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国外经验适应发展要求——努力开创工程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余建国[1](2021)在《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际上是建设工程项目中通行的一种承发包模式,在我国的建设工程承发包模式中也是主流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工程总承包模式相较于传统承发包模式,将设计和施工相结合,有利于项目的整体管理,可以达到节约项目工期,提高项目质量,保障项目有序完成的效果。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中的采用BIM技术,装配式生产,以及全过程工程咨询,给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挑战。不过,纵观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史,其仍旧推进的比较缓慢,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本研究的结论,为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进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对总承包商、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我国工程总承包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之后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整理出五个因素对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分别是法律法规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发展因素、业主因素以及管理组织因素。由于因素的指标比较多,不可直观的衡量出对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程度,因此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采集筛选数据,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多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模型构建,通过模型的拟合与修正,得出最终模型,进而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路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法规因素、市场因素以及业主因素对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进起到了直接并且显着性的影响作用;技术发展因素和管理组织因素对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进起到了间接性的影响作用,管理组织因素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以及企业的转型来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技术发展因素是通过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融合运用,来互相推动对方的发展。对于我国总承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研究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我国工程总承模式发展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工程总承模式发展的现状,确定研究方向;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出五大影响因素,针对五个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制作问卷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再次,通过影响因素的整理以及因素之间关系的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数据代入并进行运算,随后进行相应模型的拟合以及修正,得出最终模型。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提出推进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本文的研究,具体的对策建议从政府层面以及企业层面两个方面进行展开。政府层面主要是完善工程总承包模式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良好工程总承包市场管理环境、将新技术发展与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企业层面则是需要转变传统承发包模式的固定思维以及培养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得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能够快速并且高质量地推进。
雍凡[2](2021)在《EPC合同柔性条款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大型化、综合化、复合化、多样化的特征逐渐明显,EPC模式受到青睐。与之相对应的,EPC项目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为合同注入柔性,更柔性的合同条款虽然能够促进合作双方合作共同应对不确定性,但更为弹性的设置也为伙伴机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便利。因此有必要对EPC的合同柔性条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EPC合同条款注入适当的柔性。结合我国对于构建工程建筑行业诚信体系的需求有必要加强EPC模式下承发包双方诚信协作,促进互助协商减少合作纠纷。本文首先通过对合同柔性、EPC合同管理、信任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明确合同柔性就是在合同条款及合同执行中注入一定的弹性,以期构建再协商框架为风险的再分担创造条件。柔性在合同中的注入有赖于合作双方良好的信任关系。而有关EPC合同柔性条款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进一步对EPC合同中的柔性条款进行研究。其次,本文对国内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的条款进行梳理,通过新旧两版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的对比分析识别出其中的柔性条款,并将柔性条款的影响因素分为前置影响因素和核心因素,提出信任是EPC合同柔性条款的前置影响因素。此外还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实践中信任及核心因素的体现,验证了缺乏信任这一前置因素,柔性条款及核心因素不能得到保证。再次,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柔性条款的核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其相对权重值代表了核心因素对柔性条款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大的即合同柔性条款在商定时协商的重点。最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划分信任维度,结合EPC模式特点并根据前文识别出的EPC合同柔性条款建立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确定信任两个维度对于EPC合同中的价格调整条款等条款的具体影响,为信任与EPC合同柔性条款匹配提供参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EPC合同柔性条款进行了划分,并将信任划分为两个维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其对于不同柔性条款的具体影响,丰富了EPC合同柔性条款方面的研究。并从信任、核心因素两方面提出了为EPC合同注入适当柔性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EPC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双方诚信合作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代天卉[3](2021)在《EPC模式下联合体成员合作关系演化稳定性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从2014年至今,住建部、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接连发布了推动工程总承包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文件、办法和规定,如《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等,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战略的部署,以及EPC项目规模扩张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开始加速由传统承包模式转变为工程总承包模式,并且国内工程总承包的市场需求不断,工程总承包的收益也快速增长,所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在逐级拓宽。以签订联合体协议为基础的EPC总承包联合体形式应运而生,然而在联合体承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联合体内部合作过程中各合作主体往往对对方缺乏信任和沟通,极易出现消极合作甚至中途退出的情况,这也阻碍了EPC总承包联合体模式的快速推广与健康发展。因此联合体合作过程的稳定性往往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本文基于此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单位组成的EPC总承包联合体的合作关系稳定性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EPC总承包联合体产生的市场需求背景进行了介绍,通过与传统承包模式(DB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出联合体在建筑市场中的运用空间和发展前景。但由于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条文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框架内容,联合体由于缺乏积极性、难以协调等问题,其合作稳定状态很难保持。其次,为了研究和优化稳定性的问题,论文围绕“联合体合作稳定性”这个核心问题,将其参与主体界定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生产单位,第一步研究了设计—施工单位双方合作形式下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第二步探究设计—施工—生产单位三大主体的稳定均衡关系,分析各行为主体在联合体合作稳定性中的权责作用,然后分别构建了两种形式下的演化博弈模型求解系统的演化均衡策略,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影响因素的仿真模拟,以期通过探究众多因素对合作主体的具体影响进而对EPC联合体合作稳定性的维持提供有利的作用价值。最后,基于合作各群体的策略选择演化博弈分析,策略从制定合理分配比例、培养联合体文化、建立中断合作行为必要监管和惩罚机制、构建多方高效信息沟通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EPC总承包联合体合作关系稳定性展开研究,从项目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联合体成员的合作关系,并针对各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措施以维持EPC联合体的合作稳定性,使得其承接的项目在合理工期内取得较好质量并获得可观利润,对联合体成员合作内部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锦[4](2021)在《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的行政组织是现代高校建立和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高校制度的典型体现。高校行政组织的治理是体现高校内部治理效果最明显和最有效的途径,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关乎现代高校制度科学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在以学术为本位的现代高校制度创建以来,我国高校行政组织就被赋予保障和辅助之职,发展中也经历了积极的探索。在科层制的整体框架下,高校的行政组织越来越庞杂,行政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运行的制度体系不断修订,成为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桥头堡,为高校的整体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基建管理部门是典型的高校行政组织,本文通过对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内部治理的策略研究发现,在“去行政化”和“学术权力”背景下,随着组织机构改革和内部治理的不断推进,从高校发展的整体纬度审视,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政府、学校等的期待与要求过度,削弱了高校行政组织内、外部协同能力,同时也使高校行政组织办学主体性弱化,出现结构碎片化;另一方面,轻视内生动力、整体效能以及长远利益的体制机制固有顽疾致使基建管理工作几乎完全是行政化的科层管理,鲜有思考学术本位的回归。因此在甘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关注高校如何提升基建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乃至推动高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甘肃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这一基层行政组织的运行,借鉴新、旧制度主义和组织生态学等理论,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科学知识,以促生基建管理部门内生动力为主旨,沿着基建管理部门主要工作——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从学校、部门、个人三个层面的共时性视角,探讨了基建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基建管理部门的其他行政组织之间以及基建管理部门内部职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案例分析以及建模计算,一是提出了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设想;二是夯实了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重点从基建管理部门运行和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两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从而整体规划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路径:第一在高校本质视角下对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治理理念回归;第二在追求效率的办学导向下,优化基建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第三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再造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李佳恬[5](2021)在《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研究》文中认为EPC总承包模式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获得市场青睐。我国推行的EPC总承包模式由于缺乏信任基础,业主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尽可能增强对EPC项目的控制权,从而提高建设项目的效率与质量。随着业主需求的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逐渐成为建设领域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动设计管理服务向集成化发展。但现阶段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存在明显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以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为研究对象,找出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开展或提升设计管理的核心业务,充分发挥第三方咨询的价值。具体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如下:第一,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识别。首先通过结构化访谈分析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开展设计管理业务的难点;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半结构化访谈针对业主需求对设计管理业务要点进行识别,并构建“基于业主需求的EPC项目设计管理服务需求模型”,形成“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管理工作图”;最后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设计管理两大核心业务:设计界面管理与设计评审。第二,基于界面管理的EPC项目设计管理研究。运用界面管理理论,针对三阶段设计管理进行分析。在设计准备阶段,提出了业主与项目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界面,确定项目的设计管理模式和承发包模式。在设计阶段,识别出此阶段多参与方的工作界面和管理障碍,引入协调中心机制,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合作协调,避免设计空白,尽可能地减少设计重叠。在项目实施阶段,运用了BIM技术进行有效的设计变更管理。第三,基于多层次评审的EPC项目设计管理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规范以及地方规定的评审要点进行梳理总结,制定PDCA多层次循环评审机制,增强各方对设计评审的力度,同时本文制定出一套针对初步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要点表,为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严格有效进行设计评审工作提供参考,使得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成果满足业主要求和项目功能需求。本研究为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提供设计管理思路,推进企业设计管理业务突破与业务实操落地,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同时能够以咨询方的力量进行EPC项目设计管理,保证项目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赵青[6](2020)在《代建制在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海事局是长江水上重庆段负责水上安全监管、船舶污染防治、水上人命救助的行政机关,为充分发挥海事监管职责,自“十三五”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重庆海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随着海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长江重庆段水上安全监管能力和应急快反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启动期。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长江航运将进一步复兴,海事监管基础也将进一步完善。然而目前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仍采取的传统基建装备处管理模式,在近年的建设中,暴露出来专业管理人员少、工程技术、成本、周期管理较为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通过学习和查询大量国内外文献,介绍国内外和海事系统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多种管理模式上的区别、国外公共项目管理程序模式和国内代建制模式的运用,发现代建制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已臻于成熟,已经运用在多个省市的多个项目中,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得到了验证。其次,对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管理现状和现有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现有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其管理模式中暴露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代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设计了代建管理模式流程,分析明确代建双方的职责,如何确定代建单位和模式,并对重庆海事实行代建制可能遇到的风险源进行判别和风险预防机制进行设计。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代建制模式在重庆海事基本建设可取得的成果,分析其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体现出来的优势。代建制作为一种国家及各省市政府所积极推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能改变重庆海事基本建设现有管理模式带来的各种弊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从而提升重庆海事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庆海事局业务水平提供高质量基础支撑。
申晓帅[7](2020)在《“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由传统的火电向清洁低碳的绿电时代转型升级加快。根据国家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内容,电力建设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特征,电力建设市场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光伏发电行业EPC工程总承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力建设企业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单纯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资金实力成为考验工程总承包企业新的核心因素,进而促使“F+EPC”模式即带资承包模式的诞生。D公司作为国内传统电建企业,为加快转型升级传统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发展光伏发电业务方面实施了“F+EPC”模式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但在发展这种模式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时亦面临一些新的风险管理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D公司前延EPC工程总承包产业链,以资带动EPC业务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基于二手数据的分析方法和访谈(调研)法进行深入研究,将“F+EPC”模式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于D公司形成该模式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体系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光伏发电项目承包企业的风险管理探索出一些新的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重点介绍EPC工程总承包的相关理论基础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并以风险矩阵法为工具,以D公司广西QZ市20MW光伏发电项目为案例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基于二手数据的收集、分析,并以访谈调研法为重点,通过实际访谈问卷调研,论述D公司在“F+EPC”模式下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核心风险管理问题;进而对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进行风险管理优化方案进行系统的设计,形成风险管理优化策略体系;从而针对形成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保障措施的建议,以期为D公司发展光伏发电业务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D公司在执行此类项目时更好地进行风险识别和防范,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提升成果也能够对其他同行业企业有一定参考指导作用。
林晓彤[8](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提升,已经发展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工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路径、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式、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也需要通过战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对比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战略转型问题。通过价值链、战略转型等理论的文献研究,理清对外承包工程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战略转型中,提出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的方案设计。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研究,归纳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中盈利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低、市场结构不均、业务模式单一等制约因素。行业亟需通过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打通价值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案例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归纳中国中铁对外承包工程存在的业务模式亟待升级、市场结构亟待优化、企业资源亟待整合、盈利能力亟待提升、高附加值环节亟待增强等问题。基于企业发展瓶颈以及西班牙ACS、法国万喜等标杆企业的成功实践,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投建营一体化战略作为解决问题、引领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中国中铁积极尝试探索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方案,从价值链视角,统筹项目开发全过程,重视高附加值环节,整合价值链资源,搭建产业链一体化平台,打造运营团队,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通过项目层面的国际工程实践,中国中铁摸索出一条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之路。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投建营一体化战略是未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战略转型方向的结论。通过实施投建营一体化战略,持续壮大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稳步提升全球市场份额,逐步优化产业链结构,切实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显着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在基于价值链进行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沿着价值链上下游补齐能力短板,尤其是投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等关键价值链环节。整合价值链环节各项资源,确保价值链各环节高效协同。积极探索通过并购方式延伸价值链,实现价值链跃升,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童文霞[9](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进,广州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施工图”“进度表”的落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突破、增强珠三角综合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和推动珠三角民生文化福祉新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区域经济生活圈成为聚力需要突破的点。珠三角的巨大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重大项目投资的需求和发展规模在未来十年内将大幅增加,基建市场规模也会快速扩大,无限的商机将会促使更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进湾区,参与市场竞争,承包工程业务。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A建筑设计院,不仅面临更多的市场发展与机会,同时也急需积极应对更多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挑战,A建筑设计院自身更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开放性市场竞争,顺应时势,勇立发展潮头,在努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湾区和世界级国际化城市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拟以A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结合战略管理分析方法“PEST”、“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系统剖析A建筑设计院的经营现状。以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目标为指向,掌握企业发展定位,将重点放到粤港澳大湾区项目上,同时根据不同地市属性,有针对性的抢占市场份额,实施目标集聚竞争战略。在人力、文化、信息、绩效四个方面保障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施,从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前馈战略控制,实时跟踪,做好实际的控制,及时的分析总结,做好反馈控制等三个方面做好竞争战略控制。确保企业在广州市场业务保持稳步增长的巨大背景情况下,更大范围的发展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片区业务。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筑设计“多元主导”,城市建筑、轨道交通、城乡规划、施工图审查等业务“多元协同”,将A建筑设计院打造成大湾区建筑设计领域内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研究设计院竞争战略,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宏观视角的国内外湾区经济的对比,中观区域和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为数不多。
石颖春[10](2020)在《“五商中交”背景下A公司的战略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经济周期下行,基建投资整体放缓,我国GDP从高速增长进入平稳增长,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变化和各种严峻挑战,建筑业正在经历转型期。大型国有基建企业正以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思维,进行动态战略调整,以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精神,紧跟国家政策和战略要求,提出“五商中交”转型升级战略,积极调整组织架构、业务布局、资源整合、业务重组,对不同的业务板块,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要求下属设计企业积极探索战略转型升级。A公司为中国交建下属公路设计企业。面对新形势和中国交建的指导精神,A公司迫切地需要进行战略管理研究,找准在“五商”中的定位,找出“转成什么型、升成什么级”、“怎么转和升”和“怎么保障”。本文立足“五商中交”战略背景,对A公司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其制定了一套设计企业走向国际化工程公司的转型升级战略。本文先通过对战略管理文献的研究,找出研究思路与相关研究方法;接着用PEST分析法、与五力模型分析法等对A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A公司外部机遇和威胁、内部优劣势,并进行SWOT战略选择;最后列出为A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向工程公司转型、向国际化升级)、转型举措(怎么转)和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怎么保障)。本文丰富了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研究理论,特别对设计企业“走出去”和设计院谋求向工程公司转型做出了前端探索和研究,希望给有类似情况的企业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二、结合国外经验适应发展要求——努力开创工程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合国外经验适应发展要求——努力开创工程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工程总承包模式 |
2.1.1 工程总承包模式概念 |
2.1.2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分类 |
2.1.3 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现状 |
2.2 结构方程模型 |
2.2.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2.2.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2.2.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流程 |
第三章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识别 |
3.2.1 法律法规方面 |
3.2.2 市场方面 |
3.2.3 技术发展方面 |
3.2.4 总承包商管理组织方面 |
3.2.5 业主方面 |
3.2.6 影响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结果方面 |
3.3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章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4.1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调查 |
4.1.1 问卷设计概要 |
4.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2 数据处理 |
4.2.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问卷总体的信效度分析 |
4.3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3.1 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工具 |
4.3.2 研究假设 |
4.3.3 基于SEM的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
4.3.4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完善工程总承包法律法规体系 |
5.1.2 构建良好工程总承包市场管理环境 |
5.1.3 新技术发展与工程总承包模式有机结合 |
5.2 企业层面 |
5.2.1 转变传统承包模式固定思维 |
5.2.2 培养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复合型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EPC合同柔性条款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EPC项目的不确定性 |
1.1.2 建立良好信任注入合同柔性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 |
1.1.3 构建工程建筑行业诚信体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合同条款与EPC合同管理的文献研究 |
2.1.1 合同条款的设计 |
2.1.2 合同条款的柔性与刚性 |
2.1.3 EPC合同管理研究 |
2.2 合同柔性的文献研究 |
2.2.1 合同柔性的影响因素 |
2.2.2 合同柔性的注入方式 |
2.3 工程信任与合同柔性的文献研究 |
2.3.1 信任的产生 |
2.3.2 信任的演化 |
2.3.3 信任与合同柔性 |
2.4 文献评述及启示 |
3 EPC合同柔性条款影响因素分析 |
3.1 基于示范文本对比分析的影响因素识别分析 |
3.1.1 2011 版《示范文本》分析 |
3.1.2 2020 版《示范文本》分析 |
3.1.3 基于示范文本对比分析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某项目EPC合同柔性条款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案例背景 |
3.2.2 案例分析 |
3.2.3 案例分析小结 |
3.3 EPC合同各柔性条款影响因素识别分析 |
3.3.1 EPC合同柔性条款前置影响因素 |
3.3.2 EPC合同柔性条款核心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EPC合同柔性条款核心因素重要性分析 |
4.1 EPC合同柔性条款核心因素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EPC合同柔性条款核心因素权重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EPC合同柔性条款前置影响因素分析 |
5.1 信任的维度分析 |
5.1.1 初始信任与合同柔性 |
5.1.2 初始信任的维度划分 |
5.2 多元线性回归 |
5.2.1 多元线性回归 |
5.2.2 逐步回归 |
5.3 模型的建立与问卷设计 |
5.3.1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假设 |
5.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5.4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信任与EPC合同柔性条款分析 |
5.4.1 模型数据获取与处理 |
5.4.2 多元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建议措施 |
6.1 合作互信为EPC合同条款注入适当柔性 |
6.1.1 选择能力强的合作伙伴增强能力信任 |
6.1.2 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善意信任 |
6.2 依据核心因素相对重要性商定合同柔性条款 |
6.3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信息共享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EPC合同柔性条款核心因素相对权重打分表 |
附录 B 信任-EPC合同柔性条款调查问卷 |
致谢 |
(3)EPC模式下联合体成员合作关系演化稳定性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总体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EPC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
2.1.1 EPC联合体概念及联合方式 |
2.1.2 联合体产生的特点及需求分析 |
2.2 演化博弈论在EPC联合体合作领域的适用性 |
2.3 论文理论研究基础 |
2.3.1 演化博弈论及其发展 |
2.3.2 演化博弈稳定性标准 |
2.3.3 演化博弈稳定策略 |
2.3.4 多群体演化博弈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联合体内部成员关系分析 |
3.1 工程总承包联合体的主要模式 |
3.1.1 设计施工联合体模式 |
3.1.2 设计施工生产联合体模式 |
3.2 工程总承包联合体模式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设计与施工两大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4.1 模型基本假设和参数 |
4.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4.2.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2.2 设计方策略的演化稳定及结果分析 |
4.2.3 施工方策略的演化稳定及结果分析 |
4.2.4 设计方与施工方组合策略的演化稳定及结果分析 |
4.3 数值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设计、施工和生产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
5.1 模型基本假设和参数 |
5.2 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求平衡点 |
5.3 模型平衡点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5.4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博弈分析的各群体策略选择优化措施 |
6.1 明确参与主体权责,灵活调整收益分配方案 |
6.2 培养联合体文化,增进彼此间的认同 |
6.3 建立中断合作行为必要监管和惩罚机制 |
6.4 构建多方高效信息沟通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Matlab运算程序A |
附录 B Matlab运算程序B |
附录 C Matlab运算程序C |
附录 D Matlab运算程序D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校基建部门内部治理策略 |
2.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特征和管理的主要任务 |
2.1.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特征 |
2.1.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的功能 |
2.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 |
2.2.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
2.2.2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
2.2.3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
2.2.4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治理路径 |
2.3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的体制 |
2.3.1 甘肃高校基建部门常见的组织机构 |
2.3.2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调查 |
2.3.3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 |
2.3.4 甘肃高校基建管理组织机构的治理设想 |
2.4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前期管理 |
2.4.1 校内立项及审批 |
2.4.2 政府审批或备案 |
2.5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施工期管理 |
2.5.1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 |
2.5.2 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员组成 |
2.5.3 项目管理团队的主要任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3.1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1.1 内部因素 |
3.1.2 外部因素 |
3.2 共管模式 |
3.2.1 CM项目管理模式 |
3.2.2 BOT项目管理模式 |
3.2.3 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
3.2.4 平行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
3.2.5 设计或施工联合体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
3.2.6 NC(Novation Contract)转换型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
3.3 代建模式 |
3.3.1 代建制的概念及起源 |
3.3.2 实施代建模式的必要性 |
3.3.3 代建模式的主要特点 |
3.3.4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代建模式下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
3.3.5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
3.4 共管模式和代建模式在甘肃高校的适用性分析 |
3.4.1 CM项目管理模式 |
3.4.2 BOT模式 |
3.4.3 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
3.4.4 平行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
3.4.5 设计或施工联合体承包项目管理模式 |
3.4.6 NC(Novation Contract)转换型承发包项目管理模式 |
3.4.7 代建模式 |
3.5 自管模式 |
3.5.1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用原则 |
3.5.2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自管模式 |
3.6 各种管理模式在甘肃高校运用情况调查 |
3.7 管理模式研究评述 |
3.8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 |
3.8.1 目前甘肃高校基建工作的基本背景 |
3.8.2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治理设想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河西学院概况 |
4.2 河西学院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4.2.1 学校层面管理 |
4.2.2 部门层面管理 |
4.2.3 管理模式的选用 |
4.3 学术交流与信息中心工程案例管理模式选择定量分析 |
4.3.1 项目概况 |
4.3.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3.3 管理模式优选的流程 |
4.3.4 案例工程AHP模型的构建 |
4.3.5 案例工程管理模式优选 |
4.3.6 综合分析 |
4.4 案例工程过程管理 |
4.4.1 项目前期管理 |
4.4.2 项目施工期管理 |
4.4.3 项目建成的效果 |
4.4.4 项目管理经验分析 |
4.5 案例研究评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调查表 |
(5)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EPC总承包模式在国内建筑业快速发展 |
1.1.2 我国低信任度市场环境下业主参与EPC项目设计管理 |
1.1.3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推动设计管理服务集成化发展 |
1.1.4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设计管理服务面难题 |
1.2 问题提出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3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4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设计管理研究 |
2.1.1 国外设计管理研究 |
2.1.2 国内设计管理研究 |
2.2 EPC总承包项目研究 |
2.2.1 EPC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
2.2.2 EPC项目招标介入时点研究 |
2.3 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研究 |
2.3.1 DBB与 EPC模式下设计管理的对比分析 |
2.3.2 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必要性研究 |
2.3.3 EPC总承包项目设计管理方式研究 |
2.4 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 |
2.4.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研究现状 |
2.4.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内容研究 |
2.4.3 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管理研究 |
2.5 相关理论概述 |
2.5.1 项目集成管理理论 |
2.5.2 全生命周期集成管理理论 |
2.5.3 需求识别理论 |
2.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识别 |
3.1 基于结构化访谈的EPC项目设计管理业务难点分析 |
3.1.1 访谈信息采集与整理 |
3.1.2 访谈内容分析及结果 |
3.2 基于业主需求的EPC项目设计管理业务模型构建 |
3.2.1 文本材料收集 |
3.2.2 半结构访谈信息采集 |
3.2.3 半结构访谈内容分析及结果 |
3.2.4 模型构建及应用指导 |
3.3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界面管理的EPC项目设计管理研究 |
4.1 界面管理定义及原理 |
4.1.1 界面管理定义 |
4.1.2 界面管理的基本原理 |
4.1.3 界面划分的原则 |
4.1.4 界面的分类 |
4.2 设计准备阶段的设计界面管理研究 |
4.2.1 设计准备阶段设计界面状态分析 |
4.2.2 构建项目的界面管理体系 |
4.3 设计阶段的设计界面管理研究 |
4.3.1 设计阶段设计界面状态分析 |
4.3.2 设计阶段各组织间设计界面管理障碍 |
4.3.3 基于协调中心的设计界面管理 |
4.4 实施阶段的设计界面管理研究—设计变更管理 |
4.4.1 实施阶段设计界面状态分析 |
4.4.2 实施阶段各组织间设计界面管理障碍 |
4.4.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界面管理 |
第五章 基于多层次评审的EPC项目设计管理研究 |
5.1 基于PDCA多层次设计评审 |
5.1.1 评审要点 |
5.1.2 多层次设计评审研究 |
5.2 初步设计文件评审 |
5.2.1 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内容 |
5.2.2 初步设计文件评审要点 |
5.3 施工图设计文件评审 |
5.3.1 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内容 |
5.3.2 施工图设计文件评审要点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设计管理现状调研 |
附录 B 业主对设计管理的业务需求调研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代建制在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1.2.2 国内政府及海事系统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代建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代建制概念概述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
2.1.2 海事基本建设的概念 |
2.1.3 代建制的概念 |
2.2 代建制的相关理论 |
2.2.1 分权制衡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激励约束机制理论 |
2.3 代建制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 |
2.3.1 代建制的必要性 |
2.3.2 代建制的发展趋势 |
2.4 项目管理模式与代建制的比较分析 |
2.4.1 项目管理模式概述 |
2.4.2 代建制与其他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
2.5 发达国家公共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
2.5.1 德国政府投资管理模式 |
2.5.2 英国政府投资管理模式 |
2.5.3 美国政府投资管理模式 |
2.6 我国代建制管理模式概述 |
2.6.1 项目管理公司市场竞争代建模式。 |
2.6.2 政府指定代理公司模式 |
2.6.3 政府集中代建模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
3.1.1 重庆海事局概况 |
3.1.2 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的特点 |
3.1.3 重庆海事局管理现状 |
3.2 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系统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3.2.2 项目成本管理易失控 |
3.2.3 管理模式原始单一 |
3.2.4 监管机制不完善 |
3.3 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3.1 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 |
3.3.2 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有待科学提高 |
3.3.3 争先创优意识较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庆海事基本建设代建制实施流程设计 |
4.1 重庆海事局代建制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
4.1.1 可行性分析 |
4.1.2 必要性分析 |
4.2 代建制度建设 |
4.2.1 决策流程制度建设 |
4.2.2 .激励机制建设 |
4.2.3 绩效评价机制建设 |
4.3 代建双方职责划分 |
4.3.1 建设单位职责 |
4.3.2 代建单位职责 |
4.4 代建单位选择流程 |
4.4.1 代建单位的模式选择 |
4.4.2 选取代建单位的程序 |
4.5 风险评估及管理对策 |
4.5.1 风险识别 |
4.5.2 风险管理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代建制开展重庆海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案例分析 |
5.1 项目简介 |
5.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5.1.2 项目建设内容 |
5.1.3 项目实施情况 |
5.1.4 项目存在的问题 |
5.2 假定引入代建制的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
5.2.1 引入时段 |
5.2.2 引入代建制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 |
5.2.3 引入代建制后的机构设置和组织流程 |
5.2.4 引入代建制的实施要点 |
5.3 该项目引入代建制后可取得的成果分析 |
5.3.1 项目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
5.3.2 项目整体目标控制良好,安全质量进度得到有效把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议和结论 |
6.1 相关建议 |
6.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7)“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EPC工程总承包的定义 |
2.1.1 核心概念 |
2.1.2 “F+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优势及风险管理问题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矩阵理论 |
2.3 分析工具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EPC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
2.4.2 国内EPC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
2.5 述评与总结 |
第3章 D公司QZ市20MW光伏发电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
3.1 D公司“F+EPC”模式下光伏发电业务简介 |
3.2 D公司广西QZ市20MW光伏发电项目基本情况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F+EPC”模式下组织实施的特点 |
3.3 基于风险矩阵法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分析 |
3.3.1 风险矩阵法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风险识别 |
3.3.2 项目风险管理数据评估 |
3.4 “F+EPC”模式下广西QZ市20MW光伏发电项目风险控制 |
第4章 D公司“F+EPC”模式下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4.1 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4.2 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F+EPC”模式风险管理访谈调研 |
4.2.1 “F+EPC”模式下访谈提纲设计 |
4.2.2 “F+EPC”模式下访谈提纲的适用范围 |
4.3 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访谈调研结果 |
4.3.1 “F+EPC”模式下访谈调研结果分析 |
4.3.2 “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3 “F+EPC”模式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5章 “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5.1 “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的思路 |
5.1.1 风险管理优化的思路 |
5.1.2 风险管理优化的目标 |
5.2 “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的方案 |
5.2.1 风险管理优化的原则 |
5.2.2 风险管理优化的方案 |
5.3 “F+EPC”模式下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
5.3.1 项目立项评估风险管理优化 |
5.3.2 项目资金风险管理优化 |
5.3.3 项目设计风险管理优化 |
5.3.4 项目执行过程采购、施工风险管理优化 |
5.3.5 项目验收结算风险管理优化 |
5.4 “F+EPC”模式下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后的风险再评估 |
第6章 “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建立项目决策阶段风险评估机制 |
6.2 完善项目执行阶段风险把控机制 |
6.3 提升项目移交阶段风险应对机制 |
6.4 建设大数据背景下的资源入库风险防范机制 |
6.5 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基于价值链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战略转型 |
2.1.2 价值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转型 |
2.2.2 价值链 |
2.2.3 对外承包工程产业链分析 |
2.2.4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 |
3 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概况 |
3.1 全球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全球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概述 |
3.1.2 全球对外承包工程区域市场发展情况 |
3.1.3 全球对外承包工程主要业务领域 |
3.1.4 全球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竞争格局 |
3.1.5 2019年ENR国际承包商10强分析 |
3.2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概况 |
3.2.1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阶段 |
3.2.2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区域市场分析 |
3.2.3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领域分析 |
3.2.4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瓶颈 |
4 中国中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公司简介 |
4.2 经营情况 |
4.3 业务板块 |
4.4 中国中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 |
4.5 中国中铁对外承包工程存在问题 |
4.5.1 业务模式亟待升级 |
4.5.2 市场结构亟待优化 |
4.5.3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抑制盈利能力 |
4.5.4 高附加值环节薄弱 |
5 标杆企业投建营一体化成功实践 |
5.1 标杆企业 1:西班牙ACS集团 |
5.1.1 背景介绍 |
5.1.2 业务板块 |
5.1.3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实践 |
5.2 标杆企业 2:法国万喜集团 |
5.2.1 背景介绍 |
5.2.2 业务板块 |
5.2.3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实践 |
6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方案 |
6.1 中国中铁基于价值链的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方案 |
6.1.1 统筹项目开发全过程,重视高附加值环节 |
6.1.2 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 |
6.1.3 整合资源搭建产业链一体化平台 |
6.1.4 打造强大的项目运营团队 |
6.1.5 加强属地化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6.2 中国中铁基于价值链的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实践 |
6.2.1 印尼钻石塔房地产项目 |
6.2.2 坦桑尼亚尼雷尔基金会广场项目 |
6.2.3 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 |
6.3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方案 |
6.3.1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打通“投资融资”价值链 |
6.3.2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打通“设计咨询”价值链 |
6.3.3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打通“运营维护”价值链 |
6.3.4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价值链资源整合 |
6.3.5 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并购沿伸价值链 |
6.4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投建营一体化战略转型保障措施 |
6.4.1 大力加强海外人才队伍体系建设 |
6.4.2 大力加强海外资源配置体系建设 |
6.4.3 大力加强海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 |
1.2.2 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 |
1.2.3 关于建筑设计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案例分析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A建筑设计院基本概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
2.1 A建筑设计院基本概况及内部环境分析 |
2.1.1 单位简介 |
2.1.2 组织机构 |
2.1.3 人员资质 |
2.1.4 经营状况 |
2.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2.2.1 宏观政治环境分析 |
2.2.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2.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分析 |
2.3.1 世界四大湾区的对比 |
2.3.2 湾区背景下建筑企业的对比 |
2.3.3 细分市场的应对策略 |
2.3.4 A建筑设计院的整体应对方式 |
2.4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2.4.1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
2.4.2 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2.5 A建筑设计院与同业的竞争对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
3.1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目标 |
3.1.1 A建筑设计院总体竞争战略目标 |
3.1.2 A建筑设计院业务板块发展目标 |
3.2 SWOT分析及战略匹配 |
3.2.1 A建筑设计院的优势 |
3.2.2 A建筑设计院的劣势 |
3.2.3 A建筑设计院的机会 |
3.2.4 A建筑设计院面临的威胁 |
3.2.5 SWOT矩阵战略匹配 |
3.3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保障控制与实施策略 |
4.1 提升内部技能 |
4.1.1 规范流程管理 |
4.1.2 构建人才梯度队伍 |
4.1.3 优化组织机构 |
4.1.4 完善绿建特色专业服务 |
4.2 创新科研资源 |
4.2.1 促进技术交流 |
4.2.2 对接多方合作 |
4.2.3 打造区域智库 |
4.3 促进市场外拓 |
4.3.1 把握需求下的机遇 |
4.3.2 开展粤港澳智能设计 |
4.3.3 整合融入大湾区设计 |
4.3.4 探索市场开发模式 |
4.3.5 构建信息化平台 |
4.4 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4.4.1 开展人员培训及考核 |
4.4.2 建立长效机制的企业文化 |
4.4.3 建立信息沟通保障 |
4.5 战略控制 |
4.5.1 前馈控制 |
4.5.2 实际控制 |
4.5.3 反馈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五商中交”背景下A公司的战略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概述 |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2.1 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
2.3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2.3.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
2.3.3 战略制定-SWOT分析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PEST分析小结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主要市场分析 |
3.2.2 勘察设计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3.2.2.1 潜在进入者的分析 |
3.2.2.2 同行业竞争者的分析 |
3.2.2.3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3.2.2.4 供应方要价的能力分析 |
3.2.2.5 替代品的能力分析 |
3.2.2.6 “五力模型”分析小结 |
3.2.3 行业环境分析小结 |
第四章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A公司发展历程 |
4.2 A公司市场开拓及经营状况分析 |
4.3 A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3.1 中国交建资源优势 |
4.3.2 资质荣誉 |
4.3.3 人力资源 |
4.3.4 技术资源 |
4.3.5 组织架构 |
4.4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第五章 A公司战略制定SWOT分析 |
5.1 企业优势(S)分析 |
5.2 企业劣势(W)分析 |
5.3 外部机遇(O)分析 |
5.4 外部威胁(T)分析 |
5.5 SWOT分析应对策略 |
5.5.1 优势机遇-SO战略 |
5.5.2 劣势机遇-WO战略 |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 |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 |
5.6 SWOT分析战略选择 |
第六章 A公司发展目标设定与战略实施 |
6.1 A公司发展目标 |
6.2 A公司总体战略 |
6.3 A公司业务层战略 |
6.3.1 传统业务稳固 |
6.3.2 总承包业务做强 |
6.3.3 海外业务优先发展 |
6.3.4 信息化业务大力发展 |
6.4 A公司战略转型举措 |
6.4.1 深化改革组织结构与区域布局 |
6.4.2 强化科技、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 |
6.4.3 提升技术、管理和融资能力 |
第七章 A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强化战略管理,有序组织规划实施 |
7.2 差异化考核引领,优化分配激励机制 |
7.3 坚持人才强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7.4 升级管理体系,夯实基础管理根基 |
7.5 发挥平台优势,持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7.6 强化风险管理,重点提升海外项目抗风险能力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结合国外经验适应发展要求——努力开创工程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的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工程总承包模式推进的影响因素研究[D]. 余建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EPC合同柔性条款影响因素研究[D]. 雍凡. 西华大学, 2021(02)
- [3]EPC模式下联合体成员合作关系演化稳定性分析及仿真研究[D]. 代天卉. 西华大学, 2021(02)
- [4]甘肃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策略研究[D]. 黄锦.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全过程工程咨询视角下EPC项目设计管理核心业务研究[D]. 李佳恬.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6]代建制在重庆海事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赵青.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F+EPC”模式下D公司光伏发电业务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申晓帅. 山东大学, 2020(05)
- [8]基于价值链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战略转型研究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林晓彤.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D]. 童文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五商中交”背景下A公司的战略转型升级研究[D]. 石颖春. 云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