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高校领导效能的因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1](2021)在《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中的校长专指“中小学校长”。随着校长领导影响学校效能和学生成绩的方式和效果逐渐被实证研究所证实,如何通过科学、专业的校长效能评价,准确判断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效能,识别有效校长和需要改进的校长,为校长效能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证据支持,成为美国校长评价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通过继承循证教育改革“寻找奏效”的基本理念,将校长效能评价建立在可靠证据的基础上,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判断校长效能,以显着的证据和有力的证据支持校长效能的提升,促进了美国校长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在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长评价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也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美国循证支持的中小学校长效能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校长评价知识的增长,为校长评价领域增加专门化的理论,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还可以为我国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和专业的校长效能评价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高效能校长在促进薄弱学校转型、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学生成绩上具有巨大潜力和作用,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也有助于为我国“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美国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全国中学校长协会、州教育主管委员会、华莱士基金会、美国研究所伟大教师与领导者研究中心、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组织的官方网站进行检索,收集到“循证教育改革”的一手文献和“校长效能评价”的一手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拥有了关于“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校长效能评价”研究的详细资料。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对所获取的“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化研究,形成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每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其中,“比较研究法”是贯彻始终的研究方法,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逻辑,在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政策和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将其与中国问题、中国政策和中国现实相比较,采用比较教育管理的批判视野和因素分析方法,探索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经验对于我国校长评价科学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在教育问责制的推动下,美国校长评价由优秀校长特质评价和校长行为评价逐渐转向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并在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区教育组织和专业组织的合作努力下,形成了以校长专业标准和校长效能循证研究为基础的校长评价理论模型,为美国各州实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是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在科学性上优于其他校长评价方式的关键。为此,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选取了“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为两个核心的分析维度,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如何实现校长评价“科学化”的?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美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效能转向”,“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动力背景”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内容向度”。除更加科学外,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也比其他的校长评价方式更加专业,主要原因是专业组织的参与。专业组织是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模型设计和证据生成的核心力量。为探究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如何实现校长评价“专业化”的?研究选取了“专业组织”为分析维度,探究专业协会、专门化研究中心和社会团体等专业组织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贡献和影响。同时,又因为美国循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以州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所以,研究选取了“评价实施”为分析维度,对美国科罗拉多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校长评价个案进行分析,呈现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在州层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效果和引发的争议,其目的是形成对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整体性理解,从而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为我国校长评价和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研究发现,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是教育管理“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下的循证教育改革实践,是美国校长评价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新进展和新趋势,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学区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的“专业组织”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高校长评价的科学性上,美国联邦政府发挥了“引领”作用,州政府和学区政府发挥了“执行”作用。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分配拨款,将教育投资与有效教育项目联系起来,奠定了剔除无效教育项目的改革基调,并通过“问责”和“赋权”的管理手段,使州和学区按照联邦的“循证”政策要求执行校长效能评价改革,从而将美国各州、各地区的校长效能评价建立在可靠证据的基础上。在提高校长评价的专业性上,全国中学校长协会等专业组织,通过其专业力量和学术组织平台,研发和设计了多套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框架和方案,供各州选择和使用,从而在知识生产的角度使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成为可能,也促进了美国校长评价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张茂然,彭娟,黄维[2](2020)在《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领导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湖南省大学生发展"调查的16 635份样本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领导力的影响。在不区分资助类型的情况下,获得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的领导力有显着影响。在区分类型之后,只获得助学贷款显着影响大学新生领导力;同时获得两种类型的经济资助会显着影响大学新生是否担任领导职位。根据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经济资助的育人目标提出相应建议。
汪艳[3](2020)在《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方式、发挥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尽管当前一直强调要加强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但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教育资源失衡的现象,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来促进教育均衡化。此时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作为新的热点出现并引起关注,力图通过轮岗交流教师的“能量”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然而在教师参与轮岗交流工作的具体过程中却逐渐显露出多个问题,叶菊艳指出要想在轮岗中发挥轮岗教师的“能量”还是要以教师的领导力发挥为途径。从教师的领导力角度来看,由于在交流期间,轮岗教师的领导效能受交流学校与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挥有限。轮岗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领导力发挥不充分、发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使得轮岗交流政策促教育均衡化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出发,以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为切入点,期望通过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来实现轮岗交流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师资力量不平衡的目的。首先要肯定轮岗交流教师作为优秀师资参与轮岗的现实情况,认可其充当交流学校中教师领袖者的领导能力。其次需要了解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领导力发挥情况,并分析影响其领导力有效发挥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措施来促进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的充分发挥,并实现轮岗交流政策促教育公平的最佳效果。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从教师的轮岗交流现状及教师领导力研究现状入手,通过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方式与发挥效果两方面考察轮岗教师领导力发挥情况。研究主要采用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领导力发挥现状。其结果显示:(1)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尽管整体上呈中等水平,但结合以往研究表明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略高于普通学科教师,且轮岗时间对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存在显着影响。(2)轮岗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活动、参与学校事务、协调外部资源这四种方式发挥其领导力效能。并且帮助学生学习为最主要的方式。(3)轮岗交流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其领导力发挥效果体现在促学生发展、促学校发展、促自身发展三方面。在影响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的因素分析中,首先通过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人口统计变量对其领导力发挥的影响。其次通过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方法得知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学校两方面。具体结果为:(1)教师个人的性别、带队工作、师范训练、轮岗时间及工作时间均对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方式与效果存在一定影响。(2)轮岗交流教师自身的领导力水平高低、交流学校氛围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领导力发挥方式与效果。(3)对于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效果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如教师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其领导力发挥方式、地方、交流学校人际特征等干扰因素。最后,为了促进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的有效发挥,实现轮岗交流政策促教育均衡化的目的,本文结合研究结果从教师个人、交流学校、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1)政府不仅要加强政策的吸引力与完善轮岗细节,还要为教师领导的职前、职后培训提供支持。(2)轮岗交流教师应从领导意识的增强、自我效能感的加强、坚持不断学习等途径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流入校的“本土教师”应虚心学习,主动帮助轮岗交流教师。(3)交流学校应从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资源设备等方面做出改进,并协调地方政府对轮岗交流教师提供支持。
李永贤[4](2020)在《领导理论研究方法述评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领导理论研究的演进,领导理论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本文系统梳理了针对领导者进行研究的特质方法论、行为方法论和针对各种情境因素进行研究的权变方法论、关系方法论和影响力方法论。如今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正在呼唤新兴的、整合性的领导理论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领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今天高校领导力建设的启示。
罗晓娟[5](2020)在《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研究 ——以Z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迎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年,“三农”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振兴事业,而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如何办好乡村小学,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显地格外关键。而校长是领导学校工作的核心,从校长入手,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本研究从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入手,对乡村小学校长的发展以及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具体内涵,研究者主要采用了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并运用扎根理论对所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在运用扎根理论建构理论模型的过程中,研究者得出了顶层设计与教师引领是发挥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核心环节。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了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于课程规划与教师引领这两个环节。研究者结合领导权变理论对以上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有效性的关键领导能力——校本课程规划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制度设计能力,研究者也进一步挖掘了塑造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因素。基于对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内涵与来源的理解,研究者从乡村小学校长及相关培养部门两个主体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刘艳茹[6](2019)在《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价值问题更加引人关注,教育领域亦然。中小学校长的价值领导,作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的重要因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方面是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要求及政策导向、教育组织自身特点的内在需要、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来看,均更加强调校长价值领导的作用,呼唤中小学校长加强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校长价值领导明显不力的现实,难以对上述多方面要求作出应有的回应。面对此种矛盾,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却发现,我国关于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仅研究成果有限,而且多数研究仍处于思辨状态,实证研究几近空白,无法满足当下校长领导实践所需。面对上述现状,本研究以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借鉴传统领导理论观点,融入现代领导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分别从哲学、组织学、心理学等方面建构了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并围绕小学校长领导类型、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特征建立了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校长领导行为可以划分为行政领导、人际领导与价值领导三种类型,其中价值领导方式被广泛采纳;校长的价值领导是一个以价值建构、沟通为主线,以授权、团队建设、制度支持、人际协调等为辅助手段的完整的行动体系;校长的价值领导行为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提高组织认同度、降低组织疏离感,有利于学校及师生发展;价值领导的有效实施受到教育行政、学校情境以及校长个人等方面多种相关因素的显着影响。研究同时发现,小学校长在实施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也面临诸多困惑,具体表现为:多数小学校长对价值领导内涵理解欠深入,缺少领导理论支撑,实施价值引领的自觉性、系统性不强,教职工参与程度明显偏低;多数校长感到自身驾驭力不足、外界舆论带来的压力较大,渴望得到专业支持,并期待有一个更加安全的自主办学环境。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从政府部门、校长培训机构、校长自身三个视角提出了旨在提升小学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意见与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教育及校长培训政策设计,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与实施,增强校长办学自主性;完善选聘制度,有效落实校长聘任制,为教职工民主参与、校长民主授权提供制度引导;建立健全校长任职及评价制度,明确轮岗交流标准及年限,保障学校办学理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克服思想局限,适当增加女校长比例。校长培训部门——完善培训价值取向,突出实践-反思与整体素质提升的培训原则;培训内容上增加价值及价值领导主题,补充现代领导理论基础;培训方式上进一步强调实践-反思取向指导下的深度对话。校长自身——增强实施价值领导的理论自觉,系统把握价值领导实施过程及重点环节,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蔡汶珈[7](2019)在《矛盾性别偏见对女性领导效能评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女性在职业晋升的道路上往往遇到重重障碍,其主要因素之一便是性别偏见。对女性的性别偏见一直是学界和社会所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Glick&Fiske提出的性别偏见理论认为,性别偏见包括敌意和善意两种不同类型,即为矛盾性别偏见。被广为认知的性别偏见是对女性地位的贬低和歧视,这种偏见被定义为敌意性的偏见。而出于对女性的保护和爱惜,从而来限制女性特征,则被定义为善意性的偏见。女性在工作情境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对待,是因为组织中的性别偏见仍然存在。而女性领导首当其冲。本研究探讨了矛盾性别偏见、领导信任、女性领导效能评价三者之间的联系。其中将矛盾性别偏见的两个方面:敌意性别偏见和善意性别偏见分别进行了讨论,为矛盾性别偏见在中国情境下组织中的运用作出全新的模型进行探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来对假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下属的敌意性别偏见虽然与女性领导效能评价不显着相关,但与领导信任显着负相关且通过领导信任的中介作用对领导效能产生负向影响;(2)善意性别偏见与下属的领导效能感知和领导信任显着正相关,同时领导信任在善意性别偏见与领导效能之间其中介作用。(4)敌意性别偏见与善意性别偏见之间有交互作用。并且高善意性别偏见可正向调节在领导信任的中介下,敌意性别偏见与女性领导效能评价的负向关系;而低敌意性别偏见可以正向调节在领导信任的中介下,善意性别偏见与女性领导效能评价的正向关系。
关冬雪[8](2019)在《变革型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为实现优质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教育质量、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方式、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变革”。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学校的转型性变革势在必行。处在这样的学校变革期,校长作为担负起组织学校变革重任的最高管理者,其领导风格的正确选择有重要意义。变革型领导风格作为一种新型领导风格,有利于组织的创新变革,会带来高的组织绩效,且变革型领导者在员工满意度和目标达成度方面的得分高于普通领导者。本文将源于企业的变革型领导理论引入到学校管理实践,探究变革型领导风格在学校情境下的有效性,为学校变革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主要参考李超平基于Bass编制的中国式变革型领导问卷,编制了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问卷,又依据了孙绵涛对学校效能的维度划分标准,编制了领导效能问卷。利用均值描述了小学校长变革型领导风格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变革型领导风格对学校效能三个维度(学校人员的发展、学校工作的发展和学校事业的发展)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校长的变革型领导风格对领导效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领导效能三个具体维度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学校工作的发展、学校人员的发展、学校事业的发展。为了阐明影响变革型校长领导效能发挥的因素,笔者选择了10名高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小学校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学校文化、人员构成、管理体制和校长素养会影响变革型校长领导效能的发挥。最后针对影响变革型校长领导效能发挥的因素,对小学校长提出四点建议: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师生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队伍成长环境;要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培养变革型领导风格,提高校长自身素养。
孙艺丹[9](2019)在《高校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实现管理者的领导力,提高整个组织的竞争力,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组织之间已不能单靠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其竞争优势的延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已不再能满足各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探讨改善领导方式、提升领导力的具体路径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以高校中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从领导效能的因果路径和影响因素入手,着重研究心理资本、领导方式对领导效能的路径关系,以及领导方式及其各维度在心理资本对领导效能作用关系中的影响,并使用SPSS21.0和AMOS23.0统计软件对本文所提的研究假设和构建的理论关系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从开发和提升心理资本、改善和规范领导方式角度构建了提升高校中层管理者领导效能的具体措施。本文创新性的将领导方式作为中介变量,假设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研究发现:(1)通过对高校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对交易型、变革型领导方式的作用关系分析,得知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中的自信、希望维度对领导方式各个维度都有显着的预测作用;(2)通过对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关系模型的验证,发现领导方式能够不同程度的促进领导效能的提升,其中个性化关怀与的星垂范维度对领导效能的各个维度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愿景激励、领导魅力、例外管理与权变奖励也部分正向作用于领导效能;(3)通过对心理资本对领导效能作用关系模型的验证,证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希望对领导效能各个维度都有正向促进作用,自信、乐观、韧性也不同程度的作用于领导效能的各个方面;(4)而在对心理资本、领导方式和领导效能的理论模型验证中,发现领导方式在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和领导效能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领导方式能促进高校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对领导效能的影响。由此提出提升领导力的具体措施:包括个体层次的心理资本水平提升,组织层次的选拔高水平的管理者,并在后续工作当中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权变运用管理方式,注重领导—成员的良性沟通,做到需求对接,改善组织氛围,提升领导效能。
赵越[10](2018)在《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 ——以淮南市X区三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有效性的研究更多地被掩蔽于农村学校的发展问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之下,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校长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化者,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对其领导效能的研究对于作为追随者的农村教师、作为学校发展主体的学生乃至整个农村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性的价值。然而,受经验主义的影响,教育行政主体往往以单纯性的投入之举来提升校长领导效能,以期推动农村学校发展,在管理中忽略了领导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学校组织的系统性。开放系统理论与学校场域观的出现,为各级教育行政主体重新审视领导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何以低下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提供了以资借鉴的新思路。本研究首先对X区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整体全面的分析,包括X区的经济社会概括、学校数量及分布、办学条件与教育经费投入状况,从宏观层面提供了X区农村小学发展的背景资料。而后通过实地浸入式访谈与观察,从校长的自身素质与能力、学校教师队伍以及学校内外环境等角度呈现了 X区三所农村小学领导效能的样态。基于区域内农村小学发展的背景与实地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梳理了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原因,包括领导环境中的强制度环境的依赖与文化认知问题、领导者的人格与领导行为反思以及追随者的专业情意与专业技能难题。通过对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的原因探寻与现实需要,借鉴了开放系统理论与学校场域理论,将校长领导效能看成是一个投入——转化——产出的过程,提出了农村小学领导效能的路径选择:(1)制度与文化层面的投入——优化领导环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塑造共同愿景的学校文化,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共享;(2)战略与技术层面的转化——强化领导力量:构建区域网络与学校定位,健全校长领导行为保障机制,在反思中改进校长领导实践;(3)技术层面的转化——强化追随力量:建设农村教师学习型组织,满足追随者的价值需求,培育追随者的专业情意与技能。通过三个方面的投入与转化并最终产出领导效能。
二、影响高校领导效能的因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高校领导效能的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校长效能研究 |
(二)校长效能评价研究 |
(三)循证教育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校长效能与有效校长 |
(二)校长效能评价 |
(三)循证支持 |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四)政策分析法 |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效能转向 |
第一节 问责制迫使校长评价走向“科学化” |
一、校长评价脱离教师评价母体 |
二、校长评价权的争夺使“校长特质评价”逐渐被取代 |
三、基于“成功学校”研究的“校长行为评价”面临挑战 |
第二节 标准驱动下“校长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一、德尔菲法和档案袋法的尝试 |
二、基于专业标准的“校长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第三节 政府鼓励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 |
一、联邦政策使“校长效能”与“学生成绩”挂钩 |
二、州政府推行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案 |
第二章 美国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的动力背景 |
第一节 “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认识论基础 |
一、循证教育研究与美国教育管理“科学主义”一脉相承 |
二、循证教育研究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观念的新表达 |
第二节 联邦政府“赋权”州和学区实施循证教育改革 |
一、美国教育决策权由学区转移至联邦 |
二、联邦政府制定循证教育项目标准 |
三、州和学区制定校长效能评价循证支持标准 |
第三节 基础教育“问责制”推动校长效能的循证研究 |
一、政治、经济与学校互动产生教育问责制 |
二、校长问责制推动校长效能的循证研究 |
第三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内容向度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价值取向 |
一、“以州教育行政为主导”的评价主体取向 |
二、“校长专业发展”和“学生成绩提升”的评价目的取向 |
三、“50%校长行为+50%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取向 |
四、“多样化证据收集”的评价过程取向 |
第二节 为校长效能评价提供理论支持的“循证研究” |
一、肯尼斯·利思伍德“学校领导影响学生成绩”研究 |
二、菲利普·海灵杰“校长学习中心领导力”研究 |
第三节 基于校长效能循证研究的“校长评价模型” |
一、依据政策重构校长评价理论的“Clifford综合校长评价模型” |
二、指向问责和发展的“Stronge校长绩效评估模型” |
三、聚焦学生成绩结果的“Marzano校长评价模型” |
第四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专门化 |
第一节 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专门化组织 |
一、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组织观 |
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组织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引领和推动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方案的专业协会 |
一、设计校长评价指南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协会” |
二、提出基于标准的校长效能评价主张的“州教育主管委员会” |
第三节 为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提供证据的研究中心 |
一、检验校长评价工具信效度的“伟大教师与领导者研究中心” |
二、提供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工具的“新领导者” |
第四节 研发和推广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成果的社会团体 |
一、通过资助科研项目解决校长评价问题的“华莱士基金会” |
二、以合同和营销为手段影响校长评价政策的“兰德公司” |
第五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个案与实施效果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个案分析 |
一、美国科罗拉多州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 |
二、美国康涅狄格州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 |
第二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
一、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的积极效果 |
二、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实施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主要争议分析 |
一、校长效能评价标准中能否使用学生成绩 |
二、校长效能等级计算中学生成绩的占比 |
三、基于学生成绩的校长效能评价评价结果能否用于高风险决策 |
第六章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反思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反思 |
一、基于公共行政理论的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批判 |
二、基于关系性领导理论的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反思 |
第二节 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的经验借鉴 |
一、以校长效能和循证支持为方向实现校长评价的科学化 |
二、以政府赋权和专业组织力量促进校长效能评价的专业化 |
三、以多样化证据和校长参与提升校长效能评价的准确性 |
四、以支持性评价取代诊断性评价保证校长提高领导效能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领导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变量选择 |
四、数据处理 |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二)倾向得分匹配 |
1.大学新生获得经济资助的概率 |
2.样本匹配效果检验 |
3.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领导力的平均处理效应分析 |
五、结论与讨论 |
(3)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方式、发挥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由 |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推动 |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 |
(三)教师领导力的重要作用 |
二、文献综述 |
(一)教师轮岗交流活动的研究动态 |
(二)教师领导力的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教师流动 |
(二)教师轮岗 |
(三)领导力 |
(四)教师领导力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四、研究问卷的设计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
(三)问卷的信度 |
第二章 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现状分析 |
一、样本人口特征分析 |
二、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现状 |
三、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方式与发挥效果 |
四、未参与轮岗教师对轮岗教师领导力发挥的反馈 |
第三章 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一)性别因素 |
(二)师范训练因素 |
(三)带队工作因素 |
(四)轮岗时间因素 |
(五)工作时间因素 |
二、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与其领导力发挥方式的分析 |
(二)交流学校的组织氛围与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方式的分析 |
三、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水平与其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分析 |
(二)轮岗交流教师的自我感知力与其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分析 |
(三)交流学校的组织氛围与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分析 |
(四)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方式与其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分析 |
(五)轮岗中的干扰因素与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分析 |
四、研究讨论 |
(一)轮岗交流教师的个人基本特征 |
(二)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方式的影响因素 |
(三)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发挥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卓有成效但仍需提升 |
(二)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 |
(三)轮岗交流活动的落实举措待完善 |
二、轮岗交流教师领导力有效发挥的提升策略 |
(一)政府应从轮岗政策的落实与教师领导力的提升双着力 |
(二)教师个人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三)交流学校应及时调整、提供助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4)领导理论研究方法述评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特质方法论 |
二、 行为方法论 |
三、 权变方法论 |
四、 关系方法论 |
五、 影响力方法论 |
六、 新时代呼唤新兴的领导理论研究方法 |
七、 对高校领导力建设的启示 |
(5)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研究 ——以Z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一)乡村教育振兴成为时代主旋律 |
(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化 |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一、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领导理论 |
(二)国内外教育领导相关理论 |
(三)国内外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二、概念界定 |
(一)领导力 |
(二)校本课程 |
(三)校本课程领导力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一)泰勒课程编制理论 |
(二)领导权变理论 |
第三节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一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设计 |
一、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 |
(一)扎根理论的介绍 |
(二)扎根理论与本研究的适切性 |
(三)扎根理论的基本操作层序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访谈过程与结论 |
一、访谈的进行与资料获取 |
二、三级编码过程 |
(一)一级编码 |
(二)二级编码 |
(三)三级编码 |
三、建构理论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二、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一)样本的基本信息 |
(二)对样本领导观念与领导行为的方差分析 |
(三)对样本领导观念与领导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第四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论 |
一、乡村小学校长对校本课程领导具有一定的认识 |
二、课程规划与教师队伍引领呼唤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 |
第三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
一、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规划能力 |
(一)校本课程目标设计能力的作用 |
(二)校本课程目标设计能力的内涵 |
(三)校本课程体系设计能力的作用 |
(四)校本课程体系设计能力的内涵 |
二、乡村小学校长的团队建设能力 |
(一)乡村小学校长团队建设能力的作用 |
(二)乡村小学校长团队建设能力的内涵 |
三、乡村小学校长的制度设计能力 |
(一)乡村小学校长制度设计能力的作用 |
(二)乡村小学校长制度设计能力的内涵 |
第二节 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来源 |
一、人文素养与乡土情怀 |
(一)课程规划能力植根于校长的人文素养与乡土情怀 |
(二)团队建设能力呼唤校长的人文素养 |
二、教育理解与课程定位 |
(一)教育理解是课程目标时代价值的主要来源 |
(二)校本课程定位是形成乡土特色课程体系的关键 |
三、经验与反思 |
第四章 提高乡村小学校长校本课程领导力的建议 |
第一节 对乡村小学校长的建议 |
一、规划层面:围绕办学愿景规划校本课程目标与体系 |
二、开发层面: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整合利用 |
三、实施层面: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支持 |
第二节 对相关培养部门的建议 |
一、搭建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 |
二、完善评价机制的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调查问卷 |
(6)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校长的价值引领明显不力 |
二、教育组织自身特点需要增强校长价值引领的力度 |
三、世界主要国家均在政策层面明确了校长价值领导的职责 |
四、当代教育管理理论从发展趋势上更强调价值引领的作用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 |
一、领导 |
二、价值领导 |
三、校长的价值领导与行政领导 |
第四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领导类型的研究 |
一、领导类型的传统研究 |
二、领导类型的现代研究 |
第二节 关于价值领导的研究 |
一、价值领导的意义 |
二、价值领导的特征 |
第三节 关于教育领导的相关研究 |
一、教育领导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 |
二、学校价值领导的意义及特征 |
第三章 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
第一节 校长价值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校长价值领导的哲学基础 |
二、校长价值领导的组织学基础 |
三、校长价值领导的心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研究框架 |
一、小学校长领导类型的研究构想 |
二、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特征的研究框架 |
第四章 小学校长领导类型及价值领导一般特征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研究的预调查问卷设计 |
二、预调查的实施及数据处理 |
三、问卷调查的正式实施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一、对小学校长三种领导类型内涵的再理解 |
二、小学校长价值领导方式的分布特征 |
三、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行为特征 |
四、小学校长价值领导的效能特征 |
五、影响价值领导行为的校长个体因素 |
六、影响校长价值领导行为的学校组织因素 |
七、影响校长价值领导行为的区域教育行政因素 |
第五章 小学校长价值领导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
三、访谈的实施及数据整理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一、校长认同价值领导的实践意义但对其内涵的理解欠深入 |
二、校长较为广泛地采纳了价值领导方式但驾驭力亟待增强 |
三、特定的工作及学习经历有利于提升校长价值领导能力 |
四、小学校长价值领导实施中的困惑与束缚 |
五、小学校长对自身价值领导能力提升路径的期待 |
第六章 关于M校长价值领导实践的观察与分析 |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问题的确定 |
三、研究的实施 |
第二节 案例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
一、“扬长教育”的提出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 |
二、多种沟通途径进一步深化了价值共识 |
三、项目制管理激活价值领导实施的关键节点 |
四、“三好”文化滋养核心价值理念的有效落实 |
五、有效实施价值引领需要校长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
第七章 提升小学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意见与建议 |
第一节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
一、政策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发挥好导向作用 |
二、营造一种专业自治的行政管理文化 |
三、加强专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二节 校长培训机构的专业支持 |
一、校长培训的价值取向选择 |
二、培训内容突出价值领导的相关主题 |
三、培训实施围绕价值觉察与理解展开 |
第三节 校长价值领导能力的自我修炼 |
一、增强自觉实施价值领导的意识 |
二、系统把握价值领导实施过程及重点环节 |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专业性学习与反思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深化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矛盾性别偏见对女性领导效能评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可能的难点和创新点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矛盾性别偏见 |
2.2 女性领导效能 |
2.3 领导信任 |
2.4 关于三个变量在公共部门方面的研究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研究假设 |
3.3 假设模型图 |
4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 |
4.2 信效度检验 |
5 实证分析 |
5.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
5.2 相关分析结果 |
5.3 各模型之间的拟合指数分析 |
5.4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8)变革型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变革型领导理论 |
(二)教育效能理论 |
(三)领导效能理论 |
三、变革型校长的现状 |
(一)变革型校长的总体状况 |
(二)德行垂范维度的状况 |
(三)愿景激励维度的状况 |
(四)个性化关怀维度的状况 |
(五)领导魅力维度的状况 |
四、变革型校长的领导效能 |
(一)变革型校长领导风格对领导效能影响的总体状况 |
(二)变革型校长的领导风格对学校人员的影响 |
(三)变革型校长的领导风格对学校工作的影响 |
(四)变革型校长的领导风格对学校事业的影响 |
五、影响变革型校长领导效能的因素 |
(一)学校文化 |
(二)人员构成 |
(三)管理体制 |
(四)校长素养 |
六、提高变革型校长领导效能的对策 |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师生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队伍成长环境 |
(三)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
(四)培养变革型领导风格,提高校长自身素养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高校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资本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界定 |
2.1.2 心理资本的结构预测量 |
2.1.3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
2.2 领导方式相关文献综述 |
2.2.1 领导方式的概念内涵界定 |
2.2.2 领导方式的结构测量 |
2.2.3 领导方式的相关研究 |
2.3 领导效能相关文献综述 |
2.3.1 领导效能的概念内涵界定 |
2.3.2 领导效能的结构预测量 |
2.4 心理资本、领导方式、领导效能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心理资本与领导方式的相关研究 |
2.4.2 心理资本与领导效能的相关研究 |
2.4.3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相关研究 |
2.4.4 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小结 |
2.5.1 已有研究在相关领域已解决的问题 |
2.5.2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假设 |
3.2.1 心理资本与领导方式的关系研究 |
3.2.2 心理资本与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 |
3.2.3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 |
3.2.4 领导方式在心理资本与领导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 |
3.3 研究变量 |
3.3.1 心理资本变量 |
3.3.2 领导方式变量 |
3.3.3 领导效能变量 |
3.4 研究量表 |
3.4.1 心理资本的量表设计 |
3.4.2 领导方式的量表设计 |
3.4.3 领导效能量表的设计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1.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 效度分析 |
4.2.1 心理资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 领导方式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3 领导效能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信度分析 |
4.3.1 心理资本信度分析 |
4.3.2 领导方式信度分析 |
4.3.3 导效能信度分析 |
4.4 相关性分析 |
4.5 控制变量的方差分析 |
4.5.1 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5.2 领导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5.3 领导效能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4.6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4.6.1 心理资本对领导方式的影响研究 |
4.6.2 领导方式对领导效能的影响研究 |
4.6.3 心理资本对领导效能的影响研究 |
4.6.4 领导方式在心理资本与领导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心理资本与领导方式的关系 |
5.1.2 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关系 |
5.1.3 心理资本与领导效能的关系 |
5.1.4 心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三者的关系 |
5.2 管理启示及建议 |
5.2.1 个人心理资本的培养 |
5.2.2 高校从心理资本视角,有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中层管理者 |
5.2.3 规范领导方式,权变选择、灵活运用 |
5.2.4 增强组织内部人员的良性互动,提高领导—成员沟通质量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 ——以淮南市X区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理性视角 |
(二)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理论需求 |
(三)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现实召唤 |
(四)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个人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一) 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二) 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三) 农村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效能 |
(二) 领导效能 |
五、研究脉络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脉络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X区的教育现状分析 |
一、经济社会概括 |
二、学校数量及分布 |
三、办学条件 |
(一) 学校用地 |
(二) 学校建筑 |
(三) 教育装备 |
(四) 教师队伍 |
四、教育经费投入 |
(一) 公用经费 |
(二) 人员经费 |
第二章 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实地分析 |
一、A小学W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一) W校长的自身素质 |
(二) W校长的领导能力 |
(三) A校的教师队伍 |
(四) A校的学校环境 |
二、B小学Y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一) Y校长的自身素质 |
(二) Y校长的领导能力 |
(三) B校的教师队伍 |
(四) B校的学校环境 |
三、C小学Z校长的领导效能分析 |
(一) Z校长的自身素质 |
(二) Z校长的领导能力 |
(三) C校的教师队伍 |
(四) C校的学校环境 |
第三章 影响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原因分析 |
一、环境:强制度环境的依赖与文化认知问题 |
(一) 强制度环境的依赖 |
(二) 文化认知问题 |
二、领导者:领导伦理中的人格与领导行为反思 |
(一) 人格反思 |
(二) 领导行为反思 |
三、追随者:专业化中的专业情意与专业技能难题 |
(一) 专业情意困境 |
(二) 专业技能难题 |
第四章 提升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路径选择 |
一、制度与文化层面——优化领导环境 |
(一)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二) 塑造共同愿景的学校文化 |
(三) 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区域共享 |
二、战略层面与技术层面——提供领导力量 |
(一) 构建区域网络与学校定位 |
(二) 健全校长领导行为的保障机制 |
(三) 在反思中改进校长领导实践 |
三、技术层面——强化追随力量 |
(一) 建设农村教师“学习型组织” |
(二) 满足追随者的价值追求 |
(三) 培育追随者的专业情意与技能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影响高校领导效能的因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循证支持的校长效能评价研究[D]. 李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经济资助对大学新生领导力的影响研究[J]. 张茂然,彭娟,黄维.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轮岗交流教师的领导力发挥方式、发挥效果及其影响因素[D]. 汪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领导理论研究方法述评及其启示[J]. 李永贤.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乡村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研究 ——以Z省为例[D]. 罗晓娟.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价值领导 ——基于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D]. 刘艳茹.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矛盾性别偏见对女性领导效能评价的影响[D]. 蔡汶珈.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变革型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D]. 关冬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9]高校中层管理者心理资本、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D]. 孙艺丹.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9)
- [10]农村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研究 ——以淮南市X区三所小学为例[D]. 赵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