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杜靖[1](2022)在《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的宗族,不过是历史的实践者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面对各自的问题而有意识搬取过往诸要素,并任意组合的结果。中古时期的士族及观念并没有随着残唐五代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延续下来。那些士族或大族后裔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从世系主干上滑落下来,变成了旁系和普通人。当然,也可能是朝代更替或政治原因而"废贵为庶"。但是,士族、大族的观念仍然在他们意识里,并结合时代语境而演绎,因而不一定全都是"庶民化"或"礼仪向下"的结果,故新形态一说值得再讨论。中国宗族研究要回到人的立场,回到实践者主体性上去理解,才有可能看清其本质。
肖鹏,公文[2](2022)在《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学生传播行为的Nvivo质性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聚焦大学生的微信家庭群使用情况,对20名大学生展开质性访谈,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信息、情感、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动机,从家庭内部剖析弥合"数字代沟"的协商式代际关系。
徐业鑫[3](2021)在《当代民间信仰实践的动力学初探——基于晋南娥皇女英信仰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民间信仰及仪式重新出现在乡村社会中,这一现象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多种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晋南羊村娥皇女英信仰的田野调查发现,民间信仰在当下的实践动力,主要源于民间信仰自身的结构特征,包括传说、村庙、仪式。正是传说叙事与神圣崇拜、村庙景观与村落秩序、仪式展演与村际关系之间的相互表达,构成了信仰实践的叙事性动力、象征性动力和关系性动力,使民间信仰能够经受现代理性话语体系的冲击,实现民间信仰在当代的传承。
赵永平[4](2022)在《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语言”为统领和切入点,以“事实建构”为主线,采用跨学科的“综观”视角,理论论述和实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使用文献法、理论阐释、个案分析、话语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法学、语言学、叙事学、修辞学等跨学科视角系统研究案件事实的建构,分析案件事实建构的本质、过程、特点、影响因素、有效性等。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观。案件事实主要不是“证明”或“发现”的“客观真实”,而是不同法律主体在特定语境下,根据既定规则,通过协商与沟通共同建构的结果。语言是建构案件事实的根本手段,叙事与修辞是案件事实存在的基本方式。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过程。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有三个阶段:基于证据将客观事实陈述为证据事实,基于法律规范将证据事实重述为法律事实,基于规范事实和个案裁判需求将法律事实重构为裁判事实。每个阶段的案件事实都是各诉讼主体以语言为媒介对客观事件进行诠释与解读的产物,其本质都是主体间性的语言建构。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叙事或讲故事是事实建构的基本方式,故事模型是事实建构的基本图式。案件事实的形成是各诉讼主体围绕事件展开的语言建构过程,是基于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叙事建构的结果,其间经历了从证据演化为事件、再由事件演变为事实。叙事者通过叙事策略和修辞技巧将碎片化的证据信息整合成为完整而融贯的故事范型,挑选、解释、附加等叙事策略贯穿于这一语言建构活动之中。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各诉讼主体借助语言对客观事件进行修辞建构的过程,修辞在此过程中既在微观层面起到装饰与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工具性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起到了建构案件事实本身的本体性作用。宏观本体层面的建构主要包括故事情节建构、人物形象建构和情境建构,微观工具层面的建构包括策略性问话、重述、元话语评论、预设、诱导性问话等控制策略,以及反重述、反预设、反诱导等反控制策略。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影响因素。案件事实的建构是不同诉讼主体借助语言手段进行理性沟通以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案件事实的形成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指事实建构者的诸多个体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法律和社会因素。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借助语言手段建构的案件事实是一种裁剪和过滤了的事实,是加工和处理后的事实,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与客观事实的出入。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法律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可接受性)三个维度,其中真实性对应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要求,合法性对应规范世界(法律规范)的正当性要求,合理性对应社会世界(逻辑经验)的可接受性要求。案件事实建构的有效性特征包括证据的覆盖性、情节的完整性、叙事的连贯性、叙事的逻辑性、故事版本的唯一性、故事的合法性。通过系统分析,本论文旨在论证和诠释案件事实并不主要是“证明”或“发现”的,而是不同法律关系主体通过主体间性的协商与沟通逐渐建构的,语言是案件事实建构的基本手段,叙事与修辞是其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这种方式建构的案件事实,其有效性除了“真实”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合法”“合理”“可接受”。
AN JIYOUN(安志娟)[5](2021)在《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晚红,时佳琪[6](2021)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老龄网红”群体媒介形象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叙事学和媒介形象理论的视角,对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的"老龄网红"账号发布于2019年1月至12月的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并与传统媒介中塑造的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媒介形象正从单一变得多元,整体呈现出"个性化"、"标签化"和"去老年化"的特征,消解了传统媒体对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的社会想象。同时,老年人表达自我的愿望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兴农村乡土文化特征。
李元元,李军[7](2021)在《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关键词检视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拉德克里夫-布朗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重塑人类学后,曾经作为经典议题的"国家"被排斥在人类学主流理论之外。以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为关键词,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被"遮蔽"的西方人类学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分类与梳理——文化进化主义将国家视为消解人口压力的结构性手段与保障生产技术提升的制度性路径;女性主义将性别不平等与国家相关联,将国家视为妇女从属地位的"始作俑者",以此完成对于国家的批判;"国家民族志"范式则将权力实践引发的结果和效应视为国家的本质,从而完全消解了国家的真实性与实体性。重拾被"遮蔽"的西方人类学国家话语,有助于补充国内人类学回应时代主题、进行宏大叙事的能力,有助于为构建本土化的人类学国家理论提供参考、比较和借鉴的框架。
周庆智[8](2021)在《信访论纲:一个权利观念史的文化解释》文中提出信访的本源和实质是一个权利问题,但其权利概念及其主张,却不能置于个人权利和公民权范畴上来理解。从权利观念史的角度看,信访不仅以历史文化传统为价值基础,也以现代政党国家体制为制度条件。信访的文化解释则试图从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连贯性上把制度(结构)与文化(价值)关联起来,关注信访制度或信访过程后面的权利观念的根据和意义,一方面要证明信访所揭示的传统权利观念是一种并不一定会随着传统国家的现代转型而解体的关于人类行为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要辨识信访制度或信访过程后面的权利观念的历史文化特性、理论基础和现代制度意义。
王欧,王天夫[9](2021)在《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困境——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文中提出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正逐渐陷入既脱离乡土、又无法融入城市并沉向城乡之间的城市化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机制,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婚姻市场挤压下随生命史展开的多重制度脱嵌:在打工生涯早期,新生代农民工已有远离乡土社会的趋势;随着结婚成家困难的出现和延长,大龄单身男工逐渐脱离家庭与亲属关系;在后续长期的单身生活中,他们逐步滑入临时性劳工市场并沦为城乡间的新困境群体。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离婚等家庭脆弱现象的涌现,让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再次脱嵌,汇入与大龄单身男工类似的城市化困境。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治理议题,需要进行多重制度化干预才能避免城乡间新困境群体的形成和壮大。
陈纬华[10](2021)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谒祖进香仪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香活动在台湾民间被视为盛事,无论庙宇大小皆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活动。随着两岸交流开展,台湾民间庙宇陆续前往大陆祖庙谒祖进香,或大陆祖庙安排神明来台的现象也相当频繁。台湾庙宇的谒祖进香反映了民俗信仰的权威阶序,透过活动背后蕴含的内部逻辑、行动者的外部实践以及谒祖进香中基本元素的分析,可以发现进香仪式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改变。两岸民俗信仰相关的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涵意和面貌,也体现两岸同根同源的民间信仰活动在新时代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二、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宋变革论”及其学术引申 |
二、中古大族或士族论 |
三、宋明学者对中古士族、大族命运的看法 |
四、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史学家对宋以来宗族的基本看法 |
五、对宋明儒家(含“唐宋变革论者”和中古士族研究专家)说法的批判 |
六、与近四十年来中国大陆宗族史专家的讨论 |
七、中国士族在近世:闵氏宗族的实践 |
八、讨论与总结 |
(2)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学生传播行为的Nvivo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传播 |
(二)从家庭微信群互动透视代际传播 |
(三)大学生在代际传播中的角色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三、分析与发现 |
(一)信息动机:代际传播的外延呈现 |
1. 家庭影像:生活移植与健康凭证 |
2.“数字反哺”:亟待完善的技术律令 |
(二)情感动机:代际传播的表意尝试 |
1. 关心爱意:尝试打破含蓄的壁垒 |
2. 攀比炫耀:家庭传播的致命雷区 |
(三)社会动机:代际传播的复杂环境 |
1. 远距离黏性:熟人圈层的扩大与失语 |
2. 极化效应:“长期在线”的焦虑与隐私越界 |
(四)文化动机:代际传播的内驱力 |
1. 家庭文化:集体记忆的储存与话题勾连 |
2. 媒介文化:媒介情境的变换与驱动 |
四、余论:基于家庭微信群的协商式代际关系 |
(3)当代民间信仰实践的动力学初探——基于晋南娥皇女英信仰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田野概况与“姑姑”信仰 |
3 叙事性动力: 神圣崇拜的传说与表达 |
4 象征性动力: 村庙重建与神圣景观 |
5 关系性动力: “接姑姑迎娘娘”的仪式展演 |
5.1 “三月三接姑姑” |
5.2 “四月二十八迎娘娘” |
6 结论与讨论 |
(4)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相关文献综述 |
六、重要术语界定 |
第一章 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观 |
一、案件事实形成的“真实”进路 |
(一)客观真实说 |
(二)法律真实说 |
(三)“真实”进路的反思 |
二、案件事实形成的建构观 |
(一)交往理性与事实的共识论 |
(二)案件事实的建构观 |
三、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本性 |
(一)语言哲学及其对法学的影响 |
(二)语言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本体性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过程 |
一、证据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客观事实到证据事实 |
(二)证据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证据事实建构分析 |
二、法律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证据事实到法律事实 |
(二)法律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法律事实建构分析 |
三、裁判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法律事实到裁判事实 |
(二)裁判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裁判事实建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 |
一、案件事实叙事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故事模型 |
(二)历史叙事学 |
二、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过程 |
(一)起诉阶段的叙事建构 |
(二)庭审过程的叙事建构 |
(三)判决书的叙事建构 |
三、案件事实的叙事演化 |
(一)历史叙事学与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 |
(二)案件事实的叙事演变 |
四、案件事实建构的叙事冲突与叙事策略 |
(一)叙事冲突 |
(二)叙事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 |
一、法律修辞及其对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
(一)修辞的含义及其演变 |
(二)法律修辞及其发展历程 |
(三)法律修辞对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
二、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进路 |
(一)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本性 |
(二)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方式 |
三、案件事实修辞建构的语言策略 |
(一)语言策略对案件事实建构的影响 |
(二)案件事实建构中的语言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影响因素 |
一、事实调查者因素 |
(一)机构性权力 |
(二)语言转换 |
二、事实陈述者因素 |
(一)自然特征 |
(二)案件情况 |
三、法律因素 |
(一)法律规范 |
(二)诉讼程序与证据规则 |
四、社会因素 |
(一)司法实践中的法律修辞与非法律修辞 |
(二)案件事实形成中的非法律修辞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 |
一、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
(一)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理据 |
(二)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维度 |
二、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特征 |
(一)证据的覆盖性 |
(二)情节的完整性 |
(三)叙事的连贯性 |
(四)叙事的逻辑性 |
(五)故事的唯一性 |
(六)故事的合法性 |
三、案件事实有效建构的语言特征 |
(一)表达内容的规范性 |
(二)表达手段的艺术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司法实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抖音短视频平台“老龄网红”群体媒介形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抖音短视频“老龄网红”媒介形象的研究设计 |
二、“老龄网红”短视频的研究数据与研究发现 |
(一)视频氛围分析 |
1.内容倾向以正面和中立为主 |
2.视频基调以有趣搞笑居多 |
(二)老年人角色形象的呈现方式分析 |
1.出现较多亲属称谓词 |
2.方言强化老年人地域特点 |
3.行为特征多元化 |
4.农村老年人装扮独具特色 |
5.接触的物品大部分为非老年人生活必需品 |
(三)视频拍摄的环境因素 |
1.拍摄角度体现对老年人的尊重 |
2.面向镜头主动表达的视频居多 |
3.广告类型体现老年人的生活追求 |
三、抖音“老龄网红”群体媒介形象特征分析 |
(一)媒介形象呈“多元化”“个性化”“标签化”“去老年化” |
(二)农村文化逐渐打破城市文化霸权 |
(三)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与老年人主体性的提升 |
结论 |
(7)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关键词检视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进化与“国家”的肯定(1950—1970年代) |
二、女性主义与“国家”的批判(1970—1990年代) |
三、“国家民族志”与“国家”的解构(1990年代—至今) |
四、余论: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的本土意义 |
(8)信访论纲:一个权利观念史的文化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访的文化解释:既是立场,也是方法 |
二、传统权利观释义:民本观念及其制度文化 |
三、传统权利观的结构要素:官与民、公与私之范畴及定义 |
四、传统权利观的流变:政党国家观、群众路线与合法性张力 |
五、权利观的私人化:信访与政治庇护主义 |
六、信访困境:基本生存权观念的逻辑悖论 |
七、结 语 |
(9)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困境——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思路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处境 |
(二)解释城市化处境差异:制度性嵌入与城市分割吸纳的启示 |
(三)本文的分析框架: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嵌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处境 |
三、城乡多点追踪调查与资料收集 |
四、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的城市化困境 |
(一)打工生涯早期:离土、离乡又离家 |
(二)家庭化困难的出现与延长:脱嵌于家庭与亲属关系 |
(三)长期的单身生活时期:脱嵌于城乡制度结构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的城市化困境 |
(二)研究推论:制度性嵌入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处境 |
(三)社会治理新议题: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处境 |
(10)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谒祖进香仪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香与香火 |
二、广济殿的谒祖进香 |
三、庙宇权威阶序的建构 |
四、结论 |
四、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J]. 杜靖. 思想战线, 2022(01)
- [2]家庭微信群塑造线上代际传播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大学生传播行为的Nvivo质性分析[J]. 肖鹏,公文. 传媒观察, 2022(01)
- [3]当代民间信仰实践的动力学初探——基于晋南娥皇女英信仰的田野调查[J]. 徐业鑫.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D]. 赵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 2022
- [5]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D]. AN JIYOUN(安志娟). 北京大学, 2021
- [6]抖音短视频平台“老龄网红”群体媒介形象特征研究[J]. 曹晚红,时佳琪.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1(01)
- [7]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关键词检视及其意义[J]. 李元元,李军. 宁夏社会科学, 2021(06)
- [8]信访论纲:一个权利观念史的文化解释[J]. 周庆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9]多重制度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困境——以新生代大龄单身男工为例[J]. 王欧,王天夫.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10]两岸文化交流中的谒祖进香仪式分析[J]. 陈纬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