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Ⅱ优航1号性能及高产栽培技术

皖南山区Ⅱ优航1号性能及高产栽培技术

一、Ⅱ优航1号在皖南山区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静[1](2020)在《封育年限对皖南山区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封山育林对林下植被组成、森林天然更新及演替规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皖南山区青阳县乔木乡不同封育年限(0年、5年、10年、20年、30年、老龄林)的林分为样地,对比不同封育年限的天然次生林夏季林下植被特征,包括不同封育年限的皖南山区阔叶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以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林内微环境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林内微环境之间的相关性。为保护皖南山区天然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提供理论依据,为生物量、生产力、生态功能等其他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封山育林的营林措施在皖南山区及更广泛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1)封山育林利于林分植物多样性的提高。本论文研究的24块样地中,灌木层植物共有88种,分属42科61属,草本层植物共有135种,分属68科106属。在不同的封育年限的山地林地中,林下植物的多样性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又降的双峰趋势,两个峰值分别在封育10年和封育30年出现,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后,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老龄林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有所下降;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封育年限内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封育30年达到最小值,其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2)不同封育年限山地林地温湿度有显着的差异。林内地表温度和1.3米处的温度呈现一致的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趋势,并在下午3点左右达到峰值,封育5年林地的单日最高气温在不同封育年限林地温度中最高;林内地表湿度和1.3米处湿度呈现统一的先降后增的U型变化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逐渐降低,封育10年的林地相对湿度较高。不同封育年限林地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5年>10年>0年>20年>老龄林>30年。(3)灌木层、草本层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丰富度和林内的空气温湿度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与地表温度和1.3米处温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灌木层层植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与温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均匀度指数与林内微环境呈负相关关系。

汪玥[2](2019)在《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山区抗病性鉴定及评价》文中指出稻瘟病和稻曲病是危害安徽省皖南山区水稻生产的两种主要病害。在防治水稻病害的众多方法中,效果最好、安全性最强的一种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但病菌本身种类较多,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培育好的抗病品种在推广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丧失抗性,因此,在筛选水稻抗病品种时,需要有效鉴定水稻田间抗性。针对审定品种,本文连续四年对田间病圃进行抗病性鉴定,对审定品种的稻曲病抗性和稻瘟病抗性进行准确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中粳稻、晚粳稻五个类型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存在十分显着的差异,而早籼稻的感病频率最明显,晚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在10个选育的水稻品种中,对稻瘟病高抗的品种为新优188和当育粳10号;中抗品种为Ⅱ优838、嘉兴8号以及1148;感病品种为协优92、竹青早、嘉兴早。(2)当水稻品种不同时,该水稻的稻曲病抗性也存在差异性,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中粳稻、晚粳稻五个类型水稻在焦村镇具有十分显着的稻曲病抗性差异,这5种水稻的感病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晚籼稻>中籼稻>早籼稻>中粳稻>晚粳稻。相对来说粳型品种比籼型品种对稻曲病抗性更好。在10个水稻品种中,对稻曲病高抗的品种为新优188、当育粳10号、Ⅱ优838;中抗品种为嘉兴8号、1148、天协1号、当粳8号、协优92、竹青早、嘉兴早。

刘鑫[3](2015)在《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K.Koch)是胡桃科(Ju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 Nutt)落叶乔木,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北部。美国山核桃在新西兰、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有栽培,我国江苏、上海、四川、浙江等南方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引种。美国山核桃是一种用途广,具有良好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受益时间久且生态效益明显,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优良经济树种。本研究以美国山核桃为材料,对美国山核桃引种安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合在安徽省四个生态区域内生长的品种;分析了美国山核桃的光合作用及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为综合利用和深入开发山核桃资源提供技术保障。为掌握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测定了花芽分化过程中POD酶和SOD酶两种关键酶活性,探讨其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同时通过Real-Time PCR分析花芽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基因CcLFY的表达情况,为研究美国山核桃成花机理和花芽分化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引种的23个美国山核桃品种在不同试验地中品种保存率不同,合肥和含山试验地中品种保存率较高,枞阳试验地次之,潜山县最低。在相对一致的栽培管理水平下,美国山核桃株高、径生长量在不同试验地中的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间生长量均值差异显着(p<0.05)。研究表明,通过比较安徽地区的四个地区的美国山核桃的年生长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含山、合肥、枞阳和潜山。在所有引种品种中,合肥试验地的Magenta csv 17-14生长量最高;含山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为Elliott;枞阳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为Sdling csv 3-6和Sdling csv15-10;潜山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Sdling csv 13-14,Sdling csv 10-5,Forkert csv 5-5。不同试验地中美国山核桃果实性状及结实产量不同,不同品种间亦存在差异。合肥试验地较好,枞阳试验地次之,含山试验地最差。其中,合肥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3,4号,即:James,Magenta csv 17-14;含山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2号,即:Elliott;枞阳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4,22号,即:Magenta csv 17-14,Moore。结合品种出苗率、移植后存活率、生长量和果实性状和结果率,我们认为Magenta csv17-14适合合肥地区种植,Elliott适合含山地区种植,Magenta csv 17-14种植和Moore适合枞阳地区种植,Sdling csv 10-5适合潜山地区种植。2、美国山核桃品种Magenta csv 17-14在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全天的日变化除早、晚低温情况下以及中午高温“午休现象”下光合速率较低外,其他时间段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平,能够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能够为果实增产提高较多的供应源,说明该山核桃品种具有很好的高产效果。胞间co2浓度日变化,随着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并均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所以说该供试品种的山核桃具有很好的丰产潜力。3、供试材料的花芽形态分化在4月初开始,历时一个月左右。同株不同枝条同节位花芽发育时期基本相同,同株不同枝条不同节位的雌花芽分化略有先后,同株植物相同混合芽中的雌雄花芽表现出明显的错时现象,强化了对异花传粉的高度适应性。4、供试材料的sod酶活性变化在花芽分化期间不太明显,均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pod酶活性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出单峰型趋势,在分化初期增加,之后下降,且在雄蕊原基和雌花原基分化期间出现最大值,由此说明高活性pod酶以促进雄蕊原基和雌花原基的分化。5、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cclfy在雌花芽形成过程不同时期表达量有很大的差异,在3月下旬至4月5号前cclfy的表达量逐渐提高,与细胞学观察一致;在4月5日cclfy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峰。之后相对表达量相对较低。

何小艳,汪祥顺,胡小菱,章学农,傅松玲[4](2012)在《安徽省绩溪油茶选优初报》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推进安徽木本油稳步发展进程,为皖南山区及周边类似地区油茶引种提供依据,在对绩溪县油茶种质资源广域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产区农户报优、专家评优相结合的方法,经初选、复选、决选,最终选择出5个高产、优质、稳产、适应性较强的油茶品种:绩溪1号、绩溪2号、绩溪3号、绩溪4号、绩溪5号。所选5个优株表现出抗寒性、抗病虫性强,稳产、丰产,果实大小较均匀、皮薄等优良特性。5株优树平均鲜果出籽率45.72%,平均干出籽率27.31%,平均种仁含油率47.92%,平均单位冠幅面积产果量达到2.18 kg/m2,均超过选优标准。

吴久好[5](2012)在《皖垦糯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糯稻新品种皖垦糯1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张跃飞,黄忠祥,吴新民,朱锋云[6](2012)在《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文中提出2011年比较了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的田间表现,从中筛选出了天优华占、科优8377、Y两优1号、川香8号、Y两优302、D优202、深两优5814等7个适宜皖南山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特别是天优华占、科优8377这两个生育期一短一长组合系目前最佳推广品种。

胡日辉,姚建中,苏瑛[7](2010)在《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低氮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稻油两熟制茬口施氮量为130.0kg/hm(2较文献推介用量195kg/hm2减少30%以上)的条件下,实施科学的肥水管理技术的种植表现,总结了该品种在皖南山区油菜茬一季中稻高产、高效、低氮、低耗良性栽培技术。

张跃飞,王莉娜,沈文生,张德全[8](2007)在《超级稻中浙优1号在皖南山区的种植表现》文中研究说明对引进的6个较优超级稻品种在皖南山区进行高产对比试验以及高产示范种植,结果中浙优1号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好、后期青秆黄熟、米质佳等优点,适宜于在皖南山区推广种植,系目前最佳推广品种之一。

杨惠成[9](2007)在《关于安徽水稻产业提升几项关键技术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围绕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实施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任务与目标,根据安徽省稻作研究和生产实际,论述了优化稻作布局与种植技术;推广以超级稻为主的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以主攻单产;推广旱育壮秧、免(少)耕、抛秧、直播、机插秧及避(减)灾技术以节本增效;推广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以提升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关键技术环节。

蒋慕东[10](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二、Ⅱ优航1号在皖南山区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优航1号在皖南山区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封育年限对皖南山区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封山育林研究概述
        1.1.1 封山育林的概念及范畴
        1.1.2 封山育林实施的意义
        1.1.3 封山育林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1.4 封山育林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述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范畴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概述
        1.2.3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
    1.3 微环境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试验地及试验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择和设置
        3.2.2 植被调查
        3.2.3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物多样性的计算
        3.2.4 不同封育年限林间微环境的测定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
        4.1.1 样地群落林下植被组成特点
        4.1.2 林下植被丰富度
    4.2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物多样性
        4.2.1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被植物多样性比较
        4.2.2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被均匀度比较
    4.3 不同封育年限林内微环境
        4.3.1 地表温湿度日变化
        4.3.2 林下空气温湿度日变化
        4.3.3 不同封育年限林内微环境主成分分析
    4.4 不同封育年限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林内微环境的相关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山区抗病性鉴定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2 文献综述
    2.1 水稻稻瘟病的概述
        2.1.1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及发病症状
        2.1.2 水稻稻瘟病的鉴定方法
        2.1.3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
    2.2 水稻稻曲病的概述
        2.2.1 水稻稻曲病的病原及发病症状
        2.2.2 水稻稻曲病的危害
        2.2.3 水稻稻曲病的防治
        2.2.4 水稻稻曲病抗性鉴定
    2.3 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时间及地点
    3.2 试验材料
        3.2.1 供试菌株来源
        3.2.2 供试水稻品种
    3.3 试验方法
        3.3.1 自然诱发鉴定圃种植与管理
        3.3.2 自然诱发鉴定
        3.3.3 病情级别和病级划分标准
        3.3.4 计算方法
        3.3.5 抗性评价方法
        3.3.6 主要措施
4 结果与分析
    4.1 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4.1.1 稻瘟病感染率评价
        4.1.2 稻瘟病抗性评价
        4.1.3 水稻新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评价
    4.2 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4.2.1 稻曲病感染率评价
        4.2.2 稻曲病抗性评价
        4.2.3 水稻新品种的稻曲病抗性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5.1 研究小结
        5.1.1 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1.2 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1.3 水稻新品种稻瘟病与稻曲病综合抗性评价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国山核桃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研究
    1.2 美国山核桃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1.3 美国山核桃的生理生化研究
    1.4 美国山核桃的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1.5 美国山核桃的无性繁殖研究
    1.6 美国山核桃的成花基因研究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课题来源
第二章 美国山核桃安徽省四个区域生长状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生长特性比较
        2.2.2 不同试验地移栽成活率比较
        2.2.3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生长状况比较
        2.2.4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生长量比较
        2.2.5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果实性状及结实量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3.2.2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3.2.3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胞间CO2浓度日变化
        3.2.4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关系
    3.3 讨论
        3.3.1 美国山核桃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3.3.2 美国山核桃胞间CO2浓度日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3.3.3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关系
第四章 合肥地区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的细胞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期观察
        4.2.2 花芽分化观察
    4.3 讨论
        4.3.1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起止时间
        4.3.2 同株不同枝条同节位花芽发育时期相同
        4.3.3 同株不同枝条不同节位的雌花芽分化略有先后
        4.3.4 相同混合芽雌雄花芽分化错时
第五章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SOD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5.2.2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POD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5.3 讨论
        5.3.1 SOD酶活性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5.3.2 POD酶活性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第六章 美国山核桃Cc LFY基因的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剂和酶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总RNA的提取
        6.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6.2.3 熔点曲线分析
        6.2.4 CcLFY基因在雌花芽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安徽省绩溪油茶选优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选优标准
        1.2.2 选优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树的树体结构
    2.2 优树的果实性状
    2.3 优树的主要经济性状
3 讨论与结论

(5)皖垦糯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1.2 品质抗性
    1.3 产量表现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
    2.2 适时直播, 合理密植
    2.3 合理运筹肥水
        2.3.1 肥分管理。
    2.4 病虫草害防治
        2.4.1 病害防治。
        2.4.2 虫害防治。
        2.4.3 草害防治。

(6)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概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抗逆性
        2.2.1 稻瘟病
        2.2.2 稻曲病
        2.2.3 纹枯病
        2.2.4 寒露风
        2.2.5 倒伏
    2.3 经济性状
        2.3.1 有效穗数
        2.3.2 茎蘖成穗率
        2.3.3 穗总粒数
        2.3.4 穗实粒数
        2.3.5 结实率
        2.3.6 千粒重
    2.4 产量
3 评价与建议
    3.1 丰产性
    3.2 综合抗性
    3.3 熟期与产量
    3.4 建议

(7)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低氮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总体结果分析
    2.2 扬两优6号结果分析
3 扬两优6号低氮高效栽培技术
    3.1 培育壮秧
    3.2 科学耕整
    3.3 合理密度
    3.4 平衡肥水管理

(8)超级稻中浙优1号在皖南山区的种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2.2 产量
    2.3 生育期
    2.4 抗性
    2.5 品种简述
3 栽培要点
    3.1 育苗抛栽
    3.2 肥料运筹
    3.3 水浆管理
    3.4 防治病虫害

(10)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Ⅱ优航1号在皖南山区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封育年限对皖南山区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 王文静.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山区抗病性鉴定及评价[D]. 汪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D]. 刘鑫.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4]安徽省绩溪油茶选优初报[J]. 何小艳,汪祥顺,胡小菱,章学农,傅松玲. 经济林研究, 2012(04)
  • [5]皖垦糯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吴久好.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9)
  • [6]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J]. 张跃飞,黄忠祥,吴新民,朱锋云. 中国稻米, 2012(04)
  • [7]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低氮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J]. 胡日辉,姚建中,苏瑛. 中国稻米, 2010(02)
  • [8]超级稻中浙优1号在皖南山区的种植表现[J]. 张跃飞,王莉娜,沈文生,张德全. 浙江农业科学, 2007(05)
  • [9]关于安徽水稻产业提升几项关键技术问题的思考[J]. 杨惠成. 北方水稻, 2007(01)
  • [10]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皖南山区Ⅱ优航1号性能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