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变压器负载损耗测量误差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成,李思佳,郑久江,陈星,杜晓平,李涛[1](2021)在《新版能效标准实施与配电变压器损耗测量系统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中作者结合GB20052-2020标准对油浸式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计算分析了不同容量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在进行负载损耗测量时对应的功率因数,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崔聪[2](2021)在《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中的关键设备之一,价格昂贵且故障率较高。配电变压器作为电网的终端设备,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因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供电中断引起间接经济损失,还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正确的对配电变压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预测设备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在线检测。有功功率和负载损耗作为配电变压器运行的主要技术参数,实现对这些参数的在线测量不仅可以及时掌握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况,还能发现设备的潜在缺陷。本论文对配电变压器有功功率变化率及负载损耗的在线测量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分析配电变压器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的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有功功率变化率、短路损耗以及绕组温升的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仿真模型进行相关状态量的在线测量模拟试验,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基于有功功率变化率的配电变压器状态在线检测方法。通过分析配电变压器故障与电气特征量之间的数理关系,研究在线检测系统的信号采集、分析、计算方法,得到配电变压器实际运行情况下的有功损耗;通过对不同负载情况下的配电变压器理论功率损耗的进行实时计算,与实际有功损耗进行比较,实现基于有功功率变化率的配电变压器状态在线检测,并通过相关故障仿真试验,验证损耗功率检测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一种基于负载损耗在线检测的配电变压器绕组故障识别方法。通过构建等效电路模型,推导等效电阻具体的计算公式,研究了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与绕组温升的在线计算和测量方法,为所搭建的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在线检测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所提出的在线检测方法无需增加任何二次设备。(3)实现基于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状态检测与评价。以电流、电压互感器在线获得的电气参量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辅助信息的状态评价体系和方法,建立了配电变压器绕组运行状态在线评价综合模型,引入隶属函数解决了各状态等级之间的边界过渡问题,采用评分的方法将定性参量定量化解析,实现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量的实时检测和参数评价。
华越[3](2021)在《海上平台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上平台电力系统作为海洋石油生产的重要动力系统,保持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变压器作为连接不同电压等级的关键设备,对海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海上电力系统相较陆地电网而言,各设备工作环境更为恶劣,绝缘材料承受应力也更为显着。这些应力会对变压器产生破坏,诱发各类故障,影响变压器可靠运行。另一方面,海上作业平台一般距离陆地较远,设备维护更换复杂,变压器故障会带来严重的生产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传统定期检修并不能适应海上平台变压器高可靠性要求,可能导致变压器故障的误报或漏报。为此,需向状态检修过渡,加强变压器的在线监测与维护,而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方法作为实现在线监测与报警的关键手段,需重点关注。因此,本文围绕提升海上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对油浸式和干式变压器的故障诊断与预警方法开展研究,深入分析变压器老化因素及故障机理,并对现有监测方法性能进行评估,进而利用各类传感监测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建立适用于海上电力系统变压器的故障诊断与预警方法,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1)结合海上运行工况,详细分析了干式变压器和油浸式变压器的老化因素、故障机理及现有诊断方法。首先,对海上平台油浸式变压器与干式变压器的运行工况进行阐述;之后,结合海上环境分析了影响变压器绝缘的主要因素,包括热老化、电老化、机械老化和盐雾等,阐述了变压器主要故障(热性故障和电性故障)的发生机理及类型;最后,对比分析了变压器状态检修和定期检修的优劣,阐述了各类状态监测方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数据对传统油中气体分析方法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海上平台干式变压器故障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2)针对油浸式变压器,提出一种利用改进型DS证据理论融合多种概率输出算法实现故障诊断的方法,提高了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准确度。首先,对软分类算法和硬分类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建立了基于多分类相关向量机(Multiclass Relevance Vector Machine,MRVM)、多分类支持向量机(Multiclass Support Vector Machine,MSVM)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为提升模型精度,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提出利用改进型DS证据理论对MRVM、MSVM和BPNN三种概率输出模型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确的故障诊断结果。研究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概率输出,克服了传统油中气体分析方法难以归纳总结故障发展规律的不足。(3)针对干式变压器,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Sparse Bayesian Learning,SBL)及滑动窗口分析的温度异常预警方法,可有效识别干式变压器异常温升。首先,采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建立干式变压器温度预测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对SBL参数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模型准确性;之后,根据SBL输出得到的温度期望值和方差,构建了温度预警范围,有效克服了人工主观确定温度报警阈值的缺点;最后,利用滑动窗口对温度残差进行统计分析,有效区分故障温升与传感器测量误差,避免了误诊断的发生。研究表明,所提方法实现了更为客观有效的干式变压器异常温度预警。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变压器老化因素、故障机理及现有诊断方法的缺陷,较好的解决了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准确率低、干式变压器温度阈值通过人为主观设定等问题,实现了变压器在线诊断与预警,提升了海上变压器运行可靠性。
陈一鸣[4](2020)在《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和昂贵的元件之一,其安全可靠运行对电力供应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电力变压器的早期故障检测及健康状态评估至关重要。随着先进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以及各种新型模型和算法的提出,能够及早发现变压器故障隐患的在线监测技术及状态检修正在成为变压器健康管理的主流发展趋势。论文基于在线量测的电气信息,对变压器模型参数的辨识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和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参数辨识方程性态造成误差放大的问题,引入条件数及复共线性等概念,对影响参数辨识方程数值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于双绕组变压器而言,当采用T型等效电路进行参数辨识时,如果对短路阻抗的高压侧分量和低压侧分量分别进行辨识,条件数总是较大,辨识结果准确性较低。相对而言,忽略变压器的励磁支路(或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补偿),采用简化等效电路直接将短路阻抗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时,辨识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荷自适应匹配的变压器在线参数辨识算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探索。针对目前文献中研究较少的三绕组变压器的参数辨识问题,在探究变压器不同负荷分布与系数矩阵条件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条件数作为评估依据,提出了根据负荷分布情况调整待求参数数目的参数辨识算法。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条件数影响参数辨识精度的分析,并采用实际工程数据演示了在线监测的实现效果。(3)对测量误差在参数辨识算法中的传递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关注了测量误差和负荷波动的耦合影响。从数学推导以及数值仿真两个方面,对参数辨识结果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当测量误差存在时,参数辨识结果将会随着负荷的波动而改变,其分布近似服从于在负荷电流构成的连续域上的高斯过程,而不是简单的高斯分布。由于参数辨识算法涉及到了独立随机变量的非线性运算,在某一固定的负荷下的参数辨识结果并不严格的服从高斯分布。但是由于误差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独立变量的非线性运算可以近似线性化,因此该分布非常接近于高斯分布。(4)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变压器状态在线监测方法,该算法对测量误差及负荷波动有较强鲁棒性,可以实现对变压器的长期健康状态变化的评估。基于历史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参数辨识结果所服从的高斯过程的均值函数以及标准差函数进行拟合,进而利用拟合得到的函数对在线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实现误差补偿。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单环定理,采用平均谱半径(MSR)建立变压器参数变化的在线监测判据,以此来反映变压器的健康状态。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朱铁超[5](2020)在《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系统规模、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以及非线性负载的增加,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事故对国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问题突出。提高电气测量的准确性,推动电网检测水平的发展,已成为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诸如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某些特殊的测量系统中,其内部存在许多取值不确定的元件或这些元件的参数值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无法准确估计,我们可以称这些参数为多随机变量。这些多随机变量引起的系统误差往往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进行多随机变量的准确取值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校正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在研究多随机参数优化方法之前,本文首先研究多随机变量的参数处理方法。该方法从多随机变量各分量的概率密度出发,确定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独立性与相关性,根据多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可以利用乘法关系确定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但根据多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法确定其联合概率分布,因此,本文基于非对称核密度估计对多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和联合概率分布进行估计,从而为接下来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做准备。本文所提出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是,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依次利用不同的测量结果分别做为参考值,计算其余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最大误差值,以最大误差值矩阵中最小误差的测量结果做为最优结果,其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第二是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该方法以测量结果的误差容限为约束条件,以相对误差落在误差容限中的概率为优化目标,计算以不同测量结果为参考值时,其他测量结果相对参考值的误差,计算某个参考值下相对误差满足误差容限要求的总概率,在最大概率矩阵中以最大概率对应的多随机变量组合值做为最优参数组合。最后,本文以某型号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为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发现影响CVT谐波测量的多随机变量为补偿电抗器杂散电容Cc和中间变压器杂散电容Cp1,通过本文所提的方法,优化出杂散电容Cc,Cp1的准确取值。经CVT现场谐波校正实验,验证了本文所题方法的准确性。
马光辉[6](2020)在《CFETR 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将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 CFETR(Chinese Fusion Engineering Testing Reactor),以开展稳态、高效的聚变堆科学研究。中心螺线管(Central Solenoid,CS)线圈是CFETR超导磁体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为发展和验证大型超导磁体的关键技术和制造过程,我们开展了 CFETRCS模型线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工程目标是产生12 T峰值磁场和1.5 T/s最大磁场变化率,并完成模型线圈的制造和性能评估。超导接头是制造模型线圈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承担了连接电回路和冷却回路的重要任务,接头的引入,会产生焦耳热和交流损耗,增大了低温系统的热负荷。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CS模型线圈的导体参数和磁体结构,提出了超导接头的设计要求,对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进行了结构设计,确定了其结构形式和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超导接头的重要设计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估算,主要包括直流电阻、交流损耗等,为超导接头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制造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铜材剩余电阻比率测试、终端铜套管钎焊及无损检测、导体去除铠甲、超导电缆表面处理(包括NbTi电缆外表面去镍和镀银、Nb3Sn电缆外表面去铬)、Nb3Sn电缆与终端铜套管烧结实验、NbTi电缆与终端铜套管锡焊实验等。通过对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制造工艺的研究,确定了可行的接头制备工艺,也为超导接头全尺寸测试样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然后进行了 NbTi CICC超导接头的研制和测试,验证接头的制造工艺。进行了 NbTi-NbTi全尺寸超导接头样件的设计,并对样件的研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设计了 24 kA超导变压器对接头样件进行通电,进行了霍尔传感器的标定和电流测量误差分析,并在不同电流下对超导接头直流电阻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次级回路电流衰减法对超导接头的电阻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测得NbTi-NbTi超导接头直流电阻约0.5 nΩ,符合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设计要求。在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制造之前,必须要对超导接头进行电学性能测试,基于测试要求和测试装置背景,设计了 Nb3Sn-NbTi超导接头测试样件,介绍了Nb3Sn终端制造的工艺,并对其中接头终端搭接面锡焊进行了详细描述。Nb3Sn-NbTi超导接头直流电阻在5 T背景磁场,47.65 kA运行电流下约1.5 nΩ,满足小于5 nΩ的设计要求,接头交流损耗小于30 J/cycle,在幅值0.2T,频率范围0.03-1 Hz正弦交流磁场下,接头交流损耗在0.1 Hz达到峰值。并用线性求和模型(LSM)和多区局部屏蔽模型(MPAS)对交流损耗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模拟。并根据测试结果,对CS模型线圈AC测试波形下的接头交流损耗功率进行了计算,Nb3Sn-NbTi超导接头在测试波形下热损耗功率峰值约为50W,超导接头最大温升约为0.75 K,温度裕度约为2.15 K,超导接头能稳定运行。
何东升,朱松广,罗海凹,欧志平[7](2019)在《电力变压器负载损耗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文中指出以电力变压器负载损耗测试为例,介绍负载损耗试验的测试方法和试验原理;根据影响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各因素,建立负载损耗计算数学模型,并按照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和分析。该案例对第三方检测机构或企业实验室正确评估自身试验能力,合理评判和评估所检样品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郑思洋[8](2019)在《TPY型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对差动保护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流互感器是一种连接一二次系统的重要设备,其中保护级电流互感器主要用于异常运行或设备故障时为继电保护提供动作依据。目前对于保护级电流互感器特性评估的方法常常使用标准CT、互感器校验仪、升流器、电流负载箱、调压器等试验设备进行现场测量,操作繁琐,且通常只进行电流互感器的稳态特性指标的获取,缺少对暂态特性分析。为了方便评估电流互感器的性能,提高保护级电流互感器的测量精度,改进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能力,根据实物建立仿真模型是有必要的。本文以电力系统中广泛运用的TPY型(开气隙的暂态保护级)电流互感器为例,建立保护级电流互感器的稳态和暂态的数学模型,在考虑高剩磁或直流偏磁环境下对TPY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进行分析,以供对继电保护的影响进行研究;对TPY型电流互感器的电磁饱和特性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了TPY型电流互感器误差的计算和补偿方法,最后通过实物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移植到PSCAD数字仿真平台上,实现了无故障条件下改变输入电流、故障条件下改变负载阻抗特性和多次故障重合闸三大类情况下的电磁暂态模拟,以数字仿真的形式分析了TPY型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对线路差动保护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保护性能分析和能力改进工作。在路平500kV变电站的扩建工程中,由于新增的线路保护、母线保护、断路器保护均采用TPY绕组,而前期工程则采用5P30型电流互感器,为防止母线区外故障时,母线保护因CT特性不一致产生的差流引发的保护误动作,对TPY和5P30型电流互感器同时接入母差保护后的差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为运行人员提供了指导建议,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终,根据前述的数字仿真模型,介绍了特性评估所涉及的特征参数,并设计了相应的试验和数据分析方法求取对应的参数。通过结合实物试验和仿真数据,对电流互感器稳态性能、暂态性能进行分析,量化其传变性能对继电保护的影响,推进保护技术能力的进步,优化智能变电站电流互感器配置方案,完善智能变电站设计,降低智能变电站建设成本。
时凯强[9](2019)在《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测量误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输电系统已经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电力输电系统的搭建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在输电系统中,油浸式变压器是输电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变压器能否安全稳定的运行严重影响着输电系统的安全保障。由于变压器结构复杂,内部温度场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绝缘系统损坏,严重影响了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行。为了保障输电系统的安全运行,需要保证变压器运行时,必须确保热点温度保持在安全的阈值以内。建立和优化变压器温度场的热路模型是分析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的重要途径,而精确的测量出变压器热点温度是改善热路模型的关键。根据国家标准GB/T1094.7-2008规定中油浸式变压器热点测量的方法,将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放置在预计的热点位置范围内的垫片内部用以测量变压器绕组温度,其中测得的最高温度被认为是变压器热点温度。考虑到变压器的传热结构,绝缘纸和垫片为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垫片测温点温度与绕组温度之间势必存在温差,在国家标准GB/T1094.7-2008中并未提及此温差,这势必对变压器热点温度测量的精度造成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本文基于实际变压器结构,分析垫片测温点受热环境,以二维稳态传热的角度,选取计算模型,建立了边界节点离散方程,应用Gauss-Seidel迭代法计算油浸式变压器测温点的理论数值,完成垫片测温点温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实现垫片测温点传热模型的建立。(2)搭建油浸式变压器温升模拟装置实验平台,在稳态条件下依照国家标准所述方法测量热点温度,并测量绕组表面温度、变压器油箱的边界油温和环境温度等。分析实验结果,根据油浸式变压器模拟实验装置以及每个传热节点的温度特性设定传热模型参数,计算理论数据并与实验数据作对比分析。(3)通过热电类比法,建立了基于垫片测温点温度的计算绕组温度仿真模型。仿真数据与实验数据作对比分析,验证文章结论的准确性。分析误差与绕组温度间的函数形式,拟合误差数据,得出误差与绕组温度间的关系式。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际实验和仿真等方式,开展了对国家标准GB/T1094.7-2008所述绕组热点测量方法的误差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垫片测温点温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基于垫片测温点的热路模型;得出绕组温度和垫片测温点之间确实温差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绕组温度在77℃时,测温点传热模型计算结果为:74.7℃,测温点实验温度为:74.9℃。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测温点温度与绕组温度的温差逐渐变大;将实验值与计算值相对比,最大相对误差为4.8%。
陈炫宏[10](2019)在《干式变压器材质综合系统分析仪的研制》文中认为在常规配网干式变压器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铝制线相比铜制线价格低,同时线圈被树脂进行硬包装,用户无法对材质进行判别。所以一些制造厂商为了提高利润率,在生产过程中用铝代替铜作为干式变压器的绕组材质,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却造成导电率降低,影响了电流质量,同时造成了安全隐患,此类情况在国家电网公司抽检的过程中频繁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当前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变压器吊罩进行检查,但是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而且会对变压器的绝缘性造成破坏,所以需要采用一种无损的检测设备,本文对变压器参数测试及变压器绕组材质判别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配网干式变压器材质综合系统分析设备(全文简称“分析仪”),其为集干式变压器材质检测及容量测试、特性测试、直阻测试、变比测试于一体的仪器。首先从分析仪的功能出发,对分析仪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铜铝材质的导电率(电流密度值)不同的特性,最终选择“电流密度法”的材质鉴别方法,电流密度是在导体截面积、直流电阻和变压器容量等参数的测量基础上得出。其次基于以上三个参数的特性进行测试方案设计。对于变压器绕组导体的截面积,采用特制的一个测量绕组,将此线圈套在与变压器同心的铁芯上,施以激励信号,基于电压法,在已知电压和匝数的基础上,各绕组电压的比值即线圈匝数的比值,从而测得其他的线圈匝数。对于变压器的直流电阻,由于被测阻值较小,平衡电桥法和压降法都存在误差,所以采用“四线法”对变压器的直流电阻进行测试。对于变压器的容量,首先根据阻抗电压法计算变压器的容量,然后依据这个容量下的空载损耗、短路损耗和变压器技术参数展开测量,依据损耗能否在国标所能达到的误差范围之内进行判别变压器的真实容量。最后采用LabVIEW软件建立了分析仪的软件测试平台,并介绍了软件的设计功能及可行性。针对此分析仪对四台变压器的材质以及各参数进行现场测试,测量结果显示变压器容量测试存在4.53%的误差,不影响容量的判断,同时材质判断结果准确。论文研制的配网干式变压器材质综合系统分析仪实现了对干式变压器的材质的判别,同时能够测量出干式变压器的空负载损耗、直流电阻以及变压器容量等参数。证明了该设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大型变压器负载损耗测量误差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变压器负载损耗测量误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版能效标准实施与配电变压器损耗测量系统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损耗测量系统的构成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 |
3 互感器的角差可能造成的影响 |
4 测量设备及仪表的选型 |
5 测量系统不确定度评估及比对 |
6 结论 |
(2)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配电变压器损耗检测意义 |
1.1.2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及绕组温升在线检测的提出 |
1.2 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1 绕组故障的在线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
1.2.2 损耗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3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发展趋势 |
1.3 论文技术难点及主要工作 |
1.3.1 技术难点 |
1.3.2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原理 |
2.1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在线检测原理 |
2.2 配电压器有功损耗离线测量方法 |
2.2.1 空载损耗的离线测量 |
2.2.2 负载损耗的离线测量 |
2.3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在线检测方法 |
2.3.1 配电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化率计算 |
2.4 配电变压器损耗功率比较仿真在线试验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负载损耗的配电变压器绕组运行状态在线检测 |
3.1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在线检测的主要电气参量 |
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
3.2.1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原理 |
3.2.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检测方法 |
3.3 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绕组等效电阻与温升计算 |
3.3.1 配电变压器等效电阻及负载损耗计算 |
3.3.2 配电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3.3.3 在线检测误差分析 |
3.4 在线检测仿真试验研究 |
3.4.1 配电变压器等效电阻在线测量 |
3.4.2 配电变压器负载损耗在线测量 |
3.4.3 检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价的总体原则 |
4.2 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价方法的研究 |
4.2.1 评价因素指标的确定 |
4.2.2 评语集的确定 |
4.2.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4.2.4 指标效用函数和隶属函数的构造 |
4.2.5 评价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海上平台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 |
1.2.2 干式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上平台变压器故障机理及故障监测 |
2.1 引言 |
2.2 海上平台变压器运行工况 |
2.3 变压器老化因素 |
2.3.1 热老化 |
2.3.2 电老化 |
2.3.3 其它因素 |
2.4 变压器主要故障 |
2.5 变压器故障监测 |
2.6 变压器监测方法性能分析 |
2.6.1 油中气体分析方法性能对比 |
2.6.2 干式变压器故障监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合多概率输出算法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 |
3.1 引言 |
3.2 软分类与硬分类算法对比分析 |
3.3 基于概率输出算法的油浸式变压器故障诊断 |
3.3.1 概率输出算法 |
3.3.2 概率输出算法故障诊断模型 |
3.3.3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
3.4 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的多概率输出算法融合 |
3.4.1 改进D-S证据理论 |
3.4.2 融合多概率输出算法的故障诊断模型 |
3.4.3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干式变压器过热预警 |
4.1 引言 |
4.2 干式变压器温度预测输入参数 |
4.3 干式变压器温度预测模型 |
4.3.1 稀疏贝叶斯学习 |
4.3.2 稀疏贝叶斯学习预测模型 |
4.3.3 模型性能分析 |
4.4 干式变压器异常温升预警 |
4.4.1 温度预警范围确定 |
4.4.2 温度残差统计分析 |
4.4.3 温度预警整体流程 |
4.4.4 温度预警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评述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状态的在线监测方法 |
1.2.2 变压器状态评估及故障诊断方法 |
1.2.3 数据驱动方法在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中的应用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力变压器的基本模型及参数分析 |
2.1 电力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
2.2 电力变压器的常用等效模型 |
2.2.1 耦合电感模型 |
2.2.2 T型等效电路及其简化 |
2.2.3 分布参数等效电路 |
2.3 变压器绕组变形及相应的等效电路参数变化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负荷自适应匹配的变压器在线参数辨识 |
3.1 参数辨识算法中的病态问题 |
3.2 短路阻抗的辨识方法 |
3.2.1 双绕组变压器短路阻抗辨识原理 |
3.2.2 三绕组变压器短路阻抗辨识方法的建立 |
3.3 三绕组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的工程实现 |
3.3.1 基于故障录波数据的绕组状态监测 |
3.3.2 工程环境中的误差影响 |
3.4 参数辨识算法的仿真验证 |
3.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3.4.2 模型误差对辨识结果影响分析 |
3.4.3 测量误差对辨识结果影响分析 |
3.5 实例分析 |
3.5.1 冲击后的短路电抗突变检测 |
3.5.2 短路电抗的长期监测 |
3.6 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的变压器状态在线评估方法 |
4.1 短路阻抗在线辨识的误差分析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补偿方法 |
4.3 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状态评估方法 |
4.3.1 随机矩阵理论简介与单环定理 |
4.3.2 绕组状态评估方法的建立 |
4.4 仿真验证 |
4.4.1 仿真模型及参数 |
4.4.2 短路阻抗参数辨识结果的分布特征 |
4.4.3 参数辨识结果分布的相关函数拟合 |
4.4.4 绕组变形在线监测仿真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二章 电气测量的基础理论 |
2.1 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
2.2 电气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
2.2.1 电气测量误差的表现形式 |
2.2.2 电气测量误差的分类 |
2.2.3 电气测量误差的来源 |
2.2.4 电气测量误差的处理 |
2.3 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概率分析 |
3.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来源与映射建模 |
3.1.1 影响电气测量结果的多随机变量的来源 |
3.1.2 测量结果与多随机变量的映射建模 |
3.2 多随机变量之间独立性与相关性的检验方法 |
3.2.1 多随机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 |
3.2.2 多随机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 |
3.3 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3.1 概率与置信度 |
3.3.2 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3.3 非独立型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估计方法 |
3.4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电气测量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 |
4.1 多随机变量的参数估计 |
4.1.1 已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
4.1.2 未知样本值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估计 |
4.2 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 |
4.2.1 基于最小误差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
4.2.2 基于最大概率的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与验证 |
5.1 CVT的基本理论研究 |
5.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不同的杂散电容对CVT谐波传递特性的影响 |
5.3 基于多随机变量参数优化方法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 |
5.3.1 基于最小误差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
5.3.2 基于最大概率的CVT杂散电容区间参数优化方法 |
5.4 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CFETR 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能源发展趋势 |
1.2 托卡马克聚变装置的发展 |
1.3 CFETR工程和CS模型线圈概述 |
1.3.1 CFETR工程简介 |
1.3.2 CFETR CS模型线圈概述 |
1.4 超导接头概述及研究概况 |
1.4.1 超导接头概述 |
1.4.2 超导接头的研究概况 |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安排 |
第2章 CSMC超导接头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CSMC导体设计参数及结构参数 |
2.2.1 CSMC导体设计参数 |
2.2.2 CSMC结构参数 |
2.3 CSMC超导接头设计原则和要求 |
2.3.1 CSMC超导接头设计原则 |
2.3.2 CSMC超导接头设计要求 |
2.4 CSMC超导接头设计 |
2.4.1 超导接头结构设计及参数 |
2.4.2 冷却方式 |
2.5 CSMC超导接头直流电阻分析 |
2.6 CSMC超导接头交流损耗分析 |
2.6.1 耦合损耗和涡流损耗分析 |
2.6.2 磁滞损耗分析 |
2.7 CSMC超导接头压力损失理论分析 |
2.8 小结 |
第3章 超导接头制造工艺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铜材剩余电阻比率(RRR)测试 |
3.2.1 实验平台 |
3.2.2 测试结果 |
3.3 终端铜套管真空钎焊 |
3.4 导体铠甲去除 |
3.5 超导电缆表面处理 |
3.5.1 NbTi超导电缆外表面去除Ni层及镀银 |
3.5.2 Nb_3Sn电缆外表面去除铬层 |
3.6 接头终端缩径 |
3.6.1 扣压机缩径实验 |
3.6.2 挤压缩径实验 |
3.7 NbTi超导电缆与终端铜套管锡焊 |
3.8 Nb_3Sn电缆与终端铜套管烧结实验 |
3.9 小结 |
第4章 NbTi CICC超导接头研制及测试 |
4.1 引言 |
4.2 测试装置 |
4.2.1 测试原理 |
4.2.2 超导变压器设计 |
4.3 NbTi-NbTi全尺寸超导接头样件研制 |
4.3.1 NbTi-NbTi全尺寸超导接头样件设计 |
4.3.2 NbTi-NbTi全尺寸超导接头样件关键制造工艺 |
4.3.3 NbTi-NbTi接头样件与超导变压器装配 |
4.4 NbTi-NbTi超导接头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1 霍尔传感器的标定与电流测量误差 |
4.4.2 接头直流电阻测试 |
4.4.3 接头直流电阻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Nb_3Sn-NbTi超导接头原型件SULTAN测试及分析 |
5.1 引言 |
5.2 Nb_3Sn-NbTi超导接头测试样件研制 |
5.2.1 测试要求 |
5.2.2 测试装置 |
5.2.3 Nb_3Sn-NbTi超导接头测试样件设计 |
5.2.4 Nb_3Sn-NbTi超导接头测试样件主要制造工艺 |
5.3 Nb_3Sn-NbTi超导接头原型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1 直流电阻测试结果及分析 |
5.3.2 交流损耗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Nb_3Sn-NbTi超导接头在交流测试波形下的热损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TPY型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对差动保护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P型和TPY型电流互感器概述 |
1.3 差动保护概述 |
1.3.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 |
1.3.3 差动保护目前面临的问题 |
1.4 映秀湾水力发电厂220kV渔山线保护保护动作分析 |
1.4.1 故障简述 |
1.4.2 保护动作情况分析 |
1.5 研究内容 |
2 TPY型电流互感器数学模型研究 |
2.1 TPY型电流互感器的运行原理和稳态模型 |
2.1.1 TPY型电流互感器稳态模型 |
2.1.2 等值电路图与相量图 |
2.2 TPY型电流互感器的暂态模型 |
2.2.1 暂态过程中一次电流建模 |
2.2.2 暂态过程中励磁电流建模 |
2.2.3 暂态过程中电磁耦合建模 |
2.3 TPY型电流互感器误差机理研究 |
2.3.1 TPY电流互感器稳态测量误差 |
2.3.2 TPY电流互感器暂态测量误差 |
2.3.3 TPY电流互感器稳态误差影响因素及补偿措施 |
2.3.4 TPY电流互感器暂态误差改善措施 |
2.4 TPY在高剩磁或者直流偏磁环境下的传变特性变化 |
2.4.1 剩磁产生的机理 |
2.4.2 剩磁对TPY的影响 |
2.4.3 剩磁对TPY暂态传变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TPY电流互感器对差动保护的影响分析 |
3.1 TPY型电流互感器的仿真分析 |
3.1.1 电流互感器磁化曲线的拟合 |
3.1.2 PSCAD实时仿真模型 |
3.1.3 仿真工况一:无故障下,增大线路电流周期分量幅值 |
3.1.4 仿真工况二:故障—线路电流含有周期分量和无非周期分量 |
3.1.5 仿真工况三:C-O-C-O |
3.2 剩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500kV路平站扩建后母差保护差流特性分析 |
4.1 背景概述 |
4.2 自定义模型参数确定和仿真系统介绍 |
4.3 稳态下仿真结果 |
4.4 暂态下仿真结果 |
4.4.1 阻性负载情况下的仿真结果 |
4.4.2 阻感负载情况下得仿真结果 |
4.4.3 仿真汇总 |
4.5 电流互感器混用的评估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TPY电流互感器参数确定及试验方案 |
5.1 系统特征参数 |
5.1.1 直流电压试验 |
5.1.2 交流空载试验 |
5.1.3 二次负载试验 |
5.2 稳态性能分析测试 |
5.2.1 稳态参数选取 |
5.2.2 比差和角差 |
5.2.3 复合误差 |
5.2.4 V-A特性曲线 |
5.2.5 10%误差特性曲线 |
5.3 暂态性能分析测试 |
5.3.1 系统故障特征的选取 |
5.3.2 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的仿真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测量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变压器绕组温升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绕组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垫片测温点的理论分析与传热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油浸式变压器结构 |
2.2.1 铁芯 |
2.2.2 绕组 |
2.2.3 冷却系统 |
2.3 变压器内部传热分析 |
2.3.1 热传导 |
2.3.2 热对流 |
2.3.3 垫片测温点热量传递过程 |
2.4 垫片测温点温度理论分析 |
2.4.1 垫片四周温度的理论计算 |
2.4.2 垫片测温点的二维稳态传热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热点温度测量实验 |
3.1 引言 |
3.2 变压器温升模拟实验装置 |
3.2.1 实验装置的组装 |
3.2.2 温度采集系统调试 |
3.2.3 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 |
3.3 实验数据 |
3.4 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垫片测温点温度的绕组温度热路模型 |
4.1 引言 |
4.2 热路模型 |
4.2.1 传统的变压器热路模型 |
4.2.2 变压器热路模型的改进 |
4.3 变压器垫片测温点一维稳态传热分析 |
4.3.1 垫片测温点传热流程 |
4.3.2 电路仿真设计 |
4.3.3 仿真实验数据 |
4.4 垫片测温点与绕组间温差的温度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
(10)干式变压器材质综合系统分析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分析仪需求分析及方案选择 |
2.1 分析仪功能介绍 |
2.2 分析仪方案选择 |
2.2.1 需求分析 |
2.2.2 设计方案 |
2.3 分析仪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变压器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
3.1 变压器绕组导体的截面积确定 |
3.1.1 直观法 |
3.1.2 匝比法 |
3.1.3 导体截面积确定 |
3.2 变压器的直流电阻测试方法研究 |
3.2.1 平衡电桥法 |
3.2.2 压降法 |
3.2.3 基于四线法的直流电阻测试方法 |
3.3 变压器容量测试方法研究 |
3.3.1 损耗比较法 |
3.3.2 阻抗电压法 |
3.3.3 基于三元素法变压器容量测试方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变压器绕组材质的判定方法研究 |
4.1 铜材与铝材绕组变压器技术经济特性对比 |
4.1.1 结构参数 |
4.1.2 短路电阻特性 |
4.1.3 其他性能 |
4.1.4 技术和经济特征分析 |
4.2 基于电流密度法的绕组材料判断 |
4.2.1 电流密度法的介绍 |
4.2.2 电流密度法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实现和现场测试 |
5.1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
5.1.1 LabVIEW开发工具简介 |
5.1.2 软件设计的总体框架 |
5.1.3 软件主界面 |
5.1.4 变压器参数设置界面 |
5.1.5 数据采集及存储模块 |
5.1.6 公共参数设置 |
5.2 现场测试及结果分析 |
5.2.1 直流电阻的测试 |
5.2.2 本体参数的测试 |
5.2.3 容量参数的测试 |
5.2.4 测试结果分析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大型变压器负载损耗测量误差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版能效标准实施与配电变压器损耗测量系统评估[J]. 李世成,李思佳,郑久江,陈星,杜晓平,李涛. 变压器, 2021(08)
- [2]基于损耗功率比较的配电变压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 崔聪.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3]海上平台变压器故障诊断与预警研究[D]. 华越. 山东大学, 2021(12)
- [4]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陈一鸣. 山东大学, 2020(10)
- [5]电气测量中计及多随机变量影响的参数优化方法研究[D]. 朱铁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CFETR CS模型线圈超导接头关键技术研究[D]. 马光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电力变压器负载损耗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J]. 何东升,朱松广,罗海凹,欧志平.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19(03)
- [8]TPY型电流互感器暂态特性对差动保护影响研究[D]. 郑思洋. 重庆大学, 2019(01)
- [9]油浸式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测量误差研究[D]. 时凯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干式变压器材质综合系统分析仪的研制[D]. 陈炫宏.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