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一、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邵英杰[1](2021)在《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及其盐类,由于具有多种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诸多行业中得到应用。但生产中涉及到的聚合单体丙烯酸、引发剂过硫酸铵等物质化学性质活泼,且反应过程放热量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研究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从本质上认识并减少客观危害,对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模拟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实际生产工艺,本文中丙烯酸聚合方式选择工业化生产中常用的水溶液聚合,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亚硫酸氢钠为链转移剂,对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中物料的热危险性和反应的热危险性进行了研究。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AKTS动力学软件、绝热加速度量热仪(ARC)对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酸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丙烯酸闪点为48.5℃,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混合物,自聚放热量可产生28.7℃的绝热温升,一旦混入杂质或局部过热,易发生爆炸事故;自聚产物在250.7℃开始脱羧分解并产生CO2气体,经评估,产物分解过程潜在的燃爆危险性较大,但经TD24预测,仅靠自聚反应放出的热量难以引发产物分解。(2)过硫酸铵的起始分解温度为125.4℃,经过诱导期后10 min内可冲到最大放热速率,分解产生NH3、SO3等气体,经评估,分解过程潜在的燃爆危险性较大。(3)亚硫酸氢钠在常温下储存时分解的可能性很小,经评估,放热过程危险性较低,但分解可释放具有毒性的SO2气体。2.利用ARC探究了三种阻聚剂(4-甲氧基苯酚、对苯二酚、吩噻嗪)对丙烯酸自聚的阻聚效果及杂质(水、丙烯酸、亚硫酸氢钠)对过硫酸铵热危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苯二酚和吩噻嗪的阻聚效果相当,明显优于4-甲氧基苯酚。(2)过硫酸铵混入水和丙烯酸杂质后起始分解温度从125.4℃分别降至66.0℃和86.7℃,诱导期从7 h分别缩短至2.5 h和25 min,分解可产生的最大温升速率分别为171.9℃/min和193.8℃/min,爆炸危险性显着增加。3.利用反应量热仪(RC1e)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反应过程放热特性参数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单体的转化率和分子量,结果表明:选定的工艺条件下,产物聚丙烯酸的分子量均在低分子量范围内,此反应属于慢反应,加料过程存在热累积,发生危险不能通过停止加料迅速终止反应,但通过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加料时间可降低热累积度,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搅拌速率200 r/min,加料速率2.53 g/min。4.利用风险矩阵法和工艺危险度评估法对选定的不同工艺条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一锅法”生产,危险度等级为3级,危险性高,通过装备自动控制系统,出现异常状况后及时停止加料,危险度等级降可降至1级,风险可接受。

陈蒙[2](2021)在《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用于染料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染废水和重金属废水的治理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吸附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水滑石类化合物为阴离子层状纳米材料,具有层间阴离子可交换性,在消防、环境、医疗等方面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实验利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PAAS)对水滑石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PAAS/LDHs),并将其运用到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Pb2+、Hg2+的去除,对PAAS/LDHs进行了XRD、FTIR、SEM、Zeta电位、BET、接触角表征。探究了PAAS/LDHs对MB、Pb2+、Hg2+吸附过程中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活化能、吸附热力学。考察了吸附剂用量、溶液的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研究了MB、Pb2+、Hg2+在PAAS/LDHs上的竞争吸附以及Na+、Ca2+离子强度对三者吸附过程的影响,探讨了PAAS/LDHs的循环使用性能并深入探究了吸附机理。具体实验结果如下:PAAS已成功进入了水滑石的层间,改性水滑石依旧保持着水滑石特有的层状结构;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以及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的描述MB、Pb2+、Hg2+在PAAS/LDHs上的吸附行为,对三者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42.8 mg/g、429.1 mg/g、218.1mg/g;溶液初始pH的上升能促进MB、Pb2+、Hg2+的吸附,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三者的去除率上升,但平衡吸附量下降;PAAS/LDHs对MB、Pb2+、Hg2+吸附活化能分别为20.8 k J/mol、29.5 k J/mol以及21.3 k J/mol,三者的吸附过程皆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MB、Pb2+、Hg2+的竞争吸附能力顺序为Pb2+>Hg2+>MB,Na+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要小于Ca2+离子强度;PAAS/LDHs在经历四次循环使用后依旧保持着对三种阳离子污染物优异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前后的红外、XPS以及溶液的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得出,PAAS/LDHs对MB的吸附主要是静电引力的作用,而对Pb2+和Hg2+的吸附是静电引力和羧基螯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媚[3](2020)在《聚丙烯酸/纤维素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质组成复杂,污染水体中存在的重金属离子因难降解、易积累等特点,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吸附法是最常用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处理方法,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对吸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聚丙烯酸水凝胶和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作为绿色环保的新型吸附功能型材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目前市场上,单一的聚丙烯酸水凝胶存在强度低、溶胀率高等问题,单一的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存在可塑性差、吸附效果不佳等缺点,因此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制备出高强度可拉伸且对重金属离子有很好吸附效果的聚丙烯酸/纤维素水凝胶纤维,以便更高效环保地解决水处理问题。本文以聚丙烯酸钠(PAA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原料,采用物理交联法制备出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其强度可达到26.9 MPa。对不同CMC含量的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进行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MC质量分数为1%时,水凝胶的强度和拉伸性最好。分别在PAAS/CMC水凝胶纤维表面包裹一层3-5(?)m的聚丙烯酸甲酯(PMA)和聚丙烯酸丁酯(PBA),形成以PAAS/CMC纤维为内核、以PMA或PBA为外壳的PAAS/CMC-PMA水凝胶纤维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分析和比较PMA和PBA对PAAS/CMC水凝胶纤维性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发现,在包裹PMA和PBA后,明显改善了原水凝胶纤维的拉伸性,断裂伸长率可达到210±10%左右,强度也可增加1±1.4MPa,且PAAS/CMC-PMA水凝胶纤维的力学性能优于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对水凝胶纤维进行表征发现,制备水凝胶纤维的过程是物理过程。PAAS和CMC融合均匀,PMA和PBA均很好得包裹住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并修复了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表面的裂缝和褶皱,相较于PBA,PMA包裹效果更好。热重分析(TGA)分析说明了包裹PMA和PBA后的水凝胶纤维的热稳定性优于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根据导电性能测试结果得出CMC可使水凝胶纤维的电导率降低,而包裹PMA和PBA则对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的电导率影响不大,在4种水凝胶纤维反复被拉伸的情况下,可使电路中LED灯的光强呈周期性变化。水凝胶纤维的防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AAS/CMC-PMA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均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在PAAS/CMC-PMA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过程中,研究不同吸附时间、p H、温度和初始浓度等影响因素对Cu2+、Pb2+、Cd2+、Ni2+的吸附效果,结果显示,PAAS/CMC-PMA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对金属离子吸附效果均为Pb2+>Cd2+>Cu2+>Ni2+,且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的吸附效果比PAAS/CMC-PMA水凝胶纤维的吸附效果好,Cu2+、Pb2+、Cd2+、Ni2+间还存在竞争吸附现象。同时可以推断,对同一周期元素,分子量越大,吸附效果越好;所处的周期数越大,吸附效果越好。在对这两种水凝胶纤维吸附机理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进行解释PAAS/CMC-PMA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的吸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遵循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即吸附过程受化学吸附的控制。从颗粒内扩散模型可知,这两种水凝胶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中均有三个控制步骤发生,且都在第一阶段更易发生纤维内部扩散现象,在第二阶段有较大的边界层效应,到第三阶段则趋于平衡,整个吸附过程中受其他吸附阶段的共同控制。从整体上看,该吸附实验的吸附等温线可由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示,说明了水凝胶纤维对Cu2+、Pb2+、Cd2+、Ni2+的吸附并非为单层吸附,但在对Pb2+的吸附过程中,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则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层吸附。通过对KF和1/n大小的比较,得出PAAS/CMC-PMA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均对Pb2+有较强的吸附力。

王兴国[4](2020)在《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酸钠以其良好的物化性质在化工、石油、食品、纺织、医疗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聚丙烯酸钠应用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其生产工艺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从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特征入手,就反相悬浮法合成工艺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李国豪[5](2020)在《高强混凝土用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建筑建设的逐渐发展,工程施工质量及过程对混凝土产生了新的要求,高强混凝土因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工作性以及经济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在高强混凝土的拌制过程中,外加剂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作为新一代粘度调节剂,可以满足现代化工程对混凝土粘度、坍落度、强度的要求。为了研发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充分利用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分子设计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特点,研究中采用了水溶液聚合的方式,选用最常用的HPEG大单体来提供分子侧链,丙烯酸为聚合单体,丙烯酰胺为辅助单体,过硫酸钾-次硫酸氢钠甲醛为引发体系,甲基丙烯磺酸钠为链转移剂,加入常温反应助剂XL-1,控制温度在30℃±5℃,合成出一种具有降粘性能的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NT-JN。利用单因素变量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的酸醚比、链转移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滴加时间以及保温时间对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得到了较优的合成配比,即当酸醚比为3.5∶1、链转移剂为0.4%、引发剂用量为0.4%、滴加时间为3 h、保温时间为0.5 h时,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各项性能最优。利用红外光谱与分子量吸附性测试,从微观上对NT-JN的分子结构、吸附性能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微观表征分析发现:对比其它两种市售降粘剂JP-W1与JP-W2,NT-JN的吸附性能较好,并且分子排列构造以及分子量的分布优良。研究对比了NT-JN与其它市售降粘剂对不同水泥的适应性、对三种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粉、硅灰)替代水泥的适应性和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NT-JN与其他市售降粘剂相比,对水泥与掺和料的适应性比较好,对温度的敏感性比较低。利用NT-JN与聚羧酸减水剂PC-XM按照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当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NT-JN)掺量为0.3%0.6%时,配制的混凝土性能最优。

吴子杰[6](2020)在《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由于发光材料在诸多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绿光碳纳米点(g-CDs)和聚丙烯酸钠(PAAS)为原材料,通过将g-CDs水溶液与PAAS进行复合,获得了具有高荧光量子效率的复合材料(g-CDs@PAAS)。由于PAAS具有大量羧基基团以及由此带来的强吸水性,这就使得PAAS遇到g-CDs水溶液后,能够与g-CDs表面大量的羧基、羟基以及氨基基团产生氢键作用,使得g-CDs在复合材料中维持单分散状态,有效地克服了g-CDs在固态下因聚集而引发的荧光猝灭问题。这种复合方法操作简单,制备过程中原材料无损失,能制备出g-CDs载负量高达30 wt%的发光复合材料,且其荧光量子效率为52%。此外,g-CDs@PAAS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光稳定性和耐有机溶剂等特点,这些优势保证了g-CDs@PAAS复合材料可以作为颜色转换层,应用于白色发光二极管的制造中。

周欣[7](2020)在《抗菌型无磷洗涤助剂P(AA-DMDAAC)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探索了以次亚磷酸钠为链转移剂的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工艺,并在这基础上,测定丙烯酸(AA)和二甲基二烯丙烯氯化铵(DMDAAC)的竞聚率以及该共聚物的组成方程,为P(AA-DMDAAC)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后面再设计P(AA-DMDAAC)的结构,将其应用为具有抗菌性能的洗涤助剂。主要工作如下:(1)探索聚丙烯酸钠(PAANa)的合成路径和对其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聚丙烯酸钠合成的最佳工艺:丙烯酸单体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5%;次亚磷酸钠的用量为1.060 g(用54.25 g水溶解);过硫酸铵用量为1.35 g(用42.5 g水溶解);反应温度为900C;丙烯酸单体滴加速率为0.374 mL/min;过硫酸铵溶液的滴加速率为0.531 mL/min;保温时间为3 h。(2)通过绘制出AA-DMDAAC的共聚物组成曲线,可以看出DMDAAC单元在共聚物中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都要小于DMDAAC单体在反应初期占总单体的比值,可以推测出应该是r(DMDAAC)<1、r(AA)>1,AA偏向自聚,DMDAAC则偏向共聚。利用两种单体之间的竞聚率[r(DMDAAC)=0.42,r(AA)=5.11]和共聚物组成方程(F1=0.42f12+f1f2/0.4+2f12+2f1f2+5.11f22)设计要得到P(DMDAAC-AA)的分子结构,为后面季铵盐改性聚丙烯酸钠和调控共聚物分子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3)设计分子结构合成了单元分布均匀、结构较规则的P(AA-DMDAAC),当AA/DMDAAC单体的摩尔比为24,丙烯酸的滴加速率为0.374 mL/min;在该最佳工艺下得到共聚产物性能:对钙离子螯合能力为270.2 mg/g,对碳酸钙的分散性能为192.0 mg/g,碱缓冲性能为0.645 mL,对碳酸钙的相对阻垢性能达到67.5%,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6 mg/mL;当AA/DMDAAC单体的摩尔比为24时,共聚产物中DMDAAC单元在共聚产物的含量为F1=0.8%。

马正先,李国豪,王敏,逄鲁峰,张帅[8](2020)在《聚丙烯酸钠的常温合成与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水为溶剂,选用过硫酸钾-次硫酸氢钠甲醛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常温合成了低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钠(SN-1)。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反应单体浓度、链转移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将SN-1与普通聚羧酸减水剂复配使用,可改善混凝土离析等现象,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已成功应用于济南绿地中央商务区A2地块项目的C50混凝土拌制。

蔡正伟[9](2019)在《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的微波水热可控合成及改性》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HAP)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以及在无排斥反应的状态下诱导骨生长等特性,近年来,纳米HAP成为一种良好骨替代材料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常用合成纳米HAP的方法仍存在局限性,如纳米HAP晶体易团聚和反应时间长等,这些问题限制了纳米HAP更广泛的应用。为避免上述问题,本论文发明了微波水热法辅以超声喷雾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合成粒径小、纯度高、尺度分布均匀的纳米晶体。研究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以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影响(1)基于微波水热法,研究了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内,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晶体结晶度提高,晶粒长大,但到160℃后结晶度没有明显提高。在实验时间内,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晶体结晶度提高,但40分钟后结晶度没有明显提高。1分钟即可合成结晶度较高纳米HAP,160℃反应40分钟是较佳的反应条件,纳米晶体为棒状,粒径为64.7±13.6nm,直径为29.1±3.9nm。(2)不同聚丙烯酸钠浓度对羟基磷灰石的晶粒尺寸以及分散性有影响,由TEM图可知当聚丙烯酸钠浓度过低或者过高纳米羟基磷灰石粉体团聚较为严重。由沉降实验可知,随着聚丙烯酸钠浓度提高分散液分散性提高,当聚丙烯酸浓度过大反而引起团聚。纳米HAP悬浮液的良好分散性归因于材料与聚丙烯酸钠的空间效应的相互作用。(3)对微波水热法辅以超声喷雾法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以及不同浓度聚丙烯酸钠稳定的羟基磷灰石进行溶血实验与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材料溶血率远远低于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要求溶血率低于5%的国家标准。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材料浓度增大细胞存活率有所降低,但两种材料不同浓度细胞的存活率高于80%,其细胞毒性非常低。二者均可应用于骨修复材料。

陈磊,玉珍拉姆,周娅楠,陈华林[10](2018)在《利用两种链转移剂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采用自由基聚合法,以丙烯酸和过硫酸铵分别作为聚合单体和引发剂,分别选用异丙醇和亚硫酸氢钠作为链转移剂,合成聚丙烯酸钠(PAANa).用红外光谱表征了所合成的PAANa的结构,以乌氏粘度计和Mark-HouwinkSakurad方程[η]=K*Mvα测定了合成产物的粘均分子量,以分散高岭土的沉降时间为指标表征其分散能力,考察了两种不同链转移剂及其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链转移剂亚硫酸氢钠的用量在10%~15%之间,可以比较准确地调整PAANa的分子量在1000~7000范围内;控制链转移剂异丙醇的用量在100%~300%之间,可以比较准确地调整PAANa的分子量在1000~3000范围内.还对采用二种链转移剂的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比较.

二、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研究概况
        1.2.2 物质的热危险性研究概况
        1.2.3 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的工作
第二章 热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实验设备
    2.1 物质热危险性评估方法
    2.2 反应过程热危险性评估方法
        2.2.1 冷却失效情形
        2.2.2 风险矩阵法
        2.2.3 工艺危险度评估法
    2.3 实验设备及软件
        2.3.1 差示扫描量热仪及AKTS热动力学软件
        2.3.2 绝热加速量热仪及数据处理方法
        2.3.3 反应量热仪及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物质的热危险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
    3.2 丙烯酸的热危险性研究
        3.2.1 丙烯酸ARC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 动力学分析计算
        3.2.4 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_(ad)预测
    3.3 过硫酸铵的热危险性研究
        3.3.1 过硫酸铵DSC-ARC联合测试实验
        3.3.2 动力学分析计算
    3.4 亚硫酸氢钠的热危险性研究
        3.4.1 亚硫酸氢钠ARC实验方法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质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4.1 实验试剂
    4.2 丙烯酸与阻聚剂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4.2.1 ARC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过硫酸铵与杂质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4.3.1 ARC实验部分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研究及优化
    5.1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RC1e反应量热实验方法
        5.2.2 工艺条件
        5.2.3 产物分析检测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典型的放热曲线分析
        5.3.2 反应过程的放热特性参数分析
        5.3.3 反应过程的失控危险性分析
        5.3.4 反应过程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艺安全风险评估
    6.1 冷却失效情形分析
        6.1.1 实验方法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3 二次分解反应引发温度T_(D24)的确定
    6.2 风险矩阵法评估
        6.2.1 严重度评估
        6.2.2 可能性评估
        6.2.3 风险矩阵评估
    6.3 工艺危险度评估
        6.3.1 温度参数确定
        6.3.2 工艺危险度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2)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用于染料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染料以及重金属废水简介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1.2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1.2 染料以及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吸附剂的种类
        1.3.1 活性炭
        1.3.2 高分子吸附剂
        1.3.3 生物吸附剂
        1.3.4 粘土类吸附剂
    1.4 水滑石简介
        1.4.1 水滑石的结构特征
        1.4.2 水滑石的合成与改性方法
    1.5 聚丙烯酸钠简介
        1.5.1 聚丙烯酸钠的性质特征
        1.5.2 聚丙烯酸钠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2.2 实验原料的制备
        2.2.1 不同分子量低聚丙烯酸钠的合成
        2.2.2 低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测定
        2.2.3 纯水滑石的合成
        2.2.4 不同分子量低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的合成
    2.3 原水滑石以及三种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XRD结果分析与讨论
        2.4.2 红外结果分析与讨论
        2.4.3 ICP、热重以及BET测试结果与讨论
        2.4.4 Zeta电位测试结果与讨论
        2.4.5 SEM以及EDS测试结果与讨论
        2.4.6 接触角测试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PAAS/LDHs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吸附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
        3.2.2 吸附剂的投加量对MB吸附过程的影响
        3.2.3 染液的初始pH对染料吸附过程的影响
        3.2.4 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与讨论
        3.2.5 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3.2.6 染料吸附过程中的吸附活化能实验结果与讨论
        3.2.7 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3.2.8 PAAS/LDHs循环使用性能实验结果与讨论
        3.2.9 亚甲基蓝吸附机理探究
    3.3 本章小结
4 PAAS/LDHs对重金属废水中Pb~(2+)以及Hg~(2+)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吸附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PAAS/LDHs的投加量对Pb~(2+)和Hg~(2+)吸附效果的影响
        4.2.2 Pb~(2+)和Hg~(2+)溶液的初始pH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4.2.3 PAAS/LDHs对Pb~(2+)和Hg~(2+)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4.2.4 PAAS/LDHs对Pb~(2+)和Hg~(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2.5 Pb~(2+)和Hg~(2+)吸附活化能研究
        4.2.6 Pb~(2+)和Hg~(2+)吸附热力学研究
        4.2.7 循环实验结果与讨论
        4.2.8 PAAS/LDHs对Pb~(2+)和Hg~(2+)吸附机理探究
    4.3 本章小结
5 MB、Pb~(2+)、Hg~(2+)在PAAS/LDHs上的竞争吸附以及离子强度对其吸附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1.2 竞争吸附以及离子强度实验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竞争吸附
        5.2.2 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聚丙烯酸/纤维素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1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来源及危害
        1.2.2 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方法
    1.3 聚丙烯酸钠
        1.3.1 聚丙烯酸钠的结构
        1.3.2 聚丙烯酸钠的性质
        1.3.3 聚丙烯酸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羧甲基纤维素
        1.4.1 羧甲基纤维素的结构
        1.4.2 羧甲基纤维素的性质
        1.4.3 羧甲基纤维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水凝胶
        1.5.1 水凝胶简介
        1.5.2 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1.5.3 水凝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聚丙烯酸水凝胶和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发展现状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丙烯酸/纤维素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原理
        2.1.4 水凝胶纤维的制备
        2.1.5 水凝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PAAS/CMC复合水凝胶纤维丝的交联原理
        2.2.2 水凝胶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2.2.3 不同含量的CMC对水凝胶纤维力学性质的影响
        2.2.4 SEM分析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2.2.6 红外谱图分析
        2.2.7 热重分析
        2.2.8 导电性分析
        2.2.9 水凝胶纤维的防水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AAS/CMC-PMA 水凝胶纤维和PAAS/CMC-PBA水凝胶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3.1.4 吸附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水凝胶纤维吸附前后对比
        3.2.2 水凝胶纤维吸附性能的研究
        3.2.3 水凝胶纤维吸附机理的研究
        3.2.4 离子共存时的吸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4.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工艺理论分析
    1.1 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1.2 聚丙烯酸钠常见生产工艺分析
    1.3 反相悬浮法合成工艺优势分析
2 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工艺实践分析
    2.1 实验原材料选择
    2.2 实验内容与流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5)高强混凝土用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研究背景
    1.3 聚丙烯酸钠研究现状
    1.4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性质
        1.4.1 物理及化学性质
        1.4.2 粘度特性
        1.4.3 电解质特性
        1.4.4 吸附特性
    1.5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机理
    1.6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方法
        1.6.1 乳液聚合法
        1.6.2 悬浮聚合法
        1.6.3 自由基聚合法
        1.6.4 溶液聚合法
    1.7 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1.7.1 絮凝剂
        1.7.2 增稠剂
        1.7.3 降粘剂
        1.7.4 油田助剂
        1.7.5 水处理剂
        1.7.6 吸水树脂
    1.8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1.8.1 空间位阻作用
        1.8.2 静电斥力作用
        1.8.3 基团及分子链
    1.9 研究内容和意义
        1.9.1 研究内容
        1.9.2 研究意义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主要原料
        2.1.1 合成试验主要原材料
        2.1.2 性能测试主要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水泥净浆流动度检测
        2.3.2 水泥胶砂流动度检测
        2.3.3 混凝土检测
        2.3.4 分子质量测定
        2.3.5 红外光谱测定
        2.3.6 吸附量测定
第3章 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
    3.1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依据
        3.1.1 技术依据
        3.1.2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合成方法
    3.2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合成正交试验
        3.2.1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合成正交试验设计
        3.2.2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合成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合成正交试验单因素分析
        3.3.1 酸醚比对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
        3.3.2 链转移剂用量对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
        3.3.3 引发剂用量对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性能的影响
    3.4 pH值对于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影响
    3.5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微观分析
        3.5.1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红外光谱分析
        3.5.2 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分子量吸附测试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4.1 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对不同矿物掺合料的适应性
    4.2 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4.3 高性能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对温度的敏感性
    4.4 工程应用
        4.4.1 工程概况
        4.4.2 实际工程应用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纳米点简介
    1.2 碳纳米点的研究进展
    1.3 碳纳米点的合成方法
        1.3.1 电弧放电法
        1.3.2 激光消融法
        1.3.3 化学氧化法
        1.3.4 溶剂热法
        1.3.5 微波法
        1.3.6 高温热解法
    1.4 碳纳米点的表征手段
        1.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1.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1.4.3 X射线衍射仪(XRD)
        1.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1.4.5 能谱仪(EDS)
        1.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1.4.7 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仪
        1.4.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4.9 荧光显微镜
    1.5 碳纳米点的应用
        1.5.1 荧光加密
        1.5.2 生物成像
        1.5.3 光电器件
        1.5.4 能量存储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固态碳纳米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碳点和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合成
        2.3.1 碳点的合成
        2.3.2 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合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g-CDs水溶液的荧光性质表征
        2.4.2 g-CDs@PAAS复合材料合成与荧光性质表征
        2.4.3 g-CDs@PAAS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2.4.4 g-CDs@PAAS复合荧光材料的稳定性
    2.5 小结
第三章 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白光LED的制备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抗菌型无磷洗涤助剂P(AA-DMDAAC)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洗涤剂以及洗涤助剂的简介
        1.1.1 洗涤剂的构成
        1.1.2 洗涤助剂的简介
        1.1.3 无磷洗涤助剂发展历史
    1.2 抗菌剂简介
        1.2.1 抗菌剂的定义
        1.2.2 抗菌剂的分类
        1.2.3 抗菌剂的作用机理
        1.2.4 抗菌剂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均聚物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2.1 红外光谱测试
        2.2.2 聚合物的固含量测定
        2.2.3 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测定
        2.2.4 丙烯酸单体的双键转化率测定
        2.2.5 对钙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2.2.6 碳酸钙分散性能的测定
        2.2.7 PH缓冲性能的测定
        2.2.8 阻垢性能的测定
        2.2.9 P(AA-DMDAAC)转化率的测定
        2.2.10 不同单元在共聚物中摩尔占比的测定
        2.2.11 抗菌性能的测定
第三章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及其工艺探索
    3.1 引言
    3.2 实验原理
    3.3 聚丙烯酸钠合成的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聚合产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3.4.2 丙烯酸质量浓度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3 次亚磷酸钠用量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4 过硫酸铵用量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5 反应温度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6 丙烯酸单体滴加速率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7 过硫酸铵滴加速率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4.8 保温时间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5 最佳合成工艺的重复性实验及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 (AA-DMDAAC)的合成及其助洗性能和抗菌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聚合原理
    4.3 竞聚率和共聚物组成方程
        4.3.1 竞聚率和共聚物组成方程的意义
        4.3.2 不同单体摩尔比下的共聚物制备及F-f曲线绘制
    4.4 聚合物分子设计
    4.5 合成步骤
    4.6 结果与讨论
        4.6.1 P(DMDAAC-AA)的红外光谱测试
        4.6.2 单体配比对P(DMDAAC-AA)性能的影响
        4.6.3 丙烯酸滴加速率对P(DMDAAC-AA)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聚丙烯酸钠的常温合成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
    1.1 试验主要原材料
        1.1.1 合成原材料(见表1)
        1.1.2 性能测试材料
    1.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1.3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方法
    1.4 测试与表征
        1.4.1 分子质量测试
        1.4.2 混凝土性能测试
        1.4.3 红外光谱分析
    1.5 聚丙烯酸钠合成正交试验设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见表3)
    2.2 反应单体浓度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
    2.3 反应时间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
    2.4 链转移剂用量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
    2.5 引发剂用量对聚丙烯酸钠分子质量的影响
    2.6 红外光谱分析
3 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3.2 混凝土应用性能
4 结语

(9)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的微波水热可控合成及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材料简介
        1.2.1 天然生物材料
        1.2.2 合成生物材料
    1.3 纳米材料
    1.4 羟基磷灰石
        1.4.1
        1.4.1.1 羟基磷灰石结构与性质
        1.4.1.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4.2 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的合成制备
        1.4.2.1 固相法
        1.4.2.2 液相法
    1.5 微波水热法
        1.5.1 微波水热法的原理
        1.5.2 微波水热特点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HAP纳米粒子的微波水热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仪器
        2.2.2 微波水热法制备纳米HAP过程
        2.2.3 材料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分析
        2.3.0 不同反应温度的影响
        2.3.1 不同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 不同反应浓度的影响
        2.3.3 不同工艺条件的影响
        2.3.4 固含量改变的影响
        2.3.5 热稳定性分析
        2.3.6 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快速可控合成聚丙烯酸钠稳定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悬浮液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原料和仪器
        3.2.2 纳米HAP制备过程
        3.2.3 性能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时间的影响
        3.3.3 不同的聚丙烯酸钠浓度
        3.3.4 不同方式对比
        3.3.5 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HAP生物相容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HAP的血液相容性
        4.3.2 纳米HAP的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利用两种链转移剂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合成方法
        1.2.1 亚硫酸氢钠作链转移剂的聚丙烯酸钠的合成
        1.2.2 异丙醇作链转移剂的聚丙烯酸钠的合成
    1.3 结构及性能检测
        1.3.1 红外光谱分析
        1.3.2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1.3.3 固含量测试
        1.3.4 分散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反应机理
    2.2 链转移剂的用量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2.2.1 亚硫酸氢钠用量对分子量的影响
        2.2.2 异丙醇用量对分子量的影响
        2.2.3 链转移剂对聚合影响
    2.3 性能检测
        2.3.1 分散性能测定
        2.3.2 技术经济性分析
3 结论

四、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D]. 邵英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2]聚丙烯酸钠插层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合成以及用于染料和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D]. 陈蒙.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聚丙烯酸/纤维素水凝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 王媚. 合肥学院, 2020(02)
  • [4]反相悬浮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工艺研究[J]. 王兴国. 科技风, 2020(18)
  • [5]高强混凝土用聚丙烯酸钠粘度调节剂的合成与应用[D]. 李国豪.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碳纳米点@聚丙烯酸钠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D]. 吴子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7]抗菌型无磷洗涤助剂P(AA-DMDAAC)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周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聚丙烯酸钠的常温合成与工程应用[J]. 马正先,李国豪,王敏,逄鲁峰,张帅. 新型建筑材料, 2020(03)
  • [9]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的微波水热可控合成及改性[D]. 蔡正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利用两种链转移剂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对比研究[J]. 陈磊,玉珍拉姆,周娅楠,陈华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标签:;  ;  ;  ;  ;  

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