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埋伏阻生前牙的矫治(论文文献综述)
谢蕾,肖遥,曾锦,谢乙加[1](2021)在《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者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髓活力、附着龈宽度、牙根周围骨密度、正畸牵引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着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未完全发育组牙根长度显着大于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前,完全发育组根管壁厚度显着大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治疗后,2组根管壁厚度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2组牙髓活力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组附着龈宽度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组牙根周围骨密度均显着降低(P<0.05),完全发育组显着低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完全发育组正畸牵引时间显着长于未完全发育组(P<0.05)。结论:对牙根发育未完全埋伏前牙行正畸牵引,牙根吸收程度较轻,牙周组织改建快,牵引时间短,且埋伏前牙牙根和根管壁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
刘锐[2](2021)在《正畸辅助导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正畸辅助导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外科导萌手术治疗,观察组行常规外科导萌手术联合正畸矫治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牙齿功能、牙列紊乱率及牙髓坏死率及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吞咽评分(t=4.119,P=0.000)、咀嚼评分(t=4.897,P=0.000)以及语言功能评分(t=5.828,P=0.0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牙列紊乱率为2.00%(1/50),牙髓坏死率为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矫治辅助治疗可降低小儿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儿牙列紊乱及牙髓坏死率,改善牙齿功能以及满意度。
刘畅[3](2020)在《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3D打印技术方法设计并制作个性化悬吊装置,观察其在矫治游离端阻生磨牙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8年间来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游离端阻生磨牙的3例患者,阻生方向和位置各异。矫治前行CBCT、取模等检查,利用计算机软件重建数字化牙颌模型,根据矫治需要设计个性化悬吊装置的CAD,3D打印CAD树脂支架、再经金属铸造、抛光清洗等工序制作完成金属的个性化悬吊装置(以下简称为矫治器)。将矫治器戴入患者牙齿上,按矫治需要配合弹性链圈多向牵引,控制牙齿三维方向的移动,观察记录受牵磨牙的位置变化情况。游离阻生磨牙牵引到位后,借助CBCT观察受牵引阻生磨牙的牙周组织变化,通过牙根长度、牙槽骨附丽高度及牙体牙周组织等方面评价受牵游离阻生牙的健康状况。结果:1.使用3D打印技术能够制备出满足临床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悬吊装置。2.3例临床表现各异,戴入矫治器后均按预先设定的方向移动,说明其具有颊舌向、龈向及近远中向等三维控制的特点。3.CBCT发现受牵阻生磨牙的牙体牙周组织完整,牙槽骨高度随牙齿移动方向进行调整,牙根未见吸收且有继续生长趋势。结论:1.个性化悬吊装置适合矫治游离阻生牙,具有易操作,量身定做及精确三维控制等优点。2.个性化悬吊装置在治疗复杂疑难游离阻生牙时有一定优势。3.CBCT能有效评价受牵阻生牙的牙周状况。受牵阻生牙的牙槽骨高度会随移动牙齿而改建;牙根未见吸收,局部阻力去除后有继续生长的趋势。
付廷仙[4](2020)在《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正畸科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上颌切牙埋伏阻生情况的统计分析,进一步丰富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对埋伏阻生上颌切牙患者的CBCT进行三维阻生位置、头影测量分析和牙根发育情况的分析,以期为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就诊的错颌畸形患者2501例病历资料,排除乳牙患者125例及未拍CBCT患者43例,共168份,获取有效资料2333份。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确诊的33名上颌切牙埋伏阻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资料的整理,对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将CBCT数据导入involve5.3软件重建患者头颅定位侧位片,用PT-头影测量软件对确诊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析矢状骨面型与上颌切牙埋伏阻生的关系;将确诊的41颗埋伏阻生牙用CBCT进行三维方向分析,同时对牙根发育情况,牙根长度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33例,男13例,女20例,女性:男性为1.54:1,平均年龄12,4岁,正畸患者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患病率为1.41%;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颗埋伏阻生上颌切牙中中切牙阻生数目为32颗,占78.05%,侧切牙埋伏阻生9颗,占比21.9%,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率较侧切牙明显高;埋伏阻生上颌切牙左侧比右侧稍高,左侧占53.66%,右侧占46.34%;埋伏阻生的上颌切牙以单发较为多见,有27例,占81.82%,阻生两颗及以上的有6例,占18.18%;33名上颌埋伏阻生切牙患者中,Ⅲ类骨面型患者最多,占66.67%,其次为Ⅰ类骨面型,占30.3%,Ⅱ类骨面型最少,占3.03%,与中华口腔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七个地区青少年错颌畸形矢状骨面型构成比之间差异显着,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埋伏方向上,唇侧埋伏阻生显着高于腭侧埋伏阻生;冠状向上,上颌切牙埋伏阻生以近中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正常阻生,最后是远中阻生;水平向上,上颌切牙以倾斜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倒置阻生,最后是水平阻生;矢状向上,上颌切牙以中位阻生最为常见,其次是高位阻生,最后是低位阻生;埋伏阻生组牙根长度的均值小于对侧同名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埋伏阻生牙发生弯曲的比例较正常萌出的牙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单个埋伏阻生上颌切牙在正畸患者中较为常见;2.切牙的埋伏阻生与上颌基骨发育受限相关,Ⅲ类骨面型趋势更明显;3.上颌切牙阻生以唇侧中位近中倾斜阻生较为常见;4.上颌切牙埋伏阻生牙根长度较正常萌出对侧同名牙短,且更易伴发牙根的弯曲。
马冉[5](2020)在《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替牙期含牙囊肿内牙根未发育完成的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以同颌对侧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埋伏阻生牙牙根、牙槽骨及牙髓的变化,分析治疗的效果及意义,以期为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阻生牙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含牙囊肿单侧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患者,均行外科手术联合闭合式正畸牵引治疗,对20颗患牙(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应用CBCT测量牙根长度、根管壁厚度、牙槽骨水平及厚度,并检查牙髓活力,均以同颌对侧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牙(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治疗前后埋伏阻生牙与对照牙牙根发育、牙槽骨发育及牙髓活力的差异。结果本组治疗时间14~33个月,平均23.6个月。治疗结束时,所有研究对象囊内新骨生成,颌骨囊腔消失,囊内埋伏阻生牙均牵引到位。1.牙根长度:治疗前埋伏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为(8.76±1.16)mm,对照牙牙根长度为(10.95±1.03)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伏上颌中切牙牙根长度为(11.41±0.94)mm,对照牙牙根长度为(13.06±0.72)mm,两者进行比较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治疗前显着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牙根长度变化量为(2.65±0.95)mm,对照组牙根长度变化量为(2.11±0.99)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管壁厚度:治疗前埋伏上颌中切牙根管壁厚度为(1.67±0.26)mm,对照牙根管壁厚度为(1.71±0.25)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埋伏上颌中切牙根管壁厚度为(1.87±0.20)mm,对照牙根管壁厚度为(1.89±0.20)mm,两者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治疗前根管壁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根管壁厚度变化量为(0.19±0.11)mm,对照组根管壁厚度变化量为(0.18±0.10)mm,两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牙槽骨:治疗后治疗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分别为(2.50±0.41)mm、(1.27±0.23)mm,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分别为(1.38±0.28)mm、(1.23±0.21)mm,治疗后治疗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0.56±0.19)mm、(1.49±0.28)mm,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0.79±0.24)mm、(1.58±0.24)mm,上述4项指标仅唇侧牙槽骨水平及厚度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牙髓活力: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牙髓活力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在选择合适适应症的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牙根能继续发育至根2/3以上,且根管壁也正常发育,牙髓活力正常,达到临床保存的标准,可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2.外科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可导致其唇侧牙槽骨轻度丧失。
张大灵[6](2020)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方法及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牙槽外科手术助萌法和闭合式开窗导萌法,对40例45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进行正畸治疗。结果:经由助萌术治疗16颗、开窗翻瓣闭合牵引导萌29颗。共计治疗成功43颗,2颗闭合牵引失败。治疗牙牙周附着良好,牙髓活力正常。结论: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合牙槽外科手术助萌法和闭合式开窗导萌法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武孝芬[7](2020)在《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自行萌出的46颗埋伏牙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开窗,运用正畸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埋伏牙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统计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开窗牵引治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讨正畸治疗埋伏牙开窗牵引临床适应症的选择以及手术开窗的部位及时机。旨在为临床上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通过曲面断层片、CBCT等影像资料确诊的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33例,初诊时年龄825周岁,平均13.6周岁,共计46颗埋伏牙。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12.1周岁,共有埋伏牙22颗;女性18例,平均年龄14.9周岁,共有埋伏牙24颗。其中上颌尖牙21颗,上颌中切牙17颗,上颌侧切牙4颗,上颌第二前磨牙1颗,下颌第二前磨牙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1颗。样本纳入标准:1、埋伏牙对侧同名恒牙已萌出超过六个月;2、牙齿完全埋伏于骨组织内,不能够自行萌出;3、X线片示根尖孔已闭合,或根尖孔未闭合但存在埋伏牙位置异常,不能正常萌出;4、无重度牙周疾病及外伤史;5、经患者签字同意后采用手术开窗正畸牵引治疗;6、排除拓展间隙后可自行萌出的埋伏牙。治疗开始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及CBCT,运用mimics20.0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观察埋伏牙的牙位、发育情况、埋伏深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运用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的方法治疗,治疗结束之后常规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判定治疗效果,记录埋伏牙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埋伏牙牵引成功的因素及其相关性。判定牵引成功标准为:埋伏牙齿完全牵出;牙根吸收小于根长的1/3;牙髓活力正常;松动度<2mm;牙龈退缩不超过牙根颈1/3;邻近组织无炎症反应;邻近牙齿无明显吸收。不符合以上标准记为失败。结果:1.本研究病例中,上颌尖牙的埋伏牙病例数最多,在埋伏牙总数中占45.7%,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占37%;上颌尖牙中,斜向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尖牙埋伏牙总数中占66.7%;上颌中切牙中,水平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中切牙埋伏牙总数中占47%;2.本研究中4颗前磨牙选择牙槽嵴顶切口(拔牙创)闭合牵引,42颗前牙中,19颗行唇侧开放牵引,4颗行唇侧闭合牵引,19颗行腭侧开放牵引。共计44颗埋伏牙牵引结果符合成功标准,其余2颗不符合成功标准,认定为失败;根尖孔闭合组10颗埋伏牙,2颗牵引失败,8颗牵引成功,其中1颗出现轻度牙根吸收(变化量<根长的1/3),根尖孔未闭合组36颗均牵引成功,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3颗弯根埋伏牙,2颗牵引成功,1颗失败;观察牙龈外形恢复情况,牙槽嵴顶闭合牵引恢复效果最好,唇侧开放牵引牙龈外形恢复欠佳。3.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开窗位置、牙根发育程度的牵引成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对各个位置埋伏牙的治疗显着有效,对于水平低位合并多个埋伏牙阻生以及倒置阻生的埋伏牙患者需要谨慎牵引;2.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牙根尚未发育完全是埋伏牙牵引成功的有利因素,且对于合并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发育早期行牵引治疗有利于牙根在正常的位置继续发育完成。3.除第三磨牙和多生牙外,在正常牙位中,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最常见,其中以上颌尖牙的斜向阻生最为多见;其次是上颌中切牙的埋伏阻生,其中以上颌中切牙的水平阻生最为多见。
吴滢倩[8](2020)在《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回顾性研究旨在应用不调指数(Discrepancy index,DI)定量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并对早期矫治结果作进一步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2015年3月到202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被诊断为替牙期错(牙合)畸形的患儿共87例,按照纳入标准最终纳入32例(男21例,女11例,初诊时平均年龄7.91±1.44岁)。应用DI指数对这些患者初诊及正畸结束时的口腔模型、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矫治前后的差异。结果:1、矫治后的平均DI指数较正畸前显着降低了3.94分(P<0.0001)。其中矫治后的覆盖评分、拥挤度评分和其他评分较前分别显着降低了1.72分(P<0.0001)、0.63分(P<0.5)和0.68分(P<0.05)。而覆(牙合)、前牙开(牙合)、后牙开(牙合)、咬合关系、后牙反覆盖、后牙正锁(牙合)、ANB评分、SN-MP评分和IMPA评分正畸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2、矫治后SN-MP的测量值较前增大了0.72°(P<0.05),IMPA的测量值较前减小了3.38°(P<0.01)。但ANB的测量值正畸前后改变无统计学差异。3、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3.22分(P<0.05),其中覆盖评分较前降低了2.00分(P<0.01)。4、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4.09分(P<0.05),其中咬合关系评分较前降低1.46分(P<0.05)5、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平均DI指数均较前降低4.33分(P<0.05),其中覆盖评分较前降低2.33分(P<0.05)。结论:1、总体而言,替牙期早期矫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错(牙合)畸形情况,降低日后治疗的难度。早期矫治对前牙覆盖的改善较为明显,也可有效改善颌骨垂直向关系和下前牙长轴的倾斜程度。2、替牙期早期矫治对各安氏分类错(牙合)具有不同改善作用,其中对安氏Ⅰ类错(牙合)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覆盖改善较为明显,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咬合关系改善较为明显,整体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改善最为显着,可减小后续治疗难度。3、DI指数可以作为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的评价方式,为早期矫治的错(牙合)畸形类型选择提供参考。
陈威[9](2020)在《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例7至10岁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患者(共计10颗),使用一种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进行牵引治疗,在牵引术前和术后即刻拍摄CBCT,术后对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治疗组)及对侧同名牙(对照组)进行牙髓电活力测试及牙周探诊,检查记录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以及唇腭侧牙龈高度,于CBCT软件上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和术后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并计算其变化值,同时测量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和牙槽骨厚度,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治疗组无松动、无牙龈红肿、牙龈退缩、牙髓坏死、牙周袋出现,但治疗组唇侧牙龈高度略高,其唇侧牙龈高度(10.58±0.45)mm高于对照组(9.47±0.31)mm(P<0.01)。牵引期间治疗组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对照组:其根长变化量(2.80±1.09)mm及根尖孔变化量(1.79±0.59)mm,高于对照组(1.84±0.97)mm、(0.96±0.40)mm,且根尖孔变化量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治疗组牙根发育迟滞,其根长(7.28±1.03)mm与对照组(9.80±1.46)mm相比较短(P<0.01),根尖孔宽度(2.18±0.63)mm与对照组(1.26±0.40)mm相比较大(P<0.01);牵引结束时,治疗组根长(10.08±0.63)mm仍短于对照组(11.75±0.90)mm(P<0.01),且唇侧牙槽骨水平(1.77±0.37)mm高于对照组(1.25±0.26)mm,差异显着(P<0.01)。腭侧牙槽骨水平治疗组(1.23±0.21)mm也高于对照组(1.05±0.15)mm,差异略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唇侧牙槽骨厚度(1.49±0.31)mm与对照组(1.80±0.11)mm相比较薄(P<0.01)。但两组在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腭侧牙龈高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及其变化值、术后根尖孔宽度、牙根长度变化值、腭侧牙槽骨厚度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牵引治疗能促进牙根发育,且治疗后牙周牙髓状况良好。
张超,丰华,宋珍珍[10](2019)在《翻瓣导萌术联合固定正畸矫治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翻瓣导萌术联合固定正畸矫治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8例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翻瓣导萌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翻瓣导萌术+固定正畸矫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萌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0.59%,但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翻瓣导萌术联合固定正畸矫治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萌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二、埋伏阻生前牙的矫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埋伏阻生前牙的矫治(论文提纲范文)
(1)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3.1 牙根长度 |
1.3.2 根管壁厚度 |
1.3.3 牙髓活力 |
1.3.4 附着龈宽度 |
1.3.5 牙根周围骨密度 |
1.3.6 正畸牵引时间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牙根长度比较 |
2.2 2组根管壁厚度比较 |
2.3 2组牙髓活力比较 |
2.4 2组附着龈宽度 |
2.5 2组牙根周围骨密度比较 |
2.6 2组正畸牵引时间比较 |
2.7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2)正畸辅助导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牙齿功能 |
2.2 牙列紊乱率及牙髓坏死率 |
2.3 满意度 |
3 讨论 |
(3)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阻生磨牙的发生率和诊断分析 |
2 游离端阻生磨牙正畸矫治技术的进展 |
3 阻生磨牙矫治后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个性化悬吊牵引装置 |
4 CBCT三维评估 |
5 临床指标检查 |
病例一 一例上颌26/27阻生伴双侧下颌35/45缺失的双期矫治 |
1 病例基本信息 |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
病例二 一例上颌17腭向阻生的一期矫治 |
1 病例基本信息 |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
病例三 一例下颌38近中舌向水平低位阻生的局部矫治 |
1 病例基本信息 |
2 个性化悬吊装置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 |
3 矫治结果及CBCT三维评估 |
讨论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含牙囊肿及囊内埋伏阻生牙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牙周探诊深度以及牙槽骨水平对比 |
3 讨论 |
(7)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设备和材料 |
3.方法 |
3.1 资料收集 |
3.2 治疗过程 |
3.2.1 制定治疗计划 |
3.2.2 拓展间隙 |
3.2.3 手术开窗 |
3.2.4 正畸牵引 |
3.2.5 调整咬合与保持 |
3.3 统计分析 |
3.3.1 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
3.3.2 评价治疗效果 |
3.3.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
2.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的治疗效果 |
2.1 牵引治疗结果 |
2.2 治疗前后埋伏牙的牙根长度变化情况 |
2.3 弯根埋伏牙的牵引情况 |
2.4 牙龈外形的恢复情况 |
3.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 根尖孔闭合组与未闭合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2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3 男性组与女性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
3.4 唇侧开窗与腭侧开窗埋伏牙牵引结果 |
讨论 |
1.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现状 |
2.埋伏牙的病因 |
3.埋伏牙的诊断 |
4.埋伏牙的治疗 |
5.埋伏牙牵引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年龄因素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5.2 牙根发育情况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5.3 埋伏牙位置对牵引结果的影响 |
5.4 唇腭侧开窗对于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典型病例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研究工具与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测量误差分析 |
3.2 头影测量结果 |
3.3 DI指数评分结果 |
3.4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3.5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3.6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 讨论 |
4.1 早期矫治前后各项目评分变化 |
4.2 早期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 |
4.3 早期矫治前后DI指数变化 |
4.4 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5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4.6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前后差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综述 错(牙合)畸形评估指数及其在早期矫治评价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患病率 |
1.2 致病因素 |
1.3 诊断方法 |
1.4 并发症 |
1.5 治疗方法 |
1.5.1 自体牙移植 |
1.5.2 开窗助萌 |
1.5.3 拔除术 |
1.5.4 外科助萌联合正畸牵引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手术仪器和材料 |
2.3 治疗方案 |
2.3.1 资料获取 |
2.3.2 定位 |
2.3.3 术前准备 |
2.3.4 助萌手术 |
2.3.5 牵引治疗 |
2.4 数据采集 |
2.4.1 松动度检查 |
2.4.2 牙髓电活力测试 |
2.4.3 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牙龈高度测量 |
2.4.4 牙根长度 |
2.4.5 根尖孔宽度 |
2.4.6 唇腭侧根管壁厚度、牙槽骨板厚度、牙槽骨水平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成功率 |
3.2 临床检查 |
3.3 CBCT检查 |
3.3.1 牙根状况 |
3.3.2 牙周状况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5.1 牵引时机 |
5.2 手术方式 |
5.3 牵引力值和方向 |
5.4 牵引方法 |
5.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致谢 |
10 综述 上颌阻生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翻瓣导萌术联合固定正畸矫治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萌出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埋伏阻生前牙的矫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J]. 谢蕾,肖遥,曾锦,谢乙加. 上海口腔医学, 2021(02)
- [2]正畸辅助导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疗效观察[J]. 刘锐.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02)
- [3]个性化悬吊装置三维控制牵引游离端阻生磨牙的初步临床研究[D]. 刘畅. 暨南大学, 2020(04)
- [4]埋伏阻生上颌切牙的CBCT分析[D]. 付廷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替牙期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的疗效观察[D]. 马冉. 郑州大学, 2020(02)
- [6]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J]. 张大灵. 名医, 2020(05)
- [7]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D]. 武孝芬.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应用不调指数评价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效果的研究[D]. 吴滢倩. 浙江大学, 2020(02)
- [9]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D]. 陈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翻瓣导萌术联合固定正畸矫治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张超,丰华,宋珍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