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及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何艺,霍慧敏,蒋文博,丁鹤,靳晓勤,胡华龙[1](2021)在《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对危险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险废物危害性的关键。回顾了中国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制度和利用处置行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并根据对危险废物的认识过程,将中国危险废物管理分为探索起步阶段、体系构建阶段、能力构筑阶段和全面提升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事件,阐明了当代危险废物管理模式产生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最后提出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危险废物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我国建立设现代化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提升危险废物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丁银贵,刘风华,邹结富,陈士朝,周立杰[2](2021)在《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分析了我国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理技术的基本情况,并且总结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发展过程规律,对危险废物焚烧处理主要技术进行了讨论。针对危险废物经过回转窑焚烧后产生炉渣和除尘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建议采用熔融玻璃化进行处理,提出焚烧-熔融一体化设想,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危险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提供了可行方案。
刘婷婷,邓娟,冯婧[3](2021)在《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文中提出重庆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已达到60万t/a以上,并以每年10%~20%的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会增加至近100万t,减量迫在眉睫。侧重分析了重庆现有危险废物末端处置技术,提出应当提高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量的占比,应当推广垃圾焚烧发电及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相对更低,且处理效果良好。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应从产生源头减量、分类并回收综合利用、末端处置技术优化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钟浦城[4](2021)在《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具有无害化、资源化、减容化迅速的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危险废弃炉数量日益增多,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目前环保部门密切关注危废焚烧排放烟气中常规污染物和二恶英等污染因子达标排放的同时,某些危废焚烧炉烟囱排出的带色烟气的视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重点针对某危废焚烧企业的烟囱出现的红烟等有色烟羽排放问题,对红烟发生的机理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排查危废焚烧系统烟囱排放红烟的原因。通过分析各种有色烟羽形成的可能途径,发现红烟与烟气中的红色的三价铁化合物有关。而形成红烟的主要成因为布袋除尘器出口烟气中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较高,这部分含Fe颗粒物在脱酸塔吸收液中絮凝生长,形成了粒径更大的红色颗粒物,最后随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形成红烟。(2)基于分形理论,采用实验法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研究Fe(OH)3絮状物的生长规律;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模拟Fe(OH)3絮状物生长的DLA模型;通过实验法得出Fe3+浓度和反应时间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正相关,而吸收液流动速度与絮状物大小和紧密程度呈负相关。(3)采用物理过滤降低脱酸塔吸收液中颗粒物的浓度,从源头阻断烟囱红烟生成途径。对于物理过滤无法过滤去除的小粒径有色颗粒物,使用化学试剂改性来消除烟气排放过程中的红烟,并建立了自动加药装置与红烟在线监控平台相结合的消除红烟装置,实现对红烟现象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消除。过滤与化学药剂两者共同作用,成功解决该焚烧系统的红烟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排查、采样分析,明确了该危废焚烧厂红烟生成的途径,提出了过滤、化学消色和图像识别相结合的综合解决方案,解决了危废焚烧厂的环保运行难题,对于固废焚烧中有色烟羽治理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治理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旋[5](2021)在《东营区危险废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昝甜鸽[6](2021)在《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人类社会引入到工业化的时代当中,随之而来的是危险废弃物的增加,且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不同省份、地区的危险废弃物产能水平和处置能力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危险废弃物会被转移到其他区域,如果转移的性质为非法转移,且转移过程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这就会衍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早在2019年,国务院就针对城市废弃物处理问题提出了专门的“无废方案”,目的是优化城市环境,降低城市固体废弃物含量,积极促进城市环境的维护与发展。同时,该方案还针对危险废弃物的管控工作进行了重点强调,尽可能地对危险废弃物的源头实施管控;规范和控制危险废弃物产生过程;并对相关管理规范进行完善。由此可见,在建设“无废城市”之中对危险废弃物实施管控,同时能够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法律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维持身体健康;提高环保意识,降低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等等。通过对当前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情况的了解,“无废城市”的提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重视,随着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的严峻性,社会各界也开始广泛关注危废。在各界的支持下,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条件,吸引了各界人群积极参与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危险废弃物影响范围随之扩大,国家为了更好的控制影响范围,针对危险废弃物转移问题积极制定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但仍然存在非法转移、倾倒的案件。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缺乏完善的许可制度对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进行约束,执法机构管理乱象丛生,在移出地与接收地之间缺乏区域损害补偿机制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进行了界定,并对危险废物的概念及种类进行了介绍。其次描述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现状,找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第三全面探究和分析危险废物跨界转移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对我国危险废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实施改进。充分发挥政府在“无废城市”构建环节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各方主体间的协调与配合,最终完成法律体系的构建。要从根本上提升对危险废弃物的管控能力,不仅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同时重视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还要健全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许可机制,明确执法主体与职责并加强区域协同监管,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区域补偿制度。
张娟[7](2021)在《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估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保政策的趋严,危险废物产量约0.81-1.07亿吨,危废处理业务的市场规模达千亿元。行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及高利润率吸引了众多新进入者。危废处理业务市场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但没有在规模及地理布局上绝对领先的企业(行业前10的企业只占有市场不到7%的处置能力)。D公司成立于1999年,开始在深圳地区运营危废处理业务,并先后在港股、A股上市。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策略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D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了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的发展策略,为公司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本文的研究对象D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资产总额及市值均达百亿元,已成为危废处理业务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危废处理业务市场高度竞争的状态下,本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出发,分析了D公司在发展危废处理业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分析了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的内部经营环境,提炼出公司在危废处理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使用PES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重点研究了公司发展危废处理业务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提出D公司在危废处理业务发展上存在市场份额低、处理处置成本高等关键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D公司在危废处理业务上应该实施SO增长型战略,并确立到2025年实现危废处理业务的营业收入从现在的27亿元增长至37亿元的目标。为确保公司危废处理业务的目标达成,D公司从并购新项目、建设新项目、尝试新技术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并且从资金、人才、加强并购能力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保障措施。
葛金林[8](2021)在《流化床协同处置固废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文中认为固体废物规模庞大,有效处置利用固废将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焚烧法是固体废物处置的优先考虑方法,而流化床设备的特性使其在处理固废上有较大的优势。由于炉型的不同,流化床锅炉和气化炉处置固体废物中存在较大差异,探究不同炉型下处置固体废物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具有现实的意义。为了确认添加固体废物对流化床内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对固体废物与煤粉在不同工况下进行掺烧实验。控制管式炉炉温、炉内气氛和固体废物与煤粉的掺烧比,模拟条件均为不同炉型流化床运行条件下的参数。固体废物与煤粉共燃烧模拟实验表明,Cr、As和Pb主要存在于坩埚中的灰中,占84.2%~97.6%,少量析出至气相中。当温度从750℃升至950℃时,Cr和Pb在灰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 4.05%和3.52%,As的规律并不明显,其余重金属除Mo外在灰中的含量均有2.8~15.7%的下降。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数据作为比较,现场试验分别于130t/h流化床锅炉和10.8MW流化床气化炉耦合煤粉炉内掺烧抗生素药渣和生活衍生垃圾(RDF)。结果表明,协同处置固废后,流化床锅炉中Cr、As和Pb主要存在于飞灰中,占64.2%~87.6%,部分存在于炉渣中占11.4%~3.51%,抗生素药渣的引入并没有明显增加出炉物质中各项重金属的含量;流化床气化炉中,RDF燃料中94.1%的Hg在气化过程中进入气化气,挥发性相比较低的Pb和As则分别为63.9%和60.4%,RDF燃料中大部分挥发性及半挥发性重金属进入气化气,难挥发性重金属和不挥发性重金属留在飞灰和炉渣中。对现场试验掺烧固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不同炉型有害重金属元素Pb、Hg、Cr、As和Cd等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且累计毒性均小于1。值得注意的是,气化炉中引入对气化气后,产生的飞灰、炉渣和石膏内大部分重金属的含量相比空白工况均有明显增加。
张亚旗[9](2021)在《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在推动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危险废物,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公众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从历史上看,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这些潜在威胁置之不理。在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战略后,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污染事件,在他们认识到了环境保护才符合本国长远利益后,才逐渐开始对危险废物进行法律规制。但目前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重蹈覆辙,时至今日,危险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普遍存在。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大量危险废物的产生,如何应对危险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与社会公众安全的威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我国对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控制角度出发,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这一问题,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危险废物的基本理论概述。本部分首先对我国法律语境中的危险废物的定义进行了概括;其次从实例出发,从土壤、水域、大气三个方面指出了危险废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再次对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第二部分为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现状及问题。在对官方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展现我国危险废物现状,结合我国关于危险废物法律规定和具体管理制度,分析我国危险废物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善、鉴别机制混乱、监管缺位、应急处理能力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指出对危险废物进行法律控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域外国家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现状及借鉴。介绍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危险废物法律规制较为成功的国家,在结合我国危险废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建立危险废物资金制度、健全环境事故应急体系、严格危险废物管理措施、扩大危险废物公众参与等成功经验。第四部分为完善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建议。从我国危险废物现状出发,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域外国家的有益借鉴,从优化危险废物立法体系、创新危险废物监管机制、构造有效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构建有序的危险废物市场机制、明确危险废物法律责任的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范学田[10](2021)在《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四五”是甘肃省产业调整的关键期,也是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伴随着产业调整危险废物的相关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危险废物的产生具有产生量大、种类多的特点,摸清甘肃省“十三五”时期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贮存等情况是提出“十四五”危废污染防治对策的依据。因此对“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危废的产生、利用处置情况进行现状调查,依据调查数据对危废产生量进行预测分析以掌握其产生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各市(州)及兰州新区、甘肃矿区共16个区域产危废企业基本情况、各地区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主要危险废物类别、危险废物行业来源等。具体介绍了甘肃省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产危废企业自建危废利用处置设施情况,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片区、中部片区和陇东片区,按照片区和种类分别对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按片区进行划分,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不足,陇东地区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满足需求;按种类划分,甘肃省铁矾渣、石膏渣、尾矿渣、沉矾渣、污泥利用处置能力设施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电解槽大修渣和铝灰虽建有一定规模的危废利用处置设施,但由于累计贮存量较大,故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还以2020年产生量超过1万吨的危险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GM(1,1)模型和改进GM(1,1)模型分别对2016-2020年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数据进行拟合,通过精度检验确定各类危险废物数据拟合的最优模型,并用最优模型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产生量,结果表明:3个改进的GM(1,1)模型较原始GM(1,1)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其中对于数据变化较大的原始数列,原始序列预处理GM(1,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于原始数据变化幅度较小的数列,背景值改进GM(1,1)模型Ⅱ适用性更好。到“十四五”末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11.95万吨,多数种类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加,也有一些危险废物种类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甘肃省产生量超过5万吨的危废有7类,依次是HW48、HW11、HW46、HW29、HW08、HW21和HW18。基于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和产生量预测,本文指出了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处理处置设施能力不足、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设施布局、监管、制度、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包括: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并合理布局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健全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转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推广刚性填埋场建设、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推行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危废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危险废物宣传力度等。通过以上防治对策,以期为“十四五”甘肃省生态环保规划危险废物部分编制提供依据,为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危险废物提供参考。
二、浅析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及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探索起步阶段(1995年以前) |
2 体系构建阶段(1995—2003年) |
3 能力构筑阶段(2003—2013年) |
4 全面提升阶段(2013年至今) |
5 展望 |
(2)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 |
1.1 危险废物的分类 |
1.2 危险废物的危害性 |
1.3 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与处理量 |
2 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发展历程 |
3 危险废物处理的技术现状 |
3.1 回转窑焚烧处理技术 |
3.2 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 |
4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炉渣和除尘灰处置技术探讨 |
4.1 炉渣和除尘灰 |
4.2 炉渣和除尘灰熔融玻璃化处理技术 |
4.3 危险废物焚烧-熔融一体化工艺设想 |
5 结束语 |
(3)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庆市危险废物处置现状 |
2 危险废物处置技术 |
2.1 焚烧技术 |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
2.3 安全填埋技术 |
3 焚烧发电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比较结果统计 |
3.1 废气监测结果统计 |
3.2 焚烧发电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成本比较 |
4 危险废物减排展望 |
4.1 提高源头减量化水平 |
4.2 促进危险废物综合利用 |
4.3 提高危险废物焚烧率水平 |
4.4 健全危险废物收集、储存、转运体系 |
4.5 优化安全填埋场填埋方式 |
5 结论 |
(4)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危险废物定义及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概况 |
1.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
1.1.2 危险废弃物危害 |
1.1.3 危险废物的处置方法 |
1.2 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常规污染物排放控制 |
1.3 危险废物焚烧厂的红烟排放问题 |
1.3.1 该危废焚烧厂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红烟排放问题介绍 |
1.3.2 国内固废焚烧厂排放的红烟情况及原因分析 |
1.3.3 有色烟羽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实验方法与分析设备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装置及成分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成因分析 |
3.1 红烟产生原因分析 |
3.2 焚烧系统排放红烟路径分析 |
3.2.1 尾部烟气污染物测试分析 |
3.2.2 红烟中红色颗粒物成分分析 |
3.2.3 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分析 |
3.2.4 湿法脱酸塔内吸收液成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研究 |
4.1 分形理论 |
4.2 DLA模型模拟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
4.2.1 不同粒子数时的分形体形状 |
4.2.2 不同粒子数时的最大回转半径及分形维数变化 |
4.3 试验法研究Fe(OH)3 絮状物生长规律 |
4.3.1 不同浓度和反应时间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
4.3.2 不同搅拌速度对絮状物生长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红烟治理措施研究 |
5.1 前言 |
5.1.1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来源 |
5.1.2 脱酸塔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方案选择 |
5.2 实验装置介绍 |
5.3 过滤法对吸收液颗粒物脱除效果分析 |
5.3.1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高的脱除效率 |
5.3.2 吸收液颗粒物浓度较低时的脱除效率 |
5.3.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Fe元素含量比较 |
5.4 药剂添加法消除红烟 |
5.4.1 焦亚硫酸钠对红烟消除效果试验 |
5.4.2 自动加药装置 |
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 |
5.5.1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作用 |
5.5.2 设计思路 |
5.5.3 主要实现的功能 |
5.5.4 操作使用说明 |
5.5.5 红烟在线监控平台运行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概述 |
2.1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定义 |
2.2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特点 |
2.2.1 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必要性 |
2.2.2 危险废弃物的危害性 |
2.3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现状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现状 |
3.1.1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立法现状 |
3.1.2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执法现状 |
3.2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3.2.1 立法层面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3.2.2 执法层面主体不明,行为不规范 |
3.2.3 救济层面缺乏区域损害补偿制度 |
3.3 小结 |
第4章 美国、日本、德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比较考察 |
4.1 美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2 日本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3 德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的法律规制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5.1 加快立修法步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1.1 尽快修订危险废弃物转移管理办法 |
5.1.2 制定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
5.1.3 完善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许可制度 |
5.2 完善执法监管机构 |
5.2.1 明确执法主体与职责 |
5.2.2 加强区域协同监管 |
5.3 建立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区域补偿制度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综述 |
1.2.1 企业战略相关理论 |
1.2.2 业务发展策略 |
1.2.3 主要分析工具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简介 |
2.1.1 公司介绍 |
2.1.2 公司组织结构 |
2.1.3 公司危废处理业务概况 |
2.2 资源分析 |
2.2.1 财务资源 |
2.2.2 技术资源 |
2.2.3 人力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3.1 研发能力 |
2.3.2 生产管理能力 |
2.3.3 市场营销能力 |
3 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 |
3.1.1 政治和法律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给方和需求方 |
3.2.2 新进入者 |
3.2.3 替代技术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G绿色环保有限公司 |
3.3.2 S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3.3.3 H创业控股有限公司 |
4 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的策略实施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S) |
4.1.2 劣势(W) |
4.1.3 机会(O) |
4.1.4 威胁(T) |
4.1.5 SWOT的策略矩阵 |
4.2 策略制定 |
4.2.1 市场定位 |
4.2.2 发展目标 |
4.2.3 具体策略 |
4.3 策略实施 |
4.3.1 并购新项目 |
4.3.2 建设新项目 |
4.3.3 尝试新技术 |
5 实施保障 |
5.1 资金保障 |
5.1.1 发行绿色债券 |
5.1.2 定向增发股票 |
5.2 人才保障 |
5.3 优化公司组织架构 |
5.4 加强并购能力 |
5.5 优化危废处理业务管理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流化床协同处置固废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固体废物协同处理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重金属测量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2.1 微波消解仪 |
2.2.2 石墨烯赶酸仪 |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2.2.4 浸出毒性硫酸硝酸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体废物与煤粉共燃烧模拟实验 |
3.1 协同处置模拟台架 |
3.2 协同处置工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处置抗生素药渣试验 |
4.1 试验基本情况 |
4.1.1 工程介绍 |
4.1.2 常规物性分析 |
4.1.3 机组运行情况 |
4.2 协同处置对机组运行的影响 |
4.2.1 锅炉负荷 |
4.2.2 炉内温度 |
4.3 流化床锅炉内重金属的赋存 |
4.3.1 重金属平衡率 |
4.3.2 重金属的相对富集系数 |
4.4 流化床锅炉危险特性识别 |
4.4.1 浸出毒性 |
4.4.2 累计毒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化床气化炉处置生活衍生垃圾试验 |
5.1 试验基本情况 |
5.1.1 工程介绍 |
5.1.2 常规物性分析 |
5.1.3 机组运行情况 |
5.2 协同处置对机组参数的影响 |
5.2.1 锅炉负荷 |
5.2.2 炉内温度 |
5.2.3 燃料投加量 |
5.3 协同处置过程重金属的赋存 |
5.3.1 重金属平衡率 |
5.3.2 重金属的相对富集系数 |
5.4 流化床气化炉环境风险评估 |
5.4.1 流化床气化炉重金属浸出浓度 |
5.4.2 流化床气化炉重金属累计毒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概述 |
2.1 危险废物的概念 |
2.2 危险废物的危害 |
2.2.1 危险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
2.2.2 危险废物对水域的污染 |
2.2.3 危险废物对大气的污染 |
2.3 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
2.3.1 清洁生产理论 |
2.3.2 循环经济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我国关于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关于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现状 |
3.1.1 我国危险废物现状 |
3.1.2 我国关于危险废物的法律规定 |
3.1.3 我国关于危险废物的具体管理制度 |
3.2 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3.2.1 危险废物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善 |
3.2.2 危险废物鉴别机制不健全 |
3.2.3 危险废物监管缺位 |
3.2.4 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
4 域外国家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现状及借鉴 |
4.1 域外国家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现状 |
4.1.1 德国对危险废物的法律规制 |
4.1.2 美国对危险废物的法律规制 |
4.1.3 日本对危险废物的法律规制 |
4.2 域外国家危险废物法律规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4.2.1 建立危险废物资金制度 |
4.2.2 健全环境事故应急体系 |
4.2.3 严格危险废物管理措施 |
4.2.4 扩大危险废物公众参与 |
5 完善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的建议 |
5.1 优化危险废物立法体系 |
5.1.1 修订《危险废弃物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
5.1.2 制定《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
5.2 创新危险废物监管机制 |
5.2.1 推进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 |
5.2.2 建立危险废物相关单位信用记录制度 |
5.2.3 制定危险废物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
5.3 构造有效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 |
5.3.1 动态调整危险废物名录 |
5.3.2 完善危险废物豁免管理制度 |
5.3.3 实行危险废物分类管理制度 |
5.3.4 完善危险废物鉴别机制 |
5.4 建立有序的危险废物市场机制 |
5.4.1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
5.4.2 引入第三方危险废物治理机构 |
5.4.3 开展模范模式推广 |
5.5 明确危险废物法律责任 |
5.5.1 强化危险废物的社会化监督 |
5.5.2 提高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 |
5.5.3 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危险废物来源与分类 |
1.1.1 危险废物定义 |
1.1.2 危险废物来源 |
1.1.3 危险废物分类 |
1.2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
1.3 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
1.4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
1.5 课题研究区域、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甘肃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基本情况 |
2.1.1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数量 |
2.1.2 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2.1.3 主要产危废企业 |
2.2 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1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2 各年份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 |
2.2.3 各地区危险废物产存情况 |
2.3 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1 甘肃省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3.2 甘肃省各类危险废物来源单位 |
2.3.3 各地区主要危险废物类别 |
2.4 危险废物主要行业来源 |
2.5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理设施基本情况 |
3.1 甘肃省持有经营许可证企业整体情况 |
3.2 持有危险废物许可证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
3.3 企业自行利用处置情况 |
3.4 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分析 |
3.4.1 各地区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4.2 各类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匹配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十四五”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1 模型简介 |
4.2 GM(1,1)模型改进 |
4.2.1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Ⅰ |
4.2.2 背景值计算改进法Ⅱ |
4.2.3 原始序列预处理法 |
4.3 模型检验 |
4.4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4.1 建模过程 |
4.4.2 危险废物产生量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5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5.1 甘肃省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地区分布不均衡 |
5.1.2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存在缺陷 |
5.1.3 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不健全 |
5.1.4 监管能力薄弱,企业危废环境管理意识淡薄 |
5.2 甘肃省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
5.2.1 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合理布局危废处理处置设施 |
5.2.2 加大危险废物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
5.2.3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提升危废利用处置水平 |
5.2.4 加强危废管理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危废相关知识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版)简要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浅析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技术及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历史沿革——从“探索起步”到“全面提升”[J]. 何艺,霍慧敏,蒋文博,丁鹤,靳晓勤,胡华龙.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 [2]危险废物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A]. 丁银贵,刘风华,邹结富,陈士朝,周立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3]危险废物处理技术浅析及减量展望:以重庆为例[A]. 刘婷婷,邓娟,冯婧.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二), 2021
- [4]危废焚烧系统烟囱红烟排放原因分析及治理研究[D]. 钟浦城. 浙江大学, 2021(01)
- [5]东营区危险废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我国危险废弃物跨界转移法律规制研究[D]. 昝甜鸽.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D公司危废处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张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流化床协同处置固废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D]. 葛金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我国危险废物法律规制研究[D]. 张亚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10]甘肃省危险废物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D]. 范学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