |
三、关系的生产与文化的扩散 |
第四节 独立文化与精神共同体的共生 |
一、独立文化共同体 |
二、精神共同体 |
第五章 旧天堂书店:作为可沟通的文化空间 |
第一节 同心圆与网状结构的结合 |
第二节 正三角与倒三角的互动 |
第六章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可沟通性到可沟通城市 |
第一节 从单一到多元:公共空间的诉求 |
第二节 从空间到地方:归属感的表达 |
第三节 从个体到共同体:认同的力量 |
第四节 星星之火 |
第七章 反思与批判:消费与景观对文化的侵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竹文化及其园林景观应用 |
2.1 竹文化概念 |
2.1.1 竹的精神文化 |
2.1.2 竹的物质文化 |
2.2 竹精神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
2.2.1 抽象: 意境的塑造 |
2.2.2 具象: 表现于景观小品 |
2.3 竹的物质文化与园林景观 |
2.3.1 传统竹物质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 |
2.3.2 现代竹物质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 |
3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原则 |
3.1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理论 |
3.1.1 公园设计理论 |
3.1.2 景观美学理论 |
3.1.3 文化人类学理论 |
3.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
3.2 竹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
3.2.1 整体性原则 |
3.2.2 延续性原则 |
3.2.3 自然生态原则 |
3.2.4 因地制宜原则 |
3.2.5 以人为本原则 |
3.2.6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2.7 创新性原则 |
4 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 |
4.1 项目来源 |
4.2 前期分析与调研 |
4.2.1 区位分析 |
4.2.2 金寨县文化及优势资源 |
4.2.3 金寨县竹产业调研分析 |
4.2.4 项目基址现状分析 |
4.2.5 项目基址竖向分析 |
4.3 设计主题与目标 |
4.3.1 设计主题 |
4.3.2 设计目标 |
4.4 南山雅苑总图类设计 |
4.4.1 总平面图 |
4.4.2 南山雅苑鸟瞰图 |
4.4.3 交通规划设计 |
4.4.4 景观结构图 |
4.4.5 基础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
4.4.6 竖向设计 |
4.5 南山雅苑详细设计 |
4.5.1 入口景观 |
4.5.2 药甸园 |
4.5.3 竹林露营基地 |
4.5.4 景观天桥 |
4.5.5 竹种园 |
4.5.6 斑竹园广场 |
4.5.7 建筑意向 |
4.6 南山雅苑景观改造与保留 |
4.6.1 1号鱼塘改造 |
4.6.2 断坡改造 |
4.6.3 高大乔木保留 |
4.7 景观小品设计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无锡名花园林造园历史与园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
1.2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
1.2.1 无锡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2.3 国外研究成果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江南传统名花园林的形成 |
2.1 江南传统名花造景简史 |
2.1.1 先秦至汉 |
2.1.2 魏晋南北朝 |
2.1.3 唐宋 |
2.1.4 元明清 |
2.1.5 近现代 |
2.1.6 江南传统名花造景主要特点 |
2.2 江南传统名花品种与栽培技术 |
2.2.1 传统名花品种 |
2.2.2 传统名花栽培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近现代无锡名花园林的形成 |
3.1 民族实业家“以园养园” |
3.1.1 梅园 |
3.1.2 横云山庄 |
3.1.3 陈家花园 |
3.2 园艺爱好者“海外引种” |
3.2.1 杜鹃花引种 |
3.2.2 兰花引种 |
3.3 商人巨贾的“园林点缀” |
3.3.1 蠡园 |
3.3.2 锦园 |
3.4 无锡名花园林的建立 |
3.4.1 杜鹃园 |
3.4.2 江南兰苑 |
3.4.3 花菖蒲园 |
3.4.4 古梅奇石圃 |
3.4.5 樱花谷 |
3.5 近代无锡名花造景主要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4 无锡名花园林造园理念“意之立” |
4.1 师法自然,因地制宜 |
4.1.1 利用自然环境 |
4.1.2 营造花卉生境 |
4.1.3 巧借有利景观 |
4.2 以文立意,以景生情 |
4.2.1 点明景观主题 |
4.2.2 蕴含诗情画意 |
4.3 因花造景,因景成境 |
4.3.1 传承名花文化 |
4.3.2 营造名花景观 |
4.3.3 开拓名花意境 |
4.4 本章小结 |
5 无锡名花园林造园理法“匠之营” |
5.1 整体布局 |
5.1.1 园林选址:依山傍水,巧于借景 |
5.1.2 总体布局:集锦为主,突出主景 |
5.1.3 局部空间:小中见大,不拘一格 |
5.2 山水生境 |
5.2.1 源有去由,水有来历 |
5.2.2 随曲合方,以水为心 |
5.2.3 姿态不一,动静交融 |
5.3 突显花木 |
5.3.1 尊重植物自身生境 |
5.3.2 突出主题植物造景 |
5.3.3 融合其它园林要素 |
5.4 配置建筑 |
5.4.1 建筑形式:因循传统,形式多样 |
5.4.2 建筑风格:含蓄稳重,推陈出新 |
5.4.3 建筑理法: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
5.5 本章小结 |
6 江南传统名花文化的继承与无锡名花园林的发展 |
6.1 中西名花园林的异同与中国传统名花文化的继承 |
6.1.1 中西名花园林的共同点 |
6.1.2 中西名花园林风格的差异 |
6.2 江南名花园林的发展现状 |
6.2.1 江南现有着名名花园林 |
6.2.2 名花园林的发展困境与趋势 |
6.3 无锡名花园林的发展之路探索 |
6.3.1 无锡名花园林存在的问题 |
6.3.2 无锡名花园林的发展方向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概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及资料收集 |
2.2.2 实地调查 |
2.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2.4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野生观赏植物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丰顺县八乡山自然环境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条件 |
3.1.4 土壤条件 |
3.1.5 植被类型 |
3.2 丰顺县八乡山社会经济概况 |
3.2.1 人口、经济基本情况 |
3.2.2 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
第四章 八乡山野生植物的调查与分析 |
4.1 八乡山野生植物的组成分析 |
4.1.1 野生植物资源概况 |
4.1.2 野生植物资源科的分析 |
4.1.3 野生植物资源属的分析 |
4.1.4 野生植物资源单种科分析 |
4.2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4.2.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
4.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
4.3 八乡山野生植物药用价值分析 |
4.4 八乡山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性分析 |
4.4.1 现有珍稀濒危植物 |
4.4.2 建议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
第五章 野生观赏植物的分析 |
5.1 野生观赏植物组成分析 |
5.1.1 野生观赏植物科的分析 |
5.1.2 野生观赏植物属的分析 |
5.1.3 单种科分析 |
5.1.4 野生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
5.2 野生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5.2.1 观赏蕨类植物 |
5.2.2 观赏竹类植物 |
5.2.3 观赏藤本类植物 |
5.2.4 观赏树木类植物 |
5.2.5 观赏草本类植物 |
5.3 观赏植物园林用途分析 |
第六章 野生观赏植物的综合评价 |
6.1 八乡山野生观赏草本植物二次评价与筛选 |
6.1.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1.2 观赏草本评价标准的确定 |
6.1.3 观赏草本综合评价计算方法及结果 |
6.2 八乡山野生观赏树木二次评价与筛选 |
6.2.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2.2 观赏树木评价标准的确定 |
6.2.3 观赏树木综合评价结果 |
6.3 八乡山野生观赏藤本二次评价与筛选 |
6.3.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3.2 观赏藤本评价标准的确定 |
6.3.3 观赏藤本综合评价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7.2.1 观赏植物园林应用建议 |
7.2.2 八乡山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Ⅰ 八乡山植物名录 |
附录Ⅱ 八乡山自然环境图片 |
附录Ⅲ 八乡山植物图片 |
(8)南郑县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 |
1.1.2 植物园的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1.1.3 南郑县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植物园研究概况 |
1.3.2 国内植物园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实地调查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4.4 实践应用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植物园 |
2.2 植物园的分类 |
2.3 植物园的功能 |
2.3.1 科研基地 |
2.3.2 科学普及 |
2.3.3 示范作用 |
2.3.4 经济生产 |
2.3.5 观光游览 |
2.4 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
2.4.1 植物园的选址 |
2.4.2 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
2.4.3 植物园的分区规划 |
第三章 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 |
3.1 项目背景 |
3.1.1 南郑县概况 |
3.1.2 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3.2 上位规划与区位分析 |
3.2.1 上位规划解读 |
3.2.2 区位分析 |
3.3 项目区概况 |
3.3.1 地理位置 |
3.3.2 气候环境 |
3.3.3 地质地貌 |
3.3.4 水资源 |
3.3.5 植物资源 |
3.3.6 动物资源 |
3.3.7 文化资源 |
3.4 项目用地现状分析 |
3.4.1 环境地形分析 |
3.4.2 建设现状与植被分析 |
3.5 汉中地区植物特色分析 |
第四章 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的探讨 |
4.1 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 |
4.1.1 指导思想 |
4.1.2 规划设计理念 |
4.1.3 规划定位 |
4.1.4 设计原则 |
4.1.5 设计依据 |
4.2 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探讨 |
4.2.1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 |
4.2.2 以植物专类园的形式来展示植物 |
4.2.3 塑造植物园的地域特色 |
4.2.4 植物园的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
4.2.5 植物园的生态建设 |
第五章 南郑县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园区规划 |
5.2.1 红廊绿影文化景观带 |
5.2.2 华夏名亭景观带 |
5.2.3 桃花园 |
5.2.4 玫瑰夏苑 |
5.2.5 百草园 |
5.2.6 旱莲园 |
5.2.7 撷芳园(汉桂园) |
5.2.8 色叶木本园 |
5.2.9 草本色韵园 |
5.2.10 七彩花谷 |
5.2.11 百竹园 |
5.2.12 林下杜鹃园 |
5.2.13 林下兰花园 |
5.2.14 珍稀植物园 |
5.2.15 亚热带花木园 |
5.2.16 儿童乐园夏苑 |
5.2.17 动物观赏区 |
5.2.18 其他园区 |
5.3 景观节点设计 |
5.3.1 主入口广场 |
5.3.2 西入口广场 |
5.3.3 南入口广场 |
5.3.4 花文化广场 |
5.3.5 清荷留香 |
5.3.6 草木本心 |
5.3.7 竹林问茶 |
5.3.8 望月闻桂 |
5.3.9 枫林爱晚 |
5.4 专项规划 |
5.4.1 植物专项规划 |
5.4.2 交通规划 |
5.4.3 建筑设施规划 |
5.4.4 基础设施规划 |
5.4.5 森林防火规划 |
5.4.6 环境卫生保护规划 |
5.4.7 保障体系建设 |
5.5 投资估算 |
5.6 用地平衡表 |
5.7 游客容量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及范畴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主要研究内容 |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范畴 |
1.2 本课题涉及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现状 |
1.2.1 国内关于诗词与绘画艺术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1.2.2 国外关于诗词与绘画的关系研究 |
1.2.3 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和资料的研究方法 |
1.3.2 归纳和演绎的研究方法 |
1.3.3 分析艺术实践的研究方法 |
1.3.4 图像学分析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意义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未尽事宜 |
第二章 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意蕴阐述 |
2.1 诗词情感的表现 |
2.1.1 比类的表达方法 |
2.1.2 感兴和移情的表达方法 |
2.2 诗词中的语言表达 |
2.2.1 崇尚自然艺术手法 |
2.2.2 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
2.3 诗词中的意象审美 |
2.3.1 立象以尽意 |
2.3.2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2.4 诗词的意境审美 |
2.4.1 诗词意境的概念 |
2.4.2 诗词意境的类型 |
第三章 中国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 |
3.1 唐之前的花鸟画概述 |
3.1.1 原始时期花鸟画的起源 |
3.1.2 春秋战国时期花鸟画的萌芽 |
3.1.3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的产生 |
3.2 唐、五代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 |
3.2.1 唐朝时期花鸟画的形成 |
3.2.2 五代时期花鸟画的发展 |
3.3 宋代花鸟画的繁荣 |
3.3.1 宋代花鸟画的概况 |
3.3.2 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3.4 元代花鸟画的多元化发展 |
3.4.1 元代花鸟画的概况 |
3.4.2 元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3.5 明清花鸟画的纵深发展 |
3.5.1 明清花鸟画的概况 |
3.5.2 明清花鸟画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3.6 近现代的花鸟画的演进 |
3.6.1 近现代花鸟画概述 |
3.6.2 近现代花鸟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
第四章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的融合关系 |
4.1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形式的融合 |
4.1.1 诗意画 |
4.1.2 题画诗 |
4.2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内容的融合 |
4.2.1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哲学思想的融合 |
4.2.2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比兴手法的融合 |
4.2.3 中国古典诗词与花鸟画文人抒情手法的融合 |
第五章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 |
5.1 意境构造的相融性 |
5.1.1 古典诗词的意境构造 |
5.1.2 花鸟画的意境构造 |
5.2 意境审美的相融性 |
5.2.1 雄浑 |
5.2.2 典雅 |
5.2.3 冲淡 |
5.2.4 绮丽 |
5.2.5 清奇 |
5.2.6 悲慨 |
5.2.7 自然 |
5.2.8 含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赣州章贡区古代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 |
1.3.2 赣州古代园林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2 赣州古代变迁及园林环境 |
2.1 赣州地理自然环境 |
2.1.1 山水环境 |
2.1.2 气候植被条件 |
2.2 古代赣州历史沿革 |
2.3 文化环境总述 |
3 先秦至南北朝的赣州园林 |
3.1 历史背景 |
3.1.1 选址定城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经济环境 |
3.1.4 文化环境 |
3.2 赣州园林的萌发 |
3.2.1 储君庙 |
3.2.2 空山寺 |
3.2.3 黄唐山石室 |
3.2.4 君山玉台 |
3.3 小结 |
4 隋唐五代的赣州园林 |
4.1 历史背景 |
4.1.1 城市建设 |
4.1.2 经济发祥 |
4.1.3 特色文化 |
4.2 寺观园林 |
4.2.1 寿量寺 |
4.2.2 天竺寺 |
4.2.3 灵山庙 |
4.3 士人园林 |
4.4 小结 |
5 宋代时期的赣州园林 |
5.1 历史背景 |
5.1.1 城建发展 |
5.1.2 经济繁荣 |
5.1.3 丰富文化 |
5.2 虔州八景 |
5.3 寺观园林 |
5.3.1 通天岩 |
5.3.2 慈云塔 |
5.4 士人园林 |
5.4.1 郁孤台 |
5.4.2 凤凰池 |
5.5 文教园林 |
5.5.1 濂溪书院(宋代) |
5.5.2 大中祥符宫 |
5.6 衙署园林 |
5.6.1 府治 |
5.7 小结 |
6 元明时期的赣州园林 |
6.1 历史背景 |
6.1.1 曲折发展 |
6.1.2 经济背景 |
6.1.3 心学传播 |
6.2 衙署园林 |
6.2.1 提督督察院 |
6.2.2 府署 |
6.3 寺观园林 |
6.3.1 武庙 |
6.4 书院园林 |
6.4.1 濂溪书院 |
6.4.2 廉泉书院 |
6.5 小结 |
7 清代时期的赣州园林 |
7.1 历史背景 |
7.1.1 城市完善 |
7.1.2 经济发达 |
7.1.3 文化背景 |
7.2 清代赣州八景 |
7.3 衙署园林 |
7.3.1 总镇署 |
7.3.2 府署 |
7.3.3 甓园 |
7.4 私家园林 |
7.4.1 寄畅园 |
7.4.2 魏家大院 |
7.5 文教园林 |
7.5.1 濂溪书院 |
7.5.2 阳明书院 |
7.5.3 爱莲书院 |
7.5.4 文庙 |
7.5.5 督学试院 |
7.6 寺观园林 |
7.6.1 光孝寺 |
7.7 其他园林 |
7.7.1 刘氏宗祠 |
7.7.2 广东会馆 |
7.7.3 筠阳宾馆 |
7.7.4 先农坛 |
7.8 小结 |
8 赣州古代园林地方特色探研 |
8.1 堪舆文化指导的园林选址 |
8.1.1 堪舆与布局 |
8.1.2 堪舆与水景 |
8.1.3 堪舆与选址 |
8.2 客家文化影响的园林形式 |
8.3 理学教化影响的造园思想 |
8.3.1 教化下的书院风潮 |
8.3.2 周、王主导的园林立意 |
8.4 自然地貌与园林特色 |
8.4.1 水域景观 |
8.4.2 丹霞地貌 |
8.5 特色鲜明的园林植物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赣州古代园林年表 |
附录二:赣州古代常见园林植物表 |
附录三:甓园记 |
附录四:寄畅园记 |
作者简介 |
四、华夏十大赏竹胜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宁市狮山公园景观调查与评价[D]. 张朝银. 广西大学, 2020(02)
- [2]基于竹文化下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D]. 李艳敏.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3]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城市文化空间可沟通性传播实践研究 ——由旧天堂书店展开[D]. 佟艳. 深圳大学, 2019(09)
- [5]基于竹文化背景的金寨南山雅苑景观设计研究[D]. 张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无锡名花园林造园历史与园林艺术研究[D]. 张淮南.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1)
- [7]广东丰顺县八乡山植物区系及野生观赏植物评价[D]. 王永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8]南郑县汉山植物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 彭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9]诗情画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花鸟画意境的契合[D]. 李培裕. 天津大学, 2017(12)
- [10]赣州章贡区古代园林研究[D]. 梁筱茜.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