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地方志推动地方志发展——在全国省级地方志期刊总编会议上的讲话

办好地方志推动地方志发展——在全国省级地方志期刊总编会议上的讲话

一、办好地方志刊物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国地方志省级刊物主编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柳丽娜[1](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指出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邱蕊[2](2019)在《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时就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短短三年内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社会实现稳定、人民政权得到巩固。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新想法,改变了原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过渡构想。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首次作了比较完整地表述,但是对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没有做具体说明。1953年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宣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宣部拟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最终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为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为了使广大社会民众广泛深入地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全体人民群众中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高了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基本实现了国家对社会民众的意识塑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中一次成功的实践。刘少奇在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强调:“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获得了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拥护,使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内树立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使资本主义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批判。”(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中一次较为成功的范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党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为中心进行考察,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正文内容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相关问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中国社会民众的心态。一是介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二是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三是梳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过程及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最后,分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工人、农民、资本家这三部分主要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心态。第二章主要是研究对工人、农民、资本家这三部分主要社会阶层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过程。第一部分是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的宣传教育。首先是介绍过渡时期北京市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概况,然后分析对农村党员干部、团员和农民群众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哪些内容的宣传教育,最后总结宣传教育取得的效果。第二部分是研究在工矿企业中如何对工人进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包括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最后取得的效果。第三部分研究的是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间进程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对资本家展开宣传教育工作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媒介和方式方法。包括报纸、书籍的出版发行及对“一化三改”的宣传,广播电台在过渡时期的建立和完善及在总路线宣传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各种文艺形式、典型示范以及回忆对比算账的方式方法在整个宣传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有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工、青、妇群众组织的积极配合。本章主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研究的是过渡时期党的宣传机构及宣传网的建立和完善。第二个问题研究的是过渡时期党组织和工、青、妇群众组织的巩固和完善以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三个问题研究的是党员干部如何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五章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第一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二部分总结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现实启示。

郑燕红[3](2019)在《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盛世修志”的传统,促使国家开始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地方志工作。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第六项“中华典籍整理”明确提出“加强修史修志”。地方志机构作为“冷”部门,借助国家的有利政策,实施“热”作为,经过一系列措施共享地方志文化资源,为社会各界、机关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地方志机构自身与外部的问题日益凸显,通过阐述泉州市地方志共享文化服务的现状,分析泉州市地方志机构共享地方志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化共享平台利用率低,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政策实施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共享服务欠缺多样化,部分编纂资料收集困难,机构体制不合理专职专业人员不足,经费短缺。通过学习借鉴上海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书籍、建设人才队伍、构建共享平台经验,寻求改善泉州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途径,扩大泉州地方志工作对外影响力,使泉州地方志文化为更多人所识,从而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地方志文化服务,甚至通过开展两岸共享史料、共修史志、族谱对接、学术研讨等活动,整合汇聚两岸方志资源,打造两岸文化交流新纽带,为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作出方志人的贡献。

张勇[4](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李培林[5](2017)在《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2016年12月6日)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美丽的"花城"广州市隆重聚会,召开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和王伟光组长,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为承办这次会议付出艰辛劳动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廖运建[6](2017)在《在2017年自治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文中指出2017年2月16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7年全疆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目的是总结2016年全疆地方志工作,安排部署2017年全疆地方志工作,进一步安排《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确保到2020年"两全"目标的全面完成。

李培林[7](2017)在《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12月6日)今天,我们在美丽的"花城"广州市隆重聚会,召开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下简称"中指组")和王伟光组长,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为承办这次会议付出艰辛劳动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

张世民[8](2017)在《试论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文中指出陈元方是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并坚持新编地方志必须记载"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曾引起陕西省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陈元方有关人口、民族宗教、人物、重大事件、文献入志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关于地方志工作机构、制度建设和省志框架的顶层设计,影响深远。陈元方善于调查研究,并将其用于指导地方志工作的作风也值得我们学习。

王伟光[9](2016)在《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指出(2015年12月30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就2015年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一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圆满完成《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报批工作,全面谋划《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引领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

王伟光[10](2016)在《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12月30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就2015年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一年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圆满完成《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报批工作,全面谋划《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引领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情况,理思路,做决

二、办好地方志刊物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国地方志省级刊物主编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好地方志刊物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国地方志省级刊物主编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 乡村教育
        (二) 乡村小学校
        (三) 现代教育
        (四) 教育现代转型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文献概述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背景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原因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及过程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社会民众的心态
        (一)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的心态
        (二)工矿企业工人的心态
        (三)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态
第二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主要领域的宣传教育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农村的宣传教育
        (一)建国初北京市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概况
        (二)对农村党团员和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工矿企业的宣传教育
        (一)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对工人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
        (三)对工人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私营工商业的宣传教育
        (一)从资产阶级上层开始的宣传教育
        (二)公私合营阶段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
        (三)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宣传教育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
    一、报纸书籍的宣传
        (一)报纸的宣传
        (二)相关书籍刊物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台的宣传
        (一)过渡时期广播收音系统的建立
        (二)广播对“一化三改”的宣传
    三、其它的宣传形式
        (一)树立典型
        (二)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
        (三)回忆对比算账的方法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组织保障
    一、党的宣传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健全各级党委宣传机构
        (二)建立党的宣传网
    二、党群组织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过渡时期党组织建设的加强
        (二)工、青、妇群众组织在宣传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党员干部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五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主要教训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把握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权,提高党的宣传能力
        (二)宣传工作要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注重满足宣传对象的现实利益
        (三)宣传工作要坚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3)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地方志文化资源
        一、地方志文化资源的内容
        二、地方志文化资源的功能
    第二节 共享服务
        一、共享服务的涵义
        二、共享服务的内容
    第三节 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内容
        一、社会公众查询、借阅、数字化服务
        二、服务市政府中心工作
        三、普及地情知识服务
    第二节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泉州市地方志官方网站
        二、泉州市地方志公众微信号
        三、泉州市方志馆
    第三节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多部门合作现状
        一、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研究开发
        二、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推广
第四章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共享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共享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共享平台利用率低
        二、地情开发利用不足
        三、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问题
        四、政策实施困难
    第二节 泉州市地方志文化共享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共享服务欠缺多样化
        二、部分编纂资料收集困难
        三、机构体制不合理专职专业人员不足
        四、地方志经费短缺
第五章 上海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上海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特点
        一、地方志全面开发利用
        二、工作人员配置合理
        三、充分利用共享平台
    第二节 上海地方志经验对完善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启示
        一、共享平台构建
        二、共享平台推广
第六章 完善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内部治理提升地方志文化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构建科学的工作目标
        二、转变地方志职能
        三、建立现代化的地方志数据平台
        四、组建强力的地方志队伍
    第二节 外部联动降低地方志工作成本
        一、政府政策扶持
        二、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二、2016年全国地方志工作总结
三、2017年全国地方志工作部署

(6)在2017年自治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变化变革, 地方志工作上新水平
    (一)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规划纲要》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 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意见》。
    (二)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要批示指示和讲话精神, 进一步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 在全疆地方志系统掀起学习中央、自治区领导批示指示和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规划纲要》、自治区《实施意见》热潮,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修志氛围。
    (四) 大力推进依法治志, 依法修志成效明显, 依法治志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五) 紧紧围绕“两个全面”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二轮修志和年鉴编纂工作。
    (六) 强化精品意识, 坚持不懈地深化志书年鉴质量建设。
    (七)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八) 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 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显着提升。
    (九) 加强业务培训, 着力培养一批与新疆地方志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十) 健全工作机制, 加强协调督办, 为落实全年计划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十一) 积极协调推进方志援疆工作。
二、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 凝聚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动力
三、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四、2017年主要工作部署
    (一) 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 全面推进修志工作, 全力打造精品志书。
    (三) 继续加强年鉴工作, 努力打造精品年鉴。
    (四) 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提高方志理论话语权。
    (五) 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事业发展活力。
    (六)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积蓄事业发展新能量。
    (七) 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 提高服务大局能力。
    (八) 推进依法治志,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九)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保障地方志事业发展。
    (十) 加强地方志编委会自身建设, 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7)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
二2016年全国地方志工作总结
三2017年全国地方志工作部署

(8)试论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编纂的理论贡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陈元方还非常重视新编地方志对韵文文献的整理。1988年11月, 他从诗歌史角度探
二陈元方对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顶层设计
    (一) 陈元方有关陕西省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的贡献, 首先在于他亲手建构了具有陕西特点
    (二)
    (三)
三陈元方方志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
四结语

(9)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 年主要工作回顾
    ( 一)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和《规划纲要》成效显着。
    ( 二) 第二轮修志工作稳步推进。各地紧抓二轮修志进度, 取得可喜成绩。
    ( 三) 年鉴编纂工作扩面提质。
    ( 四) 旧志整理工作成果显着。
    ( 五) 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突飞猛进。
    ( 六)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 七) 地方志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
    ( 八) 依法治志格局逐步形成。
    ( 九) 地方志机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二、面临的主要形势和任务
    ( 一) 认清形势, 统一认识, 增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二) 理清思路, 提升理念, 增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科学性和能动性。
    ( 三) 明确要求, 从严从实, 切实抓好《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
三、2016 年主要工作部署
    ( 二) 全面推进修志工作, 确保进度与质量。
    ( 三) 继续加强年鉴工作, 创造更多精品年鉴。
    ( 四) 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 抢救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 五) 稳妥推进地方史研究、编写工作, 拓宽地方志工作领域。
    ( 六) 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夯实地方志理论研究基础。
    ( 七) 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激发事业发展源动力。
    ( 八) 大力推行资料年报制度, 强化地方志资料建设。
    ( 九)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高服务水平。
    ( 十) 加强方志馆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

(10)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和《规划纲要》成效显着。
    (二)第二轮修志工作稳步推进。各地紧抓二轮修志进度,取得可喜成绩。
    (三)年鉴编纂工作扩面提质。
    (四)旧志整理工作成果显着。
    (五)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突飞猛进。
    (六)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七)地方志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
    (八)依法治志格局逐步形成。
    (九)地方志机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二、面临的主要形势和任务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增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要贯彻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势在必行。
        第二,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意义重大。
        第三,要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时不我待。
    (二)理清思路,提升理念,增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科学性和能动性
        第一,树立创新驱动理念。
        第二,树立协调发展理念。
        第三,树立开放治志理念。
        第四,树立共享方志理念。
    (三)明确要求,从严从实,切实抓好《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坚持落实“一纳入、八到位”。
        第三,要坚持依法治志。
        第四,要坚持全面统筹。
        第五,要坚持弘扬方志人精神。
三、2016年主要工作部署
    (一)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使《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全面推进修志工作,确保进度与质量
    (三)继续加强年鉴工作,创造更多精品年鉴
    (四)深入开展旧志整理工作,抢救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五)稳妥推进地方史研究、编写工作,拓宽地方志工作领域
    (六)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夯实地方志理论研究基础
    (七)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事业发展源动力
    (八)大力推行资料年报制度,强化地方志资料建设
    (九)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服务水平
    (十)加强方志馆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十一)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十二)实施依法治志,推进地方志事业法治化进程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十四)加强指导小组办公室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四、办好地方志刊物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国地方志省级刊物主编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研究 ——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D]. 邱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泉州市地方志文化资源共享服务问题研究[D]. 郑燕红. 华侨大学, 2019(01)
  •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5]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培林. 新疆地方志, 2017(01)
  • [6]在2017年自治区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第二轮修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J]. 廖运建. 新疆地方志, 2017(01)
  • [7]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培林. 中国地方志, 2017(01)
  • [8]试论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J]. 张世民. 中国地方志, 2017(01)
  • [9]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王伟光. 新疆地方志, 2016(01)
  • [10]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王伟光. 广西地方志, 2016(01)

标签:;  ;  ;  ;  

办好地方志推动地方志发展——在全国省级地方志期刊总编会议上的讲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