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藏公路新疆段泥石流灾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吴立新,李佳,苗则朗,王威,陈必焰,李志伟,戴吾蛟,许文斌[1](2021)在《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及灾害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模式与方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西部暖湿化进程加快,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快速变化,冰川灾害多发频发。因冰川流域地形极端复杂、地表覆盖变化迅速,冰川流域灾害具有链式发展的特点且物源区远程高位、地势险峻,面向普通地质滑坡和露天矿边坡的天空地协同监测技术难以直接或有效应用。本文基于冰川流域空间环境与灾害的监测内容及技术难点,分析了可用的现代测绘遥感技术及其局限性。针对监测对象、几何要素和质量要求,提出了基于天空地协同的冰川流域孕灾环境与灾害智能监测内涵,即平台协同、时间协同、参数协同和尺度协同,设计了任务驱动、知识引导的智能监测技术模式。面向3类基本监测任务,即个体冰川流域灾变过程情景模拟、冰川流域群孕灾环境差异分析与风险识别、冰川流域灾害事件应急响应,提出相应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初步方案。最后,讨论了基于天空地协同的冰川流域孕灾环境与灾害智能监测关键问题,提出未来的工作方向。
伊学涛,尚彦军,李守定,崔振东,孟和,曹小红[2](2021)在《新疆及中亚地区斜坡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和中亚五国山河相连,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但也是滑坡、泥石流等斜坡灾害的高发区,且两地的地质灾害发育有着明显的共性。本文对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斜坡灾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两地斜坡灾害形成机理、发育规律,即中高山地分布集中,受降雨和冰雪融水影响很大,黄土滑坡发育。新疆的斜坡灾害研究多围绕公路、水利等工程设施;中亚地区的斜坡灾害研究以自然灾害居多,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作用控制。最后,分析了新疆及中亚地区斜坡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建议建立现代化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灾害研究的国际合作。
任磊[3](2020)在《新疆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喀喇昆仑山脉主脊北侧,平均海拔5000m以上,矿产资源丰富。区域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岩土体类型多样,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段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资源基地地质环境条件总体较差。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矿产资源条件、矿山开发方式、地质环境条件为评价因素,评价指标为大型矿床数量、矿山规模、开采方式、选冶方式、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地下水埋深,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权重,评价火烧云一带、多宝山一带以及大红柳滩一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认为未来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影响程度均为轻度。
王朋[4](2020)在《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藏铁路为5条进藏铁路之一,走行于塔里木地台和青藏高原两个构造单元,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极其复杂多变,其修建技术难度和工程风险极大。通过分析总结拟建线路的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新藏铁路地貌单元极为多变、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地层岩性极为混杂、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存在滑坡和错落、危岩、落石和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地震、高地温、雪害及冻土等工程地质问题,建议在充分借鉴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中尼铁路等科研成果和勘察设计、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选线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我国山区铁路勘察、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祁航[5](2019)在《西藏阿里地区国道219线区界至日土段冻土层研究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文中认为国道219线,也称新藏公路,是我国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路。它是现阶段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通道,也是为西藏阿里地区进行物资运输的重要道路。本论文以国道219线(西藏境)区界至日土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资料搜集、整理,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综合勘探方法,对沿线冻土进行勘察,查明沿线冻土发育特征及不良地质和道路病害分布,并对该冻土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提出对应的工程措施建议。国道219线(西藏境)区界至日土段北起K649+200,南至K926+480.135。其中路线起点K649+200至K773+450段分布连续片状多年冻土,K773+450至K930+000段分布季节冻土。本区段多年冻土按含冰量划分,其冻土类型以少冰、多冰、富冰冻土为主,局部路段为饱冰冻土,而含土冰层很少出现。本区段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Tcp=-2.0℃-3.5℃,属于低温多年冻土。研究区总体上越往南,冻土含冰量越少,K649+200至K758+750冻土类型多为多冰或富冰冻土,从K760+000至K773+450冻土类型以少冰冻土多冰冻土为主。该路段冻土天然上限一般1.52.5米之间;由于该路段冻土层总厚度较大,本次钻探深度内未见冻土下限。国道219线(西藏境)区界至日土段沿线冻土对公路造成的道路病害主要有冻胀、融沉、翻浆。其中冻土层上水发育的细颗粒土路段、富冰、饱冰冻土路段冻胀融沉现象比较严重;K871+200K872+800、K874+200K874+600、K891+900K892+600段翻浆较为严重。其他道路病害有雪害、水毁等。根据《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勘察暂行规定》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对沿线冻土进行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总体来说全线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其中红山湖湖盆区连续多年冻土、龙木错湖盆区连续多年冻土、多玛曲及其支流宽浅河谷区连续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泉水湖湖盆区连续多年冻土、松西(索玛)草甸宽滩区连续多年冻土、红土达坂山岭区连续多年冻土为不良工程地质地段。由于研究区冻土属于低温多年冻土,设计时考虑尽量采用填土高度满足保护冻土的临界高度要求,对于富冰、饱冰冻土及含土冰层路段,需要处理好冻胀、融沉两大难题,对于地下水发育路段还需完善地下水防截排工程。水毁和雪害路段主要建议抬高路基,对不同路段做针对性处理。根据沿线冻土勘察、道路病害发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建议,为后期道路整治提供了非常有建设意义的方案。
黄凯[6](2018)在《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中巴伊土(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国际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延伸。通道内现有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无法满足国际通道的运输需求,亟需进行升级改造。公路的建设中易受到自然环境复杂、自然灾害严重、各国技术标准不同等多因素的影响,给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国际公路工程项目的关键风险,但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开展本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研究,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首先,本文从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出发。针对目前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界定不清晰的现状,对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公路工程技术风险是指在公路工程中,新技术(工艺)的应用本身的不确定性或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性、特殊性、差异性等导致的成熟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而引起可能的损失或工程项目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将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分为自然因素风险和技术因素风险两类。其次,对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将技术风险分为自然基础条件风险、不可抗自然灾害风险、技术成熟度风险、技术适用性风险、技术人员风险、设备与材料风险等6个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细化,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全通道分国别自然因素风险识别的结果显示通道主要面临冻土、泥石流、水毁、地震等自然风险。对通道公路工程整体的技术因素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关键工程技术,包括冻土路基处理技术、泥石流防治技术、公路水毁灾害防治技术、公路抗震技术、沙漠公路关键施工技术等。然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定量评价的模型。对风险因素指标进行筛选调整,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拓理论,基于层次可拓理论(EAHP)建立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可拓理论关联函数计算指标与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最后,以巴基斯坦KKH改建工程和伊朗北部德黑兰至恰卢斯新建高速公路工程为实例进行评价模型应用研究,确定KKH改建工程技术风险为较高等级、伊朗北部高速公路项目工程技术风险为一般等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两个案例中的关键风险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建议。该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为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其他公路工程的技术风险评价及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毛丽旦木·吐尔干尼[7](2018)在《新疆叶城县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叶城县座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山地地形为81.9%,平原地形为18.1%,叶城县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概况,5-9月份的持续暴雨情况,对于泥石流的发育、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灾害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构造条件、水源条件、土地覆被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控制差异作用下诱发。从1998-2016年地质灾害历史情况来看,因泥石流灾害等的原因,上万村民、建筑、桥梁、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和景区游人安全受到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万元;另外到目前为止,叶城县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统计为65余人。论文处于该研究区背景下进行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的资料数据基础上,以野外调查、室内整理阶段,基本查明叶城县辖区内泥石流分布与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野外调查验证的泥石流点要素表达欠缺的原因,根据已有的泥石流点要素和相交的流域提取响应因子。根据研究区实际概况、诱发泥石流的三大必备条件及影响因素诱发泥石流灾害强弱程度不一的原因,影响因素分别分为必要条件及影响条件,并选取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年降雨量、断层、植被覆盖率、道路、地表汇水量、矿山、地震等9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随后收集数据并预处理,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集成数据,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模型。进一步借助于GIS技术平台,引用证据权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加权Logistic回归叠加模型进行综合多因素分析对各个必要条件和影响条件进行分析及综合,并最终计算出研究区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结果;通过必要条件和影响条件的分析结果可知,必要条件对泥石流的诱发起着主导作用。为了体现出研究区遭受损害可能性程度,在定量评价底子上改正,再次利用GIS技术平台,通过对承载因子给定权重叠加模式计算出易损性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跟易发性综合评价相乘模式获得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成果,该成果对于减灾防灾工程给予一定的地质依据。总体来说,定量评价是在圈定易发性工作中具有可靠性。
龙贤哲,罗勇军,杨晓红[8](2017)在《新藏公路医学地理特点与卫勤保障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和西藏作为在中国西部两大地区,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在新中国急需发展的背景下,继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之后,新藏公路应运而生。作为内地进入西藏高原的第三条公路,起于新疆叶城县,沿途路段艰险,条件艰苦,全程2 140km,无人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5 000m以上大山,冰山达坂和冰河构成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特点,最后南至西藏拉孜县,故又称叶拉公路。本文将就新藏公路沿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医学地理情况进行综述,并提出卫勤保障措施。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9](2013)在《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文中指出新疆地区冰川、积雪广泛分布,在其融水补给河川径流的同时,也常伴有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冰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冰雪崩和风吹雪等冰雪灾害发生,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居住地以及重要国防干线的安全运营形成较大威胁.冰川、积雪变化直接影响到冰雪灾害发生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新疆的冰川洪水和冰湖突发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及天山南坡西部一带,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一带,冰川泥石流、冰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山地区,风吹雪主要在天山中、西段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新疆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灾害随着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而增多;而融雪洪水、雪崩和风吹雪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害强度在增强;冰崩灾害随着气温升高引起的高山冰体崩解而呈增加趋势.在新疆地区,冰雪灾害主要表现为冰雪洪水,已观测到近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雪洪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塔里木河流域的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洪水及北疆春季的冰凌和融雪洪水已对当地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新疆的水资源安全、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预计未来,随着气候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的增加,相关的冰雪灾害增多,因而增加了冰雪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面对气候变化诱发的众多冰川、积雪灾害,目前还缺乏对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冰雪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加强气候变化对冰雪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王建刚,陈春艳,徐建春,王盛韬[10](2013)在《阿勒泰市强降水衍生泥石流灾害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调查分析阿勒泰市区泥石流灾情、引发的气象因素以及有利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阿勒泰市泥石流灾害以市区东北部发生频率高,为重灾区,阿勒泰市泥石流主要发生在6—8月的强雷雨时段;中小尺度强雷雨是引发阿勒泰市泥石流直接的动力因素,降水超过15 mm并伴有雷暴可作为阿勒泰市泥石流气象预警指标;阿勒泰市夏季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的短时强降水有两种天气尺度环流背景。
二、新藏公路新疆段泥石流灾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藏公路新疆段泥石流灾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及灾害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模式与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冰川流域灾害监测的技术难点 |
2 冰川流域可用的现代测绘技术 |
2.1 可用的卫星遥感技术 |
2.1.1 卫星SAR技术 |
2.1.2 光学遥感技术 |
2.2 可用的航空遥感技术 |
2.2.1 UAV热红外遥感 |
2.2.2 UAV光学遥感 |
2.2.3 UAV LiDAR系统 |
2.3 可用的地面观测技术 |
2.3.1 TLS技术 |
2.3.2 测量机器人技术 |
3 天空地协同的冰川流域智能监测技术 |
3.1 监测内容与质量要求 |
3.2 天空地协同内涵 |
(1) 平台协同。 |
(2) 时间协同。 |
(3) 参数协同。 |
(4) 尺度协同。 |
3.3 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技术模式 |
3.4 智能监测初步方案 |
3.5 智能化工作方向 |
4 结论与展望 |
(2)新疆及中亚地区斜坡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斜坡灾害研究现状 |
1.1 斜坡灾害形成机理、发育规律 |
1.2 斜坡灾害识别、评价及监测 |
2 中亚地区斜坡灾害研究现状 |
2.1 斜坡灾害形成机理、运动特征 |
2.2 斜坡灾害识别、评价及监测 |
3 讨论 |
4 结语 |
(3)新疆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自然地理概况 |
2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
2.1 水文地质特征 |
2.1.1 地表水 |
2.1.2 地下水 |
2.2 工程地质特征 |
2.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3 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
3.1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现状 |
3.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
4 结论 |
(4)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自然地理特征 |
2.1 地貌单元极为多变 |
2.2 气象条件极为恶劣 |
2.3 地层岩性极为混杂 |
2.4 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
2.4.1 区域地质构造 |
2.4.2 新构造运动 |
2.4.3 主要断裂构造(表1) |
3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3.1 滑坡、错落 |
3.2 危岩落石和崩塌 |
3.3 岩堆 |
3.4 泥石流 |
3.5 风沙 |
3.6 地震 |
3.7 高地温 |
3.8 雪害 |
3.9 冻土 |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及对策展望 |
5 结论 |
(5)西藏阿里地区国道219线区界至日土段冻土层研究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冻土研究现状 |
1.2.2 国道219 线沿线冻土及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气候 |
2.1.4 水文 |
2.1.5 植被生态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层岩性 |
2.2.2 水文地质 |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2.3.1 地质构造 |
2.3.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三章 国道219线(区界-日土段)沿线冻土特征 |
3.1 冻土调查 |
3.1.1 工程地质调绘 |
3.1.2 地球物理探测 |
3.1.3 钻探与取样 |
3.1.4 室内试验 |
3.2 季节冻土 |
3.3 多年冻土 |
3.3.1 沿线多年冻土发育条件 |
3.3.2 多年冻土类型及冻土构造 |
3.3.3 冻土地温 |
3.3.4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沿线冻土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4.1 沿线冻土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
4.1.1 冻胀 |
4.1.2 融沉 |
4.1.3 路面翻浆 |
4.1.4 其他病害 |
4.2 沿线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
4.2.1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原则 |
4.2.2 沿线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
4.3 工程措施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带一路”与国际通道研究 |
1.3.2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
1.3.3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评价研究 |
1.3.4 综述小结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概述 |
2.1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概念 |
2.1.1 技术风险的概念内涵 |
2.1.2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的定义 |
2.2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特点 |
2.3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分类 |
2.3.1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的分类依据 |
2.3.2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的分类 |
2.4 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评价步骤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分析 |
2.4.3 风险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识别 |
3.1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定义与识别方法 |
3.1.1 通道概述 |
3.1.2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定义 |
3.1.3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识别方法 |
3.2 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
3.2.1 通道内已建公路工程技术难点与风险分析 |
3.2.2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因素选取 |
3.2.3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因素分析 |
3.3 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识别 |
3.3.1 中国段自然因素风险识别 |
3.3.2 巴基斯坦段自然因素风险识别 |
3.3.3 伊朗段自然因素风险识别 |
3.3.4 土耳其段自然因素风险识别 |
3.3.5 通道公路工程技术因素风险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4.1 层次可拓理论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可拓理论 |
4.1.3 层次可拓评价法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 |
4.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与评价标准的选择 |
4.2.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层次可拓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确定风险评价等级域及风险特征集 |
4.3.2 确定评价指标的经典域与节域 |
4.3.3 确定待评价物元 |
4.3.4 确定待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5 计算各风险因素与风险等级的关联度 |
4.3.6 计算综合关联度 |
4.3.7 计算待评项目技术风险等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KKH改建工程技术风险评价 |
5.1.1 KKH改建工程概况 |
5.1.2 KKH改建工程项目技术风险评价 |
5.1.3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 |
5.2 德黑兰至恰卢斯新建高速公路技术风险评价 |
5.2.1 德黑兰至恰卢斯新建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5.2.2 德黑兰至恰卢斯新建高速公路工程技术风险评价 |
5.2.3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7)新疆叶城县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人类工程活动 |
2.1.4 气象条件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工程地质条件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规律 |
3.1 研究区地质灾害 |
3.1.1 灾情历史 |
3.1.2 地质灾害类型 |
3.2 泥石流灾害分布与分布规律 |
3.2.1 行政区域分布规律 |
3.2.2 地貌分布规律 |
3.2.3 地质分布规律 |
3.2.4 水源分布规律 |
3.2.5 发育分布规律 |
3.3 遥感分布规律 |
3.3.1 泥石流遥感影像特征及遥感解译标志库 |
3.3.2 研究区部分泥石流遥感特征 |
第四章 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 |
4.1 地形地貌 |
4.1.1 地貌类型 |
4.1.2 地面高程 |
4.1.3 坡度 |
4.2 地层岩性 |
4.3 植被覆盖 |
4.4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4.5 降雨量 |
第5章 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 |
5.1 泥石流定量评价模型简介 |
5.2 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方法简介 |
5.2.1 数据准备阶段数据处理 |
5.2.2 单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 |
5.2.3 多因素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
5.3 必要条件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
5.3.1 必要条件定量评价数据处理 |
5.3.2 必要条件单因素定量分析 |
5.3.3 必要条件泥石流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 |
5.4 影响条件同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 |
5.4.1 影响条件定量评价数据处理 |
5.4.2 影响条件单因素定量分析 |
5.4.3 影响条件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 |
5.5 泥石流易发性综合定量评价 |
5.6 泥石流危险性综合评价 |
5.6.1 分区目的及原则 |
5.6.2 评价方法及成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藏公路医学地理特点与卫勤保障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新藏公路简介 |
2 新藏公路沿线自然地理特点 |
3 新藏公路沿线人文地理特点 |
4 新藏公路医学地理特点与卫勤保障 |
4.1 新藏公路医学地理特点 |
4.2 科学地认识急性高原反应 |
(9)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影响冰雪灾害的主要气象因子变化 |
1.1 温度变化 |
1.2 降水量变化 |
1.3 暴雪量和暴雪日数变化 |
2 灾害的作用类型与分布 |
2.1 冰雪洪水 |
2.1.1 融雪洪水 |
2.1.2 冰川洪水 |
2.1.3 冰凌洪水 |
2.2 冰川泥石流 |
2.3 雪崩与冰崩 |
2.3.1 雪崩 |
2.3.2 冰崩 |
2.4 雪灾与暴风雪 |
3 冰雪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3.1 阿尔泰山地区典型积雪流域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3.2 天山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冰川洪水及其冰湖溃决洪水 |
3.3 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洪水灾害特征 |
3.4 天山北坡冰雪流域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4 融雪洪水的形成机理研究 |
5 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对策 |
6 结论 |
(10)阿勒泰市强降水衍生泥石流灾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勒泰市地理与地质环境 |
2 阿勒泰市泥石流调查分析 |
2.1 阿勒泰市泥石流灾害调查分析 |
2.2 发生泥石流的同期降水量分析 |
3 短时强降水对阿勒泰市区泥石流的影响分析 |
3.1 暴雨泥石流形成机理 |
3.2 阿勒泰市夏季降水气候特征 |
3.3 引发阿勒泰市泥石流临界降雨量分析 |
3.4 阿勒泰市夏季局地暴雨的天气形势背景特征 |
4 小结 |
四、新藏公路新疆段泥石流灾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冰川流域孕灾环境及灾害的天空地协同智能监测模式与方向[J]. 吴立新,李佳,苗则朗,王威,陈必焰,李志伟,戴吾蛟,许文斌. 测绘学报, 2021(08)
- [2]新疆及中亚地区斜坡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 伊学涛,尚彦军,李守定,崔振东,孟和,曹小红. 新疆地质, 2021(01)
- [3]新疆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分析[J]. 任磊. 城市地质, 2020(03)
- [4]新藏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 王朋. 铁道标准设计, 2020(04)
- [5]西藏阿里地区国道219线区界至日土段冻土层研究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D]. 祁航. 长安大学, 2019(01)
- [6]中巴伊土国际通道公路工程技术风险研究[D]. 黄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7]新疆叶城县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D]. 毛丽旦木·吐尔干尼. 新疆大学, 2018(12)
- [8]新藏公路医学地理特点与卫勤保障特点[J]. 龙贤哲,罗勇军,杨晓红.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7(03)
- [9]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J]. 沈永平,苏宏超,王国亚,毛炜峄,王顺德,韩萍,王宁练,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3(06)
- [10]阿勒泰市强降水衍生泥石流灾害分析[J]. 王建刚,陈春艳,徐建春,王盛韬.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