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

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

一、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1](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韩强,云露,蒋华山,邵小明,金仙梅[2](2021)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过程分析》文中提出综合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构造演化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不同断裂带油气性质差异性、成藏期次及油气充注过程进行研究。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物性和成熟度存在差异,由西向东从7号断裂带向1号断裂带原油密度变小,西部的7号带和5号带北段油气成熟度低,5号带南段和1号带油气成熟度高。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存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多期油气充注过程。自西向东不同断裂带上主成藏期存在差异,西部的7号及5号断裂带油气成藏期为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晚期,东部的顺北1号断裂带多了一个晚期油气成藏即喜马拉雅期成藏。顺北地区多期油气充注成藏是导致该区油气成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奥陶系成藏期古构造对断裂带的油气充注具有控制作用。加里东晚期,研究区走滑断裂带构造均处于充注有利区;海西晚期,顺北11号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充注来自东部满加尔的油气概率较低。喜马拉雅期,仅顺北1号断裂带及其以东获得高熟油气充注。

丛富云[3](2021)在《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西部下古生界深层油气成藏过程》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深层勘探的热点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极为复杂。受深层油气成藏过程特殊性及其复杂的动力学机理影响,深层油气成藏运聚机理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最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含油气层位多,其中奥陶系石油储量最大,成藏问题也最复杂。本次研究通过对塔北隆起中西部三个典型地区,即于奇-艾丁-托甫台地区、哈拉哈塘地区和顺北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精细解剖,揭示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建立深层油气富集模式。综合运用数值模拟、有机地球化学、包裹体定量荧光光谱和测温、同位素地球化学,从烃源岩生烃史、原油性质空间变化和原油充注历史分析入手,总结了塔北隆起中西部奥陶系油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研究所得结论和认识如下:(1)识别了塔北隆起及顺托果勒低隆起由二叠系岩浆活动导致的背景热异常事件。本次研究将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Δ47)与方解石U-Pb定年相结合,利用已有的团簇同位素固相重排动力学模型对塔北隆起和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深埋碳酸盐岩层段进行热历史正演模拟,并结合沥青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的Easy%Ro模拟结果,揭示了塔北、顺北和顺托地区于二叠纪存在一个短暂的背景热异常事件。基于恢复的最高古地温推算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认为二叠系地幔柱活动可能是造成产生背景热异常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二叠系岩浆活动导致的热异常期间最高埋藏古地温的实际温度区间仍需要结合更多方法和证据进行确定。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进行塔里木盆地热历史恢复和生烃史研究中,二叠系岩浆活动的热效应应予以重视。(2)对塔北隆起中西部三个典型地区,即于奇-艾丁-托甫台地区,哈拉哈塘地区和顺北地区进行一维和二维热史、生烃史模拟,同时辅以原油Re-Os同位素定年,限定了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生烃历史。结果显示,塔北隆起中西部原地烃源岩存在三个主要的生烃时期,包括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其中海西晚期是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生烃量最大、生烃范围最广。南部和北部烃源岩成熟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北部烃源岩成熟度低于南部。(3)对于奇-艾丁-托甫台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原油物性和成熟度存在由北向南渐变的原油性质的空间变化与海西晚期埋深导致的生物降解程度差异以及原地烃源岩成熟度差异导致的原油成熟度差异密切相关,同时断裂活动差异导致的原油垂向充注期次及强度差异,影响了部分地区,如YQX1井轻质油藏原油性质的突变。总体三到四期充注,包括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中-晚期和喜山期。艾丁和于奇地区奥陶系储层中,海西晚期充注分布最为广泛,海西早期和燕山中-晚期充注主要分布于艾丁地区,喜山期充注在艾丁和于奇地区均有识别。(4)对哈拉哈塘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哈拉哈塘油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可以总结为“断裂控富、原地生烃、垂向运移、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局部地区成熟度变化趋势存在波动。分析认为海西晚期是烃源岩主生烃期及储层主充注期,原地烃源岩成熟度差异可能导致了原油成熟度大范围的空间变化。原油充注时期包括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其中海西晚期充注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是主充注期。断裂带的分段性及断裂不同部位活化强度差异可能控制了不同井位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充注强度,从而造成局部原油性质的波动。(5)对顺北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顺北油田的成藏机理可以总结为“早期生油,早期充注,深埋熟化,晚期调整”。顺北地区的现有钻井主要分布在NNE向的顺北1号和NNW向的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周围。顺北1号带原油密度、粘度、含硫量及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均低于顺北5号带,原油成熟度则在顺北1号带更高。顺北5号断裂带现今原油于加里东晚期充注,顺北1号断裂带原油充注时期最早始于海西晚期,持续至喜山期,其中海西晚期是主充注期。区域应力场方向导致的两条断裂带的差异活化是造成原油差异充注的主因,直接决定了两条断裂带上原油性质的差异性。(6)综合三个典型地区的油气成藏历史,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总结为“烃源岩原地供烃、原油垂向充注、多期充注成藏、走滑断裂控富”。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地生烃。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由于埋深不同,烃源岩成熟度存在差异,且南部烃源岩成熟度较北部更高。烃源岩总体存在三期生烃,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燕山-喜山期,其中海西晚期为主生烃期,生烃量最大。由于烃源岩成熟度空间差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充注的原油也存在成熟度差异,并且表现为南部地区充注的原油成熟度高于北部地区。原油成熟度存在空间差异,总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原油充注期次总体存在三期,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燕山-喜山期。不同地区充注期次及各期充注强度存在差异。走滑断裂的差异活化控制了原油垂向运移,从而决定了不同地区原油性质的差别。

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4](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文中研究指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对雅克拉海相油气的成藏期次进行厘定,并通过分析该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来确定油气聚集和调整的有利勘探区。雅克拉地区主要存在喜马拉雅早期(45.5~16.5 Ma)和喜马拉雅中—晚期(22~4 Ma)2期海相油气成藏过程,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雅克拉地区在喜马拉雅晚期的"构造翘倾"作用控制了海相油气的晚期充注和成藏有利区。喜马拉雅早期,雅克拉地区前中生界构造呈北东高、西南低的构造格局,油气充注范围广,雅克拉—雅东构造圈闭群均处于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范围内。喜马拉雅晚期受库车坳陷快速沉降,雅克拉地区中新生界构造发生了"翘倾"作用,前中生界构造由原来的北东高和西南低格局转变为北东低和西南高的构造格局,轮台断裂构造带及其以南圈闭是晚期海相油气充注的有利区。同时构造"翘倾"使喜马拉雅早期充注的海相油气藏遭受破坏或向南调整聚集。

尚培[5](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叶丹琦[6](2019)在《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有助于恢复油气成藏过程。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化、地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采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烃源岩生烃史,结合储层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综合确定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成藏期,明确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研究区古生界发育下寒武统烃源岩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在满加尔坳陷和阿瓦提坳陷,加里东中-后期、海西中期和燕山晚期-喜山期是其三次主生烃期,满加尔坳陷、阿瓦提坳陷分别在海西中期、晚期进入生气阶段,阿瓦提坳陷生烃时间略晚于满加尔坳陷;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坳陷、阿瓦提坳陷和顺托果勒低隆起,加里东中期-现今持续生烃,满加尔坳陷喜山晚期进入生气阶段,其中顺托果勒低隆起烃源岩一直处于低成熟阶段,热演化程度低于邻近坳陷。奥陶系储层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烃类包裹体多赋存在早期粒状方解石胶结物、微裂缝扩大孔内粒状方解石胶结物中,呈零星分布或是群体分布,发暗黄色、黄色荧光,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70~80℃;第Ⅱ期烃类包裹体多分布在连晶方解石胶结物中,发黄绿色、蓝绿色荧光,均一温度为110~130℃;第Ⅲ期烃类包裹体,赋存于溶洞内粗晶镶嵌状方解石胶结物、溶洞内连晶方解石胶结物中,发蓝色、蓝白色荧光,均一温度为140~160℃。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确定了三期成藏: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不同期次成藏范围存在差异。加里东中晚期成藏范围最小,海西晚期和喜山中晚期成藏范围相对较大,几乎在全区均有分布,为主成藏期。其中艾丁地区为加里东晚期成藏;塔北托甫台地区、顺北地区东部和顺西-顺托地区均为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三期成藏,跃进地区、顺北地区西部和顺南地区为海西晚期和喜山晚期两期成藏,古城地区喜山晚期成藏。

康弘男[7](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能够在勘探上取得新的成果、深化顺北地区奥陶系深层油气成藏机理、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和提高勘探成功率。对顺北地区及其周边油气田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评价油气成熟度、研究原油族群和油源和厘定油气藏成藏期次等工作。本论文主要围绕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上的奥陶系油气藏,针对奥陶系挥发性油、轻质油和天然气进行分析。通过宏观地质和微观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油气物性、轻烃、饱和烃、芳烃、碳同位素等参数研究原油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油气源对比,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分析,确定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研究表明,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的奥陶系原油和天然气的生烃母质均为海相Ⅰ-Ⅱ1型干酪根,生烃母质为海相藻类为主。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奥陶系油气成熟度从东向西逐渐减小,1号断裂带中不同井的成熟度相似,基本属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顺北7号断裂带上的顺北7井基本属于成熟阶段。研究区油气与寒武系育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可比性。顺北地区可能存在至少两期油气充注或成藏,早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低,晚期油气充注以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伴生气为主。顺北地区奥陶系深层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王玉伟[8](2019)在《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文中认为顺托果勒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斜坡带,地处满加尔坳陷与阿瓦提凹陷、沙雅隆起与卡塔克隆起之间的鞍部,俗称“顺托果勒低隆”或“阿-满古梁子”。构造单元从北向南依次可分为顺北缓坡、顺托果勒低隆和顺南缓坡。其中,顺北地区为今年来油气勘探新突破,勘探面积约1.99万km2,而顺南地区和顺托果勒低隆则以天然气为主,气区勘探面积为8000km2,目前在SN1、SN4和ST1等井获得凝析油和天然气产出。本文以油气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基于前人关于研究区域奥陶系储层特征及油气充注等方面的研究,从岩石学观察、成像测井、铸体薄片和应力敏感实验分析入手,识别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并利用压汞法、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对储层孔喉结构,尤其是微生物岩发育的藻孔结构进行恢复;从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结合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成岩现象探讨影响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岩溶流体和断裂活动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剖析微生物岩储层形成的优势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油气地化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断裂活动分析来厘定油气充注期次,进一步讨论岩溶流体和裂缝化对不同区块及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在宏观和微观观察储层空间的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域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为断溶体,且不同地区、不同层系储集空间略有不同。顺南地区一间房组主要储集空间为高角度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和微裂隙,孔隙以粒内溶孔、藻孔等为主;鹰山组上段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孔洞及石英晶间孔隙;鹰山组下段以裂缝为主,少量孔洞,局部出现白云石晶间孔隙。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并伴有溶蚀孔洞的发育。主干断裂主要储集空间有高陡断层相关洞穴、高角度构造裂缝及伴生溶蚀孔洞集合体,次级断裂带发育的主要储集空间有低角度构造裂缝、高角度构造裂缝及溶蚀孔洞。此外,主干断裂及次级断裂均发育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微裂缝及藻孔等。通过压汞法、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恢复不同岩性发育孔隙的孔喉结构特征,发现硅化程度较高的灰岩孔隙及喉道体积较大,而微生物岩发育的藻孔,孔隙体积虽较大,但孔隙之间的相互连通性较差。研究区域奥陶系发育的微生物岩储集体,在孔隙度-渗透率关系图中显示出相较其他岩性较好的储集物性。基于奥陶系储层的研究和微生物岩储集空间的观察,结合测井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微生物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优势因素:(1)原生白云石的生成可以促进方解石的溶解;(2)微生物岩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不仅可以在埋藏成岩阶段生成有机酸造成溶蚀,还能够降低微生物岩的极限强度从而易于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裂缝。在薄片观察的基础上,识别出研究区奥陶系储集层经历了溶蚀作用、裂缝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泥晶化作用和硅化作用等。其中提高储层物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裂缝化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等;而破坏性成岩作用则可降低储集层的储集物性,主要包括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还包括有些情况下可以提高储集性能,有些情况下则相反的双重作用,如硅化作用。阴极光观察可见主要有4个世代的方解石胶结物,分别呈暗色、暗棕色、橘黄色和黄色。早期方解石胶结物主要充填于溶蚀孔洞、铸模孔及受应力作用影响发生的重结晶方解石中,其阴极光颜色主要为暗色和暗棕色,裂缝充填方解石主要呈橘黄色阴极光,局部区域切穿了早期溶洞,由于流体性质的改变,有些裂缝充填方解石有环带发育,呈黄色阴极光。发育压溶缝合线切过充填橘黄色阴极光方解石胶结物的裂缝,并有晚期裂缝穿过压溶缝合线和溶蚀孔洞。根据阴极光颜色及切割关系,确定的成岩序次为暗色→暗棕色→橘黄色→黄色,未充填裂缝发育在最晚期。岩溶作用和裂缝化是研究区奥陶系储集层重要的形成机制。早成岩岩溶作用叠加深成岩溶作用,极大提高了储层物性。受走滑断裂活动控制,裂缝化作用为多期溶蚀作用提供了渗流通道,最终形成了“断溶体”储集体。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利用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推断出顺南地区奥陶系储集层的流体主要有三种端元,包括外源同生卤水、上升热流体以及这两种热液与同生海水的混合流体;而顺北地区主要有四种流体端元,分别为大气淡水、外源同生卤水、上升热流体以及同生海水与两种热流体的混合流体。几种流体端元对储集层的溶蚀作用是在三种水-岩反应体制下进行的:(1)大气淡水-同生海水重力流演化体制;(2)断裂控制大气淡水下渗体制;(3)火成岩活动驱动远端热液与同生水混合上升流演化体制。顺南地区奥陶系储集层早期活动流体及顺北地区第一幕和第二幕流体活动为同生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断裂控制大气淡水下渗主要在顺北地区作用较为明显,证据表现为在SHB7井发橘黄色阴极光的缝洞充填方解石氧同位素明显负偏,且在氧同位素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关系图中没有表现出热液性质,因此第二幕流体有大气淡水作用的影响;在火成岩活动驱动远端热液与同生水混合上升流演化体制中,由于热液来源不同,又可分为火成岩活动驱动酸性热液和深层烃源岩热卤水上升流热蚀变作用。顺南地区热液矿物的发育代表了热蚀变作用过程;顺北地区第三幕流体活动为富硅热液,形成隐晶硅。深层烃源岩热卤水上升流热蚀变作用中,顺南地区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热液形成的方解石脉与岩浆热液形成的石英脉具有不同来源,印证了该作用机制。而顺北地区第四幕流体活动为外源热卤水,并在喜山期流体性质转变为酸性,在溶蚀方解石脉的过程中转变为碱性流体。正是这种酸碱交替的过程,使得SHBP3井和SHB7井隐晶硅发育的部分裂缝中出现方解石胶结物与交代隐晶硅镶嵌分布的特征。裂缝化主要受控于断裂活动,顺南地区主要在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和喜山期发生了四期裂缝化;顺北地区同样在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四期裂缝化作用,而7号断裂带受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较小。勘探成果表明,顺南地区以凝析油和天然气为主,顺北地区则以轻质油为主。原油和天然气的地化数据表明,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原油均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而顺北地区从1号,5号到7号断裂带原油及天然气成熟度逐渐降低。基于储层形成机制研究及油气地化特点,运用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方法确定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地震资料确定断裂活动,结果表明岩溶作用及裂缝化作用控制了油气的充注,且断裂活动强度、雁列构造应力状态造成裂缝化程度的差异。顺南地区和顺北5号、7号断裂带在加里东晚期油气充注较弱,顺北1号断裂带充注较强,因此早成岩岩溶形成的溶蚀孔洞对顺北1号断裂带油气充注较为有利。顺南地区构造断裂活动较强烈,致使海西晚期-印支期及喜山期的热液活动叠加早成岩岩溶作用,并伴随油气充注。顺北地区1号断裂带构造活动较强,在构造运动时期均处于拉分环境,使得裂缝化程度较高,致使加里东晚期大气淡水和同生海水混合流体与海西晚期岩浆热液、燕山中后期深部热液及喜山期地层水的深成岩溶流体均控制了油气充注;5号断裂带虽断裂活动强度高于1号断裂带,但在加里东晚期处于右行左阶,压隆环境使裂缝化程度不高,造成加里东晚期早成岩岩溶流体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较弱,主要受深成岩溶流体控制发生三期油气充注;7号断裂带虽发生四期裂缝化,但早期构造活动较弱,断裂带整体处于压隆环境,不仅裂缝化程度相对较弱,且发育的裂缝内部不易于开启,只在海西晚期热液作用下发生了一期油气充注。本文研究成果获得了微生物岩储层发育的优势性及断溶体多成因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的重要认识,为顺托果勒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梁祎琳[9](2019)在《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具有叠合盆地典型的含油气特征,其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焦点,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预测油气资源总量巨大。由于塔里木盆地钻遇寒武系且具有油气显示的钻井较少,前人对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奥陶系与志留系,对于塔中地区寒武系成藏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前人研究,从研究成藏期次的角度出发,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作为目的层。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油气成藏年代学等理论,在明确研究区有效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确定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充注过程,与志留系油气充注过程对比分析,注重微观-宏观、时间-空间的匹配,探讨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这将深化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证据支撑。为厘定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对研究区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基于紫外光、透射光显微镜下岩相学特征观察、显微微束荧光光谱分析原油成分成熟度、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气体组分等技术手段,结合研究区埋藏史-热史特征对于其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藏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发生过两期油气充注事件:加里东晚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烃,生成的油气由于阿瓦塔格组膏盐层的遮挡于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有效成藏;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再次发生一期原油充注。海西早期构造事件导致大型断裂形成,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途经寒武系储集层沿断裂调整至志留系,后因隆升至地表在大气淡水淋滤、生物降解等作用下转化成沥青。至喜山期,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已不具备生油的能力而进入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充注进圈闭形成气藏。(2)塔中地区寒武系发生3期油气充注过程:第Ⅰ期与第Ⅱ期为原油充注,对应均一温度为90℃-110℃以及125℃-135℃,为加里东晚期2期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天然气充注,对应均一温度为150℃-160℃,喜山期1期天然气充注。(3)总结塔中地区中深1-中深5井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加里东晚期汇聚-喜山期气洗相分馏改造。喜山期塔里木盆地中深1C井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干气的横向输导通道,天然气运移发生气侵作用形成次生凝析气藏,是相分馏改造的结果。

时新强[10](2019)在《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文中研究说明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主战场,近年来北部构造带致密砂岩气勘探力度逐步加大,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过研究,但是迪北气藏复杂低渗-致密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研究程度较低,油气来源存在较大争议,主控因素认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研究区内烃源岩和原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实验分析,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和轻烃参数分析,结合镜下包裹体观测等方法。在动态解剖成藏过程静态分析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成果建立成藏模式,明确迪北气田主控因素,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轻烃参数,明确油气具有的混源特征,结合原油的生标特征厘定了油气主要来源于阳霞组顶部湖相泥岩与下部煤系烃源岩。阳霞组发育两套烃源岩油气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主要由于沉积环境和母质来源差异较大。(2)通过镜下对包裹体的观测,明确了迪北气藏早期聚油、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通过测定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该地区地层温度埋藏史曲线,明确了油气成藏期,康村期为油藏形成时间,排气高峰出现在库车期。(3)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迪北气藏是“先致密后成藏型”的致密深盆气藏,分析了该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今后勘探过程中应该注意裂缝发育的地区,裂缝以构造裂缝为主未被充填,能提高含气饱和度和天然气充注效率,是迪北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的“甜点”。

二、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实验方法
3 不同断裂带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性
4 不同断裂带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成藏期
    4.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1 包裹体类型
        4.1.2 包裹体荧光颜色
    4.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3 油气充注时间确定
5 奥陶系成藏期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
    5.1 加里东晚期奥陶系古构造格局及油气充注
    5.2 海西晚期奥陶系古构造格局及油气充注
    5.3 喜马拉雅期奥陶系古构造格局与油气充注成藏
6 结论

(3)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西部下古生界深层油气成藏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现状
        1.2.2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现状
        1.2.4 深层油气成藏理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构造分区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断裂发育特征
        2.1.4 沉积充填特征
        2.1.5 岩浆活动特征
第三章 区域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
    3.1 岩浆活动背景热异常事件研究
        3.1.1 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
        3.1.2 团簇同位素和镜质体反射率热史恢复
        3.1.3 背景热异常的构造-热解释
    3.2 区域热史、生烃史研究
        3.2.1 托甫台-艾丁-于奇地区区域热史、生烃史
        3.2.2 哈拉哈塘地区区域热史、生烃史
        3.2.3 顺北地区烃源岩热史、成熟史
第四章 托甫台-艾丁-于奇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4.1 油气性质及空间变化
        4.1.1 原油物性特征
        4.1.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2 油气充注历史
        4.2.1 流体包裹体
        4.2.2 方解石U-Pb定年
    4.3 区域油气成藏过程
第五章 哈拉哈塘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5.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空间变化
    5.2 油气充注历史
        5.2.1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充注期次
        5.2.2 原油充注时期
    5.3 区域油气成藏过程
第六章 顺北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6.1 油气性质及流体包裹体特征
        6.1.1 原油物性特征
        6.1.2 原油成熟度差异
        6.1.3 流体包裹体特征
    6.2 油气充注历史
        6.2.1 原油多期混合
        6.2.2 油气充注时期
    6.3 区域油气成藏过程
第七章 塔北隆起中西部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碳酸盐岩团簇同位素实验测试流程
    2.方解石原位微区U-Pb定年方法流程

(4)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海相油气特征
    1.1 地质背景
    1.2 海相油气性质
2 油气多期充注特征及成藏期确定
    2.1 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2.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2.1.2 流体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
    2.2 油气注入期次确定
        2.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2.2.2 油气充注时间
3 构造演化及对油气运聚的控制
    3.1 喜马拉雅早期古构造格局及油气运聚
    3.2 喜马拉雅晚期构造翘倾及油气成藏聚集过程
4 结论

(5)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藏期研究方法
        1.2.2 研究区成藏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开展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油气分布特征
    2.1 工区概况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
        2.3.1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
        2.3.2 .海西期构造运动
        2.3.3 .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
        2.3.4 .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
    2.4 油气分布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生烃史分析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1.1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3.2 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3.2.2 单井热演化史模拟
        3.2.3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3.3 烃源岩生烃史确定成藏期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法确定成藏期
    4.1 样品介绍
    4.2 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期次划分
        4.2.1 烃类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2 烃类包裹体期次划分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成藏期
        4.3.1 塔北-顺北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4.3.2 顺西-顺托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4.3.3 顺南-古城地区成藏期的确定
第五章 成藏期综合分析与差异对比
    5.1 成藏期综合厘定
        5.1.1 加里东中晚期成藏
        5.1.2 海西晚期成藏
        5.1.3 喜山晚期成藏
    5.2 不同地区成藏期差异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研究
        1.2.3 塔里木盆地成藏期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加里东期
        2.2.2 海西期
        2.2.3 印支—燕山期
        2.2.4 喜马拉雅期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原油物性特征
    3.2 原油轻烃组成
        3.2.1 C5-7脂烃族组成三角图
        3.2.2 C7化合物组成
        3.2.3 庚烷值和异庚烷值
    3.3 原油饱和烃特征
        3.3.1 正构烷烃系列
        3.3.2 类异戊间二烯烷烃
        3.3.3 甾烷系列
        3.3.4 萜烷化合物
    3.4 原油芳烃化合物特征
        3.4.1 萘系列
        3.4.2 菲系列
        3.4.3 二苯并噻吩系列
    3.5 原油碳同位素
        3.5.1 组分碳同位素
        3.5.2 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
    3.6 次生改造作用
        3.6.1 原油蒸发分馏作用
        3.6.2 原油热蚀变作用
        3.6.3 生物降解程度
        3.6.4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3.7 油源对比研究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轻烃特征
    4.3 天然气同位素组成
    4.4 气源对比
第5章 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期研究
    5.1 顺北1号断裂带顺北2井油气成藏时间
        5.1.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1.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5.2 顺北5号断裂带顺北5井油气成藏时间
        5.2.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2.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5.3 顺北7号断裂带顺北7井油气成藏时间
        5.3.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3.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域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3.1 主要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概况
        2.1.2 构造运动特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位置
        2.2.2 沉积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断裂特征
        2.3.1 断裂特征
        2.3.2 活动期次
第三章 储层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储集空间类型
        3.1.2 孔隙特征
        3.1.3 裂缝系统
    3.2 物性特征
    3.3 孔喉结构
        3.3.1 压汞法
        3.3.2 藻孔的孔喉特征
第四章 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
    4.1 沉积相类型
        4.1.1 台内滩亚相
        4.1.2 台坪亚相
        4.1.3 沉积相平面分布
    4.2 成岩作用
        4.2.1 溶蚀作用
        4.2.2 裂缝化作用
        4.2.3 白云石化作用
        4.2.4 胶结作用
        4.2.5 压实压溶作用
        4.2.6 泥晶化作用
        4.2.7 硅化作用
        4.2.8 黄铁矿化作用
    4.3 成岩序次
第五章 储层形成机制
    5.1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测温、测盐分析
        5.1.2 碳氧同位素特征
        5.1.3 稀土元素
        5.1.4 流体来源
    5.2 储层形成机制
        5.2.1 溶蚀孔洞形成机制
        5.2.2 裂缝形成机制
        5.2.3 微生物岩储层形成机制
第六章 储层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6.1.1 原油特征
        6.1.2 天然气特征
        6.1.3 油气源对比
    6.2 油气充注史
        6.2.1 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
        6.2.2 油气充注期次划分及成藏时期确定
    6.3 储层形成机制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1 早成岩岩溶作用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2 深成岩溶作用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6.3.3 裂缝化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位置及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油气地质特征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1 实验样品与方法
    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
第四章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充注期次
    4.1 烃类包裹体微束荧光光谱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特征
第五章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模式
    5.1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
    5.2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2 油气成藏理论研究现状
        1.3.3 致密砂岩气成藏理论
        1.3.4 北部构造带勘探研究现状
        1.3.5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石油地质特征
    3.1 烃源岩特征
    3.2 储层特征
    3.3 储盖组合
第4章 迪北气田烃源岩特征
    4.1 烃源岩空间分布
    4.2 有机质丰度
    4.3 有机质类型
    4.4 有机质成熟度
第5章 迪北气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5.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5.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5.1.2 天然气稳定碳同位素
        5.1.3 天然气成熟度
    5.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1 原油的物性
        5.2.2 原油族组成及碳同位素特征
        5.2.3 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5.3 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5.3.1 轻烃的分布与组成
        5.3.2 轻烃计算成熟度
第6章 迪北气田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6.1 迪北气田油气藏特征
    6.2 油气源对比
        6.2.1 气源对比
        6.2.2 油源对比
    6.3 油气成藏期分析
        6.3.1 烃类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
        6.3.2 包裹体观察与均一化温度
    6.4 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6.4.1 成藏模式
        6.4.2 主控因素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充注过程分析[J]. 韩强,云露,蒋华山,邵小明,金仙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03)
  • [3]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西部下古生界深层油气成藏过程[D]. 丛富云.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4]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J]. 韩强,黄太柱,耿锋,费剑炜,杨喜彦. 石油实验地质, 2019(05)
  • [5]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6]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油气成藏期研究[D]. 叶丹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D]. 康弘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储层多成因形成机制及对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D]. 王玉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9]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D]. 梁祎琳. 长江大学, 2019(10)
  • [10]库车北部构造带迪北气田油气藏解剖[D]. 时新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有机包裹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