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对纤溶活性的影响

蜂毒对纤溶活性的影响

一、蜂毒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飞,周颖芳,潘炳,林芷君[1](2021)在《蜂针蜂毒临床应用机制与进展》文中认为蜂针蜂毒疗法是一种以蜜蜂的螫针为针刺工具,沿经络穴位采用不同的针法来防治疾病的中医特色疗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疗效显着,副作用小。本文就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肿瘤、脑梗塞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拓宽蜂针及蜂毒治疗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提供新思路。

方洁[2](2021)在《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胡蜂螫伤患者,观察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常见症状以及血常规、心肌酶、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共计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组(30例),予对照组治疗方法+凉血解毒汤口服,疗程为7天。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等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分布、中医症状积分、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0%,显着高于对照组8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各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除发热、气促症状外,治疗组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3d、7d后两组WBC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3d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7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水平下降更快。5.治疗后两组肝酶(ALT、AST)均较前明显改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心肌酶(CK、CK-MB、LD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PT、APTT)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两组肾功能(BUN、Scr)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能有效缓解局部及全身的毒性反应,加快白细胞降低,保护心、肝功能,对提高总体疗效和减轻患者痛苦有实际意义。

张倞,王祖红,马晓睿[3](2020)在《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72例我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6例患者行蜂针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 <0.05),而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在PT、APTT、FIB的改善(P <0.05)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后相比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蜂毒具有明显的抗凝效果,其抗凝机制更可能是通过蜂毒液中以蜂毒肽为主的物质抑制了凝血致活酶的活性,从而使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

徐汝[4](2020)在《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蛋白不仅可以为生物体提供丰富的必需氨基酸,而且酶解后可得到众多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在食品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有关大豆多肽在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酶解、分离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多肽,并从中鉴定出多条具有抗凝血作用的多肽化合物,并研究了其对凝血酶抑制作用的相关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酶解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研究了不同蛋白酶作用下大豆多肽凝血酶抑制活性变化规律,确定了胃蛋白酶为水解最佳用酶,并优化了水解条件。当酶解时间为3 h、加酶量为4000 U/g、料液比为3%(w/v)时,大豆多肽的凝血酶抑制效果最好,在10 mg/m L时凝血酶活性抑制率为38.02±3.26%。分子量分布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对分子量大于3 k Da的多肽降解显着。(2)大豆凝血酶抑制肽化合物的鉴定。应用超滤膜分离、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大豆多肽酶解产物后,活性最好的分离组分的凝血酶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为5.41 mg/m L,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从该组分中鉴定得到2176个多肽化合物。通过生物活性预测网站筛选出66个多肽化合物,进一步与凝血酶进行半柔性分子对接,预测多肽QPLPPPI、GNWGPLV和FFPDIPKIK具有较高抑制凝血酶活性。固相合成上述三个多肽化合物并检测其凝血酶抑制活性,发现九肽FFPDIPKIK(Pep-3)活性最高,其对凝血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9.44 m M(即10.42 mg/m L)。(3)Pep-3的稳定性和抑制机理研究。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Pep-3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浓度的变化规律,发现,Pep-3在37℃、60℃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Pep-3能够抵抗模拟胃肠液的消化。应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探讨了Pep-3对凝血酶的相关抑制机理,表明Pep-3对凝血酶活性抑制为混合抑制类型,并通过影响凝血酶的结构发挥抗凝作用。(4)Pep-3截短多肽的抗凝活性及其相关机理研究。应用固相合成制备多条Pep-3末端截短多肽化合物,并研究其凝血酶抑制活性,发现,截短多肽C-2(FPD)的凝血酶抑制活性最高,其IC50值为8.40 m M(即3.17 mg/m L)。应用酶动力学、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探讨了截短多肽对凝血酶的抑制机理。酶动力学研究表明,C-2对凝血酶为混合型抑制。荧光光谱结果表明C-2对凝血酶的荧光猝灭为动态-静态联合猝灭机制,其与凝血酶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蒋沙沙[5](2020)在《常规凝血功能与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胡蜂蛰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功能与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胡蜂蛰伤患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治疗的胡蜂蛰伤患者73例,收集入院时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数据等资料,根据蛰伤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于入院后半小时内行常规凝血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另选取同期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与胡蜂蛰伤患者的系统器官损伤程度(SOFA评分和系统器官受累数)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因素分析。采用ROC评价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对胡蜂蛰伤患者MOD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4组患者的FIB和AT III无明显变化(P>0.05);PT、APTT随病情的加重(轻、中、重)逐渐延长(P<0.05);三组患者INR较对照组延长(P<0.05),轻、中、重三组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患者组PT(%)较对照组减小(P<0.05),轻、中、重三组无明显变化(P>0.05);重度组TT和P-FDP值较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增高(P<0.05),轻、中、对照组三组无明显变化(P>0.05)。胡蜂蛰伤患者SOFA 评分与患者的 PT(r=0.339,P=0.003)、APTT(r=0.415,P=0.000)、TT(r=0.252,P=0.034)相关;系统器官受累数与 PT(r=0.408,P=0.000)、APTT(r=0.479,P=0.000)、TT(r=0.337,P=0.004)相关;与其他凝血功能指标无相关。2.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R、K时间逐渐延长,a(deg)角逐渐缩小(P<0.05);重度组MA、CI低于轻、中、对照组(P<0.05),轻、中、对照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患者的LY30、EPL较对照组升高(P<0.05),轻、中、重三组间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胡蜂蛰伤患者SOFA 评分与患者的 R 相关(r=0.321,P=0.006)、与 a(deg)相关(r=-0.319,P=0.006);系统器官受累数与R相关(r=0.364,P=0.002)、与a(deg)相关(r=-0.556,P=0.000);与其他血栓弹力图指标不相关。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影响因素(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进行分析发现:PT、APTT、R值延长与a(deg)角减小是胡蜂蛰伤患者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其对胡蜂蛰伤患者MOD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T:敏感性82.86%,特异性69.44%;APTT:敏感性65.71%,特异性94.44%;R:敏感性67.57%,特异性77.78%;a(deg):敏感性 59.46%,特异性 91.67%)。结论:入院对胡蜂蛰伤患者行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评估胡蜂蛰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郭雅丹[6](2020)在《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硒以有机硒醇的形式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与许多生理疾病息息相关。硒醇不仅存在于人体中,也存在于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然而并不是所有原核微生物都含有硒醇,因此检测硒醇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别部分原核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的一种途径。同时,农作物中(如茶叶大米)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硒形成富含硒醇植物,因此,检测食品内硒醇含量也可以帮助监测富硒食品中的硒含量是否达标。综上所述检测硒醇对了解人体代谢、鉴别细菌以及检测食品安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的检测硒醇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电化学法,这些方法存在着仪器昂贵,生物相容性差以及检测限高等缺点,因此本研究需要开发新型的灵敏度、生物兼容性好的检测硒醇方法。在本文中,构建了基于硒醇化合物检测的三种荧光探针,并实现其生物、食品方面的应用。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了一种新型纳米金探针并实现对硒醇检测。近红外染料Nile Blue与含有巯基的谷胱甘肽结合形成含巯基的染料分子(NB-GSH),并通过Au-S修饰到纳米金粒子的表面。由于纳米金颗粒的独特的FRET性质,整个体系处于荧光淬灭状态。硒醇与纳米金粒子之间拥有更好的亲核性,当硒醇出现时,纳米金探针上面修饰的含硫醇化合物会被替换下来,形成更稳定的Au-Se键,而脱落下来的NB-GSH恢复荧光,因此达到检测硒醇的目的。此纳米探针具有优异的选择性、灵敏性,其检出限为9.5 n M,可以应用于Hep G2细胞中内源以及外源硒醇的成像和检测从而实现其生物应用。同时,其也对富硒茶叶以及富硒大米中的硒醇含量进行检测来实现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2、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纳米金棒的荧光探针,利用硒醇对磺酰胺键的特异识别来实现对硒醇的检测。将含磺酰胺键的Nile Blue荧光染料分子与含有巯基的嘧啶分子结合并修饰到纳米金棒的表面,合成了新型的检测硒醇的纳米材料GNRs-SH-NB。纳米金棒具有FRET性质,GNRs-SH-NB处于荧光淬灭状态,当硒醇存在时,磺酰胺键被硒醇裂解体系荧光恢复,实现对硒醇的识别检测。GNRsSH-NB对硒醇具有良好响应检出限为11.36 n M。其可以实现对含硒醇的微生物的鉴别,在4种细菌和2种真菌中,GNRs-SH-NB可以鉴别出含有硒醇的大肠杆菌,并具有良好的响应。此外GNRs-SH-NB也可以实现对肉、牛奶以及蛋壳表面的大肠杆菌的检测,从而实现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而后,进一步对该材料的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抑菌试验表明,该纳米材料可以实现对大肠杆菌极好的抑制率,其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鉴别并抑制大肠杆菌的纳米材料。3、构建了一种基于硒醇检测的自组装纳米粒子,利用二硫键(S-S)将细胞穿透肽(R8)以及抗菌抗癌肽蜂毒肽(Melittin)结合形成两亲的多肽分子,在亲水体系中,合成的两亲多肽分子与疏水的氟硼荧类的荧光染料分子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R8-S2-Melittin@BODIPY)。此时荧光分子包裹在纳米粒子的内部,几乎没有荧光信号。当硒醇存在时,由于硒醇的亲核性可以使S-S键裂解,释放出氟硼荧类荧光染料分子进而产生荧光,达到检测硒醇的目的,其检出限为3.34 n M。同时,裂解下来的蜂毒肽具有抗癌抗菌的功能,从而可以实现其进一步的生物应用。R8-S2-Melittin@BODIPY可以迅速灵敏的实现对硒醇的检测。在抑菌试验中,R8-S2-Melittin@BODIPY相较于蜂毒肽具有更好的抑菌性,这归功于蜂毒肽与含有正电荷的氟硼荧类荧光分子共同作用。同时R8-S2-Melittin@BODIPY的MTT实验充分证明,其在细胞内具有较低的毒性,在细胞成像以及癌细胞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合成了三种新型的检测硒醇的荧光探针,它们有十分优异的选择性以及灵敏性且具有较低的检测限。探针在生物以及食品方面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成为检测硒醇进而检测大肠杆菌以及癌细胞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实现对大肠杆菌以及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李万平[7](2019)在《Tv2p涂膜剂对脑缺血和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TV2p涂膜剂对MCAO/R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心肌缺血小鼠和大鼠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R模型,考察TV2p涂膜剂不同治疗时间窗对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不同给药治疗时间窗的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均包含疏血通阳性药组和TV2p涂膜剂的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三个大组共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对实验组实施MCAO手术操作,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乳酸脱氢酶以及过氧化脂质的表达来评价TV2p涂膜剂对MCAO/R大鼠的治疗作用。采用ISO诱导心肌缺血小鼠模型,考察TV2p涂膜剂对心肌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将小鼠按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阳性药组和TV2p涂膜剂低、中、高三个剂量组随机分成6组,连续给药6 d,从第5 d起,给药30 min后,实验组腹腔注射ISO 5 mg/kg诱导心肌缺血模型,连续2 d,第6 d给药2 h后,处死小鼠;通过检测心肌组织SOD、MDA、AST、CK、LDH的表达以及心肌切片来评价TV2p涂膜剂对ISO诱导心肌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采用PIT诱导心肌缺血大鼠模型,考察TV2p涂膜剂对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将大鼠按假手术组、模型组、复方丹参滴丸阳性药组和TV2p涂膜剂低、中、高三个剂量组随机分为6组,连续给药6 d,第6 d给药0.5 h后,实验组采用舌下静脉注PIT 0.8 U/kg诱导心肌缺血模型;通过对凝血四项以及心率、血压等指标的检测来评价TV2p涂膜剂对PIT诱导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TV2p涂膜剂不同治疗时间窗对MCAO/R的治疗结果表明:三个不同的治疗时间窗给药,TV2p涂膜剂均可显着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除第一治疗时间窗高剂量组对乳酸脱氢酶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其余各受试药物组均可显着地降低乳酸脱氢酶和脂质过氧化物的表达。TV2p涂膜剂对ISO诱导心肌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除低剂量组对AST和LDH的表达影响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升高SOD和降低CK、AST、LDH、MDA的表达;对比心肌切片,各剂量组未见心肌纤维大面积断裂,中剂量给药组仅个别细胞有轻微肿胀。TV2p涂膜剂对PIT诱导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延长PT、TT和降低FIB的表达,高剂量组还可延长APTT;各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率和左心室最大压升速率。此外高、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压,高剂量组对动脉收缩压具有降低作用。结论:TV2p涂膜剂对MCAO/R大鼠脑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 h内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和乳酸脱氢酶的表达有关;TV2p涂膜剂对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降低CK、ASD和LDH的表达以及升高SOD的表达和改善心率、血压变化等因素有关。

邓美桃[8](2019)在《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亲和试剂,如抗体、类抗体支架蛋白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然而,这类亲和试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还存在化学修饰困难、批间差异较大、不易保存等问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的亲和试剂被发展出来,包括分子印迹聚合物、线性聚合物、树枝状聚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颗粒等,它们对肽、蛋白质、多糖等目标物表现出高亲和力。自组装技术在功能材料的制备方面表现出诸多优势,如设计灵活、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等。基于此,我们利用环糊精空腔与金刚烷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将不同的基团结合到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上,通过自组装构建纳米颗粒文库,然后从中筛选出对目标物有亲和力的颗粒。这种构建人工亲和试剂的方法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势。以多肽、酶、脂多糖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用于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首先基于β-CDP与金刚烷衍生物(Ad-D)的主客体识别构建了一个自组装纳米颗粒(SNP)的文库。该文库由5种带有不同基团的Ad-D和β-CDP构成,通过调节Ad-D的种类和比例得到了82种SNP,它们具有不同的亲疏水性和荷电性质,从而为目标物的结合提供不同的位点。通过考察纳米颗粒存在下蜂毒肽溶血毒性的变化,从文库中筛选出了8种能够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SNP,同时发现这些SNP不仅对蜂毒肽均有较强的结合力,而且能中和蜂毒肽对培养的细胞的毒性。另外,还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酚可溶性多肽PSMα3为靶标,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了能够中和PSMα3溶血毒性的SNP。如果进一步增加功能单体Ad-D的多样性,有望构建一种通用型人工亲和试剂的筛选平台。二、用于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在上一个研究工作中,分别得到了能与蜂毒肽和PSMα3结合的SNP。但是这两种靶标是结构和性质相似的多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察文库中SNP对其他生物分子的影响。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酶,纳米材料可能会影响其催化活性。鉴于此,以HRP为靶标继续进行筛选,从上一个研究工作中所构建的文库中筛选得到了4种SNP,不仅能有效增强HRP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延长HRP的使用寿命。三、用于结合脂多糖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在以上的研究工作中,构建的聚合物文库中包含82种SNP,筛选过程仍然显得耗时费力。由于SNP通过静电、亲疏水等弱相互作用与靶标分子结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功能单体来设计靶标的亲和试剂。为此选择了脂多糖(LPS)作为靶标来进行考察。由于LPS是一个带负电、疏水的生物大分子,所以在构建SNP文库的时候选择了4种Ad-D(1种带正电,3种带疏水基团),通过调节Ad-D的种类和比例构建了一个含50种SNP的文库。从该文库中得到了1种能与LPS结合的SNP,并且能将LPS与其他蛋白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该SNP只包括2种带疏水基团的Ad-D,并不是所有的功能单体都对SNP与LPS的结合有贡献,这是可能是因为亲和力不仅仅是一个结合位点作用的结果而是分子表面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总和。

王炎子[9](2019)在《角膜蜂蛰伤的病理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小鼠角膜蜂蛰伤模型,以便深入研究角膜蜂蛰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将蜂毒干粉溶于PBS中配制成蜂毒溶液,使用微量注射器进行角膜基质注射,建立角膜蜂蛰伤模型。注射完毕后分别行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钠染色、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成功后,对上述检查进行角膜混浊度评分、角膜上皮荧光素钠着色评分、角膜厚度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及前房光斑分布分析等进一步的定量分析,随后取材固定包埋,行眼球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TUNEL试验、全角膜平铺片F-actin和DAPI染色等检查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实验组呈现出时间剂量相关的角膜水肿和上皮缺损;光斑分布分析显示角膜内可能有炎性细胞浸润或纤维组织增生、前房内有炎性或纤维素性渗出;通过全角膜平铺片荧光染色进一步探究角膜基质层和内皮层的改变,可见角膜基质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梭形细胞和不规则形细胞;TUNEL法检测可见上皮、基质细胞、炎症细胞的凋亡。结论:本课题首次成功建立了角膜蜂蛰伤的动物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我们认为蜂毒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损伤角膜基质,同时其致敏成分可增强角膜各层之间的通透性,加快其毒性成分向上皮和内皮的扩散,进而造成角膜全层的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蜂毒的代谢产物也可在损伤后期对角膜产生后发性损伤。基于此动物模型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探究角膜蜂蛰伤,并进一步探索新的特异的治疗方法。

郑程丹[10](2019)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对蜂螫伤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对蜂螫伤患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的蜂螫伤患者174例,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数据等资料,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组和非MODS组。另同期选取6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入院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出NLR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蜂螫伤组NLR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值对蜂螫伤患者发生MODS的评估价值。结果:(1)蜂螫伤组患者NLR值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中毒程度的加重,NLR值逐渐增大;中度中毒组NLR值显着高于轻度中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度组NLR值显着高于轻度中毒组和中度中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S组NLR值显着高于非MOD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蜂螫伤组NLR与WBC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值为0.297。(3)入院时NLR值对蜂螫伤患者发生MODS的诊断界值为21.10,其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78。结论:入院时NLR值对蜂螫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初步预测MODS的发生风险。

二、蜂毒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毒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蜂螫伤的定义
    2 蜂螫伤的特点
    3 毒蜂的种类及蜂毒主要成分
    4 蜂毒的作用机制
    5 祖国传统医学对蜂螫伤的认识
    6 本研究的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病例疗效评价
4 分析和讨论
    4.1 凉血解毒汤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理论研究
    4.2 方药分析
    4.3 蜂螫伤的炎症反应
    4.4 蜂螫伤对心脏、肝脏的影响
    4.5 蜂螫伤对肾脏、凝血影响
    4.6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表(SOFA评分)
附录2 过敏反应分级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综述 蜂螫伤的救治策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治疗前一般资料
    1.4 治疗方案
        1.4.1 对照组
        1.4.2 观察组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蜂针治疗脑梗死的中医机理
    3.2 蜂针治疗脑梗死的现代研究
    3.3 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
    3.4 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

(4)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凝血与抗凝机制
        1.1.1 凝血机制
        1.1.2 抗凝机制
    1.2 凝血酶的作用机制
        1.2.1 凝血酶的结构及其特异性
        1.2.2 凝血酶的生理功能
        1.2.3 凝血酶抑制药物
    1.3 抗凝活性测定方法
        1.3.1 凝血酶滴定法
        1.3.2 平板法
        1.3.3 分光光度法
        1.3.4 生色底物法
        1.3.5 酶联免疫吸附法
    1.4 抗凝肽的研究背景
        1.4.1 抗凝肽的来源
        1.4.2 抗凝肽的研究展望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豆多肽基本组分测定
        2.3.2 大豆粗多肽的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2.3.3 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2.3.4 酶法制备大豆凝血酶抑制肽
        2.3.5 分子量分布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PA物理性质和基本组成分析
        2.4.2 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探究
        2.4.3 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
        2.4.4 大豆多肽分子量分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分离、鉴定和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超滤膜分离
        3.3.2 凝胶过滤层析
        3.3.3 凝血酶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3.3.4 活性多肽组分的质谱鉴定
        3.3.5 潜在凝血酶抑制肽的筛选
        3.3.6 多肽的化学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滤膜分离
        3.4.2 凝胶层析分离
        3.4.3 潜在凝血酶抑制肽的筛选
        3.4.4 分子对接分析
        3.4.5 多肽化合物的凝血酶抑制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p-3的稳定性与抑制凝血酶活性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Pep-3的稳定性研究
        4.3.2 Pep-3的抗消化性能研究
        4.3.3 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4.3.4 荧光光谱
        4.3.5 圆二色光谱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p-3的稳定性
        4.4.2 Pep-3的抗消化性能
        4.4.3 Pep-3对凝血酶抑制的类型
        4.4.4 荧光光谱分析
        4.4.5 圆二色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p-3截短多肽及其抑制凝血酶活性机理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Pep-3截短多肽的设计
        5.3.2 截短多肽的活性预测
        5.3.3 截短多肽的合成及体外活性
        5.3.4 酶动力学研究
        5.3.5 荧光光谱
        5.3.6 圆二色光谱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截短多肽的筛选
        5.4.2 Pep-3截短多肽的凝血酶抑制活性
        5.4.3 C-2对凝血酶抑制的类型
        5.4.4 荧光光谱分析
        5.4.5 圆二色光谱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常规凝血功能与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胡蜂蛰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血栓弹力图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硒醇的生理作用与硒醇检测研究进展
        引言
        1.1 硒醇的存在及作用
        1.1.2 硒醇生物体内的代谢及检测意义
        1.2 硒醇检测的研究进展
        1.2.1 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及对硒醇检测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硒醇检测纳米金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谷胱甘肽修饰的耐尔兰染料的合成及表征
        2.2.2 纳米荧光探针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3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以及紫外与荧光光谱的测定
        2.2.4 细胞培养
        2.2.5 纳米荧光探针的细胞毒性试验
        2.2.6 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硒醇的荧光成像
        2.2.7 纳米探针在富硒茶叶以及富硒大米中的应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荧光探针GSH-NB@AuNPs的设计思路
        2.3.2 纳米荧光探针GSH-NB@AuNPs的检测机理探究
        2.3.3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 Sec的响应及其灵敏性探究
        2.3.4 纳米探针GSH-NB@AuNPs的时间以及pH响应探究
        2.3.5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 Sec检测选择性探究
        2.3.6 荧光探针GSH-NB@AuNPs在富硒米以及富硒茶叶中的应用
        2.3.7 纳米探针GSH-NB@AuNPs对硒醇的细胞成像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硒醇检测的功能化纳米金棒的构建与应用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GNRs-SH-NB的制备
        3.2.2 检测溶液的配制与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3.2.3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3.2.4 细菌以及真菌的培养
        3.2.5 细菌的荧光成像
        3.2.6 抑菌性质的测定
        3.2.7 纳米材料GNRs-SH-NB在牛奶、肉类以及蛋壳的应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NRs-SH-NB的设计思路
        3.3.2 GNRs-SH-NB的表征
        3.3.3 GNRs-SH-NB的光学性质以及选择性探究
        3.3.4 GNRs-SH-NB干扰性的探究
        3.3.5 GNRs-SH-NB对常见细菌的成像
        3.3.6 GNRs-SH-NB的抑菌性质的探究
        3.3.7 GNRs-SH-NB在食物样品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硒醇检测的多肽自组装纳米粒子的构建与应用
    引言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1 BODIPY衍生物合成及表征
        4.2.2 细胞穿透肽R8的合成
        4.2.3 功能性多肽R8-S2-Melittin的合成
        4.2.4 R8-S2-Melittin@BODIPY的组装
        4.2.5 检测溶液的配制
        4.2.6 紫外以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4.2.7 细菌以及细胞培养
        4.2.8 抑菌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8-S2-Melittin@BODIPY设计思路
        4.3.2 R8-S2-Melittin@BODIPY的表征
        4.3.3 R8-S2-Melittin@BODIPY的光学性质探究
        4.3.4 R8-S2-Melittin@BODIPY的抑菌性质的探究
        4.3.5 R8-S2-Melittin@BODIPY的细胞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Tv2p涂膜剂对脑缺血和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V2p涂膜剂对MCAO/R大鼠治疗时间窗的考察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受试药物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TTC溶液的配制
        2.2 多聚甲醛固定液的配制
        2.3 阳性药给药量计算方法和给药方式
        2.4 动物分组和给药
        2.5 模型制备
        2.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7 血清中相关因子的含量测定
        2.8 脑组织梗死率检测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TV2p涂膜剂对不同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4.1.1 TV2p涂膜剂对第一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4.1.2 TV2p涂膜剂对第二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4.1.3 TV2p涂膜剂对第三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4.2 TV2p涂膜剂对不同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脑梗死面积的影响
        4.3 TV2p涂膜剂对不同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乳酸脱氢酶表达的影响
        4.4 TV2p涂膜剂对不同治疗时间窗MCAO/R大鼠脂质过氧化物表达的影响
    5 实验讨论
    6 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TV2p涂膜剂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小鼠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受试药物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2.2 阳性药给药量计算方法和给药方式
        2.3 心脏组织相关因子的检测
        2.4 心肌切片HE染色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TV2p涂膜剂对心肌缺血小鼠AST、LDH、MDA、CK和 SOD表达的影响
        4.2 心肌切片分析
    5 实验讨论
    6 实验小结
第三部分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和受试药物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2.2 阳性药给药量计算方法和给药方式
        2.3 血流动力学的测定
        2.4 凝血四项的测定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心率的影响
        4.2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动脉收缩压的影响
        4.3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左心室收缩压的影响
        4.4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左心室最大压升速率的影响
        4.5 TV2p涂膜剂对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大鼠FIB、TT、PT、APTT的影响
    5 实验讨论
    6 实验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综述 脑缺血损伤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基于蛋白质和多肽的亲和试剂
        1.1.1 抗体
        1.1.2 类抗体支架蛋白
        1.1.3 肽配体
    1.2 基于核酸的亲和试剂
        1.2.1 核酸适配体的获取
        1.2.2 核酸适配体的应用
    1.3 基于人工合成聚合物的亲和试剂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2 其他聚合物亲和试剂
    1.4 本论文的工作构思
第2章 用于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β-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
        2.2.3 自组装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2.2.4 有效中和蜂毒肽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2.5 基于SPR仪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蜂毒肽的结合
        2.2.6 细胞毒性实验
        2.2.7 有效中和PSMα3 溶血毒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原理
        2.3.2 自组装纳米颗粒的表征
        2.3.3 自组装纳米颗粒文库的构建
        2.3.4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蜂毒肽溶血毒性的中和能力
        2.3.5 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蜂毒肽的亲和力
        2.3.6 细胞毒性考察结果
        2.3.7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PSMα3 溶血毒性的中和能力
    2.4 小结
第3章 用于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合成
        3.2.3 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3.2.4 自组装纳米颗粒浓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2.5 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不同浓度底物响应情况的考察
        3.2.6 温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2.7 辣根过氧化物酶使用寿命的考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过氧化氢浓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4 温度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3.3.5 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辣根过氧化物酶使用寿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用于结合脂多糖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自组装纳米颗粒文库的构建和表征
        4.2.3 与脂多糖结合的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筛选
        4.2.4 脂多糖浓度对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结合的影响
        4.2.5 自组装纳米颗粒浓度对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结合的影响
        4.2.6 基于电泳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2.7 基于动态光散射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对脂多糖的选择性
        4.2.8 细胞毒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原理
        4.3.2 β-环糊精聚合物与自组装纳米颗粒的粒径表征
        4.3.3 基于荧光偏振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3.4 基于电泳考察自组装纳米颗粒与脂多糖的结合
        4.3.5 选择性考察结果
        4.3.6 细胞毒性考察结果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角膜蜂蛰伤的病理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蜂和蜂毒
        1.1.1 概述
        1.1.2 毒性成分
        1.1.3 致敏成分
        1.1.4 其他成分
    1.2 人眼前节的解剖和功能
        1.2.1 角膜
        1.2.2 虹膜和瞳孔
        1.2.3 房水循环和眼压
        1.2.4 晶状体
    1.3 小鼠眼前节的解剖结构
        1.3.1 角膜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基质层
        1.3.2 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层
        1.3.3 角膜神经分布
        1.3.4 虹膜、瞳孔和房水循环
        1.3.5 晶状体
    1.4 蜂蜇对人体的损伤
        1.4.1 概述
        1.4.2 皮肤蜂蛰伤
        1.4.3 眼部蜂蛰伤
    1.5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1.5.1 细胞坏死
        1.5.2 细胞凋亡
        1.5.3 细胞凋亡和炎症
    1.6 研究动机
第二章 材料
    2.1 动物
    2.2 抗体及染料
    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2.4 主要仪器
    2.5 主要耗材
    2.6 主要溶液的配制及命名
        2.6.1 磷酸盐缓缓冲液(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
        2.6.2 蜂毒(BV,Bee Venom)溶液
        2.6.3 荧光素钠溶液
        2.6.4 1%戊巴比妥钠溶液
        2.6.5 多聚甲醛(PFA,Paraformaldehyde)溶液
        2.6.6 牛血清白蛋白(BSA,Bull Serum Albumin)溶液
        2.6.7 二甲苯
        2.6.8 乙醇
        2.6.9 1%盐酸乙醇分化液
        2.6.10 0.2%Triton
        2.6.11 TD缓冲液(TD-buffer)
        2.6.12 Hoechst33342储存液
第三章 方法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 动物模型的验证
        3.2.1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验证
        3.2.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检査验证
    3.3 眼内压检测
    3.4 冰冻包埋
    3.5 冰冻切片
    3.6 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Hematoxylin-Eosin)染色
    3.7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3.8 冰冻切片末端脱气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Nick End Labeling)检测
    3.9 全角膜平铺片(Whole-mount)的制备
    3.10 结果图像分析和处理
    3.11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角膜蜂蛰伤模型的验证
    4.2 角膜蜂蛰伤的临床观察
        4.2.1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表
        4.2.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角膜、前房及晶状体
        4.2.3 角膜蜂蛰伤的眼内压检测
    4.3 角膜蜂蛰伤的实验室观察
        4.3.1 苏木素-伊红切片染色观察角膜各层
        4.3.2 全角膜平铺片荧光染色观察角膜基质及内皮
        4.3.3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第五章 讨论
    5.1 角膜蜂蛰伤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的差异因素
    5.2 蜂蜇伤对眼前节的影响
        5.2.1 蜂蜇伤对角膜的损伤作用
        5.2.2 蜂蛰伤对眼压的影响
        5.2.3 蜂蜇伤对虹膜、睫状体和前房的影响
        5.2.4 蜂蜇伤对晶状体的损伤作用
    5.3 本课题的创新、不足及展望
        5.3.1 创新
        5.3.2 不足
        5.3.3 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对蜂螫伤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蜂螫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蜂毒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蜂针蜂毒临床应用机制与进展[A]. 董晓飞,周颖芳,潘炳,林芷君. 第三届世界蜂疗大会、世界中联蜂疗专委会换届大会暨第四届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换届会议暨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2]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 方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蜂针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J]. 张倞,王祖红,马晓睿. 中医临床研究, 2020(22)
  • [4]大豆凝血酶抑制肽的制备、鉴定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 徐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常规凝血功能与血栓弹力图检测对胡蜂蛰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D]. 蒋沙沙.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6]硒醇化合物检测的荧光探针构建与应用[D]. 郭雅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Tv2p涂膜剂对脑缺血和心肌缺血的药效学研究[D]. 李万平. 大理大学, 2019(05)
  • [8]自组装的环糊精聚合物纳米颗粒用于人工亲和试剂的研究[D]. 邓美桃. 湖南大学, 2019(07)
  • [9]角膜蜂蛰伤的病理特征及机制研究[D]. 王炎子. 厦门大学, 2019(09)
  • [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对蜂螫伤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D]. 郑程丹. 川北医学院, 2019(06)

标签:;  ;  ;  ;  ;  

蜂毒对纤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