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药品零售价低于中标价

个别药品零售价低于中标价

一、个别药品零售价比中标价低(论文文献综述)

李力,杨焕荣,李建文,李昕,姜小明[1](2015)在《新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背景下药品价格机制的探索》文中指出通过对新疆某医院药品使用情况的调查,比较不同价格区间、不同性质、不同生产厂家的药品间的使用差异,了解目前新疆药品定价模式,分析现行医疗体系背景下,药品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奠定基础。

殷勤[2](2015)在《安徽省三级医院临床用药趋势分析及合理用药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一直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曾采用的药品加成政策是医疗机构中药品价格形成的主要方法,曾经对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这项政策诱发了医疗机构,特别是个别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开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尤其对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供应保障产生不良影响。在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取消药品加成、斩断医药利益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工作领域,尤其是目前安徽省以推进公立医院转换运行机制为核心,实行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的改革过程中,摸清三级综合医院药品使用的现况,对顺利实施综合性公立医院改革,构建适应改革需要的绩效评价体系均有重要参考意义。为了使调研结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课题以安徽省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调查对象,根据安徽省不同地区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抽样5个地区三级医疗机构,对5家医院在医改前后分别2008年、2013年的所有药品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从药品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合理用药三个维度,经文献调研选用医改效果评估的核心指标及合理用药调查指标体系,采用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我省三级综合医院药物使用的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医改实施过程中安徽省三级公立医院药物使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安徽省医改新形势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构建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供政策建议。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安徽省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总体构成收集5家三级医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前后两年使用的药品数据,分别计算以下指标。1.1药品使用金额分析计算2008年、2013年所有品种药品使用的总金额,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药品资源消耗水平。同时按照销售金额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20位的药品品种。结果显示,2008年金额排序前十的药品为:神经节苷脂钠、奥美拉唑钠、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甲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奥拉西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西丁;2013年金额排序前十的药品为:神经节苷脂钠、奥拉西坦、头孢替安、泮托拉唑、多西他赛、甲磺酸伊马替尼、小牛血清去蛋白、头孢西丁钠、艾迪、复合辅酶。1.2用药频度(DDDs)分析计算2008年、2013年所有品种药品使用的DDDs值,结果显示,2008年DDDs排序前十的药品为:维生素C注射液、单硝酸异山梨酯、维生素C片、曲美布汀、克拉霉素、头孢克肟、尼群地平、左西替利嗪、厄贝沙坦、伊曲康唑;2013年DDDs排序前十的药品为:维生素C注射液、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维D钙、凝血酶、单硝酸异山梨酯、雷公藤多苷、地高辛、白芍总苷、利可君。2.安徽省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分类构成在分析所有药品总体构成的基础上,按照药理作用分类,分别研究两个年度各类药品的使用金额和药品用药频度构成情况,更为具体地探讨临床各类药品使用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现象。2.1抗微生物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抗微生物药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均小幅增长(分别为32.03%和13.94%),远较药品总使用金额及总用药频度增长幅度小(分别为212.99%和81.47%)。2013年的抗微生物类药品中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大分子抗菌药使用金额进入排名前20位。相较与2008年,2013年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名跌出前20名,大环内脂类使用频度有所增加。2.2神经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神经系统用药金额及使用频度均出现大幅增长(分别为323.76%和136.27%)。用药金额增长幅度远大于使用频度增长幅度,说明神经系统用药以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增长为主。2013年营养脑神经药物取代调节脑血流、脑代谢药物成为神经系统用药金额中占比最大类,但使用频度中调节脑血流、脑代谢类药物仍占神经系统用药最大比例。2008年及2013年两年使用金额最大的药品均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2.3消化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消化系统用药金额及使用频度均有较大增长(分别为249.94%和76.24%)。2008年及2013年消化系统用药金额排名前20位均为抑酸药和肝胆胰疾病用药,2013年抑酸药使用金额占比相对下降,但2013年抑酸药使用频度却相对上升。2.4循环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循环系统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均有增长(分别为268.35%和181.15%)。2013年相较于2008年抗心绞痛、扩血管药物使用金额及使用频度占比均有下降,利尿药使用金额占比2013年未进入排名前20位。2008年及2013年循环系统药品使用频度排名中抗高血压药及抗心绞痛、扩血管药均位于前列,2013年抗心绞痛、扩血管药用药频度占比下降。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未进入使用金额及使用频度排名前20位。抗高血压药有使用种类相对集中趋势。2.5激素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激素类药品金额及用药频度均出现增长(分别为189.97%和160.21%)。使用金额与用药频度增长幅度相接近,说明激素类药品的增长以使用频度的增长为主。胰岛素类为激素类药品中使用金额最大类。2.6营养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营养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均出现增长(分别为187.62%和46.41%)。2008年及2013年两年肠内营养药品使用金额均占比很低,2013年占比进一步下降。肠外营养中脂肪乳、氨基酸使用金额占比两年均居于首位,2013年电解质、微量元素类药品出现较大增幅。使用频度排名中肠内营养药2013年进入排名前20位,电解质、微量元素类药使用频度占比也出现较大增长。转化糖电解质在其他相似研究中并未出现在使用金额排名前列中,但在本次调查中2008年及2013年两年均出现在使用金额前列中。2.7中成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中成药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均有增加(分别为231.60%和142.27%)。两年中成药使用金额排名中辅助抗肿瘤药均占比最多。2013年及2008年中成药使用频度排名中位于首位的均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说明辅助抗肿瘤药价格相对较高。本次调查中抗肿瘤中成药位居前列的几种药品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8抗肿瘤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2013年较2008年抗肿瘤药使用金额及使用频度均出现飞速发展(分别为1053.64%和561.81%)。抗肿瘤靶向药物在本次调查中使用金额得到巨大增长,原因主要为安徽省发病率的增长及抗肿瘤靶向药物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多且其价格非常昂贵。3.2008年与2013年药品使用变化分析从药品使用金额来看,只有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相对于总金额未取得增长,其他类型药品均取得较大增长,其中又以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增长较快。大部分的药物增长有合理解释,但部分药品如转化糖电解质存在不合理的快速增长现象。从药品使用频度来看,抗菌药物、中成药、神经系统药物及消化系统药物相对于总DDDs的增长幅度未取得增长,其他类型药物均取得使用频度的增长,其中又以抗肿瘤用药频度增长幅度最大。综合两者可以看到只有抗菌药物在使用金额及使用频度上相对于总金额及总使用频度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他类型药物未见此现象,说明抗菌药物的临床滥用现象正在得到控制。而抗肿瘤药无论药物使用金额或使用频度的增长均居于各种药品之首,这与抗肿瘤药物2008年的基数较小及近年的快速增长有关。从中成药(使用金额增长231.60%,DDDs增长142.27%)及神经系统药物(使用金额增长323.76%,DDDs增长136.27%)的使用金额大幅上涨,而DDDs增长较少可以推断出此两类药品使用金额的增长主要以高价格药品增长为主或使用药品种类相对集中引起或使用药品种类相对集中引起或使用药品种类相对集中引起。

姚星宇[3](2015)在《FR医药复方鳖甲软肝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的数量多和难以治愈的特点,使得治疗肝纤维化药物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愈发关注的一个新兴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1998年,FR医药抓住市场机遇,填补肝纤维化药物领域空白的国家级新药品“复方鳖甲软肝片”问世国内市场。随着肝纤维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FR医药在取得复方鳖甲软肝片良好业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竞争对手纷纷进入的局面。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固化的营销策略,复方鳖甲软肝片的市场营销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给FR医药的发展经营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冲击。因此,研究和探讨FR医药在当下国内日新月异医药市场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进而实现FR医药的企业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首先对相关理论做了综述,包括营销管理理论以及国内外处方药品的概念介绍,接着分析了FR医药所面临的国内宏观医药环境,同时,对“复方鳖甲软肝片”在辽宁地区的现状及竞争对手情况做了一定的分析,找出“复方鳖甲软肝片”在辽宁地区营销当中的问题,提出了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同时,对辽宁省抗肝纤维化药物市场作了详细的分析,在对FR医药外部环境和主要竞争者分析后,对“复方鳖甲软肝片”营销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找出了FR医药竞争的优和劣势,发现了企业竞争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复方鳖甲软肝片”药品的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最后,根据上述营销策略,提出了加强公司内部营销管理,加强销售人员培训管理等要点。本文认为,FR医药要转变观念,在科学的营销策略指导下,牢牢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顾客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巩固已有市场,扩大新市场,最终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伟[4](2014)在《医药分开:上海医药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其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市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可靠保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上海近年来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以药养医现象严重等,都直接决定了其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由于我国公立医院的主要的补偿形式为政府补助、诊疗服务收费和药品的加成收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不断减少,医院只能依靠药品的加成收入来获得补偿,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取消现行的以药补医政策,同时理顺医疗服务收费,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这也是近年来医改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各个地方均已或正在试点,但一直未探索出一条成功可行的模式。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及多家大型医院对“医药分开”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本文通过结合近年来上海市所实行“医药分开”的过程及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并对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写作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则分别以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阐述和揭示目前在医药卫生市场上所出现的“以药养医”现象和医疗卫生改革中所遇到的困境的根源所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上海在“医药分开”方面的尝试及实践,并对四家郊区医院的试点模式落实情况和效果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深刻剖析了在上海目前医药分开试点中所显现出来的体制问题和困境。第五部分则以日本医药分开改革历程及其体系进行分析借鉴,评价其“医药分业”的成功做法。最后,以日本成功经验对上海医药分开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参考并为上海如何最终实现医药分开提出愿景。

曹艳民[5](2014)在《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自2009年8月我国正式公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来,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体系已逐步建立。这对于保证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促进基层综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可负担性,改善合理用药水平,提高基本药物制度的惠民性,并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针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研究宏观层面大都停留在理论方面,缺乏大样本的数据支持,而微观层面大多停留在小样本基础上的实施现状和实施效果的描述性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基础上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及实施成效的比较研究,且对基本药物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停留在单因素分析水平上,未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家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及实施成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影响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文献复习、自填问卷和26省基本药物监测评价报告。自填问卷法主要用来获取2010年、2011年26省基本药物实施的政策支持环境和政策制定及执行调查结果和同期26省所选5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数据。资料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非正态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检验水准a=0.05。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及TOPSIS法和秩和比(RSR)法等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及发现1、基本药物政策和基层综合医改实施成效分析(1)基本药物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基本药物采购配送机制逐步建立。但招标采购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技术标书阶段还存在着如何设置技术评分标准的核心问题,投标阶段难免掺杂人为主观因素,中标企业参差不齐,中标基本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商务标书阶段容易出现围标现象,或是参与围标的投标人比较少,就采用低于成本抢标,从而使得基本药物中标价格偏低,影响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基本药物配送方式主要是由中标生产企业直接配送和由中标生产企业自行委托配送企业配送两种方式。平均配送到位率为87.66%。个别药品流标现象严重,机构断货、缺货现象严重。26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流标率中位数为15.04%,最大流标率为77.04%。(2)基层综合医改同步推进,但改革力度尚需深入。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大部分机构已经同步实施了人员定编定岗、绩效工资改革、医保补偿调整、一般诊疗费调整等配套措施的改革。同时,通过增加基本药物的补偿比例,进一步降低基层就医的经济负担,切实强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建设。但通过调查也发现,在财政补助方面,仍有17.26%的机构财政补助收入较去年同去减少或持平,上级补助收入减少或持平的比例为78%。在制定了新的人事、分配制度的省份,由于缺乏相应监管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贯彻执行相对薄弱。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及问题分析(1)基本药物可及性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在26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率还有待提高(中成药50.87%,西药67.36%),基本药物缺药问题还比较严重(存在缺货的占53.74%)。目录所选的基本药物“用不上”和“不够用”的情况并存。(2)基本药物可负担性方面:基本药物采购价格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基层平均采购价格、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去年同期采购价格相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1-9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处方费用与门诊次均药品费用较去年同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且2011年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2011年1-9月平均处方费用和门诊次均药品费用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要大。(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状况得到持续改善。2010年和2011年分别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机构,在每百张处方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处方数及每百名住院病人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数上,2011年1-9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均较大,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情况总体好于乡镇卫生院,差别均具有显着性(p<0.000)。但由于用药监管考核机制欠缺,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且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基本药物相关培训的深度和宽度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合理用药情况的改善。(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自身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呈现“四增三减一改善”趋势,即门急诊人次、服务项目、机构收入、机构人员平均工资增加,药品收入构成、平均处方费用、门急诊药品费用减少,合理用药情况有所改善,基本药物制度的惠民性逐渐显现。但基层卫生人才配置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乡镇卫生院临聘人员问题突出、机构检查与诊疗项目大幅增加,部分机构存在资源过度配置倾向等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的健康发展。3、基本药物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影响因素分析(1)基本药物可及性----“是否缺药”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基本药物采购、配送方式种类数、是否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缺药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状况越好的地区,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就越多,基本药物缺货状况越轻;出台了基层医疗机构补偿办法的地区,基本药物缺货状况相对较轻;2010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药状况要比2011年开始实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重,这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针对基本药物的特点分别制定采购、配送政策,实行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采购配送方式,基本药物缺货状况较轻,而执行单一招标采购、配送政策的机构,缺货状况较严重。(2)基本药物可负担性——“平均处方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水平、合理用药水平、是否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和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为影响平均处放费用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状况越好,平均处方费用越高;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越早的基层机构合理用药水平越高,但其平均处方费用却相对较高;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有利于降低平均处方费用;机构配备的卫生技术人员越多,职工收入越高,合理用药水平就越高,从而使平均处方费用降低。而机构人力资源配备越强,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量越多,服务水平越高,平均处方费用也就越高;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越多,平均处方费用越低。说明基本药物的配备及使用能有效降低平均处方费用。4、东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与成效(1)在机构基本情况方面,从人员编制、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机构业务量、各项收入上看,总体为东部>中部>西部。东中西部均存在护士配置比例不足的问题,但总体西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临聘人员问题比较突出,平均实际在职人员数分别高出核定编制数的28.58%和48.28%。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东中西部基层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均明显增加。在药品收入上,除中部2011年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以外,东西部差别均不明显。(2)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方面,从基本药物可及性来看,基本药物配备的品种数总体为东部>中部>西部。而对缺货情况进行分析,则为东中部>西部。说明东中部配备的药品品种数虽然高于西部,但缺货现象仍然比西部严重。从基本药物可负担性来看,平均处方费用总体为东部>中部>西部。从在合理用药来看,总体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在基本药物相关知识培训方面,东中西部培训力度存在明显差别。总体为东部>中部>西部。从综合分析来看,通过TOPSIS法和秩和比(RSR)综合分析东中西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实施成效均为东部>中部>西部,且东部明显好于中西部。政策建议1、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方面(1)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的覆盖范围。将基本药物逐步推广到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中,重点加大村卫生室、社会零售药店中基本药物的销售比重。(2)适当放宽药品品种范围。建议在国家和省增补目录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品种范围,新增药品品种应该兼顾儿科、精神和肿瘤疾病等专科用药。建议借鉴福建省的相关经验,在确保疗效和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在金额和数量的“双控”监管下,按规定在突发事件急诊抢救和上级医院转诊患者就诊时使用一定比例的目录外药品。(3)提高对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大对企业特殊基本药物供应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强采购配送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健全药物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对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过程进行全程监管,鼓励企业内部尽快建立起常规性的药品储备机制,重点解决急救药品、价格低廉和市场需求量少的特需药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在激励措施中,应充分保护此类配送企业的市场利益,提高这些企业对短缺药品储备的积极性。要建立一个应急协调机制,及时对基本药物采购价格进行调整,以免出现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造成药物供应短缺。(4)建立短缺基本药物应急储备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与大型医药批发经营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国家级或者地区级的药品应急储备中心,动态调整药品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提高医药储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闲置与浪费现象的出现。2、提高基本药物可负担性方面(1)完善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工作。建立基本药物优质优价制度,改变现有的“唯低者得”的中标模式。(2)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努力提高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内的补偿水平,提高药品的认可度。加快推进各种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速度,尽量缩短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费用结算的时间。(3)尝试免费发放基本药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在合理确定目标人群基础上,政府应该尝试向老年人或困难人群提供免费的基本药物,药品种类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种。3、改善合理用药方面(1)科学合理遴选基本药物。建议选择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开展系统的循证医学和药品经济学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和结果应主动社会公开,接受医疗机构、药品企业和第三方鉴定机构的质疑。(2)加大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力度。重点控制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的滥用,并加大对中西部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在基本药物制度影响范围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要将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逐渐向二、三级医疗机构推广,缓解目前由于药品品种、剂型、包装的不同所产生的用药差异,从而提高我国整体药品合理用药水平。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改方面(1)强化政府责任,稳妥推进改革。继续强化政府在推进医改工作方面的主导性,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直接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与评估机制建设,通过评估和及时反馈实施的成效,发现问题与不足,为制度制定及调整提供实证依据。(2)增加基层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逐步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机构的财政补偿挂钩。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检查项目和诊疗项目工作,避免资源过度配置与浪费。(3)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队伍资源整合机制,特别是加大中西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东部支援中西部的力度,促进基层人才合理分布。合理设定卫生技术人员编制,着力解决临时聘用人员问题。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和考核办法,将人员聘用、岗位管理与服务质量和效果挂钩,建立体现绩效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鼓励引导优秀人才留在基层的长效机制。

黄洁[6](2014)在《新医改以来我国药品价格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百姓呼声强烈的重要民生问题,其中药价虚高问题尤为突出。药品价格经过多轮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2009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笔者旨在通过对新医改以来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研究,试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解决药价虚高,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增强政府价格规制能力,提高社会公众福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综述,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基本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药品价格管理概述,厘清了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药品价格管理的理论依据,总结了药品价格管理的原则和国外药品价格管理的一些共同特点。第三部分是梳理了中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变,着重介绍了2009年新医改以来的药品价格管理措施和配套制度。第四部分是陈述新医改以来药品价格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发现药品价格管理措施对控制药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品”降价死”现象依然存在、药品集中采购有一定水分、民营药店执行药品价格政策不理想等,并从药品审批、定价、流通、采购、报销等各个环节和政府投入、部门协作等方面深入查找政策效果执行偏差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加强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一些对策,包括完善药品定价机制、提高价格监管和服务水平、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管理,同步跟进配套措施等。

卢明福[7](2013)在《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国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医改”的目标:“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第三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1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才能统筹规划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医药流通企业是药品流通的载体,是连接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重点与主要切入点。当前,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存在流通秩序混乱、管理体制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端。因此,在完善医药流通监管机制的同时,如何进一步规范医药流通市场,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本文基于新医改的背景,以福建医药流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商品流通与市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并购重组理论以及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各方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概况,并通过调研,对福建医药流通行业当前所存在的行业集中度低、政策变动风险大、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新医改以来福建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福建省的“两票制”及其影响作了详细的描述。由此,提出了福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如实施并购与重组提升竞争力及市场份额、实施差异化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转变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模式、建立战略联盟提升竞争力、加强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行业政策制定等。通过实施本文提出的各项发展策略,在新医改后促进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整合,加强企业配送覆盖能力、促进企业经营模式转型,拓展药事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医药流通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彭翔[8](2012)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看病贵”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药品价格的控制和调整。而在新医改背景下对我国药品价格问题进行研究,需要以更宽的视角研究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药品的物品属性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公共物品定义演变的分析,本文认为在社会医疗保险的制约下,药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而对药品物品谱系的进一步划分是:作为国家政策载体的药品,属于公共政策所衍生的公共物品;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是一个社会的刚性需求,也应当被看做公共物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除去基本药物以外的药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医保目录以外、同时又不是政府特定政策载体的药品,属于私人物品。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研究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落脚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价格主体、权力配置、运作方式、价格形式与体系。价格主体及其权力配置决定了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运作方式,运作方式最终产生相应的价格形式和价格体系。本文进一步认为,药品价格主体的互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博弈机制,而这种博弈机制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诸要素的直观反映形式。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我国的计划价格阶段,也就是药品价格管制机制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期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也是药品价格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完善的阶段;2009年以来,是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药品价格治理机制初现端倪的阶段。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是当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我国药I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政策效应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政策效应方面,各个利益主体因为自身议价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在药品价格利益分配中的地位差异;在运行效果方面,目前实施的药品集中采购发挥了竞争对药品价格的降低作用,对药品价格弹性的分析结果则表明了我国在药品处方环节存在“大处方”、“开贵药”的情况。对当前中成药价格形成机制的案例分析表明,价格管理部门在药品价格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价格管理部门对最高零售价格的调整不及时或失当。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思考。对我国而言,因为政府在医疗保健筹资体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过多、力量分散,而政府又有干预制药产业和医药行业的政策传统,所以政府不可避免地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乃至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认为,由于医保目录内药品的准公共物品特性既不适合采取完全的市场定价,也不适合采取完全的政府定价,而政府主导的、基于多中心——合作治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能够适合药品公共性的特殊要求。本文构建了我国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框架:物价部门、制药企业、医保机构、卫生部门是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四个治理中心;医保机构(或卫生部门)和制药企业分别拥有需方权力和供方权力,其权力配置应当是均衡的。价格管理部门在中立的地位行使影响药品价格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种合作博弈机制,医保机构与制药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博弈关系,价格管理部门通过指导价格划定双方行动选择的范围;价格形式包括反映价值的价格和反映供需的价格,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指导价格是反映价值的价格,而医保机构和制药企业博弈所形成的价格为反映供需状况的价格。在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格范围之内,围绕着最终供需价格应当形成一个价格体系。在分析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为了构建药品价格治理机制,本文就所关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制度上的解决路径。一是修正力量失衡,让医保部门参与药品价格形成;二是重视协商手段,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三是建立博弈标准,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四是坚持集中采购制度,完善这一权宜之计。

刘倬,李济广[9](2012)在《优化定价机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文中认为我国药价虚高问题严重。零售价比购进价高数倍的情况不少见。要把不合理的药价真正降下来,必须下决心采取真正有效的政策措施。一、政府统一定价我国目前按通用名来计算共有药品12000种,其中约9300余种药品(约占77%)完全由企业自主定

吴晓云[10](2011)在《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医、药业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医药合业模式受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一直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医药合业经营模式作为了正式的制度安排固定下来。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这项制度对于方便人们看病取药,保障人们生命健康安全、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的了巨大成就。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医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制药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医疗资源短缺的时代成为历史。但是,由于医药合业制度改革滞后,处于药品购销产业链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其行为发生了扭曲。医疗机构在药品批发环节对竞争性的药企进行利润挤压,在零售环节形成对患者卖药的垄断,不仅使人民群众承受了过高的医疗费,生命健康受到一定威胁,还造成了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混乱,医药产业陷入了低层次发展的恶性循环。医药企业和患者两大集团发出了改变现状的强烈呼声,表现出对医药合业制度的极度不满,以各种方式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并向其施加政治压力,试图促进医疗制度朝着利于自身的方向演化。而医疗机构集团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则通过参与政策制定、政治游说等方式延缓、阻碍制度演化。中央政府综合各方面的利益作出了医药分业的制度选择。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地方上的改革探索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全国统一有效的医药分业方案却迟迟不能浮出水面。为什么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陷入难产,不得不让人深思。因此,研究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的制度演化问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医药分业制度研究内容,对于切断存在于医药卫生制度中的特殊利益链条,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一个基本命题是: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医药合业制度改革滞后,造成了医疗机构、患者、医药企业之间利益的不均衡。利益集团博弈推动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但由于利益集团失衡,演化的结果没有摆脱对“以药养医”路径的依赖。要推进制度变迁,实现彻底的医药分业,除了构建各集团实现有序博弈的制度平台,还要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围绕这一基本命题,本文融合制度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制度分析方法对我国从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的背景条件、利益冲突与利益集团竞争、实践中的医药分业模式探索,以及未来我国理想的医药分业模式和政府在医药分业制度演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力求能够更好地揭示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此,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以便大家对全文的研究主旨和内容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章是文献评述和分析框架。本章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医药合业制度、医药分业制度及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的研究做一个全面的阐述,然后在综合路径依赖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的分析框架,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使大家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全文的基本脉络。第三章是探讨我国医药合业制度的历史演进。本章的目的主要是为后面的研究作出制度演化历史和背景的铺垫。我国自古至今医药合业制度一直存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具体形式和程度不同,医、药、患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不同。因此,本章按照合业制度演化的不同阶段,首先介绍我国古代的医药合业制度;然后分析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合业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最后分析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医药合业制度的演变及在新的制度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本章在对每一阶段医药合业制度进行阐述时,将对医、药、患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分析贯穿其中,以体现不同阶段利益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变化。第四章是分析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医药合业制度对利益主体的影响。本章的目的主要是分析为什么要向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问题。由于本文主要是基于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研究,因此,本章的内容是首先阐述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然后分别探讨医药合业制度对患者、医疗机构、药企、政府带来的正效应与负效应,从而说明为什么要分业的问题。第五章是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分析。本章主要阐释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国从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的问题。因此,首先对医药合业制度下的利益集团及其特征进行了介绍;然后就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对医药分业的制度偏好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立场不同的两派利益集团为阻碍或者促进医药分业所进行的竞争以及政府对利益集团竞争所作出的反应。第六章是实践中我国医药分业模式探索。在内容安排上,本章首先介绍我国在医药分业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各自的实施效果,包括“医药收支两条线管理”、“药房托管”、“药房协管”、“药房剥离”等模式;其次通过比较四种模式总结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特性与共性,即特性是不同医药分业模式实现医药分业的程度不同,共性是都没有摆脱对“以药养医”路径的依赖;最后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利益集团博弈失衡是造成我国医药分业不彻底的根本原因。而利益集团博弈失衡具体表现为利益集团自身原因造成的失衡和相关制度缺失造成利益集团失衡。第七章是我国医药分业制度的理想模式及政府作用。本章提出了我国未来医药分业的理想模式以及实现医药分业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然后对政府在医药分业制度演化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即创建各利益集团有序博弈的条件和完善相关医药卫生配套制度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个别药品零售价比中标价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别药品零售价比中标价低(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背景下药品价格机制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某医院不同价格区间药品使用情况
    2.2药品统一定价、单独定价(优质优价)分析
    2.3药品差比价
    2.4低价药品价格政策出台后,低价基本药物前后价格变化情况
    2.5自制制剂药品定价
3讨论
    3.1依据药品成本及疗效等因素定价
    3.2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
    3.3国外药品定价模式
4建议
    4.1药品定价应趋向市场化
    4.2实行二次议价
    4.3低价药品取消政府定价
    4.4加大政府补贴及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4.5完善药品差比价规则
    4.6对单独定价药品引入第三方评估报告制度
    4.7合理制定自制制剂定价政策
    4.8进行平均社会成本的合理评估

(2)安徽省三级医院临床用药趋势分析及合理用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样本点及样本选择
    2.2 研究药品种类选择
    2.3 研究方法
        2.3.1 药品使用金额分析
        2.3.2 限定日剂量
        2.3.3 用药频度
    2.4 统计方法
    2.5 文献资料
    2.6 技术路线
    2.7 质量控制与实施方法
        2.7.1 调研准备阶段(2013.09-2013.12)
        2.7.2 人员培训(2014.3-2014.5)
        2.7.3 预调查(2014.6-2014.9)
        2.7.4 现场调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014.10-2014.12)
        2.7.5 资料录入与复查(2015.01-2015.02)
        2.7.6 资料整理与结果撰写(2015.03-2015.5)
        2.7.7 专家论证(2015.06)
3 结果
    3.1 安徽省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总体构成
        3.1.1 药品使用金额分析
        3.1.2 用药频度分析
    3.2 安徽省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分类构成
        3.2.1 抗微生物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2 神经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3 消化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4 循环系统用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5 激素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6 营养类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7 中成药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3.2.8 抗肿瘤药品使用金额及用药频度分析
4 讨论
    4.1 2008年与2013年药品临床使用变化分析
    4.2 药品使用变化原因的分析
        4.2.1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4.2.2 药品招标采购政策
        4.2.3 药品不良事件影响(含药品不良反应)
        4.2.4 上市后药物的临床效果评价
        4.2.5 医疗保险政策影响
        4.2.6 患者及医师理念、行为的影响
5 建议
    5.1 继续大力推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5.2 合理设计实施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5.3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5.4 医疗保险政策
    5.5 规范医师用药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FR医药复方鳖甲软肝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公司简介
        1.1.2 营销现状与存在问题
    1.2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营销管理理论综述
    2.2 国内外处方药营销研究
        2.2.1 国外处方药营销研究
        2.2.2 国内处方药营销研究
3 FR医药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2 肝纤维化药物市场需求分析
        3.2.1 辽宁省肝纤维化药物市场现状
        3.2.2 辽宁省肝纤维化药物市场发展趋势
        3.2.3 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3.3 竞争分析
        3.3.1 竞争对手识别
        3.3.2 竞争对手分析
    3.4 内部环境分析
        3.4.1 资源分析
        3.4.2 能力分析
    3.5 SWOT分析
        3.5.1 机会分析
        3.5.2 威胁分析
        3.5.3 优势分析
        3.5.4 劣势分析
4 复方鳖甲软肝片目标市场决策与市场定位
    4.1 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选择
    4.3 市场定位
5 复方鳖甲软肝片的营销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治疗方案调整
        5.1.2 联合用药
        5.1.3 投放新的产品规格
    5.2 价格策略
        5.2.1 成本导向定价策略
        5.2.2 顾客导向定价策略
        5.2.3 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渠道结构调整
        5.3.2 渠道管理
    5.4 促销策略
        5.4.1 人员促销
        5.4.2 期刊宣传
        5.4.3 学术推广
6 营销策略实施及保障
    6.1 FR医药企业文化的导入
    6.2 加强公司内部营销管理
        6.2.1 优化组织机构
        6.2.2 建立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
    6.3 销售人员激励与培养
        6.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6.3.2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医药分开:上海医药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第2章 医药卫生领域中“医药分开”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市场失灵
        2.1.2 政府失灵
    2.2 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2.2.1 医药卫生领域市场失灵
        2.2.2 医药卫生领域政府失灵
第3章 上海“医药分开”探索进程与路径分析
    3.1 上海“医药分开”探索进程
        3.1.1 闵行模式
        3.1.2 基本药品“零差价”
    3.2 上海“医药分开”试点实施路径
        3.2.1 药房托管模式
        3.2.2 取消药品加成
        3.2.3 提高诊疗服务费
    3.3 上海“医药分开”试点路径成效分析
        3.3.1 药房托管成效分析
        3.3.2 取消药品加成,提高服务费成效分析
第4章 上海“医药分开”体制面临的困境
    4.0 补偿机制不合理
    4.1 药房托管隐患重重
        4.1.1 托管成本患者买单
        4.1.2 受托药企行业垄断
        4.1.3 临床用药供需矛盾
        4.1.4 医药利益链仍难断
    4.3 药品定价机制不合理
第5章 日本“医药分业”的经验及启示
    5.1 建立医生鼓励机制
        5.1.1 提高初诊诊疗费
        5.1.2 增设药事服务费
    5.2 建立动态药品定价机制
    5.3 加快药店发展和药剂师培养
    5.4 日本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第6章 完善上海“医药分开”体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6.1 完善上海“医药分开”的思路
    6.2 完善上海“医药分开”的对策
        6.2.1 增设药事服务费用,扭转以药养医观念
        6.2.2 试行药房脱离模式,切断医生利益链
        6.2.3 转变内部绩效机制,形成正向激励导向
        6.2.4 注重药店药师培养,加速推动医药分开
        6.2.5 完善药品定价规则,挤出药品价格“水分”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基本药物相关概念
        (二) 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梳理
        (三) 政策评价概述
        (四) 基本药物政策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质量控制方法
    三、资料分析方法
    四、资料录入及分析工具
    五、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政策与综合医改实施现状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二、基本药物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
    三、基层综合医改实施情况
第四部分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实证分析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发展
    二、基本药物可及性分析
    三、基本药物可负担性分析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部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药物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药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
    二、“平均处方费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
第六部分 东中西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与成效分析
    一、东中西部分析的基本背景
    二、东中西部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现状与成效比较分析
    三、东中西部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评价情况
        (一) TOPSIS综合评价
        (二) RSR综合评价
第七部分 讨论与分析
    一、基本药物政策和基层综合医改实施成效分析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及问题分析
    三、基本药物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影响因素分析
    四、东中西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进展与成效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
第八部分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九部分 创新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医改以来我国药品价格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药品价格管理概述
    2.1 药品价格管理的概念
        2.1.1 药品和价格
        2.1.2 价格管理
        2.1.3 药品价格管理
    2.2 药品价格管理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公共悲剧理论
        2.2.4 规制俘获理论
    2.3 药品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
        2.3.1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3.2 政府支出和个人付费相结合的原则
    2.4 国外药品价格管理的共同特点
        2.4.1 基本目标是控制药品费用大幅上涨
        2.4.2 主要对处方药进行管理,定价药品范围较大
        2.4.3 多建立覆盖面广的医保体系
第三章 中国药品价格管理演变
    3.1 建国后至1996年以前的药品价格管理(1949—1996)
    3.2 新医改以前的药品价格管理(1996—2009)
    3.3 新医改以来的药品价格管理措施和配套制度
        3.3.1 完善药品定价方法
        3.3.2 多次药品强制降价
        3.3.3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3.3.4 逐步推行公立医院改革
        3.3.5 探索医保付费方式改革
        3.3.6 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
第四章 药品价格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现状介绍(积极效果)
        4.1.1 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次均药品费用下降
        4.1.2 药品集中采购起到一定作用
        4.1.3 药品降价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4.2 存在问题
        4.2.1 县级公立医院人均医药负担没有减轻
        4.2.2 药品集中采购仍存在“水分”
        4.2.3 个别药品政府定价偏高
        4.2.4 降价死现象仍然存在
        4.2.5 基本药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4.2.6 民营药店对药品价格政策执行不理想
        4.2.7 不同销售渠道药品差价过大
        4.2.8 违规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流失,总额预付制漏洞显现
    4.3 原因分析
        4.3.1 新药审批较为宽松
        4.3.2 药品回扣屡禁不止
        4.3.3 单纯降价有“副作用”
        4.3.4 价格监管服务不到位
        4.3.5 药品补偿缺少价格约束
        4.3.6 政府卫生投入仍需加大
        4.3.7 部门之间缺少协同
第五章 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措施的对策
    5.1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5.1.1 合理调整定价范围
        5.1.2 提高药品定价透明度
        5.1.3 完善药物经济性评价机制
        5.1.4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药品行业良性发展
    5.2 提高价格监管和服务水平
        5.2.1 坚持药品价格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
        5.2.2 深化价格服务活动
        5.2.3 加大价格检查力度
    5.3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5.3.1 建立药品报销与药品定价联动制度
        5.3.2 建立医保费用公示分析制度
        5.3.3 从严治理骗保问题
    5.4 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
        5.4.1 建立药品储备制度
        5.4.2 严格把好新药审批关
        5.4.3 完善药品集中招投标制度
        5.4.4 强化医药贿赂治理
        5.4.5 建立处方评价分析制度
    5.5 配套措施同步跟进
        5.5.1 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
        5.5.2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
        5.5.3 促进行业诚信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表

(7)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2.1 商品流通与市场
        2.1.1 商品流通的一般原理
        2.1.2 市场与市场机制
        2.1.3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2.2 规模经济理论
        2.2.1 规模经济的理论模型
        2.2.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原因
    2.3 企业经营策略与SWOT分析方法
        2.3.1 企业经营策略
        2.3.2 波特五力模型与SWOT分析方法
    2.4 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
        2.4.1 企业并购策略
        2.4.2 资产重组策略
第三章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流通概况
    3.1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3.1.1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3.1.2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
        3.1.3 我国新医改的社会背景
        3.1.4 我国新医改的政策解读
    3.2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概况
        3.2.1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3.2.2 我国的医药流通模式的发展变革
        3.2.3 我国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3.2.4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监管变革
第四章 福建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概况与面临的问题
    4.1 福建省药品流通业的发展概况
        4.1.1 福建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特点
        4.1.2 福建省药品流通行业的五力分析
    4.2 当前福建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的问题
        4.2.1 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有待提升
        4.2.2 医药流通行业的政策变动风险大
        4.2.3 医药流通行业的回款账期长导致资金需求大
        4.2.4 医药流通行业的业务模式相同导致竞争同质化
        4.2.5 福建医药流通行业的其它问题
第五章 新医改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1 福建省新医改政策的解读
        5.1.1 医药流通企业准入门槛提升
        5.1.2 “两票制”对医药流通企业运作的影响
    5.2 新医改政策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机遇
        5.2.1 便于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进行开户
        5.2.2 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行业并购重组提供了机遇
        5.2.3 有利于促进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
    5.3 新医改政策给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带来的挑战
        5.3.1 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品种竞争加剧
        5.3.2 医药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激增
        5.3.3 医药流通企业的配送能力倍受考验
        5.3.4 医药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第六章 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策略
    6.1 加快实施医药流通企业的并购与重组策略
        6.1.1 实施企业并购策略
        6.1.2 实施资产重组策略
    6.2 实施医药流通企业的差异化策略
        6.2.1 产品差异化——经营范围的调整
        6.2.2 客户差异化——经营特定细分市场
    6.3 转变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模式
        6.3.1 实现从配送业务到营销服务的转变
        6.3.2 实现从配送业务到药事服务的转变
        6.3.3 放弃配送业务,推进业务转型
    6.4 建立战略联盟提升竞争力
        6.4.1 组建业务合作战略联盟
        6.4.2 组建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6.5 加强行业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政策制定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3 现有文献的启示
        1.2.4 本文的研究空间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概念界定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4 技术路线
        1.3.5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药品的物品属性辨析:价格形成机制的逻辑起点
    2.1 公共物品与药品属性的相关分析
        2.1.1 公共物品定义的演变
        2.1.2 药品物品属性的界定
        2.1.3 药品的特殊性
    2.2 基于物品属性的药品分类
        2.2.1 公共政策所衍生的公共物品:作为政策载体的药品
        2.2.2 准公共物品:医保目录内药品
        2.2.3 由于刚性需求而属于公共物品:基本药物
        2.2.4 私人物品:医保目录外的药品
    2.3 药品物品属性与药品价格的相关分析
        2.3.1 药品价格的功能
        2.3.2 药品价格与医疗服务价格的关系
        2.3.3 药品价格的内在要求
    小结
第三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3.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解析
        3.1.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界定
        3.1.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3.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要素解析
        3.2.1 价格主体
        3.2.2 权力配置
        3.2.3 运作方式
        3.2.4 价格形式及体系
    3.3 不同物品属性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
        3.3.1 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
        3.3.2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医保目录内药品
        3.3.3 基本药物
        3.3.4 作为私人物品的药品
    小结
第四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对文件和数据的考察
    4.1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对政策文件的考察
        4.1.1 药品价格管制机制时期
        4.1.2 药品价格管理机制探索与完善时期
        4.1.3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探索时期
        4.1.4 医疗领域物品属性演变与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演变的内在联系
    4.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政策效应分析:药品价格管理机制的政策手段
        4.2.1 增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4.2.2 减少了消费者的福利
        4.2.3 政府行为的错位
        4.2.4 医院垄断地位的加强
    4.3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效果分析:对数据的考察
        4.3.1 集中采购环节
        4.3.2 医生处方环节
    小结
第五章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分析:基于中成药的案例
    5.1 中成药及中成药价格概述
        5.1.1 中成药使用的特点:廉
        5.1.2 中成药成本的特点:受原料价格影响大
        5.1.3 中成药原料——中药材的特点:价格影响因素多
    5.2 当前中成药价格主体博弈状况:分主体分析
        5.2.1 中成药生产企业
        5.2.2 中医院
        5.2.3 价格管理部门
        5.2.4 集中采购部门
        5.2.5 医保部门
    5.3 中成药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及改进探讨
        5.3.1 价格主体:从缺失到补足
        5.3.2 权力配置:从失衡到纠正
        5.3.3 运作机制:从失范到回归
        5.3.4 价格体系:从僵化到动态化
    小结
第六章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治理机制的引入
    6.1 国外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借鉴:物品属性与制度逻辑的统一
        6.1.1 英国:公共物品与药品价格协商
        6.1.2 德国:准公共物品与药品价格制约
        6.1.3 美国:私人物品与控制药品价格的集体行动
        6.1.4 日本:准公共物品与制定药品价格的政府行为
        6.1.5 国外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制度逻辑
    6.2 治理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基于新医改的制度逻辑
        6.2.1 新医改的制度逻辑
        6.2.2 治理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适用性
    6.3 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框架
        6.3.1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主要行动主体
        6.3.2 药品价格治理中心的权力配置
        6.3.3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运行机制
        6.3.4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价格形式与体系
    6.4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优势
        6.4.1 对价格治理自发性的尊重
        6.4.2 对集体行动逻辑的遵循
        6.4.3 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的优势
        6.4.4 对价格主体自利性的承认
        6.4.5 在我国现实国情下政府权力的恰当行使
    小结
第七章 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对策建议
    7.1 修正力量失衡:引入医保部门
        7.1.1 医保部门参与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必要性
        7.1.2 建立医保部门参与的药品价格治理机制的设想
    7.2 建立协商机制:药品价格谈判
        7.2.1 药品价格谈判主体及其地位的平等性
        7.2.2 药品价格谈判的依据与标准
        7.2.3 药品价格谈判的目标确定
        7.2.4 政府的监管
    7.3 重视博弈标准:改进政府定价
        7.3.1 对政府定价作用的重新认识
        7.3.2 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
    7.4 坚持集中采购:完善权宜之计
        7.4.1 药品集中采购的现实必要性与临时性
        7.4.2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的措施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8.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1.1 对药品物品属性的辨析
        8.1.2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
        8.1.3 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历史的考察
        8.1.4 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与案例分析
        8.1.5 对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
    8.2 进一步讨论
附录 涉及或影响药品价格的政策文件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优化定价机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统一定价
二、专家匿名定价
三、科学核算定价
四、效用导向定价
五、竞争招标定价
六、消费竞争抑价

(10)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论前提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基本命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评述与分析框架
    2.1 关于医药合业制度的研究
        2.1.1 医药合业制度的起源与历史
        2.1.2 医药合业制度的绩效
    2.2 关于医药分业制度的研究
        2.2.1 医药分业的历史
        2.2.2 国外及台湾地区医药分业现状
        2.2.3 国内关于实行医药分业制度的争论
        2.2.4 我国医药分业的模式与绩效
    2.3 关于医药合业到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研究
        2.3.1 医药合业向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历程
        2.3.2 医药合业向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路径
    2.4 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研究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医药合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医药合业制度
    3.2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医药合业制度
    3.3 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下的我国医药合业制度
    3.4 本章小结
4. 改革以来医药合业制度对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
    4.1 医药卫生领域多元利益主体生成
    4.2 医药合业制度对利益主体的影响
        4.2.1 患者:用药便利性、合理性与可及性
        4.2.2 医疗机构:服务供给与行为扭曲
        4.2.3 制药产业:收益水平、技术创新与竞争力
        4.2.4 政府:财政负担与公信力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5.1 我国医药合业制度下的利益集团
        5.1.1 医药卫生领域利益集团的产生
        5.1.2 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征
    5.2 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政策偏好
        5.2.1 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5.2.2 利益集团的政策偏好
    5.3 利益集团互动分析
        5.3.1 制度需求方集团之间的竞争
        5.3.2 政府对利益集团影响的反应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分析
    6.1 我国典型的医药分业模式及效果
        6.1.1 "收支两条线"之深圳实践及实施效果
        6.1.2 "药房托管"之南京模式及实施效果
        6.1.3 "药房协管"之常熟模式及实施效果
        6.1.4 "药房剥离"之北湖模式及实施效果
    6.2 不同医药分业模式的特性与共性
        6.2.1 特性:医药分业程度不同
        6.2.2 共性:没有摆脱对"以药养医"的依赖
    6.3 医药分业不彻底的原因分析
        6.3.1 利益集团内在特征失衡
        6.3.2 制度缺失与利益集团失衡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医药分业的理想模式及政府作用
    7.1 我国医药分业的理想模式
    7.2 医药分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7.3 政府在医药分业制度演化中的作用
        7.3.1 完善医药分业相关配套制度
        7.3.2 创建各利益集团有序博弈的条件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个别药品零售价比中标价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背景下药品价格机制的探索[J]. 李力,杨焕荣,李建文,李昕,姜小明. 中国卫生经济, 2015(10)
  • [2]安徽省三级医院临床用药趋势分析及合理用药策略研究[D]. 殷勤.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3]FR医药复方鳖甲软肝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姚星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4]医药分开:上海医药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周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4)
  • [5]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现状及成效比较研究[D]. 曹艳民. 山东大学, 2014(12)
  • [6]新医改以来我国药品价格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洁. 复旦大学, 2014(04)
  • [7]新医改背景下福建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 卢明福. 福州大学, 2013(09)
  • [8]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分析框架与治理机制引入[D]. 彭翔. 南京大学, 2012(01)
  • [9]优化定价机制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J]. 刘倬,李济广. 中国经贸导刊, 2012(16)
  • [10]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的制度分析[D]. 吴晓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个别药品零售价低于中标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