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业[1](2021)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月至2019-01月天津医院急诊复位室和肢体矫形一病区骨质疏松型Colles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运用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用药对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中医药的系统治疗;同时骨折经指套悬吊牵引及中医手法整复后,试验组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均择机拆除外固定。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及辨证三期用药11周后骨密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时、两周复查、四周复查、以及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两周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测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VAS评分、骨折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骨密度对比分析结果:三期辨证用药后试验组骨密度值:-1.96±0.25,对照组:-1.97±0.1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期辨证用药完成后组间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两周组内对比统计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拆除固定两周后实验组为:1.33±0.28,对照组:1.36±0.27,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周):实验组为:11.81±4.91,对照组为:12.89±3.32,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周试验组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统计结果为p<0.05;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VAS评分组内对比统计:试验组为p<0.05,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四周两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对骨质疏松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对骨折部位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冷继扬[2](2021)在《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第二部分分别从历史、理论、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分别整理归纳分析了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特点,第三部分对中医与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对比,结果认为历代中医和蒙医都十分重视骨折治疗的发展,在漫长过程中二者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来看二者对骨折的治疗的理念以及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但蒙医骨科在喷酒治疗、药物以及护理上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进一步继续研究。
李煜[3](2021)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骨折后残留移位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儿童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可接受最大残留生长板轴(GP-S)角度及相对移位程度,探讨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的优劣势。方法:通过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201名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记录年龄、性别、侧别、随访时间、受伤时骨折远端移位方向、治疗前后及拆除固定时残留GP-S角度及侧方移位程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和并发症。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法组(110例)和手术组(91例),手法组通过正骨八法进行复位后予石膏固定,手术组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分析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本研究中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可接受的最大残留相对移位程度及GP-S角度,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疗效。结果:1.Salter-Harris Ⅱ型的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多发生于7-16岁的儿童中,男女比例为5.7:1,男性平均年龄为11.99岁(7-17岁),好发年龄峰值为12岁;女性平均年龄为10.07岁(7-15岁),好发年龄峰值为1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累及139例(67.48%),右侧67例(32.52%);背侧移位155例(75.24%),掌侧移位51例(24.76%)。2.拆除固定时两组侧位片上的相对移位程度及GP-S角度及正位片上的GP-S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优于手法组(P<0.05)。与手术组相比,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骨折再移位的发生率为3.40%,但均未出现骺板早闭、腕关节畸形等并发症。手法组末次随访时平均Gartland-Werley评分为0.42分,手术组平均评分为0.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优108例、良2例、可1例、差0例,手术组优93例、良1例、可1例、差0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在侧位片上95%参考范围为15.9%的移位,81.70-101.42°的远端背侧GP-S角度,正位片上可接受最大6.69%的移位,83.67-94.40°的远端尺侧GP-S角度,在此情况下能获得良好的结果。结论:1.本研究中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多发生于7-16岁的儿童,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背侧移位多于掌侧移位,且多见于左手,女性的发生好发年龄的峰值早于男性。2.本研究中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Salter-Harris 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能够接受在侧位上达15.9%的移位,81.7-101.42°的远端背侧GP-S角度,正位上6.69%的移位,83.67-94.40°的远端尺侧GP-S角度,且不存在骨骺早闭等并发症,因此不必强求解剖复位。3.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及克氏针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两种治疗方法各具优劣势。
张经龙[4](2021)在《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后,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和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骨伤科门诊及住院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年龄为60岁—75岁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骨折手法闭合复位,试验组以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4-6周,对照组以小夹板外固定4-6周,两组患者均有口服骨化三醇抗骨质疏松治疗。在复位固定后当天、第3天、1周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和腕关节周径的测量,治疗后8周进行腕关节活动度测量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并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减轻患者腕关节疼痛(组内比较,P<0.05);从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2.腕关节周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有利于患者腕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组内比较,P<0.05);且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3.腕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之间腕关节活动度比较,P<0.05,说明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G-W腕关节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G-W腕关节评分,且总体效果相当,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在G-W评分上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总疗效,P>0.05,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未发现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后,应用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前期改善患者腕关节疼痛、软组织肿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后期两者总疗效对比相当。
侯越[5](2021)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通过分析受试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运动疗法康复训练老年对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疼痛、肌肉力量、身体活动能力、预防老年患者再次跌倒发生再次骨折有无积极作用。从而使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更好地恢复前臂功能和手臂功能,降低再受伤风险,以完善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寻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为临床康复提供建议和参考。期望研究结果能为完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受试者自愿为原则,选取天津医院复位室接受闭合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且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5例,且进行闭合复位手法的主治医师均为同一位医师。每位患者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签字,将患者分为三组:康复宣教组(空白组)、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和运动疗法组(实验组),每组15人,康复训练的时间为12周。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出院后患者进行居家练习。康复宣教组(空白组):进行康复宣教。传统功能训练组(对照组):进行天津医院复位室传统康复训练。运动疗法组(实验组):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康复训练时间在复位后3天开始。在12周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三次数据采集和指标测量:复位后3天采集第一次、复位后6周采集第二次、复位后12周采集第三次。收集整理每一次检查评分,内容包括DASH评分、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腕关节活动度、握力、肘关节屈肌肌力、肘关节伸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Berg平衡量表、VAS评分。实验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受试者基本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对三组受试者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若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若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再对实验数据进行两两比较;三组受试者实验数据组内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两两比较用Wilcoxon检验,显着水平P<0.05。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45人,其中2名受试者未能完成实验,对照组1人,实验组1人,实际参与实验人数为43人。经统计学检验,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2.握力:12周后运动疗法组患者握力有显着提高(P<0.05),且肌力显着强于传统功能训练组和康复宣教组(P<0.05)。3.肘关节伸肌肌力(测试肱三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4.肘关节屈肌肌力(测试肱二头肌):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肘关节伸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5.肩关节外展肌肌力:12周后传统功能训练组、运动疗法组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显着增加(P<0.05),且运动疗法组显着优于传统功能训练组。6.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伸展、屈曲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伸展(P=0.000)、前屈活动度(P=0.016)有明显差异。7.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有显着性增加(P<0.05),三组组间腕关节桡偏(P=0.187)无明显差异、尺偏活动度(P=0.003)有明显差异。8.腕关节活动度:12周后三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有明显增加(P<0.05),三组组间前臂旋前(P=0.004)、旋后活动度(P=0.047)有明显差异。9.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12周后三组患者腕关节PRWE评分(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有明显差异(P=0.026)。10.DASH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上肢DASH评分功能障碍程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显着强于空白组,但两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128)。11.Berg平衡量表:12周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功能障碍程度显着降低(P<0.05),空白组无显着性变化(P=0.560)。三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381)。12.掌倾角:12周后三组患者掌倾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55)。13.尺偏角:12周后三组患者尺偏角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806)。14.桡骨长度:12周后三组患者桡骨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941)。15.腕部疼痛(VAS)评分:12周后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三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326)。研究结论: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患者进行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比进行传统功能训练更加可以增加患者复位后握力、肘关节伸展肌肌力、肘关节屈曲肌肌力、肩关节外展肌肌力、增加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减轻患者腕关节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和传统功能训练比康复宣教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上,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上有积极辅助作用,说明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对复位后患者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加大对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的关注,建议将运动疗法康复训练纳入到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案中。
于晓飞[6](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严杰伟[7](2021)在《吴门手法双层夹板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评估吴门手法复位双层夹板固定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吴门医派骨伤桡骨远端骨折四步复位法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差异。方法:1.回顾性分析:回顾分析近3年(2016年4月-2019年4月)因单侧桡骨远端骨折来我院接受吴门骨伤桡骨远端骨折四步复位法+双层夹板外固定治疗的ABC三型(基于AO分型)骨折的临床疗效。2.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州市中医医院诊治的70例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手法组及手术组。手法组予吴门手法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手术组予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分别从主要疗效标准(治疗第12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Green-O’Brien评分)以及次要指标(治疗前、治疗后当天、第一周、第3月、第12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卫生经济学评价、并发症等方面)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与研究。结果:1.三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对比,P均>0.05,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A、B型两组病例的Green-O’Brien评分显着优于C型,P<0.05;三组病例临床疗效、末次影像学评价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手法组与手术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对比,P>0.05,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临床疗效:手法组与手术组对比,P>0.05,差异不显着,证明手法组和手术组疗效相当。Green-O’Brien评分:治疗前手法组与手术组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对比,P<0.05,手术组显着优于手法组。影像学观测指标:两组治疗前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当天的掌倾角及尺偏角,两组对比,P>0.05,差异不显着,桡骨高度对比,P<0.05,差异显着,证明手法组复位后桡骨高度显着大于手术组;治疗后第1周、第3月、第12月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对比,P均<0.05,而治疗后第1周、第3月、第12月的桡骨高度对比,P>0.05,证明手术组能更好地维持复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卫生经济学评价: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卫生经济学评价对比,P<0.05,手法组显着优于手术组;住院时间对比,P<0.05,手法组显着少于手术组。并发症:手法组与手术组对比,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吴门手法双层夹板治疗老年A、B、C三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2.相比于手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虽然解剖对位及维持复位后的解剖位置等方面相对不足,但吴门手法联合双层夹板治疗方案住院时间更短,卫生经济学评价更优。
刘涛[8](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宝磊[9](2021)在《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观察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骨创伤治疗仪用无创方式,来缓解骨折疼痛、促进消肿、改善患肢末梢血循环。为综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提供新的方式,也为临床采用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桡骨远端骨折的住院患儿中60例(详见纳入排除标准),年龄6-14周岁,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儿童桡骨远端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所有患儿随诊资料完整。对60例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对患儿骨折后1周、2周疼痛评分(根据Wong-Baker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末梢血循环指脉氧指数、患肢肿胀情况,4周后患侧腕关节功能Cartland-Werley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及有效率。3结果有完整随访资料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1周后治疗组在疼痛评分、消肿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2周后在疼痛评分、消肿效果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周后两组患儿的患肢疼痛及肿胀表现相似,已基本缓解,在缓解骨折早期疼痛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改善血液循环方面,比较两组血循环指脉氧指数差值,两组治疗前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指脉氧指数差值降低(P<0.05),治疗第3天、5天、1周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指脉氧指数差值低(P<0.05)。治疗后第2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过程中,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儿早期患肢疼痛、患侧腕部肿胀、患肢末梢血循环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患儿患侧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缓解疼痛、消肿快,改善局部末梢血运具有一定优势,该治疗方式无创清洁、操作便捷、疗效优越,值得临床推广。
范鑫超[10](2021)在《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Distal Volar Radius,DVR)在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期间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77例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48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分组,其中应用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24例视为试验组,影像学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24例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影像学情况、术后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利用卡方检验对组间率的比较进行分析,所有检验标准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疗效优良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0.8%),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62.00±3.75)min、(25.00±1.00)ml、(3.00±1.00)次]优于对照组[(69.50±3.75)min、(27.00±3.00)ml、(5.00±1.00)次],P<0.05,有统计学意义;影像方面:试验组术后掌倾角(12.50±1.00)°大于对照组术后掌倾角(11.00±1.0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22.00±1.00)°、(12.00±1.00)mm]与对照组术后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22.00±1.75)°、(12.00±0.01)m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66.00±3.75)°、(66.00±5.75)°、(36.00±3.00)°、(20.50±1.00)°、(86.00±2.75)°、(80.50±1.00)°]大于对照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60.00±2.00)°、(58.00±4.25)°、(32.00±1.00)°、(17.50±1.00)°、(81.50±2.00)°、(76.0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患侧握力与健侧比为(80.00±13.75)%与对照组(80.00±15.00)%相比,P=0.194,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24例试验组患者,手术时机小于等于6天的患者6个月随访疗效优于手术时机大于6天的患者,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类型对患者术后疗效有影响,P=0.0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中透视次数的同时也提高了术后疗效的优良率。2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影响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3 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加精准化、个性化。
二、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Colles骨折病因病机 |
2 中医骨折治疗原则 |
3 中医骨伤科骨折的治法 |
4 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病例来源 |
2 实验设计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康复锻炼 |
3 临床疗效观察及评定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2 患者治疗指标分析 |
2.1 骨密度的分析 |
2.2 掌倾角和尺偏角分析 |
2.3 桡骨高度分析 |
2.4 骨折愈合时间分析 |
2.5 腕关节Gartland和 Werley功能评分组间对比 |
2.6 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7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分析 |
讨论 |
1 Colles骨折流行病学及分型 |
2 中医药治疗Colles骨折的历史沿革 |
3 夹板治疗Colles骨折的优势与研究方向 |
4 中医骨伤三期辨证的优势 |
5 指套悬吊牵引的临床优势与禁忌症 |
6 利用网络药理学对部分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初探 |
7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Colles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诊断 |
2 中医和西医的分型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2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康复方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蒙医两种传统民族医学的比较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1.1 中医治疗骨折病的发展简史 |
1.2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 |
1.3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
1.4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1.5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和康复 |
第二部分 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2.1 蒙医骨伤学的发展简史 |
2.2 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 |
2.3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
2.4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2.5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 |
第三部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蒙医的整体比较 |
3.1 中医与蒙医治疗骨折发展历史的对比 |
3.2 中医与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对比 |
3.3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的异同比较 |
3.4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对比 |
3.5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和康复对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骨折后残留移位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诊断依据 |
2.2 影像学分型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闭合手法复位方法 |
3 手术方法 |
4 功能锻炼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影像学指标 |
5.3 并发症 |
5.4 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 |
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手法复位残留移位及GP-S与疗效的分析 |
3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及影像学指标比较 |
4 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结果比较 |
5 典型案例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1 儿童Salter-Harris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流行病学分析 |
2 桡骨远端解剖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选用 |
3 手法复位与手术治疗均具有优势 |
4 手法复位后可接受最大残留移位程度及GP-S角度分析 |
5 手法复位治疗Salter-HarrisⅡ型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6 手法复位疗效受多因素的影响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并发症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的选择 |
1.1 病例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检测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腕关节周径的组间对比 |
3.4 VAS评分 |
3.5 腕关节周径 |
3.6 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
3.7 Gartland-Werley腕关节机能评分 |
3.8 两组总疗效对比 |
4 讨论 |
4.1 中医认识 |
4.2 西医研究现状 |
4.3 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机理 |
4.4 中药外敷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
4.5 消炎1号膏药理分析 |
4.6 消炎1号膏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势 |
4.7 治疗后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药外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和康复研究现状 |
1.2.1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概述及治疗 |
1.2.2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研究现状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3 分组方法 |
2.2 实验方案 |
2.3 训练内容 |
2.3.1 康复宣教 |
2.3.2 术后康复 |
2.4 观察与测量指标 |
2.4.1 握力测量 |
2.4.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2.4.3 患侧腕关节屈曲角度测量 |
2.4.4 肘关节屈肌肌力、伸肌肌力测量 |
2.4.5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测量 |
2.4.6 运动强度控制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结果 |
3.1.1 受试者一般情况 |
3.1.2 依从性 |
3.1.3 握力结果 |
3.1.4 肘关节伸肌肌力结果 |
3.1.5 肘关节屈肌肌力结果 |
3.1.6 肩关节外展肌肌力结果 |
3.1.7 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结果 |
3.1.8 腕关节桡偏、尺偏活动度结果 |
3.1.9 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 |
3.1.10 PRWE评分结果 |
3.1.11 DASH评分结果 |
3.1.12 Berg评分结果 |
3.1.13 掌倾角结果 |
3.1.14 尺偏角结果 |
3.1.15 桡骨长度结果 |
3.1.16 VAS评分结果 |
3.1.17 不良事件统计 |
3.2 讨论与分析 |
3.2.1 握力、肘关节肌肉肌力、肩关节肌肉肌力分析 |
3.2.2 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活动度分析 |
3.2.3 PRWE评分分析 |
3.2.4 DASH评分分析 |
3.2.5 Berg评分分析 |
3.2.6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分析 |
3.2.7 VAS评分分析 |
3.2.8 不良事件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英文缩略词表 |
2.Dash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吴门手法双层夹板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研究 |
1. 解剖生理 |
2. 三柱结构及功能解剖 |
3. 病因机制 |
4. 常用分型 |
5. 治疗 |
5.1 治疗原则 |
5.2 中医治疗 |
5.3 西医治疗 |
6. 目前争论 |
6.1 手术与手法 |
6.2 合并尺骨茎突骨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吴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依据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方案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随访方式及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 |
2.6 数据整理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比较 |
4.结论 |
二. 吴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依据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设计方案 |
2.2 分组及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治疗疗程 |
2.5 随访方式及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价 |
2.7 数据整理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比较 |
4. 结论 |
5.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研究结果分析 |
2. 中医正骨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优势 |
3. 切开复位联合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优势 |
4. 并发症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历随访观察表 |
附录二: 主流正骨手法流派 |
附录三: Green-O'Brien评分表 |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
外文论文 |
Acknowledgements |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及材料 |
2.1 分组 |
2.2 研究设备及材料 |
2.3 常规治疗 |
2.4 治疗方法 |
2.5 注意事项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疼痛Wong-Baker评分 |
3.2 肿胀程度(腕关节周径差) |
3.3 末梢血循环评分 |
3.4 患侧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 |
3.5 并发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ong-Baker疼痛评分比较 |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胀程度评分比较 |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末梢血循环分值比较 |
5.5 患侧腕关节功能C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分析 |
讨论与分析 |
1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概述 |
1.1 儿童桡骨骨折特点 |
1.2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现状 |
2 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3 骨创伤治疗仪的研究现状 |
4 骨创伤治疗仪机理 |
4.1 电疗机制原理 |
4.2 磁疗机制原理 |
5 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分析 |
6 骨创伤治疗仪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
6.1 疼痛Wong-Baker评分比较 |
6.2 肿胀程度评分 |
6.3 指脉氧指数差值比较 |
6.4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伟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D]. 冷继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Salter-Harris Ⅱ型骨折后残留移位的回顾性分析[D]. 李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经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后传统功能训练和运动疗法的比较研究[D]. 侯越. 天津体育学院, 2021(12)
- [6]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 于晓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7]吴门手法双层夹板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估[D]. 严杰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9]骨创伤治疗仪在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观察[D]. 汪宝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D]. 范鑫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